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曾被香港市民追捧的、反映他们真实处境的电视剧集《七十三》改编。 1973年3月,香港恒生指数飙升近1800点,“辛苦做工不如痛快炒股”,全城市民为股票发狂,陈德录(陆仟)一家及与他们合挤在香港街73号的一大帮中下层邻居(谭炳文、程可为、井淼、欧阳莎菲、刘丹、李香琴等邵氏明星)亦不例外。 陈德录本职是无线电器行职员,但他及同事上班时却从不为电器售出多少台而为股票升了多少点疯狂,他的老婆(李燕萍)及在大学念书的小儿子阿才(何守信)亦常将从街头、教授口中听闻的股票消息透露给他,不过他在保卫公司做工的大儿子阿福(岳华)及其做小学教员的老婆阿芳(井莉)较为冷静。然而股指终狂跌令众全港市民皆做“大闸蟹”。 其时的社会疯狂、混乱事件不止此一桩:各行业利用分期付款形式将市民套牢;警察胡乱开罚单,市民遇事将他们找时,他们却左推右推不愿担负责任;市民无门路租到政府提...
邵氏电影主流是拍国语片的,国语片里很多演员都是配音,可能只有部分字正腔圆的演员才是自己的原声。不过进入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49后移居香港人士的子女也成长起来,在香港长大,粤语也自然比父辈强很多,不再是《南北和》里本地人和南迁人士的互相瞧不起(但从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来说,应该是南迁精英更瞧不起本地人),而是逐渐融入本地文化。所以七十年代邵氏也都拍起粤语片来。
本片导演楚原,本就是拍粤语片出身,粤语片复兴,邵氏找他来执导筒是再合适不过了。邵氏电影虽然主打拍国语片,但同属邵逸夫旗下的TVB应该开台就主要是播出粤语节目,而本片就是改编自TVB处境喜剧《七十三》,都是反映当下香港市民生活种种,所以用粤语拍摄才真切自然,因此上映版本应该是粤语版的。当然出碟之后,国粤语音轨都有。
电影出动了不少邵氏与TVB人马,而邵氏电影的演员多是讲国语的,但其中有部分因为在香港长期生活,粤语也还不错。比如岳华,他后来在TVB、亚视都拍过剧,粤语发音还是很地道的,声音也好听,本片中他的口型是跟台词是对得上的,但电影里的声音,听起来跟TVB时期似乎有所不同,也许是年纪大了声音有差别?片中有些演员是能听出是本人原声的,比如罗兰,她的声音太好认了,绝不是别人配的。罗烈后来演过很多粤语的电影电视,会讲粤语是肯定的,在本片中声音有点像他,但好像又没有后期电影中的沙哑。还有一些在后来的港影港剧中听到过粤语原声的,比如田青,粤语讲得不错,听不出口音。谷峰后来演过一些因为紧张子女而脾气暴躁的父亲角色,说粤语带口音,倒是颇可爱,本片中肯定是配音。至于像何守信、谭炳文这样的电视台名嘴,虽然我不是太熟悉他们的声音,但想必是原声,否则观众要叫“回水”的。谭炳文和陈立品那段情节,也真是叫人笑破肚皮。因为看过《轮流传》,所以对森森说话的语气有点熟悉,感觉电影里森森也应该是原声。如此推算,那大多数会说粤语的演员应该都是原声,不排除有些可能没档期来配音以及有口音而需要配音的。有些演员的口型看起来就是纯国语人了,比如凌云、宗华,口型很明显是国语。井莉、欧阳莎菲的口型奇怪些,像是普通话和粤语口型都有,估计是为了跟上粤语台词的节奏,不太熟练也就国粤混杂着说。井莉应该是没演过粤语片,但金像奖上作为颁奖嘉宾她讲过粤语,挺流利,有些地方不太标准而已。欧阳莎菲后来是演过粤语电影和电视剧的,粤语也流利,稍有些不明显的口音,但70年代的时候,应该是粤语还不标准。电影估计统一后期配音(没有早年某些合拍剧中现场收音和后期配音时那种听得出来的混响的不同),也就消弭了这些语言上的差别。国语版配音应该都是那一批邵氏国语片配音演员,所以国语版听起来也不会违和。但这电影的主创人员应大多数都是以粤语创作的,所以粤语台词更能体现台词本意,也更符合剧本的节奏。
本片改編於香港同名處境劇,楚原延續了《七十二家房客》的群星璀璨的強大陣容,但不同於《七十二家房客》是翻拍王處一的滑稽劇,而更多是楚原的原創。前半段對社會民生問題,仍然有敏銳的觀察,只是不似以往那般悲情,而是以通俗的形式諷刺時弊(73年股災),為市井小民出了一口怨氣,也延續了《危樓春曉》的同舟共濟的獅子山下精神描寫,可惜大團圓結局在昇華主題的同時,亦變得通俗化了。
“73”指的是一个年份,已不满足于《72家房客》中表现小市民的互相帮扶。赌博输到当表又赢到手软,回港等船的空档想再消遣两把却连表输掉,这般夸张起伏的情节正是一个年代的疯狂与变数难料,十点半全城停电引发诸多笑料和现在的某些环保政策何其相似。披露民生问题上比后来许冠文更加尖刻,差一点的就是人物刻画了。
港人过完的日子,我们又过了一遍,股市暴涨,人人梦想一夜暴富,廉价房,混乱的公共秩序,但是再混乱的年代,市井总有自己的快乐
这么多负能量,最后一句正能量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可以说是最全面的一部反映剧变中香港社会现实的影片了。我在想,为什么楚原在那么狠地讽刺的同时可以自然地持有温情,而在我们今天这样做就变得很难了呢?原因也许是,无论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得多好,我们好像都没办法拥有那种简单平和的人际关系了。
惊人的群星市民戏,广播剧改编,继承七十二家房客的意思,只差姜狄了;小演员陈舜很看好啊
楚原拍这种小品式作品不逊于李翰祥。前半部搞贱兮兮的社会批判比较有意思,结尾大团圆“升华主题”反而庸俗了。井莉在这种片子里演知识女性还算有说服力,楚原何苦总是让她演江湖女神……凌云在这部里颜值碾压所有男演员。全明星阵容,结尾出现陈观泰的时候我甚至还以为要看到狄姜了……
《香港七十三》是香港电影的里程碑,动员邵氏及香港无线电视旗下艺人倾巢演出,演员数目多如天上繁星。
香港70年代社会众生群像,类似《七十二家房客》,不过所反映的社会病态更多更广,以一种戏谑的手法娓娓道出。当时香港人民争相炒股,医疗、教育、治安等问题层出不穷,放在如今的大陆,是不是依然似曾相识呢?影片中这样互帮互助的邻里乡亲在如今的社会更是难以见到了。
怎么这么像现在的大陆?!
感同身受,无法同意更多。
香港的市井百态,三十多年了,内地还在继续上演
SB众多老少演员客串,中心思想健康程度堪比迪斯尼卡通片
73年的香港,今天的天朝
说到73,就不得不提上一年的72,经典之后的经典,前作自然是王为一的滑稽剧。在股票热炒的年代,政府简直就是个屁,通过香港街73号左邻右舍悲喜交加的缩影,73行各有苦虑,痛诉了现实社会的不堪入目,而人间仍然充满温暖!
真好看,主旋律不要紧,故事讲好就行。其实是片段式但看下来感觉行云流水,群戏控制得当,生动的市井百态,笑料都很自然且好品。炒股赌博投资腐败住房升学就医节电最后来个暴雨塌房,各种焦头烂额之间贯穿温馨的旧式邻里关系。龙套大牌云集。(这时期的邵氏多拍点这种少拍点武侠该多好,唉……)
台词驱动戏剧,登场人物多到记不住,也未分主配角,就是大群戏,时常听着背景都是呱噪的说话声。人物出场时,多是切特写喊话入境,然后向远处推拉镜头到中景。描绘73年香港股灾前后的社会,有些段子在李翰祥同期电影里也见过,赴澳赌博、课本年年换、就医排队难、治安混乱、警署不作为、金钱至上。同时也是因为涉及面很广,靠小事件堆叠,主线比较散。
是楚原擅长的庶民喜剧,加上邵氏大大小小的明星客串,令人应接不暇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七十年代港人的生活状态,其中不乏一些讽刺人性和社会的点,都是很能刺到痛处。
楚原導演憑他左右逢源的人脈加上72家房客佳績,再下一城,以更多明星串星打造大時代戲劇,幾乎把所有時事人情世故一網打盡,我數星星數不過來,劇情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危樓春曉好傳統得以延續. 唯一可惜的是楚夫人巨星的巨星南紅小姐沒賞面客串是一最大遺憾……
8.6;鸡同鸭讲会不会好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