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炉香赞佛

记录片美国2009

主演:内详

导演:David  Grubin  

 剧照

炉香赞佛 剧照 NO.1炉香赞佛 剧照 NO.2炉香赞佛 剧照 NO.3炉香赞佛 剧照 NO.4炉香赞佛 剧照 NO.5炉香赞佛 剧照 NO.6炉香赞佛 剧照 NO.13炉香赞佛 剧照 NO.14炉香赞佛 剧照 NO.15炉香赞佛 剧照 NO.16炉香赞佛 剧照 NO.17炉香赞佛 剧照 NO.18炉香赞佛 剧照 NO.19炉香赞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20:05

详细剧情

  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教,它始自于佛陀的思想。佛陀是印度的一位圣人,传说他在一棵大菩提树下获得觉悟而成佛。他从来不曾宣称自己是人间的神或神的使者,他只是认为他是一个找到了某种““平静”的普通人,这种”平静“,其他人也能找到。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他的生活----- 一段与我们这个时代尤为相关的旅程。

 长篇影评

 1 ) 一些笔记

- 他感到自己是不自由的,被这个尘世束缚。在人世即不自由。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纵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终归不是自由的。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罗睺罗,绳索,束缚阻碍的意思。

- “尘世的享乐已经伤害了我,我要走出家门,寻求安宁(peace)。”

- 驯服,控制自我意志,控制强烈的情感,冥想。

- 如何彻底解决问题?解决痛苦?而非暂时性的。

- 佛教最大的一个根本是慈悲,也就是我们对所有事物的那种深深的喜爱。这个世界,星球,宇宙,他人和动物,树木和溪流,一切都是互通的,一切都是一体的,connected。

- 佛陀顿悟时,感觉到的纯粹的喜悦。

- 解脱,顺其自然,中道。不是极端的奢华,也不是极端的贫乏,而是做个正常人,吃饭,睡觉。佛学其实是实用主义的学问。

- 菩提树下,佛陀始终纹丝不动。他已经获得了保持平静的能力,稳如山巅,暴风雨或是雪崩,极致的恐吓或是诱惑,佛陀都纹丝不动。不是出神发呆,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对一切了如指掌。

- everything changes,佛教徒不是让自己麻木变成石头,而是去经历,去体验,去达成真实自我的觉悟,去做一个平常的人,过平常的生活,拥有人的感情,感受一切,欢呼喜悦悲伤绝望。“在我走后,我不会再回来,不会重生,不会死亡,你们并没有失去老师,我所教授你们的佛法、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不要浪费时间悲伤,把时间用在你们自己的觉悟上”。

- “我不是你们的灯,也不是你们的主,现在,做你们自己的灯吧。” be your own light.

- be the one who woke up.

 2 ) 必须的欲望

下文摘自公益纪录片《炉香赞佛》:

问题在于欲望,佛陀如是说,如何与心中错乱纠结的欲望共生。

人们常常误解佛教,说要消除苦难,必须先消除欲望。如果佛陀这么说,那么,想得到觉悟的欲望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欲望是必须有的,没有欲望,我们该如何生活呢?没有欲望,我们如何能达到佛的境界呢?想要达到佛的境界的强烈欲望是必须的,但有些欲望不行。

佛陀所教的极乐,也就是涅槃。这种极乐可以通过静坐冥思,在一瞬间找到。佛陀给弟子展示如何接受各种焦虑和欲望,通过留意这些感觉,通过更多的意识,更加注意到这些感觉,有一首古老的诗说,“如锚似箭,智者把他颤抖的思想固定住,一件无常不息的武器。”

很多时候时候,我们的心都不够静,我们意识到也许我们有必要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心灵。以及如何平衡各种情绪,如何平衡我们的思想,以获得更多的喜悦。

困难在于我们的内心,人们通过思想体验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危险、最深切的怀疑,对自身的怀疑、对佛陀的怀疑。

静坐冥想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愤怒,消除欲望或者消灭嫉妒,即使当了僧人,我们仍然常常体会到愤怒。每当我们体验到这些情感的时候,我们就深陷其中,受其纠缠,但是佛要穿越其中,然后平静从另一头出来,我认为这就带给我们更多喜悦。这才使得我们的人生更丰满,不是体验片面的真理,而是所有万物的总和。理解这一点需要时间,然后通过不断修行,修行者越来越平衡,最终进入一种情绪非常镇定的状态,这种镇定包括对物质和精神事物,是通达顶峰的大本营——觉悟。

百万的朝圣者从中(印度为纪念佛陀建造的寺庙)获得灵感和鼓舞,佛陀的精神永远在这些地方,但是佛陀真正的神圣之处,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我们必须把它建在体内,建在我们的内心

 3 ) 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

不能仅靠极端的苦行,需要先做正常人,看向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 走中间的路。 有些欲望有害,要聪明的对待自己的欲望。 关注自己的内心,智慧。 静坐冥想让你认识的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消除它。穿越其中然后平静地走出来,不深陷于情绪。 my mind is free. 不集中在对自我的感觉上,欲望让我们燃烧。三毒,贪欲、愤怒、无知。把它们反转过来,你就到了它们的反面。慷慨、慈悲、智慧。 Sitting in a room having had a cup of coffee, having taken it out of beautiful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mug, what c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at? Everyday life around us is already so implausible and so glorious that what need for further miracles? And that's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That's the miraculous teaching of the Buddha. 万物都会变化,万物有生就有灭。 现实主义,要接受现实。

 4 ) 超化群体

色相是一种业障
只有摒除掉一切的业障,人才能升华到一种全新的境界
打坐入定,通过冥想,可以看到很多问题的根源
如个人只看到生和死,这是众生相

个人跳不出这个圈,看不到问题的真本源

所谓的生和死,只是个体的,即众生相
但是每个人通过个人的修行,达到一种群体的超化
而这种超化是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下去的

个人不管生和死,其过程都在推动了群体的超化
即你是一个零件,坏了再换一个零件
但整个群体,就是一个机器,可以良好的运转

《炉香赞佛》中的佛学是本源的,朴素的佛学
是一种道
我们个体摒弃不了众生相,就始终跳不出大轮回
不能让群体超化到可以跳离这个轮回
佛学的本意在修道,让修为可以去影响周围的人,去超化别人
让整个群体达到一种升为
总体在进步

人在宇宙之中是很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星球,由于受到球体本身的环境所局限
会影响着那里的人类
而人类的肉体很难有效地做到在宇宙中穿梭通行
但通过修为,超化后的群体,是拥有将意识在宇宙中自由通行穿梭的能力

我们人类,来到地球,受限于地球的环境,智力无限衰退到只拥有原来很少的一部份
历史中曾经出现个几位觉醒者(释迦牟尼是其中一个)
通过打坐入定,通过冥想,得到了原有的一些大智慧

人类的文明不断的在地球中开花,结果,然后凋谢
这是一种大轮回
没有超化到成更高智慧体之前,始终上演着这种轮回
一旦超化成更高智慧体,即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到处传播,到更新的星球上去播种

这种超化体,亦即是神的状态

以上的思想,是我通过观看以下的几部电影中悟来的
《炉香赞佛》
《K星异客》
《超验骇客》
《超体》

 5 ) 简单说两句

片子本身非常好,教科书级别的文史类纪录片。虚实结合。非常尊重既定历史也尊重书写历史。需要还原的非现实场景都用动画以及壁画代替,现实的实景拍摄选择的一个是永恒的自然,一个是印度本土既有的宗教思想当今的演变,严格的变量控制才有横向纵向的对比意义。受访者讲述的内容是连贯的,以人物讲述串起来一个西渐的佛教观,是一个开放的又闭合的故事线。主要线索是释伽牟尼的人生历程,次要线索是壁画所绘的传说、西译佛经、受访者讲述的各自的佛理、连带着古印度的宗教思想以及流变等。音画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虽然这两个小时的内容花十分钟读一下《弘明集》就可以搞清楚。但考虑到流变的问题,了解佛教文化的西化也是比较有趣的。

佛学西渐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西译的佛学著作是相较少一些晦涩,但还是看得出来它的本源。相信有耐心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心中应该不存在偏见,语言没有好与坏的区别,望周知。首先释伽牟尼本人支持用方言传教,部分学者认为他母语是雅利安语。其次当时没有书面形式的佛经,五百年后,印度教开始记录下来。后来印度佛教东渐,第一进入了古象雄地区,第二才进入到中原,汉代迎来第一波翻译热潮。翻译仅仅是语言本土化和思想融合的问题,并不是语言越晦涩道理越高深,高深的那个东西是古梵文。难道马到了东土变了鹿,到了西岸变成了驴?西译的不是差的,汉译的也不是好的。本来,我们大多数人读到的佛经版本已经和释伽牟尼隔了无数层,你叫他浮屠佛陀还是Buddha,都无所谓。但是佛教是每一个人的佛教。走哪条路都不会妨碍你成为觉者。还有,佛教是一个无神论教,佛陀和释伽牟尼是一个尊称,他是一个人,望周知。

你可能认为片子里的动画看起来很俗套,但是你也有必要知道,佛教传说本身就具有人类学意义。和古希腊古中国传说一样,可以溯源到原始部落的神话原型。其次,这些传说是写在佛学著作里的,它有很多版本,其目的是便于传播。又正因为人类基因里有神话原型,利于佛教传说的本土化创作,从现今传播的结果来看,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个水平的纪录片,当然是越多越好。唯一缺憾就是片名需要加一个副标题,否则引起误会。

 6 ) 人生是场修行

       悉达多在29岁那年决定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爱妻爱子去修行,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企图得到超越痛苦的方法。

    他做了六年的苦行僧,企图通过克服食欲来摆脱能带来痛苦的肉身,确发现这不过是对自己原来困惑和痛苦的注意力转移,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于是他在接受一个少女的施粥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并终于得到了顿悟,成为佛陀。这期间时间漫长且残酷。

    我对佛教只有非常浅显的认识,通过看这部影片,发现原来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前生来世的轮回,而是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并不是宠辱不惊,无欲无求,恰是能够平衡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情绪。

    它不反对人们有欲望,但倡导平衡内心,淡定面对。万事万物并未独立,都存在因果联系,把目光不仅仅是放在自我上,而是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群,你就会心存慈悲。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形态。但内心的感悟和教义应分享流传,有什么样的人心,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我最后想感慨的是:悉达多开始思考的时间是29岁,是不是正应了古人那句“三十而立”?

    我也应该思考下。

 7 ) 有情众生皆是佛

democracy demands wisdom
何弘毅基金

诞生
史实
梦:白象
故事

蓝毗尼
各种传说
口传,辞世500年后方有笔记

家世
cuddling荣华富贵;婚姻美满
老病死,超脱
from完美to不完美
from纯真to无常

29
儿名“束缚”
抛弃妻子,抛弃权利,离开父亲继母
出家
祆xian1教的不能满足
城市经济发展
出家潮流
轮回痛苦
乔达摩的轮回
固执与轮回

拜师
瑜伽冥想
仪式不重要
瑜伽:一为身体,更为深层冥想
仍旧痛苦,外在只是逃避

二次拜师
苦修
五个苦行僧
身体极限,超越身体
六年苦行
反倒困在身体
春耕毁虫的故事
compassion慈悲
pure joy纯粹快乐
肉糜(种种情感)
苦行失败

to look within
菩提伽耶
最神圣处
释源
菩提树下的冥想
lord of desire
与内心作战
接触大地,而非站在其对立面
前世种种【宇宙大能】
涅槃,就在当下
享受宁静

布道
great compassion
第一次,失败 who is your guru?
鹿野苑
路遇苦行旧友(第一批佛徒)
禁欲纵欲的中间路“调琴弦”
创世纪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
suffering (disatisfation)
cause
finding coure: disire
noble eight pathes

贝拿勒斯
婆罗门的唯一解释权(种姓制度)
智慧
僧团
无视种姓、性别
bliss, nirvana [from meditation]
peaceful mind
哭是我,笑是我。我是谁?
万物相连相依
托钵乞食
欲望之火:greed, anger, ignorance【贪嗔痴】
对来世的期盼是因为今世的苦难,所以消除苦难、不问来世
神通
冤冤相报何时了
外界的纷乱不因“神通”消失,拯救内心才能改变外界
拘尸那迦
变质食物
不拒绝感受
地动山摇,花开花落
realism. it's pretty hard to accept the reality.

四圣地
有情众生皆是佛

 8 ) 滚入红尘

     下午看了NHK拍的纪录片《北京鼠族》,只能用“我整个人都闭嘴了”来形容这种观感。什么是“鼠族”?就是北漂的一群人,租不起体面的房子,只好租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300块钱一个月,比地上最便宜的公寓还便宜。

      片子里有个一直表情都挺冷淡的姑娘,她学动画,也想好好做份跟动画有关的工作。地下室有邻居来串门,她就捧着电脑给邻居看她的画,她说:画上的模特,是个特别漂亮的姑娘,但是我没有画好。她说自己没画好,我都看得出她对画画这件事多么认真。

     在片末,这个喜欢画画的姑娘眼中的冷淡的神色略微松动,她说:“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合意的工作,来北京这么久,也不知道以后能混成个什么样子,心里没底儿,再加上家人本来也是不支持的,我觉得多少还是想家的,不过觉得要是就这样回去了,还是挺丢人的。”

说着说着,她开始抽泣。
我能怎么办呢?只好跟着哭。

       这是一个纪录片,故事是真的,画面也是真的。在真实的画面面前,描摹的文字总是显得无力。比如阴冷潮湿这四个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如果你能亲眼看到那种阴暗、逼仄、狭窄、肮脏……的生活环境,那只会让你想哭。

      原本我只是想写一篇《炉香赞佛 》的观后感,但是NHK的纪录片简直牵动情肠,所以要提一提。《炉香赞佛》是一部介绍佛教起源的纪录片,对佛教不感兴趣的人听到这里就可以打哈欠了。但它的确做得很用心,可以看出制作人是投入了感情的,不只是冷冰冰地剪出一个片子。

      说“佛教”这两个字,总显得别扭,因为佛教于我而言并非一种“教”,而更像一种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若改称“佛学”也很别扭,总感觉像装逼。其实我更想谈的,是人们长久以来对佛教的误解。谈到佛教教义,给人感觉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的东西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不接地气。比如你讲“道法”,“玄学”,或者“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之类的,然后转头看一眼北漂一族们阴冷潮湿的地下室,或者流水线女工麻木的眼神,这这这,简直就是梦幻蒙太奇的剪接法。

      片子是美国视角。美国人喜欢务实不务虚,他们的想法是:佛陀,实际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对此我深以为然。当然这种理解或许和很多国产知名大师不合,不够深邈。大师们说,要有空性,要天人合一,等等——我好奇的是大师们是如何把这些玄乎其玄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呢?比如面对一个抑郁症患者,一个慢性失败者患者,你要如何开导他,如何跟他谈“空性”?

      对于佛教的一个普遍误解,就是以为学习佛法是为了破除欲望,为了练就“心如止水”的境地——咯,既然痛苦是由“欲望”引起的,那么消除欲望不就消除了痛苦么?可是亲爱的,消除了欲望,且不说也就失去了快乐的可能,吃行住购,没了你要如何生存下去?

       佛教徒没有创世纪的故事,也没有造物之神,佛陀致力于人类所受的苦难以及如何解决人类所受的苦难,它本身就是很实用的学问。所以有心修行的人们啊,请别执着于遗世独立的姿态。回到红尘里,回到土地上。

      佛陀在世的年代,他传道授业的大门就向众生敞开。贫富贵贱,男女老少,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以聆听他的教义。令我尤其动容的是,佛陀要求他的弟子们回到市井之中,而不是威严的讲坛上,去传授教义,他说:

“僧侣们,去吧,为了普罗大众的快乐。为了世间的慈悲。有些人的眼镜蒙了灰尘,如果他们听不到教义,就无法生存;如果他们听到了教义,就能获得解放。”

      僧侣只能靠乞讨度日,以此保持精神的纯洁,而且只能乞讨今天的食物,从正午到次日破晓之前不能进食。要得到午餐,就必须布道,如果你没办法提供有用的服务,市民就不会给你任何食物。这样就迫使僧人与尘世的听众合流。这种真诚多令人感动。

      这种平等心,哪怕以今日的眼光看来,都难能可贵,更何况在佛陀生活的那个年代,古老森然的秩序将印度人划分出严苛的种姓等级,最上层的婆罗门,执掌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享有许多特权;刹帝利,也就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吠舍,即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首陀罗,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最后是贱民,婆罗门阶层连提都不愿提的种姓。种姓制度不光是是社会惯例,也是而是根深蒂固于印度教的哲学——社会的存亡取决于你忠诚地履行所属种姓的功能。种姓歧视、性别歧视……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应有之义。

       所以佛陀的有教无类,无疑是超越时代的举动。我们都知道,佛陀在离家之前,名唤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国王父亲给予了他极尽富贵奢华的生活。比如他的莲花池就有三个,一个开满红荷,一个开满白荷,一个开满蓝荷。父亲希望安于他所生长的优越环境,继而去扩张和巩固这种优势——去征服十六国,成为印度的国王。据说依凭当时悉达多所在国家的实力,统一印度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约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悉达多开始认识自己的夙命。那年王子外出巡游,国王早已打点好了一切,可惜终归百密一疏。

第一次出游,王子看见一个老人,就问仆从:那是什么?
仆从说:那是变化,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永远完美。
第二次出巡,王子看见病人,于是问仆从,那是什么?
仆从说:哦,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的,不要以为你是王子就不会生病。
第三次出巡,王子看见一具尸体漂浮在恒河上,等待法师的诵祷。那是死亡。
     生老病死,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悉达多离宫后尝试过瑜伽和苦修。因为据说让肉体体验极致的痛苦,就可以体会到精神的宁静,但他最终失望地发现,瑜伽带给人的愉悦只是片刻,或者从根本上说,这只是对真正苦难的逃避,问题还是会回来。他又体验了人世间的极端贫穷饥饿,差点断送性命,却一无所获。

       经年累月的思考,悉达多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觉悟。他想到儿时有一天,他与父亲坐在河边参加一个春季耕种节,他一边看着舞蹈边看着草地,树影摇曳,世界的美全呈现在眼前,那时,几乎出于本能,他以瑜伽的姿势盘腿而坐——这就是纯粹的喜悦。

       佛陀悟证的是一条新的道路,既不是苦行僧的修炼,也不是对感官的放纵,简单来说,是回归中间状态的生活,是普通人的生活。修行之人可以欢笑、痛苦、起舞、狂喜,甚至感到绝望,因为这就本来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修行不是为了在内心铸就隔阂。

      活在当下,这是智慧凝练的一句话。你在这里,活在你所呼吸的此刻,这就是全部。既不要去到哪里,也不必回归何方。若要快乐,要营造,要改变,就此刻去快乐,营造和改变。没有什么多余解释可言。这很直白,很世俗,但就是这样。

       佛陀对苦难的分析有四个方面,后来叫做四圣谛。
       
        第一个:世间是苦果。苦,更准确地说是不满足。阴天下雨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想要踏春的心情。人世间的问题永远存在,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二个,苦难是有根源的。没有哪种苦,是无缘而起的。一个人的痛苦不会单独成立,一定是有因由,令其痛苦。

第三个,人是有可能从苦难中解脱的,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

第四个,即是佛陀列出一系列指示让他的弟子去做,一条引导心灵通往觉悟的路径,叫做八正道,包含道德、纪律、警觉与智慧的内容,这具有很细致的实践性了。

佛理的精义,在于面对真相。想要解除苦难,必须面对真相,你人生的真相,社会的真相,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治愈的第一步是面对。

禅修即是反思,去面对你自己的问题,跟自己对话:你厌憎,你失望,你烦恼……无论怎样,去问自己。让自己去回答,或者让未来的自己回答。总之你先面对,然后才有答案。但面对自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相信每一个实践过禅修的人都体会过。

NHK的纪录片透露出来的,是跟佛教相通的处世态度:要解决社会的症结,首先是要去直面问题本身。你不需要剃度修行,研读经书,才可以成佛,只要你有对他人苦难的慈悲心,以及面对真实的勇气和毅力,就够了。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耳光响亮,统统都可以闭嘴,任何粉饰、遮掩,都是自作多情得可笑。

此外,佛教并不反对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简单说起来,发展经济和科技可以解决贫穷的问题,这本身即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当然,就像你不可能靠冥想来治愈牙痛一样,你也不可能靠利他林来治疗成见和我执带来的痛苦,精神的问题仍要由精神的方法来解决。

至于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佛教会变成仪式繁琐,空谈觉悟的宗教,为什么这么多人烧香礼佛是为了让自己心想事成,就像一桩买卖,这就是题外话了。但我想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应该关注的是教义内核的本身,而不是采取什么坐姿,吃什么菜,上什么香。

记得片子里说,佛陀在圆寂之前,众弟子大哭,说,“我们的老师没有了,以后,谁来给我们指引方向?”
  佛陀说,“我不是你们的灯,我不是你们的主。你们已经跟随我很久,让你们自己做你们的灯。”

是以共勉。

 短评

全面平实,佛像极赞,动画极美

4分钟前
  • eva
  • 推荐

动画太美了

5分钟前
  • jinying
  • 推荐

对于佛陀一生简洁而理性的解读。猛然感觉,他从未离开。应请宗萨利美法王参与才是!

8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可以当做佛祖传记片和对佛教思想的基础诠释,画面唯美。控制内心的欲望,以求内心之平静,以求消除人间之痛楚。8.3

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制作很精致,好几处都很感动,印象很深的是说到世人对佛教常有的误解就是佛教要人断除一切欲望,但是其实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有多少佛的教导没有被听到,或者被曲解,被误会!很感慨如今市面上很多的佛教派别我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教。。。

12分钟前
  • 虾条
  • 力荐

平实的介绍了佛陀的一生及其教义。

16分钟前
  • りつ
  • 推荐

动画部分有种说不出的美感…生平部分的故事虽然听烂了还是可以听wwww

20分钟前
  • D Geek日理万机
  • 推荐

拍得真好!

23分钟前
  • 羞愤的小奶
  • 力荐

此类影片永远是触碰一下点,然后什么也没了,这种类型。

26分钟前
  • 顶楼主
  • 较差

动画做的很赞

29分钟前
  • 风夜|日壳子
  • 推荐

1.净饭王建“楚门的世界”,望儿能成“转轮王”。2.佛陀以苦行脱“束缚”(罗睺罗),转而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从拒斥世界转而接纳世界。3.玛拉之于佛陀与撒旦之于耶稣,许以世俗权力具有同构性。4.僧团是佛陀教义的知行合一,不倡禁欲,化缘为着布道。

32分钟前
  • 晓口袋
  • 力荐

简洁而理性的解读,剥落了在后期传教中被赋予的多余的神话色彩,一个跟普通人一样的乔达摩·西达多才更让人信服。btw,佛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一点很赞同。

36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

37分钟前
  • 药师洞的雅也子
  • 力荐

佛陀不是佛教,耶稣也不是基督教。觉者的思想其实是一种哲学观,而作为宗教,就无法摆脱桎梏。归根结底,佛陀分享的是一种方法,而商业寺庙的横行是对佛陀教义的最大曲解。他说,“我不是你们的灯,我不是你们的主。让你们自己做你们的灯。”以及这两天看到许多次同一个信息,非常有趣。

39分钟前
  • 星凝
  • 力荐

佛也会失败难过,会有欲望

4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通俗易懂,画面美

4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释迦牟尼是一位为我们讲述幸福学的导师。

52分钟前
  • 洋洋|山雨莎
  • 推荐

一部制作精美的佛陀传,也是向西方人讲解佛教基础教义的入门普及篇。不过听着那些“贪嗔痴”、“我执”、“无常”、“化缘”、“轮回”、“果报”、“慈悲”、“佛性”等概念用英语解释出来,还是觉得别别扭扭的。

5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简洁明了,清清楚楚,并无夸大

55分钟前
  • Ho
  • 推荐

动画做得非常好,音乐片段很能让人静下心来。对印度文化的诠释有些片面感觉,还有这请的人都是什么贵物 居然还有个越南教授。。有一句话疆独成分明显 减两星

56分钟前
  • SF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