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狗組織「毛俠」由達仁、采妮、海狗、基斯四位成員組成,無論任何時候,只要有狗隻需要救援,「毛俠」就會立刻出動,去拯救這些流浪毛孩。電影中分別以三個故事來講述「毛俠」的救狗經歷,第 一個故事為「食狗疑雲」;第二個故事為「虐狗婆婆」; 最後一個故事為「遺棄浪人」。
在這些故事中,「毛俠」會遇上不同的難關,為了調查 事件的真相,他們更會深入案件現場。在調查的過程中, 他們見證了一段又一人狗之間的深刻友誼,但同時慨嘆, 原來救狗最大的難度,是在於人的問題. . . . .? “
《毛侠》四人救狗小组再加一位兽医,每次的行动与相互交流真是好好笑,尤其那位传教士总要被队友以耶稣之名“欺负”他多牺牲多爬楼哈哈哈。拍摄与剪辑用的纪实手法,利落流畅。情感部分有几处突兀,但瑕不掩瑜,作为一部低成本动保电影算很出色了。对了,刘以达还有弹一小段吉他。
其实呢,某个香港影评提到本片“感情欠缺”及“对义工角色设定失望”,在我观点里反而是这部动保片难能可贵的优点。煽情谁不会呢,有的动物主题片未等入场,观众就已心理预知要备好纸巾。《毛侠》没有走这个套路,讲述的是一班“有呼即应”、已将救助当作“家常便饭”、来自各行业人士组成的义工小组的行动日常。
展现救助的执行效率及与陌生人沟通之重要,远胜于要去煽情观众的企图。从“不完美”的五人之间互相既搞笑又埋怨,比如兽医也会嚷嚷费用开销,不善劝说的救助者遇到难搞阿婆变得缩头缩脑,但又因共同爱护动物的理念,哪怕硬着头皮也得上的真实情境。
当你知道义工们在正职之余还要处理多少事,你就会知道并不是拍摄他们抱着狗狗喃喃自语的爱抚才是在表现“关爱动物”,你就会知道手术卫生条件简陋并不是由于“缺乏爱心”。有一命救一命,这是在有限人力物力条件下的现实。
当在行动中遇到“对家”,比如对流浪动物有过度恐慌症并夸大散播其危害的极端人士,“解决办法”是当这位死心眼的仁兄在长篇大论时,义工们骗他跑错方向去捕狗,而不是一条条去回答他提出“人类比动物重要”的问题。这是在与时间赛跑时,救助流浪动物的现实。
又比如政府根据举报派出捕狗队,“解决办法”是某义工频繁认领收留这些“属于他的、不小心走失的狗”,并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前妻协助下“串录”虚假口供。这是在法律无保障时,走灰色地带救助流浪动物的现实。
另一重要的拍摄意图是想传达现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底层,甚至行为另类的小众,在动保议题上也应平等被对待。异装癖的人是否有领养狗的资格?自己都不够饭吃的拾荒人,或是偷内衣裤怪癖的天桥底的流浪汉,他们关怀动物是否需要资格?与流浪动物产生同理心并相依为命的心情能否被社会理解?
林林总总,当然也有以情动人之处,碍于片长,感情到来的拐点略显唐突。虽然内容基于真实案例,100分钟片长显然不够,若有120分钟,相信叙述会更为从容。
影片最后是一组黑白照,“说出”更多“想说”但“未说”,留给观众自己感悟的内容。偷抹了眼角的泪,散场时也有看到几位流泪观众… 但基本上我不是伤春悲秋的人,因此更理解与认同这部片呈现出的现实行动力。
PS,好奇心日报有篇文 香港西贡有个现实版“犬之岛”,被遗弃的宠物狗生存艰难_文化_好奇心日报 有助了解香港的流浪动物法规与现实。
为什么类型是“纪录片”?很明显这是演出来的啊。伪纪录片都算不上。就是分段式的剧情片。
第一个故事“食狗疑云”其实可以往惊险上拍。越是紧张真实,越是揪人心弦。 林尚斌的“狗肉贩子”很活灵活现,他这样子一看就像无情杀狗卖肉吃狗肉的人。哈哈。 上了年纪或者被疾病折磨生不如死的狗,要不要人道毁灭?
第二个,“虐狗婆婆”的故事。孤独。心酸。
第三个,“遗弃浪人”。刘以达忽然正经,有点不习惯。不过他说话的语气依然缓慢,慢得让人着急。大概是个人习惯,改不了。
女主安采妮有点像林欣彤。她还考了专业宠物美容师的牌照。现实中她养了几条狗几只猫,有的比她还壮差不多有她高,她还曾经被狗咬得很伤。
最近养的两只仓鼠先后离开,前后不过两周,本来两个小家伙一直同一笼子养(都说仓鼠是独居动物,可它们相处还行,虽然不时打架,但打完又挤在一起睡觉),忽然有一天,其中的老黑暴瘦,担心它被另一只老白欺负(已经无力还手),就特意买了一只新笼子分开它们,没想到分开没几天老黑就走了,而分居后的老白也没了以前的活泼,老是睡在屋里,数日后发现它瘫躺、四肢发僵、身体发凉、不时抽动,不吃不喝,让人痛心,找宠物医院,都说不看仓鼠,最后到药店在好心的女店员建议下买了消炎药、葡萄糖(生理盐水),喂给它吃,然而在四天的顽强抗争下,它终于还是离开了。难过。从卖家处买到,到它们离开,也就一年时间,都说仓鼠2到3年命,不过收到鼠鼠时已很大,不知道卖家已养了多久。也许当初我不应该分开它们,那样或许能坚持长久一点。从此以后不想再饲养任何动物。难受,承受不了。
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养过宠物的人才会理解那种心痛!
以長鏡頭+偽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增加了電影的真實感,但也使得本片暴露低成本粗糙製作的蠻多問題(如台詞的錄音、某些演員的表演……都有欠缺),儘管如此,看到“毛俠”們煞費苦心地救助狗狗們還是挺讓我感動的,只是劇情設置方面還是不太滿意(推薦編導觀看《為你取名的那一天》,同樣救助狗狗的故事,感覺拍得挺棒)。
大陆仔也好好学学吧,现在不缺吃的,缺心眼
GET不到点,但尊重生命的人值得获得尊重。
最讨厌小动保
是也乎,( ̄▽ ̄) 达叔演什么象什么哪...伪记录片, 对比巴西整个儿山3千只流浪狗的收编, HK 真心太小...不过狗狗的处境类似....无论多么艰苦, 总是能立即感应到善意....简单说就是傻...
故事的立意是很不错的,但以伪纪录片的方式而言稍显粗糙;林盛斌演的“狗肉饭店”老板很是惟妙惟肖,这个故事其实也是最立得住的;第二段“虐狗阿婆”演得好尴尬;第三段“遗弃浪人”好辛酸,刘以达的表演风格还真是几十年不变,慢慢悠悠的;总之这是一个很有爱心的短故事合辑。片中夹带的“私货”应该是讽刺港府在基础民生福利社保方面的作为力度不够吧。那些尊重生命、守护生命的社会爱心人士比某些尸位素餐、中饱私囊的政府官老爷“伟大”一百倍;这个社会的弊病之一就是管理人民的老爷多过服务人民的公仆。 给爱心人士+1星。
假期的家庭观影~挺完整的小制作纪录片。救狗社工这个设定本身就蛮有地方特色了,每个角色的身份设定又都很local。看片过程仿佛香港人间观察,并且不自觉沉迷于这样有难有乐的生活气息和其中俗世又质朴的一点精神追求。很传统的内核,因此也值得一看。
有爱,但是拍得不太行
#柒捌捌〇看电影#1、陈达仁是我的型呀;2、热心市民爱狗人士,各行各业的义士齐聚,看到的是电影,也看到当下岛上的自发公义;3、单机摇镜,可能预算原因啦哈,但有代入感啦。你看到虽然是救狗义士,但里面很多的对白都能够看到这个地方的人对事情的意志和态度,尤其收尾兽医Kent师傅义诊的一段,以小见大啰。有些人真以为了解这个地方和这上面的市民吗?还口口声声在镜头前说支持,但转头却耻笑这地方的市民说“鸟语”,这虚伪叫“撑”?狗都不如啦,正契弟!!!
電影幾好,救狗的困難,何嘗不是人與人溝通之間的困難,人與人的問題都未解決,更不要説動物了。
低分不负盛名
我份人,其实好鬼简单,就系,你虐🐶我就扑你老母
真的呼吁大家领养代替购买!其实能照顾它们照顾的好好的,它们也能美美的 超可爱的!土狗还是混血真的不是问题,人才是最大的问题
伪纪录片的质感。三段关于人和狗狗的故事,中间穿插着毛侠们救狗的环节,第二个故事里的老婆婆让我想到我麻麻开始很不喜欢狗,但是因为我决定要养狗,她初衷是因为爱我才接纳狗子,后来变成把小葵当成家庭成员,这样的转变都是因为毛孩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爱。陪伴是相互的,我的狗子每天都盼着我回家吃饭,我觉得自己特别有存在感!最后片尾的一群被虐的狗狗们着实让我大哭了一场,就算不喜欢狗,也不能虐待它们,生命是一样的,不管我们还是它们。
感動到流淚的應不止汪星人.....監制主演的陳先生還來映後謝票......雖然是很低成本, 但妙用溝口導演的一場一鏡, 如同擅長鏡頭的侯導所說, 演員的力量很足, 狗演員的力量更足....感覺就很好看, 加上金像得主陳小姐的演出......結尾三分的狗結局更震憾.....
When a dog is in need of rescue, the Paws-Men assemble to save the dog immediately like Batman.
拍的够差,心意加分吧。别说狗跟羊有什么不同,如果羊也作为宠物被广泛家养的话,极可能现在也有羊保护协会。归根结底是个人感情取向问题。对于不接受这种感情的人,一百部忠犬八公也改变不了想法。
伪命题。凭什么吃羊可以吃狗就不可以?哈哈。。。这些人真的是吃饱饭没事做。
介于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为什么评分那么低?还是感人的,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些有情怀的人。香港有,大陆也越来越多了。
学校点映。片子还没放完大家都看睡着了,放完了人都走一半了。这个片的类型太奇怪,说是纪录片吧,但镜头运动和演员走位的设计痕迹太重;说是故事片吧,但制作如此之糙画面如此之差声音制作如此之烂故事如此之散也让我无语。最后QA环节导演一个劲地吹花多么少的钱就上了院线,我想说看看你之前的作品,你这回可真是捡了个题材的大便宜。做个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