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是做到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如何做到准确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呢?李小龙的方法是emotional content,我觉得这句应该翻译成内心的平静。接下来李小龙说:Like a finger pointing a way to the moon, do no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只有去除杂念,才能获得沉静的内心。如此,你将看到的不再是作为表象的手指,而是照亮内心的明月。
《龙争虎斗》是李小龙进军国际大银幕的作品,也是他全球最高票房的一部作品,由于好莱坞资本注入,得以在美国等地区正式上映,最终斩获了2.3亿票房。该片投资方换成华纳后,导演也换成了老外,当时好莱坞还不够信任李小龙,为此还请来了另外两位美国影星搭戏以保证票房,反正我是没看出这两b有多能打,不仅稀释了李小龙的戏分,武打档次也远不及《猛龙过江》(纯属个人看法)。彼时演大boss的石坚已60岁,即便有着武术功底,也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套上神装金刚爪依旧斗不过裸装李小龙,也不知当初金刚狼的创意有没有窃取他的造型。
影片虽用了大量对白阐述了截拳道的武学哲思,比如台词“木头是不会还手的”“武术的最好境界就是将技巧隐于无形”“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等等,然而通篇操着英文说佛学还是让我有那么点出戏,中美文化差异也导致了许多气质上的水土不服。
另外大家对于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就是找成龙了,洪金宝这个灵活的胖子还是很好认,开头翻了几个跟斗后被揍了一顿,而成龙是真的挺不好找,记得石坚饰演的boss有用粤语喊到他的名字,两个功夫巨星、两个时代的交手还是大家最想看的啊。
#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还是第一次看李小龙的电影,居然还能在大银幕上,感觉非常不错。比起他的打斗和武术,我印象更深的可能是跳出角色之外的李小龙本身。之前看过一些采访,看到过对他的人品以及儒雅的评价。可能很难将这个词与“功夫明星”合在一起。但在他身上,真的是毫不违和。
电影本身算是一部当年的好莱坞商业动作片而已,也不能过多地去推敲情节。最后的镜子戏的确堪称经典。而在电影之后,看了一些讲述李小龙的武侠哲学的文章,又看了他逝世的突然,更显悲剧。想到金庸武侠中张无忌有一段被张三丰临时传授武艺的桥段,最后他说,已经全忘光了,张三丰连连叫好。正是如此,融会贯通,天人合一。
李小龙的表演可能并不能叫做表演,而是向世人展示他的哲学和境界。如此大师,可惜可叹。
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将中国传统哲学一分为二,一边是以张彻和楚原为代表的武侠电影,一边是以李小龙、刘家良、甚至是袁和平、洪金宝、成龙为代表的功夫电影。武侠电影并不是一种个人英雄幻想,他的文人书画语言决定了其本质是反英雄文化的。并且,武侠追求的不是以击倒对手为目标的胜者为王,更高层次上他是在寻求精神上的交流和找回生命的真谛。功夫电影则是从实用的搏击技巧转变而来,他展示的是一种的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所谓除暴安良, 惩恶锄奸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都是此斗争哲学的具体内容。如果说刘家良的“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 还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勤学苦练之中。那么,李小龙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则在此基础之上,把功夫上升到身体哲学和行为艺术的高度。所谓“我没有思考”,只是心识所到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人便自动被击倒。他的“我”与“对手”都不存在,实则是忘记功夫技巧后对功夫精髓的整体掌握。敌人只是幻影,我只是在激情(不思考)和机械(过度思考)之间寻得平衡,在精神的领域进入无限中的有限,有限中的无限……
李小龙曾在电视访谈中,将他的这种启发自我意识的功夫哲学称之为“水的哲理”,因为流水不腐,所以要做的就是保持你的律动,你必须持续练习,才能激发你的本能反应。当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它就在那里;当你需要动的时候,你就能动如脱兔。我的意思是你必须站稳马步、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你的动作和心灵合而为一。你最好训练你全身的每一个部分,就像这支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不集中精神,你看到的就只能是手指;如果你只专注在手指上,你就会错过所有精神的灵光。天上地下,无论是有形的天地,还是无形的精神,最后都融会为一体。别拘泥于功夫的一招一式,形式分散了注意力,这一切都是渐进的过程,澄静你的心灵,飘渺、无形,像水一样。水能流动,也可以撞击,体会水的哲理,我的朋友。
如果说从《唐山大兄》、《精武门》到《猛龙过江》,李小龙还在用这种玄之又玄的功夫理论去追求击倒对手的快感,那么到了《龙争虎斗》,他已经在没有对手的空间里去领悟击碎幻影的真谛。
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是一部哲学电影,影片以禅宗术语“执指为月”为开篇,以击败将禅宗哲学落实到物欲享受、甚至犯罪的“敌人”为结束,其经典的镜像打斗,正是李小龙借影像来阐释击破幻象,认识真实自我的道理。因为执指为月的关键正在于不要将注意力只停留在眼前的物质世界,否则将领悟不到精神世界的灵光。李小龙将和平主义贯穿在他的功夫文化之中,以此来区别以英雄文化为根基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并截断西方人对功夫是一种暴力美学的联想。严格来说,《龙争虎斗》这部电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李小龙在解释何为功夫哲学,概括起来就是,很有感情能产生信仰,很有感情能进入精神世界,很有感情能击败幻象。第二部分则是李小龙用代表着禅宗不立文字、 ”棒如雨点,喝似雷奔” 的功夫行为,与已进入“得其神,忘其形”,浑然一体的肢体动作、脸谱表情、和率性的嚎叫,来表演这种哲学。
如果说张彻电影中是两个知己之间的眼神交流,不顾他人围观从白天打到黑夜。那么李小龙在搏斗时发出的奇怪的唱戏般的叫声,就是在与精神中的对手较量,以及自我入境的情感爆发。李小龙的电影里只有他自己,所有人都是他进入精神世界的背景素材,他战胜的对手是自己,这是他超出普通功夫片的原因,他的电影中有精神哲学。 他在电影中完全进入自我想象,成为而不仅仅是表演他所扮演的角色,达到乐在其中,物我两忘的境界。用杰克.史密斯的说法,这种表演就是人肉致幻剂,达到了信仰的高度,只要有了这种演员,就可以把假景变活,引领每个人去探索未知的精神领域。
正如李小龙所说,我在镜头前表演李小龙,因为李小龙所代表的是真实自我的潜能,他既是自然中的不自然,又是不自然中的自然。这句颇为拗口的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安迪.沃霍尔对地下电影国王杰克.史密斯“超级明星”理论的发挥,这也不奇怪为什么每个导演的镜头都不由自主的被李小龙不可超越的“超级明星”的表演所深深吸引。李小龙如入无人之境般的用人肉慢动作,带观众进入李小龙的幻想世界。这不是简单的滑稽和不入戏,而是真实的梦中行走。每一次打斗,每一次“复仇”,每一次率性而饱含感情的嚎叫,李小龙都用严肃、欢喜、亢奋,甚至是怪诞中带着悲伤的脸谱表情, 告知观众,此处应空虚寂寞冷,这可称之为至人之仿佛吗?这个乐未毕,哀又继之的状态就是李小龙在摄像机打开后的自动表演,非如此不可的幻觉再现,千万不能逼他! 否则,龙哥只好哇嗷我打啊,一脚把你踢飞!
附:用杰克.史密斯的理论再回顾一遍李小龙“糟糕”的表演:
杰克史密斯:“玛利亚.蒙特兹只关心自己的幻想,除了自己的幻想以外什么都不表演(她吸引幻想电影到她身边——它们需要她——换作任何其他演员来演都会很可笑——任何其他人)。”这句话就是李小龙表演的最佳注解。
美国六十年代刚刚经历过地下、波普、嬉皮文化的洗礼,到了七十年代初,李小龙带着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登上美国舞台,他那追求个人宇宙的独化观正好与当时的美国文化相吻合。可见,美国人喜欢的李小龙,并将他与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史泰龙相提并论的原因并不全是功夫,更多的是他独特的表演方式,他表演的甚至不是功夫,而是他自己的幻想 。
在《精武门》中可以看到,每个镜头都在捕捉李小龙夸张的面部表情,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表演十分“糟糕”,但这正是杰克.史密斯喜欢的“不表演”,可以看到同时代电影中其他演员的表演都很正常,只有李小龙让人“出戏”,因为他只表演他自己,他不在乎别人认为他多么“奇怪”,这是外国人喜欢他的地方。
李小龙夸张的面部表情将每个“感情”都放大,变慢,特写,直到面部无法容纳他丰富的情感,就变为了肢体动作以及“嚎叫”,也就是夸张的舞台般的“武打”,这种武打其实是他个人情感的延续,是属于他个人的独特“肢体语言”,没有人可以模仿,也没有人可以超越。他就是一个人肉“致幻剂”。
杰克.史密斯:我宁愿喜欢糟糕的表演。 李小龙就是“糟糕的表演”,他在一场打斗戏中,用人肉慢动作将“打”的动作延长,那个人已经死了,但他的手部还不停颤抖,时间仿佛静止,用极度夸张的方式表达了愤怒,这已经不是在展示功夫了。就像杰克.史密斯说的,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方式,于是超越了技巧。
杰克.史密斯的理论其实相当超前,他认为“独特的人来表演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激起观众的幻想,才是真正难以超越的,这就是电影的“魔法”和“致幻剂”。很多人认为特效就是“幻想”,实际上特效只是工具,它没有任何内容,它也无法激起人的幻想,它能带给观众的仅仅只是视觉刺激,而非用眼睛去思考。因为人是超越机器的,特效只能是辅助,它非常有限,它无法到达“无限”。
五星全部归于李小龙!
镜子戏加星,放类型片世界里石坚这反派也弱智得出格了。说实在的没肯塔基大电影里那个a fistful of yen好看
情节整得跟007似的,连配乐都像。小龙的武打自不必说;元华居然也露了一小面;金宝兄出场时间还长一点,不过,也就在开头被小龙摔来摔去的几分钟;成龙捏,则压根没找到他的影子,据说是饰演监狱里的一个小恶棍
李三脚大破韩铁手。以拳脚表达佛理,最后的镜宫打斗不愧为影史经典。B级片因为有了李小龙而得以名垂后世。我好奇的是,基督徒乔宏成天扮高僧,内心没有挣扎么……
73年,虽然很狗屎的剧情,非常简单无脑,几乎没有缘由的见面就是打。在比赛的时候慢镜头单踢那外国佬,虽然现在的打戏已经很少看到了,三角裤衩洪金宝,还有龙套成龙和元华。对武术的探索得到一个新的高度,武打理念上升到了某种哲学境界。7.4
李小龙所饰演的男主,身上背负的仇恨悲情,和流露出来的勇敢狡黠,让电影中行云流水的动作戏看得又过瘾又爽,不是干瘪的打打杀杀,而是有血有肉的血气方刚。音效和表情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李小龙的肌肉力量和拳拳到肉的打戏,看得人很过瘾。他真的英俊又可爱!太经典了。这部电影除了唯一的反派boss,黑人和白人的人设都是正面的。两个镜头很疑惑:目睹姐姐逃跑反而关上窗的阿姨,和那个扫地的阿姨,我还以为这些镜头有深意诶。包括那个卧底,原来只是打酱油的。
世界史 李小龙将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处处体现着男性特有的雄浑之美,硬朗的肌肉线条,自信的的王之蔑视,打击敌人时候发出的吼叫,这些都是独树一帜的招牌。不仅如此,他还在动作场面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开头对话中,所谓的敌人只是一个幻影,消灭敌人的幻影,就能找出隐藏在其身后敌人的真身,与结尾的镜迷宫打斗遥相呼应,核心是认识自我,领悟武学真谛。许多日后的功夫明星都在片中露了个脸,杨斯在这些打酱油的明星里戏份最多,灵活的身手,一脸坏人样子,为日后在【血点】中的精彩表现打了个底。
李小龙的功夫哲学总结起来就是:很有感情能产生信仰;很有感情能进入精神世界;很有感情能击败幻象。他的动作、表情、嚎叫浑然一体,已达到了得其神,忘其形的境界。他的“我”与“对手”都不存在,实则是忘记功夫技巧后对功夫精髓的整体掌握。他在电影中完全进入自我想象,成为而不是表演他所扮演的角色,达到乐在其中,物我两忘的境界。用杰克史密斯的说法,这种表演就是人肉致幻剂,达到了信仰的高度,只要有了这种演员,就可以把假景变活,引领每个人去探索未知的精神领域。
这部电影李小龙没的说,就是除了李小龙外其它人的打斗场面看着不过瘾,两个男二其中黑人还行,另外欧洲白人那个动作太一般了,直观的感觉他就是半路随便学学的那种,动作生硬又难看,还有大反派石坚的动作也不满意,查了一下资料他的功夫底子挺厚的,觉得是因为他在片中角色的约束(一支断手可以接很多武器),感觉笨笨的,那支断手接的武器明显能看出就是拿在手里面的,好出戏哦,没觉得他是个武打高手,鉴于以上这几个缺点我一直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这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第一部李小龙主演的国际化功夫电影,很多国外观众是从这部电影才开始接触到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的,还有一点就是这是亚洲人第一次好莱坞当主演的国际化电影,具有开创的意义,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为以后的中国功夫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非常大基础。
这部对龙珠漫画影响很大。从龙珠的作品标题、三年一届的武道大会、参赛选手和功夫服装、主角时而幽默又目光冷峻,孙悟空也相似。同时电影又有点肖恩康纳利版007的风格,反派如同抱猫的骷髅党又像诺博士。风一样的拳脚、双截棍、最后镜子迷宫打戏,视觉都很精彩,(打到出汗!)为此可以忽略电影剧情的跳跃。还有成龙的龙套客串~李小龙在世界上展现了和大清辫子人不一样的华人角色形象,这点相当杰出。
上次看李小龙片子可能还是小学时候(排除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课上给我们放),印象里这部最“好看”,现在重看也是觉得特别pure entertainment又不觉得差
一直不理解一个细节,洪金宝和李小龙打架,为什么脱得只剩三角裤,好基情啊,还少林呢。
初中那年看过。。。这是最喜欢小龙哥的片子了~~故事完整,情景跌宕起伏,小龙哥帅爆了~~ 镜迷宫的打斗太精彩了~!!
我第一次真正看完李小龙的电影,被震撼了,真是大囧+大牛+激gay+无逻辑+超神经质+文艺,就好象A片,情节都是浮云。
现在的人看此片感受可能不深,但是在此片上映的1973年那个国人垂丧自艾的时代里,李小龙横空出世的精悍、凌厉、智慧的银幕形象,就像一道光,刺破了重重的黑暗暮霭,带给国人无与伦比的温暖与激励。
这片的意义就不必多说了,只说全片最霸气台词:“木头是不会还击的”!制作水准确实是很好莱坞式的,剧情粗枝大叶,整体十分商业。不可否认,好莱坞给龙哥的限制是明显的,即便他此时仍处巅峰,几处打戏依旧出彩,整体却远不及《猛龙过江》。不过片中展现了他一些哲理性话语,可见当时他已经有意识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截拳道]吧)融入电影,可惜创作刚进入这方面,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而如果他不是离开得这般迅速,我想他的作品将谈到他更多的功夫哲学,那时就绝不止是武打片了,是直到今天也没人做到、观众也不曾想象过的、新的电影类型
没有删减的完整版,片头有关于探讨哲学的那一段。李告诉弟子,不要思考,去感受。
李小龙真的成也时代,败也时代。如果他晚生二十年,他的电影喝动作场面会远比现在精彩,寿命大概也会延长。这应该是李小龙生前演技最成熟,完成度最高,故事性最好的电影。他的电影以现在的眼光看,大概只能算是半成品,但这依然不影响他的高度,他的传奇和我的津津有味——女子跑酷巷战,镜子屋决斗,金刚狼式的金属爪(金刚狼1974年首次登场),这些都是这部电影当年带给观众的新奇感受。
最后一段多重镜像的部分既是对查理·卓别林的电影《马戏团》(1928年)、奥逊·威尔斯《上海小姐》(1947年)的致敬,也是对武术、哲学的隐喻,太喜欢了。
李小龙的功夫 快 钢 脆。 身手灵活 出手速度快 伴随一声阿斗 拳头已经到对方脸上了。 出手又很辣 特别是窝心脚 空中三脚 都是朝人最软的肉里出杀招。 打出去一拳是一拳 不拖泥带水 回拳防守同样清脆利落。 看他打完全是一种享受 替那些和他演对手戏的龙虎武师感到佩服。包括本片的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