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以色列小男孩莫塞斯(Pierre Boulanger 饰)和父亲(Pierre Boulanger 饰)住在巴黎蓝色大道一幢贫穷脏乱的公寓中。母亲(Isabelle Renauld 饰)离家出走,父亲整天沉迷于书本,还编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优秀的哥哥打击莫塞斯。本该享受童年快乐的小男孩压抑阴郁,在附近的流莺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 莫塞斯去附近的土耳其穆斯林亚伯拉罕先生(Omar Shariff 饰)的杂货店里偷盗,被亚伯拉罕发现。和蔼的老人原谅了眼前这个小男孩,并亲切地向他传授知识,一老一少从此展开一段弥足珍贵的忘年交……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巴黎一处名叫蓝色大道的陋巷,绿裙红唇、站在街口妖娆着身体的黑人流莺,在落满余晖的狭小天井中转呼啦圈的雀斑少女,站在杂货店柜台后默然观察人世的白须老人,放学后穿着白色背心、站在二楼窗前看着这一切的稚气少年。这部改编自法国作家艾力克·埃玛纽埃尔·施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原著的[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就这样在一幕幕昏黄胶片上的旧辰光中缓缓拉开序幕,镜头下的清贫俗世中,氤氲出些微青葱的骚动、温暖的人情和朴素的哲思。 “微笑能创造奇迹。” 在恰满16岁那天,那个窗前的少年迫不及待地砸碎了存了多年的储蓄罐,去杂货店换成了整钱,然后来到他已在窗口窥视了许久的流莺面前,说出那句在家中练习了无数次的“今天天气真热”,尝试了第一次的肉体欢娱,以此作为自己的成人礼。这个叫摩摩的少年,眉目间像极了特吕弗[四百下]中的安托万,一样的眼神清澈、内心温柔,且身处与安托万类似的处境,在课堂上被老师尴尬地嘲笑,在母亲的缺失和父亲的冷漠中孤独地生活。
摩摩的父亲其实并非如安托万的继父般十恶不赦,只是不知如何做个合格的父亲。他沉默古板,每日进门就是脱下外套,关掉摩摩房间的灯和收音机,吃准备好的晚餐,程式固定;他锱铢必较,告诉摩摩“钱是用来存的,不是用来花的”;他总是习惯性地用摩摩哥哥保利的种种优点来羞辱摩西,但后来证明保利完全是他的杜撰。然后他失业了,留下一笔钱离开了家,等摩摩再得到他的消息,他已把身体殒灭在火车之下。其实他的死与不死于摩摩并没有多大差别,反正他从未体恤过摩摩的生活和性情,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精神意义从来不曾存在,死在马赛铁轨上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身。
摩摩比安托万幸运的是,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四分五裂而被推去直面社会的残酷,因为他遇到了杂货店老板易卜拉欣先生。易卜拉欣先生已经很老了,就如同他的饰演者奥马尔·沙里夫,早已不再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那个年轻彪悍的哈里苏部族首领阿里,或者那个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日瓦戈医生],而成了一个优雅的白胡子老爷爷,就如同许多忘年交题材中的老爷爷长的那样。他眼神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黝黝地深藏着关于人生的智慧,沟壑纵横的脸上又始终有一抹笑,笑出一种宽厚的悲悯,他明明白白地看见眼前这个叫摩摩的孩子在人世里载浮载沉的灵魂,正等待着他的援手。
摩摩与老人的交集从偷窃开始,为了从父亲给的定额伙食费中节省出零钱,他从老人的杂货铺里每日偷一个罐头,却不想老人把什么都看在眼里,但老人跟他说:“你不欠我的,如果你要偷,我情愿你在我的店里偷。”说的时候老人满脸笑意与温柔,就那样松松地坐在柜台后面,让人感到一种可以倚靠的沉稳。然后,他开始教摩摩种种省钱的“歪门邪道”:用猫罐头冒充肉酱,买可以多吃几日的面包,如何在博若莱葡萄酒里兑别的酒……正如[天堂电影院]、[蝴蝶]、[亚特兰蒂斯之心]、[在世界拐角遇到爱]、[心灵捕手]等等几乎所有忘年交题材电影一样,充满爱与智慧的长者终出现,指引那个沉沦于孤独中的孩子走出迷茫,而电影也开始了最动人的一章。
他带着摩摩买新鞋,去散步,洗土耳其浴。知道摩摩迷恋于流莺的身体,老人说:“我的《古兰经》里说新手从这些专业人士身上开始比较好。”;听到摩摩抱怨蓝色大道的穷陋,老人说:“只要有心,在哪儿都能发现美。”得知摩摩失恋,老人说:“不要紧,你对她的爱永远属于你,就算她拒绝也不能改变事实,她只是无福消受,如此而已,你所付出的将永远属于你,你所拥有的也永远不会消失。”最重要的是,老人告诉摩摩:“微笑能创造奇迹。”在一句句不管16岁的年纪能否理解的处世箴言中,摩摩那个长久以来一直缺失的精神父亲的角色,终于被易卜拉欣先生所补缺,直到生父自杀,老人理所当然地收养了摩摩,成了摩摩真正的父亲。
影片最后30分钟,老人带着摩摩,开着新买的跑车,开始了他们的回归之旅。他们走过许多的地方,见识了瑞士的安逸,也看到了阿尔巴尼亚的贫穷,并在希腊感受到了慢节奏生活的幸福。“你瞧,摩摩,我终其一生都很努力地工作,但我也好好利用我的时间慢慢地工作。是我不想赚大钱吗?还是我不想看到顾客大排长龙呢?不是,都不是的。‘慢’才是幸福的秘诀。”老人对摩摩说。我们更多的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快”,奋力博取功名与财富,如此才能幸福,而事实上,一直在匆匆赶路的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寻觅得内心的幸福。摩摩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在16岁那年,就有一位长者用自己一生悟到的智慧,让他无需再在人生的泥潭里跋涉,而直接踏足在一条通往幸福的通途上。这是我们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人生际遇。而这种“慢”,也让本片的人生观迥异于[天堂电影院]中阿尔弗雷德的观点,他终结了托托懵懂的爱情,让他背井离乡,以30年的孤寂为代价换来功成名就。 “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 但如果[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仅止于此,那也就与前文提到的那些忘年交电影没什么两样,老少情深,箴言遍布,细腻铺陈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老套剧情,沉迷于一种理所当然的感伤情调。但[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的好处,更在它于人情人世之外,以一个叫易卜拉欣的穆斯林老人(易卜拉欣为《古兰经》记载的先知,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祖先)和一个叫摩西的犹太少年(摩西曾带着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开红海,出埃及,并在神的指引下写下《十诫》让世人遵循,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共同尊崇的先知),在一片信奉基督教的土地上的故事,渗入了作者与导演对于宗教的思索,电影也由此变得厚重起来。
2011年7月22日,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国家政府办公楼附近引爆了炸弹,而后又在距离奥斯陆约40分钟车程的于特岛,用枪射杀了68位在那里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活动的手无寸铁的少年。凶手很快落网,他的犯罪动机也随之大白天下:二战结束后,大量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作为劳工来参与建设百废待兴的西欧,许多穆斯林教徒也随之在此地定居,作为极端右翼分子,安德斯一直担心随着穆斯林移民的增多,有一日基督教欧洲会被穆斯林欧洲所取代。他誓将穆斯林移民赶出欧洲,而挪威工党一直奉行的宽容移民政策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虽是一个人作案,却代表一个庞大的族群。虽然表面上一直和平相处,但欧洲人对于穆斯林的敌视一直暗潮涌动,直到“9·11”事件,欧洲人与穆斯林间的仇恨被彻底点燃,一种如同安德斯般害怕被彻底穆斯林化的情绪开始蔓延。那之后,各种因宗教信仰而生的恐怖事件层出不穷,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事后调查就发现所有的作案者均为穆斯林。而巧合的是,[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就上映于这一年。
大家都把易卜拉欣先生的杂货铺叫做”阿拉伯人的店“,是因为他像阿拉伯人一样从早上开门直至晚上八点,周末也不打烊,摩摩在杂货铺里偷罐头时踌躇,也以“我不在乎,他是个阿拉伯人”来宽慰自己。而易卜拉欣先生仿佛能看透摩摩的思想,对他说自己并非阿拉伯人,而来自“金月牙”。“金月牙”是安纳托利亚到波斯之间的区域,属于土耳其,而金月牙也是土耳其国旗的图案。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易卜拉欣先生很可能就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来到西欧、而后留下定居的土耳其人之一。
易卜拉欣先生从不掩饰自己的穆斯林身份,每当摩摩问他什么,他总是用一句“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来作答。那一日,摩摩问为什么他可以喝酒(《古兰经》第五章第90节提到“饮酒与赌博同为魔鬼的罪恶行为”),易卜拉欣先生说自己是苏菲派,正如摩摩之后翻字典翻到的,苏菲派是伊斯兰神秘主义的一个派别,他们对伊斯兰教信仰赋予了神秘的奥义,奉行苦行禁欲的功修方式。易卜拉欣先生就是苏菲派的躬身实践者,他远离故土清贫而快乐地活着,用一颗最慈悲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他虔诚,言必称《古兰经》怎样怎样,但又不刻板不教条,一直用种开放的姿态去面对世界。这个老人完全颠覆了穆斯林在影视作品或电视新闻中被惯常刻画的包着头巾的恐怖分子形象,而展现出人性最为睿智最为宽容的那一面。
与穆斯林的境遇相同,犹太人在欧洲也一直处在被放逐的边缘。耶稣基督当年被犹太人出卖的故事,使得几千来在基督徒的信念中,犹太人都必须因此而遭到天谴。无论是中世纪的宗教审判,抑或1099年的十字军东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的迫害始终不曾停息。在《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原著中,易卜拉欣先生对摩摩曾说起他父亲的死因:“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因为他们都被纳粹军人抓到集中营里去了,最后也死在集中营里。你的父亲虽然逃过这一劫,却没有恢复元气,或许他因为自己仍活在这世上而感到罪恶。”这个电影中所没有出现的情节,补全了我们一直以来所迷惑的摩摩父亲终日消沉的原因,及最后自我了断的根源,正是在于他的犹太人身份及曾遭受迫害的童年。
为赎当年对于犹太人所施行的种族灭绝的罪孽,西方列强帮助犹太人建立了现代以色列,却是以驱逐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为代价,从而埋下了穆斯林与犹太人的仇怨。对于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更是成为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纷争的焦点,约旦河两岸的枪声始终未曾停歇。但在[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中,一个穆斯林老先生和一个犹太小男孩,虽然被锁定了信仰和血统,却在二人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情感中,轻松跨越了“约旦河”。导演说他希望能拍一部关于宽容和友善的电影,典型如那日,摩摩和老人一起去洗土耳其浴,摩摩问老人:“你也受过割礼?”老人答:“穆斯林和犹太人一样。”摩摩问:“那你也可能是犹太人?”犹太人自小就行割礼,男孩有无包皮成为辨识犹太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导演说他希望这是一部关于宽容和友善的电影,在这场戏中,他就如此轻易地化解了宗教的鸿沟,批驳了俗世的偏见。而电影还有另一层未有明示的宗教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中立国的土耳其正是少数为犹太人提供庇护的国家之一。
在回土耳其的路途中,老人屡屡把摩摩的眼睛蒙上,把他带进一座座宗教建筑物,让他凭气味去猜测他们走入的是哪座教堂。闻得到蜡烛气味的是天主教的圣安东尼教堂,闻到熏香味道的是东正教的索菲亚大教堂,闻到“脚臭”(穆斯林在进入清真寺之前需要脱鞋)的教堂是穆斯林的清真寺。他还带着摩摩去看阿拉伯的旋转舞,他们相信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旋转之中,于是他们通过旋转来进入冥思,从而接近他们的安拉。老人就是以如此生动的方式,把摩摩带入一个个他所未曾接触过的文化中去,但就如同他把一本《古兰经》送给摩摩的动机一样,他从没有试图去改变孩子的信仰,只是单纯地想让他去了解另一种文化,明白不同的宗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只是另外一种思考方式”。看到这里,不免让人唏嘘,若世人都能如易卜拉欣先生般洞悉一切纷扰,相信世间会少很多因信仰不同而流的鲜血,只是看不透的人太多太多。
易卜拉欣先生最后终于回到了故土,却也随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者如他所言是“融入了那浩瀚的永恒里去”。但可庆幸的是,摩摩继承了他的杂货店,继承了他对于人世的宽容,也继承了老人的那本《古兰经》。
“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老人曾经总是这样说,那《古兰经》里究竟有什么?不是典故,不是教义,摩摩翻开发黄的书页,只是两朵已经风干的蓝色雏菊,很美丽。
一小伙,父母离婚,跟着没用的父亲,父亲虚构了一个很有出息的哥哥,然后某一天,父亲卧轨了,再然后,母亲来了,竟然没有认出正在刷墙的小伙就是她的亲生儿子。
可怕的童年,搁谁也受不了啊。不过还好上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小伙有个忘年交,隔壁小杂货铺的易布拉辛先生。老头告诉小伙如何克扣下钱,一起街边散步,一起去土耳其浴室洗澡,还告诉他古兰经的信仰。当小伙无处可去的时候,老头收留了他,并带他回老家土耳其,在即将到达时,出了车祸,老头死了。老头留下了一本古兰经,并告诉小伙,你需要的东西就在书中,当小伙打开书后,有一朵小花.........
最后,小伙也开了个杂货铺,在店里看到了一个和他童年很相似的男孩在店里偷东西,他微笑了。 故事很淡,很残酷,也很温情,老头是最大的亮点,象中国人的智者。
一段跨越穆斯林與猶太人文化/宗教隔閡的「無血緣」親情,是如何在有血緣關係的生母離棄主角之後漸漸萌生……很典型的忘年交電影,備齊了所有同類型的元素,精彩之處在於跨文化的內容。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2.htm
影片以极其轻松的语调讲述了一段伊斯兰小老头和犹太裔小男孩之间的忘年交,虽然故事背后有父亲的缺失这样沉重的元素,但无疑二人的友谊弥补了一切,并最终通过一场土耳其之旅完成各自的回归与成长。片子的剧本和配乐都很出色,尤其在信仰的传达上朴素而有力,可惜转折部分略显仓促。
还在用法郎的年代,一个犹太男孩和一个温和的苏菲派穆斯林老人的忘年交。。。老人临终前说:“所有的河流都将汇入相同的大海”。这部本世纪初的电影,这种天下大同的期许,现在看来有点让人感慨万分,真是Good Old Days,属于旧时代的故事。
我只是要去和浩瀚无垠的永恒相聚。
无法言表的温馨,尽管毛毛像是不成材的托托。愿现实中的毛毛们能找到一生中的亚布拉罕先生,早日找到信仰,挥别女孩,踏车前行
老人对少年好成这样,本能的让人生疑,人类对于莫名其妙的事情总归结为缘分, 反正这是一段善缘而非孽缘。 在这永远混乱拥挤无序的街道上,有人完成青春期,有人将人生彻底沉淀, 互相陪伴互相温暖,哪怕是和宗教。 在摩摩临走前去向女孩告别时,真的觉得他长大了很多。
小男孩很幸运,先后死了两个爸,小小年纪房子铺子都有了,还是整条街的大众情人。小男孩生父太脆弱了,丢了份工作就去自杀了,我也是醉了!
有爱的电影。前半段略带诙谐,后半段轻松愉悦。后来一想,我竟然已经看过了==!
翻译的片名很怪异,阿佳妮的客串很短暂,电影却意外的很好看,简单的故事,细腻的情感,温馨的氛围,一段忘年之交,一次心灵之旅。青春期的懵懂少年,在少女的爱中受伤,在妓女的屋里放纵,穿着华丽的服装,开着昂贵的名车,与老人畅所欲言,与少女尽情舞蹈,享受着欢乐与痛苦并存的人生。他体会过欢乐的时光,也目睹过衰老的到来,古兰经里的话语刻满了他们人生的轨迹,书页里夹着两朵蓝色的花蕊,那是老人稀碎的回忆,数不清的文字留给我们去慢慢品读,剩下几页空白的纸张等着后来的继承人去慢慢续写。
好了,不必再纠结了,阿佳妮出场两分钟就是在扮演碧姬芭铎,Contempt场景还原
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
我没遇见过像这样的一位既睿智又善良的老人。既是长者又是朋友。他告诉你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他教你不墨守成规,不急功近利,不执著不厌恨,宽恕背叛,释放忧郁;他教你微笑待人,赞美他人,爱人爱己,从容生活。
"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脚”何止是脚,善待的也是我们的心。温暖的柔情哲思,古兰经里的花有着老人的一生以及孩子对幸福的理解
孤独少年微笑记,轻快的节奏见之忘俗,不过这个法式小品确实没有《候鸟》的波兰派来得凌乱诗意,只是可爱而已,小甜点罢了。当然中间也有些微的对发过生活的阿拉伯人、黑人、犹太人的思考,不过这只是甜品上的阳伞罢了,不是最重要的。
你付出的,永远都是你的,而你保留的,却永远失去了,当你明白所有的河流都将通向大海,你也就知道了古兰经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有着奇怪名字的一部讲述忘年交与信仰的片子.在巴黎的前端部分很是吸引人,无论是美丽且堕落的蓝色大街还是优美的配乐.杂货店的穆斯林和犹太孤儿通过古兰经建立了令人感动的忘年交.穆斯林乐观积极的态度影响着这位命运悲情的孤儿.最后那本古兰经中的紫雏菊仿佛象征了老穆斯林的一生.
看开头以为会是另一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但到了后半段却更像是《闻香识女人》。
最近这一类型的影片真是吃定我了。。学笑的那一段很有意思,其他其实还满平淡的,音乐不错
一段温暖的心灵旅程。音乐好,摄影好,剧情好。唯一不满意的地方是最后一幕的高潮,处理的多少有些刻意和草率,虽然影响了整体评价,但仍然无法抹杀我对此部电影的喜爱。
以色列少年和阿拉伯老人。猶太舊約和古蘭經。乍一看都會聯想到民族衝突,可是影片卻給了一個溫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