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故事发生在1941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期间。由两个即将前往贝尔格莱德的贫穷少年的歌唱开始,又从他们搭乘的公共汽车展开故事。形形色色的人坐上这部汽车,退役老军人、两个富人、新婚夫妇、司机父子。各种各样的意外引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叙述和活动:在一个路口被军人拦住;在另一条陆上又被收取买路钱的农夫扎破车胎;在湖边休息时,又碰上了行进中的一个本国小分队,汽车被征用,回来后司机的儿子已经被强迫参军;退役军人的钱包掉在路上,乘客们却怀疑两个清贫的少年并把他们拳打脚踢。最后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下,汽车焚烧、倾倒,但两位满面污秽的少年仍然从车窗爬出,继续歌唱……贝尔格莱德之旅由此艰难地结束。
是一部南斯拉夫电影。1980年上映。
(先提醒一下,观后感中有严重剧透!)
背景是1941年4月6日,德军空军进行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饱和轰炸。此时,在几十公里外的一辆长途汽车,载着各色人等往贝尔格莱德驶去。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正常和非正常的事件,却仍然晃晃悠悠不慌不忙的向着死亡进发。
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简陋逼仄的车上,动力是木炭,道路是乡村小路。车上的乘客有衣冠楚楚的绅士,有乡村流浪歌手,有新婚夫妇,有参加过一战的老兵,有东正教神父,有肺病晚期的苟延残喘者,有开车的傻儿子,他的老爸则是精明强势的售票员。
一路上,他们遇到的事,如买票查票和逃票,以权谋私的售票员夹带私货,色鬼和新娘一路调情,路边的送葬队伍,与农民过路的争执。这些都是咱们这里也同样能看到的场景,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要是没有这些事,一路顺畅的到达终点,那才是奇怪了。
还有些事,是战争临近的场面,如被士兵阻断的道路,炮车经过毁掉的桥梁,长途车被征用,老售票员的儿子被强迫入伍。这些事在乘客们的意料之外,可是从乘客的心理上,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战争要来了,毕竟这些事只是一些小小的骚扰,虽然有所耽误,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最终旅程。
而到了临近终点,真正的恐惧才来临。当车上的人们还在为谁偷了钱包而争执的时候,天上的飞机轰鸣声响了起来。这时,镜头依次对向每个人的脸,我们看到他们先是惊讶后是恐惧的目光。紧接着几颗炸弹落下,一切都结束了。想想在这辆车上曾经发生的所有事情,和死亡相比,都算得了什么?
一个人的生活中,会碰到许多事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结婚离婚,生儿育女,富贵荣耀、穷困潦倒、艳遇和孤独、打人或挨揍,出席葬礼或别人出席你的葬礼。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正常的生活状态,几千年了,人们都是这样生活过来的。人们也早已习惯的接受了死去活来悲欢离合。如影片中一位乘客对那个老头说:“不管怎样,你过完了你的一生。”老头则怒答:“所以我就可以去死了?”他们彼此都知道所言是实话,只是出于礼貌不该把这实话吐露出来。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管怎样”,每个人也都平静的等待着那些个“所以”。
几乎所有的人都渴望一辈子无忧无虑的生活,渴望着永久的和平。唯独不能接受又不得不面对的就是:战争。尽管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摆脱过战争。从石器棍棒,到航母和原子弹。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一旦战争来了,人们毫无准备的脑袋中必须硬塞入这样的问题:如何迎接这场战争?
在影片结尾我们看到,硝烟散处,两个流浪歌手灰头土脸,艰难的从废弃的车中爬出,哥哥奏响了手风琴,用一如既往的旋律高歌起来。依然是哥哥先唱几句,弟弟跟上和声,接着是弟弟口弦的伴奏:“我是如此不幸,只是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怀揣着所有悲伤,轻声把那歌儿唱……”
战争带来了死亡,带来了不幸。可你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去参加铁托的游击队,他们中的多数只能在这接近毁灭的环境中生活下来。也许他们没有去和敌人面对面的去战斗,他们只是用“老子就是要活下去”的信念去和命运抗争,在顽强、坚忍、乐观的“轻声把那歌儿唱”中活下去。这是人类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影片的一些细节拍的很细致。如烧木炭的汽车,烧木炭的炉子还可以兼任烧烤。汽车停在倾斜的道路上,车内也是同样倾斜的。还有那个色鬼吃鸡蛋的情景,拿一个尖尖的树枝敲开一头,再敲开另一头。然后一头用嘴吮,手指在另一头控制蛋青的流速,非常老道!在车尾迅速垒出来的猪圈,也可以看出这司机父子对这个早已是轻车熟路了。再有就是那个强收过路费的老农民,看似木讷,却是个老油条。他儿子给轮胎放气的动作也非常麻利。
我一向不喜欢影片中或某些观众强加于影片的那些隐喻。以我愚钝的头脑,没看出来这部电影中有什么宏大的历史叙事,更看不出这辆破车就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我看到的就是一些普通人所遇到的普通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启发一些思考就足够了。
本人评分:7.5。
故事乱七八糟,各有奇趣,音乐不错,差点以为那是木炭汽车,让我们去贝尔格莱德看海吧
【2019年5月24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塞尔维亚电影展」开幕活动-2017年修复版】“前南斯拉夫影史第一名”,“公路神片”,名副其实。文本之丰富,意义之深远,绝对是被忽视的杰作。1941年时期的悲喜剧,歌手、退伍老兵、新婚夫妇、病人、神父、叛徒等等人物设定充分表达出历史背景,各种桥段的设置,非常贴合时代。开篇对着镜头歌唱首先“打破第四面墙”,再用此手法收尾,棒呆!(《人在囧途》的祖师爷!)
#资料馆留影##塞尔维亚影展#看《地下》的时候,确实有种“悲喜剧”的感觉,毕竟始终都被一种生于乱世国破家亡的感觉笼罩,而如果把这部传说中的“塞尔维亚影史第一”也说成“悲喜剧”,还是不太认同,从头至尾反讽与戏谑的意味更大,荒诞的情节此起彼伏,正宗的黑色幽默公路电影,各种无厘头段子从头至尾,借用《羊脂球》悲剧的壳,本质却是比利怀尔德式的黑色幽默,我国51年的《花姑娘》倒是和本片可以互相欣赏。
前南影史排名第一的神作。高度寓言化同时又高度政治化的公路片,出自[地下]编剧之手(所以新娘/婚礼这个老库电影里必备的梗还真不一定是哪儿来的……),有这种传统后来也无怪分裂后还能拍出[无主之地]这样的作品。巴尔干乃至南斯拉夫的一切问题基本都在这部电影里了……两个吉普赛人的几个唱段实在是形成了歌队的效果。
牛逼的一片,这一次,悲剧披着喜剧的外衣。
电影频道曾经放过的好电影,难忘的南斯拉夫荒诞口弦声~
一出公路喜剧,沿途经历把人的贪婪、软弱和暴力都呈现出来。最后除了小夫妻几乎全车的人都把偷窃的罪名安到最底层的游唱吉普赛人身上,而像法西斯这样更巨大的暴力袭来,没有一个霸权能够幸存。
一路歌声相伴,终点却是死亡,谁在那儿唱歌?
以小见大却老生常谈。开车的是个傻子,卖票的是他亲爹。我能蒙眼驾车两公里。。车里的小伙伴都吓傻了。一个傻子一破车,载歌载舞去作死。老兵歌者伪君子,新婚夫妇魔法师。绕弯道,吃烧烤。终点是死亡,谁在那歌唱?
南斯拉夫国破电影在,谁在那儿唱凄凉挽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塞尔维亚电影资料馆修复版。南斯拉夫影史杰作。沉重历史背景下的公路片,一辆老旧狭小的公交车、一群个性迥异的乘客。在旅途中发生无数令人捧腹的荒唐事,一路吃喝唱跳地走向未知死亡。在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剧情设定中透出人性的偏见、劣根性与阶级差异。流浪艺人贯穿全片的歌唱旋律悠扬,如画龙点睛之笔。编剧在十余年后写出的《地下》与此片一脉相承,更加疯癫。名副其实的南斯拉夫影史第一佳作!
这一车人尽管身份迥异沿途摩擦不断,但在野震偷窥、落河施救、谁偷了钱包上达成了最广泛的共识!也因此在最终抵达贝尔格莱德后被德国人的炸弹集体“清算”……当然,除了那两位手风琴配合节奏弹棉花每过一段就跳出圈外歌以讽趣的吉普赛人。
我是如此不幸,只是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怀揣着所有悲伤,轻声把那歌儿唱。噢,我为你祝福,妈妈~~!一切只是幻梦,一切都只是幻梦
无限敬意送给这部电影,满分,不需要任何犹豫。不到一个半小时的体量,却有一小时的篇幅都能笑出眼泪,然而看到最后,却是真的落泪了,为什么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我们自己还在内斗呢。真正优秀的喜剧,骨子里都是悲剧。
时间点可以称作《地下》的前传,而编剧正是同一人(弥补了半路当兵的傻儿子没去成的动物园),都充满了荒诞隐喻和黑色幽默,没有库斯图里卡那么魔幻的镜头语言,但更加现实与通俗,还被评为前南斯拉夫影史的第一。穿插两位流浪歌手报幕式的歌唱,一行各式各样的人从乡村去贝尔格莱德的大巴之旅,一个在路上永远找不到终点的国家,随时面临消失和死亡下的欢喜悲曲。资料馆塞尔维亚影展开幕式修复版。
围绕着“无法完成的行为”(旅程)这一布努埃尔式荒诞喜剧建构,《谁在那里歌唱》通过巴士的逼仄空间返照出了南斯拉夫的集体的,宏大的历史,它并不想影片的表面那样,在中后半段“闯入”叙事之中的,而是一直都存在于影片中乘客与乘客之间的冲突之中。声音,也就是跳跃,欢脱的配乐从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参与了叙事之中,作为影片“幽默”的一部分,它模仿了巴士运动或人物的窘况,那些我们可以通过机械复制影像“看到”,却无法真正意义上形成“感知的认同”的现象。
前南影史第一作,一出内忧外患的民族苦难史悲喜剧,炮弹之下还有内部的猜忌谎言争斗分裂。一切都在反复吟唱的歌中了:从儿时起,我就如此不幸。带着我的苦痛,高声歌唱。哦,母亲,我多希望这只是一场梦。
前往布爾格萊德,卻最終成了一場赴死之旅,死亡的集體狂歡,戰爭的嬉戲恐慌。有著一種莫大的悲哀,卻都掩在歡快的氣氛之下,音樂和節奏都極盡俏皮之能事,但是不安的穿插已顯出悲劇的端倪:封鎖,仇殺,劫索,窺淫,強徵,這死亡之路早已凶相橫生。最後的轟炸死亡與幽靈之歌將一切帶歸沉寂,戛然而止。
我笑着笑着看了一整部片子,最后听到那贯穿始终的两个流浪者唱的调子,却禁不住哭了。果然“国破电影在”,贝尔格莱德这个城市,禁受了多少苦难。整个基调,的确与《地下》相似。我很开心最后截住塞尔维亚电影资料馆馆长问了我的的问题,他说要把最好的影片带给中国观众。资料馆塞尔维亚影展 78成满
南斯拉夫的影史遗珠,资料馆展过,号称南斯拉夫影史第一名,的确盛名非虚。一辆开往布尔格来德的客车,一群代表了各个阶层的角色,一场赴死的悲剧,一部充满了寓言式的电影。如果将车看成政体,那么当内部阶层的精神已经分散的七零八落无法调和时,毁灭之曲就是最终章。“国破山河在”的感伤萦绕在整部电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