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粉》是中外电视剧史上首部妓女改造题材与特务题材的荧屏巨作,根据苏童名著《红粉》改编。该剧题材特殊,全景式展现新社会破旧立新、涤荡尘埃和人民群众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弘扬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解放初,警卫团团长韩大鹏带领解放军查封苏城妓院。喜红楼的头牌妓女秋仪与世家公子老浦外出看电影,本可逃过一劫,而对老浦的求婚,秋仪决定回红楼拿回攒了十年的血汗钱作为嫁妆。当秋仪换衣服的时候参谋长任来喜(实为特务)闯进房间想调戏秋仪未遂,而面对老韩的时候,却说成是秋仪色引自己,使原本痛恨妓女的老韩更加痛恨秋仪,秋仪也因此误会了解放军。老韩在妓女改造过程中,从相互的敌视到真正了解妓女凄惨经历后的同情,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她们,写就了一部新的英雄篇章。
影片里的妓女改造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妓女不想被改造
以小萼为代表的妓女,她生在妓院里,从来不觉得当妓女有什么不对,她就像所有生在封建里的人,看起来都是受苦受难,可是他们觉得日子就应该这样过,都是皇上欺压,还有那么多为皇上死的人哪
小萼贪图享受,所以不愿意自食其力,宁愿卖身为生,就像现在一样有那么多妓女,都是自愿当的,没人压迫照样有妓女
秋仪说得好,男人离不开我们这样的女人
新中国已经变得和旧社会一样了,因为社会变了,人没有变,人本性里的,几千年文化里的,没有变
只要有需要的男人,就有她们生存的的空间
再说到女人,妓女其实是极致的女人,把女人骨子里的一切发挥到极致
女人就是不独立的,依靠男人的,爱美色的,也许是几千年男人给她们的,但是已经根深蒂固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男女本质没有变
为什么更独立的秋仪没有得到老普,而小女人小萼得到了?男人吃这一套
以秋仪为代表的妓女面对的是社会惯有的歧视,表面上说人人平等,其实都是旧思想
男人容不下她,女人容不下她,佛门容不下她,亲戚容不下她
而她也容不下这个社会
她宁愿当尼姑也不愿意当工人,尼姑是旧社会的,我当的也是旧社会的尼姑!
她和新社会奋战了一场,最终妥协
里面还有很多改革不掉的东西,比如老普的富家子习气,他当了工人也没变成工人
比如麻脸对小萼的歧视,歧视永远存在,改革只不过变成了无产阶级歧视资产阶级
还有很多讽刺的地方,比如日本人开枪,解放军一样开枪,比如老普家都是好人,却被抄了家
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老普妈说我年轻时候比你苗条,因为那个时候妓女尚胖,老普妈的意思是,我没你那一身卖的肉
但也有不少肯定新社会的地方,比如麻脸在旧社会看不起病,新社会就不会有她这样的人了
最后老普的儿子新华,是寓意以后的新中国
他是三十年以后,日子比现在好,可是三十年以后社会就变成他那个时候,旧社会的社会了
没有知道新华会长成什么样子,但是秋仪和新华在一起,日子还不错
李少红的《红粉》拍得还是不错的。 王志文当真是英俊潇洒的浪荡公子。看苏童的原著时,还没把老浦这个称呼往漂亮的皮相上想。他和秋仪的那段耳鬓厮磨的戏实在太迷人了。 有影评说后半段的情节有些突兀,如老浦怎么就贪污被枪毙了,小萼和他的那场声嘶力竭的争执也和前面不搭,等等。我倒是没觉得生硬,要知道,这部电影是有大片留白的。 不,说留白还不准确。电影中那些烟雾缭绕的场景,言说了一切:他和她,还有她,都是上一个时代留下来的人。 军装配枪的士兵们成编制地开过来了,要把风尘女们送往教养院。鱼贯而行的女人们被指挥着,往这边走,往那边走。这时候秋仪出来了,穿旗袍、披着大衣,倚在门边,向上拉一拉大腿上的丝袜,又买了个烧饼,“死刑犯还要吃一顿饱饭呢”,她说。上船的路有一处没有接驳,底下是河,要用力地迈过去。扶我一下呀,她对旁边的兵说。男解放军战士一言不发,也不看她,只是搬了个长条板子,那边留着齐耳短发的女战士意味不明地看了她一眼。 他们是新的人,来自另一个地方、另一个社会、另一个时代,身上有一种对她们而言完全陌生的气质。 那种陌生感还该多加渲染才是。所以电影的确有所不足:新的社会不只意味着口号,而是断裂和撕扯,是无法躲避的改天换地。像雾一样慢慢遮住西餐社和舞厅灯牌,各种颜色的洋装变成灰扑扑的列宁装,旧的人们发现日子一天天变得奇怪。 新的时代和社会对他们而言,仿佛一首听不见的曲子。原著的结尾其实正是点睛之笔,片中却并未有所表,似为一憾。因为它正好呼应了片名「红粉」:冯新华,即小萼和老浦的儿子长到八九岁的时候,一天偶然发现了一只粉盒,正是他生母的。秋仪,他的母亲,拿走了那个不相干的杂物,并说男孩子不要玩这种东西。后来也没有人告诉他,他的身世如何,他不知道自己生父和生母的故事,不知道生父给他起过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悲夫。 他是生在解放后的,他叫冯新华。他不知道那盒红粉的故事。
其实这部电影没有坚持看下去,主要是没有字幕太难受了。这里主要是记录一下看的苏童的这部小说。下面的内容摘自百度百科,因为分析的很好,自己还没有写出这些的深度。 小说描写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州妓女改造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妓女们对于新社会的隔阂与漠然的故事。苏童展示了在悲剧发生的同时表现人性悲凉时的衍生物,使人产生悲哀并不在于主人公“犯了错误”,而是在于命运或命运般的必然性以不容规避的方式把苦难加于挣扎中的主人公。 1.小说中女性悲剧根源的突出表现即为人身依附意识。小说中的女子大都有着类似的生存意识,她们富有个性,但永远摆脱不了男人,追逐依附男人好像是每个女人生活的动力,也是她们争斗的目标。 2.女性依附意识的又一重要心理表征则是自轻自贱。几千年来,女性一直处在“男尊女卑”的男权文化的笼罩下,被这一社会文化所牢牢地禁锢着,她们内心也从未对这种文化质疑过,理所应当的扮演着这种文化所赋予给她们的角色。《红粉》中的小萼说:“我没有办法,谁让我天生是个贱货”,从麻袋工场里回来后与老浦周旋的种种态度,这一类的叙述都将我们引向对她们感伤姿态下的内心的审视,由于女性长期处于被剥夺话语权的状态,她们下意识的表现出一种自卑自怜心理,默认了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 3.女性之间的对立依附意识的又一变态反映乃是女性间的对立、乃至自相残害。无论是扮演什么角色的女性,妻或者妾、妓女还是情人,她们作为女人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摆脱男人,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自己的自由和尊严。她们总是擅长于通过刺伤自己的同胞来达到争夺男人的目的。小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掉与秋怡的友情,嫁给蒲先生。 4.文化视野的局限此外另一重要因素则是女性知识的匮乏和文化视野的局限。苏童的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文化无疑是灰色的,这种女性文化是没有独立品格的,是依附于整个男性文化中心的。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和恐惧。读者似乎听到一个个痛苦的灵魂在哀鸣。这一幕幕的悲剧引领穿透女性生存状态的表象而探究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同时呼唤处于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的自省和自强自立。
这让我想到了,在仙剑一有一集中,逍遥对月如说过的一席话,大意是,就算是让一个人再做一次选择,他在当时的认知和自身的性格使然下,结局也还是一样的。正如,秋怡和小鄂两个人的性格,思想认知水平和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她们自身做出的选择似乎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
喜歡小說多於電影。女性角色耀眼,但男性角色更能突出中國人的特性:軟弱,長期在父母權威下不敢自己做主,只能通過女人和一時激情去做出看似果斷,實際逃的決定。面對無法處理的局面,依然選擇逃避式的選擇,所以命運是導向死路一條。
这真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婊子有情,男有义,没有太多的矫情腻歪,在情色、利益之间,处处闪烁着温柔动人的光辉,这不是爱情,什么又是爱情呢?相比于《姐姐妹妹站起来》的旧社会妓女改造,此片没有把这帮妓女们往苦大仇深里刻画。事实上,高级妓女的生活其实很好,尤其是过惯了纸醉金迷的日子,一时劳动改造,反而不适应,甚至会怀念从前的时光。毕竟她们年轻,经历过“五陵年少争缠头”的风华正茂,却尚没经历“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郁闷。秋仪逃离了,本来她可与蒲家伟成婚,可是因为是真爱,所以较真,而这一较真,将蒲家伟拱手相让于小鄂。小鄂是典型的婊子形象,无情无义,只谈利益,当蒲家伟无利可图时,便怨声载道。蒲家伟死于多情,死于善良。电影意欲告诉我们,这世间的真爱往往徒留遗憾。
鉴于李少红的导演记录 看下来这算她比较靠谱的片子了 很浓的吴地风情 也基本忠于原著 变化多在于场景与禁忌台词上 所以讲完全没小说味也大可不必 毕竟文学作品不是剧本无法复现 在改编上 最后让秋仪与老浦见面 以及老浦的补偿 比原著多了份人情味 也少了哀戚与凌冽 主演们都不错 加分
太好看了,红粉—女人的一生!镜头真美,王志文演得真好,让人开始反思话语体系和权力体系下的个体:一夜取消昌既行业,她们的生计成了问题,全部转入棉纺教养;一夜转变规则,没收土地,按成分处理;刚结放,需要你们的田产支持,你们需要自力更生;家伟,秋仪和小萼的命运令人唏嘘,权力和规则转变,小萼柔韧的适应,秋仪倔强的碰撞,家伟的求取生存;艰辛生活下的个体挣扎,家庭争扰,互相埋怨,外部压力转为家庭战争——人的生存压力,是家庭争吵的主要来源,只要能解决掉个体的生存压力和家庭的生活压力,那么家庭问题一定会少很多;人的一生事就那么多,也就那么几个,两个人里有一个有问题,那么双方关系就会承压,问题也会接踵而至,确保双方能承受和化解各自的压力不抱怨和归咎对方很重要,爱必然是在此之上才能维持,不然就是无尽的争吵和不安
6/10。充满意味的空间造型来达到集中展现矛盾这一目的,曲径通幽、封闭的天井楼厢限制了女性生存,开头解放军搭在船与岸之间的木板象征她俩无法改变命运道路,阴雨和伞的意象铺设了情感悲剧,给老浦侄子画胭脂水粉、削发为尼两场戏显露秋仪心软和决绝两面;硬伤是旁白未能准确结合影片情绪又弱化冲突。
比上一年相似题材的《红尘》好太多。用空间和构图反映人物的境遇。很工整,处理得也老练。几乎每个场景都有言外之意。妓女解放后进的是弹棉花的工厂,背景音和团团弹起的棉花照应内心的不安;何赛飞在工厂往竹架上挂折扇,摇摇欲坠的画面感暗示接下来的命运;秋怡跳窗逃跑,给的是层层叠叠的屋顶的远景,只有薄薄的瓦片,没有路;地主老宅的前景走过蹒跚的老妪;两个女人在高墙下的窄巷子会面;秋怡结婚的话外音配的画面是秋怡走下台阶到水边倒马桶。王志文演得真好。
《红粉》电影的美术还原性做得相当好,解放初期的江南水乡的小城。木结构的小阁楼,邻水而起的脏的几乎看不出是黑瓦白墙的斗拱建筑,拾阶而下倒马桶的妇女,雨色中弯曲而去的青石板路面的小巷;以及解放后贴的可哪都是膏药般的标语、三俩的黄军装的正气凛然不断审视你的眼神、氤氲评弹软语中,突然爆出的大嗓门口号、一本正经的关怀,呵斥的口吻,从岸边上船时,秋仪伸手要解放军战士搀她一把,解放军小战士一言不发,给他搭了条木板。像这样的细节,太精彩,可惜真的太少了。电影给三个优秀的演员扎好了舞台,他们仨演的都本儿好,本儿卖力气,美术做得也好,置景服装美术都到位,也有时代的一些背景音色。大概可惜就是,好像差些时代交织的更鲜明更锋利更具有隐喻性的冲突,不管是情节的还是内心的,还是寓意的,差拱火。悲夫者,不过是逝者如斯罢了。
故事好,拍的也好。冷静得不像女导演,这就是李少红。故事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很深刻,小的方面人性方面更深刻。男女关系真是亘古不变。女人的爱分两种,一种爱到深处说不出口,一种为了生活机关算尽。三位主演都太好太好了。王姬有一种贝蒂·戴维斯的冷静果断,王志文声音也太苏了。何赛飞美!
大约二十年前,买过《红粉》的正版铁盒VCD,不想碟片不能播放。念念不忘二十年,终于看了。老浦小萼吵架一场,太有感触,若是二十年前看,肯定是无感的。王志文演得真好,优雅而懦弱,被时代迫害的良好市民。
如果我没看过黄蜀芹版的红粉我可能会打个四星。扣掉的一星是过于浪漫化的处理,遮蔽了“历史”的暴力,另一星还是过于浪漫化的处理,使本该特立独行的女性陷于与一个原著中本是懦弱无能却被改写成痴情的有担当的男性的情爱世界里。任何改编小说的电影都多多少少会加上一些罗曼蒂克色彩,毕竟是资本操控。和教授讨论的时候,我说我更欣赏小萼,即使她好吃懒做,但是她从来不否认自己的好吃懒做,不掩饰欲望,管它世界翻天覆地怎样的发生变化我只追求我的,什么伦理道德抚养后代对她来说不是义务,不是枷锁。在女性依然被父权伦理道德,母性神话束缚的今天,不得不说她是一种意义上的女权。
赛人正巧今日话了《红粉》,还是引用他一段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还是李少红的这版略好些,假不假江南水乡的韵致还是出来了。苏童写了那么多女人,但写得最好的还是男人。又或者在他笔下摇曳生姿的女人,只能在男性的目光里才能展现欢颜或暴露愁容,这些女人很少有独处的时候。而苏童笔下的男人往往一个人就能去寻欢作乐。我的建议是,《红粉》要重拍的话,还是找男导演更合适一些。那点小猥琐带来的小可怜,女性很难体会。《红粉》要说的是什么呢,妓女这一古老的行业,除了阶级压迫之外,还有些不易总结的内容,在驱使着这一职业女性花自飘零水自流。时代在变,但总有些事物,像苏州小桥下的流水,自顾自的蜿蜒,谁也控制不了它的流速,也不知道它究竟会流向何处。
南方湿漉漉的,风情万种,拍得蛮好,普通话配音也不影响,如果是上海话配字幕应该更佳。。直到9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都还过得去,到了现在,一年也出不了两部佳片
想不出谁比何赛飞更适合这个角色。
王志文老师的声音是真好听啊!没有刻意拍江南,但是那一口吴语,不经意的评弹,却比现在刻意为之的江南更江南~何赛飞老师年轻时真的是娇憨,太喜欢了!王姬老师攻气啊攻气,啊最后一起奶孩子好百合!彩蛋是第一编剧是倪震!旁白娓娓道来也好听!
每一次都感慨,中国再也拍不出这么好的电影了。扎实的原著,牛逼的剧本。三个那么优秀的演员,和李少红导演的正当风华时。故事节奏取舍大胆,细节又丰沛,情感的收放和表达都很戳人。而对于历史和人性的还原鲜有批判,但力道十足。
想必李少红心中有更合适的演员,但这三个人应该是当时最红的明星了。看小说的时候我带入了一下十年前的郝蕾和霍思燕,现在的倪妮和周冬雨,还蛮有趣的。
秋仪出家,是想寻求一个心灵支撑——她的生活倾覆了,以为可以依靠的男人也退缩了,她无处可去,想要留在寺庙。然而寺庙也不留她,幸好她一直是坚韧的,最终在红尘中找到栖身之所。可惜小萼没有认清形势,虽然经历了劳动改造、工厂做工,她始终如菟丝花一般无法自立,最后毁了老浦,也毁了自己本可拥有的平静生活。当然,是老浦选择了小萼,而不是秋仪。因为小萼柔弱又可爱,他的男人气概可以在她面前展现——相比之下,秋仪略显刚强了。既然他选择了“傻白甜”,就要为“傻白甜”买单。
豆瓣的劇情簡介寫得太糟糕。秋儀是大女人,在現實中大女人總是被男人“犧牲”掉的那個。老浦去拍庵門,大雨沒傘;秋儀辦完父親喪事拍庵門,大雨沒傘,他們都是沒有庇護的人。傘出現三次:慶婚、送刑、片尾秋儀給小萼送熱湯——她完成了自我建設,足夠強大,甚至成為他人的庇護。
同时期,国内有很多佳作登场,本片却只能算是一部徒有其表的佳作,虽然忠于原著,但删减和修改了神韵,就没有了灵魂。……大量的留白,导致3个演员越卖力,却和原著所表达的渐渐偏离。就如《亮剑》小说和电视剧的区别,小说看的痛哭流涕,电视剧看的热血沸腾。……如果是姜文和刘晓庆来拍,又会是如何?……王姬的秋怡太作了,反而王志文和何赛飞很出彩。……导演李少红,她拍戏一直都有她独特的表达方式,“鬼”气太重。好在本片没有。突然想起了她导演的《红楼梦》和本片一样,也是剧情+旁边,第五代导演当中,也算是个另类。……苏童的原著可能受到日本电影《望乡》的影响。
唉,人啊!反射弧太短,反应太快,很可能走错路;反射弧太长,反应太慢,更可能走错路;随大流吧,看运气漂吧,鬼知道会混成个什么德行?脑回路奇特,来一次跳跃式发展,又很可能摔死。主动些吧,很可能自作自受,自找苦吃;被动接受吧,很可能掉进陷阱,永不超生。出世吧,尘缘难了;还俗吧,无立锥之地。怎么就是瞎折腾,不能好好过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