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菲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8

主演:陈炜  黄浩然  贺刚  赵丽娟  金玉婷  张永智  吴立琪  倪景阳  

导演:赵宝刚

 剧照

梅艳芳菲 剧照 NO.1梅艳芳菲 剧照 NO.2梅艳芳菲 剧照 NO.3梅艳芳菲 剧照 NO.4梅艳芳菲 剧照 NO.5梅艳芳菲 剧照 NO.6梅艳芳菲 剧照 NO.13梅艳芳菲 剧照 NO.14梅艳芳菲 剧照 NO.15梅艳芳菲 剧照 NO.16梅艳芳菲 剧照 NO.17梅艳芳菲 剧照 NO.18梅艳芳菲 剧照 NO.19梅艳芳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4 10:07

详细剧情

本剧根据香港艺人梅艳芳的生平改编。出生在港岛的阿梅(陈炜 饰)自幼与妈妈(娟子 饰)和姐姐(金玉婷 饰)卖唱养家。在警察刘家华(贺刚 饰)的鼓励下,阿梅靠选秀大赛步入星途。在娱乐圈中,她结识新人何耀文(黄浩然 饰),俩人相互鞭策、扶持,终获一份诚挚友谊。日后的阿梅成为港岛百变天后,感情生活也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生性豪爽侠义的阿梅从不丟弃做人的根本。正在这时,不幸接踵而至,先是姐姐患宫颈癌去世,随后已成为天皇巨星的何耀文又英年早逝,阿梅的意志几乎被摧垮。正在这时,当年的家华来到她身边,阿梅心感慰籍。可是,更大的灾难向她袭来,她在例行体检中也被查出患了癌症......

 长篇影评

 1 ) 拾芳||梅艳芳粉丝记忆录

前按:我也特别喜欢梅姐的作品,知道她很坚强,但是没想到她对人对事竟然那么好。无数追忆,万人敬仰。她努力地成为了一颗最闪亮的明星,却似在遥远的天边,叙说孤独寂寞……

钟爱梅姐的很多歌,有好多首歌每次听都很感动,倘若非要挑选出一个来伴读这些文字的话,我想用这首连罗大佑都说“只有梅艳芳能够唱得好”的歌——《似是故人来》。

似是故人来(Live)梅艳芳-AnitaMuiFantasyGig2002

我亦听过无数遍,有时泪流满面,却从不生厌。

片名《拾芳》,自注朝花夕拾·芳华绝代之意,是一班粉丝缅怀偶像,用心纪念的电影。有趣的是,虽然围绕着梅艳芳讲述故事,梅姐也有份“出镜”,可是没有一个正面镜头——除了采集选用的本色照片。然后呢,这是个很明显的小成本电影,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制片人掐着秒表盯预算……剧情完全是走过场,除了几个客串老戏骨,其他的角色要说是演员,那就算了吧。

倘若情节演绎制作精良,梅姐的个人魅力应会大放光芒!

《拾芳》从几个忠实粉丝在垃圾箱里捡回了被当作垃圾扔掉的梅艳芳遗物——那是粉丝们送给梅姐的信件和礼物,随后分别将一件件物归原主。影片中一段台词很有意思,大意是这些原本是送给所喜欢的人而精心制作的礼物,几经辗转,最后又回到了自己手中,便为这个礼物赋予了特殊意义。

那个曾经追星的小女生,为了接触梅姐,大学毕业便一心选择了艺人助理的工作。当她看见明星艺人将粉丝们送来的礼物像垃圾一样扔掉时,大惑不解,有人告诉她“难道要人家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来存放这些不值钱的东西……”

多年以后,当她见到自己当初送给梅姐的礼物完好如初时,才明白原来有人真的会用一个房间来珍藏——这时,距梅姐去世已经十年之久。

能够真诚对待别人心意的人,必然也会用心回馈他人。梅姐做的慈善事业很多,捐助过无数的人,《拾芳》里有因SARS而失去父亲之后,借助梅姐彼时的一个专项基金资助而完成音乐学业梦想的人。最后,他也用梅姐的音乐来传达自己的爱……

人情债,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偿还的债务。

所有能够取得瞩目成就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总会历经一些艰难岁月。梅姐也有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刻,那个曾经借过她三百块的小伙伴,就成了“至死不渝”的朋友。由于梅姐心直口快,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众人心生顾忌——太过优渥的生活状况能够令人产生距离感,这是幸运者所要付出的代价,现实就是如此。

所以,完全真心的爱意所带来的却是最直接的伤害,因此我们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梅姐说,我都快要死了,就不能见你一面……其实,她见过梅姐,因为去看了最后的演唱会,只是梅姐不知道。

梅姐也不知道,当她精挑细选用来祝贺好朋友结婚的礼物并没有被送达,虽然对那个助理专程的“口头道贺”就已经感动不已。我们都用自尊来筑起一道坚固的墙,然后获得自我安慰,以为从此便得以保护。殊不知,隔离身心,这种所呈现出来的拒绝姿态,却能够伤害那个真正在意你的人。因此,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你——恐怕远远不够。

然而又能怎样,一切都敌不过命运的安排。即便是被万人敬仰的梅姐,也有怨恨难解。

所有人都说,梅姐恨嫁。

我们希望别人是真心实意地喜欢自己,可是又害怕被欺骗,因为没办法确认,也不敢贸然尝试,所受大苦恼……这种连环死扣,根本无解。

曾经,梅艳芳对张国荣说过:“要是我到了四十岁,我们都还未结婚,你就娶我吧。”大家也希望这样,还说他们是天生一对,可惜最后只是做了个“金童玉女”。

不知是否因为,他们合作了《胭脂扣》。

提梅姐(梅艳芳),就不得不提哥哥(张国荣),就连《拾芳》开画的打底音乐,也是以哥哥的歌声起了序幕——

哥哥和梅姐有钱有名,有才华,还有旷世美颜,而且做人还都那么好,可惜一个跳楼自杀,一个最想嫁人却终生未嫁。

那一年,2003,SARS肆虐。

有着东方好莱坞美誉的小香港,在那些娱乐至死的年头出尽了风头。自九七之后,开始迅速滑坡,而梅姐和哥哥一同离世(2003年),就像是为香港的娱乐嘉年华舞台,谢幕一般……

很难讲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一个时代。在那个卡带唱片和投影录像都能够赚钱的年代,疯狂的娱乐消费源自明星产业,因此能够造就出大明星。而今步入流量时代,人们开始消费娱乐,以新奇取胜博人眼球,也就没有人能够做到长期霸屏,由运气决定的成功因素远比用扎实功底打磨来得重要时,想要打造出类似他们一样的天皇巨星,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很多人不明白《霸王别姬》为什么会成为禁片,不只是那句训斥土八路看戏“从古到今,舞台上没这个规矩,连日本人来了也没这么干过。”更重要的是本片影射权力的荒唐与傲慢,可以把垃圾当成文化强制性地输送出来——程蝶衣和段小楼挨了多少板子,流了多少血汗和泪水,最终才能换来一个舞台上的“角”,而那个几乎连跑腿都不够资格的红.卫.兵,一夜之间就能翻身作主。胆敢不听话的人,就要搞死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戏剧舞台被影视屏幕替代之后,那些能唱京剧的“角”就找不到多少人捧场了;当流量快餐换来垃圾文化的时候,艺术就已经被埋葬在了展览馆……连艺术家都揾食艰难,其他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也就只能在生存线上奔波了。

如何谋生是一个人活着的头等大事,市场风向的转变会带来认知的改观。“在普通人眼里,搞艺术的人如果没有赚到钱,就变成了他们口中的不务正业”(我曾对一位坚持艺术创作的朋友这样说)。

因此,《拾芳》所能呈现的深度,就在于它讨论了影视明星能不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榜样”,进而提出流行偶像能否成为文化代表?

影视歌三栖明星梅艳芳被称为“香港女儿”,因为她自强不息,成就非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代表香港精神!

如果她不行,难道是有钱的奸商或虚伪的政客可以?还是换成假.大空的泛名词合适(某个群体被虚幻称谓之后形成概念性的东西)……更何况,梅艳芳曾经对整个社会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最应该被人们铭记的就是黄.雀.行.动。相比于不久前被人家从餐馆里面赶出来的谭咏麟,她真可谓是高风亮节。冯友兰就被他老婆骂过:天快亮了你才尿床——或许我们等不到,但天,一定会亮的。

这是一个不存在完美的世界,更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

即使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像她那样”就一定会很满足吧!知足常乐,你觉得“像她那样”真的就很快乐吗?如果有来生,她的心愿是否会成为活在芸芸众生中的邻家女孩……

谁知道呢!

 2 ) Dearest Anita

非粉丝应该很难看懂这部电影,电影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真实取材,出自anita身后粉丝们的回忆。

作为2014年才喜欢上她的后粉,对这些事情实际上没有什么真实感,甚至对她本人也是,一直以来都是从映像和别人的口中了解她,看得久了难免和时代脱节,问自己一句,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梅艳芳就像一个梦,港人的旧梦,我无法梦到的人。她的歌和电影是一方面,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无论是她草根出身,一路自食其力奋斗到顶峰,还是她穷其一生所竭力保持的那份高尚品格,都能给人无限的力量。如果她还在的话,我就会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是值得去努力的。但是她死了,我的梦碎了,我整个青春时代都是在这份碎掉的梦里度过的,努力去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然后开始做梦,说你还在该有多好啊,你还在就好了。

真的很想看到你老去的样子,今天也是。

 3 ) 网络影片:《梅艳芳菲》观后

该片的时间定位点在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后,以梅艳芳身边好友、粉丝歌迷的视角所进行创作的一部怀念梅姐的纪实类影视作品。影片真实的还原了梅艳芳从出道到去世之间对朋友、对粉丝歌迷的尊重和坦诚。梅艳芳虽然是一位巨星级别的歌手但是她对自己的圈外朋友以及对自己的粉丝歌迷是非常爱护的也是非常真诚的,剧情真的非常的感动人心,梅艳芳坚持初衷、努力拼搏以及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回馈社会、报答社会的心真的感动到了我和每一个人,梅艳芳虽然已经离开,但是她做过的每一个的事迹都将永远刻画在了人们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在香港娱乐圈一代歌后…香港女儿梅艳芳。

个人评分:10分

 4 ) 真情与感动——超出预期的诚意之作

赶在年前回国,要见的除了女友,还有铜锣湾City Cinema Victoria的《拾芳》谢票场。熬过了长途飞行,进场时竟依然是奔赴演唱会现场般忐忑。影厅门外的大荧幕播放着预告片,观众排着队上前与海报立牌合照,气氛热烈,想必大家的心也和我一样紧张。电影末了大灯一开,才知道原来观众席里卧虎藏龙,许多与梅艳芳同时期的艺人或后辈都坐在这里,静静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感动时光。

片名炼出一个“拾”字,电影确实是从“拾”开始的。梅艳芳去世前将财产交由信托公司管理,以支持家人生活。然几番争拗过后,信托公司决定变卖梅艳芳的遗物,以扩充钱库。郭羡妮饰演的Edith带领一班歌迷爬入垃圾箱,追到旧货店,将一袋一袋的“垃圾”收集起来,再把它们送还到原本的主人手中,电影便从这一件件“不值钱”的遗物的旅程展开。

有“拾”先有“藏”,影片实际上通篇都在强调Anita的“藏”。以Amy与Kiki的故事为例,前者既是Anita识于微时的老友,亦是受Anita歌艺打动的歌迷,纵然时过境迁,Amy决意离座,Anita却将二人一同追星时的合照和应援道具珍藏多年,此中藏的是对老友的真诚,也是对青春的怀恋。受Anita鼓舞进入娱乐公司工作的Kiki,发现工作中接触的明星从来不会把粉丝礼物当回事,顿觉心寒,随即脱粉,转行,却在多年后得知自己中学时送给Anita的手作相框,一直在Anita家中收藏,直至成为遗物。梅艳芳每次搬家都要留一个房间专门摆放歌迷礼物,这种行为可能并不容易被理解,梅妈妈也曾说,不懂女儿干嘛在保险柜里藏了一堆“垃圾“。经济社会一切看钱办事,名牌服装,首饰,钟表,包括如山的奖座,全部在富丽堂皇的拍卖厅里换成支票上的一个个零,而那些零碎的纸张杂物,不管当中含着多少真情,见证了多少感动,通通当成废品丢弃。媒体报道歌迷”拾芳“行动时一直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态度,然而歌迷完全无需以此为耻,反而能以有梅艳芳这样真心待人的偶像而满足甚至骄傲。

制作方面,各个篇章的衔接尚算流畅,大牌云集的卡斯反映了梅艳芳至今不减的影响力,意识和精神方面都十分出彩,加入了近年香港电影和话剧中常用的港式幽默成分,收获阵阵笑声。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由于预算有限,场景多数偏简单。叙述比较直白,如果导演在调度与剪辑上再加点功夫,会有更好的效果。现存的版本确实显得有些偷懒了,例如台词欠修剪,镜头使用过于呆板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感染力。朴实无华的台词使得演员表达方式的差距十分明显。例如Perry一节,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这些老戏骨的围剿下,初次出演电影的黄荣杰只能说是完成了作业。不得不佩服韩马利,杨英伟两位,尽管台词平实,他们却能自然地将场景支撑起来。饰演学生的小演员们表演略显程式化,但都十分可爱。相信新人演员们有更多进步余地。

影片提出了流行偶像是否能登大雅之堂,是否能成为文化代表的问题,答案需要结合各个故事来总结。Edith在梅艳芳的光芒照射下得到成长,Perry从梅艳芳身上找到了向父亲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本身就能说明拥有极高人气的流行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影片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主创者并不排斥梅艳芳作为流行偶像的身份定义。现实中有太多艺人联同粉丝争相为自己冠上“艺术家”的名头,极力排斥“偶像”的称号,个人认为并无必要,一是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否认了流行偶像的价值,二是将自己打扮成别人,无异于自认沐猴而冠。

所谓流行偶像的价值,在《拾芳》里可以分为艺人形象对公众的启发,与艺人对社会的直接贡献两方面。第一种价值的体现贯穿全片,尤其是在Perry的故事里,比赛现场那场戏里的diversity色彩上。梅艳芳在性别交互方面的先锋地位,我认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时候这方面的讨论只停留在她俊朗的男装形象上。现实中同性恋者艺人未必能成为gay icon,而gay icon不需要是性少数群体的一员,反而是女性总会与性少数人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女权组织是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反过来Lady Gaga也表示曾从LGBTQ群体获得过巨大力量。尽管现实中男同性恋者对女性的态度尚需分类讨论,大背景下diva常常成为gay icon的说法也早已不新鲜,原因是diva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打拼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更容易让同为弱势群体的LGBTQ人群找到共鸣。同时女性作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在挑战某些禁忌时,因从来没有受到与男性一样多的重视,反而能够获得相对宽松的空间。梅艳芳冲破逆境获得成功的人生经历,加上其极具魅惑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公认gay icon并非偶然。电影很好地利用了实际例子,虽然Perry的话剧表演不足以充分说明这是一次出柜行动,这种解读也未得主创人员证实,他的做法却已经有力地强调了摒弃刻板印象,为diversity欢呼的观点。除此以外,现实中,梅艳芳以她热烈的曲调,大气的唱腔,大胆的歌词,塑造了热情奔放,拥抱自由的女性形象,为八十年代渴望冲破传统的香港人树立了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妇女解放中重要的一环。此外,被媒体津津乐道的还有少女们争相模仿的梅艳芳速食面发型,西服大垫肩,以及人民大会堂表演后风靡北京街头的短裙,公众追捧模仿梅艳芳这种表象实际上反映了梅艳芳作为女性公众人物对社会的正面价值。

第二种价值集中体现在Ken的故事中。Ken在申请音乐学院前夕被SARS风暴夺走了父亲,同时还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和对音乐的热情。而后得到由梅艳芳发起的茁壮行动的资助,重燃信心,获得了美国音乐学院的offer。影片结尾呼应开头,已成为国际级演奏家的Ken从Edith手中接过他当年写给梅艳芳的感谢信,拨动琴弦,把音乐献给助他重回学堂的“长腿叔叔”。SARS是香港人共同的痛,像Ken一样的青少年又何止一二,几天前还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庭转眼变得孤立无援。而梅艳芳呢,在自己的病和SARS的夹击之下,硬是挺着腰站了出来,奋力要给灰色的天空带来一点光亮。明周颁给她“致敬大奖”,她说受之有愧;1:99演唱会结尾致辞,她嘴里仍是不停喊多谢,帮助更多的人便是她的信念。导演梁柏豪在演后谈里说,梅艳芳叮嘱茁壮行动的审核人员,只要是来的人都要让他们通过,所有申请者我们都要帮。也许是她从小对捱苦太熟悉吧,等自己有能力了便再见不得别人苦,这就是“善”的含义。为善人间,鼓舞精神,梅艳芳自然当得起“香港女儿”的称号。

《拾芳》绝对是真诚的,纵然只是歌迷的发起的计划,却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不俗的质量,否则也不会获得如此喜人的上座率。作为歌迷,对这部影片自然是心怀感激的。从歌迷组织孜孜不倦的筹备,到Anita不露脸的设定和江欣燕的配音,再到片中硕大的耳饰,戴在右腕的手表,种种细节中就能看出心思。每一个故事的主演都亲自与原型交流过,以确保人物塑造的准确性。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Amy的故事。或许会有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责怪Amy绝情,然而世事本无“应如何”,人各有命,只有真真切切流逝的时间能告诉我们人间的模样。就像离开人世十多年的梅艳芳仍能以《拾芳》这部电影被人重新认识,就像多年未见Amy的Anita,原来一直珍藏着那少女时代的纪念品,珍藏着那份从不被提起,却曾毫无保留地带来过温暖的友谊。阴差阳错般的,跟电影里说的一样,现实中Amy的原型碰巧是Edith同事的母亲,两位与Anita各有相关的人就这样被联系起来。事实上文艺与现实的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电影院里,Amy的原型和编剧一同坐在我的前面一行,阿姨扎着朴素的马尾,青丝中已有点点斑白,如果阿姨心中果如影片说的那样仍有戚戚,那在影院中与满场爱Anita的人分享笑与泪,也许已是一个出口。主创团队还多次邀请Ken的人物原型观看此片,虽由于伤痛极深未能成行,他能敞开心扉与公众分享他的故事,已属可贵,因为讲述梅艳芳的故事,表彰梅艳芳的成就,并非只为给这位传奇巨星歌功颂德,更多的是宣扬她的精神,给世界予大爱,启发更多的人,这样便是片中所说的香港精神的延续。

------------------------------------------------------------------------------------------------------------------------------------

更新一下当晚观影并发言的公众人物:袁洁莹、张崇基、方健仪、江欣燕。

 5 ) 现实中该有的尴尬样子丨这很真实

那个时候在出差,经过看到影院上映《梅艳芳菲》,第一印象会觉得是一部满满的人物回忆录,有大量的影视素材,有很多珍贵的物件,会有她后台/生活/台上的各种花絮,然而并不是。

影片很用心,讲了几个真实的故事,人物演技胡杏儿在线,其他几个主演会感觉很出戏,但是这份出戏会让人感觉很真诚,因为我想如果在生活中面对面听他们聊起,应该也会是这样的场景,没有很戏剧的台词,没有很夸张的剧情,就是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与她结缘,因为她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你也很难想象如果这部戏,演员们都很丝滑的演技,那也会很遗憾了,艺术不能是完美的,要扣1分。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追星的故事,以前因为通讯、交通等,会让这一切来得更加充满辛酸,而辛酸会变成你难能可贵的回忆。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一个读书人的签书会,从早上9点开始到商场排队,排到了下午5点,饿的不行,本来攒了一肚子话,轮到我的时候,只想着赶紧签完,啥也没说到,就把书递过去,签了名,赶紧走了找东西吃。当时心想,估计作者也会觉得很奇怪吧,刚刚是过去了一个人吗?

昨晚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他提到今天会在书城进行签售会,那一刻觉得嘿,还挺有仪式感,但是已经不能吸引我了。

现在我们离明星那么近,近的我们那么容易三心二意,明星离我们那么远,远的他们那么容易多才多艺。

新的一年,保留对美好的期待,相信一切只要你努力了,会有好的结果。

 6 ) 有这样一个人,她比生命本身还要大

关于一座城市的信仰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在努力回想,香港这个地方在我记忆里到底是什么样。透过很多八九十年代的影视作品,我知道它是热闹,繁华的,有很多拔地而生的高楼大厦,宽阔的海湾上巨轮游弋。它唯一区别于其他发达地区的特质,好像只在上了年纪的老街,繁体字的招牌,还有那么多艺术印象带来的亲切感里。那里的路人说着令我陌生又熟悉的广东话,那里的夜市有王家卫镜头下的墨绿色,当然,一提起城市,驰名内地的各张明星面孔也必不能少。

但这不就是几十年后的今天,香港仍然且果然具有的样子吗?

如此悬念,让我对一趟香港之行心心念念。我希望最迟今年七月,我便能独自站在构想了千次的街道上,走进一家很有年代的音像店,拿起我一直想要的一张专辑。这样的念头,对一个封闭到年十七岁也未出过省还有轻微社交恐惧症如我者,私以为已是远志了。

然而,不真的只是印象的诱引,我真正想说的是,如果有人选择了购买这部电影的光盘并在一个刻意空出的下午播放它,攥着纸巾,不时在观影间擦面,或稍稍稳重只红着眼眶叹息,那么这个人内心必有一处圣地,正如麦加之于穆斯林那样,短短人生几十年,无法割舍,也非去不可——香港,世界地图间最熠熠闪光的所在,舍此之外,不应有第二个答案。

至少,电影拍摄的支持者一定会支持我的武断——芳心会,就我个人的认知,便是沉默世界的此道中人。他们是坚持而低调的寻爱者,将对一人的思念化作慈善与公益,合力播洒向整个物象世界,矢志不渝、平静而诚恳地践行“活在当下”的诺言。以他们中有人对影视作业程序的理解,不可能不晓得其后只要一个环节没配合上,所有的心血即当场成为白工,但这样沉稳而安静的一群人,就是可以为了《拾芳》而忽然疯狂起来。

这是我熟悉、喜欢、也经常心生感激的疯狂,在充满工业化冷漠的世界中,他们人数不多但总归存在。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坚守,因他们以一己之力发动的旷日持久的抗争,才让强大到几近无坚不摧的市场法则,始终无法放心地行其专制,从而让爱和诺言的世界,在类似我这样最边缘的人身上,也得到了自身最清晰的印证。


在与不在的偶像

《朝花夕拾·芳华绝代》这部电影,含括了1981年到2013年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以几位歌迷送给他们共同偶像小礼物的去向为线索,讲述了各自和偶像短暂相交的人生故事。

原本可以顺利进行美国音乐学院面试的Ken,因父亲感染SARS去世而不得不放弃音乐梦想,在偶像发起的1:99筹款活动帮助下再次继续了音乐生涯,后成为蜚声国际的艺术家;从小瘦弱、性情温和的Perry从不被警员父亲赞同,事业上渴望以偶像为题的话剧也遭到否定,多年后终于在为幼儿园小朋友们筹备的话剧中,重拾偶像的人生理念,寻觅到梦想之光,并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渴望追随偶像而应征艺人助理的kiki,因职业同样发现了娱乐表象下的丑陋,在经历对偶像的误会与否定后放弃了她,却于时过境迁处,收到了多年前自己送出的小相框;曾与年轻的偶像一同追星成为挚友的Amy,却因为后来境遇的差距、身份的不同选择远离,最终收到对方珍藏很久的小物件,在怀念中捡回了错位的友谊。

遗憾且戏剧的是,这些粉丝都没能在偶像逝去之前再见她一面,只能通过遥远的新闻来得知这个猝然而惨痛的消息。电影结束于2013年Perry演奏会上的一首《似是故人来》,他说:“献给我的长腿叔叔,梅艳芳”。无限深情,无限追思。

格林的书里曾经有一段话:“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03年之后,我想无论对Perry、Ken还是对于kiki、Amy,香港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了,如同陨落,带着他们年轻时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沉落在生活的平庸里,只因为她已不在。这部《朝花夕拾·芳华绝代》于是是一部哀悼伤逝的电影,纪念人心在三十年追星时光中的一场奇遇。

但芳心会把它拍成了一部电影,这一切便不会再失去一次,甚至自此比所有听过这故事的人存在得更长。人类发明了文字,从印制书开始逐渐生产画面,有了音乐、电影,因而我们不再受时间摆布,可以跨越十几二十年去怀念一个走远的背影,甚至能短暂地击败时间,再次近距离爱这样的偶像。

如影片中出现的《似是故人来》《烈焰红唇》《歌之女》,如那些陈旧的信笺和礼物,如一切承载了深厚感情的游记、日记、影评,记忆从此可以放置于身体之外,不再随死亡而腐朽。

也因此这位偶像,当然更重要的是用一点一滴记忆拼凑起来的她不会因这场人的奇遇戛然终止而跟着消失,事实上,她的形象还会因纳入更多后来粉丝美好的记忆而增添光彩,就像它从不间断地纳入所有思维者、张望者、纪念者、梦想者的书写一般。这些她在当初就已明白,所以她能诚恳地告诉我们:“我在这里,我没走过。”

她没有骗我们。

今天,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可以证实,她的歌还在那儿,她的影响、理念、公益事业还在那儿,她给我们的感动也都还在那儿,香港星光大道上一座铜像或许就是她神念的化身,替她守护和遥望着船只来往的维港。即使很遗憾如电影中说的“她的遗物都被扔掉了”,且如今造星工业发达,代代新人丛生,下一秒又有不认识的新面孔被捧出,但她从来无法取替,每天都有新粉丝夸她漂亮,每天都能看见新弹幕说哇她原来是这样的,前段时间,微信打榜活动我们替她赢回来的临江大屏幕,歌艺影像还循环播放了几星期。她的确还好好地在那儿。


一颗时间之心

香港八十年代艺人很多时候代表的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种情怀,对八十年代激情与自由、古旧与质朴、大胆而不吝装饰的一种怀念。想当年音像店林立,香港来的电影和磁带遭到火爆的盗版和哄抢,影厅就是几条板凳一块幕布,依然人涌如潮,磁带就是白板一块,依然被精心收藏,多少少男少女为那块自由土地上的倩影和英姿翻来覆去、夜不成寐。如今对于TVB抑或是周星驰刘德华周润发等等人的名头,人们依然愿意买账,其实大多不是为他们本身,而是为那个年少的自己。

然而,和其他如余晖晚照的香港事物不同,梅艳芳这个名字,不是遗迹,不是断壁残垣需要围起来保护的文物,她存在遥远,但她也是鲜活的,现役的,active的,她所铭刻的明星文本背面,有香港公民特有的面对政治专制同自由民主争端的态度,有社会对性别文化的探讨和女性挣脱被凝视客体的渴望,而对这些,国内现在的研究程度还远远不够,她仍然待于解读。粉丝兼学者李展鹏为她写的两本书,就都已经远远超出明星的狭隘意义,延伸到了社会文化和性别研究当中去,值得被当作专著来读。

我们可以同时缅怀她和观赏她,如同电影里对流行文化的肯定那样,她既是历史的又是此时此刻的,爱她是一种奇特的时间感受,她的理念不仅仅止于梦想或是坚持、奋斗云云,可以说,她是将流行推入艺术殿堂不可或缺的一段路,所有想走这个方向的人都必须经过。

能在过去中铺捉到当下甚或未来,这不正好是艺术诞生的本源吗?

我时常逃避时下的造星工业流水线产品,不论多么精致,多么自夸于特色,都一人千面,不可避免沦于套路。明星从来是最需要又最抗拒标签的,她可以捧出自己令人解读,却不能带上注释引领解读。我追逐过去的Anita,追逐明星产业在香港刚刚成型的年代,那时包装远弱于唱功需求,那时记者跟明星可以为友,那时候星河灿烂而不必相同,那时候爱一个人,不是因为她是明星的样子,而是因为她是她。

更正确地说,她的吸引力,指的不单单是她的经历、出身以及后来的歌艺演技,而是更重要的,就算你不知道她的过去和昔日荣光,仍可以在见到她第一眼就捕捉到的复杂,这种复杂由她的先天个性与成长过程中收获的阅历所构成,使得她同样换上一套新的衣服,展现出的和原来模样的差异总是多于其他人——也是她百变路线的由来,这实则不是她刻意向新模样靠拢,而只是她复杂中的性格一面被完整放出来了而已。

不太夸张的说,她永远无法被评价,这于是成了她永保新鲜感的理由,爱她等于拥有一颗时间之心,势必要为每个阶段的面目冠以新名,领略她的艺术与内心时,行为上更像是进入博物馆而非拍卖行。


永恒的探寻

电影中有一句“梅艳芳再好也只是歌星”,语气中包含艺人难登大雅之堂的鄙夷意味,就当下我从网络而见,社会对艺人有两极分化的态度,归根到底仍是一种轻视。部分年轻人因明星艺人表面上成名的快捷而钦羡,热切渴望入行,部分因崇拜通稿塑造出的光辉形象而一叶障目,认为明星即是诸神,且越老越神,剩余则是歌影皆戏子的“正统”观念,以上三种都无疑地把明星看得片面,明星=财富和肤浅,是大部分言论潜意识要表达的观点,私以为这一观点忽略了明星文本对于群众的强烈导向力。

单从电影来看,Amy从偶像身上得到了对友情珍视而郑重的态度,Ken从偶像身上获得了勇气与梦想的启示与感染,这都属于解读明星文本并受到导向的行为。好比一本书并非当下便能验看好坏的,《纽约时报》的书评号称全世界最严谨,可回望百年来,其遗漏的精品比之它看准的又有多少倍余?而明星意义的价值亦像这样难以验证。多年前报纸抨击梅艳芳是浮夸流行、绯闻女王时,又有谁能预见1:99的筹办,预知将会有许多如Perry一样者受到扶助,进而继续走上人生之路?

一本好书在一个人二十岁、四十岁和六十岁时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何况明星文本是一个人一言一行所反映,比之一本书的信息含量更加巨大。十年,三十年,或许再回首看当初的人,我们也会和kiki一样发出感叹:原来就连当初爱她时,也并未见她全貌。

因此,从个人层面上,好偶像如好书,一本创作之路走得越远、越深刻、越博大的书,阅读它所需的情感准备、道德准备和知识储备的要求就越高,在评价并试图接受或反对一个人成为偶像之前,不妨留出更多时间与她相处。保持永恒的探寻,不仅是一种比追随更加深奥的爱,也是对所爱之人最大的付出。


部分大于整体

正是这样永恒的探寻,使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后,得以推翻一条伟大的数学原理——柏拉图总爱说:整体总大于部分,但探寻着偶像的我们知道,生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无论是《拾芳》还是李展鹏的《曼珠莎华》《梦伴此城》或者是芳心会撰写过的《Anita With》,这些都只是现实世界她身上的小小一部分,远不能相比较,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觉得这些比我们看到的她还要大,大太多太多。

最是在什么时候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呢,最是在满心困苦,满满对信念困惑不能解时,我们方在偶像身上找答案,那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思想续航能力是这么差,思考程度是这么浅薄,人生存的这个现实是这么平庸,书里,歌里,电影里,我们对处境的踌躇不前,对困难的畏惧颓丧,对求而不得的痛苦,对所有问题的求知,这些艺术作品里都有答案,或者说是,在这艺术里活生生的偶像在给你答案。

从形态上看,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只是薄薄一层空间,她的生命更只是这空间里的一点,可我们能领略到的文本却是一代代人思想的结晶,是无尽时空的层叠,里面有我们意图张望的过去,有我们孜孜不倦的当下,甚至有我们无力也无需去展望的未来。那些年纪或大或小的粉丝,他们把所有的爱与经验都倾倒在偶像的组成中,并表达出来,于是偶像不再属于现实,漂浮在世界之上,意义比整个宇宙都要浩瀚。

看看李展鹏书里的香港电影性别史分析,现在的一些大片不也仍在以男性主导,扯了虚伪女权主义当大旗拍言情奋斗剧么?

看看影片里Ken的模仿和她以往的形象,现在有的女明星不也在以特立独行、中性icon为卖点,打着擦边球吸引大众目光么?

看看电影里去向不明的金手镯,了解一些诸如吃一碗艇仔粥结账两万多元的往事,现在的名人身边,不也总是聚集着一群真假难辨的朋友么?

新型冠状病毒,粉丝群体的畸形饭圈文化,艺术同政治的关系,艺人对社会的作用... ...读一读娱乐报纸上的旧闻,听一听午夜电台,在她的作品里寻找蛛丝马迹,你能发现如今大多数类型的事件和问题早已经作为历史存在过,人类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永远不会从历史里吸取教训。但你可以。

你可以在她的人生经历中读出亲情与家庭概念上的差异性,编一篇探讨原生家庭对人影响的论文,写一部异国恋悲惨结局的小说。你还能依据政治事件的风波、社会事件的结果,看到她对身边环境的关心,看到关于民主与自由的讨论,看到加拿大多伦多一个叫“梅艳芳日”的节日,看到医院研究所,老人院,基金会,小学... ...看到很多她留下的其他东西。你可以尝试学习这些,学习更重要的,她作为个体对社会的凝视与思考。所有粉丝都从这一过程中明白,她远非客观世界一句“香港女儿”的描述可以概括,她对世界的意义也远不是一个四十年的过去那么简单。

如她歌里唱的那样,她,比生命更大。


最遥远的故人

世上有很多种一见如故,而她是我无法归类的一种。第一个遇到这样憧憬、喜爱又热切心情的人,一定也像我一样慌张,因它们不属于认知里任何正常的感情,便不知该如何存放才好,也许某一秒它会被误会为爱情,但其实不然,它不含欲念,不含妒忌,不含一切包含占有的负面情绪,于是这个人在经历第一次挣扎和惶惑后,为它取了名字,名字就叫偶像。

偶像是世界上最遥远的故人,只需一眼你就能认定,你会喜欢许许多多的人,但偶像永远只得一个,你可以选择崇敬、仰慕、钦佩来描述你对她的感情,但不必困守于某一个词,因你们本是两个不相干的个体,无法被定义。你将在追逐她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你深知万事万物都在流变,珍爱的事物尤其不可能留存,但你可以表达,以文字,以画面,以声音,记忆从来不是有效抵御时间侵蚀的形式,但记录是,由此你便会掌握许多以前甚为陌生的技能,这是成长的另一面目。

我始终不知道人们为什么鄙弃偶像,这样一种单纯的感情,难道不比友情稚嫩更需呵护,比爱情洁净更需封存,比亲情随缘更需接收,比功利的世俗更为持久吗?

电影结尾的一首歌唱道:“断肠字点点,细雨声茫茫,似是故人来”,想她第一次唱这首歌时,也不过青春年华,到我真正遇见她的时候,早已隔着半个世纪。我听她谈自己理想、谈未卜前路,只觉亲切又惊讶,一股奇妙的欣喜涌上心头,就如同初春第一场大雨落在眼前。

真心希望所有喜爱她的人,都看过这部电影——《朝花夕拾·芳华绝代》,思念她的时日里若余下钱,就储蓄起来,找个机会去一趟香港,倘若真的能够成行,谨代我献上故人之礼,因我实在不知何时能至... ...

 短评

拾芳,简单来讲就是几个粉丝和梅姐的故事,郭羡妮的角色是个线索人物,串联起别的故事,方式就是通过派发当年从回收站找回的梅姐遗物里的粉丝信件。每个人和梅姐的缘分有深有浅,甚至从未谋面,但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因梅姐而变化。里面有自我成长与认同,有友谊聚散,有明星的风光无限和落寞误解。可以说的有很多但是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进影院支持。虽有瑕疵,但诚意满满。 现今粉丝经济在风口,各道明星在潮流中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我置身事外分不清太多。但在那个80年代还未有人设这一说,完整的形象包装这一谈都是刚刚起步,几个粉丝与偶像的故事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发生。希望不要带着太多误解,纯粹些用初心感受。说这么多还不造,这片子内地能不能上呢😂

7分钟前
  • 青水
  • 力荐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情谊究竟怎么样是最健康和感人?我想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答案。

9分钟前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力荐

一班fans牵头能做成这样,都算有心了。

1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40岁的胡杏儿同46岁的郭羡妮,在电影里或戴上花镜或追赶卡车,记念40岁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梅艳芳,年龄差带来的无常和寻常最让人唏嘘。其实这样一部电影已无法用“电影”两个字去评价,一个人离开17年后,仍有一帮fans为了她而用影像、用声音去怀念她、还原她、记得她,在凉薄的人世间,这多么可贵。

1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美术布景服化道这些职能部门约等于没有,影迷接受的唯一途径就是代入粉丝身份。对于大众其实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梅艳芳印象,因为梅艳芳离当下太近形象太过清晰而不得已规避掉正面演出在客观上反而增强了她的神话色彩,电影成色对情感的影响未必大过情节的真实背景,况且,电影拍得再差那些歌曲那些旧的影像是实打实地亲切啊。今天路人粉也被情怀击败了呢。

20分钟前
  • 🌵🌵
  • 还行

为了Sonija,找到能看这片子的地方简直太不容易了…其实就是很感情诚挚,如写小作文似的“粉丝电影”【当然也很期待或许若干年后最终能有如《阮玲玉》这样的传记片,来完成对Anita更为合格与得体的艺术致敬】,但从发生到见面都凝聚的是非一般的心血。最后画面中的数张合照很有冲击感,是了解过就能泪崩的程度;江欣燕的配音真的太有神韵了,挺有趣。

25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这不是致敬,也不是自传,这是纪念。纪念有很多种方式,这是拍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也是送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以此纪念梅姐,也让歌迷借此机会怀念梅姐。还要要求多高的制作水准去完成吗?(虽然个人认为剪接和结构安排还是可以再修得更好)

29分钟前
  • 克拉許crash
  • 还行

在看武林怪獸同一天, 幸好緊接看這個, 才極速對香江電影恢復信心, 從心出發, 特別那個半夜同車的小影迷歌迷才最感動, 不愧是梅小姐. 特別要多謝江欣燕小姐, 她聲演梅姐毫無破綻, 直如梅姐復生......多謝邵音音小姐.胡小姐.郭小姐.林生演出......

30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没想到会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以圈外朋友、粉丝、慈善这些故事穿起来。03年非典时期的故事,“香港女儿”真的名不虚传。不过电影里每个人演技都不在状态,完全没有浸入故事里面,都浮在了表面。故事也有些散,不算多么深刻,甚至真实改编都有些许作假嫌疑。记得大学我有一节dw的课,结课作业我做的是“阿梅香港的女儿”,最喜欢的那首《歌之女》做了网页背景音乐。在往前推,艺考那年我是写了阿梅的故事才能够成功以艺考分数高出三十分的成绩进了我的大学,我一直很感谢很感谢阿梅,谢谢她陪伴了我艺考和高考那段苦日子。意外点是没有阿梅的正脸,把梅艳芳当作符号化的人物,保留了真实感,必须夸奖声音真的一模一样!2.5

35分钟前
  • 白昼的抢劫犯
  • 还行

真喜欢梅姐的话能不能好好拍……

36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较差

很奇怪的一部粉丝电影(好想知道还有没类似这样做出的片),把anita with纪录的经历做出了剧本,从圈外老友、小歌迷、大歌迷、受资助者的故事去串一个“阿梅印象”,当然是不可以当“传记”看,胜在粉丝出品的绝对真挚,绝不会倒胃或想要骂人,阿姐有这班粉真的很厉害很好,不会再叫她受委屈。小女孩和胡杏儿的两条线做得好,有被哭到。江欣燕声演惊人,毫无破绽简直就是原音出来,演员虽不露面,那双手也挑得好用心,因此特写手戏也都好棒。

40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粉丝纪念偶像的电影追星这件事从头开始的中途离场的留到最后的人间都值得真情实感因为你的倾心喜欢值得因为TA的独一无二值得

42分钟前
  • tina小祥
  • 推荐

由梅艳芳的忠实粉丝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念电影 意义深远 影评中从侧面反映了梅艳芳生前的为人处事和对人的真挚情谊 故事平淡但情真意切 朴实无华 梅艳芳配得上“香港女儿”的称号 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偶像明星 而是用一颗平凡的善良的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她绝对是一位励志的明星 以身作则鼓舞着每一位铁杆粉丝

45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从电影本身挺普通的,但是中间梅艳芳在电视里的几个片段,她的照片,歌声,还是让人忍不住一阵感动。某种程度上,梅艳芳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伴随着太多回忆而存。而她的善良、豪爽、对后辈的提携等等,与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也更让人觉得难过。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或许以粉丝角度拍一个纪录片会更出彩,以粉丝角度来看拍成这样实属难得且心意满满,但从电影方面而言甚至观赏度不如TVB90年代的单元剧,令人遗憾。

48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梅姐是传奇,2013年去过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下梅姐的灵位前,正好是去世十年的时候。

50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推荐

—— 謝謝芳心薈, 帶我重溫那些如數家珍的關於Anita的故事, 講給我知那些我不知道的周遭發生的故事. 跟著旋律哼哼唱唱, 哼著哼著就濕了眼眶.

51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看前只是路人,看完想当粉丝。只要是追星过,看了都得哭……(看完电影后有个阿婆还告诉她的姐妹说,电影里有个女孩子的原型就是她女儿,天呐)

52分钟前
  • 竹可由
  • 推荐

10月10日梅姐生日快樂。 謝謝芳心薈投資電影,讓梅姐的做人熱誠態度留下來,電影的支節還是不完美,林德信的部份,方惠盈對偶像的不信任,胡杏兒、Perry、郭羨妮因梅而改變,寫到梅姐與朋友的關係也揪心。 當中有個別故事在電影前已經聽過,電影還可以,最重要是梅姐的故事留下來,種在心中。

54分钟前
  • Dorothy
  • 还行

完全是歌迷在梅艳芳死去15年后写给她的情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剧本写的相当成熟,导演也是新人,可能是取材都来自于歌迷的真实事件,感情非常真挚,如果不是主演之一林德信强行扮演高中生太过违和,几乎就是完美。一部影迷电影做到这样的专业水准已经相当厉害了。

58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