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为记录也为感慨。
无论你纯粹只是业余观影,还是有兴趣深入了解韩国电影史,这个系列的12部作品无疑是现成的入门片单。
我之所以刷韩影史,是自我功课也是时势趋之,《寄生虫》的影史影响确实颇广,至少它一再催着我“重刷”韩影史、重读《韩国电影史: 从开化期到开花期 》(2010)。中文图书中,我所知的有关韩影史最好的书籍可能就只有这一本了,可能也是国内环境使然,至今无再版。
因此,对于这个纪录片之所以选择这12部作品,或者说这12部作品在韩国电影史中的意义,无什资历的我只能结合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引用部分均来自本书,后文不做另外注释)。其实之所以做这份功,是因为这个系列12部作品都有TSKS的中文字幕资源,无论是对于找资源或是研习观影的人,这都是一个矿藏。
在此,我不得不提及另一个韩影刷片宝藏地—— 韩国映像资料院(Korean Film Archive)于2011年创建的“한국고전영화 Korean Classic Film” Youtube 频道(需要翻墙)。这个频道包含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的190余部修复的韩国经典电影,视频清晰度甚至有1080P的,配google机翻的英文字幕(可能部分有专业字幕组翻译,但我所观看数部字幕质量仍欠佳),所以有条件的影迷进行刷片观影无疑是方便的( 搜索相应作品的时候可以去豆瓣参照相应韩文或英文片名 )。网路上除了一些知名的(无论是作品或是导演)、2000年后的韩影好找资源之外,寻找这些经典老片的资源是费力不讨好的,要么画质问题,要么字幕问题,要么寻片无门,而寻片宝藏地之一的微博不知是否因两国关系问题遭过清理,几乎了无痕迹。
《 韩国经典电影100年》片单
理解韩国电影,必须了解韩国历史,尤其是韩国政治。再结合纪录片中两位主持人的简要解说,算是一种小圆满。
片单中的头两部电影,上映的年份也是接连着的。这个时候的韩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呢?这之前还要倒退回1950年代的韩国,影响韩国社会的三大历史事件之一就发生在1950-1953期间,其创伤影响延绵之久,60年代的韩国只是初显。60年代初始,就是4·19和5·16。60年代的韩国历史我也只粗浅了解,但它对了解相应电影作品是极其重要的。60年代作为韩影史中众所周知的黄金时代(片单中前三部都是60年代作品),处于世代交迭之间,自有其奠基性和历史性。而这两部作品就是对当时的韩国社会现实所做出的回应,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复杂的韩国社会现实在《误发弹》中有现实主义式的呈现。该片是根据1959年发表的小说做的“即时性”改编,但却在新政府上任后遭到禁映,理由说是本片把战后韩国社会描绘地过于灰暗,其实就是过于真实。这样的审查说辞真是再熟悉不过,反复也不过变换说法。
《下女》是韩影影迷必提的经典作品,相对于误发弹的“现实主义”,它则是寓言式的,因此表达上也可以看到其风格化的表现手法。随着楼梯、推门、钢琴声、老鼠药这些影像的叠加,观影后挥之不去的是浓郁的不安感。它显然是导演金绮泳将韩国社会现实与电影美学相结合的一部杰出艺术作品。而其持久的观影乐趣显然就是它的解读价值,或者说一种类型片价值。导演金绮泳对本片的反复翻拍也更说明这一点,韩国社会的不安感是挥之不去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相对照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韩国的电影技巧在接下来30多年里都无出其右。
本片导演李晩熙是60年代韩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既能拍富于反战意识的战争片,也能掌控神秘紧张的惊悚片,而他公认的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则是1966年的《晚秋》和1975年的《去森浦的路》(导演遗作),而《休日》显然就是这类极具艺术品味的现实主义作品。对于只闻其名不见其面的《晚秋》,《休日》之于我就是其“姐妹”作品。
本片灰色调的主题表达自然免不了审查的干涉,1968年已经完成的制作在2005年才获得上映和观众见面,这其中不乏导演李晚熙本人的创作坚持。
以上三部作品可以说通过不同的美学表现,以及独特的视角,让我可以一窥60年代的韩国社会以及当时的人们的状态。
70年代对于韩国电影是黑暗的时代,但却也出现了像“映像世代”这样的新世代青年导演群体,也是林权泽导演个人意识觉醒的年代,更是迷影文化肇始的年代。本片导演河吉钟也是“映像世代”群体一员。本片以入伍体检作为开头,也是一种表态。在那样的年代,片中所出现的反抗表达备受关注和赞誉。青春喜剧的主体叙事中流露出的是忧郁和抗争,最后一幕的震撼更是如此。
因为审查原因,片中的示威场面被普通高校棒球比赛场面替代,但观众还是在其中感受到了张力和虚无;如果对于70年代韩国社会的特殊性,特别对维新体制的政治性教条缺乏历史感觉的话,是绝对无法理解这部电影的。
韩国的80年代是压迫和自由并行的年代。
本片导演李长镐是70年代“映画世代”的一员,后被冠以大麻丑闻(不知真相如何,压迫成分肯定是有的)而被禁止创作,后在“首尔之春”期间创作了本片,以及后续几部作品的推出,使他成为80年代的明星导演。本片也是安圣基的新人作,就如纪录片中导演本人所说,是因裴昶浩推荐而启用的安,而这两位引领80年代电影潮流的导演也是安圣基成名之路的重要推手。本片片头和结尾的动画令人印象深刻,而安的表演也因其质朴风格让我喜欢。配乐亦是。和《傻瓜们的行进》类似的最后一幕也极具震撼力。片中写实与象征的并行手法直面当时的社会结构矛盾,生动勾勒贫民肖像,是相对于《傻瓜们的行进》更令我偏心的表达。
而如果想要对70年代的青年一代有更多面向的了解,从而切入那个年代的社会状态,显然需要将讲述农村青年入城经历的本片与展现青年大学生生活的《傻瓜们的行进》对照观影。
而李长镐也是兴起于80年代后半的“韩国新浪潮”的先锋导演,他80年代的几部作品可以说不仅是他自己的全盛时代,也为新浪潮奠定了基础。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观看 《傻瓜宣言》(1983)和《旅者不息》(1987),它们也更具新浪潮气息,youtube频道上均有修复资源。
1986年,迫于美方压力,韩国电影法进行了第六次修订,直接打开了“直配”大门(允许外国电影在韩国直接发行),就此韩国电影界版图大变,影响深远。
本片以寻找离散家属的1983年KBS特别节目为灵感,继而探讨韩战创伤、统一命题。这一寻亲题材在2014年催泪大片《国际市场》中也有呈现,但主题已然相去甚远。本片韩语直译名应为“ 吉牛蓬 ”,是故事中包含两位主人公美丽少年回忆的村庄名,也有其地理位置的政治含义(主持人解读)。片首直录 KBS《寻找离散家人》 片段的直给是仍十分具有冲击力的历史影像。如此通过记忆回溯、寻亲的叙事直面民族命题,确实是拥有特定历史的韩国才会有的影像表达,也是只有被誉为韩国电影教父的林权泽才“能”拍成,并独具自省意识。影片的结尾更是对韩国社会(阶级)割裂的一种质问,尤其是直白的旁白。本片也可以说是结合韩国历史进行观影和解读的典范之一。
这个系列真的很喜欢选0年代的作品。本片导演张善宇是80年代末期“韩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持人称导演是受了《刮风的好日子 바람불어 좋은날 (1980)》这部电影的影响,想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电影,可能可以从这一点理解该片在此片单中的理由。至少,这部电影不是我最喜欢的新浪潮电影。我所看的张善宇第一部电影是《成功时代》——也是导演首次独立执导的作品,甚至还帅气出境了;片中对逐利的资本社会的类型片化表现真是观赏性和讽刺性十足,最后的悲剧性结局也颇具反思性,一说此片之所以躲过审查的原因就是其表现形式的巧妙。张善宇导演素来以主题多变又爱把玩结构著称,其后续作品都值得一赏。
其实论及韩国新浪潮,对于了解当时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另一位代表人物朴光洙导演的《七洙和万洙》(1988)也十分值得一阅,而且该片与系列中的《罢工前夜》倒也可以互文。而他在中国最有名的电影可能是《美丽青年全泰壹 아름다운 청년 전태일 (1995)》。从这两部作品显然可见朴光洙导演的创作主题。
由长山串鹰(80年代成立的独立电影创作团体)摄制。该团队在本片之前是以《哦!梦之国 오! 꿈의 나라 (1989)》展现独立电影的可能性而为业界所知。本片被视为韩国首部工人电影和独立电影先河作品,生动记录了劳动者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它的非常规发行方式(在大学和劳动现场搭起临时幕布)甚至让警方动用直升机进行监察。这与官方的斗争最后使本片得以获得更广范围的放映。本片上映的年份也正值柏林墙倒塌和东欧剧变,独立电影的价值在此彰显。长山串鹰这个团队也因与官方电影法的抗争深陷法庭斗争,早就在1993年中断了活动。
本片作为社会剧情片,对社会现实的同步呈现(拍摄时正值工厂罢工、片尾的真实画面),让其题材独具“纪录片”特质。而与它一起被记入韩国影史的还有一部真正的独立纪录片——《上溪洞奥运会 상계동 올림픽》(1988) 。这里不多做介绍,有兴趣请查看豆瓣条目,这部纪录片可以与我国国情对照,即使看不到,其实也能心领神会。
PS:TSKS在该系列中对本片片名的翻译为《罢工前夕》,观影后觉得这个译名确实更恰当一些。
88年至90年代初可以说是韩国新浪潮在韩国备受瞩目的阶段,因其对当代民众生活状态、社会批评和历史反思均有所表达,而《罢工前夜》则是韩国独立电影发展的一个风水岭,自此之后独立电影界才得以积蓄创作能量。
片单中第二部林权泽,可见其在韩国影史的地位。从《离别泪》的民族现实主题转向本片的民族文化,林权泽对于民族传统的执着在本片中尽显,也有对于“恨”的情绪的直白表达,而这两点正是贯穿林权泽艺术生涯的两大主题。想了解韩国电影史必然绕不开林权泽的电影,其作品中的民族性和自省意识也是他在韩影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说也是自本片之后林权泽式的韩民族电影时不时被用作韩国国族危机的一种“应急解药”,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来自维基百科: 《西便制》(韩语:서편제)是韩国导演林权泽执导的一部讲述一个韩国盘索里传统艺术家庭的1993年音乐故事片。该片上映之时并没有期待有很大的观众群,因此最初只是在首尔的一家影院上映,即使在其名声鼎沸之时,也只不过在首尔的三家影院上映。但是该片最终在首尔的票房却超过了韩国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100余万,使韩国电影从此进入百万观众时代,成为韩国电影复兴的奠基石。影片表达了对全罗道传统民族艺术盘索里逐渐消失的情结,引发了韩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对盘索里的关注,在韩国电影业已经被外国影片占领的当时,激发了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韩国社会甚至出现了“西便制综合征”。
我看的第一部李沧东不是这一部,应该是《绿洲》,然后因为观看《燃烧》时算是观影意识开始觉醒的阶段,所以才开始了解李沧东,继而刷片。
在这部99年的片子底下小结90年代倒也不错。前面三部作品完全无法涵盖复杂多变的这一年代。90年代,无论是对韩国社会还是对韩国电影界,都是激变的年代。1993年,金泳三成为韩国民主化后的首位文人总统;1998年,民运领袖金大中上任。政治上的民主进程显然振奋,而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让韩国陷入了所谓的“IMF时代”,遭受重创,给一代人留下无法抹去的心理创伤。而应对危机,韩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似乎成为“良药”,电影界也因此受惠。1999年,电影振兴委员会诞生。同年,姜帝圭导演的《生死谍变》开启“韩国大片”时代。这些都与危机中的民族情绪不无关系。金大中总统上任后对电影行业推行的振兴模式也极大地促进了新导演的涌现,这才有了两千年的爆发。李沧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96年推出了处女长片作品《绿鱼》,而这一部《薄荷糖》则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当年的李沧东,与洪常秀、李光模一起被称为“三人三色”的作家主义导演 ,他们的崛起曾经被韩国著名电影杂志 Cine21 评选为90年代韩国十大电影事件中的标志性事件。
从其长片处女作中就可以看见李沧东的人文关怀主题,也可以看到韩国电影创作中从宏大主题到关注底层个体命运的演变脉络,而将《薄荷糖》和片单下一部的《共同警备区》并置而观则尤为明显。《薄荷糖》从火车道上的怒吼“我想回到过去”开篇进行“倒叙”,历史反思之意可见一斑,本片也是片单中唯一涉及光州事件的电影。这一叙事结构体现了他的另一创作特色,就是乐于对类型片手法进行实验和运用,我们所熟知的韩国电影大多都是类型片混合产物,也是韩影发展原动力之一。他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可以说给了韩国电影创作人带去了诸多启发。都说2018年戛纳欠李沧东的《燃烧》一个金棕榈,这才有了《寄生虫》的得奖,这其中不无玩笑之意,却也有其历史渊源。
“三人三色”的导演之中,我想提一提李光模导演1998年的第一也是唯一一部长片作品——《美丽的时节》(又译“故乡之春”)。李光模导演在高丽大学英文科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专攻电影导演,可是至今却只独独创作了这一部长片,据说耗时13年,从构思剧本到成片。《美丽的时节》是一部李光模为自己的父辈创作的电影,他在留学期间就下定决心要拍一部展现父辈人生活的影片,1994年其创作的剧本获得了国际大奖,也使得影片拍摄成为可能。本片成片后更是受邀参加戛纳在内的多个海外电影届,斩获大钟奖六个部门奖项以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金奖,奉献了韩国电影史上最华丽的出道作。
本片最有特色就是它的固定长镜头美学、全景景别叙事的暧昧,以及字幕历史信息的嵌入,如果你足够耐心,我相信你会有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省思时刻。这也是关于一个(或韩国一代)少年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成长故事。这部影片的片尾是这样说的:为了纪念我的爷爷和父亲,他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韩国大片”风潮变换下的所谓“优质电影”代表,当年票房仅次于姜帝圭的《 生死谍变 》。也是一部让我对朝鲜分裂问题有更深入理解的一部电影。但难得的是,我是先知道朴导再去刷片才看到这一部。这是朴的第三部作品,相对于洪常秀等人于90年代推出的惊艳处女作,他的处女作和第二部作品都没有能激起任何大的动静,甚至无人知晓,直到《共同警备区》。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也可以看一下凤凰网当年的专题:JSA -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政治立场对人性的扭曲和损害
其实本片主题在韩影史一再复现,这无疑是电影界对这一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所进行的反思,以及对同胞的深切同情,林权泽导演的经典战争片《太白山脉》就是一例。作为新世纪对这一主题的复现,《共同警备区》更好地运用了类型片框架和角色演员,使其叙事更富魅力,所以才能引发这一票房现象。
本片上映的时候,恰逢韩国结束"IMF时代"不久。或许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对一代人梦想坠落的回响。本片豆瓣页面的简介也是理解它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这是片单中唯一的女导演作品。 林顺礼可以说是学院派出身,巴黎留学归来,90年代初期首先以电影短片出道并备受关注,继1996年推出也备受好评的长片处女作《三个朋友》之后,时隔近五年才推出第二部作品《威基基兄弟》,这其实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女性电影人在韩国的艰难处境。
90年代末期,女性电影人的崛起也算是韩影一大业界现象,这也可以说是像林顺礼这样的导演得以出道的助力。而这一现象初期不得不提的一部作品就是李廷香导演的《美术馆旁的动物园》。它被认为是一个在作者主义与商业主义之间进行协调的成功案例。
在此又不得不说说韩国学院派的事儿,必然想起金基德。90年代出来的一批、现已成为顶流柱的大导们可以说个个都是学院派,而唯独金例外,而据闻这也是他无法获得主流认可的一大因素。有时候真想简单地说一句:这是电影的悲哀。
(注:如有不当或错误之处, 欢迎指正。)
纪录片不痛不痒,不过顺道看过去久远的电影。
纪录片套娃设计非常别致,很有诚意去避免叙述“偏见”。选的片都没看过。可惜没有金基德。
看到了1960年的《下女》。想对比着看看同时期的国产电影是什么。
完美的记录片,叙事的手法,我喜欢,我喜欢,没办法,这种魔力好像只有韩国的影片能给到我,期待一次相遇
好看
https://www.yszxwang.com/dy/jilu/73113/
以纪录片形式播放韩国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了解到不一样的韩影。
原本以为是讲述韩国电影史的纪录片,却是KBS播出的韩国佳片有约,开头十几分钟讲解经典影片和导演、演员等,后面其实是影片播映。然而比预期更惊喜,因为都是非常宝贵的影片,得以看见韩国电影这二十年的爆发不是偶然,前面四十年有太多现实主义杰作影响到了当代韩国电影人的创作,许多技巧都能看见熟悉的影子。六十年代到零零年的四十年影史展映,十二部佳片,部部动人,值得致敬。
标记;
挺好看的感觉
好球
凤凰天使翻译了!等于一下子想拥有了数十部韩国老电影的片源,节目类似于《佳片有约》那种简单介绍吧,然后开始放电影,这个节目本身特点并不鲜明,可是他的存在很有意义。
谁能料到号称纪录片,却把《下女》完整放出来了……
非常好的纪录片,更希望看到国产的
居然能看到1960年的下女,我的天啊
我觉的战后时期的韩国电影,就不需要进行比较了,跟同时期世界级水平日本电影还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的。韩国电影苏醒也就是新世纪,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之后。
補課。
韩国电影早期的一些经典之作。套娃式纪录片,介绍的部分很少,但每一集里面会包含一部~
纪录片的成分极少,每集十分钟左右的介绍而已
한국영화 100년 더 클래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