1 ) 亲切的金子:仇杀聚会的诱饵而已
美女金子:仇杀聚会的诱饵
影片名字叫“亲切的金子”,影片镜头和情节比重也确实没有跑题嫌疑,忠实地围绕着金子:金子入狱-->金子在监狱里培植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党员干部上党校)、杀死吃人的变态“巫婆”-->找回被仇人夺去的女儿-->找到仇人-->策划并成功组织一次冷酷的集体杀人聚会-->同女儿、情人一起吃雪和豆腐,洗脱罪孽。
这样简单的故事情节,在朴导演手里确实像服刑时的李金子一样闪着光。影片有杀戮,也有(母)爱;有罪恶,也有无辜;有人格变态,也有理性的行事;天使般的亲切笑容(绕有趣味的细节和色彩缤纷的分镜头),也有不动声色的阴险(复仇主题、血腥手段和人性的阴暗)。对不起,一不小心又用了上纲上线的字眼:人性、阴暗。但在我看来,影片的目的确实是在谈论人性和阴暗;而我们“亲切的”美女李金子,不过是一剂药引,一根线索,一个诱饵,编剧用她的美貌、不幸、无辜、完美、仇恨、心机和母性引诱着观众,慢慢进入影片的高潮:复仇盛宴。
那么,我们先从诱饵李金子说起。美丽的她18岁时成了未婚妈妈,19岁时她成为一起幼儿绑架案的共犯,一个绑匪的帮凶;编剧在这儿玩了一把黑色幽默,让此案的主谋白老师绑架了她的女儿,胁迫她当替罪羊。一个绑匪绑架另一个绑匪的孩子,编剧够狠的。李金子当起了替罪羊,在监狱里一呆就是13年,其间她用3年时间用漂白水药死了狱霸,用其余时间帮助其他狱友,以获得她们的信任和回报——为她日后的复仇帮忙。影片中的女子监狱布置的像个幼儿园,镜头的颜色也相当温暖,除了那个被金子毒死的狱霸,每个女犯人都温和可爱,致使她们入狱的过错都是微不足道的,似乎并没有她们纯良的本性(在这儿顺便赞赏一下韩国的human right状况)。这些女犯人出狱后的生活和没入狱的人并无不同,有的甚至比没有入过狱的女人过的更好,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也许有些难以理解:蹲过班房的人还能被社会如此顺利地接纳?
和这些女犯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后来参加复仇聚会的家长。由于剧情没有涉及这些家长的过去,我们暂且认为他们在参加复仇聚会之前都是安分守己、清白得像豆腐一样的好公民吧。在李金子、她狱友和苏督察的协助下,他们突如其来地获得了为自己夭折了的孩子们复仇的机会。此刻,变态杀人狂白老师已经被李金子死死地绑在椅子上,嘴里塞着肮脏的填充物,被金子那把华丽的手枪打掉了2个脚趾头;痛失孩子的家长们坐在隔壁的一个教室里,看完白老师杀害他们孩子的录像,愤怒的火焰熊熊燃烧,恨不得把他们共同的仇人白老师折磨至死。但李金子和苏督察真的把他们所渴望的机会奉上,由他们选择时,他们又争执和互相推让起来。有人说要交给警察处理,有人说要委托经验丰富的金子处置,有人说要自己手刃了这个变态家伙。在统一意见决定亲自处决变态老师之后,他们还是犯愁:所有人一起上好,还是各自报复?变态老师是他们共同的仇人,但有的家长又认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人恩怨。最后他们决定自由组合,想单干的单干,想共犯的共犯。那么,总得有个先到后到的顺序吧?最后,家长们抽签来获得杀人入场券。他们针锋相对、此一时彼一时的意见都被麦克风传到了变态老师的耳朵里,让这个心理扭曲、已经被金子折磨过一番的变态佬魂魄散了一半。在这个片段中,好公民们的胆小怕事、互不信任通过各种琐碎的问题表现了出来,而这种琐碎同接下来的血腥镜头放在一起,显得既真实又荒诞。
复仇即将开始。家长们穿着雨衣(以免染上变态老师的血),按照入场顺序在长椅上一字排开,井然有序,甚至互相拉起家常。这让人想起了“排排坐,吃果果”的童谣,或医院里候诊的病人。他们是在等着行刑,却更像在等着挨宰。苏督察作为韩国的一名公务员,却做了一件所谓渎职的事:教这些复仇者怎么用刀子捅人。他们单独或成批地进入仇杀现场,再单独或成批地出来,沾满血污,甚至因为地板上的血滑倒。一个孩子的姥姥貌似冷静,却在变态老师的脖子上狠狠地插了一把剪刀。剪刀像发条拧子一样和变态老师融为一体,把他变成了尸体。苏督察把剪刀从尸体上拔出来时,我真担心导演会有恐怖片情结,让尸体像发条玩具一样机械运动。剪刀静静地脱离了尸体,符合常理地滴着血。马上,镜头一切换,家长们开始收拾仇杀现场,倒血的倒血,拖地板的拖地板,抬尸体的抬尸体,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分工合作非常合理,仇杀现场很快就收拾完毕。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家长们原先的愤怒、仇恨,和发泄的快感马上从他们脸上消失了,比马路边的一汪积水蒸发的还快。果然是万事开头难啊,起初他们并不能适应真的获得仇杀机会的现实,但仇杀一旦开始,就这么轻易地结束了。他们为了防止日后有共犯出卖自己,一起拍了合影,而现场的血腥味儿一定还很浓厚呢。现在,,有了合影,谁也不会被出卖,人神共愤的仇人已经被刨坑埋了,连同他们的愤怒和顾虑还有罪恶都一起埋了。用仇恨结束一个人、一个变态佬的性命就这么简单。接下来,他们来了一场庆功宴,围坐在面包店的桌子前,品尝亲情的金子做的美味糕点,唱着生日歌,讨论着恍惚经过的天使,然后写下自己的账户号码,以便请李金子日后将当年交给变态老师的赎金还给他们。这段情节,不免让我想到2个字:分赃。导演安排了这个细节,到底是何居心?故意让人想起这2个龌龊的字么?
这个复仇聚会打开了一个小缺口,从中可以看见人的报复本能是多强,强得可以毫不犹豫地杀一个人。这个人该不该杀,是不是该由他们来杀,应该怎么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的话,该由法律决定吗?法律也许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不见得代表了当事人的意见,要不当事人也不会亲自解决罪犯。如果法律不能代表当事人的意见,而只代表了不相干的大多数的意见,那它还有什么用?法律很多时候只是马后炮。这些杀了人的家长确确实实地杀了人,但没人把他们送进监狱,他们若无其事地去当自己的好公民,也许他们以后会想起仇杀这件事,但随时间推移他们会越来越无动于衷。而李金子因为被迫成了绑架孩子的帮凶被关了13年,还被夺走了孩子,她的狱友也因为各种小过失(同仇杀行为相比)而在监狱里赎罪,付出代价,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什么?我想到的是:一,如果不小心犯了罪,千万不要被抓个现行;二,共犯越多越安全。
看,这个仇杀聚会更像一则脱罪小贴士。
2 ) 片段的狂欢
这个片子是到盛世小西天看的。电影资料馆今年重新成为了我的最爱。20元的票价相当物美价廉,影院效果不错,电影时间固定,片子也都有谱,比现在的影院排片要强许多。最起码不用扑到影院后为中文配音还是原音调时间,还要在影院附近徘徊。更何况还有生煎,总之异常符合我连吃带看的简易追求。
电影资料馆的放映固定在每周四和周五。去之前一般会看看豆瓣评价,以判定是否值得去。以往的习性是只看周四场,周五一般直接忽略,具体原因也搞不清楚。结果这个礼拜过得浑噩,周五还以为是周四,好在后窗惊魂从电视上看过,觉得相当一般,错过就错过了。恰逢变故,为了捍卫我习惯的庄严,毅然前往。
豆评上说此片不错,尤其是看了论坛里关于细节的讨论,这让我如临大敌——难道此片意识流如此严重,以至于很多人看不懂,所以开帖讨论?像我这样的脑残、三俗症患者是不是看不明白?
结果,一目了然,哦耶,我变聪明了!
从整体上看,片子很简单,内容也非常清晰,前半截的拍摄手法非常招人喜欢,前后跳跃式的片段,第三人称的旁白、现状与监狱场景的串接,人物性格的反差对比,简明交代出入狱的原因、复仇行动的组织、复仇联盟的构建,现状的网织,毫不拖沓。
但是从白老师入场开始,片子变得有点繁琐,似乎为了交代得更明晰而刻意勾画,个别情节有雕琢用力的痕迹、有韩剧的啰嗦倾向,以至于大概1个小时20分钟的时候,我有点不耐烦,个人觉得这个片子如果能压缩到1个小时40分钟,可能会提高观赏度。但是,好在导演以勾引心魄的片段,压倒了整体拖沓的缺点,适当弥补了缺憾。
不得不说,学哲学的导演有其优缺点。这表现在:对一个事物多视角的引入和表达,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比如第三者旁白、金子的视角、女囚的视角。但导演犹嫌不过瘾,又引入了鬼魂或幻象的视角。以小男孩的幻想表达人物内心的折磨和赎罪过程是必要的,但过于频繁出现,甚至在珍妮睡觉的时候两次出现,有画蛇添足的意味,甚至有降低整个片子品质的嫌疑。
尤其是导演大量使用象征意义的意识流手法,比如白老师化身为狗的幻想,珍妮与金子相认时的旷野与天空云朵排字、金子在澳洲被珍妮用刀相迫时跪伏地上的姿势,金子给女巫喂饭时当场添加漂白水,以及白色代表的清白,飘雪的黑夜,红色的眼影等等,很能反映导演的哲学偏好。
此外,导演的哲学意味还表现在对人性的讽刺,比如,白老师餐桌XX,老婆还搂着桌上的碗筷防止落下,XX对话以及若无其事继续吃饭;家长的聚会,从观看绑架影片的咬牙切实,到个别人在行刑前的害怕、互相推卸责任,既懦弱真实又痛苦;从有人试图远离罪恶,到罪恶的群体行为吞噬个人意愿;从事后众人高唱生日快乐歌,庆祝自己从悲伤与复仇的重生、祝愿孩子往生,到全部关注赎金能否确定打回自己的账户,让人感叹,悲伤之上是金钱;以及从抓阄到纵贯全场的旁观,强制犯罪的金子是为了个体的复仇还是众人的复仇,让人无法言说。但是,这种异常真实的反映,使本片超越了简单的犯罪片、惊悚片,深入到了轻微的反讽层面。
个人觉得导演的哲学意味,还表现在对片子的面面俱到上,基本上每个情节都照顾到了,这倒让我有点吃惊和赞叹。这从金子出狱后的居所、工作、工具等就可以感觉出来——从同性恋的朋友那里弄来房子、从间谍那里弄来枪支的细节图、从换肾的莫逆之交那里找到打造枪支的人、从被迫口交的女囚那里打造枪支上的银色装饰、让被暴打的女囚成为布置的眼线、以及吃得死死的工作地老板教会金子做蛋糕的技艺,导演可是一点都没落下,想得相当周全;再如,复仇前被金子拒绝的清清白白的豆腐,到复仇后,拼命啃吃洁白的蛋糕,前后呼应,同时点出金子追求清白的十三年之路;最大的周全,我觉得还是表现在绑架男孩的幻想上。绑架撕票的男孩时刻侵扰金子,让她备受愧疚的折磨,但这孩子的幻影并未因复仇成功而完全消失,因为杀人并未赎回金子的罪恶,身为一个胁从者,金子有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即便她有断指的诚意。可以说,厕所抽烟孩子的幻想,是我最为欣赏的。
但是,面面俱到的背后就是百密一疏,说得越多,漏洞越多。比如,牧师怎么突然变成了白老师的工具,即便为了教众敛财,基本的道德常识还是有的,这个被拉拢的过程缺乏铺垫。
再如,金子复仇的心理历程、复仇工具和复仇联盟相当紧密,但是复仇不是想象,这玩意是真刀实枪的上场杀人,一个女人的体力、智慧,精密的谋划与相关训练必不可少,这可不是捏着一条狗打一枪就OK的,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硬伤——金子如何预防白老师的反攻?飘雪的夜,金子搂着自家姑娘走夜路,我在银屏下担心得七上八下:这要是半路窜出个强奸犯,金子如何反抗,或是当地治安很好?当白老师派人杀金子,金子居然能反抗得了男人的迷药、不断与男人扭打,甚至成功,这个就有点胡闹了。
再如,白老师的影册上放满了金子的照片,这说明他对金子的复仇有相当的心里预期,那么他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的老婆是眼线?还非要牧师先生拍下来?以及他还敢吃自己老婆做的饭?
再如,侦探先生从一开始不相信金子是杀手,为什么会在还原犯罪现场的时候,帮助金子选择正确的枕头?如果说他是为了满足金子入狱的愿望,难道此时不正代表他明白金子有不可言说的隐情?如果他明白,又放弃后期的追查,为什么会在雪地里和一众警探发现雪地里孩子的遗体?而且十三年后才发现遗体?如果说是金子密告的话,但搜索到孩子遗体的时候,金子正在白老师家里搜影带。这就说明白老师并未告诉金子所有的真相,否则金子不会翻个底朝天才从桌子底下找到影带。所以基本可以推想,白老师当时并未告诉金子杀人藏尸的地址。
还有,警探为什么会突然成为胁从者,甚至杀人指导者?因同情金子?如果是同情,为何十三年不闻不问,未做追查?因事情过于恶劣?那他大可躲开,不必将自己牵涉进去,成为群体中的一者,而不是将罪恶引入深处。
以及,金子的渴求入狱,丝毫未给警探留下线索,到后面埋怨警探为什么不细查下去,从而可以拯救孩子们等。
总之,身为犯罪片所累,导演们总会偏好以种种故作玄虚,试图与剧情、与观众玩藏猫猫,从而提高片子的观赏性和悬疑度。他们自得其乐,试图设计出种种巧妙,然后躲在不易察觉的角落里,在观众迷惑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得意的大喊,“你没有发现这一点吧,哈哈哈”。结果却时不时被人发现,他跳出了的时候居然没穿内裤……
当然,以上都是细节。本片的最大缺点实际在于情节过于简单,片段化的丰富描述压倒了情节的构建。这种手法会让观众在现场相当满足,因为它淋漓尽致,勾画丰富,极大地取悦观众的瞬时观感,但是在观影结束后,却觉得余味不足,经不起推敲和再现。
或者换个角度说,片段式狂欢是本片的特点和亮点。我很难说清楚是导演热衷于驾驭形式,还是最终导演被形式给驾驭了。如果说开头的片段式的情景交代,让大家赞叹于摄影手法与导演思路的话,那么中后阶段,尤其是仇杀盛宴,很清晰的可以看到导演迷失在细节放大上,这就好像看日本的鬼怪片,导演被吸去影片反噬了。
所以当很多人回味,包括我回味起来,能深刻记忆的是:前女巫浴池口交、金子给女巫喂饭时加漂白水、白老师餐桌XX、白老师暴揍绑着老婆后吃饭、众家长杀人争执、警探杀人指导、杀人过程、分吃血蛋糕等等。
这些场景如此深刻、如此细微,让人无法自拔。它损伤了影片的整体性,又成就了影片的精彩性。
这样评说这部影片似有吹毛求疵之嫌,我废话那么多也似乎口水过多之嫌。总体上说,整个影片还是很不错的,去看吧,保证让你很尽兴~
3 )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
今天终于看了《亲切的金子》,算是完成了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对朴赞郁的崇拜再度油然而生。本文总结一下我对三部复仇的诸多想法,另略作总结和比较。
《我要复仇》是三部曲中内涵最深沉的一部,是三部曲中唯一涉及到复仇的社会根源的一部。复仇者定位在准韩国的中下阶层,赤裸裸的揭露当前韩国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弊端。就情节来说,现实性很强。复仇的多方无所谓正义还是邪恶,他们的惨剧都是社会的不合理导致的,然而处在中下阶层的人们看不透,都自己受了委屈,都觉得应该复仇,却找不到复仇的对象。这一步作品在视觉效果方面为朴赞郁的三部曲奠定了哥特的基调。唯美而残酷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死掉的小女孩的尸体随着河水浮动,一半脸露出水面,眼睛睁着,潜在苍白的面孔上。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运用的华丽而不做作,尤其是从一连串不直接相关的电话对话开始,把早已猜到结局的观众依然绕的云里雾里却丝毫不影响对情节的理解,大师本色初显。具体细节以前写过一篇拙作详细分析,不再累述。
《老男孩》在内涵上比不上《我要复仇》。虽然它是三部曲中获得赞誉最多的一部,但我相信这些赞誉与影片内涵关系不大,大多应是对电影驾驭能力的表彰。《老男孩》和现实社会没有很大结合,在人性上也相对缺乏挖掘,这一点和《Kill Bill Vol.1》有些相似。除了这些,《老男孩》是近乎完美的。感性上,朴赞郁更加游刃有余的用哥特的画面与松紧有秩的节奏紧紧的抓住观众。复杂的情节让大多数观众根本猜不透主线究竟如何发展,而且悬疑电影和非线性电影的影迷都会发现朴赞郁的镜头不落俗套。这一次复仇定位在黑社会,基本没有任何警方等“正义势力”的介入,很有些Film Noir的味道,虽然朴赞郁本人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老男孩》涉及到两场复仇,复仇的原因都是表面化的私人恩怨。第一场复仇的原因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仅仅是因为很多年前吴大秀看到一对研究彼此身体的姐弟(虽然姐姐死了。。。)。由于第一场复仇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第二场复仇显得更合理一些。也许正是由于对复仇根源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老男孩》显得非常男性化,是三部曲中最有男人味道的一部。在美学的体现方面,由于整篇的浪漫主义色调,《老男孩》来得更加自然一些,不论是囚禁吴大秀的密室还是Mi-Do与一只大蚂蚁孤独的邂逅皆是如此,而《我要复仇》在现实和浪漫之间的切换略显突兀。
由于前两部作品的光芒,人人都会对复仇三部曲的终结篇报以超高的期望。而《亲切的金子》绝对算不负众望,不仅仅给前两部续上貂尾,在艺术成就上也水到渠成的封了顶。《亲切的金子》在我看来,是三部曲中最完善,最成熟的一部。《我要复仇》在技术上的青涩和《老男孩》在内涵中的肤浅都不复存在。而先前成功的因素,比如华丽的非线性镜头,哥特的画面等浪漫主义成分更加游刃有余的镶嵌在比起《老男孩》来说更加现实主义的故事背景中。《亲切的金子》在情节上是三部曲当中最简单的,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故事的结尾,没什么特别的悬念可言;而复仇的过程也丝毫谈不上曲折,出狱之后一路坦途的杀到Boss。因此,从情节的复杂度来看,《老男孩》远在《亲切的金子》之上。然而这并不是朴赞郁的问题,因为他并不是因为才尽而简化情节,而是把故事铺展的更开,增加了情节的厚度。金子一个人的罪引出一群有罪的女囚,一个人的仇恨连起诸多共同的仇恨。朴赞郁用适当的笔墨解释了其它女犯人犯罪的经过,一来增加了故事的戏剧色彩(《基督山伯爵》和《芝加哥》的影子),二来为金子的复仇铺平道路。而其他丧子的家长仅仅在最后结局时候出现,依然增加了戏剧色彩(《东方快车谋杀案》)又恰当的简化了冗余的情节,可见朴赞郁的剧本也彰显大师风范。
然而《亲切的金子》在剧本上并非没有败笔。因为刚刚看完电影,之前没怎么看过其他的评论,不知道是否有人有同感。一个我眼中的败笔是金子和凶犯的两个打手的相遇。这个情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复仇过程的合理性,也加深了金子身上的罪孽,然而它是多余的。复仇过程的合理性我们不看重,因为先前的铺垫情节已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这一阻碍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金子的罪孽早就集中在了凶犯身上,因此这两个人的死伤丝毫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这段情节怎么改进呢?我觉得不用改,直接删掉就好了。剧本里就写道:“...于是,金子来到了多年以前陷害他的男人面前....” 这里要穿插点题外话,想当年看《影子武士》,大公子继位的时候电影只剩下十几分钟了。我知道这“风林火山”的部队要完蛋,但是怎么也想不通怎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弄死这些人。结果黑泽明出现在荧幕上,用镁光灯照我的眼睛,等我恢复视力的时候“风林火山”已经完蛋了。我感觉自己被干了,但是还是热烈的拍起手来,因为被干的实在是太爽了,大师就是不一样!本来这些部队怎么蒸发的就不重要,大师就能razzle dazzle你,稍微差一点的就要编一个草草收场的所谓逻辑的结尾。
《亲切的金子》是三部曲中戏剧色彩最浓重的。比如金子狱中的经历,从亲切到冷艳的转变,脆弱神经质的和坚强相互展现等等。这些比起《老男孩》来说都合理了不少,却不妨碍在浪漫中展示人性。另外这部终结篇的film noir的色彩明显了许多,从金子的口中亲自说出:“你们想让警察处理还是自己来?”
值得一提的是,朴赞郁的表现手法虽然很西方化——世界观(女子监狱里的bl,基督教),语言(英文介入),背景音乐(小提琴的广泛使用)——但和其他貌似西化的韩国电影相比,一点不显得媚俗,难能可贵。另外不得不说,三部电影中其实都有姐弟恋的情节出现,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
基本上就对复仇三部曲作以上小结。我自己的心水顺序如下:《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老男孩》。
4 ) 说起来是很现实的事情,但拍得的确太华美了
我觉得这是多年来我能够喜欢的韩国电影之一。在它之前的三部曲之一二,我觉得不如这三。理论上,也许是“女人的复仇”这一主旨比较深得我心吧。
就在上个周末,我和几个人(很不同的人)在夜里一点匆忙讨论了关于报复的问题。一个说,从没想过要报复谁;一个说,不会去报复;这俩都是男人。第三个是女性,她说,会面不改色地对对方好,但会想着在他风光的时候浇一盆冷水,或是随时随地地掐他直到掐到青。那俩就说,女人好可怕。然后来问我。我说,如果我想,那必定是以前很爱的人,那么一切复仇都不如想让他死。
其实,我说的是很在理的事情。想让对方消失。但事实上,让对方死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的。也就是说,让其死在我的主观意念里。这便是死。
后来就看了这个电影。觉得很过瘾。而且很现实。
金子在狱里13年,一直都是个好人,也默默地杀死了众人皆恨的坏人。所以她更是好人。她的复仇到了最后,是调动出所有被害父母心中的恶和残暴,集合众人之手,将犯人处理掉。
这当然让人想到东方快车谋杀案。但如此看来,那真是阿加沙的冰凉的理性,杀人都不太失血的。再看韩国人的镜头,岂止是失血,甚而是一桶鲜血那样的直白。我认为,韩国人的审美观就是披着羊皮的狼,或许还是上等一线品牌的羊皮制品。
一排人手拿抽签标号,等待杀人。等待复仇。等待释怀。但当他们共同泄愤了之后(明明知道被杀害的孩子是回不来的),他们却依然会把帐号写在小纸片上给金子。人们对于自己遭受的损失总是最执着的。善良的金子是脸上发光的天使,涂着红色眼影的杀人犯,最后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母亲。
我想复仇就是这么一回事吧。你令我失去了做好人的机会,我就会用最恶毒的手段消灭你,并且,让所有人都站在我这边。
你知道,我很少推荐韩国电影的。但这次,我推吧。
5 ) 《親切的金子》:復仇的眼淚
作為復仇三部曲的壓軸之作,《親切的金子》回歸到復仇的最根本命題:宗教。這在《原罪犯》中避而不談的主題,在《親切的金子》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金子:如果我可以審判,甚至行刑……
要處理宗教與復仇的關係,很容易會跌入善惡二元,或是原罪與救贖的俗套。當然《親切的金子》沒有離開這些復仇的主題因子,但一出手,已經相當與眾不同。金子一方面站在聖母的位置:她總是親切的,在充滿罪孽的監獄裡閃著金光;但另一方面她是一個復仇者,她絕不寬恕!所以這個「親切的金子」一方面帶著微笑、一方面卻內藏殺機:既是聖母,又是巫婆。更重要的是,金子充滿著魅惑:她是善良的──受到她的恩惠的人總會幫助她實行復仇大計;她是美麗的──紅色眼影、紅色的高跟鞋,一種非人性的直觀的美麗,直憾心扉,無從抗拒;她是親切的──因此她的槍會聽到心跳和近距離看到汗珠的滴下。金子的多重性引申至宗教的層面,已經顛覆,甚至推翻了宗教的淨化功能:金子一開場便把牧師的豆腐掉在地上,後來牧師收了別人的錢……
不單如此,導演把金子的角色推向更加徹底的角落。她的復仇大計成功了,她可以審判,甚至行刑:她用槍射向白先生的腳,白先生再不能逃跑,上了刑場──顯示了金子有設置刑場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金子站在宗教的位置?在電影末段,金子利用錄像帶把真相帶到眾人的面前:她總知道所有的真相,而且不理會在場的探員(法律和理性規範失去了約束力)。在整個復仇的處境中,金子處於一個最高的位置:她可以煽動眾受害者行刑,把行刑合法/合理化,行刑的時候,她只露出雙眼,冷眼旁觀。
行刑的門聲
行刑一段,無疑是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金子的親切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整個審判和行刑的標準──她成為了道德價值的最高指揮,沒有人懷疑她的審判能力,只有服從。要注意的是,這段審判要處理的不再是惡有惡報、以眼還眼等膚淺的倫理命題,而是復仇作為填補一個世界的缺口的同時,反過來把缺口更清晰地呈現出來。
這個世界的缺口正是災難:受害者目擊了自己的孩子死去。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重新表述這恐怖並且致命的傷痛。我們的直觀感受意識到這人生的大缺口、大深淵。而理性(如法庭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去填補這個缺口。於是宗教為代表的道德律令去介入,並且填補這個缺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個做壞事的人理應得到懲罰!懲罰的手段正是直接的復仇:親刃的快感與死亡並存。只有復仇才能填補災難的深淵。然而《親切的金子》的高明之處在於意識到:填補與暴露並生。
暴露了填補的不可能性之物是進出刑場的拉門聲。眾受害者在等候行刑的時候,當門一打開,全都表現出恐懼的神情──行刑還是受刑?在這特定的時刻,他們感到恐怖、復仇的冷意、他們猶疑……這些神情正暴露了行刑的漏洞:復仇,可以嗎?有效嗎?
生日蛋糕:幻見的天使
導演當然為這場復仇提供了答案。災難沒有因為道德律令的介入而消失。行刑之後,眾受害者彷似得到新生:他們分生日蛋糕、分甘同味了。他們幻見天使在他們的頭上飛:善總在他們的身邊默默守護他們。可是最後這群分甘同味的受害者,還是希望拿回贖款、還會問:下雪了,路會難走嗎?然後便各自回到自己既有的生活裡去。當金子抹去復仇的眼影,幻見受害的孩子,她不能說話,只能無力地看著他的消失:復仇,令她走進了人生的曠野。
復仇的眼淚
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她的小說《封鎖》裡曾有一段觸目驚心的比喻:「生命像聖經,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從英文譯國語。翠遠(小說中的女主角)讀它的時候,國語又在她的腦子裡譯成了上海話。那未免有點隔膜。」金子的女兒是金子施愛的對象。她與女兒的關係正好是宗教與人的關係:溝通的隔膜、翻譯的距離。女兒說的是英語,金子說的是韓語,她們的中介是字典。這裡揭示了語言的局限性的同時,正表現了宗教/道德律令的無力:電影最後一個鏡頭,她們「仰望」著上天掉下來的「白雪」──人總是在仰望,站在一個低的位置;而金子穿著「黑色」的衣服──世上沒有完人。她始終沒有吃那白色的食物──但她總是渴望著。金子掉下復仇的眼淚,正因她看到人世間一個不能填補的缺口,意識到生命裡深沉的絕望,同時為復仇三部曲劃上一個傷感的句號。
http://ericlwk.blogspot.com/ 6 ) 颜值即正义,棒子的善恶观
先讲一讲对这部片子的总体感受,一口气看完全片的感觉还是比较解气的,有一种战胜邪恶的快感,是什么战胜了邪恶这个时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第一感觉,但是慢慢联系全片的脉络,仔细思索一下,是正义战胜的邪恶吗?
白老师绑架虐杀儿童,然后用之前拍摄的录像带的声音来勒索家长,邪恶吧,变态吧,该死吧?对的,确实罪该万死。但是金子是什么角色呢?为什么白老师要陷害她呢?因为金子是帮凶,一个利用甜美外形来诱骗小孩进入陷阱的诱饵,这样的身份被陷害完全合情合理啊,而且广义上说也不算陷害,顶多算顶缸。
为什么在看电影看到快结束的时候才讲出金子同伙的这一至关重要的身份呢?宣扬的就是是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要不这么说棒子的思路就是奇葩。
首先是金子这个伪善腹黑的女人在监狱十三年的所作所为,利用天使一样的外貌,用亲切的伪装,害死了旧牢头,威逼利诱、不惜苦肉拉拢了一批女囚死党,为下一步出狱的复仇招兵买马。关键是金子以近乎优雅完美的姿态,兵不血刃地完成了计划,狱警和牧师完全看不出情况,真当金子改过自新了呢。
接着是复仇的计划,实施地一帆风顺,具体大家自己看吧,我觉得还是比较假的,白老师和受害者家属们都被耍的团团转,一切轨迹都按照金子的计划走着,最后在邪教一般的仪式中,白老师被复仇的家长们一下一下虐杀,然后又像仪式一样毁尸灭迹。
真是完美啊,我就服这样的导演和演员,能把这么鬼扯的故事演绎的那么自然,做作地又那样恰到好处,鬼扯出这样一部神作。
但是神的是叙事手法和演员的演技,故事本身是阴暗的,我认为真正最恶的不是绑架虐杀小孩的白老师,而是这个所谓亲切的金子。
小小年纪就敢当绑架的帮凶,别说年少无知,被坏人欺骗什么的,那个小男孩的死,金子难辞其咎,即使是帮凶,判个十三年也不亏。但是很多人看到金子的脸就会同情她,为什么,颜值逆天。金子在监狱的所作所为,无所不用其极,笑面虎,当真是世上万般毒,不及金子心啊,但是除了被她害死的人,居然没有人真正恨她,而是被她的所谓遭遇感动,发自内心的帮她复仇,为什么,颜值即正义。所有的家长其实都最后都知道了金子当过帮凶,但是杀了白老师后,也没有人要那金子来复仇吧?为什么,两点,一是金子真的给大家金子,二是人家颜值高,能用眼泪博取同情。
看看吧,什么叫颜值即正义,这就是,一个全凭颜值就无所不能的腹黑女人,硬是让大家看作是复仇女神,不得不说好导演,好演员,真的是把金子这个角色演活了,我服气了。另外我还服一个人,一个恶人,那就是白老师,厉害啊,无视金子的颜值,说卖就卖,完全不为美色所动,真男人。也许金子最恨白老师的并不是所谓的陷害和用女儿威胁其就犯,真正的原因我估计十有八九是——你他妈居然敢无视我逆天的颜值,我一定要用最恶毒的方式杀死你。
关于复仇与宗教的关系,《金子》是不完整的,更完整的表达是李沧东的《密阳》。《金子》更突出的是复仇这种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人性暗面,几个定焦横移镜头极富魅力。李英爱演得真好。
上帝真爱多管闲事,受害人还没想过,罪犯就已经被上帝救赎了。剧本依旧是慢慢的疲态尽显,被无限拉长,好在导演善于炫技,各种重口味的暴力视觉奇观和导演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可以让你无所谓这个二流的本子,你依旧会喜欢这样的复仇。突然很想知道【斯托克】的本子给别人拍会不会很烂。★★★★
基本上是一个哈内克或者冯提尔式的故事。
看了一整晚的朴赞郁,每一部都如此强势,自己作死。
这回是SM式的集体复仇,手法够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报起仇来也可以这么凶残,跟整部电影干净唯美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觉得金子看起来像一个人,后来恍然大悟,唐泽雪穗。
法律的无力感跃然于画面之上,鲜红与雪白两大主色调正是这种道德困境的比照;故事融合了复仇系列前两部中的部分创意,主要演员也是来给老朴捧场,镜头语言和声画结合依然出神入化,可片子拉得太长,后半段几乎有种勉强支撑的感觉;曾经也断断续续地看过十来集《大长今》,却第一次觉得李英爱如此之美。
差点走火入魔的朴赞郁啊,相比之下《斯托克》都算是轻度炫技了。很多故弄玄虚都不太必要,倒是最后向《东方快车谋杀案》致敬得很不错。我们一个个进去杀了他吧,就当是上厕所。
红眼膏,雪豆腐。
很无聊一故事,竟然又差点没看懂,还不如《我要复仇》,但看在崔大叔面上给到三分。好了课补完了以后真不碰了= =
对我来说神一般的电影,天才导演的影子随处可见。
= =拍得不COOL 把片子一开始的那种很COOL的感觉延续下去就好了,但韩国人就不,就喜欢弄得悲悲切切的.后面大段大段的都太做作
音乐和画面感大赞。尸体埋完后金子悲伤漫溢的瞳孔与时而咧起时而滑落的嘴角的组合令人惊艳。
朴赞郁到底是影迷导演,片子上下部分呈现出不同的格调。上部分犀利的镜头搭上随性特别的剪辑配合李英爱的强大张力完美了复仇女神的形象,与老男孩如出一辙。下半部笔锋一转探讨起社会的种种,复仇了大半部最终收以宽恕,这是我没想到的。她的狱友和家长们的挖掘空间还很大。全片看罢,回味悠长。精彩。
朴赞郁复仇三部曲之三,复仇女神与东方快车式复仇。李英爱的表演震撼人心。用镜和转场还是一贯的华丽精致,前半部交错律动的非线性叙事清晰而不凌乱,后半部节奏减缓,复归主线。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如此暴力阴郁的主题倒是很搭。餐桌强上、集体复仇、杀"狗"梦境和雪中谅解很有感染力。(8.5/10)
这种公认好片俺居然没感觉
还记得最后一个场景,雪花飘舞,金子跟女儿的对话:‘’要过的洁白。”
欧洲的调调加上韩国人的变态,噱头大于内容。超级不喜欢这种风格。
前半部分很利落,后面就拖拽了
以暴治暴最美好
很 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