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根据Solly Perel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13岁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通过机敏过人的应变能力和绝无仅有的巧合,保全生命,并最终与集中营中的兄长团聚的令人惊叹的故事。片中年轻的Solly是苏联共青团员,是德军的战斗英雄,是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甚至还爱上了一个纯雅利安女孩,但犹太人的特殊标志——割礼,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的身份。从无所谓、迷茫到怨恨,战争让他承担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但最终他依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并在成年后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儿子也实行了割礼。
1925 年 4 月 21 日,所罗门·佩雷尔(Solomon Perel)出生在德国北方靠近汉诺威的城市 Peine。他的父母是从俄罗斯移民到德国的犹太人。父亲经营着一家鞋店,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所罗门在德国度过了田园般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里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六口生活的无忧无虑。因为是移民家庭,父母要求 4 个孩子在家里只能说意第绪语(是日耳曼语的一种,大部分是犹太人使用),出门之后才可以说德语。 但随着阿道夫·XTL在 1930 年代上台后,佩雷尔和他的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纳粹上台后,德国开始系统性地迫害在德国的犹太公民。根据佩雷尔后来的回忆: “这是我最痛苦的童年经历。因为有人认为我与众不同,所以我被野蛮地开除出了学校。” 纳粹开始颁布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法律,禁止德国人去犹太人的商店购物或是禁止犹太人享受社会福利。1935 年,佩雷尔父亲的鞋店被抢劫。佩雷尔在学校的生活也不好过。作为学校里唯一的犹太人,学校根据新的纳粹法律将佩雷尔开除了学校。
1936 年,佩雷尔一家逃离德国,投奔在波兰的亲戚。 但好景不长,3 年后的 1939 年 9 月,德军入侵波兰后。纳粹把在德国种族隔离的那一套,原封不动的在波兰实行,在波兰规划了犹太人隔离区。他们一家也被赶了进去。 就在入侵波兰的前一年,1938 年 11 月,德国各处的XTL青年团和盖世太保和德国党卫军的人,走上街头,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后来被称为“水晶之夜”。大批的犹太人在家中被捕,随后被送往集中营里。具体的人数无法统计,估计有 3 万多名犹太人被抓。
事件发生后,德国入侵了波兰。在波兰的犹太人也人人自危。他们害怕犹太人隔离区只是纳粹狂杀犹太人的前奏,等纳粹在波兰建好集中营后,他们的命运就会终结在集中营里。 佩雷尔的父母意识到,隔离区是一个你活着进入,但不知道能不能出来的地方。父母让佩雷尔的哥哥和他逃出去,去到苏联控制的波兰东部。没准在那里兄弟俩还能有生存机会。 俩兄弟成功从犹太隔离区里逃了出来。在路途中,佩雷尔和哥哥走散了。最终他来到一家苏联经营的孤儿院,在那里他接受了社会主义哲学的思想。 希特勒入侵苏联控制的地区时,他才 16 岁。 纳粹入侵的那天早上,孤儿院里的所有孩子都还在睡梦中。他们被老师从睡梦中叫醒,并被告知德军马上就要攻进来了,让他们赶紧往东跑。 --- 佩雷尔和逃难的人一起逃到了达明斯克的郊区,在那里被德军发现。 德军在空地上把他们一群人包围了起来,命令他们站成一排。然后一个一个询问:“你是犹太人吗?” 那是佩雷尔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据他回忆,“我知道,如果我说实话,我将立刻面临死亡”。 兄弟俩刚从犹太隔离区逃出来之前,他的父亲告诉他:“永远不要忘了你是谁”,他明白父亲是什么意思,让他不要忘记自己是犹太人。母亲嘱咐他,“去吧,你必须活着”。 佩雷尔回想起父母跟他说过的话,他决定了,他要活下去。 轮到他了,一个德军士兵站在他面前,命令他举起双手,问道:“你是犹太人吗?” 佩雷尔说:“不,我是德国人。”
可能是他坚定的语气,那个士兵相信了他,而且并没有让他脱裤子检查是否接受过割礼。(每个犹太男婴出生后 8 天会举行“割礼”,这是纳粹辨别犹太人的一种方法) 佩雷尔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而且因为他精通俄语,德语和波兰语,他被德军军官吸纳到军队里,并成为纳粹的一名翻译。 加入纳粹青年团 从 1941 年加入德军,他就不再是所罗门·佩雷尔 (Solomon Perel) ,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约瑟夫·佩雷尔(Josef Perjell).
有一次,德军在战场上俘虏了大林子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Yakov Dzhugashvili) 。审讯期间,他担任雅科夫的翻译。流利的俄语和德语,在审讯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给当时的德国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佩雷尔确实在大林子儿子被捕时在场,但不能确定这张照片是否描绘了那次事件。 作为一个受过割礼的犹太人,佩雷尔在军队里的每一天都可能被发现。他好几次试图逃回苏联,但每次都没有成功。由于他还是未成年人,佩雷尔不能继续留在军队里。可惜的是,他被纳粹看中,希望继续培养,随后他被送往 XTL青年团。在那里他继续隐藏自己犹太人的身份。
所罗门·佩雷尔 (Solomon Perel) 的XTL青年军名片,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约瑟夫·佩雷尔 (Josef Perjell)” XTL青年团是专门为XTL培养的未成年纳粹士兵。根据佩雷尔后来的回忆说:“我患有精神分裂症”,白天我是一个想要赢得战争胜利的德国青年,我唱着反对犹太人的歌曲,高喊‘元首万岁’。晚上,在床上,我因思念家人而哭泣。” 4年来,佩雷尔一直不敢使用真名。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再吃犹太洁食,不再相信上帝。为了活下去,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德国人”。 在XTL青年团里的每一天对佩雷尔都是一种煎熬。每天都担心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被发现。每一次洗澡或是体检的时候,其他的德国人都可能会发现他接受过“割礼”。 有一次沐浴的时候,一名军医曾试图性侵他,发现他是个犹太人。奇怪的是,这个军医并没有告发他。 “他没有告发我,应该是害怕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被揭发。我知道他的秘密,而他也知道我的秘密。” 自那件事情之后,这名军医就非常照顾他。佩雷尔之后的体检都会帮他体隐瞒。  从 1941 年到 1945 年,佩雷尔一直都在XTL青年团里接受训练。 等到成年之后,他被派往前线。这时也接近二战的尾声,各地接连接到纳粹战败的消息。佩雷尔所待的部队也不例外。 
佩雷尔跟随着部队去往了前线。 1945年4月20日晚上,在他20岁生日前夕,佩雷尔被美军俘虏。 一个穿着纳粹制服的犹太男孩囚禁在美国的军队里。 佩雷尔本来打算告诉美国人,他不是德国人。但是没过 2 天,美国人就释放了他。原因是美国人认为他还是未成年,待他签署了一份不会对美国人使用武器的声明之后,美国人释放了他。 是否真被纳粹洗脑? 事实上,佩雷尔从来就没有忘记过从隔离区逃出来前,父亲对他说过的话。 1943 年的圣诞节假期,他曾乘坐火车前往波兰的罗兹。他在城里四处游荡寻找亲人。在大街上佩雷尔看到的是装满犹太人尸体的手推车。多方的打听,他也没有找到亲人的下落。 美军释放之后,他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继续寻找父母的消息。经过多次询问,他终于知道他的哥哥已经结婚,并且住在德国的慕尼黑。佩雷尔随即搬到慕尼黑和他一起居住。 从哥哥的口中得知父母和姐姐已经在大屠杀中丧生。他的弟弟大卫还活着,而且在巴勒斯坦。佩雷尔决定前往以色列。 二战结束后 1948 年,佩雷尔曾在苏联军队担任过翻译。后来移民到以色列,准备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他的好运好像还没有到来。就在他到达以色列后,以巴战争爆发。他加入了以色列军队,直到次年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他于 1959 年结婚。婚后成为一名胜任,经营一家拉链厂。结婚之后他尝试忘记战争留下的阴影。也没有过多和别人提起自己在二战期间在纳粹服役的经历。  △ 然而,80 年代,在一次突发心脏病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公布出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回忆录 -- 《我是XTL青年所罗门》。这本书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欧罗巴欧罗巴》(Europa Europa),于1990年首次上映。
在回忆录里,佩雷尔讲述了同时拥有犹太人和纳粹身份的不易。战争结束后他还和XTL青年团的同事们保持联系,他说他认为他们是朋友。后来他还曾给他们写信,承认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他说: 他们说:“收到我的信件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质疑纳粹的思维方式”,我想深入他们年轻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独立思考,看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直到今天,我的身体里还有两个灵魂交织不清”。 在XTL青年团里为了活命,他曾努力“忘记”自己纳粹人的身份,但战争结束后他却刻意“遗忘”身上纳粹的影子。  可能就像他离开时父母说的,“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但要“努力的活下来”。看似完全相反的两句话,却解释了战争时期老百姓的不易。 2023 年 2 月 2 日,佩雷尔在以色列的吉瓦塔伊姆逝世,享年 97 岁。
偶然间从豆瓣上看到了这部电影,就想方法找资源去看了一下,真的被震撼到了。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感觉电影中的情节比现实更传奇。
故事讲述了一个犹太男孩的逃亡之路。
二战爆发,德国人大肆屠杀犹太人,为了活命,犹太男孩只能逃往苏联。
苏联收容了他,他在那里加入了共青团。
其实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电影《红樱桃》里的情节较为相似。它们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二战中的欧洲战场和纳粹德国,都曾被苏联收容过。
但安宁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苏德战争爆发了。为了活命,犹太男孩不得不再次逃亡。
但不幸的是,他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德军。
为了活命,他只能对德军撒谎,编造自己的身世,说自己是德国人,在一个由苏联人开办的孤儿院里长大,会德语和俄语,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身世。
德国人竟然很喜欢他,竟然还对他说:是布尔什维克害死了你的父母吧?
因为男孩精通俄语,德国士兵就让他给一位苏联士兵做翻译。德军要求苏联士兵拿出证件。
经过多次询问,德国人得知,这个士兵竟然是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然后,德国人看到犹太男孩精通俄语,索性让他当了德军的翻译。德国人对他还不错,这让犹太男孩十分困惑:为什么他们对自己这么好,却对其他的犹太人赶尽杀绝?
在德军服役了一段时间后,犹太男孩决定投奔苏军,弃暗投明。
他通过电台联系了苏军,说明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苏军赞赏他的勇敢,让他在晚上前往苏军阵地。
在晚上,当犹太男孩前往苏军阵地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战友竟然跟在他后面冲了上来。
原来战友们把他当成了偷袭苏军的英雄。
剧情到这里已经很意外了,不过后面还有更加意外的。
一个德国军官听说了犹太男孩的这一“勇敢行为”,决定把他收为养子,并送他到去一所法西斯主义学校训练。(其实就是法西斯青年团)
就这样,犹太男孩加入了法西斯青年团。电影中用了一个分镜头去记录了法西斯学校上课时的情节:一个德国教师给学生们洗脑,教一帮学生们如何识别犹太人并杀死他们。
看完这个镜头,我不寒而栗,一下想到了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学校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就如“洗脑”神器。如陆军幼年学校国语教科书中有反映日俄战争时期“军神”乃木希典的课文《靖国神社》、有介绍海军战役的课文《水师营会见》,有记述军国主义家庭情感的课文《水兵之母》。
后来,盟军进攻德国本土,犹太男孩被苏军俘虏了。他告诉苏联军官,他是犹太人。
苏联军官怎么会信他的话,准备处死他。
这时,有人在叫犹太男孩的真名。
犹太男孩回头一看,是他的哥哥。
他们就这样相认了。
这剧情太玄幻了,也太戏剧性了。但它正是通过这种戏剧性,表现了战争中孩子遭受的苦难。这也正是片子的主旨——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这部电影与《红樱桃》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战争,只不过《红樱桃》是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去看,而这部电影则二者兼得,通过对男孩身份转换的描写,同时从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角度去看。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以儿童视角拍摄的战争电影。
首先感谢朱莉让我看到这部影片,如果没有她我不会下载这部电影资源,虽然她在里面只出演了一个花瓶,但青春洋溢的皮肤嫩得可以掐出水来,只想说,年轻真好。 因为要练外语的关系所以我看了很多很多外语片,而对于德语这种我完全不熟悉的语言,说德语的片子我一般都是看几分钟就删掉的,包括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等,原因无他,如果电影无趣又不能让我练听力,why bother?所以我想说的是这部片子真的太好看了。 整个片子一气呵成,故事连贯性超级棒,人物代入感强,反正我是来来回回哭了好几次。虽然说我是一个很有同理心的人,然而在被无数同题材电影斥责纳粹的残忍和呈现犹太民族的惨痛的多次摧残下我真的已经快要哭到麻木了,而这部电影却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一个犹太人怎样经历了战争为了活下来而成为生存的投机者在战争中失去信仰认知最后又回归犹太人生活的故事,它很主观,很真实,很伤人,也很动人,这也是第一次,一个犹太人站出来说其实纳粹也并不是那么坏的,他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那么多好人。这个电影更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是真实的,主角在最后甚至出现在了片尾,唱了一首大概是犹太神曲的歌曲吧,长镜头从老爷爷的面孔延伸到远方。。。我也只能深深一叹息。战争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伤痛,比起其他犹太人的遭遇他太过幸运,然而,写在心里的痛怕是一辈子都不能痊愈吧。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吉尼斯世界之最之仍活着的最长寿老爷爷竟然是个被纳粹摧残过的犹太老爷爷哦,照片中他笑得慈祥,看起来精神也很棒。新闻在下面评价,大概是经过最深的苦难的人心胸更豁达吧,所以想起来那些经历过战争而活下来的军人都特别的长寿呢。或许这也是生命对我们经历的苦难做出的补偿吧。 我们电影的主角Solly并不是一个英雄,更多的他是一个聪明的犹太人,靠智慧靠随机应变靠多国语言活了下来,不,其实靠得是对生存的渴望。他和希特勒同一天出生,出生当日被行割礼,从此再也摆脱不掉自己是犹太人的事实。战争年代随哥哥一起逃离德国,半路走散,但聪明的他竟然不管在哪里都活下去了,还混得特别好。从电影刚开场他洗澡的时候遭遇袭击瞬间跳出窗户跳进水缸藏身的果敢就可以看出他的机灵,这也暗示了他后来的一切遭遇,总能绝处逢生逢凶化吉,虽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在里边。 他不是英雄,却也谈不上懦夫,他一切的行为都出于他要活下去这唯一的理由。所以他离开了父母,在苏联以放弃信仰为前提加入共青团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被德军俘虏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混入德军,因为精通德语和俄语他变成德军男孩子们的偶像,然后在战争中莫名其妙变成德军的英雄,在德军行军打仗中以及在学校里他感受到的从来都是德国人的善意和帮助,在被纳粹文化洗脑中他不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要和犹太人打仗,也完全燃起不了对德国人的恨。在他尚且成长却又懵懂的年纪里,他的信仰和价值观一次一次遭遇迷雾,直到最后,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双重身份的欺骗的折磨,在战火中冲向俄军。俄军作为正义的一方对他的对待却没有德军那样温柔,如果不是失散好友的一句呼唤,或许他就要被自己的同胞亲手杀害了。所以我想在他的内心深处,应该对苏联对纳粹都有着复杂的感情吧。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信仰是一个人的全部么?而我们的对自我的文化和民族的认知以及对自我文化和民族的归属感又在哪里呢?因为我说德语所以就是德国人么?难道我加入了共青团我就不再信仰上帝了么?希特勒是怎样统领德军占领世界的?他难道不是神么?斯大林又是怎样让我们背弃上帝的?因为他是神么?因为我不再祈祷,不再吃沾水的鸡蛋我就不再是犹太人了么?难道因为我行了割礼我就是一个真正的犹太教信仰者或者伊斯兰教信仰者了么?如果我经过洗礼但从来不去教堂做礼拜就不是天主教徒了么?如果我没有经过洗礼,但是时常阅读≪圣经≫并且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我就是虔诚的基督徒了么?如果我从来没有自己的国家,一直说着生活国家的语言那么我到底是谁? 如果没有战争Solly也许永远不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因为战争他迷失了,作为一个犹太人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个象征着犹太民族神圣的割礼给他带来的只有危险和痛苦,犹太人这个标签让他饱受了其他人不用经历的苦难,那么,他应该怨恨自己是个犹太人并且被割礼了么?整个电影中其实他也这样问过自己吧,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他说那个帮他剪头发本来想强暴他的好友因为发现他是犹太人忽然对他无比温柔和敬重,不是每一个纳粹都是残忍的,他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都是亲人,也正是战争一次一次带走了他的亲人,所以他想逃离。然而逃到哪里去呢? 电影最后他说他还是给他的儿子们行了割礼,在历尽折磨之后,虽然他或许有时心里也是对于自己是犹太人是不满的吧,但他还是认同自己是个犹太人。电影中英文字幕用了barely这个词,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所以我也不知道Solly的原本用词,但我怕理解错误特意去查了单词,barely这个单词有否定的意思却表达肯定,所以我理解最后他想说的应该是哪怕在这一切之后他还是坚定地对儿子们行了割礼,或许他从始至终一直都深知和坚信自己是犹太人吧,信仰宗教并不能让我们得救,但没有信仰我们就失去了方向。 纳粹为什么可以带领内忧外患的德国打响牛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是怎么做到的?那些跟随战争失败而哭泣的孩子团结一心,那些为战争而努力生活和学习的孩子脸上洋溢的光芒亮得让人睁不开眼,这些让Solly迷茫,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因为在贫苦艰难的现状中人们的祈祷并没有得到上帝的圣光普照,这个时候一个新的神到来了,他的名字叫希特勒,所以我们看到Solly的室友因为自己是纯正的德国人而骄傲,Solly爱的女孩竟然可以因为信仰纳粹而和一个她不爱但血统纯正的德国人生孩子,这些孩子和Solly 一样,又何尝不是受害者,他们年轻的思想里被灌输了扭曲的价值观,青年学生总是革命的先行者,因为他们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勇敢,因为他们未成型的价值观像肾上腺素一样可以摆布他们去疯狂。 写到这里我又是一声叹息,和希特勒一样,斯大林也是苏联的神,在短短几十年里,苏联却进步飞快,虽然最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还是解体了,但那个年代依然是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牛逼哄哄又充满激情的年代。就像新中国一样,毛爷爷不也是我们的神么?虽然说着我们无产主义是没有信仰的,但是没有信仰何以凝聚人心?在绝望的年代,这些英雄就是人们的信仰啊。 电影中希特勒和斯大林共舞的片段实在亮瞎了我的眼,那画面如此搞笑如此梦幻却又如此讽刺,就像希特勒本人就不是纯正的德国人并且传言他还有犹太血统一样,现实或许更讽刺。 抛开电影不说,这次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过去七十多年,犹太人在飘荡了几千多年以后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国家,并且这些犹太人还成为了世界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难道不是人生的赢家么?希特勒要杀犹太人是有情可原的,不是说大屠杀是正义的,只是我们反反复复没完没了谴责德国人的暴行,但是有人替已经被灭族的亚美尼亚人抱不平么?奥斯曼帝国对于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也才不过过去百年,而历史上延续了几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呢?伊斯兰人就该死绝么?说到底亚美尼亚人因为被灭族如今没有代言人,而犹太人统治世界所以他们有实力申冤,甚至有我们替他们申冤。而如果当年天主教没有开除穆罕默德的教籍,那么他又怎么会走投无路带领和他一样千千万万个上帝的弃儿创立了伊斯兰教呢?说到底今天这些打着真主旗号的圣战以及大屠杀,这些伤及无辜百姓波及到全世界的恐怖主义不是我们自己造的恶果?到底什么是正义?美国和波斯湾石油国家们打了十几年的石油战争没有消灭掉敌人反而创造了更大的敌人,本来就是冲着利益去的却说什么它要代表月亮消灭罪恶,难道不很伪善?如今欧洲变成恐怖主义的屠宰场,难道不是在帮美国擦屁股?而生活在法国的我因为恐惧和不安全经常没有办法正常出行心里不再谴责美国和中东国家的石油战争的非正义性,反而埋怨他们当年怎么没灭了这群祸害,如此善良具有人道主义的我怎么能这么残酷没有人性?说到底没有牵扯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圣母,真的干涉到个人利益的时候谁不撕逼谁不是人! 正义从来就不是客观公允的,而公平更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如果说我看完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影响,我想那就是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掌握多国语言的优势,关键时刻可以救命啊!语言差异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给我们机会捏造是非,而主动权却掌握在掌握这些语言的人手里,多么令人心潮澎湃!我想到以前一位英语老师说过,想一想,如果你会很多国语言,那么作为一个女孩子你不光有可以找中国男人做老公的机会,还有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那么摆在你面前的选择有多丰富,你的世界又该多么宽广。我觉得,我忽然又燃起了学习德语的兴趣来。 最后,虔诚地为世界祈祷:愿世界和平,愿每个人都可以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2016-03-16 0:31
黑眼圈第十一观影日,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作品《欧洲 欧洲》。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剧情千回百转,片尾还出现了男孩的人物原型,基本就是犹太人版本的《活着》。 可以将两片梳理一下类比来看,简单说几个点。 整体表现中规中矩,情感表达细腻,可能由于类似题材的《活着》给我的文化认同感更强,这个犹太人视角的故事虽然讲的不错,也足够曲折,但是终究感觉还是差了一点。 在急剧变化的大时代里,人终究要靠机敏的应变还有不可或缺的好运气才能活下来。 人要有一技之长,离乱之时或许用得上(富贵会皮影戏,男孩会多国语言)。 活下来的信念很重要,当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自觉自愿的时候,不用学,都会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儿。 有实际行动的宗教行为(类似割礼这种的)烙下的文化认同更深刻。 最好的剧本来自于生活,最好的表演也来自于生活,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时刻上演的戏剧,只是我们都沉浸于表演,而无法坐下来好好观看。
故事讲述犹太男孩所罗门在二战期间,混入德军,竟鬼使神差的成了纳粹的英雄,还进入了希特勒青年队。最后在战争结束后与幸存的哥哥团圆。从题目可以看出,本片想讲述的并不是纳粹,而是欧洲。欧洲是西方文明的火山,喷出的无疑有火焰也有蔽日的烟尘。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泛滥的欧洲,让一个人的身份成了无比重要的东西。纳粹军人对主人公特别好,因为认为他是雅利安人;苏联女教员对他也特别好,因为他是共青团员。 电影试图表现的并非欧洲一统的美好祝愿,而是坚定了主角最核心的身份:犹太人。所以,这个电影虽然用欧罗巴做题目,其实加深了身份之间的鸿沟,这颇让我郁闷。但更郁闷的是,我觉得当代人对这种身份的敏感和强调是越来越深刻了。在现代社会,一方面,被启蒙了的现代人格外重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强调自己的自由行为,尽一切可能表现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媒体的强大权力却同时塑造着人们的趋同,看似个性的下面,人类越来越穿着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品,看同样的电影。一切都可以在大工业之下被复制。音乐被唱片代替;艺术被策划代替。这种趋同又反过来压迫人们的神经,于是人就愈发的强调自己的身份。而最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不知道,不敢想。
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孤儿院发糖果那段我多少猜到了会有空袭,毕竟波兰制作的片子不可能放任康米诋毁宗教;两个善良的德国人安排得很是耐人寻味,一个估计在魏玛时代是混迹Gay Bar的存在,一个则代表了具有母性与良知的德国妇女。
the subtitle is delayed... no match...
不过又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二战犹太人命运的影片,而由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使人对影片有了几分期许,但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一部可以忽略电影语言等技术化的电影,而波兰女导演Holland将剧中几乎所有人都人性化,没有刻意的标签化,也许只有女导演才如此细腻感性。ps:德尔佩真是水嫩!
割,吸一管子都引来了,洗个身子全是转折,没有屁股开花没有把气放跑却被困在这怎会呢,没有致命一击没有失之交臂正好来电安培瓦特,茫前芒后还不阵亡会来黑我加深褪色,左右开弓到处长脸干嘛推我难以重合,破碎的声音占用应急通道欧了欧了能完美什么,呦吼吼俄了吗德了吧都打下烙印而如此包装也就太可,认与不认解与不解等不起了终要回撤,那临时性真天晓得。
影片后半部分delpy就这么出现了,但也只是一个花瓶
为了逃命,战斗英雄,亚利安人,共产主义,都可以胡乱的加在一个孩子头上,对于他来说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上的枷锁,有的只是生的渴望,人的欲望
Ich bin kein Stein! Ich habe auch Gefuehle!
7/7.5 个体在时代洪流前是多么渺小,以男主的“出身”能够坚持活到战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同样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朱莉德尔佩年轻时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拍摄此部作品的波兰女导演也曾执导美剧火线。
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那这电影比《钢琴师》更要曲折二三倍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男主角能将截然相反的两种身份安放在自己身上本身就是巨大的反讽,而他能在各种极端状况中生存下来既是命运使然也满足了故事的戏剧性。这种传奇式书写依然滋养着现在绝大多数的二战题材通俗片,比如《波斯语课》、《江湖医生》之类的。
波兰名导的佳作,很人性的一部片子!
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暗示和對比手法都極盡揶揄之能事,但是因為採用了內向性的敘事,從而將這種調侃的況味極大地消解了。當然,重要的在於反思和批判,用一個孩子的經歷來體察戰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所有的專斷和思想恐怖都是可恥的,民眾諾諾,卻總是成為強權之牲。
3.5 本片拥有一个杰作潜力的剧本 可惜在导演呈现上差强人意 影片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致敬了《迷惘少年》 年轻人在二战中受到的蛊惑 对身份的迷茫 对爱情的无法触碰 因为一时得势而生的自负 用年轻人来写大时代中的普通人 正是这类二战反思类电影优秀之处 本片更注重刻画的是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犹太男孩的墙头草无非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同时兼具苏联共青团员和希特勒青年队两重截然相反身份的男孩 其存在就像漂白了皮肤的黑人在当今一样充满时代讽刺 也引申出编导多次在影片中表现的无论极左还是极右 其实都是一回事的极权这个更宏大的主题 最后当身穿集中营号服的哥哥抱着身穿党卫军制服的弟弟哭泣时 讽刺之尖锐达到了顶峰 不过本片导演霍兰相比这个优秀的剧本 导演能力就平庸许多 大量独白和无质感的配乐都拉低了电影本应有的厚重与荒诞
Based on True Story。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一个先后加入了苏联共青团和德国纳粹部队的犹太青年寻回民族认同感的故事。Julie的德语是配音的吧。
德国人似乎比任何民族都善于挖掘一个真实的“人”,也许真如此,他才比任何民族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对于德意志人来说,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从田园诗意和豪迈英雄的意淫中摆脱出来,才是他们有勇气直面战争的血债的一脉真源。
他的一生都在化险为夷中度过,他的一生也都在爱恨离别时伤神,可所幸活到了夕阳日落,回顾一生不曾因共青团而耻辱,也未曾因党卫军少年团而兴奋,他挣扎生存的欲望里,也许就是想写一折独特而不知后情的剧本。
两个镜头调度很有趣,一个是离开家乡时电影院女售票员的追逐,还有一个是曾经是演员并帮助Solly在军中打掩护的德国军人的死。是极其幸运的人,因为无数次濒死又奇迹般活下来,却也是不幸的,因为很难定义自己最后到底是什么身份。Holland说Solly Perel本人和她分享了当多年后和曾经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见面时,听到那些歌曲内心的澎湃和归属感。她也重现了这个场景,但她最终从电影里拿掉了这一幕,因为她说这样对于电影来说背离了初衷“英雄不再是英雄”。一言概之就是: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再是我。
7.7 你以为是文艺片,其实还是个商业片,工整,流畅。一方面告诉我们各样人种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表现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每个犹太人在二战中都有一个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