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一日》作为40分钟的短片典范被收录在CC标准收藏序列里,其中成片已很好了(虽仍能看到那个时期的一些表演烙印),场景画面及音乐选取都很棒,西尔维亚和男主演的情愫演绎的亦很好, 宁静的河流,漆黑的眸子。让·雷诺阿的自然拍摄风格从中已可见一斑;
前面的正片已足夠精彩,自然寫意;但後面花絮更是不遜色, 鉴于让·雷諾阿先生未剪輯的原因,《乡间一日》成片,和其未用素材(由法国电影资料馆保管)再成的《乡间拍攝》一起观看效果更佳。
花絮1 让·雷诺阿介绍影片
花絮2 提到让·雷诺阿拍摄这部影片的经历,以及在他去美国后,这部影片的再生,虽说符合让·雷诺阿的一些成片剪辑意向,但非完全导演控制的这块,终究能感到遗憾,此间可在后面的花絮《乡间拍摄》中感受到;
花絮3 制片人的访谈,谈及到他关于这部影片的一些看法
花絮4 可看到工作中雷诺阿对演员的指导
花絮5 最重要的纪录片《乡间拍摄》,这部分是由《乡间一日》的未使用影视原材料(来制作的影片重制版原材料现存于法国电影资料馆),基本按成片顺序组合的,其间可见让·雷诺阿对于场景选取、演员表演指导、运镜选择、成片感觉的把握等,这些对于理解让·雷诺阿的自然印象很有帮助;
花絮6 演员试镜,这段有点好玩,对于喜欢此影片的人来说,回看演员最开始与影片发生联系的片段,那感觉也是很奇妙的。
从纪录片《乡间拍摄》中可一窥让·雷诺阿对于镜头审美呈现的要求及选择,虽没得见完全雷诺阿版的《乡间一日》,但从所有素材中你可感受到一些让·雷诺阿的成片大致样子,即使这样,也很好了,素材的画质和声音都很赞。最后感谢CC丰富花絮的收录及晓风残月字幕等的良好加成。
Merci.
1、未完成
《乡间一日》是让·雷诺阿1936年导演的一部短片,片长仅40分钟。影片改编自莫泊桑的小说《郊游》。
让·雷诺阿是个很较真的导演,他并未因为《乡间一日》是短片而敷衍了事,他完全是以制作长片的方式和态度来拍摄该片的。
当时电影界拍摄短片多是为了练手,一般拍摄期只有几天,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也是比较粗糙的。让·雷诺阿想通过《乡间一日》向电影界示范,短片也可以拍得很棒的!
短片不宜在影院单独放映,但让·雷诺阿认为,如果拍三部短片加在一起,就有一部长片的长度了,在影院放映也是合适的。他的这个设想,在六十年代被很多大师级导演做出来了,比如《勾魂慑魄》(1968)、《意大利式狂想曲》(1968)等,这些影片一般由三到五个短片构成,是为集锦片。
《乡间一日》是在1936年6到8月期间拍摄的。让·雷诺阿参与了前面绝大部分的拍摄工作,但他后来去拍摄《低下层》(1936)了,影片最后的拍摄工作是副导演雅克·贝克主控完成的。因为一些意外情况和不愉快事件的发生,《乡间一日》在基本完成拍摄工作后,并没有进入后期制作。
《乡间一日》之后,让·雷诺阿接连拍摄制作了《低下层》(1936)、《大幻影》(1937)、《马赛曲》(1938)、《衣冠禽兽》(1938)、《游戏规则》(1939)等作品,《乡间一日》他再也无暇顾及。
再之后,二战爆发了,作为犹太人的让·雷诺阿远赴美国躲避战祸了,《乡间一日》更无法在他的监督下完成了。电影界似乎也遗忘了这部作品。但制片人皮埃尔作为影片的拥有者,他并未忘记这部影片,而且一直琢磨着怎么完成这部作品。
逃亡中的一次游泳之后,同为犹太人的皮埃尔突然有了灵感,决定用两幅字幕来串起影片,《乡间一日》的成片此时已经出现在皮埃尔的脑海中。
二战之后,制片人皮埃尔找来剪辑师,根据让·雷诺阿的原意,剪辑、制作了40分钟版的《乡间一日》,并于1946年公映。让·雷诺阿并未参与影片的后期制作,而且,他看到影片的时候,已经是1950年了。
让·雷诺阿对这部作品并不感到满意,但作为一部胶片封存了10年之后再制作的影片,它原本的样子,也难以复现了。
1994年,法国导演Alain Fleischer根据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剪辑了将近90分钟的《乡间拍摄》,力图重现《乡间一日》的原貌和让·雷诺阿的创作过程。该片不能视之为《乡间一日》的重剪版,它更接近于一部关于《乡间一日》的制作的纪录片。
因为一些场景的缺失和让·雷诺阿没有全程参与制作,40分钟版的《乡间一日》应该算是“让·雷诺阿作品”中的“未完成之作”,但仍然不失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2、回归
让·雷诺阿20年代开始其电影生涯时,与其著名的印象派大画家父亲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气是分不开的——制片人是冲着他父亲的名气和影响力而投资他的影片的。
奥古斯特·雷诺阿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父亲,在其晚年时,让·雷诺阿和他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
在完成最初的两部作品后,让·雷诺阿似乎下意识地在电影作品中与父亲划清界线,刻意回避父亲对其电影创作的影响。
而《乡间一日》是让·雷诺阿的回归之作,他通过影像语言,与已经在九泉之下的父亲遥相呼应,而这一呼应,让·雷诺阿也奠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诗意现实主义”喷薄而出。
让·雷诺阿的回归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家学渊源”。
《乡间一日》中的许多镜头,都可以在奥古斯特·雷诺阿的经典画作中找到参照。而所谓“诗意现实主义”,简直就是印象派画作的影像化。自然主义的质朴与朦胧之美,在《乡间一日》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第二个层面的回归是“回归家庭”。
让·雷诺阿把他的家庭带进了《乡间一日》的剧组。影片的摄影师是他的侄子克劳德·雷诺阿。影片中扮演女侍者的是让·雷诺阿当时的伴侣玛格丽特。让·雷诺阿当时只有14岁的儿子也在影片中担任场记。此外,让·雷诺阿本人也在影片中出演乡间旅馆的老板。
上文提及雅克·贝克是影片的副导演,雅克·贝克后来成了法国非常重要的黑色电影大师。而影片的另一位副导演、演员、场记是亨利·卡蒂尔-布列松,他后来成了创立“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大师。回归之外,还需要这些未来的大师们的支持,才有《乡间一日》虽不完整却不乏完美段落的样子。
3、起点
从《乡间一日》开始,到二战开始前,是让·雷诺阿整个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他在这个阶段拍出了《大幻影》(1937)、《游戏时间》(1939)两部影史上的不朽之作。
《乡间一日》是这个最重要的阶段的起点,也是让·雷诺阿的“诗意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起点。在我看来,它还是20多年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先声。
20世纪30年代,绝大部分的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因为在摄影棚里拍摄,可控性强。而《乡间一日》是一部以实景为主的影片,几乎所有的郊野镜头,都是实地取景拍摄的。
在莫泊桑的小说中,“乡间”是指塞纳河岸,巴黎北部的乡间。在1936年,莫泊桑的乡间已经成为工业区,让·雷诺阿只能另寻他处,但他是以“按图索骥”的方式去寻找莫泊桑笔下的乡间,而从影片来看,他找到了。
《乡间一日》的拍摄期远超一般短片的拍摄期,其中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实景拍摄造成的。在胶片时代,实景拍摄中的天气、光线等因素,对最终呈现的影像,是有关键性影响的。让·雷诺阿又是一个“苛刻”的导演,《乡间一日》的拍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捕捉到演员的精准表演,让·雷诺阿除了NG之外,还用长镜头的方式来拍摄——这样可以不打断演员的表演。也许,让·雷诺阿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是革命性的,他只是凭着直觉以恰当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镜头而已。
长镜头自然带来了场景的丰富性。《乡间一日》中出现了不少“多场景镜头”——一个镜头中,两组甚至多组人物在不同景别中同时在活动。“多场景镜头”带来了镜头的纵深感,而让·雷诺阿利用空间的纵深表现了更为丰富、复杂的人物活动——让·雷诺阿也展示了其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
《乡间一日》中的空间是广阔的,人在广阔的空间中活动,移动似乎是一种本能。为了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连贯性,影片中的移动镜头也不少,比如,影片中昂里埃特(女儿)荡秋千的镜头,让·雷诺阿通过让摄影机的灵活摇动,拍出了昂里埃特的天真和快乐。
实景拍摄、长镜头、场面调度、移动镜头等,这些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关键词,而让·雷诺阿早在1936年就都运用过了。
4、故事
《乡间一日》的故事核心可以概括为,自然而然的露水情缘。大自然是最好的催情剂,而城里来的男人只知玩乐,不解风情,反而是乡下的男人,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在河流中,在树林中,荷尔蒙自然流露。
而这段露水情缘,留下感伤之外,还留下了影史上最美的一吻。当亨利的嘴贴上去的时候,昂里埃特出于道德上的焦虑略微挣扎了一下,然后,她投入了。狂吻之后,昂里埃特眼里噙着泪水,望向镜头,脸上洋溢着满足感。
说点题外话。
昂里埃特的扮演者西尔维娅·巴塔耶是促成《乡间一日》拍摄的重要人物。
制片人皮埃尔非常欣赏西尔维娅·巴塔耶,确定她来出演昂里埃特,《乡间一日》这个项目才真正启动。
《乡间一日》根据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郊游》改编,《郊游》在现在国内编译的几个版本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中是找不到的,在1991年柳鸣九主编的《爱情(外国篇)》中收录。小说讲述迪富尔一家,包括先生、太太、女儿和未来的女婿驾驶马车从巴黎来到乡下的旅店里游玩和休息。在旅店里,两个小伙子邀请富迪尔太太和小姐去河里划船,在午后和煦的微风和难言的醉言中,两位女士和两个年轻人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两个月后,与迪富尔小姐共度时光的年轻人亨利在巴黎的店铺中认出迪富尔太太,才知道迪富尔小姐已经结婚了。到了第二年一个炎热的星期日,亨利故地重游,惊讶地发现了亨利爱特小姐一起回忆往事,感慨颇多。莫泊桑截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用旅行这样一件小事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雷诺阿曾说:“它的题材与一部长片的题材一样重要。破灭的爱情,庸庸碌碌的一生,把这个故事作为主题,可以写厚厚的一部小说。而莫泊桑只用了几页纸就把实质的东西写了出来。引起我兴趣的正是要把这样的精华搬上银幕。“
《郊游》里,莫泊桑谈的更多是人性欲望冲动的本能,如写少女与男子坐在船里这一段:“少女坐在舵手席上,任船儿在水面上荡谦。她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想,四肢懒懒的,全然一种身在物外的感受,似乎一股难言的醉意袭占了全身心。她满脸通红,呼吸急促。湍急的热流在她的身边淌流,更使她晕乎平,飘飘然。只见陡峭的河岸和一排排的树木迎面而来,向她低头致意。一种模模糊糊的享受欲、一阵沸腾的热血电流般穿过她那被白天热浪刺激起来的肉体。眼下的局面也令她难堪:水面上只有两个人相对而坐,四周空无一人,头上是火一般灼烧的晴空,青年人发现她长得漂亮,一双眼睛便亲吻着她的皮肤,他的欲望象太阳一样无孔不入。”雷诺阿带给观众则是更具质感的诗意散文。电影中有一段母女间的对话是小说中没有的。女儿和妈妈坐在草坪上,周围树影摇曳。女儿说:“告诉我,妈妈,你年轻的时候,也就是你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经常到乡下来吗?你会像我今天这样感觉那么奇怪吗?妈妈轻轻地把她揽入怀中,说:”是的,确实如此。“女儿接着说:”你能感受到对周围的一种温柔吗?这草,这水,这些树,一种模糊的向往。难道不是吗?它们在这里出生,成长,这让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告诉我,妈妈,你年轻的时候也有我这样的感觉吗?“妈妈一脸温柔地说:“我亲爱的女儿,到现在我仍然有这种感觉。但是现在我比以前更理智了。”显然,对母亲而言,这是调剂生活的一段艳遇。而对女儿而言,初尝生命、爱情的美妙,乡下的邂逅则注定在她年轻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最后与亨利重逢时的那一句:“我每晚都会想起你”尤为令人唏嘘。
雷诺阿尚未拍摄完成的影片,所以时常仅有38分钟。但在字幕的起承转合下,结尾并没有显得太过突兀,反而是缺失的元素让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结尾更显忧伤。
来自巴黎的生意人杜弗先生携夫人、女儿昂里埃特以及男伴安纳道尔去乡下郊游。他们住在雷诺阿亲自扮演的旅店老板的小旅店里。在店里吃饭的两个乡下小伙亨利与赫多尔夫痴痴地看着窗外荡秋千的夫人和女儿。赫多尔夫向亨利袒露自己对䀚里埃特的欲望。亨利劝说赫多尔夫不要对来自大城市的这家人的女儿动念头,但赫多尔夫表示自己是个愿意负责的男人,不会只是玩玩而已。随后,杜弗先生和安纳道尔一同去钓鱼,留下了妻子和女儿。赫多尔夫与亨利见状上前搭讪,邀请两人划船。有趣的是女儿䀚里埃特在交谈中却对亨利产生了好感,这让赫多尔夫醋意大发。但碍于情面他也不好说什么。结果赫多尔夫只好带着杜弗夫人划船,而亨利则带着女儿䀚里埃特划船。在河边的草丛里,赫多尔夫与杜弗夫人嬉戏打闹,而亨利与䀚里埃特则拥吻在一起......(在字幕的提示下,时间来到几年之后)亨利独自一人来到当初与䀚里埃特拥吻的地方,意外的见到了在此休息的䀚里埃特。䀚里埃特动情的对亨利说她每天晚上都会想起这个地方。这时,安纳道尔在草丛中醒来,䀚里埃特立马回到安纳道尔身边,原来他们已经结为夫妻。两人坐上船,䀚里埃特划着船慢慢离开岸边,留下岸边忧郁的亨利......他们到底为什么没有在一起,我想这是雷诺阿没有拍摄的部分,虽然没有太影响结尾的连贯性,但却少了些现实主义元素。
片中充满了自然主义色彩。乡下,鸟语虫鸣,阳光,河流,雨水,草丛,大树,所有角色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愉悦,欢乐。除了结尾,其他时间都充满欢声笑语。结尾两人相遇前大量的河水,雨滴,树林的空镜头充满诗意,雷诺阿用空镜渲染情绪的能力是一流的。另外有意思的地方是亨利追求䀚里埃特时是自己划船,而结婚后的䀚里埃特却是自己划船,丈夫悠哉的靠在船头.......
无感。对莫泊桑那篇平庸的《郊游》加倍平庸化了的原样照搬。这叫哪门子爱情,这是性侵。不能因为后面女孩陷入了一段不能由自己做主的更加糟糕的婚姻,就来拿“我每天晚上都在想这个地方”自我欺骗或粉饰。
影片故事核心可以概括为,自然而然的露水情缘。大自然是最好的催情剂,而城里来的男人只知玩乐,不解风情,反而是乡下的男人,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在河流中,在树林中,荷尔蒙自然流露。
我相信这是让雷诺阿对于混乱不堪的现实的逃避,但这样一部集自然美好和人性解放于一体的作品最终还是被战争阻断了进程,留下未完成的遗憾。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有人天真的说“被结尾撼到了”,你是逗雷诺阿玩呢,还是逗重剪抢修的工作人员玩呢?
把摄影机搬到自然中,印象派原来对电影也曾经有影响,雷诺阿真的是雷诺阿的儿子
评论里都说这是段擦身而过的爱情,但我赶脚肿么就是次毁了女猪脚将来的性冲动呢?从后来2人重逢中的眼神看出,女猪完全就是恼怒+懊悔的。那句“我每晚都回忆起”听着肿么都不是“我晚晚都好想念你”的意思嘛。肿么到文艺青年口中就成爱情了??还浪漫还5星了就。
雷诺阿的镜头真漂亮,碧水树荫下的短暂爱情。
可以因为二战,这片子没拍完,现在只是一个情节简单的半成品。
1860年的夏天,我和你,男和女,你情我愿只能被污名为“诱奸”。再见时的泪水,映衬的不是当时有多爱,而是当下的骨感。只是当时已惘然。
根据莫泊桑小说改编。影片注重对大自然的描写,既有诗意,又像一幅印象派绘画,从轻喜剧过渡到绝望的意境。雷诺阿参与了编剧,并扮演了客栈店主普兰。此片奠定了雷诺阿诗意现实主义风格的特色,对乡间油画般风景的描写已成为经典的影史段落,自然主义的修饰和诗化的加工,后来不少导演纷纷借鉴。
1.又见雷诺阿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景深镜头,亦颇有印象派风味,半成品也可以雅致如斯。2.旅舍中的窗户倏然洞开,清风拂面,气息迷人。3.跟随秋千摇摆的镜头,眩晕而美好;布列松客串驻足流连的神父之一。4.野合后的空镜蒙太奇:乌云滚滚,苇草萋萋,流水滔滔(水上后退主观镜头)。5.伤感结尾。(8.5/10)
实际拍摄于1936年7月,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总下雨)导致周期变长耗光经费,剧组内也有矛盾,直接不拍了。助理导演有雅克·贝克、维斯康蒂……十年后制片人给重新整理出来,几乎算是完整故事情节。巴黎富足一家的乡下郊游,多年后成为美好而心酸的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情画意,自然外景和天气变化外化内心情感。
法国人就是浪,即便是个残片,雷诺阿和莫泊桑的组合也是抓马十足。
史上最诗情画意的诱奸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虽说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气韵足以呈现,在欢快与哀伤间过渡,犹如夜莺婉转吟唱的乐曲,关于爱情的遗憾也是点到为止形成情感上的自控,所有回忆都放在乡间一日的下午,树影斑驳爱意闪动。
莫泊桑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迫于战争原因,导致拍摄无法正常进行,但仅有的40分钟短片所展现出的故事性及情感表达已经足够完整。让·雷诺阿特立独行的景深镜头与诗意现实主义贯穿全片。那些和熙阳光瞬转暴雨的自然光景,那些经历时光更迭不复存在的短暂爱情,久久弥留心际。
自由的鸟儿在歌唱,我常常在粼粼河水上徜徉。。。
雷诺阿未完成的作品由人续拍。音乐是亮点。构图也好。短暂的爱情,彼此都没有忘记就够了。
「如果固体的大地习惯上同理性联系在一起,那么水,数百年来就一直被当作非理性的象征(坠入爱河)癫狂是外在于固体理性的一种液体的,流动的状态。而水也是一个无边无缘捉摸不定的空间,是广袤无垠的阴暗无须状态和一种动荡不休的混乱。」
1.秋千上摇摆的女孩;2.你能感受到周围有一种温柔吗?3.小鸟的歌唱是宁静的一部分;4.我每天晚上都会想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