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喜剧片中国大陆1993

主演:林栋甫  张瑜  奇梦石  周立波  

导演:张建亚

 剧照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2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3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4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5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6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3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4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5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6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7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8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19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繁华上海滩,王先生(林栋甫 饰)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男人。妻子王太太(王文丽 饰)整日浸淫在麻坛里,自然无暇顾及丈夫,女儿阿囡(卢焱 饰)更是谈起了恋爱,心中只有男友没有老爸。   形单影只的王先生分外寂寞 ,只能找到被贬职的小陈(宗晓军 饰),两人互相作伴,一起消磨时间。就在此时,一位名叫伊雯(张瑜 饰)的舞女出现在了王先生的生命里,机缘巧合之下,王先生竟然成为了将伊雯救出水深火热之中的救命恩人,两人之间牵扯出了一段情缘,不过这一切,可不能让王太太知道。

 长篇影评

 1 ) 一些资料(ZZ)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画内外虚实相映的小人物冒险历程
谢开文 发布于:2010-01-21 13:38
 
【演职员表】
英文名:Mr.Wang's Burning Desire
编 剧:徐小帆 张建亚(取材于叶浅予漫画《王先生》)
导 演:张建亚
摄 影:黄保华
美 术:周欣人
作 曲:潘国醒
录 音:詹新
剪 辑:孙惠民
化 妆:沈东生 殷丽华
置 景:吕建生
拟 音:胡伟民
动 作:李国民
特 技:范幼龙 胡卫平
动 画:薛梅君
制 片:杨光 吴永林
主 演:林栋甫 张瑜 宗晓军 王文丽 奇梦石 周立波 何政军 卢焱 高维明 周明 陆少鸣 戴维青
片 长:95分钟
出 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上 映:1993年
 
【剧情梗概】
1、王先生是上海滩的“名人”,他喜欢沾花惹草,但又十分怕老婆,时时出洋相,是个典型的小市民。王太太却是除了睡觉就是赌牌,而女儿阿媛成天花枝招展,不好好念书。王先生有一好友小陈,原在南京当官,因得罪上司而被解职回家,两人臭味相投,很合得来。歌女伊雯本是苦出身,逃荒到上海,为生存所迫做了歌女。这天,王先生和小陈来到歌厅“逍遥”,正赶上两路恶势力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混乱之中,王、陈二人救出了伊雯。在王家,王先生和小陈向伊雯百般献殷勤,但王太太的存在,使得二人不敢造次,只能胡思乱想。在送伊雯去乡下的路上,他们受到恶势力的追杀。危急之中,伊雯昔日的情人解救了他们,当伊雯得知自己的心上人已成为日本特务时,痛不欲生,愤然离去。伊雯走了,她忘不了心地善良而又出尽洋相的王先生和小陈。王先生和小陈空忙一阵,他们又去歌舞厅捧场。
 
2、上海滩的王先生是个怕老婆的受气包,王太太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王太太认为世上最快活的是两件事,第一是打麻将;第二是向老公要钱花。女儿阿媛则小小年纪学摩登,不好好念书。王先生想起新近被革职罢官的小陈脸上才露出了笑容。百无聊赖之余,没有女人相伴,王先生只好与小陈相聚兆丰公园。二人看见人家一对对在甜言蜜语,不免顾影自怜,来到歌厅逍遥。这时,一阵急促的爵士鼓声中,舞台上梦幻般走出歌女伊雯。一曲《夜上海》把在场的人镇得大气都不敢出。伊雯越唱越欢,拿着话筒在桌间穿行,她把小陈的酒杯喝干,又在王先生身边暗送秋波,乐得二人眉开眼笑。伊雯是商会会长力捧的红歌星,他出高价点歌,哪想黑帮头子陆天宝也来捧场。强龙碰上地头蛇,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混战中,王先生与小陈救出伊雯。如此窈窕美女怎么安置呢?无奈中王先生将伊雯接进家。王太太自然是一番大吵大骂。脑子灵活的小陈称伊小姐麻将打得不错,王太太才转怒为喜。这时,几路恶势力都想先下手为强抓到伊小姐,以示在上海滩的势力。王先生救美女原本心血来潮,如今却欲火焚身、进退两难。又一想,既然美女在家中,何不先与她幽会。正当他向伊雯靠拢时,来了“情敌”小陈,俩人还未及争风吃醋,王太太又上楼来,吓得二人跳上窗台吊在屋外冻了一个晚上。王先生和小陈既迷恋伊小姐的美色又担忧自己的处境,担心倚仗美英势力的商务会长和倚仗青红帮作靠山的陆天宝,在此地找到伊小姐将会被满门抄斩。他们决定把伊雯送到乡下,路上遭密探打手追杀,只好回到家中。绝望之中,伊雯昔日的情人袁达生从天而降,当年他杀了流氓远走他乡,而今摇身一变成了日本驻沪情报机关的头目。他四处寻找伊雯,并以其铁腕和军刀制服了商会会长和黑帮势力。伊雯终于见到了恋人达生。当她得知当初烈血男子如今变成了汉奸时,痛不欲生。她不能接受一个倭寇的帮凶做恋人,愤然离去。伊雯与王先生、小陈告别重找生路。忙乎半天的王先生和小陈悻悻然又去舞场捧新歌女了。
 
3、十里洋场上海滩,有个大名鼎鼎的王先生,大街小弄都流传着描绘他外貌待征的打油诗:“锃亮光头象电灯泡,八字胡子翘了翘;倒挂眉毛抖又抖,走起路来摇三摇;屋里住勒石库门,日脚过得蛮风光;喜欢女人怕老婆,欲火焚身差点命报销。”提起他的性格为人,倒是几句话难以讲清楚。说他精明狡黠,却又贪小惧内;说他老于世故,却又胆小怕事;说他好沾花惹草,却又看见漂亮女人说话都结巴。他什么好事都想沾点光,又常常落个倒霉的下场。总之,是个挨老婆骂的受气包,尽出洋相的老实人,活脱脱一个上海滩典型的小市民。一个极其平常的礼拜天,王先生吃完小笼包翻完报,想与老婆诉诉衷肠,可王太太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自顾自与亭子间阿姨前厢房姨太太后楼胖小姐搓麻将。她自认活在世上最快活的是两件事:第一是打牌,第二是向老公要钱花,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就是赌钱,连饭也是在牌桌上享用的。小姐阿媛是他心头一块肉也是心上一块病,小小年纪学摩登,什么袒胸露臂的衣服都往身上穿,什么莫名其妙的化妆品都朝脸上抹,什么新思潮新流派她都喜欢。女小囡居然还学会了谈情说爱,不好好念书去轧啥格男朋友,这样下去岂不要闯祸?想起了小陈王先生才展开了笑容,这位难兄难弟本在南京当局长,不知开罪了哪路上峰,被革职罢官,灰不溜秋回到上海,失魂落魄大有屈原、陶渊明的感怀。其实还是摘了顶戴花翎,无官一身轻好,正好陪王先生逍遥玩乐,自由自在。
 
百无聊赖之余,没有女人相伴,王先生只好与小陈相聚兆丰公园,眼睁睁看人家成双成对卿卿我我甜言蜜语,二人都顾影自怜万分感概。一个自叹“命缺桃花啥时才能交上桃花运?”一个假作正经“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桃花运还是不沾为好。”可心里却在做美女梦,手里还拿着裸女画在欣赏,撩拨得小陈心里痒痒的。于是二人笃悠悠来到歌舞厅,在家受恶气,何不来此乐逍遥?小陈怕回家挨老婆骂,王先生煞有介事教唆制服老婆的妙法:先喝个酩酊大醉以酒壮胆,然后借酒发挥,破口大骂“身为女流不尽妇道,养你何用!头发烫得象鸡窝,能孵小鸡吗?”接着就乘胜追击,一顿老拳把老婆的曲线美打成直线美,叫她从此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一番话调教得小陈五体投地。忽然,他的眼睛象电灯泡一样直射酒吧舞台,原来一阵急促的爵士鼓声中,舞台中央如梦似幻般走出歌女伊雯。一曲《夜上海》把在场所有人镇得大气都不敢出。谈起这歌女,娱乐圈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伊雯近年虽然大红大紫,可她原本是穷苦人家出身,逃荒上海在街头卖艺遭到流氓凌辱,幸被青梅竹马的恋人袁达生相救,才得以脱身解难。达生杀了流氓远走他乡,相约5年后定来接伊雯逃离苦海。伊雯独身在上海滩苦苦挣扎,被商会沈会长捧为红歌星,强颜欢笑,象囚在笼中的金丝鸟一样任人摆布。伊雯越唱越欢,索性手拿话筒在桌间穿行,顺手拿过小陈的酒杯喝干,乐得小陈眉开眼笑。她又来到王先生身边暗送秋波,激得王先生头上的铜盆帽不翼而飞。全场雀跃,沪上巨富名流都不惜为这位美貌歌女一掷千金,沈会长出高价点歌,肆想黑帮头子陆天宝也来捧场,强龙碰上地头蛇,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混战中王先生与小陈拔刀相助,救走了伊雯,自此如湿手沾面粉,捏不得也甩不得。王先生把伊雯救到家门口,霎时犹豫起来,把个窈窕美女弄到家里,雌老虎太太岂不闹翻了天?“这下搞大了,老太婆肯定会杀了我。”小陈安慰说:“我们是救人行善,又不是偷人养汉。”王先生这才豁出命把歌女接进家。果然,王太太岂容丈夫有这般花心,自是一番洒东狮吼,大吵大骂,让王先生领教了厉害,也让伊雯落得个尴尬。小陈脑子活络,佯称伊小姐打麻将一只鼎,王太太马上转怒为喜,拉了麻将搭子就走。
 
王先生演成了“英雄救美女”一幕,心中颇感得意。没安稳几天,外面风声吃紧,几路恶势力均在搜寻伊雯,商会会长早把美女视作玩物,“金丝鸟”突然不翼而飞,这老贼岂肯罢休?帮会头子陆天宝如馋猫寻踪而来,早想把伊小姐占为已有。他们磨刀霍霍,杀气腾腾,谁都想先下手为强抓到歌女,以示在上海滩的势力。王先生情知不妙,暗暗叫苦,救美女原本心血来潮,如今却欲火焚身、进退两难。管他呢,既然美女妇就在家中,何不再来一场“密室幽会”?于是,他深更半夜来到厢房间,借故送蚊香打“DDT”,对伊雯问寒问暖大献殷勤,嘴里在不停嘀咕“老太婆太霸,小姑娘又太傻,这屋子唯独你最通情达理……”正当向伊雯靠拢,响起了敲门声,他惊得一跳,一骨碌钻到床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情敌”小陈,他送来了宁波汤包大惯派头,并乘机奚落王某:“这家人家小器是出了名的,一个月也不见劳腥,讲得好听要减肥……”话未说完,脚步声又响,他赶紧躲进床底下,与王先生钉头碰光头,怒目而视,等待阿媛洗浴时二人才钻了出来,还没来得及争风吃醋,王太太又上楼来,吓得这对宝货抱头鼠窜,跳窗逃走。可怜这对多情男子面对喜欢的女人却可望不可及,双双哀叹人世间太多不平事。小陈想想做人没意思,本有一腔抱负大展宏图,哪料经商玩不过商界的阴险,做官斗不过官场的凶残,追女人又落得个一场空欢喜,他下狠心一了百了,离开这个痛苦的世界,一个空中旋转跃入江中,转而又猛地坐起,原来这是条齐腰深的小溪。王先生可不想死,他打呼噜睡大觉,梦中娶美女,与伊雯相约芦苇地,你有情我有意双双坠入爱河,一个躺在柔软的滩地,一个甩掉铜盆帽,再脱长衫马褂,可扣子怎么也解不开,急得满头大汗索性把衣服撕了。梦醒了,眼前只是模糊一片。
 
屋里乱成一团麻,屋外风声鹤唳,沈会长、陆天宝龙虎相争。前者倚仗美英老板不可一世:后者有青红帮作靠山,人多势众,如苦真的追寻伊雯到此地,不来是满门抄斩,起码也是血肉横飞。王先生、小陈既迷恋伊雯之美色又担忧自己的处境,两难之间伤透脑筋。情急之中想出一计,将美女送至乡下来个“金屋藏娇”,谁料弄巧成拙,一路上受密探、打手追杀,险遭毒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王先生与他的伙伴们绝望之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消失了5年的袁达生、这位伊雯的昔日情人从天而降,当初祳落魄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日本驻上海情报机关的头目,他亦在四处寻找伊雯,并以其铁腕和军刀制服了商会会长和黑帮势力,终于与患难情侣重新相见。伊雯见到达生就像陈白露见到方达生一样欣喜万端,可她万万没想到当初的烈血男子如今却变硦了汉奸、魔鬼,她痛不欲生,万念俱灰,自己再穷再难也不能接受一个倭寇的帮凶作为恋人。她训斥达生,大义凛然,愤然离去。伊雯与王先生、小陈依依惜别,她忘不了这对尽出洋相惹是生非的善良人,决心重找生路,因为天底下总有一块干净的去处。王先生与小陈忙乎了半天,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又去追捧新歌女了。
 
【幕后花絮】
      中国电影与连环漫画结缘始于1934年,当时天一公司老板邵醉翁别出心裁,将叶浅予在《时代画报》上连载的漫画《王先生》改编成电影。与此齐名的中国连环画电影的另一个经典题材就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摄制了据此改编的《三毛流浪记》、《三毛学生意》、《三毛从军记》等三部故事片,受到观众的欢迎。
 
      叶浅予(1907年3月1日—1995年5月8日),中国现代漫画家、中国画家。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自1927年起,叶浅予开始进行漫画创作。1928年3月,由张光宇任总编、张正宇和叶浅予任副总编的《上海漫画》周刊创刊,叶浅予的长篇漫画《王先生》开始连载,大受欢迎,后又转到《时代画报》连载,还被改编为电影。1936年,他为南京《朝报》作长篇连环漫画《小陈留京外史》,为《王先生》的续篇。《王先生》以幽默的构思、犀利的笔锋针砭时弊、鞭挞丑恶,几乎家喻户晓。该画以旧中国的市民代表人物王先生为主角,与另一代表人物小陈为搭档,演出讽喻当时社会世俗的一幕幕闹剧,被誉为“三十年代的上海世相图”。《小陈留京外史》一改《王先生》中角色的主客位置,让小陈晋身官场,王先生为衬托,上演一出新官场现形记,以辛辣的画笔,披露了腐败官场的诸种丑态。两部漫画皆为喜剧,造型上受西方漫画的影响,简练明快,自成一格。
 
      叶浅予:从《王先生》到《天堂记》
      一个天才漫画家的出现
      叶浅予是以长篇故事漫画《王先生》成名的。王先生单名一个“盛”字,20世纪前期的上海市民,瘦长条、尖鼻子、两撇胡子,长袍马褂,太阳帽,像个半土半洋的乡下财主。他有个矮胖的太太,有个爱打扮的女儿,还有个朋友小陈——一位短小粗壮、蒜头鼻子厚嘴唇、怕老婆、喜欢趋炎附势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由家庭而社会,参与其中的有达官贵人、太太小姐、警察小偷,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小故事连续不断,滑稽而引人入胜。《王先生》的创作,最初借鉴英文报纸所刊一个美国胖子惧内的漫画故事,不久,叶浅予“从模仿中解脱出来”,改从上海市民生活中“捡拾奇形怪状的贝壳”,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情节和性格。《王先生》登场于1928年《上海漫画》创刊号,继而又上《时代画报》、《图画晨报》、《小晨报》、天津《庸报》、南京《朝报》、《时代漫画》、《良友画报》,每周一组,共计有八百组之多。后来,又印为《王先生》、《王先生别传》、《王先生北传》、《小陈留京外史》等多种单行本发行。王先生的故事打动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演员汤杰,决心将其搬上银幕,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卓别林”。这个想法得到了公司老板和《晨报》社长潘公展的支持,于是一个由明星公司代摄制、代发行、专门拍摄王先生故事的“新时代影片公司”宣布成立,请原创者叶浅予出任经理,参与编创并领受一分干股。从1933年到1940年,先后拍摄了《王先生》、《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王先生奇侠传》等11部影片,王先生和叶浅予的大名不仅名满上海,也传播到国内各个城市。
      叶浅予从桐庐独闯上海时仅18岁,10年间就成长为一代漫画大家,他是如何获得这巨大成功的?
  首先是天赋。叶浅予幼即喜画,少年时临摹过石印画册,但没拜过名师,没上过美术学校。他在杭州盐业中学未毕业就到上海谋生,先后当过“三友实业社”的练习生,中原书局的插图员,花布印染厂的设计,画报社打杂的伙计,又跟随漫画家黄文农当了半年创作北伐宣传画的“海军中尉”。三年的“杂艺”,使他获得了很多社会经验,得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1岁参与创办《上海漫画》,开始创作《王先生》,并一发而不可收,坚持画了十年!他的成功,首先靠的是艺术天赋——摹仿与创造的天赋,讽刺幽默的天赋,敏锐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等等。
  其次是环境的造就。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是“东方大港”、“文明窗口”、“文化中心”、“冒险乐园”、“罪恶渊薮”。这里航运发达,经济繁荣,华洋杂居,帮会争锋,教育盛行,各色政治人物活跃,各种报刊风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型知识分子大量集结,大众文化五彩缤纷。年轻而敏感的叶浅予迅速接受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叶浅予自传》谈及“上海创业”时说,他是把“带点农民意识的小县城的眼睛,变成了十里洋场的眼睛”。——这“十里洋场的眼睛”,系指一种更加开放的、能自由吸纳多彩的上海文化的眼睛。他在这个环境里的个人奋斗,是从底层开始,在命运的浮沉中寻找机遇,如他所形容的“顺着某一条水流,任凭漂浮,然后抓到一个登岸的机会”。在艰苦的竞争中,他“抓拾一切可以装进肚子里的饲料”,拼命学习一切可学的东西。这不是徐悲鸿式的“奋斗-留学-发达”之路,而是在上海本地的博弈求进之路。20-30年代的上海,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大众艺术迅猛兴起,画报、通俗文学、戏剧演出长盛不衰,新兴电影异军突起,漫画创作、洋画运动、新木刻运动也高潮迭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叶浅予得遇年长的漫画家张光宇、张正宇、黄文农、鲁少飞、王敦庆等,他虚心请教,甘当助手,凡跑脚打杂、费时费力之事,他都主动承担。长者的经验和智慧使他受益良多,譬如王先生的造型,如“瘦长条,两撇小胡”等,是王敦庆给他出的主意,而27岁的叶浅予出任《时代画报》的主编,是张光宇、张正宇兄弟的提携。此前办《上海漫画》时,经常来编辑部的,大多是上海滩的名人,如叶灵凤、穆时英、施蛰存、傅彦长、张若谷、杨清磬、钱瘦铁、江小鹣、郎静山等等,除了约稿、编辑,叶浅予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唱戏、东拉西扯,谈论人生和艺术,也大大受益——叶浅予晚年用四句顺口溜来形容这几年的交游:“办报三年整,宾客常盈门。三教兼九流,往来无白丁。”这样的环境造就出叶浅予这样的天才艺术家,是不奇怪的。
  《王先生》的魅力
  《王先生》能够家喻户晓,能够赢得业内的广泛赞羡,靠的是它的魅力。这魅力来自它的现实性、批判性和娱乐性三个特征。
  “现实性”是指它以丰富的细节描绘,展现了20-30年代上海五光十色的市民生活:他们的生存情状和喜怒哀乐,他们的心理和欲望。《上海漫画》发刊词曾说,漫画家们要“感受上海生活百宝库的伟大与丰富”。说《王先生》让读者“感受”到上海市民生活的“丰富”,是很恰当的。全篇八百组的漫画,相当于八百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源于画家对上海市民与心理的观察与捕捉,这观察、捕捉和创作达十年之久。当时的观者从中感受到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生活,给他们带来艺术观照的快乐;今天的观者除了继续得到这种观照,还能获得其丰富图像、丰富人情人性描写的历史与艺术史价值。《王先生》这一特点不是偶然出现的,它上接晚清《点石斋画报》以来的上海画报传统,兼取上海大众文化中的社会讽刺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的营养,如可以清晰感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类作品的影响。它虽以漫画的夸张形式出之,但其根于现实、贴近现实的现代倾向,与这些作品所代表的新艺术传统是一致的。在这点上,漫画大大胜过了同时期以山水花鸟为主的中国画和主要处于技术传播时期的西洋画。
  “批判性”,是指它的揭露性和讽刺性特点。《王先生》虽然是叙事性的作品,不同于政治讽刺画,但其批判、讽刺的特点还是明显的。这种批判性,主要不在人物外形的塑造方面,而在漫画故事所体现的人物道德行为方面。王先生的空虚无聊、追求享乐、浑浑噩噩;小陈的无所事事、追逐女色、巴结逢迎、媚上欺下、飞扬跋扈,至今也没有失去其醒世的意义。画家对于王先生,多嘲笑其愚蠢可笑,对于小陈,则给予更多的鞭挞。故事所揭示的人生与人心的种种洋相,如赌博、搓麻、卖弄聪明、赛狗、斗殴、调侃、偷窃、嫖妓、行贿、自杀、行骗、好色、好斗、妒嫉、贪欲、裙带关系、仗势欺人、唯利是图、弄巧成拙、官场腐败等等,直指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弱点。讽刺是漫画的本性,它以逆向方式显示画家对正义、公平、健康伦理道德和人性的肯定与支持。
  “娱乐性”,是城市大众的需求,也是大众文化的特点。在晚清民初,上海的文化消费主体是少数买办商人、客居寓公、纨绔子弟;到20-30年代,上海的消费主体已转变成中小商人和一般市民——这是一个庞大的渴望精神消费的阶层,他们要求具有现代都市色彩的娱乐性,而大凡哀怨言情、曲折离奇、名人趣事、诙谐幽默、街巷传言、男女隐私、海内外奇闻等等,都符合这种娱乐性的要求。《王先生》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幽默,它的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它的包含着嘲讽、调侃、玩笑意味的层出不穷的笑料,以及它对时尚行为、时髦女性、男女纠葛、畸形婚姻、河东狮吼、蠢人蠢事种种卑微庸俗现象的喜剧性刻画。作为连环漫画,它的分格不拘长短,但都是在时空中一幅幅展开,始则引人入胜,终则突然变化,有如相声之抖包袱,让人始料未及,引发出释放情感的笑料。不待说,《王先生》有迎合大众趣味、刻意搞笑的特点,但正如前所谈及的,画家并没止于搞笑,而是努力把娱乐性与意义追求结合起来。叶浅予称自己是“俗家”,指的就是他对市民大众趣味的关注与适应,亦即其漫画的通俗大众特征。在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像《王先生》这样的连环漫画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很自然的;即使是现代大众媒体垄断视听的现代,连环漫画尤其是在连环漫画基础上产生的“动漫”,仍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动漫”就是日本的支柱性文化产业)。因此,《王先生》的创作经验,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漫画宣传队到纪实漫画
  叶浅予的漫画创作,在抗战期间发生了很大变化。1937年,上海文化艺术界实行抗战大联合,美术界最先响应的是漫画家,他们迅速成立了漫画界救亡协会,出版了《救亡漫画》五日刊。在漫协负责人鲁少飞的支持下,叶浅予在一天之内就组织起包括许多著名漫画家在内的“漫画宣传队”。“8·13”沪战不久,他率宣传队赴南京,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筹办了南京抗战漫画展、镇江漫画巡展,那些揭露日寇暴行、汉奸丑相,动员全民、颂美抗日英雄的作品,受到了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其间,叶浅予曾冒着敌机的轰炸,回上海购买绘画材料,还在炮火和尸体中拍摄日寇暴行的照片,表现得极为勇敢。同年底,漫画宣传队撤到武汉,在紧张的创作和组织工作之余,叶浅予和宣文杰二人编辑出版了石印套色的《抗战漫画》半月刊(共印行12期),这个小小的出版物,立即成为全国漫画界的联系中心和共同阵地。
  1938年春,漫画宣传队列入政治部三厅编制,叶浅予还兼任了三厅六处美术科中校科员,他把中校饷银全部作为漫画宣传队的活动经费。在武汉,扩大了的漫画宣传队派出部分画家到江西上饶,成立了由张乐平为领队的第三战区漫画宣传队。叶浅予还受命与冯乃超、史东山等一起编辑了《日寇暴行录》大型照片集,并由他到香港商务印书馆印制一万册。武汉失守后,漫画宣传队跋山涉水,一路行军宣传到长沙、衡阳、桂林。因为宣传的需要,抗战漫画在形式上发了很大变化,用叶浅予的话说,是由“报刊的屁股和尾巴”,一跃成为大型宣传画、招贴画,成为“冲锋陷阵的庞然大物”;漫画家们也一变而为真正的抗敌战士。叶浅予则由一个创作系列滑稽漫画的艺术家,成长为漫画界的带头人,被画家们亲切地称作“龙头”。1938年底,三厅派叶浅予到孤岛香港创办《今日中国》画刊。他带着抗日宣传画,绕道越南赴港,在香港《良友》编辑部放了一张写字台,建立了包括爱泼斯坦在内的五人编辑部,先后二年,出版12期《今日中国》,发行到东南亚、欧洲、美洲、中国驻外使馆和大后方书店,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抗日斗争。他在自传中说:“1938年的叶浅予,头脑清醒多了,知道中国该走什么路,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
  1940年初夏到秋末,叶浅予回重庆述职期间,用土纸和墨笔,画了二百余幅漫画式速写,这就是著名的《战时重庆》。他说,这是“把日间所见所闻,在晚间油灯下,忆写成画,既是意中之物,也是眼中之物”。“这套组画可以说是大后方的生活实录,住在大后方的人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在我看来,却都是生活的火花,任其在眼前溜过,毫无反应,未免有失画家的职责。”叶浅予画速写始于1935年,那年,他在上海认识了墨西哥漫画家阿弗罗皮斯,受其影响开始画速写。当年北行归来,就有《浅予速写》出版。这些速写作品,有直接写生,也有默写,形象常有漫画式的夸张,所以也称作“旅行漫画”或“速写漫画”,但它们的纪实性特征,显然与《王先生》有了很大不同。
  1941年,日寇占领香港,叶浅予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戴爱莲化妆逃出。第二年,就在桂林画了《逃出香港》组画,纪录了他们“沙田野宿”、“避难山村”、“强被拉伕”、“化装过关”等等艰苦而危险的经历。1943年,他应邀到印度“中美训练营”作画,顺便访问印度各地,画了很多人物速写。1946-1947年,他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偕戴爱莲访问美国,归国后,在速写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漫画《天堂记》。《天堂记》描绘他和夫人在美国的种种经历和所见。美国的富裕、自由、过度消费、经济危机、种族歧视、罢工、游行,美国的媒体、警察、商店、浴场、娱乐场所……大凡在美所见衣、食、住、行、娱乐、休闲,都收入画中。叶浅予在申请签证时,美国驻上海领事曾风趣地说:“我们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你可以不客气地挖我们的疮疤。”《天堂记》描写的,“有些是疮疤,有些是美容,有些是悲剧,有些是喜剧。总起来说,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人间天堂。”概言之,这仍然是一部纪实的作品,与前述纪实漫画不同的是,它一改抗战时期的沉重基调,变得活泼、轻松、愉快。
  从《王先生》到《天堂记》,从揭示上海市民生活到记述和宣传抗日战争,再到纪录印度之行、美国之行等,大都以连续的叙事为基本特点,虽然题材不同、主题各异,但都贯穿着一种写实精神、平民意识、批评意识和乐观独立的人生态度。“写实精神”是指对现实真实性的追求,即作品都取材于画家眼中的百态人生,而不是远离社会现实的浪漫想像与幻想;“平民意识”是指画家始终表现出同情底层民众,与他们同悲喜、共哀乐的倾向,对他们的讽刺也是怨其不争,而非居高临下的嘲笑。“批判意识”是说他作为漫画家,总是对现实抱着一种独立观察审视的、批判的态度,超越朋党派系,而不是人云亦云、流于矫饰或单纯搞笑。“乐观、独立的人生态度”,是指他对待生活和艺术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态度,不悲观,不退缩,不颓废。这些特点,在他50年代以后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中,也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关评论】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内地电影的后现代尝试(lovefaye2002)
      内地观众对“后现代电影”的熟识多半要归功于周星驰电影对经典影像的戏仿拼贴和王家卫电影对时间空间的碎片化展示,而《暴雨将至》、《低俗小说》、《罗拉快跑》、《记忆碎片》这些著名的后现代文本更是以纷繁复杂的叙事手法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殊不知,内地电影也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便有过后现代尝试,而这个吃螃蟹的人便是导演张建亚了!
      或许大家对张导的另一部作品《三毛从军记》更为熟悉,在这部看似儿童题材的影片中,张建亚运用了大量的戏仿手法,将残酷的中日战争化为儿戏,并辛辣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的对日抗击政策和作战手段。《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则是张导“后现代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将两个典型的上海小市民王先生和小陈卷入到上海滩的帮派冲突(其实也就是争风吃醋而引发的)当中,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喜剧事件。从这部影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香港“追女仔”影片的影子,王先生和小陈也宛如那些“有色心无色胆”的香港小男人一样,窝囊衰运却又滑稽可爱。
      他们有自己的小聪明小算盘,但真正遇到大是大非需要他们面对时,小男人也会良心发现,选择更为正义的举动,而给自己的理由则是金钱、美女这些形而下的物质东西,于是慷慨激昂的革命诗词也就被篡改为“上去不要紧,只为救女人。杀了王先生,还有陈先生”这样庸俗的打油诗了!
      而《红高粱》的野合场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庭院奇观,“蒋委员长”的动员演说,还有《霸王别姬》中的段小楼和程蝶衣(明明是看美女唱歌,非要说是去看“霸王别姬”的京剧表演,男人惯用的撒谎伎俩),也都被张建亚用各种方式嫁接到本片中来,显示出后现代文本的随意拼贴性。而影片中后现代痕迹最严重的莫过于对经典蒙太奇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两大经典桥段的戏仿了,其一是那三个石狮子的“蒙太奇组接”,可在这种后现代的语境中,原有桥段的崇高性和强烈寓意完全被消解了;其二便是著名的“敖德萨阶梯”了,军队的并排行进,婴儿车的顺台阶滑落,以及杀戮时的血流成河,这些画面的交叉蒙太奇剪辑和爱森斯坦的手笔相差无几,但观众感受到的却不再是悲怆和心痛,仿佛那只是一场杀人游戏!
      由于那不过是内地后现代电影的探索阶段,所以影片中还存在很多刻意之处,比如频繁出现的轻功飞跃,给人的感觉就非常假,用现在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太山寨了”。当然如今看似成熟的内地后现代商业片依然很山寨,比如《大电影》,比如《天下第二》,再比如《追影》!
 
      少有人看过,但很有意思、很搞笑的国产电影(朱藤)
      虽然是九三年拍的电影,但现在看起来一点不觉得过时,只能说张建亚是个很有才的导演,可惜他现拍的西游记制片人是张纪中。这部电影很少有人看过,所以想在天涯八一下,看看有米有同好。  
  电影中的王先生遇到了歌女张瑜小姐,然后英雄救美又金屋藏娇,然后跟另一位惧内的先生又争风吃醋。惧内,怕老婆,这是男人欲火的一种羁绊,一种消防紧急制动阀。黑帮也好,大商人也罢,最终都吃不着张瑜的豆腐,因为有王先生罩着,王先生欲火上来的时候两根胡须都像蛐蛐须儿一样地抖动着,但是也就如此夸张一番罢了,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操作本事———这是一个很具戏剧性的因素。歌女张瑜是很有爱情的盼头的,虽然她那个心上人已经成了个卖国贼,但是她还在痴痴地等。  
  《王先生》最为搞笑的,还是里面的台词,有的都是仿京剧的,比如仿《红灯记》的仿《智取威虎山》的,“你的脸怎么黄了/防冷涂的蜡”……。最后连王先生的老婆都加入了保护歌女的行列中来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最后我发现,影片里的每一个男人都差不多欲火焚身,只不过最后在个人情仇和国家大敌面前,竟然都毫不迟疑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了,这一砍自然是最大的搞笑也是最大的仿戏了,然而电影仍然没有告诉我,在欲火焚身之后,该怎么脱身。当然升华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比如升华为保家卫国之激情。
      附王先生的开场白:真是世道凋零人心不古啊,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念头,只顾一时,这就叫乱世,乱世之人得过且过,全然没有廉耻。你看今天我上街,看到卖报的小童在喊,特大离奇诈骗案,299人上当,我就好奇,上前购报一份,还没等打开,就听那小报童在喊,特大离奇诈骗巨案,300人上当……
 
      冷眼旁观《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新浪读书)
      从创作形式及创作观念上,张建亚导演的影片《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与他的上一部影片《三毛从军记》可以说同出一脉。同是由漫画中改编演绎出来,较完美地用电影语言体现了漫画的意念和精神,在喜剧的基调上把握住讽刺与幽默,去掉了矫饰与浮华,力求在荒诞中体现艺术与观念的现实内涵。与精致流畅的《三毛》相比,故事性较强的《王先生》略显粗糙,但在艺术与观念的探索上耐人寻味。
      来源于漫画形象的王先生,是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打扮得土洋结合、有旧文人气的小市民。他与同样善良但有点愚呆的好友小陈无意中救了一名歌女,于是在社会与家庭及心理的兴奋尴尬中演绎一出“英雄救美人”的喜剧故事。编导结合喜剧命题与漫画的意志精神,似有意又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色彩。编导巧妙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用了类似《红高粱》中“野合”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捶脚”的两场戏来展示人物心理。但相同的场景,庄重的氛围,却发生着面目全非的情景,对于传统的观念的分解、破坏及重建,在产生喜剧因素的同时又折射出邪虐一面。
      与《三毛》中那种在动作中寻找反差,对常规分解而堆集笑料的风格相比,《王先生》中台词重于动作。于是,要达到的喜剧效果和思想深度便产生矛盾。但编导并非一味拿语言制造笑料,而是反思生活。如片中王先生开场白述,说自己因好奇而买报,于是上了卖报的当。再如王先生与小陈谈人体艺术时,小陈说:“一样是看女人,凭什么你就高尚,我就下流;你是艺术,我是下流;别假正经了。”这些正是对于处在似乎“美好”的迷雾中的空虚、扭曲的人生的剖析;是对善良人处于忧困中 ,虽苦苦挣扎却又不时“系”在其中的无奈状态的冷眼关注。
      也许看过《王先生》后会有很多感受,因为这里并非要讲一个故事,并非要突出某一主题。这里有的是你我的心理、生活的情致,是带着惆怅的回味,这也许是影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根源。
 
      有人看过《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吗(韩娟)
      以前在电视上偶尔看过片断,没有完整的看下来过,直到今天才目睹全片,觉得简直太太搞笑了。导演是张建亚,拍过的《三毛从军记》、《绝处逢生》都是国产喜剧片经典。我觉得《王先生》中处处透出的幽默完全不比那两部片子差,而且动画真人间的切换,戏中戏等等一些巧妙的桥段都是别出心裁的。还有片子里恶搞《霸王别姬》、《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以及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歌剧《茶花女》等中外戏剧,真可谓是“馒头”的鼻祖。

 2 ) 戏仿第五代

胶片版《王先生》25元值回票价,林栋甫讲宁波话,周立波讲浦东本地话,小陈讲山东话,奇梦石讲广东话,完全原汁原味上海本土方言B级cult片,比电视里放的普通话版本嗲太多,张建亚不愧第五代戏仿鬼才

 3 ) 把漫画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样?

片名是噱头。

肯定是的。

因为这部片子虽然讲得是欲望,却非男女间的欲望。

欲望何来?欲望来源于对生活的不满。欲火焚身,说明生活处处是不满,而且没有出路,没有希望。

这部片子讲的是社会的肮脏,像歌女伊雯说得,世界上总还有个地方是干净的。可是她上哪儿去找呢?等了五年的袁达生都成了汉奸、投靠日本人,她哪儿还找得来希望?

王先生,有一个胖老婆只会打麻将,整天上了床就横着睡,有个朋友,还总跟他“斤斤计较”,遇见女神,也顶多在梦里想入非非,带了她回来还被老婆一通打。王先生苦。

陈先生,王先生的朋友,总被他耻笑,想遇个桃花却还被说是下流,碰上个喜欢的女人还是可望不可即。陈先生苦。

王太太,家里掌着一个碌碌无为的丈夫,每天凑朋友打麻将,王先生领回来一个漂亮女人,却也什么都没法说,只能收留人家,尔后出现危险,也只能自认倒霉,王太太苦。

伊雯小姐,表面风光的当红歌女,被富人们挣来抢去,活在权利和金钱之中,等了五年的青梅竹马,回来却早已叛了国,偌大社会容不下她、找不到一寸干净的地方,伊雯小姐如何不苦?

说白了大家都苦,袁达生为何投靠日本人?他一定也苦。沈会长坐上那么高的位置,陆老板手下那么多打手,最后都惨败于日本人,他们怎么不苦?

这样一部喜剧,轻则逗人笑,重则逼人假笑。

把漫画拍成电影就是这样,诙谐、一针见血的小故事,无限放大,由一个几寸简笔画变成放映在超大银幕上的电影,如何让人不受震撼?本来可以笑笑一过的小想法,如今逼人反省。
影片穿插的漫画风格给人营造轻喜剧的效果,却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他王先生本是画中人。

最残忍要说王先生最后那句话:倒不如趁早回到画中,图个清静。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呢,没有干净的漫画可去躲藏,只能默默走出影院假装自己什么都没看懂。

 4 ) 放在电影史上的二三思

       95年的这部电影真潮,但可见导演当时已经是“见多识广”,对拼贴、戏仿等可谓不陌生,对早期的欧洲片和好莱坞片子也了然在胸,还大量地借鉴了港片的喜剧元素。
    后现代思潮的高潮期?
    当时的电影娱乐思潮正当时,这样的片子在娱乐性质上是很成功的,但似乎中国并没能形成成功的商业娱乐片的喷发。而王先生这部片在大陆有很大的创新,也似乎没有好的接班者或后来者。
    听闻在大学生电影节获奖,觉得那时的大影节品味还不差。

    关于“后现代”对意义的结构:仿佛所有的崇高都不在了,如老王和小陈作为市井小民更注重身家性命,沈会长和陆天宝为美色和面子逞凶斗狠,达生更以汉奸的身份回归,王太太对伊雯面上一团笑背后使刀子,凡此种种。只剩下伊雯是一个傲骨、坚贞、爱国的人(但最后送王太太的珠宝也是假的)。可是,必定有一种“操守”是存在的,不然何以推动情节发展?若沈会长和陆天宝皆因为好色而对伊雯紧追不舍,那最后为了抢救伊雯血战而亡却是为何呢?达生更为伊雯挡枪而死。所谓的美色,它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所以,伊雯并非只是代表美色,她更是一个被当做“最高信仰”的存在,虽然所有人也不知究竟是什么。
    昆丁的电影也往往如此,人物可以各种没节操,但在《低俗小说》中有正义感的最终有好报,在《无耻混蛋》中价值取向也是鉴定为反法西斯。所以,解构一切是不可能的,取消意义也就意味着文本没有了价值。周星驰的电影再无厘头,最终总得认同大众的道德取向。


漫画与实景的衔接
转场上的巧妙:如王胖嫂说到“门外有狗”接下去的镜头是一只狗和三个人站在门口
人物造型上的漫画化:如怪异的鼻子和头颅,高瘦异常的王和胖墩墩的陈
恶搞片段:王先生的梦境——《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陈先生梦境——《公民凯恩》?
开会的片段——样板戏
戏仿片段:《战舰波将金号》的三个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电视剧《西游记》中琵琶精迷惑猪八戒(伊雯迷惑黑帮小二)
动作显现的港片武打元素,虽然钢丝还在上面晃来晃去
描画市井小民的猥琐:贪生怕死、对金钱的斤斤计较,皆很有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意味
初步的“数字化”:人被三轮车压过之后变得扁平
默片风格的运用:回忆片段中只有字幕与口型,加上配乐(虽然显得有点过火和幼稚)

 5 ) 讽刺漫画已不再

原来就是《老夫子》的鼻祖啊。

漫画、动画、默片、恶搞(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武侠片)等各种样式杂合。王先生还不时跳出来面对镜头说话(个人不喜欢,让人出戏)。

周立波简直是本色出演啊,一看就不是好人。

“王先生”这个漫画人物是叶浅予创作的,登场于1928年《上海漫画》创刊号,这个人物后来也影响到了漫画家朋弟,他在1937年开始创作“老夫子”、“老白薯”,而后来一位从大陆到了香港的漫画家王泽,直接盗用了朋弟的的相关人物形象创作出在香港影响巨大的《老夫子》。显然朋弟和王泽都得感谢叶浅予。

那个年代诞生过不少漫画名家和经典人物,至今依然有影响力,例如三毛,这些作品往往都有很强的讽刺性,对时代的种种作出鞭挞揭露解剖,作品也很受大众欢迎。但49年以后,这些漫画家要么远走港澳台国外,要么转型,作品大多不能看了,像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全是好人好事,而且情节一点也不好笑。80年代讽刺漫画一度回暖,丁聪、华君武、廖冰兄、丰子恺都是耳熟能详,还有不少“小家”,例如曾经风行广东的《乐叔和虾仔》(主创之一梁祥是工人业余画家),还有“陈懵吉与荒唐镜”(方唐创作),都是《周末画报》的经典,当年一纸画报简直“洛阳纸贵”。90年代不但讽刺漫画几近销声匿迹,连讽刺时弊的相声小品也不复存在。

 6 )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根据叶浅予漫画改编的电影,剧中人物和造型也像漫画一样夸张古怪,无厘头式的表演,几个男人躲订床底下的情节与九品芝麻官如出一辙,不知是谁模仿谁~~

 短评

8分钟前
  • 小周每天都很困
  • 推荐

♨两个蛋熬汤,一个鸟味♨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资料馆#刷书学中影史时对这部印象极深,戏仿迷影溜到不行,和梅尔·布鲁克斯一个味,哎嘛太好笑了,我能指它乐俩月;《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乱世佳人》《战舰波将金号》《蝴蝶夫人》…neta应接不暇,观众门槛挺高;真人漫画结合、分屏、打破第四堵墙、浮夸画面特效、剪辑玩出花;惊现周立波!

14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张建亚后现代三部曲第二部,挺荒诞的,这人物造型一绝,尤其男主角火星人的头颅,简直了,看点是周立波。

1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90年代的《大电影》,难得一见的海派喜剧,国产后现代杰作。真人与漫画结合,各种特摄片特技,若干中外名片名段戏仿。化妆用了很多假体,尤其是各种假鼻子,吊钢丝清晰可见。周立波又痞又娘的恶霸演得不错。胶转数国语原版@资料馆

18分钟前
  • 一只麦麦
  • 推荐

居然真的是周立波

23分钟前
  • 还行

蛮搞笑的

28分钟前
  • 虞葱葱
  • 还行

在新时期征用30年代的素材对上海摩登进行想象。

30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周立波是喽喽甲~

32分钟前
  • Outyouhead
  • 推荐

中国大陆十七年前的后现代表现主义杰作,敖德萨阶梯上的大红灯笼在红高粱地里高高挂

33分钟前
  • 狗子
  • 力荐

戏仿的再多也不能说明自己好,粗俗是一种态度,庸俗只是庸俗

36分钟前
  • 狮子青铜
  • 很差

胶转数的效果居然不错。明明是国语版,哪来的老卵上海话?问了诗歌,说是有个配的沪语版。片子就是混搭乱搞,觉得王先生长得很异形啊……散场后,银发老太(资料馆一霸)一边批评女孩看手机一边评价说:这是个烂片………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一直觉得中国老电影的一些处理方式相当先锋啊,漫画感大好. 故事不如《三毛》精巧,但小桥段什么的还是很带劲呢. 恶搞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乱世佳人和教父噢~而且惊现 周立波 噢~

40分钟前
  • 蘇湛
  • 推荐

张艺谋——交友不慎~爱森斯坦——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44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捏他无数啊,从红灯记一直到红高粱和霸王别姬。

45分钟前
  • 科学的京兆眉妩
  • 推荐

@电博;重看仍觉得嗲了要西,漫画之夸张无损戏谑面具后知识分子惯有的书袋和思考,处处可见戏仿,甚至以直视镜头的方式让观众打破观影感,隔空间离依然让今人很有代入感;可惜是普通话版,方言版才过瘾,林栋甫乃神人~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比《一步之遥》好看一万倍!

51分钟前
  • 盲聋哑
  • 力荐

妈特皮~

56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张建亚不愧是内地最有想法的导演之一。

59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玩儿得太炫了,什么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达利、蝴蝶夫人,尼玛简直太牛逼了~

1小时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