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蝴蝶》OR《菊次郎的夏天》?
片名想到了《老人与海》。
讲述的是一个平淡的故事,老人与海鸥,老人与自闭男孩。除了牛犇老爷子,其他的演员毫不出彩,加上细节没亮点,情感铺垫不自然,整个看起来像被迫喝了90分钟的白开水,那感觉你自己想想。对照一下《菊次郎的夏天》,对照一下《外婆的家》,你就知道,编剧导演还要努力多少倍。电影拍了100多年,故事套路都已经被用尽,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人物组成,关键在于具体细节!
牛犇老人家辨识度很高,演技也沉稳,这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已经越来越少,对比一下那些天价片酬的明星、小鲜肉小花旦,愈发让人觉得当下的内地影视圈是畸形繁荣。就好比常说的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样,这些有才华有品行的前辈高人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和价值回报。所以,某种角度上,我认同降天价片酬,回归合理性,也有利于重塑健康的价值观。
最后群鸥绕着老人画像飞舞的一幕很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的描述,《百鸟朝凤》大抵也是这个意思。虽然诗意(夸张)了点,但编剧想到这样的细节也还值得嘉许,不过难免给人这山寨了别的电影的猜疑。
看了片子,想得最多的还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菊次郎的夏天》?想到去年代表内地申奥的《夜莺》,中国电影居然沦落到要请一个法国人来导演了一个中国版的《蝴蝶》,然后还要当成中国的电影拿去世界宣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那些烂片总强调剧本换了多少人来写,改了多少稿,根本就是托辞,其实只要有老板愿意拿出相应的稿酬,给予编剧足够的时间,中国编剧也可以写出《菊次郎的夏天》、《蝴蝶》、《触不可及》、《闻香识女人》,只是老板不想拍好片而是想着怎么赚快钱。所以,只能一声叹息。
孤独老人、自闭孩子、留守妈妈、打工爸爸、飞翔的海鸥,串起一个简单的故事,很唯美。一生活在忏悔中的老人,或许没有想到,他喂食救治海鸥的有心之举,却无形中开启了一个自闭儿童的内心世界,改变了孩子的一生。片中老人讲故事那段,台词有点刻意煽情了,对面的听众可是个孩子呐。云南的风景真美。
邹东孝36:25露肉
有人说剧情单薄,但我觉得这种单薄才是孤独最好的提现,真的,家里没自闭症儿童无法体会这种心酸,感谢导演,希望多给自闭症儿童一点关怀
牛犇和徳姬出演,老人家把海鸥作为自己怯懦失去的女友的化身,而通过喂海鸥这一举动帮助自闭症孩子开口说话,但剧情而言太简单了,温情吗同类型的很多而且情绪处理也更到位,自闭症比较少展现但你也没有见微知著
风景,海鸥和牛犇爷爷,孩他媽···
呵呵呵 我竟然不写作业看这个
这个朋友鸥真是令人发笑
昆明人都知道。有些人做一件事就是一辈子
豆瓣的人装逼很厉害,对于看不懂的剧就是高分,以为自己就牛逼了。而这部,满是温情,他们却看不懂。
一片海一群海鸥四个人四个景几句台词……执念
cctv6的映前预告真是简单粗暴,看点都串联了…不过这部没啥看点
像一首人与自然的唯美散文诗 影片独辟蹊径 把自然与人和谐状态呈现在银幕之上 一个老人 一个自闭症儿童 一个留守妇女 一群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海鸥把他们紧密连接在一起 让这个小团体充满关爱 宽容 互助 也听得到更多的笑声 向观众奉送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画卷 书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温情诗篇
看不下去,一半就弃了
四个场景四个人,不超10句台词。小憩个三五觉完全不影响继续观影,能记住的除了海鸥就是那一片油菜花田,确定不是旅游宣传片?
把我看哭了 不知道为什么哭 动物都是有灵性的
妈妈台词:小仔、小仔;爷爷台词:我教你喂海鸥;小仔台词:好,真好。所有人台词:大家好,我们是海鸥一家亲。给第一次出演主角的牛奔老头子,加一星。
没大家说得那么差啊,我觉得拍得很好,可能因为以前性格内向吧,看到这个小孩很有感触。海鸥治愈了老爷爷,老爷爷治愈了小孩,虽然小孩还只会说“好”,但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
c6看了几眼,太难看了
完全没配乐更合适
cctv6现在在放 一眼看穿的剧情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