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第一季

欧美剧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周全

 剧照

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2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3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4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5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6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3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4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5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6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7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8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19人间世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5-01-03 04:38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很用心,但太感性

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
作为一名医科院校的药学生,《人间世》一出来,就被周围的同学们各种安利,然而沉迷考研,直到现在才眼见为实。没看之前,我本以为他记录的是人间百态、悲欢离合……因为这是一部纪录片。但是,我忘了纪录片是有价值取向的,这部片子,注入了太多的情感元素,感动了我,可能也感动了非医学专业的路人,确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医患矛盾的核心。
剧中,我看到了医生兢兢业业的抢救,看到了救护车的稀缺还有急救人员的十二小时连轴转,更看到了医学带来的希望与局限……这些我都知道啊!即使不学医也有很多人知道啊!但是理解有什么大用呢?问题依旧不能解决。
评论区有很多人说到了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医疗资源的稀缺,是因为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可是你们真的有去过一级医院看过病吗?你看过社区医院的医生可以听病人没完没了的讲上半小时的病史吗?你看过地方医院空荡荡的病房吗?即使是一个感冒,有条件有时间的人也会去三甲医院挂主任号。如果你要割痔疮,还恰好挺有钱,协和走起。
是的,医患之间的不信任造成了这种医疗资源的浪费,但是地方医院的治疗水平也是个问题,毕竟北上广的三甲里全是名校毕业的医学博士,硕士学士反倒成了稀缺人员,而地方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有水平的名校博士就少了。毕竟,拼了老命在大医院生存,才可以看到更多的病例,学到更多的技术啊。就是48小时不合眼,也比读了5年、8年或者是十多年的书确只能看看感冒等小病好啊。
人间世的主要拍摄集中在上海瑞金医院,鼎鼎有名,自然是大牛(就是技术和人品都很好的那种)云集,病患也云集,但为什么不去一些没有那么发达的地方看看呢?就没有去想想怎样让患者不止去信任大牛们,也信任一下自己身边的医生?有没有想想除了情怀还有人文关怀之外的东西。
《人间世》很棒,但那是作为一部反映真实的电视剧;《人间世》太片面,抱歉我对于他作为一部纪录片的期待太高。

 2 ) 泪流满面的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我们生命的过程里一定会经历各种生老病死,也许你和我都不愿意看着岁月划过肌肤,看着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离开自己,只是有时候我们都无法抓住时光。

最近看了一部国产纪录片,本以为会带着胆战心惊的心态看完,结果流着泪看完第一集后忍不住又点下了第二集,里面很多场景比《实习医生格蕾》的手术室还要血腥,里面很多泪水也许似曾相识,这就是今天想推荐给你的:

《人间世》

和以往的讲述医疗的纪录片不同,这部纪录片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可以从这里回到家里,有很多人再也没有走出医院的大门。

这是其中一集《爱》的预告片,这位母亲得了癌症还是想坚持生下小宝宝,她的坚强和笑容让人难过和心疼,用镜头记录了很多生日祝福给未来的小宝宝,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第一集是从救命开始,在急诊室里每天都会有各种人送过来,我们总是希望着医疗条件可以再好一点,生命可以再延长一些,而也有时候事与愿违,坚强的人依旧快乐带着期望的活着,作为医生有时候也无能为力。

其中有一集来自四川父母同意自己放弃治疗,让自己小孩捐出大部分器官给其他人使用,在同意书上父亲迟疑了很久,始终也写不下:“同意”两个字。

最后一幕是父母哭成泪人站在已经拿走器官儿子面前道歉。

爸爸说:“小子,走好!”。

每一年中国有30万等待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而1年我国仅有1万例器官移植,无论社会道德还是家庭原因,很多人都不愿意或者同意捐赠,而很多人也许就是为了等一个器官存货下去一等就是十年。

说实话,看完这一集后我在思考如果有一天,我是不是也应该捐出自己的器官帮助到更多的人。

很多对于医院和医生的误会,这部记录也给了一个很新的角度,坚持在岗位十几个小时的医生做完手术靠在墙边睡着了,有些病人过世了也许你觉得医生见怪不怪,可是他们内心也很难过和无奈。

“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希望医生妙手回春,但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无力回天的窘境。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无奈,我们无法回避,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坚持。”

希望你也会去看看这部感人的记录片《人间世》,看完之后会也许对生命的意义重新思考一下。

晚安:)


豆瓣 / 微博 / 公众号 @阿Sam的午夜场

 3 ) 我眼中,医疗纪实存在的意义~

作为海外党,先庆幸下油管上也可以观看~原本还在感概【急诊室故事】第二季的收官,却惊喜地发现了这部片。五星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以纪录片的形式让我们局外人可以了解在医院发生的事情,有悲有喜,有“血”有“肉”。它很真实,你可以看到世事的无常,人事皆尽,或有天命,也可以看到医患的冲突,孰是孰非,各有自断。

我只是想说,这类医学纪录片的意义真的很大。

1)增进医患间的了解与信任。现在社会上流传了太多关于医生不正之风的传言,开药拍片付小费之流,不能否认那一行都会有黑心的蛀虫,但却也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现在社会对医生这个行业的各种猜忌与不信任,在这方面,媒体需要扮演的不仅是监督者,更是沟通者。让我们一般的群众能够更多的了解医生的日常,然后通过了解,使更多的人“重拾”对这个职业的尊重。毕竟我觉得,在尊重的前提下,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2)教育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了解医院的操作流程,了解救护车的运行机制,这些真的很重要。就好像第二集中提到的,有些人不懂的医疗资源的稀缺,滥用之,浪费之。可以说是愚蠢,可以说是自私,但更关键的是,不知道什么是标准,不知道流程是怎样的。因为什么都不知道,就不会明白救护车资源稀缺,还要排队,就会责备救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太晚;因为什么都不知道,就不会明白上手术台也是需要稳定的生命体征的,就会质疑为何到了急诊室缺不能马上手术...

不知道其他人的观感如何,至少这几部纪录片下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了许多医学常识,认识到了体谅与理解的重要,更明白了生命的无常跟家人的宝贵。

谢谢节目组~

 4 )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youngstone_seafood

2017-11-13,新的感悟如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尽管我拿这句话当做了标签,但是必须承认,不是医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一年半以后,再回头看此文,对这句话,理解如下:

安慰用的是态度,帮助用的是医术,治愈是结果之一。

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要求就是:总是带着‘救死扶伤’的态度去尽力,常常用医术去帮助病人减轻甚至免去痛苦,而治愈的结果,则无法100%的保证,所以只能是有时。

作为病人及家属,往往看不到医生安慰的态度,施展的医术,会无视掉医学本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只专注于治愈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可能,这就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

以下是刚看完时,在2016-06-19 写的评论。

从第一集开播,两个月多的时间,每期都追着看。几乎不看国产剧,很少看美剧,偶尔看电影的我来说,实在罕见。纪录片,一直是我喜欢的类型,医疗题材之前从未看过,只是出于对医患关系的关注,朋友圈分享得知此片,就一路追下来。 最后一集,一个被采访者对那些编导说,你们不要在医院太久,会麻木的。的确,医生每天都面对生死,难免会麻木,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医生为了抢救病人48小时未合眼,一年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做手术做到手抽筋,自己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医院取刚刚捐献出来的器官,自己还是个病人依然站在手术台上,为了心脏复苏,连续按压几个小时。

【走下神坛,把医生还原为人】

当然,他们也都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困惑,会有委屈。比如,第一集中,凌晨刚下手术台的主任,下属要汇报工作,被他直接顶回去说:搞什么搞,这个时候了还讲这些,困死了赶紧休息(非原话,大概的意思)。有同事说准备了可乐和汉堡,他很开心说可乐要吃的,嘴巴干死了。多么真实的反应啊,多么可爱的主任。这位医生的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开心不是心情,而且动词,打开心脏的意思,他每年都要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 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场场现场的手术直接丢给你,也把医生平日里的言行不加修饰得展现出来。这么多真实的人和故事,我在那些烂剧中,从未见过如此真实的呈现,因为真实,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

【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以上是看完全部后的一些回顾,以下是每集看完当时的记录,有些细节可能记录有误,但不影响整体阅读,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看,自己感悟。 第一集:救命。急诊室和心脏手术的故事 医生最大的挑战不是经过努力后患者依然去了的失败,而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失败,在第二个第三个...同样的情况发生时还有勇气和热情去全力以赴。 瑞金医院的心脏手术专家,他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原来开心不是心情,因为他一年要做700多场手术,每次手术都要打开心脏。 剧中是"开心不是心情",我更愿意理解为,“开心不仅是心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第二集:理解。120救护车的故事。 一个医生说: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很难做的,而且我们面对的还是病人及家属。 简直太对。 第三集:团圆。器官捐献的故事。 四川的焦妈妈,送走了24岁的儿子,决定将儿子身上的器官都捐献,从而救了4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能用的心脏,因为患者在北京,而心脏的有效期是四小时,而没能用上。 父亲在孩子的终止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刻,迟迟下不去手签这个字,她作为母亲简直万箭穿心,但还是忍着痛规劝,女人有时更坚强。 第四集:告别。 临终关怀的故事。 上海静安临汾卫生服务中心的故事 这一期总体的节奏比较舒缓,不像前三集一直处在紧张的抢救、手术、救护车这样的氛围。解说员缓缓的叙述,更能体会的这一期的厚重。 送进来临终关怀医院的患者,都是重症晚期,确认无法痊愈的人,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 王学文才50岁,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 他五十岁生日后的第二天,临床患者舒国去世了。谈到这些,他看得很淡,见多了生死,他很坦然。 身为放射科医生的梁金兰,她在临终前写的一份信,都是感谢,社区、街道、医院的帮助,朋友、邻居、老同学的关心,还有家人的不放弃。五年来,女儿带着她游览了亚洲各国,她很积极,面对镜头,一直都在笑。 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觉得拖累了女儿而感觉很歉疚。 王龙属龙,才27岁,那一天,他把父亲送入临终关怀医院后,母亲在来的路上又出车祸而骨折。十几天后父亲去世,一路上他一直忍着,最后时刻终于哭了出来。 医生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中国人一直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但其实生和死都是大事。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第五集,选择 。红房子医院的故事 第六集,相信。上海儿童医院的故事 第七集:新生,一场手术带来的故事 大出血的妈妈,无法进食的老人,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一场手术在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伤痛的消失,功能的恢复,医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第八集:坚持。两台手术,两个故事。葛院士,手术做到手抽筋,依然成功完成手术。 第九集:爱。这集超级难忘,之前的每一集至少有两个故事,这次用一整集来讲述准妈妈的生死抉择。怀孕期间查出了绝症,坚持生完孩子再治疗。一句:老公,头发还会长出来吗,让看过的人都动容。难以根治,但求旅途中有尊严的离世。 第十集:人间世背后的故事。这集主要是往期回顾,各位编导来讲诉拍摄的心路历程。见到不少往期熟悉的面孔,也见到了几个新的故事。 从看第一集时,只有几十个人标记已看,到现在4500+已看,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片子,而评分一直维持在9.6以上,说明大家都很认可。 已经有太多八卦抢占了焦点,留给这些真实又严肃的题材讨论的舆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当昨天,有公众号说想转载我的这篇时,我是很开心的。拿去吧,只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么好的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尊重医生。少些纠纷,多谢理解。 因为很多误解都是源于不了解,所以传播这些,也是一种美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ytrust2014

 5 ) 外婆,我想你了

为了这部纪录片特意来注册,看完第四集临终关怀,明明知道会戳到泪点……剧中葬礼上的那一幕真的看得很难过,我的外婆是今年三月走的,也是癌症,她走之前真的特别特别痛苦,瘦得没有人形,蜷缩成一团,剧中那位梁阿姨的心态挺好,看得我好心酸,我的外婆是一个极其注重养生的人,无法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家人害怕对她的心理造成过大的打击,全家人都瞒着她,伪造病历告诉她没有事,看着她满怀希望地一次次吃下徒劳的药物,她那双浑浊却又晶亮的眼睛,满满的都是对人世的留恋……她走的那天我还在外省的大学,听妈妈说,外婆的五个孩子围在她的床边,握着她的手陪了她一夜,她的眼睛一次次要闭上,却又拼命地睁开,她真的真的不想走……那是我参加的第一场葬礼,第一次看到妈妈舅舅阿姨们……那么多长辈在我面前哭泣,那个场景一辈子都忘不掉,也让我对人生的终点有了很悲观的看法,这部片子真的拍的特别好,我曾经去过类似的社区医院当志愿者,那时对患病老人的痛苦,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以为只是陪他们说说话,唱个歌就足够了,现在想想真的很惭愧,真的很感谢这部片子的介绍

 6 ) 天亮之前

前六集:《救命》《理解》《团圆》《告别》
《选择》《信任》
印象深刻的有好多人:
有一直忍着不敢哭,在签字和送终时终于放声大哭的坚强母亲
有迟迟不敢落笔写下"放弃治疗"的颤抖的手
有前一秒还对着镜头露出苍白微笑却后一秒躺倒在病床上气息全无的病人
有因摘除所有可用器官后瘪下去的肚子
有每天日夜颠倒,困极和衣而睡的救护员
有强忍着悲痛,做出遗体捐献决定的父母
有面色青黑刚刚得到肝脏移植重获生机的病人
有喜悦的九死一生终于获救的病人家属
有在临终关怀院重阳节上唱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连着我的心,决不容豺狼来侵犯"的老爷子
有强作乐观,说到一半却凝噎的家属
有明明通知只有三个半月的生命,却顽强地活过五年的病人
有乐观的重病还在操心老年痴呆的老伴儿的老太太
有明明老年痴呆却在听闻老太太去世时默默流泪的老爷爷
有说着"再也没人给我熬骨头汤喝了"的,捧着父亲遗像唱着"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的大男孩
有失独之后,又怀孕失败的夫妇
有不愿意试都不试就切除子宫的坚强女人
有好多好多可敬的医护工作者

不管是沉默着流泪,还是撕心裂肺的号哭
都是令人流泪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告诉我们
世界上多的是悲欢离合
在疾病面前
渺小的是人类

医学上有太多未知太多变数
医疗工作者会尽自己所能救人
但医生从来不是神
患者和医生,要共同同疾病战斗

最后附上片中一段话:

"而我,依然会想起故事之外的那些人。
北京阜外医院躺着等待心脏移植的病人,
他们还活着吗?
如果有专门的绿色通道
焦俞那颗没有用上的心脏
是不是能赶得上再救一个人?
那些不愿署名的、器官捐献者家属们
什么时候可以不再经受外界的压力
卸下心里的包袱呢?
那些依然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们
什么时候才能接到医生的救命电话呢?"

"这一年
我很惊讶在医院会看到那么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
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等待着一个器官的到来
医生告诉我
一个病人等得久了
离社会也就远了"

 7 ) 《人间世》里的人间事

最近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第一次独自找房搬家累的我对几乎对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了兴趣,唯一让我惦记着的就只有每周六播放的纪录片《人间世》了——这部10集的医疗纪录片已播到了第六集,我也从bilibili追到看看新闻(http://www.kankanews.com/z/renjianshi/index.shtml)。

《人间世》已播出的六集分别是围绕急救室的《救命》、救护车的《理解》、器官捐赠的《团圆》、临终关怀的《告别》、子宫的《选择》、儿童医疗的《信任》,每集围绕两三个案例,全面细致的展现医疗经过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它并没有像传统国内医疗纪录片一样,只是选择性地记录“人定胜天”的成功案例,而是无论成功与失败,全景展现了治疗过程中医生、病人及家属的心路历程。这个纪录片背后也有上海市卫计委的身影,他们为拍摄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只是很可惜,这个片子虽然在网上比较火,但电视上只有上海新闻台播放,线下活动也是在上海的医院开展,影响力并没有从上海扩大到至全国。

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的女儿,器官移植失败患者的亲戚,猝死老人的外孙,中年丧女的失独父母的朋友以及一个泪点超低的人,看《人间世》的每一集我都很容易就被触动,控制不住的掉眼泪。

大家都知道医生工作十分繁忙,如果再碰上另一半也忙得长期不着家,家里的小孩基本就只能托付给老人带了。我大概在四年级彻底搬离爷爷奶奶,来到爹妈身边,家在老妈工作的医院附近,学校也离医院不远。自从住在一起后,我对一个特有名词——“二线班”印象特别深。老妈白天正常上班,大部分的晚上都要值“二线班”——没事的时候可以在家休息,一有事情就得第一时间去科室手术、急救……无论多晚,家里的内线电话一响,她就得马上去科室,很多时候直到早晨上学,她都没有回来。我只能自己随便找点吃的,吃完去上学。还有碰上晚上有手术的时候,她就直接麻烦熟悉的川菜馆子炒个菜加上米饭送到家里来,她就直接整晚不回来了。

对儿时的我来说,一个人在家过夜时还挺开心的。但其实放任10岁小孩经常在家独自过夜,这在美国家长得算犯法了吧。然而,我妈值“二线班”一直值到了退休,现在被医院返聘了,有时还要值“二线班”。

另外,人总会有情绪变化,我妈把她的好脾气留给了病人,我和我爹有的时候就成了她的出气筒。小时候总想不明白,为啥一点小事,我妈就炸毛了。但自从自己工作后,就可以理解了——加班回家特别累,啥话都不想说,如果有人来烦我,我的脾气也会特别大。

说真的,其实《人间世》还拍漏了一个群体,就是医生的家属。病人的家属如果发脾气了,还可以找医生、医院发泄,那医生的家属呢?对医生的家属来说,永远是在担心,在承受,在付出,并且没有撒气的对象……总不可能去找病人或者医院去扯皮吧。

作为医生的家属,我希望《人间世》这样的片子越多越好,社会大众只有意识到医生并不是神,理解医生只能“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们才可能会真正的去尊重医生这个群体。

 8 )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36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学医。医患关系影响医学生,医学生影响医疗技术,医疗技术再影响医患关系。周而复始,无限循环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所以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医患关系,怀着一颗理解的心,来面对彼此。
最近有一部非常真实的新闻纪录片,没有剧本,没有人设,每一个故事都是在上海一家医院里蹲守了两年以后蹲守出来的。说的是现在最敏感的话题–医疗,医患关系。
这部在豆瓣评分高达9.8分的记录片就是《人间世》。在我心中,它的分量超过了所有真人秀节目。
<图片1>

此前,不少的节目和电视电影作品都讨论过医患关系,比如曾经有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视剧《心术》。里面的医生各个医术高超,经他们手的病人全都康复出院,并且出院后发来感谢信,送来锦旗,满满正能量。
如果真实的医院每天都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我想我们现在所谓的医患关系应该非常好,也就不应该发生新闻报道里那些患者殴打医生致死,致残的情况了。
然而现实远比影视作品里残酷的多,就像前段时间的「魏则西事件」,刷爆网络。
魏则西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将近20万元医药费后,仍不治身亡。
紧接着,魏则西事件发生仅仅四天后,一名退休医生被患者连砍30多刀致死,而原因,只是病人25年前做的烤瓷牙黄了。
一边是患者不治身亡,一边是医生被患者砍死。现实中紧张的医患关系可见一斑。
我们看了太多‘完美’的医疗宣传,可是不要忘记,我们都有亲朋做医生,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神。成熟社会应该明晰与理解,失败也是医生和家属必须面对的,绕开这个话题谈医疗是不完整的。
为何在这种医患关系下这部医疗纪录片却在豆瓣上得到9.8的高分呢?我觉得在于它的真实!不忌言死,不避谈败!!!
比如一个海鲜中毒的患者,他是一个年仅24岁的小伙子,因为海鲜中毒消化道出血,虽然医生跟血库求来了足够的血液给患者输血,但是依然抢救失败。其中有个细节很感动我,血袋从血库取出后,因为太冷,在场的医护人员就轮流用双手和胸口来温暖一袋袋的献献血。虽然抢救失败了,但我们看到了所有医护人员真心的付出,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位患者的家属。他们在中秋节的时候给医生发来了感谢的短信,告诉医生,患者已入土为安,感谢他们当时的救治,最后祝愿所有医护人员身体健康,中秋快乐。这是无比感人的一幕,良好的医患关系,就是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人都是向往生,厌恶死的。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但是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条生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救命。
再比如一个患了“死神代名词”凡综合征的患者。对这种病症的唯一治疗方法就是把患者身体里的主动脉血管全部换成人工血管。这是一个真正的特大手术,需要对患者的半个身体进行开刀手术。令人悲伤的是,术后第二天患者因为术后并发症发生肾衰竭,没有挺过最后一关。
就在几天以后,又来了一位凡综合征的女患者,医生们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而放弃对这位患者进行手术,他们赌上自己的名誉为这个患者再次做了同样的手术,幸运的是这个女孩最后健康的出院了。
《人间世》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看过这部纪录片,在感动的同时,也会让我们陷入思考。这部纪录片提到了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器官捐赠。
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等待着器官移植,然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
为了满足器官移植的条件,死者家属要在失去亲人的同时做出这种艰难的决定。《人世间》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父亲,他要在儿子抢救无效的情况下签署放弃治疗,这四个字无疑是世间最难写的四个字,面对自己的儿子,一个老父亲要写下放弃治疗的承若,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身为一个父亲他迟疑了。他要面对老年丧子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这些都会留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可是最后他还是签署了同意器官移植的协议。
当医护人员完成器官摘取后,看到这位年轻的儿子干瘪的腹部,我心中只有无限的敬意!!!三条性命原本已迈向鬼门关,捐献者一个人的善举,点燃了他们最后生的希望。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与敬佩!!!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他们就是这样真实的存在。

 短评

播出前连续失眠,拍摄制作的那段时光,是我24岁时最宝贵而难忘的经历。阅历尚浅,诸多不足,接受一切声音,感恩成长。

7分钟前
  • Baby小公举
  • 力荐

看完特别想嫁医生…

12分钟前
  • MelodyMelody
  • 还行

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看,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医生的心理状态比普通人要艰难很多,伟大的职业。中国家庭素质普遍太低,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为什么只有你的家人不能死?中国人对于死这个话题太忌讳,不愿去谈论,可是只有只有直面尊重死亡才可以明白生的意义,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有安乐死。

13分钟前
  • 泡芙小姐
  • 力荐

少了煽情和鸡汤,多了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14分钟前
  • 不之
  • 推荐

客观讲上海新闻频道的《人间世》比北京台的《生命缘》在结构规划上更有肌理。如此优秀的纪录片竟然默默无闻地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播放!各大卫视频道却全部都是跑男、极限加速度、花样姐姐花儿少年这种彼此山寨的破节目!喵了个咪看的时候哭瞎我的双眼……目测这片子要火!

18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力荐

等我死了也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吧

19分钟前
  • 胖的没人
  • 力荐

无论怀着什么目的,拍成这个样子,也值得给五颗星了,不然豆瓣上这个五星得留下打给什么样的影像呢?张丽君啊,这姑娘好到老天都晚叫走大半年啊……

23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身为医学生,考试月看着几百页的名解叙述恨不得跳楼,听说实习学姐的悲惨生活,看着舅舅舅妈一台手术十小时和习以为常的通宵,很多时候都想退缩。可是,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团火,那么一点虚无缥缈的理想,一点执念,让别人问起是否后悔时回答,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25分钟前
  • 小能黄油饼干
  • 力荐

从六院到瑞金,上海的态度!

29分钟前
  • 咕嘟咕嘟吨吨吨
  • 力荐

看到评论里千篇一律的歌颂医德和摄制组。难道没有人看到生命多珍贵又多脆弱吗?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这些都是隐藏在片子里的。希望不要所有的评论都指向歌功颂德的刻意煽情。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写于武汉同济医院。

34分钟前
  • Mr. Love
  • 推荐

认真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熬夜了!

39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力荐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的很骄傲但同时也很害怕,我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承担起生命的重托。我期待着未来那怕仅仅可以拯救一个生命,那么在此之前我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无比值得的。我深爱着这个世界,所以我珍爱这世间每个微小的存在。

42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想不通北上广这样一个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竟然还有器官捐献因为交通问题而废掉一颗心脏的这样的事,我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有器官捐献移植的时候不是都应该有直升机来护送器官以最快的速度来争取时间的么?难道一个生命抵不过一次直升机的送达么?想不通,在这个泱泱大国,竟然还有这样的事

47分钟前
  • zoe
  • 推荐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51分钟前
  • DooDooD
  • 力荐

六月在医院呆了十多天 跟医生的相处是充满 tension 的,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副受教的样子,却也得不到真诚耐心的交流。因为资源太少病人太多,医生很辛苦,病人也得不到应得的关注。说到底 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 实则是人事未尽。大环境是如此,医患矛盾突出是必然的。更关注的反而是病人们。

53分钟前
  • 周颂来
  • 推荐

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58分钟前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力荐

看完是满满的感动。希望这世间,患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

59分钟前
  • 十三姨
  • 力荐

虽然有美化与矫饰,虽然大多时刻站在医生角度,虽然显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歌功颂德,虽然更像官方出品为缓和当下医患矛盾,虽然我们身边的医生并不总像片中那样只有在镜头的摆拍之下才会慈眉善目、温文尔雅、怀有“医者父母心”,但依然是今年最有诚意的纪录片。毕竟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皆是小事。

6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大医精诚,含灵素问

1小时前
  • glassheart
  • 力荐

哭着看完的,想起自己在实习时参与的抢救,呼吸内科突然间咯血窒息的年轻妈妈,ICU中车祸的老奶奶,那么多医生护士那么久那么努力的救助,却依然无力回天,心疼的打颤。我是一个接受不了生离死别的人,索性换了工作方向。可医生们所有的付出,努力,艰辛以及痛苦,我都懂!感谢他们还愿意坚持!

1小时前
  • 静·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