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乐坛

综艺大陆2022

主演:伍洲彤    陈楚生  王栎鑫  陆虎  张远  周震南  

导演:内详

 剧照

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2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3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4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5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6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3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4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5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6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7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8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9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20:05

详细剧情

《来看我们的演唱会》官方衍生音乐知识专栏,由知名乐评人伍洲彤带来乐评漫谈+艺人专访。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与恶的距离》情节脉络+台词+剧本分析

整部剧分为十集,大体情节脉络走向是:第一集《受害者》交待主事件、受害者家庭代表和施害者家庭,第二集《母亲节》交代副事件和受害者家庭,第三集《裂痕》各方矛盾激化,第四集《病实感》开始面对和解决问题,第五集《罪人》出现转机和引爆点。(感谢@赵启辰 导演总结)。

后面五集(《枪响之后》《霸凌》《众生皆有病》《黎明之前》《未来的样子》)还没看。据说不久后剧本会出书,因此就不还原剧本了,这篇文章主要是细拉情节点,厘清剧情脉络,还原部分台词,括号内为动作,中括号为剧本分析。

于专业,这部剧的人物塑造、节奏、戏剧张力和台词都算是教科书级别的。于私心,这部剧代替我们抛出了太多犀利的质问。我还不知道全剧结束时编剧有没有给出答案,但这种敢质疑、有态度、能反思、满含悲悯之心、让每一个角色背后所代表的群体发声的作品很久没有遇到了。台湾民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抗争和坚持才争取到了某种自由,这种自由来之不易。这个剧给了我们答案也给了希望。

道阻且长。


E01. 受害者THE VICTIMS

1、由电视台导播倒计时切入法院门口做现场报道的记者。 记者:现在记者所在的位置是最高法院大楼外,两年前犯下令全台震惊的戏院枪杀案的冷血杀手李晓明,最高法院在今天早上是驳回了李晓明律师的上诉要求【王赦律师隐性出场】,维持二审判决,死刑定验。过去大家非常关注充满争议的李晓明是否符合教化的可能,由于李晓明是始终拒绝接受精神鉴定,即使法院开出了鉴定留置票,来强制李晓明接受精神鉴定,但是他却始终保持沉默,不配合相关测验,因此目前我们仍然无法查出李晓明当时犯案的动机及其当时的精神状况。所以最高法院便以犯罪事实确定以及犯案当时李晓明确实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宣判李晓明死刑。【新闻简要交代事件脉络和争议点,穿插社会各地观众观看新闻的画面。开篇定调点题】

2、王赦律师接受采访被泼粪。

3、SBS品味新闻台播报“李晓明死刑”和“律师被泼粪”的新闻。 新闻中王赦:我还是认为必须理解李晓明犯案动机背后的脉络,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被泼粪)【王赦提出角色观点和背后动机,目前为止是贯穿的】 泼粪家属:王八蛋,你这个人渣,为这种人辩护,你还是人吗?【家属代表提出被害者家庭和社会大众的普罗观点。至此,两组对立的人物关系已形成:被害者家属们与李晓明及辩护律师王赦的矛盾】

4、新闻画面转为网页画面,网友观点摘要。 网友1:这家伙还没死,我们要花多少纳税钱养他 网友2:屎尿人渣代言人 网友3:大快人心 网友4:叫李晓明的都要去改名了 (留言文字的断章组成题目——《我们与恶的距离》) 【每一集开头都会播放一个社会新闻,有的和主事件并不相关,但网友们的留言和惊心动魄的点赞转发率,都是一个小小的提醒:躲在屏幕后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5、房东思悦找大芝聊天,说自己快要结婚。 大芝平板内播放新闻:“……开枪扫射了正在观影的人群,造成总共九死二十一伤的悲剧,开枪之后李晓明并未离开现场,而警方赶到之后就立刻将他制服逮捕,本案为台湾近五年来死伤最多的随即杀人案,亦是电影街有史以来首起致命攻击的犯罪事件……” 房东思悦给大芝送便当,说自己快要结婚。大芝心不在焉。思悦离开,新闻继续播报。 新闻:“……案发之后在警方的陪同下曾经回到案发现场,公开地向社会大众及受害者家属道歉,但是李家人随即神隐至今,未再露面。”【新闻继续补充案件细节,暗示李大芝的真实身份】

6、王赦回家洗澡,撒谎掉进化粪池,怀孕的妻子埋怨。

7、李大芝结束导播进入办公区,听到总裁宋乔安大发脾气开除了一个员工。廖纽世主编过来安慰她,看到电视上在播放“李晓明”的新闻,随口问“是被这个畜生的新闻影响的吧?”宋乔安没搭腔,而是问一个女员工阿玲什么时候生产,接着接到电话,阿玲已经破水了。宋乔安疾步离开,廖主编让李大芝一起跟过去。【办公室日常,雷厉风行的铁面总裁宋乔安和深明大义的和事佬廖主编出场】

8、主控室,所有人劝阿玲赶紧去医院,但是阿玲怕耽误工作,不肯离开。李大芝迅速做出计算,“over三分三十秒,可以抽掉ltem35酒驾撞民宅”,解决了困境。宋乔安注意到大芝,让她接任阿玲的工作。 【李大芝这一句台词很短但很关键,剧情内的作用是展示能力,剧情外的作用是为本剧的真实感加分。插入一个老师说的剧作上的“冰山理论”: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1%,编剧背后要做99%的功力。现在观众对于影视作品中知识系统的渴求是很强烈的,除了看剧情画面之外,还会有一个获得感的需求,尤其是职场剧或者专业剧,观众并不需要精通,但适当科普一些常识是会加分的,也增加了剧情实感。如果编剧在背后没有做过大量田调采访而信手胡写,会非常露怯。在此要推荐一下本剧的编剧吕蒔媛的书单://www.douban.com/doulist/113132662/看过之后会觉得,没有无缘无故的优秀】

9、王赦找刘昭国谈话。【第一场辩论,很精彩,也提出了全剧主题】 王赦:是这样的,我希望你们《先驱报》做世界各国随机杀人案的相关报道,还有台湾司法体系对司法心理学的忽视,从法律程序上来看,刑事诉讼程序里面对被害者还有被告人都有许多的盲点…… 刘昭国:王先生,你应该知道我是被害者家属吧? 王赦:知道,所以更觉得你会想知道答案。 刘昭国:你们送李晓明做精神鉴定找不到精神疾病,现在反过来开始找所谓的真相,你的目的是要让他躲过死刑,对吧?那是你的职责,我尊重,但人应该有良知吧?你要让纳税人的钱养他一辈子吗? 王赦:其实我们缴的钱早就已经在养成千上万种不同刑期的受刑人。刘先生,如果这件事情不去试着找出答案,试着去预防,您是媒体人,您应该很清楚这类的事情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在上演。 刘昭国:我知道每天都在上演,但我不是上帝,我没那么伟大。(起身离开) 王赦:你该不会真的认为杀戮游戏或者家庭教养的问题就是李晓明犯案背后的原因吧?难道说真的把他给杀了,这一切就会没事吗?你内心的伤痛就会抚平吗?在还没有废除死刑之前,他所作的事情是唯一死刑,完全没有争议,我也同意,可是此时此刻我有一点私心,我希望舆论给这个政府一点压力,因为这个政府很有可能因为要消除民怨或是任何政治上的考量随时要处死李晓明。 刘昭国:然后呢?我是被害者家属。 王赦:抱歉,这一切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我没有顾虑到你的感受,我很抱歉。可是如果真的要探究背后的真相,需要一点时间,给他一点时间。 (刘昭国愤而离开,王赦无奈留在原地。刘昭国在工位上坐了很久,再次起身质问王赦。) 刘昭国:李晓明不配合做精神鉴定,他一出事他父母就神隐躲起来避而不见,你怎么找真相? 王赦:我想,李晓明是不想拖累他的家人才不跟他家人见面的。而李家人把房子给卖了,想要赔给你们,可是新闻媒体没有人有兴趣,你要他们如何站出来面对这个社会给他们的眼光?而现在死刑,也许是最后的机会。因为面对到生离死别,李晓明很有可能打开心防。 刘昭国:通常我是不让别人告诉我应该做些什么专题,我也诚心地相信,解决伤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后跟预防。坦白说我不在乎李晓明死刑,或不死刑,都换不回我们家天彦,但我真的很想知道真相。

10、宋乔安面谈李大芝,将她升职为主编。 乔安:你还有半年就毕业,为什么要休学? 大芝:家里有事。爸妈车祸过世。 廖主编:跟你乔安姐一样。【宋乔安“美强惨”形象确立】 乔安:你是学新闻的,为什么选择做助理编辑而不是记者? 大芝:记者每天都在抢时间,抢观众想看的东西,所以比较单向片面,编辑才可以让观众看到世界的全貌。 乔安:你真的觉得现在的新闻可以让观众看到世界的全貌? 大芝:不行。但这是编辑应该要努力做的。 乔安:(努力忍住欣赏脸)为什么抽三五? 大芝:那则是通稿,15播过,而且只有屋主采访,没有肇事者。 乔安:(忍不住欣赏脸,微微点头)你先来接阿玲的工作,只要对我负责就好。 廖主编:说谢谢啊! 大芝:可是,我只当助编两个月。 廖主编:这是缘分,你有贵人命。 乔安:敢不敢踏进现实的世界?【后面再看,一语双关,简直是地狱邀请函】 大芝用力点头。

凶手妹妹职场白兔+死者家属铁面御姐,上下级还隔着一个弥天大谎,戏剧张力强烈到搓手手

11、刘昭国代表报社和品味新闻台签独家报道合作,但在内容细节上与宋乔安发生争执,两人观念不同,互不相让。女儿天晴到来,才知道两人是夫妻。

12、李大芝下班,给妈妈打电话但没人接听。

13、李大芝回家,发现家里搬来一个男生,是房东思悦的弟弟应思聪。因为与父亲不和而搬出来,性格乖戾,不善交际。姐姐和李大芝聊起弟弟热爱电影但不被认可的经历。 【应思聪第一次出场是不讨人喜欢的,但能从仅有的信息中推断,他热爱的东西从未得到过家里人的支持。父亲就不用说了,姐姐思悦虽然关心他,但并未真正了解过他的内心世界,和别人介绍时只说他很优秀,但说不出他得过什么奖,甚至认为他做的事与电视新闻是一回事。可想而知,思聪在外面受到打压和委屈时,也没有任何发泄的出口。这是伏笔。】

14、李大芝想起小时候和哥哥李晓明互相玩耍的场景。 李大芝给妈妈发语音,告诉她自己升职加薪的事情,但没有任何回应。【李大芝真实身份揭露】

15、宋乔安一家的关系展现。 天晴:爸爸妈妈你们要离婚吗? 乔安:你怎么突然这么问? 天晴:因为你跟爸爸现在常常吵架,爸爸经常睡公司,就不太会睡我们家。 乔安:我跟你爸爸的个性跟理念很多都不像,也不合。所以分开说不定对大家会比较好。 天晴:大家是指谁? 刘昭国:你怎么说话没大没小?这种态度跟妈妈一样不行喔。 乔安:态度跟我一样又怎么了?你是有意见啊? 刘昭国:爸爸和妈妈现在还在讨论一种方式对我们三个人都好,但现在还没有答案,所以就先没告诉你。 天晴:为什么这种事情不会跟我讨论? 刘昭国(沉默):对不起。 天晴:所以爱会消失对不对? 刘昭国:爸爸妈妈对小孩的爱是不会消失的。 天晴:骗人,你们以前也是因为有爱才会结婚生小孩,那为什么现在就没有了?

16、刘昭国和宋乔安就“离婚之后天晴跟谁”的问题展开磋商,两人互不相让,但两人都有问题:宋乔安有酗酒的习惯,刘昭国出过轨。 刘昭国躲进儿子的房间,看着玩具和全家福发呆。

17、妻子看到了王赦被泼粪的新闻,第一次提出自己的不理解和担心。

18、王赦律见李晓明。继续劝说他接受鉴定以及打开心防,但是李晓明非常抗拒,并警告他不许打扰他的家人。

19、乔安忘记了天晴的生日,但刘昭国记得。天晴对乔安态度冷漠。

20、大芝给妈妈汇钱的时候被思悦撞到,撒谎给育幼院汇钱。思悦送给大芝一个皮筋,让她把头发扎起来。

21、李大芝扎起头发,打起精神来工作,但是第一份报告就被乔安狠狠批评。

22、新闻台部门会议,宋乔安狠刚业务部。 业务部:乔安,你太过谨慎了,要赢就是要抢快啊。没有抢先,观众就跑走了,我们输快讯就是慢而已。当然啦,谨慎也很重要,上一次问卷调查,我们是七家新闻台里面信任度最高的,多亏了乔安和news把关。

23、选题会议,因母亲节临近,新闻都是围绕着康乃馨、医美、母亲节打折等等无聊新闻。

24、晚间新闻行进中,大芝接到电话面露惊讶,按开电视,发现有电视台在播报一则发生在泰国的重大爆炸新闻。不断有电视台在播送,上级也来电话催,但是SBS没有人查到任何确切的信息,不敢贸然播出。乔安思忖片刻,决定先播干稿。 与此同时,天晴一直在等乔安下班给自己过生日。看到乔安完全把自己抛在了脑后,她就自己离开了。 泰国出了更正消息,说爆炸是假新闻,所有人都大骂,宋乔安也疲惫不堪。接着看到了天晴留给自己的母亲节卡片。 上面写:我知道你不爱我,如果哥哥还在,你应该会比较开心吧~母亲节快乐!刘天彦上。

宋乔安匆匆离开。李大芝看到了卡片,廖主编向她解释,“天彦是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在有诚戏院被李晓明枪杀的罹难者之一。经过急救之后,在母亲节当天就过世了,你说,她要怎么过母亲节。” 李大芝震惊。

25、(闪回)李家人戴口罩出现在罹难者集体葬礼外面,原本想去道歉上香,但是看到现场哭声一片,每个家属都面容沉重,宋乔安和刘昭国也在其中。李家人胆怯地站在门口痛哭流涕,不敢进去。 李爸爸:这么多人,我们要怎么道歉,怎么赔偿?

26、(闪回)戴口罩的李大芝飞奔回家,看见自家面点大门紧锁,门上写满了诅咒。她进屋看到父母痛苦地坐在屋里,诅咒电话也不断打来,门外有人丢石头。李爸爸决定把店出售,用钱赔偿死者家属,但远远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彻底坍塌。

27、宋乔安开车回家,躲在楼下喝了一整瓶酒。

28、(闪回)李晓文(李大芝)颓废地躺在床上,李爸爸让他出去买酒。妈妈回家看到颓丧的晓文再也忍不住了,推搡她去洗澡,出门,不要再这么堕落了,已经两年了。

29、李妈妈带着李晓文去改名字。 李妈妈:以后你就叫李大芝,不管谁问…… 大芝:难听死了。(愤而起身) 李妈妈:(从身后追上)你以后就叫做李大芝! 大芝:这样有什么意义啊? 李妈妈:以后谁问你,你就说你爸爸妈妈车祸死了,哥哥也死了,家里只剩下你一个人。你本来大学毕业你想要做什么你就去,妈妈没本事,只存了这些,以后你要自己想办法。 大芝:干嘛这样啊! 李妈妈:家里要死,死三个人就好了,不能连你也葬在这里。(李妈妈摘下大芝脸上的口罩。) 【老师曾说过,电影人物的名字也是他们性格和人设的一部分,名字必须要符合人物和电影本身的调性,好的名字甚至可以辅助叙事和主题的构建。简单分析一下本剧中的三个人名:李晓明李大芝王赦。1.李晓明:这个名字普通到过眼即忘,演员也选了一个大众脸,这是编剧有意为之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刑侦剧,这起杀人案并不是重点,李晓明更多的是古往今来所有随机杀人案凶手的代表,用一个普通的名字去抹杀他的独特性,甚至放大了他的普通特性,是为了让所有人意识到,李晓明可以是任何人。这也正是王赦律师的焦虑所在——把他杀了,这种案件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吗?2.李大芝:专门开辟一场戏去写改名这件事并非无缘无故,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改名意味着“李晓文”已经死了,也必须死,只要李晓文活着,她就必须要背负这个从天而降的罪责痛苦地活着;第二,“李大芝”对于女孩来说是一个有点难听的名字,其实李妈妈完全可以给她起一个更好听的名字,但她没有,因为从她儿子杀人的那天起,她就打心底里认为,李家人余下的日子都是要苟且偷生的,但她并不想让女儿也跟着陪葬。给女儿换名字已经让她逃出去了,她甚至不敢让女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也许心里认为这也是一种赎罪的方式。他们不配活着,也配不上任何一点美好的东西。3.王赦:赦,字典上解释是“宽免罪过”,这个名字从始至终都在解释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其实,王赦作为主人公是有点冒险的,因为他替罪人辩护,我们或多或少都痛恨过为杀人犯辩白的律师,但编剧把这个人物的无奈和勇敢都写尽了】

网友留言:叫李晓明的都要去改名了


E02. 母亲节HAPPY MOTHER’S DAY

1、大芝起床,给妈妈发送了一条短信:妈妈,母亲节快乐。

2、电视新闻播报,小区民众游行抗议在小区内建成康复之家。 民众1:我们不是歧视,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附近国中小学幼稚园都有,四处都有小孩在出入,你们设立在这里,公园没有人敢去玩,这严重影响我们的权益。 民众2:我是不知道真实接触会怎么样,但是如果看到的话,还是会希望跟小孩保持一段距离。 民众3:我是不希望在我们这个社区设立啦,因为房价跟地价都会跌嘛。 【导演说,这个新闻和民众的反应都是真实事件,当年闹得很大】

3、乔安起床,看着窗外,想起儿子曾对自己说:“妈,你看前面,希望就在云后面喔!”

4、一家人给天晴过生日,天晴和每个人都拥抱了,但唯独没有抱乔安。两人还是异常尴尬。

5、李大芝做了一锅面,和思悦讲以前家里是开面店的,思悦以为大芝想念妈妈了。 思聪出来把面端回房间吃。思悦告诉大芝,自己父亲再娶了一个阿姨,但她和思聪都不喜欢那个继母。

6、王赦夫妻同美媚的父母吃饭过母亲节,席间,王赦拒绝了岳父要他去大公司上班的邀请,岳母还送了他一身西装,王赦执意要把钱付给岳母。在交际上,王赦有些木讷,美媚更加细心体贴,帮他圆场。散场后,岳母并没有收美媚的钱。

7、乔安和刘昭国再次因为天晴抚养权的问题小吵了一架。刘昭国离开。

8、乔安因为忘记女儿生日的事特意上来道歉示好,但被天晴冷漠拒绝。

9、大芝在电脑上打下“辞呈”两个字。回忆起当年老师给自己介绍工作并教诲的场景。老师告诉她,永远不要挑战人性。不要被人发现真实身份。

老师:不要挑战人性

10、大芝给妈妈打电话,依然打不通,大芝只好留言祝母亲节快乐,说很想她。

11、大芝辞职,被乔安怼地体无完肤。 廖主编:适应不良?我看你适应得蛮好的呀。为什么要辞职呀? 大芝:觉得…会辜负长官的期待。 乔安:你觉得我们对你有什么期待? 廖主编:是有同事看你升得快,为难你?还是哪里的特派给你难看?有问题你要提出来,我们才有办法给你解决。家里有事?你家里都没有人,会有什么事情? 乔安:叫你重排几次rundown,你就不做了是不是?现在年轻人是不是都是草莓族啊?【草莓族百度百科:多用来形容1981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上一代差。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的薪水,就会见异思迁】 大芝:不是,我是因为…怕让你失望。对不起。 乔安:你是不是有忧郁症啊?有忧郁症要看医生呀,躲起来是没用的。 大芝看看廖主编,又看看乔安,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乔安:想走就走吧,就做到这个月底。 大芝(忍住哭腔):谢谢乔安姐,那我去工作了。 大芝转身走,背后传来乔安的声音。 乔安:还想让观众看到世界的全貌,报道的全貌,你连电视台跟自己的全貌都没有看清楚你就要辞职? 大芝:对不起…… 乔安:我最讨厌跟我说对不起的人,有本事就不要犯错误啊! 大芝低头落荒而逃。 廖主编:你是不是早上五点又发信息给她让她检讨收视率啊? 乔安:我哪有那个闲工夫还发信息给她,我带着她收视率差也是检讨我自己。还辜负期待?期待都还没开始要辜负什么。

静静看你撒谎

12、吓唬背后吐槽乔安被大芝听到,下属说乔安是最近这两年才变成现在这样。大芝难过。

13、应思聪在房间里画电影分镜,耳边时常响起幻听,都是责备和否定他的声音,他不断暗示自己:我一定会把电影做出来!

14、思悦让他把音乐关小声一点,但发现思聪把整个屋子都堵得严严实实,不想和任何人沟通。

15、宋乔安冷冰冰开会,廖主编提醒她多关心一下身边人,不要像一个冰箱一样。宋乔安说,我连我老公和儿子都留不住,关心有什么用?

16、思悦的奶茶店,思悦开导大芝。

姬里姬气

思悦:我都跟来应征的人说,正常年轻人,没有人会想要在饮料店打工一辈子,可是你可以定一个期限嘛,半年或者是一年。一小时之内你要调出几杯饮料;或者是你要发明自己的创意饮品都可以呀。不是为了我工作耶,是为了你们自己。当初我开这家店的时候,房东跟我签了五年合约,我就告诉我自己,应思悦,你一定要撑过这五年你才可以说放弃,这样我才会知道我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嘛。就算我结了婚也是一样,怀孕了我都不可以放弃。所以啊,你干嘛管你们长官怎么想你呀,重点是你自己怎么想的。

17、思悦和大芝回到家,思聪质问两人有没有人进过他的房间。两人一脸懵逼。

18、思聪端着摄影机在拍飞机,前女友的幻象告诉他,我相信你,这次你一定可以。

19、品味新闻台,突发新闻,有一个精神病患闯进西海幼稚园,有一班小朋友被锁在了里面。电视台上下一片混乱。

20、美媚去接女儿放学,发现学校被封锁,到处都是警察和记者,她惊慌失措不知发生何事,看到旁边有记者正在采访一个目击者,目击者大爷说,看到一个浑身脏兮兮的疯子提着大包小包进去了,不知道是枪还是武器。美媚给王赦打电话无人接听,她慌忙越过警戒线询问一个女警。

21、与此同时,王赦正在审判陈昌的庭审席上,陈昌是一个在公园里误杀别杀害两名儿童的凶手,他在法庭讲述案发经过的时候毫无悔意,甚至满脸享受。王赦连忙打断,但陈昌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王赦一脸无奈,没有看见手机来电。

22、SBS已经随时准备好直播连线,乔安另辟蹊径,让廖主编开临时棚,找心理专家来谈小孩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还有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另一个部门负责人过来质问为什么还不连线,被乔安怼回去,“在小孩没有安全之前,我是不会直播的。”

23、王赦赶到现场,连忙安慰妻子,周围路人议论纷纷,讨论之前的陈昌和李晓明都是有精神问题,王赦连忙制止。

24、其他新闻台都在直播连线了,SBS还在寻找精神科医生,但没有医生愿意出来。乔安沉思片刻,让导播间先连线康复之家。

25、康复之家的负责人介绍说,康复之家共有二十五位住民,十八位在,五位回家,还有两位请假,目前正在联系家属。

26、乔安还是不报新闻,精神科医生也找不到,手下急得不行,但乔安丝毫没有被影响。

27、乔安联系了做精神科医生的妹夫林一俊,软磨硬泡让他帮忙。

28、新闻直播,林一俊接受采访。 主持人:现在还在发生当中的幼稚园孩童的挟持案,您认为有没有可能是精障患者所谓? 林一俊:没有经过诊断,以及相关的心理衡鉴,是没有办法判定这个人是不是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而且更不能保证他有没有危险性。 主持人:假设,我们现在假设他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所以警方在处理的时候应该以什么原则? 林一俊:百分之五,在伤人的案件当中,只有百分之五的犯人罹患精神病。而在这百分之五当中,极少数是会攻击其他人的,大部分是攻击他自己的家人。

29、天色已晚,围在幼稚园外面的记者们突然骚动起来。武警猫着腰,正悄悄接近教室。王赦和美媚不安地抱在一起,死死盯着动向。警方攻进教室,里面传来孩子的尖叫和怒吼。不一会儿,老师带着小朋友陆续走出来,人群中传来松快地掌声。王赦夫妻看到女儿小斐毫发无伤地走出来,连忙询问有没有受伤和害怕,小斐连说没有。 这时,人群再次骚动起来,相机咔嚓成一片——警方押着应思聪从教室出来,应思聪用力挣扎,大喊着“我的摄影机!我在拍片,拍不完你们知不知道!” 没有人理会他在说什么,人们的手机和摄像头紧紧跟着他移动。

30、新闻总结:今天下午的幼稚园挟持惊魂记历时将近六个小时,终于平安落幕了,被挟持的八名小朋友目前已经平安脱困,也让在外头焦急等待的家长们…(插入导播暗中叮嘱“小孩子的脸不要拍得太清楚,神经病的脸重播的时候记得打马赛克”),…年轻男子也在现场被警方逮捕,不过在逮捕的过程中,这名男子不停地挣扎反抗,情绪十分不稳定,和主编起了激烈冲突。这名嫌疑犯的身份以及他的挟持冬季究竟是什么,仍待警方的侦讯调查。 大芝紧紧盯着模糊晃动的新闻画面,面露疑惑仔细辨认,突然睁大眼睛,她认出这就是应思聪。

31、应思聪大吼着挣扎,记者们一拥而上,问他有什么话要说,但他已经被警方按进警车。王赦见后让妻女先回家。

32、奶茶店,思悦的手机不停在响大芝的来电,但生意不断,思悦来不及接听。

33、SBS部门会议,乔安布置任务,接下来要做一系列康复之家和精神病患在社区生活的困境。部下提出异议,被乔安怼回去+1,部下抗议乔安裁人太多,人手不够。

34、林一俊回到家中,原本以为有维多利亚小秘密等着,却发现妻子乔平正在一边吃薯片一边看他被采访的新闻。林一俊抱怨新闻媒体是制造社会恐慌的罪魁祸首。

35、乔安去医院看望刚生产完的阿玲,却听到阿玲的丈夫在向她抱怨自己,让阿玲产假完去离职。乔安一言不发地离开了病房。

36、刚下班的思悦一边打电话一边赶往警局。

【这一集并没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剧作技巧,有些戏甚至写得有些普通。本集的线索是幼稚园挟持事件,展现的重点是应思聪的病情在家人眼皮下悄然恶化继而爆发,这一集更多地是为接下来的冲突铺陈线索、积蓄矛盾(乔安与丈夫和天晴、王赦与妻子、大芝与乔安等)。值得注意的是以宋乔安为代表的媒体反应,在一个新闻爆出之后,媒体的观点和导向作用大到难以想象】


E03. 裂痕RIFT

1、开篇新闻报道带出应思聪的前史及发病原因。 新闻标题《挟持幼园案青年导演 害资方惨赔3千万》,思聪因与片方发生争执,被替换下去。这次去幼儿园是为了新片拍东西,但没有拍摄申请记录。影视圈内的相关人士对应思聪的工作和精神状况有所保留。应思聪的父亲和姐姐思悦来到警局,对着围观的记者态度强硬,表示无可奉告。

2、应思聪被审讯,王赦在一旁陪同。 警察:应先生,请问你今天是几点到幼稚园的? 王赦:不好意思,我希望你可以在笔录之中先标注清楚,因为我认为我的当事人精神状况是有问题的,之后我希望可以接受医师的鉴定。想让检察官知道一下,因为这有关乎他之后的刑事责任。其实我觉得你们可以直接调监视器的画面,大概就可以很清楚他几点到。

3、应父和思悦看思聪的拍摄素材。画面中,思聪在指导几个小朋友拿玩具枪打架,然后被突然闯进的警察按倒在地。 应父:这不就是拍电影,有什么问题啊?这国家现在连拍电影的权利都没有?莫名其妙,你赶紧把我儿子放出来! 警察:因为他没有申请,这样会造成家长和小朋友的恐慌。所以我们交给检察官决定。 两人沉默。

4、应父和思悦坐在出租车上,看车载小屏幕上继续播报与思聪相关的新闻。 新闻:闯入幼儿园的应姓青年四年前曾经获得国际影展大奖,国际影评人给他高度肯定,据传应姓导演服役时,女友轻生,导致他精神受创。退伍之后担任电影《出境愉快》的导演【捉住一个编剧的小私货,吕蒔媛曾写过台剧《出境事务所》,也是吴慷仁主演,豆瓣8.6分,推荐给大家】,传出在拍摄期间,好几次和投资方、女主角发生争执,他被撤换主要的原因是害资方惨赔了三千万元。 思悦收到大芝发来的短信,问他们为何还不回家,有些担心。思悦没有回,表情严肃。 一个细节,应父看到新闻后捂了一下心口。 【用新闻的形式解释一个复杂事件的始末或一个人的前史生平是非常好用的手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单场戏的信息含量,但一直用同一形式又会让人觉得重复,因此本剧就出现了非常多的播放介质(电视新闻画面、监视屏、手机、电脑、车载投屏、摄影机……),既不会让人觉得重复,又合理融入场景增加可信度】

5、深夜,美媚半夜醒来,摸着女儿熟睡的脸,发现已经接近半夜两点半,王赦还是没有回家。

6、在王赦的帮助下,应思聪被交保候传。应父在椅子上坐了一整夜。应继母带着早饭来看应父,看到思悦有点惊讶,说只买了一份早餐。思悦对她的态度生疏冷漠。 思聪被警察带出来,没有理睬任何人,愤怒跑走,应父和继母赶紧追上去。思悦一脸担心地看着,但还是在耐心地听王赦讲注意事项。王赦告诉他,最后是否定罪的决定权在所有家长手中,自己也是家长之一,思悦赶紧向他道歉。王赦表示没有关系,他提醒思悦,思聪的精神状况有点偏离现实,可能是有精神障碍。思悦难以置信。

官方科普

7、思聪回到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大芝一脸担心地询问思悦,思悦把憋了很久的委屈发泄了出来。 思悦:我可以请问一下吗?什么叫害资方惨赔三千万?没有那么多,你们求证过吗?他拍了两年,一毛钱都没有拿到为什么不报?为什么你们都是报一些对他不利的新闻?这就是你们现在做新闻的品质?你不认识我们是不是?【这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被媒体暴力的当事人代表质问媒体代表,为什么不报道对当事人有力的新闻?为什么总是夸大其词?因为,媒体都是嗜血的】

8、思聪在屋子里被脑子里的幻象和幻听包围,他缩在床上痛苦不已。 制片人:不会每一个人都是李安啊,至少你不是。 应父:跟我回家!! 继母:我看你这辈子没用了。 女友:思聪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妈妈:如果我带着思聪,我这一辈子都不会有幸福的。 思聪泪流满面,大喊“妈妈”,但无人回应。

很多电影人都遭受过这样的灵魂拷问吧?

9、早上上班,大芝在SBS品味新闻台的大楼前停留沉思了很久,宋乔安在车里看到了。

10、王赦早上醒来,发现美媚在各方联系换幼稚园的事。王赦不解,美媚说因为不安全,而且指责他“把那个神经病放出来了”。王赦耐心解释应思聪没有暴力倾向,而且不是精神病。美媚顺势提起了让她耿耿于怀的“陈昌案”。 美媚:之前在公园里杀了两个小朋友的陈昌不也是说他想吃牢饭。 王赦:陈昌的状况不一样,那是媒体片面截取他的话,他是有思觉失调症的。他当时的情绪已经到了临界点,快要崩溃了。 美媚:你接了陈昌的案子,然后没有跟我讲,是吗? 王赦:就算被这个社会讨厌的人,他也应该受到司法程序正义的保障。并不是每个思觉失调的人都有暴力侵向,不需要这样子换幼稚园吧?你这是因噎废食,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两人互不相让,不欢而散。

FB投票结果,你支持哪个?

11、宋乔安和刘昭国被叫到学校,因为老师发现天晴有早恋倾向,其他家长们都知道了这件事,还开群组讨论。乔安看到了天晴和男生的聊天截图,都是天晴单方面示好男生。

12、宋乔安和刘昭国吵架。 乔安:这群人可真够闲的,不用上班,开群组,讨论人家八卦。 刘昭国:现在不是八卦的问题,而是女儿的问题。天晴跟老师相处的时间比我们两个人加起来都还多,你不跟老师说实话,老师怎么帮我们? 乔安:我女儿的事情我自己会处理。 刘昭国:你怎么处理?你满脑子都是工作,情绪也没办法控制,女儿的事情你可以处理吗? 乔安:对,刘昭国,你最公私分明了,会跟员工谈恋爱,会处理你自己的情绪,还会帮那些加害者讨回公道,废除死刑,你最了不起!【夫妻吵架错误示范1:喊全名、翻旧账、讽刺】 刘昭国:宋乔安,天彦也是我儿子,他走了我跟你一样难过,但如果不是你天天摆臭脸给我看的话,我有必要睡公司吗?再说我跟那女员工的事情我解释多少次了,还不够吗? 宋乔安冷脸,转身边走边看手机。 刘昭国:我们可不可以理性一点,谈事情就谈李晓明的事情,你找到真相,找到动机,就不会有下一个受害者了。 乔安:真相永远就只会怪我们的社会体制出了问题,挪威的社会福利这么好,还不是出了随机杀人犯。我们的社会安全网,我们的教育体制,永远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你懂吗?如果杀人犯还有他们的家人都不用负任何责任,那我们家天彦呢?我们家天彦算什么? 刘昭国:所以你认为怪李晓明的父母你会好过一点,怪李晓明的父母我们天彦就会回来是这个意思吗?【夫妻吵架错误示范2:偷换概念、用不可能的假设怼对方】 乔安:我是怪我自己,我怪我自己可以吧?

13、王赦来到乡下海边,找到了偷偷摆摊赚钱的李晓明妈妈。她干瘦的身子缩在一辆大大的粽子摊车后面,看到王律师的时候明显一愣。她被晒得黑瘦,嘴巴上挂着一个黑色口罩,脸颊因为常年戴口罩而有着两道无法痊愈的伤疤。 李妈妈:晓明被判死刑是应该的,我们做人父母的没什么好说,不用去研究什么原因。他爸爸,从起床开始喝酒喝到睡着,睡觉的时候还抱着酒瓶,他能说什么呢? 王赦:但还是要想办法,找出李晓明他转变的原因,这样你才能重新面对社会大众。 李妈妈:谁想面对我们?除了你们三个律师,谁想面对我们?应该说的,我们都说了啊。 王赦:李妈妈,就算你谁都不想面对,那也不能逃避啊。你的生活怎么办?这样一直逃不是办法,这不是人过的生活。 李妈妈:我一天睡不到两小时,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我把小孩教坏了。我家就在面摊后面,小孩喜欢躲在自己房间,妈妈要管吗?不是说要给孩子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吗?说他爸爸喝酒,他喝酒也就是在处理街坊邻居的事情,去争取大家应有的福利。是我们太自私、太忙,都没时间跟小孩讲话聊天,才会教出这种变态…才会教出这种变态杀人魔吗? 李妈妈抢过王赦手中的推车,奋力推着。 李妈妈: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王赦赶紧追上来,帮她推上了这个斜坡。 李妈妈:我去看过晓明几次,他连家里的人都不愿意见…连妈妈也不愿见……连为什么他都不讲。我不会做人的妈妈,我不知道怎样做人的妈妈,也不会做人的太太。拜托!我真的…我真的不知道……王律师,拜托不要再来找我们了,我什么忙都帮不上…… 王赦:不要放弃,不要放弃好不好?一个案件的结束,并不是判判刑就没了。李晓明他不一样…他不一样。(李妈妈再也绷不住,失声痛哭)你要振作,你要振作,李妈妈你听我说,你要振作。还有晓文啊!你想想晓文,她还那么年轻,你要为了她继续活下去你知不知道? 李妈妈:王律师,真的很谢谢你这两年这么关心我们,不过从现在开始这个世界上没有李晓文这个人。你不要跟来了!

14、大芝主动去思悦的奶茶店找她,问她可不可以让思聪接受采访,被思悦断然拒绝。

15、宋乔安因天晴和刘昭国的事而极度烦心,找来做社会工作者的妹妹宋乔平谈心。宋乔安习惯性给自己倒了一大杯酒。 乔平:姐你整天这样跟姐夫水火不容的,就算不吵架,我站在你们中间都觉得冷耶,如果我是天晴的话,我也会想要赶紧找男朋友,因为这样比较温暖。 乔安:宋乔平,我请你来是帮我解决天晴的问题,不是来挖苦我的。 乔平:我哪有挖苦你啊?小朋友的问题,多半的源头都是家庭嘛。你跟姐夫,真的要离婚啊? 乔安:是你跟我讲离婚对子女不一定不好。 乔平:我是说不一定不好,但是前提是你们要可以成熟理性的坐下来好好聊聊,比如说你们可以聊聊天彦的离开,也可以聊聊你觉得姐夫背叛了你,那你心里面的感受…… 乔安: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叫姐夫姐夫,我听了非常刺耳,我跟他没什么好聊的。 乔平:宋乔安,你真的很幼稚。 乔安:宋乔平,你这是社会工作者对家人该有的态度吗? 乔平:根据我的经验,家人之间是只有在互相伤害的,没有这样互相治疗的好吧! 乔安看了她一眼,没有说话。 乔平:其实姐夫这个人呢你也知道…(乔安瞪了她一眼,乔平立刻改口)刘昭国这个人呢,虽然曾经对婚姻不忠,可是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爸爸。

16、乔安鼓起勇气找天晴“破冰”,但是天晴的冷漠和抗拒又让乔安碰了一鼻子灰。

17、时间很晚了,女儿嚷着要洗澡,美媚挺着大肚子走进厨房,发现王赦答应要刷的碗还原封不动地躺在洗碗池里。美媚回头看还在电脑前忙碌打电话的王赦。 王赦:我马上洗,马上好。 美媚:我跟爸妈决定了,幼稚园是一定要换的。 王赦:为什么?我不是说没有必要吗?你为什么不跟我讨论? 美媚:你每天都忙着这些杀人犯的事情,我要跟谁讨论? 王赦:这是我的工作啊!而且你认识我的时候已经知道我是个刑辩律师了。 美媚:我认识你的时候,只知道你是个律师。 王赦:你真的以为做律师就像美国电影里演的那样吗?穿着西装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我会接什么案子你又不是不清楚。 美媚:你现在为了那些神经病又要跟我吵架了是不是? 王赦:我没有要跟你吵架的意思,你,你是个孕妇,你可不可以情绪起伏不要这么大? 美媚:那你回答我,在你心里,我跟小孩永远都不是第一位的是吗? 王赦:这是什么问题啊?否定疑问句这样吗? 美媚:你回答我! 王赦:我当然是…… 王赦说不下去了,美媚失望地看着他。王赦沉默半晌,扣上电脑。 王赦:手给我。 美媚:不要。 王赦(轻柔):手给我,拜托。 美媚不情愿地把手递过去。王赦温柔地握住。 王赦:美媚,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家。这个家里面有你,有小斐,还有即将到来的弟弟,你让我变完整了,我感觉我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任谁也无法取代的。 美媚:老公,一个李晓明已经够了,我不想再过之前你帮他打官司的那种日子,三更半夜电话响个不停,拿起来也没人出声,你每天只要稍微晚一点点回家我都怕得要命。陈昌的案子不要接了。 【夫妻吵架正确示范:要趁着矛盾爆发的时刻说出内心的想法,把争执变成交心,把指责变为坦诚,要以理解对方为前提,再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苦衷,接着提出解决方式。这里也是借美媚之口,讲出了人权律师的悲惨处境和王赦所面临的压力】 王赦不可思议地看着她,沉默。 王赦:来不及了,我已经接了。 美媚失望,抽回了手。

18、王赦去SBS录节目,撞见了在电视台工作的李大芝。他上前打招呼,大芝否认自己是李晓文,随后离开。看着现在的晓文,王赦想起当年李晓明父母向媒体和社会公开道歉的那天。

19、(闪回)王赦和同事陪同李晓文(大芝)站在路边等待李妈妈和李爸爸到来,她戴着口罩,面容憔悴,身边有路人说笑“现在出来干什么?作秀”。路边挤满了围观的媒体和行人,警察维持着秩序。这时,一辆警车缓缓停下,李晓文摘下口罩要上前,被王赦拦下。 李爸爸和李妈妈在警察的簇拥下走出警车,记者们一拥而上七嘴八舌问着问题。 李爸爸:做错事情,我们当父母的,跟大家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记者1:九条人命啊! 记者2:你们是怎么教育儿子的?事先知道吗? 记者3:亲子关系不好吗? 李爸爸和李妈妈沉默,然后下跪,记者们的话筒也跟着低了下去。 记者4:下跪是发自内心的吗? 记者5:请问下跪是有人指导你们吗? 记者6:下跪不能换回九条人命! …… 两人不断地磕头,李晓文哭到崩溃,王赦赶紧扶着她。

某种形式的“埋葬”

20、王赦前往直播间的路途中,发现了大芝的上司就是受害者家属之一宋乔安。王赦惊讶,想到了两年前李晓明的庭审现场,宋乔安和刘昭国就坐在旁听席,宋乔安中途情绪崩溃,哭着离开了法庭。

21、新闻直播间,律师代表王赦和精神科医师代表林一俊、立法委员代表丁委员都坐在了访问席。新闻介绍王赦是李晓明和陈昌的辩护律师,在家中看新闻的岳父气到不行。 丁委员:这个杀害小孩呀,本来就该唯一死刑,尤其是不能任由这么多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在都会区居住,治乱世用重典,应该集中管理,不能让他们四处流窜,而且,这个《精神卫生法》强制住院的门槛太高了! 王赦:按照丁委员的逻辑,向您这样有过外遇新闻的立法委员在我们眼中是有严重道德瑕疵的,那照您所说的,乱世用重典,那对于您要予以重刑…… 主持人(伸手打断):王律师,我们还是尽快回到…… 王赦:而警察竟然可以因为舆论的压力,或是立委的担心、关心就把一个没有自伤或是伤人之虞的哈哈哥强制住院,您还认为这个《精神卫生法》的门槛过高吗? 丁委员脸色铁青,主持人赶紧圆场。 主持人:不过针对王律师刚刚提到的这位哈哈哥,他倒是这个星期除了挟持幼稚园的导演之外另外一位受到许多关注的人物,我们在今天准备了一段VCR,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新闻:在青村公园女同命案之后,精障患者的就医问题也引发了重视,在社区街道惊见员警与救护车,附近民众拍下眼前见到的景象(警员把哈哈哥强制抬上救护车)。在救护车旁,男子不断反抗,拒绝上车,他就是在河滨公园游荡的常客,人称哈哈哥。 主持人:当然,对于市政府这样的强制作为也引起了许多人权团体的高度反弹。我们想请教林医师的是,像这个闯入幼稚园的导演是不是符合强制住院的门槛,而哈哈哥似乎是你们医院以前的病患,他又是不是符合医院强制住院的条件呢? 林一俊:强制住院要有两个条件,首先是严重的病人,第二要有自伤或伤人之虞,所谓的严重指的是病人呈现与现实脱节的怪异思想及奇特的行为,导致他无法处理自己的事务,并由两位以上的专科医师诊断证明…… 大芝在直播间看到了林一俊的科普,若有所思。

22、大芝下班走出大楼,看到王赦早就在大厅等她。 王赦:嗨,李小姐。 大芝:你认错人了。 王赦: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要改名字,我不会告诉其他人。其实我挺替你开心的,至少你试着走出来,有了一份工作,挺好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也帮你爸妈拉一把?让他们有重新面对生活的动力?或者试着找出你哥哥犯罪背后的原因,毕竟你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犯罪或是法律判决的问题。 大芝:全世界都说了,他是变态杀人魔!我觉得这个理由很好啊! 王赦:所以你同意吗? 大芝看了他一眼,加快步伐离开。 王赦:所以在你心目中你的哥哥是什么样的人?你难道不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大芝:他根本不跟我们见面,写的信也不回,我要怎么知道答案? 王赦:让我试着安排心理学家跟你们家人好好聊一聊,我去试着说服你哥哥,但你爸妈我需要你帮忙。 大芝:我妈跟我说,家里死三个人就够了,所以我很努力地展开新的人生,我妈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爸妈,就说他们两个都出车祸撞死了。我是李大芝,我不是李晓文! 王赦:其实你知道你爸妈是在保护你,因为你现在是他们唯一能够在乎到的人,他们只剩下你一个了。是,也许你可以真的躲一辈子,不会有人发现你到底是谁。但不就是这么巧,你遇到了被害者家属!你有没有感觉就像是一把刀插在你心脏里,时刻地去提醒你,你有一个杀人魔哥哥,你是他的妹妹。如果你不去试着解决,这样的感觉会一再一再地出现,也许就是……每个人人生的课题吧。我选择当律师,我的课题是我选择了去帮助一个没有人愿意原谅的李晓明,而这个人就这么巧,他是你哥。你的课题是什么?你的家人又该怎么办?

23、宋乔安又加班到很晚,给天晴的老师打电话要晚一点去接天晴,却得知已经被刘昭国接走了。她赶紧给刘昭国打电话,却得知天晴不是他接走的。乔安一下子慌了,赶紧出去找天晴。两人沿路找了半天,终于在一个小公园里看到了独自一人的天晴,乔安上去就开始责骂,天晴一言不发,拍拍屁股起身就走。刘昭国赶紧按下宋乔安,让自己来处理。 刘昭国:跟爸爸讲,怎么了? 天晴:我想要有恋爱的感觉。 刘昭国:额,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可以有爱人跟被爱的权利,可是爸爸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好好念书。 天晴:你们大人真的很奇怪,凭什么你们自己不爱了,为什么我就不能爱? 两人愣在原地。

24、王赦回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打电话给美媚却是岳母接的。

25、大芝发短信给妈妈,讲今天遇到王律师的事,但依然没有任何回应。

26、大芝回家,发现思聪正在用一把刀拆枕头,念叨着找剪辑的机器,思悦在一旁安抚着,但根本无济于事。思聪发现了大芝,把她一把拉进来,紧张地关上窗户窗帘,用刀质问两人是不是喊警察来监视自己。他抢过大芝的包,检视里面所有的东西,逼迫两人交出手机。大芝拉思悦躲进厨房,让她报警,思悦尽管害怕,但还是犹豫不决。

彩蛋:编剧的排名在导演前面

【未完待续】

 2 ) 光是职场戏,我就敢给满分。

八年前,我是个电视台的菜鸟记者,

通过努力慢慢升任为部门主编,

做了两年民生新闻,之后辞职去了北京,

这段经历也就封存了起来,

但当我看到这部剧的时候,

当年很多记忆都被激活了,

只能说这部剧的职场戏部分很专业、很真实!

首先是乔安娜的出场戏,那一场是在新闻直播间发生的,

那场戏的氛围给人的感觉像打仗一样,

这便是我们当时在新闻直播间的真实写照。

新闻编排软件

作为主编,要在新闻编排软件上算时长,

我们当时的新闻是34分钟,

整体片长需要控制在28分钟左右,

加上主持人的导语和串词,再加上天气预报的调整,

要保证时间刚好在34分钟,不能多也不能少。

所以作为主编,第一个要做的事挑出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派记者外出采访,

如果当天新闻稿子太少,一些新闻必须当天采当天出,这也让很多记者的压力很大,

除了选派选题之外,就是审核新闻稿件,主编初审,总编或制片人终审,

审完稿子后,记者或者后期就开始编辑视频了,

有的在直播之前要做好了,有的没有做好,就必须下掉,上其他的新闻,

如果已经编排好的新闻临时要换,就很麻烦,

作为一整天的新闻,就像写作文一样,需要有核心主题,需要有重点关注,

还需要写出能把所有的新闻串联在一起的主持人串词,

做完的片子需要由制片人来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才能播出,

如果有其他比较敏感的问题,或者上面领导发话这些监督报道不能播出,

也只能下掉换其他的新闻。

审核完片子,就能直接去演播室进行直播了,有的频道事直接录播的带子,

这样的话,直播风险会减小很多。

新闻直播为什么像打仗一样惊险刺激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片子全都没有完全上传到系统,就开始直播了,如果还上传不及时,就必须要采取紧急措施,撤掉这些片子,重新换屯着的片子。这个时候对主编的新闻编排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你要重新恰整个节目的时长,用其他片子的时长去替换,还要临时改导语和串词。

2、机器故障。如果机器出现了故障了,要马上用备播机器来替换,不然就是重大播出事故。

3、新闻连线事故。如果遇到重大新闻事件,需要现场连线采访的,但是如果信号不好,或者记者现场发挥不好,主编也要补救,要不今早切掉画面补其他内容,要不让主持人临时救场。

4、导播事故。整个直播是主编、导播、技术、支持人等各个部门人员配合的,如果导播切错了镜头画面,或者切慢了、快了,都是播出事故。

同时,这部剧中有几个职场戏的处理,让我觉得很真实。

一个就是新闻编排上的讨论。

头条新闻该放热点新闻还是放重点新闻?

该剧就给出了很专业的答案:头条就是让观众进场的,必须要吸引人的眼球,所以需要热开场新闻。

而在儿童绑架案的新闻报道上,也体现了其新闻编排上的专业性。

绑架案新闻被证实后,乔安娜反应相当迅速,打算做新闻专题报道,

在这次绑架事件的基础上要再做三条,

一条是历届精神病患者的报道,

一条是找精神方面的专家解读,

一条是连线康复之家。

一般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会进行一系列的策划。

基本的逻辑是:发生了什么(客观报道)—— 为什么会发生(深究原因,调查各方说法)—— 怎样预防(找专家)

所以从这个逻辑上看,本剧中新闻编排方式非常真实。

同时让我觉得很真实的部分就是选题会这场戏。

我们当时也会做节假日的新闻策划,

比如像剧中母亲节的策划:有关于伟大母亲的真人真事采访、还有各种母亲节街采、同时还有烦人的关系稿,这些新闻稿都是广告部的客户,不能得罪,也没有任何新闻价值,但是你不得不加入到自己的新闻编排中去。

最后说说本剧中关于新闻理想与新闻现实的关系讨论。

在剧中实习生李大芝说做新闻编辑是想让大家看到世界的全貌,

而宋乔安却挑衅地问她:敢不敢踏进现实世界?

其实新闻理想与新闻现实的差距太大了,

这也是我当年转行的原因。

记得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心怀着新闻理想的,

那时候第一个监督报道是关于一条路上的路灯横在路上没人管,

我分别找了灯管所、城管部门、公路管理局、交警部门、交通局,

基本上都是相互推诿,后来知道这条路还是属于交通局管,

还没有移交给公路管理局,

我拿着话筒去了交通局找到了交通局长,

问:XXX路路段的路灯被撞坏,斜放了一个月,中间有好几个撞在了上面,

为何没人来管?

对方(局长):你是哪个单位的?

后来我才知道局长跟我们台长平级,根本监管不了,

这个事就被压下来了,所有的同事都觉得我特别傻,

一个小小记者质问一个局长,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

后来慢慢的发现很多事自己根本管不了,

能管的事也只有楼上漏水楼下找上门这样的家长里短的报道。

后来慢慢变得麻木不仁了,

一听到有车祸,首先想到的是死了多少人,有没有新闻价值,

连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都省去了,

觉得挺冷血挺可悲的,于是换了职业。

干了这一行才发现:

新闻不等于客观真实,

收视率让新闻越来越夸张变质,

自媒体如同劣币,驱逐着本该真实的新闻。

真的很有幸看到这部剧,起码我们大陆职场中没有展现出的东西,

它真实还原了。

 3 ) 无法逃避的妥协与和解

周围不止一个朋友向我推荐这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用三个晚上一口气看完10集。看到最后一集,紧绷的情绪终于释放,无数思绪涌出,终于决定写下这两三年来,第一篇“观后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从来不远。

这部剧谈及的东西很多,媒体公权力、法律、公义、精神病人、被害者家属、凶手家属……聚焦的人物也很多,宋乔安夫妇、宋桥平夫妇、李晓文一家、应思悦一家、王律师一家。所有人因为李晓明、应思聪这两个“有问题的人“聚在一起。10集故事,围绕“寻找”、“妥协”与“和解“三个关键词展开。人们试图寻找杀人者为何杀人的原因,人们向现实无奈妥协,人们主动尝试和解。这部剧里的人物塑造,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渐渐丰满、真实,渲染到最后一集,逐层爆发,催人泪下的同时,也像这集的名字那样,让人看到”未来的样子“。

稍微关注新闻的人就会知道,这几年的台湾,并不太平。隔三差五就会出现所谓”精神病人伤人“的报道,其中2014年“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和2016年“小灯泡事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我不知道剧中李晓明案、陈昌案是否脱胎于这两个案件,但李晓明给父母的信中那句“我要成大事”的表达,和“台北捷运案”犯人郑捷的在自己FB上写下的“要做大事”不谋而合。郑捷的父母、弟弟,也在案发后与他切割,媒体报道用词为“神隐6天”,之后出面向受害者道歉,下跪超过20次。重看当时的报道,郑捷的母亲和李晓明的母亲装束一样,帽子、口罩包裹的严严实实,在道歉后飞奔着逃离媒体的追击。

五年过去了,剧中李晓明父母尝试着去和受害者家属达成“和解”,现实中郑捷的父母又在哪里,他的弟弟在做什么,是否也和李晓文一样改了名字重新生活,搜了一遍,没有半点消息。

我记得,那几年很多媒体报道都在问“身为郑捷父母是什么感觉”,“是什么造就了冷血杀人魔”,然而,无人能找到答案。他和李晓明一样,被快速执行了死刑,人们只能从他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只言片语去拼凑真相。他的父母,最终也没能站出来,亲口叙述孩子的成长,帮助分析、理清究竟是哪一步偏离了轨道,最终酿成大祸。

假如,我是说假如,在现实中,郑捷和其他很多被贴上“精神病”、“疯子”标签的人,能有幸和剧中应思聪一样,遇到一个不放弃他的姐姐,一个愿意聆听他的社工,一个愿意帮助他的朋友,或许很多时候,在帮助他们和自己”和解“的同时,也能避免掉很多悲剧的诞生。

突然想起2017年的港铁纵火案,那应该是距离我最近的由“精神病”引发的人员伤亡,1死18伤。案发次日清晨我去了现场,尖沙咀站内还有劫后惊魂的气息。60岁案犯张锦辉有精神病记录,需要定期复诊。案件中他被烧伤留医三个月后不治身亡,成为唯一的1死。而他为何作案的原因,也跟着他一起消散,他的妻儿,也再无音讯。

那起案件过后,香港传媒围绕“精神病患”关注并讨论过一点时间,最终不了了之。和剧中一样,传媒在意的是点击率,是血腥的标题,只有这样,才会让读者闻着血腥味来凑高点击率。标题怎么骇人听闻怎么来,内容怎么猎奇怎么来,比如在某媒体《【港鐵縱火案】疑犯鄰居買定家居保險:佢經常煲燶煲 間屋差啲著火!》报道中就提到,“邻居说案犯常常去赌钱、不做家务,好不容易做一次还差点引起火灾……”读者看了自然会联想到:难怪心理变态,这人该死。

没有人想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受害者家属只希望他们死,他们的家人也希望他们消失,键盘战士们早就杀了他们成百上千次。

没有人想寻找答案。王律师的执着和坚持,有什么用呢?在陈昌狱中自杀后,在他妻子因为恐惧应思聪而摔倒以致早产,最终孩子夭折后,他无奈妥协,放弃了去促成和解的尝试。

全剧最怀抱希望的人,放弃了希望,加上应思聪情况恶化,一切都down到了谷底,绝望,无奈,无可奈何。然而,在最后一集却大反转。没有放弃的社工,劝服了病情加重的应思聪,没有酿成伤人惨剧。王律师的老婆尝试理解、鼓励王律师坚持下去,去捍卫公义和人权。这种柳暗花明,正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最妙的地方,它呈现了不去试看看的后果,也描绘了努力去尝试的结局。

与恶的距离,就在这“试,与不试”之间。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复杂而多元的原因,包括性格、环境至诱发因素,可是传媒容易以单一因素来总结。“将复杂因素单一化很危险,变成finger pointing(指责)、二元化。我们不应该将事故当刻的因素,就解读为唯一原因。”

有港媒曾如是说。“媒体与恶的距离”,正正在此。韩剧《匹诺曹》里,男主角的父亲救火时死于火灾,却被污蔑为害死队友的凶手。劈天盖地的传媒令男主角和他的妈妈、哥哥走投无路跳海亲生。马航MH370事件,失踪的机长被传媒渲染成“会在家里开飞行模拟器的宗教狂热分子”,在其家庭所在的宗教国度,家人所承受的谩骂质疑,可想而知。

李晓文说的对,无良传媒“杀”的人,不比他哥少。

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是无良媒体的另一战绩。周遭的人害怕,越害怕,情况变得越糟糕。异样眼光、动不动就强势管控,让这些试图融入社会的”再生者“处于”被注视“的环境中,无法逃脱。

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知道,“思觉失调”,不是精神病。香港政府的“思觉失调”服务计划明确写到,“思觉失调是一种早期不正常精神状态,但如果不及早识别和及早治疗,是可能发展成为一 些精神病“。

如果及早识别“思觉失调”,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会比较理想。而且,当患者并未作出过任何伤害自己及影响他人的行为,日后他康复重投社区的成功率会较高。相反,如果患者早期未被识别和治疗,已发展到一些精神病时,治疗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即使彻底治疗,由于患者从前作过一些负面行为,又被人知道,可能影响其重投社区,过正常生活。

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中,又有有多少,去普及过、讲述过这些呢?

要拉开与恶的距离,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而不是找一个符合大众期待的单一答案,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李晓明的家人,用了多大的努力才再次活在阳光下,被害者的家属,用了多大的努力才再次火灾阳光下,让生活继续,是拉开与恶的距离的不可或缺的尝试,唯有此,才能告别对悲伤的妥协,迎来与痛苦的和解。

比起除之而后快,探究犯罪心理成因,把犯罪心理扼杀在摇篮中,是还活着的人,最应该做的,让恶真正远离的事。

【Copyright © 2019 独孤树(Akirastar) All rights reserved.】

-------------

微博 @akirastar

微信公众号【天下游侠(微信号: hitxyx)】

 4 ) 豆瓣9.4、IMDb 9.5,华语神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荣耀收官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上周日晚播完了。

其实早就想写写它,但还是耐住了,想播完再纵观全貌。毕竟高开低走、崩盘烂尾的案例碰到过不少了。

但它立住了!

3月24日起开播,4月21日剧终,豆瓣评分仍坚挺在9.4分!IMDb上也只是从9.6分略降到9.5分。

影视娱乐类的公众号几乎都写过它,也曾经上过微博热搜。

虽然没在大陆播出,主流视频网站上也没有,但口碑效应出圈,想看的人自然还是能找到管道,豆瓣上参与评价的人已接近3.8万。

貌似中国大陆的观众总在羡慕“别人家的作品”。

如果说“文艺片高于商业片,欧美片高于国产片”算是观影鄙视链,那么电视剧圈的鄙视链或许更具象: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

前不久,张震接拍大陆的仙侠古偶剧《三生三世宸汐缘》,官宣后引发了广泛吐槽,电影咖、文艺片男神,年过四旬了竟然也跟特效捉急的玄幻画风搞在一起了,没眼看啊。

但这就是大陆电视剧市场的现状。

当美剧祭出豆瓣9.8分奇幻剧《权力的游戏第八季》(注:以下分数均为豆瓣评分)、9.2分科幻恐怖剧《爱,死亡和机器人》;

当英剧呈现9.5分生活喜剧《伦敦生活第二季》豆瓣、9.1分校园剧《德里女孩第二季》;

当韩剧热播9.2分医疗剧《囚犯医生》、8.3分校园剧《美丽的世界》;

当日剧贡献8.7分刑侦剧《紧急审讯室3》、8.7分家庭剧《昨日的美食》;

当港剧推出8.0分悬疑犯罪剧《铁探》、7.0分推理喜剧《福尔摩师奶》;

当泰剧上演8.8分同性爱情剧《清明时节爱上我》、8.5分复仇爱情剧《铁石心肠2019》时,

国产剧有什么呢?

中国大陆观众面对的是再翻拍的武侠剧《倚天屠龙记》5.7分、再翻拍的奇幻剧《封神演义》3.4分、再翻拍的奇幻剧《新白娘子传奇》4.2分,难得有个都市生活剧,也是4.6分《青春斗》这样的。

大陆电视圈太迷IP了、太迷流量明星了,一再钻进故纸堆、一再毁经典不说,拍点稍微现实题材一点的,也往往是走向悬浮、不接地气。

即使前段时间火过的家庭情感剧《都挺好》,拍出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严肃话题,但也是有不少强行圆满、正能量先行的可诟病之处,评分7.8没过8分这道门槛。

而台湾呢?在台剧退流行多年后,再刮过来的风已然“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去年一部8.3分的教育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经惊到我们了,对亲子关系的探讨直接而深刻;今年又来了部更不得了的,法治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刚播出前2集,很多人就高呼“华语最佳”、“神剧”!

与大陆电视剧动辄几十集、每天播也得播两个月相比,台湾这两部高分剧都只有10集的体量,一周只播一天,不怕观众没耐心等。

都是台湾公视联合国际巨头出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公视×Netflix,《我们与恶的距离》则是台湾公视×HBO。

台湾才2300多万人口,结果有N个电视台,电视频道据说有100多个,竞争惨烈之下自然为收视率常会有非常手段,而台湾公视相对是政治上清流的,也不以营利为要务,所以才能潜心做好剧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集结了很多台湾熟脸演员,《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卡司则更加有大陆知名度,贾静雯、吴慷仁、温升豪、曾沛慈以及2017年金钟奖最佳新人陈妤。

话说金钟奖视帝吴慷仁真是个宝藏演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也有演,9.3分的《一把青》、8.5分的《麻醉风暴》、8.1分的《下一站,幸福》等等高分作品里都能看到他。

台湾曾经是偶像生产基地,但现在也没有唯鲜肉和流量为指标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中生代担纲,贾静雯45岁、温升豪41岁、吴慷仁37岁、曾沛慈35岁、陈妤25岁,另外主要演员有37岁的施名帅、36岁的周采诗、34岁的林予晞,更别提1971年的谢琼煖、1965年的洪都拉斯和1952年的检场了。

该剧导演是林君阳,作品不多,大陆观众比较熟悉的是他执导的综艺,2016年《十二道锋味3》。

编剧是吕蒔媛,她的作品我们熟悉的有2018年的《谁先爱上他的》,提名了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2016年的《滚石爱情故事》,其中《对面的女孩看过来》那一集(女主是曾沛慈)和《写一首歌》那一集(男主是郭鑫)的编剧是她;2015年的《出境事务所》,男主是吴慷仁。

《我们与恶的距离》一开篇就震惊观众:饰演律师王赦的吴慷仁在法庭外被当众泼粪,并被电视台直播。

接着带出一起社会恶性案件,两年前台湾青年李晓明在电影院无差别杀人,导致9死21伤,该案是台湾近年来死伤最多的随机杀人案,也是电影街有史以来首起致命攻击的犯罪事件,经过漫长的调查和审讯,现在司法机关核准了死刑。而王赦是李晓明的辩护律师,一直在探究杀人动机,想在李晓明枪决之前争取时间。

剧情由这个案件引发,但每一集都有一个新的事件和衍生新话题,有精神照护机构开在社区引发居民抗议、有精神病导演闯入幼儿园、有思觉失调症男子狠杀2童、有网红少女自杀、有遭霸凌的男生报复社会杀人、有得抑郁症的母亲带儿子跳海、有机车行新员工杀死老板、有高官受贿和上汽车旅馆,等等。

这些又都和主角们发生勾连,角色之间也是各种牵扯缠绕。

所以先搞清主要人物的关系图谱,是很有必要的。

【王赦】帮扶性的人权律师,经常帮恶性案件的被告做辩护律师。

【宋乔安】品味新闻台新闻部BOSS,儿子天彦是李晓明枪杀案死者之一,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女儿天晴。

【刘昭国】宋乔安丈夫,网络先驱报BOSS,之前也在品味新闻台工作。

【李大芝】原名李晓文,李晓明的妹妹,改名后进入品味新闻台,但她之前不知道宋乔安是受害人家属。

【丁美媚】王赦妻子,已有一幼女,现又正怀二胎,娘家富裕。

【应思悦】李大芝的房东,开饮料店。

【应思聪】应思悦的弟弟,不得志的青年导演,女友自杀,应家有精神病遗传史,他也被诊出患有精神分裂症。

【宋乔平】宋乔安的妹妹,精神病看护社工师。

【林一骏】宋乔平的老公兼上司,精神科主治医生,应思聪是他的病人。

【廖纽世】宋乔安下级同事,资深新闻人。

每一集的片头都以社交网络上的新闻和网友评论为转场。很有现实代入感,也感觉很真实。

虽然李晓明案是串起人物的主线,也是戏剧矛盾的关键冲突点,但其实在第五集李晓明就被枪决了。

当最强戏剧点下线,如何还能绷住,继续抓住观众心弦,把这个案子的后座力推向生活更广处、人性更深处,这很考验编剧的架构能力。

全剧名场面很多,名台词很多,请自行观阅。

剧里几乎每个人都在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但其实生活要你踩坑,是不会跟你讲道理的,你能做的,也就只能像中国女排精神那样:勇敢站起来,抖一抖身上的尘土,满怀信心地继续前行。

第一集-受害者

第二集-母亲节

第三集-裂痕

第四集-病识感

第五集-罪人

第六集-枪响之后

第七集-霸凌

第八集-众生皆有病

第九集-黎明之前

第十集-未来的样子

仅只有10集,但每个主要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完整,没有单纯的功能性角色,剧情不注水、节奏快,没有奇奇怪怪的柔光磨皮滤镜,职场的戏份也不悬浮。

虽然并发事件多,但戏剧矛盾集中,都是聚焦在人生交锋,这交锋生发于各自事件立场、社会地位、职场角色和性格特点的差异所致。

重点说说王赦和宋乔安。

王赦的主要困境来自职业理想和家庭生活的冲突。

律师本是个光鲜职业,但王赦满身社会正义,总接死刑犯的案子,赚得就相对微薄了,而且每天还忙得脚不着地,自然无暇照顾妻女。

王赦的正义理念很难获得大众理解,受害人家属更难以接受,键盘侠们也将其视为帮凶,总之就是多头不讨喜。

妻子丁美媚已做了全职主妇,又在二次孕期,幸好妻子娘家境况不错,时不时能贴补些。

丁美媚勤俭持家,也很支持丈夫工作,体谅丈夫不易,在娘家处处维护丈夫自尊。但“丧偶式育儿”的日子久了,再忍让的妻子也难免心生怨怼。

应思聪当时闯入的就是王赦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丁美媚大受惊吓。后来应思聪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身怀六甲的丁美媚自然更害怕他这种人。加之王赦帮杀人犯辩护,长期遭网友谩骂,并人肉搜索到丁美媚的社交账号,在评论区诅咒恐吓,加剧了丁美媚每日战战兢兢。

有一天丁美媚在街头遇到应思聪,应激反应中动了胎气,导致早产,后来新生儿还早夭了。丁美媚的父亲忍无可忍,痛批王赦自私,只顾职业理想,却连自己家庭都无力照顾。

再加上王赦的当事人陆续死去,他想追寻的法治正义推进困难,王赦终于面对现实,不再做帮扶律师,而代理起报酬高的案子,例如帮黑社会大哥辩护脱罪。

丁美媚真的是个好妻子,看到丈夫接违心的案子很压抑,她主动沟通,还先坦诚自己不对的地方,剖心剖肺说开了,两人都大哭,夫妻风雨同程就不必怕前路无彩虹。

王赦退出了黑老大的官司,还把律师费都退了,继续去追寻李晓明杀人原因,并促成凶手家属和受害人家属面对面谈话——剧里这里做得很好,没有绑架人性强行圆满,受害人家属很多还是不原谅的,但彼此这么交谈过,对双方都是一定程度的释怀。

宋乔安的主要困境来自丧子之痛和行业操守的冲突。

在其他人的描述里,儿子遇难前的宋乔安是个业务能干、情形温暖的新闻人,家庭关系也有和谐。

儿子死后的两年里,宋乔安性情大变,染上酒瘾,在办公室是女魔头,在家里是悍妻,对女儿也疏于照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新闻业本身也竞争激烈,抢新闻、搏收视率,各方面的焦虑叠加,更加让她走不出内心阴霾。

其实她还有一份内疚,儿子出事那天她也在戏院,她对影片不感兴趣,借着接工作电话的机会独自溜出去喝咖啡,这是剧情在后面才披露的,人物心理动因更加多维。

宋乔安的自我放逐也有自虐成分在,自己的日子若过得好,觉得就是对不起儿子。这是很普遍的一种幸存者心理,《唐山大地震》里徐帆多年后面对女儿张静初也说过,“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比起你了”。

在职场上,宋乔安也丧失了新闻人的初心,但还不是毫无底线,在应思聪闯幼儿园时间中,她就顶住电视台压力坚持在幼儿获救之前不做现场直播。不过当她偶然识破她一手提拔的下属李大芝就是杀子仇人的妹妹时,她派出记者跟踪偷拍李家行踪,获得独家新闻,引发李家被媒体围追堵截,李大芝和她对质时,她也强硬回怼,丝毫不觉有违新闻伦理。

后来宋乔安被李大芝多次道歉和她顽强求新生的努力触动,也眼见媒体在追逐新闻时对一些当事人的伤害,她逐渐想走出受害人家属的困囿,调整了和丈夫女儿的相处状态,并且和廖纽世携手重整品味新闻的报道模式,面对高层干涉新闻自由,她用休假来抵抗,被下放到新媒体事业部,也姿态漂亮地鼓起干劲。

贾静雯很好地演绎了这个角色,完成度较高。当大陆女演员普遍抱怨人到中年、结婚生子之后就难再接到好角色,已结两次婚、生了三个娃、近年减产的贾静雯在台湾还能有演宋乔安这种正剧女主的机会,是幸运,是保养得宜,更是实力使然。

有专家说李晓明是自恋型人格,也有人说是反社会的人格。但李晓明到底为什么杀人,最终剧中也没有想当然的编造一个答案。

人已死,他的内心隐秘也就难以复刻了。

想起前几天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一个17岁男生从私家车里钻出来,当着母亲的面跳桥自杀,网上的评论沸反盈天,但那个男生的自杀动机、当时的心境究竟是怎样,已经无人知晓了吧。

“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就是喜剧了。”最后剧情结束在三年后,给了每个主角一个光明的结局,大家都重新在人生的跑道上出发。

但观众没有被强行灌输正能量之感,更多是会感到欣慰。

影视剧都是要造梦的,全员恶人、一黑到底固然很酷,但在临摹真实社会之余,收稍时温暖一点,让追剧的观众获得一点力量,本也是职责所在。

无需去断言什么今年口碑第一华语剧了,我只想说,《我们与恶的距离》很好看,就这么简单。

 5 ) 这部剧的爆红,证明了常识仍是稀缺之物

看完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我的第一感觉是:台湾真小

小到像是只有一个律师,一家医院,一个幼儿园,一家奶茶店。

当然这是笑谈。

只有世界够小,人与人才总有机会遇见,复杂的戏剧性才得以上演。

世界越小,编剧的野心就越大。

《我们与恶的距离》讲述的,是围绕一桩无差别杀人案展开的社会众生相。

剧中的杀人者名叫李晓明,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他走进一家影院,持枪扫射,酿成了9死21伤的惨剧。

没有人知道他因何行凶。

这也是这部剧留给我们的最大悬念:一个人怎么会如此淡定地拿起枪杀死一群人?

本以为这部剧会告诉我们答案,可是在第5集的结尾,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李晓明被执行了枪决。他的杀人动机成了永远的谜。

这太让人遗憾了。

尽管李晓明死前留下了一封信,但我们却很难从他的只言片语里,了解他更隐秘的心理。

为什么说了解凶手的杀人动机如此重要呢?

因为真正的杀人者是“动机”,而凶手的肉身不过是执行者而已。

在动机不明的情况下,仓促地杀死凶手,实际等于让“真凶”永远逃脱了。

不管怎样,李晓明死了,受害者家属乃至整个社会都如愿了。

可事情就此结束了吗?

并没有。

凶手留下的伤痕才刚刚开始蔓延。

这个伤痕最先属于受害者的家人,他们失去了至亲,悲痛欲绝,要花上几年甚至一生去平复。

这个伤痕后来又在媒体的追踪和放大下,成了横在每个人眼前的一道疤。

这道疤的下面,藏着一条深深的缺口。

人最不能忍受“缺口”的存在,于是总要找到某种方式,把缺口填上。

既然杀死凶手收效甚微,于是潮水般的愤怒开始转移,朝着凶手的家人汹涌而去。

谁让他们和凶手流着相似的血液呢?

血脉相连,自然难辞其咎。

于是我们看到,李晓明的父母要终日忍受媒体的骚扰、网民的咒骂和路人的冷眼,最终,不堪其扰的他们躲去了乡下,过上了深居简出的日子。

妹妹李晓文化名为“李大芝”,外出谋生,想给自己换来一个清白的身世和一段崭新的人生。

可是,无论是躲还是藏,都逃不过命运的追杀。

好巧不巧,李大芝工作的品味新闻台主管宋乔安正是受害者家属之一。在得知李大芝的身份后,她派记者秘密跟踪,最终暴露了大芝的身份和家人的藏身之所,使得这一家人好不容易刚刚爬出深渊,又再次跌落其中。

那是整部剧除了凶手杀人以外,最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桥段。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恶的距离,竟然是如此之近。

尽管我们都能理解,宋乔安因为痛失爱子而满腹愤怒,她无法接受凶手一家过上表面安稳的日子,她要亲手毁掉这一切。可是,一旦她出手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从“受害者”的位置移开,坐上了“加害者”的席位。

这是让她无暇多想也始料未及的。

不止如此,片中的那些旁观者们、网民们,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对凶手的家人恶语相向,放肆辱骂。

我也能理解这背后的心理,排除那些借酒撒风的心理变态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他们基于一种朴素的同理心,由他人的悲剧联想到自己和家人可能存在的风险,于是感同身受地将愤怒发泄到凶手及其家人的身上。这一潜在的心理轨迹,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就是对的呢?

显然不是。

这部剧要讲的其实是个特别简单的道理。

我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常识的剧集。

对于这部剧,我原本是无话可说的,因为它讲的太正确了,正确到早该成为某种共识。

可是,它在今日的爆红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些常识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稀缺之物,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愿意用“高分”来认可这份常识。

这个常识是什么呢?

用四个字就可概括:把人当人。

这是一切的基础。

只有把人当人看了,才有所谓“人权”的存在。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把人当人看。我们会把杀人者看作恶魔,把凶手的家人看作恶魔制造者,把精神病人看作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当这些人被贴上了“非人”的标签后,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对他们采取“非人”的对待,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把“正义”的奖状贴在自己身上。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恰恰是杀人者在行凶时的心理过程。

在凶手的眼中,被害者并不是人,而是某种欲望的工具。

凶手通过杀死他们,来达成内心隐秘的欲望。无论那欲望是复仇,占有,发泄怒火,还是满足变态的快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把凶手或其家人,由具象的人抽象为一种欲望的代号时,尽管那欲望很可能表面上很正当——比如我们想要消灭危险,获得安全——但其实我们在底层心理上与杀人者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都是在把人物化的基础上,企图消灭对方。

只不过杀人者用的是刀枪,而我们用的是语言;杀人者是让一个人死,而我们是让一个人失去生存的可能。

这才是我们与恶的距离,表面上相去甚远,实际很近很近。

近到你毫无察觉,就已经站在了恶的一边。

最后我还想就剧中的一个角色,再说几句。

这个人物是律师王赦,赦免的赦,一看便知是个帮凶手辩护的家伙。

说实话,这个人物并不讨喜,因为他太正确了,也太正气了,俨然一个新时代的“伟光正”形象。

在他的身上你也看不到任何弧光,而只能看到一条笔直的高光。这也使得这个人物缺少了些魅力。

或者这么说吧,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秉持着对于人权、正义、真相的信念,一心要和这个扭曲的社会死磕。为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他的处境比李晓明的家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家人也一再受到威胁。

这样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里自然是不讨喜的。

人们会骂他傻、轴,不会变通,不懂得审时度势。

但我想说的是,我喜欢这个角色。因为他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社会,就是我们不逼迫任何人做出牺牲,但当一个人自愿做出了牺牲时,我们至少应该鼓掌,而不是说风凉话。

这是底线,不是什么高要求。

也只有这样,每个人都把人当人,并对那些为了早日实现一个“把人当人”的社会而付出努力的人报以十足的尊重,我们才能真正拉开自己与恶之间的距离。

 6 ) 实名反对上面高赞影评

在这部剧的影评下,就有一篇某新闻的报道,出来唱反调。说这部剧是伪善。

很快就成为高赞。我觉得这很讽刺。

此文前面还在说,恶有大有小,说恶无法避免。好像有几分道理。后面就开始说,人们有权发泄愤怒。不仅完全违背这部剧想表达的思考,歪曲为“圣母洗地”。更是直接连自己的前半篇文章,都偷换概念。

看似理性,其实还是在为情绪找借口。说来说去,也就是想挑拨情绪而已。

实名反对这个媒体的文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每一集都会以网络上的留言作为片头。而那些留言,有的义正言辞,有的无脑发怒,有的宣扬暴力,甚至要把不相关的人都处死。网络暴力和不负责的言论,成为了新的恶。

这些恶,虽然小,但却汇集成一条大河,影响整个社会的走向。

最终,又再一次导致出一个极端。

人人都高举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 有时候,我们与恶的距离,只差一个平庸的转身。

编剧创作这部剧的灵感,其实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件。2016年2月28日,一名母亲带着年仅三岁的女儿“小灯泡“逛街。突然,一名男子冲上来,对着小灯泡连砍23刀致其死亡。

经调查,这名犯案男子患有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这起恶性杀人案引发了极大关注,网友群情激愤,要求将凶手立即处死。

但让人意外的是,小灯泡母亲的态度却是,坚决不处死凶手。

她向媒体表示:与其立即处死一个罪犯,不如好好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他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社会,没能接住他? 我们要如何改善、预防? 我们能做的,难道只有继续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们能做的,难道只有继续速速执行死刑?

所以这部剧,并不是要“圣母”原谅凶手,或者凶手的家属。

完全不是。

这部剧并不是单纯的要去谴责一个杀人犯,或是讲一个杀人犯的故事。而是要全面的去分析,整个事情所有的因素。

加害者罪大恶极,加害者家属呢?是一概有罪,还是一概无罪?

你不知道,因为你不认识他们。

不认识,就没有判断。

不知道,就没有发言权。

出了案件要走法律,但是是不是泄愤之后,就能消除恐惧?

是不是消除了恐惧,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

比如讲到媒体,这部剧就非常的专业。出了新闻,

有的媒体会无脑的报道,只为了更多的阅读。有的会确凿信息,之后才展开报道。

有的会引导情绪,甚至挑拨情绪,故意让群众发怒,好从中获利。有的会认真分析,针砭时弊,全面负责。

这一些,还有更多更多深入的讨论,我之前在《媒体,这才是真正的禁片》里,都已经讲过。

这部剧的初衷,只有一个。

就是宣泄情绪,并不能完全的解决所有事情。

相反,大部分时候这是一种逃避,逃避恐惧。

这部剧是让人们全面,清晰,理性的认识这件事——虽然让人类保持理性是困难的——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

有些恶,不管再社会再美好,也会发生。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反思了。

更不代表群众就可以施加小恶了。

在这部剧的影评下,前面就有一篇某新闻的报道,出来唱反调。说这部剧是伪善。

很快就成为高赞。我觉得这很讽刺。看似理性,其实还是在为情绪找借口。

说来说去,也就是想挑拨情绪而已。

因为也许你没办法做到理性。要求每个都理性也确实很过分。也许你可以拒绝全面的认识,分析事情。但你不该说,人家试图思考,就是立场不对。只有宣泄情绪,才是正义。

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是参与者。

这让我想吐。

 短评

第五集末尾部分炸裂。吴慷仁让我起鸡皮疙瘩,震撼。很多人说不喜欢他的角色,什么太过理想,我一点也不觉得。人生的多样性造成了思想的多样性。平坦顺利和睦普通的家庭出来的人怎么能理解从小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的人的思想和理想呢。平常的人连碰到精神病都要躲很远。因为怕因为未知。却有愿意去搞清楚背后原因和别人经历的人。我们不是这种人,但请不要妄加评论这种人。

7分钟前
  • 刘梦云
  • 力荐

从滴滴事件到红黄蓝到房思琪到胜利酒吧到更多每天刷新在微博热搜的事件,这几年关于社会刑事案件引发群众情绪和价值导向,有太多话题值得探讨了。有“刻奇”,围观者自我感动到不行并聚众煽情;有污名化,卷入事件的每个个体都即将被更大的名词代替来加入讨论;有“健忘症”和“娱乐至上”情绪,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下一秒即将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注意;有媒体职业道德的探讨,是否权力和金钱可以随意抹掉或支配媒体的声音。这些案件,活生生血淋淋,稍加整理都是最好的影视剧题材,也都应该借助影视作品的性质来引起更强烈、更广泛、更专业、更具有辩证态度的社会关注。台湾编剧的抱负、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看到了,大陆的编剧基本还在风花雪月和家长里短一地鸡毛里昏睡不醒。

11分钟前
  • 嘉凉
  • 力荐

我们离恶最近的时候,是别人看不见你的痛苦,你就想狠狠报复社会,把暴力发泄在弱者身上的时候;是你看不见别人的痛苦,只把它当做猎奇谈资的时候;是斤斤计较,巴不得和身边人的困境撇清,只想保全自己利益的时候……而消除恶的唯一途径是理解,陪伴,担当,用心找到痛苦发生的源头,融化它,告诉它,我看见你了,你可以消失了。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如《大卫·戈尔的一生》探讨法律和人性的矛盾,又如《聚焦》《夜行者》展现媒体人的真实写照。律师为杀人犯辩护,人们就骂他没有良知,甚至对他泼粪。其实,和发泄愤怒相比,还原真相更加重要。每件案件发生时,我们都需要一个冷静的人,能客观中立地查清真相,不包庇罪犯,也不夸大事实。记者为了收视率不播人们真正关心的新闻,而去播博眼球的新闻;为了流量和热度,还没查清真假就播假新闻,甚至可以为了发一个假新闻耽误女儿的生日;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传来传去把导演拍电影传成了精神病挟持儿童……律师未必都是为罪犯洗白,记者也未必说的都是真的。正义和邪恶只有一步之遥,因为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一样没有人性。极端的善,何尝不是另一种恶?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今年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怕是金钟奖预定了

19分钟前
  • Joshua
  • 力荐

我想给五星 打这五星的原因是我一直希望有这么一部国产剧能关注那些可怕凶杀案后走不出案件阴影的人 终于台湾把它拍出来了 并且还这么用心的在关怀着里面那些深受伤害的人 我希望它能爆 ps 大陆争点气啊 台剧都拍得这么深刻了 结局尽管被一部分人说俗套 但是我喜欢这结局 不出意外年度华语最佳

20分钟前
  • 时青
  • 力荐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的权利?哪些人有权利享有?哪些人被排除在外?评判善和恶是否合用是非的标尺?媒体和公共讨论应该持有怎样的底线?社会对于个人的重塑应该给予多大尺度的宽容?——惊讶于这部剧讨论问题的勇气和理智,这种理智源自某种坦诚:既然了解了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的问题,那么,我们好好聊聊看。而反观内地的电视剧市场就会清晰地感受到:不管是有意还是迫于压力,在这几年频繁发生、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面前,它们通通选择了背对现实、避开真相,然后,娱乐至死。

22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思聪这条线拍的太好了,我们都有类似“为什么是我啊”这种时刻,没法讲,burnout过后还是要继续。我们也跟思聪一样,需要找到一个方式自洽。新闻跟历史一样,都有自己的态度,要认识到这点,我们每个人也是立场大于理智,换做自己是被害人家属只怕会更不理智。很喜欢news哥,男人真实的善良。I’m excited for the rise of AI because it will either make my life easier or kill us all and both of those seem like pretty good options at this point.希望能向news学习,不愚蠢的善良,但也不放弃善良,把握自己度,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已经是一张lottery了。

26分钟前
  • 姜小白
  • 力荐

大陆编剧好生学一哈看看别个湾湾的现实题材就是看得很难受

28分钟前
  • 为爱鼓掌👏🏻
  • 力荐

终于有一部说国语的剧,不是煽动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偏见,而是剖开每一个个体,你看到的不过是每一个人的不幸。只有一种声音的世界才是恶的最佳培养皿。当我们能接纳他人身上的复杂性时,我们才会明白和接纳自身的脆弱面,看到勇气和恐惧是可以并存的,明白阴暗不会阻止美好。比恐惧更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33分钟前
  • 遐|想
  • 力荐

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在于是声讨恶人,还是声讨恶。

35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這始終是我一直關注的題材,血是如何冷卻的呢?每一個孩子剛出生都跟白紙一樣,這些殺人犯一如契珂夫所說的「冷漠無情是過早的死亡」。

37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力荐

可惜,生活多半只有前9集,不见得只要努力就能有第10集。

38分钟前
  • 梧桐缺处
  • 力荐

-“为什么,为什么是我?”-“可能因为,你比较勇敢。”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人文关怀。

42分钟前
  • 早点睡觉
  • 力荐

我真的太喜欢应思悦了,一个女性的温柔和坚韧被发挥到了极致。就像一根单薄的皮筋,柔软却能紧紧拥抱每一个她爱的人。她说想要找一个能接受我爱的人和事物的人结婚。

43分钟前
  • 二仙桥居委会
  • 力荐

台剧质量都已经拍到这个深度了,国产剧还在拍什么家长里短,情情爱爱。。。。

44分钟前
  • 豆友148140114
  • 力荐

民众在斩草,政府在除根,媒体在浇水,只有王赦在研究土壤。

48分钟前
  • 降E大调
  • 力荐

台剧都玩到这程度了我们的国产剧还在玩滤镜玩美颜玩恶心!

51分钟前
  • 含光君、
  • 力荐

贾静雯好美啊,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不拖拉节奏紧,没有十层滤镜美颜,前年的《荼靡》到这次《我们与恶的距离》,与台湾相比,越发觉得大陆剧总是这样动辄五六十集的长度,大半时间在扯皮废话都要归咎到电视行业制片人编剧的养猪流,既然随便拍拍就有收视率,剧情再烂制作再粗糙都有人看我干嘛要认真拍好剧啊?冯小刚说得对,就是有辣鸡观众才会催生出一大批辣鸡电视剧

53分钟前
  • 蒙牛莎白
  • 力荐

根据台湾的社会事件及律师真人原型做剧本改编,剧情相当紧凑,每一个角度的痛点都相当真实有力

54分钟前
  • Viol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