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折磨1944

剧情片其它1944

主演:斯蒂格·贾雷尔  阿尔夫·切森  梅·扎特林  

导演:阿尔夫·斯约堡

 剧照

折磨1944 剧照 NO.1折磨1944 剧照 NO.2折磨1944 剧照 NO.3折磨1944 剧照 NO.4折磨1944 剧照 NO.5折磨1944 剧照 NO.6折磨1944 剧照 NO.13折磨1944 剧照 NO.14折磨1944 剧照 NO.15折磨1944 剧照 NO.16折磨1944 剧照 NO.17折磨1944 剧照 NO.18折磨1944 剧照 NO.19折磨194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02 20:13

详细剧情

  中学生埃里克(克吉林)爱上了年轻的贝尔塔,与她共享了初恋的乐趣。但是一个埃里克不认识的男人使他们之间的关系笼罩上了一层阴影。这个男人用性虐待的方式折磨贝尔塔,但埃里克始终不知道这个人的身份。一天埃里克发现贝尔塔死了,她是自杀的。在她的住处,埃里克遇见了他的拉丁语老师( 雅莱尔),此人被他的学生称作“卡里古拉”——历史上一个淫荡、残暴的罗马皇帝的名字。他虽然没有亲手杀死贝尔诺,但正是他促成了她的死亡,他应该对这件事承担责任。由于贝尔塔的死亡,埃里克从一个对他来说毫无希望的爱情中解脱出来。

 长篇影评

 1 ) 轻重之间

这是一个压抑的故事。折磨来源于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来源于惨遭抑制的自我。对于学生扬来说,折磨是繁重的课业、父亲的严厉和无法实现的小提琴之梦;对于凡莎而言,折磨是恐怖的拉丁语教师加里古拉以及漫长的孤寂;对于加里古拉,折磨源自他因过分脆弱而严重扭曲的内心……

这三人的关系十分有趣,加里古拉是扬和凡莎两人的主要折磨来源,而凡莎则同是扬和加里古拉疏导压力的工具(虽然扬对凡莎有一些同情和爱,但最后如果不是扬冷酷的拒绝,凡莎也不会因孤独而饮酒过度致死)。原本就互相害怕和憎恶的扬与加里古拉因为凡莎而加剧了两人关系的紧张。

本来想说扬代表一种尚未成熟的正义,加里古拉代表强大的腐朽力量,而凡莎则是纯粹的弱者。然而,这样政治化的分类显然不会是伯格曼的本意。尽管这是伯格曼还是学生时就已经写就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他仅仅想通过扬这个人物来发泄对学校的不满。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是值得同情的,甚至那个像纳粹般变态的加里古拉(伯格曼曾想把加里古拉的外形设计成黑发、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样子,但在朋友的建议下,将他改为一个金发、外表优雅的家伙,事实证明,后者更具张力)。在加里古拉与年级主任对话的戏以及后来他对凡莎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度害怕被人拒绝的人,相较于这种痛苦,他宁愿让所有的人都害怕他,以折磨别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折磨。

另外,这部影片中师生关系的处理在现在看来也应该相当新颖。老师和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拯救与被拯救、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而是一种交互的恐惧和憎恶,学生害怕老师,而老师其实也害怕甚至嫉恨学生,这一切最终也可以归结为现代社会中人心的脆弱和阴霾。

影片原来的结局十分灰暗,加里古拉成功将凡莎的死归罪于扬,扬在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最后,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扬独自走进雨里……我觉得这才向伯格曼的风格,从生命的空虚上升到对世界和上帝的控诉。可是为了迎合大众,伯格曼还是在后面加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只能说无奈吧。

 2 ) 无题

“由于贝尔塔的死亡,埃里克从一个对他来说毫无希望的爱情中解脱出来”
这么说反而是救了他?
那个老师很严格,抓学生的短处,让学生讨厌。可是他很孤独吧。
埃里克和他女友在楼梯牵拉时,旁边墙上有一个手的影子,是挺有恐怖效果的。

 3 ) 折磨

   克吉林:
    只是一拐角的距离,她柔软的胸膛散发醺然的芬芳。他的本意可不是为了上床,可是由性而生的爱情,在时光的喘息中,象一枚银制的戒指,愈沉淀,愈氤氲出纯洁的光泽。暧昧升华了温度,一夜的眷恋,他爱的无可自拔。
    他怎会不知道呢。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寒冷的冬季夜晚,穿厚重的毛呢长裙,黑色面纱遮住半张忧伤的轮廓——她的口红已经颓败,还在说:我要喝酒,带我回家。他不是不知道,这个女人天生就带着灾难的气质。清醒的酗酒,猫咪在她昏睡的怀中诡异跳跃,怎么看怎么有妖娆的意味。
    关键是,他在乎的不是她的落魄和放纵,而是,她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个男人,一个带有摧毁决心和危险性格的男人。这个男人经常坐在她的对面,语气低沉的讲述他的梦境,神经质般的敏感和细腻,他说的缓慢而具体。她从胆战心惊到诚惶诚恐,直到忍无可忍。他深知她的恐惧,可是他也无能为力。

    雅来尔:
    大抵每个男人都有关于洛丽塔的情结吧。这个拉丁语老师也不例外。他被学生称为“卡里古拉”——古罗马历史上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丁度·巴拉斯的《罗马帝国艳情史》就是献给此君的——他的爱激烈而恐怖,带着攻击的快感,将这个可怜的女孩折磨到崩溃,只能靠酒精来缓释。他爱她,于他来说是一种释放,于她来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折磨。
    女孩转身后巨大的手腕阴影,熟睡时无声无息虚掩又开启的门。他的孤独无人知晓,他始终带着防备的敌意,直到她用死亡回应了他压抑而绝望的深情。

    贝尔塔:
    最安逸的时光,莫过于晴朗的傍晚时分,天空是干净的浅蓝,橙色光线透射进玻璃窗,窗外镶有纤长金边的街道。他躺在她的床上,吃着曲奇饼干,她微笑欣赏,纯棉睡裙散发清香。
    谁想被分享。爱情本来就是一对一的事。她投入自己的感觉,象一场华丽的冒险,明知雅来尔的冷暴力会随时而至,更何况是这样赤裸裸的背叛,她依然爱的义无反顾。可是,最大的痛苦不在于雅来尔的残酷和暴虐,而是来自于她深爱的这个男子——克吉林无法带她终结这段无望的恐惧,他在自我质问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两人关系。什么才是折磨,比暴力更剧烈的,是挽留时决绝的掉头,是用眼泪交换来的嗤之以鼻。说到底,是克吉林放弃之后的陌路态度。她终于死于酒精中毒。好像也是意料之中的残酷。

    英格玛·伯格曼的黑白片《折磨》。看起来也分外折磨。

 4 ) 可怖的精神变态控制狂

电影很有张力,看得我的心砰砰砰砰的。相比其它同时期的黑白片,英格玛的电影好像更能让我沉浸其中。

拉丁文老师的恶,让人恨的咬牙切齿。竟然有如此厚颜无耻的可怖的人!

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是完全弱势的一方。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她不拒绝和反抗。事实上,我也没有想明白。我能想到的是在那个时代,父权具有绝对的权威。男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最开始,她在小卖部被调戏的时候,就没有拒绝,尽管她面对的只是一个学生左右的角色。当她面对一个老师,一个社会权威角色时,她就更加无力反抗。甚至连说也不能说!老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父亲在家庭里也同样。

经过一系列的学业,爱情的打击以后,主角开始反抗这一切,主角不再是唯唯诺诺的那一个人,而是对父和师的权威都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和反抗。尽管最后是一个相对充满希望的结局,但是我仍然忍不住替主角担忧,像拉丁文老师这样一样精神变态的控制狂,会不会继续骚扰他陷害他,为了自己的心得到安宁,这个变态什么都做得出来。

女性觉醒和解放是最近这些年才有的结果,实在是来之不易!很难想像这中间经过了一个怎么样的过程。毕竟在今天的瑞典,很难想像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反而很适用于某些地方的国情。

 5 ) 短评写不下

哦吼吼原来几十年前的学校就这样,原来瑞典的学校也这样,刻薄的老师压抑的体制,信奉老师(权威)谴责给孩子“犯错”自己带来痛苦而不是同情孩子的家长,通过如下例子阐述:早祈祷迟到小男孩被老师追着跑,因背诵不全无意义的公式化课本先被怀疑没有预习后被定性为撒谎打电话给家长,当堂的责骂让学生忍不住委屈的哭,动不动就以记处分恐吓。下课后的小商铺里老师却对收银员细声细语进行自信的有意无意的撩。邂逅女孩的部分比较无聊。安排了一个老校长教育刻薄老师的戏,唉,真的是说出一只想说的,身为老师应当喜爱学生关心学生不然不适合做老师,甚至这种刻薄的人在哪都会使人类苦恼。但就算说了有什么用呢,这种人认为自己不偏不倚、按规章办事、负责任,违反人定的规矩便是错,但人是活的呀,人不需要这样严酷的责任心。还找学生谈话,说学生讨厌自己反对自己怎样怎样,监考一直盯着男主,至少男主这么觉得,至少老师会说这只是你这么觉得。说起来可以说的堂堂正正没有干任何名义上的坏事。全是一些细碎的刻薄和施压。学生晕倒,医生说是营养不良,过度疲劳,胸膛凹陷,贫血,从早坐到晚,回家还有作业。课程越来越苛求,老师成为小心眼的专家,孩子必须按要求去学,这样下去他们都要进精神病院,正是孩子们的一点点磨蹭拯救了他们自己。几十年后学生体质还是那么差。学生不想再像过去受摆布,实在没时间,课文是没背,我不会,老师说你上课又没有集中注意力。这位老师对猫的虐待证明了他到哪里都是那么刻薄可怖。现在想想两个月后就要期末考试了这种话是在怎么极端环境下产生的。老师长期对烟草店女孩折磨,逼她喝酒,女孩饮酒过多死去,心虚的道貌岸然的老师指控学生不端。而现实中j老校长这样真的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上级并不存在,包庇学校,包庇该死的一些老师,包庇自己的名声,一丘之貉校长责问老师怎么忍心毁了一个孩子的前程。毕业时候,老校长致辞,我们以最诚挚的愿望,外面打雷,按常规跟老师们拥抱握手,真后悔没学着也骂那个老师一嘴哈哈哈。最后老校长来安慰学生,是啊再回首痛苦是几乎没有了,痛苦的经历是会有收获,但正如其所言,每一件经历的事都有意义,所以并不感谢痛苦,更不感谢那些给你带来痛苦的人。当然也希望现实也会给那位老师的一类人带来应有的报应。

 6 ) 大师就是大师,拍个恐怖片吓吓你!

一提起伯格曼,很多影迷就敬而远之,其实伯格曼的电影很通俗也不难懂,只要你有耐心,就一定能轻松走进他的电影世界。

另外鲜为人知的是,伯格曼的恐怖片拍的也很好,他1968年的《豺狼时刻》经常登上恐怖片100的排行榜,还被称为最好的“噩梦电影”。

其实早在1944年的《折磨》伯格曼就已经显露出他对悬疑电影游刃有余的掌控力。影片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恶魔老师的形象,这个老师外表很像《M》,是个外表斯文内心邪恶的虐待狂,他通过对弱者施加淫威而摧毁其自信心,让对方彻底成为他的奴隶。施虐者往往由于自卑而用虚张声势来掩饰自己的软弱,班里一个最帅气的学生不幸成了恶师的牺牲品,他在课堂上屡屡找茬,给这个学生差评,搞得帅哥怀疑人生,这给恶师带来了无限的快感。

不得不说揣着这种心态的老师每个学校里都有那么一两个,他们在班里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以捉弄学生为乐,但这个恶师走的更远,他除了捉弄学生,还祸害了学校小卖铺里的一个少女。

一天晚上,帅哥偶遇了小卖铺少女在街头宿醉,便送她回家。少女放浪形骸的原因是被一个坏人所控制、虐待,甩也甩不开,这让她时刻活在恐惧中。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碰到了一起,擦出了些许互相取暖的火花。但他们没有想到,两人的梦魇来自同一个人。

好景不长,一天晚上少年到公寓去找少女,发现她已经死在了床上,少年在屋里翻找,发现一堆衣服中藏着凶手,这个人就是恶师!少年逃跑,恶师倒打一耙,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少年不幸被开除,他将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呢?

本片看完后我有一种压抑感,这个恶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道德上的批判对他毫无用处。他总是喃喃自语说自己有病,而且越病越重,相信他会干出更恶劣的事情来。

少年受了很大的委屈,但最后得到了校长的认同,虽然现实无可挽回,但安慰也聊胜于无。少年如释重负地离开了这个学校,他带着少女留下的小猫走向了远方,但他的心理创伤愈合了么?恶师的阴影离开他了么?结局依旧不乐观。

影片通过阴影的运用来制造惊悚效果,效果很突出。伯格曼很善于塑造饱受心理折磨的恶人,恶师的扮演者也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提名。

 短评

伯格曼这个时候的好莱坞式的片子就已经排到了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好说,思想形式主题再已成长,那……

7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当时看得我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啊!!!

8分钟前
  • 胖茶壶
  • 力荐

Eclipse #1: Early Bergman | 比伯格曼自己的處女作《危機》更懂得蓄力。最後的解脫讓人不適。

13分钟前
  • 介意
  • 还行

3.5;伯格曼担任编剧及场记,最后的外景部分因斯约堡有事也由他来拍摄,多年后采访伯格曼依然表示很兴奋——“斯约堡把电影变成梦魇,把教师卡里古拉拍成一个秘密的纳粹”;结尾因过于阴郁,伯格曼加了一场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戏。梅·扎特林再次出镜,真是强大的班底啊!对学校教育体制的痛诉,关于考试的噩梦,患有心理疾病的教师是父权制的指代,所有一切都是伯格曼精神焦虑的根源。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伯格曼的第一个剧本,故事还是很有些现实教育意义的,对学生来说一个老师或许会影响他的一生。影片结尾有点画蛇添足,前面在老师被抓去警察局时已经表现出了他的懦弱与可悲了最后又在学生面前坦白一次感觉很多余。“时间易逝,再回首时你或许就没了痛苦。。。”PS女主角床头挂了幅艾洛.弗林的肖像

16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1944年还有闲心和精力拍片子写剧本的人果然是纳粹党同情者。1934年16岁的伯格曼去德国过暑假,在集会上看到了小胡子,然后就变成了丫的支持者。他小时候还喜欢宅在房间里摆弄锡兵。我什么都不知道,思绪万千,胡乱看看,权当下午茶。

21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汗。。。是希区柯克附身吗。伯格曼的童年对他的影响从他的早期电影就可见一斑。

26分钟前
  • coney
  • 推荐

剧情很吸引人,影子很有趣。音乐有点脱节~

29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推荐

卡里古拉最后对埃里克说的那段话,与当初的贝尔塔挽留埃里克留宿的时候如此相似,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关系都是在互相折磨,一次一次地颠倒位置,又一次一次地在黑暗之中沉沦。

33分钟前
  • J
  • 还行

1. Dramaten 三大首席 Olof Molander 的侄子 Jan 是演员 Harald 是制片 Sjöberg 是导演 Bergman 是编剧/副导演 老师 Victor Sjöström 也制片 2. 19岁的 Mai Zetterling 崭露头角 20年后她初执导筒的那部 Älskande par 更精彩 3. 首届 Cannes 的大奖之一 4. 伯格曼说自己童年经历 但他兄弟否认且篡改替换了自己境遇 5. Alf 车祸意外去世 Bergman 接手他的遗作 … 回到 Hets 表现主义 Caligari/Nosferatu 影子嫁接政治意象 Stig Järrel 捏合了 Heinrich Himmler 与真人喻体 等级&父权对位师生 个体精神崩溃安排在校园 可惜没能一黑到底

36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伯格曼的编剧作品,借一个凶恶教师形象来批判僵化教育,有趣的点还是这个拉丁语老师的绰号是卡里古拉,正好和他的残暴呼应,同时还插入了爱情悬疑线,光影运用地也颇为巧妙。从伯格曼的早期作品就能看出他对描写人内心的折磨很是擅长。

39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伯格曼编剧。作为压抑象征的拉丁语([犹在镜中]也有学习拉丁语)。恶魔教师。校园生活(好像小津早期的青春片,不过调子完全不同)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8.8;幻象的真實化也許是斯約堡的追求之一

42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向死要解脱,只是痛苦的无力表现。

47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3+ 26岁,伯格曼作为编剧与配角的银幕处女作。一个摆脱老师和女人情感绑架的少年的成长历程,狂乱苦闷最终一扫如风。人物与对话略刻板说教,但对光影(尤希区柯克式悬影)的想法已见天才端倪。“这就是人生,至死也不放手。如果你不咬,我会。” 斯约堡凭此首摘金棕榈,二摘是7年后的《朱莉小姐》。

49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补伯格曼#比46年的处女作《危机》更早,这是伯格曼第一个拍成电影的剧本。冷酷的教会学校,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贯彻了“折磨”这两个字,老师对学生、父子之间、恋人之间……最后反了过来,他给予最开始的老师折磨。结合自传《魔灯》里提及的上学部分,这绝对有他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艰涩的拉丁语象征着压迫。只是这时候还不够准确,后来那些人与人之间折磨的剧本,那真是地狱。

51分钟前
  • 易思棠
  • 还行

作为新手的伯格曼果然免不了新人通病:迫不及待地拿出自我或者自我经验,但从中能看出伯格曼成长环境过分严苛对他造成的影响,然而更恐怖的是我觉得这个四十年代的片子让我现在看,根本觉得学校不他妈就是这回事吗。。那个时候还有校长站出来指责这个垃圾老师呢,现在。。总之,在伯格曼的讲述里,这部电影还是大获成功的,尽管现在来看并没有什么新意,但难得的是它剧情不是一坨屎啊!也有可能是成熟视听语言模糊了一些剧情的浅薄

52分钟前
  • 21世纪国王精神
  • 较差

英格玛·伯格曼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阿尔夫·斯约堡拍成了这部影片。一年后伯格曼方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就这部影片而言,还是比较接近好莱坞的风格,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还是值得一看的。

57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想半天名字。。。

60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还行

伯格曼的剧本在其他导演镜头下呈现出一种黑色电影的惊悚悬疑气质,与他本人后来的风格明显不同。影片中坏老师这个角色塑造得很绝,人前是为人师表,人后是尾行痴汉。借虐猫经历发表自己“不达目的至死不休”的病态宣言一段,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与之相较男主的人设就显得单薄无趣了很多。

1小时前
  • Piglett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