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珞思(珞思影视研究组)
山之南的真心院子,海之北的许愿池院子,城市间的大霞131院子。
穿越大半个中国,经过三个多月与111位住客的不期而遇,由星乐盟出品的观察体验真人秀《三个院子》于昨晚在江苏卫视迎来收官。
院子的最后一天,一如来时微风和煦,阳光正好。三组共享生活代言人即将离开之际,他们用一场盛大的联欢晚会,和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们歌舞同乐。积攒了一整季的欢笑和感动,都在这一期浑然释放。
“后知后觉我来了/不知不觉他来了/大家院子里分享着快乐/共享生活你我他/春采大霞真心棒/玩得疯了/龟兔狗猫猪鸡开心/一切都是生活的样子……”《三个院子》的共享生活代言人用这样一首写实的打油诗,表达了自己这一整季走来的感受。淡淡的情,却有着浓浓的意境。
一群人闯入同一片空间,起初总有一些不知所措,但是随着时光流逝,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褪去,分享技能,分享新知,分享快乐也分享感伤,分享一切的小美好和小确丧。生命就是一段又一段旅程而已,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这场关于“共享生活”的人际实验,过程或许琐碎寻常,但是就像陈小春所说的,“现在我们没有感触很大,他们的出现很短暂,但是在记忆里永远都会有感觉”。
第一层次:心态
这其实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人情和诗意
共享,代表着打破空间封闭和资源独占,人与人之间进入了一种深度、高效、便捷的交互状态。当我们无比畅想以“共享”为形态的未来生活模式的时候,也会不禁然间回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流传已久的共享理念。
《三个院子》不时到来的访客,是否让你想起了诗词小说里那些耳熟能详的“投宿”与“留宿”的故事?
小时候看《西游记》,唐僧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宝地,借宿一宿”不仅沿路几乎无人拒绝,而且还能化些斋饭,吃饱睡好。放在今天,哪怕是能耐再厉害的穷游客,估计也做不到这样的social style。
不仅唐僧一行没少敲别人的家门,“投宿”在唐代诗词里出现的比重也相当之高。刘长卿流传甚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张籍焦急等待外出劳作的渔民,“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李白也曾写过《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房主为他热情端来菰米饭,他却言“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杜甫“暮投石壕村”,亲见“有吏夜捉人”,留下悲壮抑郁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从这些诗词中不难看出,“投宿”对古人来说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不管贫寒还是富贵,“留宿”的主人都是热情好客,一尽地主之谊。有研究人士认为,从生存的角度考虑,投宿和留宿,大概是人类定居以来就有的一种互助共生的生存策略。所以,古人的投宿,既诗意又复无奈。可是类似的情景放在今天,好像就只剩下叨扰他人的难为情。
《三个院子》的最后一天做了一次身份反转和立意升级:共享生活发起人从“接纳者”变成了“造访者”,他们决定走出院子,去村民家“蹭饭”,换一种角度来实践“共享生活”的现实可能。同比之下,之前各路客人造访三个院子,不存在拒绝的可能,但是真正变成不速之客之后,连林更新都打了退堂鼓,“你出去如果没吃上饭,灰溜溜的怎么办?”害怕被拒绝的心情极具代表性,大张伟此处又爆金句:“什么人最勇敢?就是那种不拒绝爱的人比孤独的人更勇敢。”
“真心院子”所在的隔海村,自带了一份远离繁华都市的质朴与热情,“共享生活”的拓展试验结果出人意料地好。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一群孩子——一行人所到之处皆受到了热烈欢迎。
时代变了,世界触手可及,人心越来越远。我们小心翼翼打量、揣测,迟疑着,防备着,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关闭了接纳之心。回程的路上,陈小春感慨不已,“以前我们住那些公共屋,一栋一栋二三十层楼,一层里面30户人家,全部打开门的,很开放……现在大家都上楼了,住一些私人物业,都没有这种人情味了。”
所以,《三个院子》带领观众引发思考的第一个层次是“心态”:是否接受了开放自身资源,创造机会和可能让更多的人联结在一起。分享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类社会文化传承。
第二层次:姿态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么如何乐得其所呢
《三个院子》以及一系列以民宿为载体的综艺的诞生,正是呼应了民宿经济的空前爆发。和传统酒店相比,民宿最大的特点在于让生活方式本身成为了旅游内容,人情味的回归和人文味的沉淀,让房子变得会讲故事、更有温度了。民宿的快速发展,被看成是一场精神上、文化上的寻根运动,深度迎合了国人的心灵需求。
不过,相比主打经营的民宿类综艺,《三个院子》更为创新和前瞻。它完全舍弃了经营行为,切实进入了一种互助分享模式。接受“共享发起人”邀请的访客们进入院子之后,大家身份对等,必须遵守院规,以共同生活、真情交流、互相学习为理念,分享生活百态,品味人生意义。
这种无关金钱关系的资源共享,还真有几分旷达之意。如果你有一座院子,你愿意敞开大门,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客吗?
提到共享精神,让人不免联想起宋代范仲淹的一段典故。当时,他在杭州心生退隐之意,家人建议他回洛阳修建园林养老。范仲淹却说,“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大意是说,洛阳的私家园林多的是,我想游就游,何必另造?宋代的私家园林大量对外开放,东京汴梁“都城士大夫有园圃者,每岁花时必纵人游观”。
不仅是园林,宋代有名的藏书家宋敏求,乐于借阅,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连欧阳修都经常求借。于是以宋敏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阅读群体,极大提升了典籍的普及面和使用率。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美好追求的不断升级,昔日文人雅士的开放包容之态,如今正在广泛渗透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说,“共享”与“经济”二词是一种悖论。我们在发展“共享经济”的今天,首先应该提倡“共享精神”,这其中关系到理念的认同、秩序的建立、规则的遵守。
《三个院子》的现实观照之处就在于此,它极力强化“共享精神”的重要性。节目除了设定整体情境框架,没有任何人为干涉去推动共享生活的探索、磨合和建立。一地鸡毛也好,了无生趣也好,这都是“共享实验”的必经之路。于是我们也欣然乐见一群人可以主动聚在一起举办读书会、组织运动赛,哪怕是各展所长的一餐饭,都让观众不断品尝到了共享之趣。
临近收官的时候,有三位嘉宾的感言令人印象深刻,某种程度上也为本次的共享之旅划了重点:
“真心院子”的朱桢说,“我有一种感觉,会对陌生人越来越善意,一下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许愿池院子”的应采儿说,“我现在身边的朋友比较固定,都是年龄差不多大的,或者演员,同学,这次认识到这么多不同行业、不同城市、不同年纪的人,我觉得挺有趣的。”她念念不忘煲仔饭以及要听音乐的饭团,共享打开了一扇窗,让每个人不再是井底之蛙,而是看到更多新鲜的可能。
因为工作繁忙无暇和家人认真相处的大张伟,这次让妈妈感受到了他的用心,带她一起玩微博、玩游戏、拍全家福,和访客们一起为妈妈举办“巴黎之夜”……他用快乐的回忆填满了这座院子。“大霞131院子”的大张伟说,“并不只是这个院子,我以后生活的每一处都应该是大霞131院子,分享爱给自己身边的人,能有机会就把惊喜和快乐(带给他们),能确定就一定要去做。我要把这种感觉带到我每一个住的地方。”
先贤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是如何才能乐在其中、乐得其所呢?《三个院子》抛出思考的第二个层次是“姿态”。纵然,人情社会的各种束缚,让年轻一代觉得不适甚至想要逃避,但既然共享浪潮不可阻挡,与时俱进的积极调试就显得尤为重要。
透过节目我们发现,和农耕时代的互助共济模式显著不同,今天的共享生活是串联不同社群的文化纽带,它重构了信任体系,追求的是人人之间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掘自身价值、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在成就感和获得感中圈起一个更为美好的社会。
不管你接纳不接纳,喜欢不喜欢,《三个院子》指向的都是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所面临的生活图景。心态和姿态都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加从容不迫,对此心存困惑的时候,不妨拿出节目的庞大样本多多品析一翻,定能生发更多感触。
责编|秦明 排版|厂长 图编|话无缺
并没有看到共享生活的美好,除了喧嚣还有烦躁,我只想在三处这样的房子里静静的思考人生。共享生活和星素结合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们都不是主人,那么我拒绝一大早敲敲打打也拒绝夜晚的party。我没有义务帮你们买菜,你们也没有资格对我们提出要求。
不知道节目组哪里找来的素人,我只知道第一天的陈小春很尴尬。不懂明明室内脱口秀可以拍三年的林更新陈赫朱桢三人组为啥要大下午的出海打渔。
融合了青旅和沙发客的概念,而出来旅游的我只想静静地看风景好不好,放大差异化,但是我并没有看到真善美。也没发现共享生活的美好在哪里。我宁愿看三季向往的生活,也许他们忆往昔我还能找点共鸣。
既不快乐也不感动,没看到慢综艺外衣下的任何美好。剪辑混乱,强行抒情,别在乱挖坑了,后期特效做的蛮好的,人物和故事更有特点一点,也许会更好看一点。
就这几个明星档 凑在一个院子 室内脱口秀能玩到一整天。强加素人 玩慢综艺。我并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江苏卫视永远都是这样 学人家搞大型真人秀 搞棚内秀 搞慢综艺秀 咖位永远出乎意料的好。可是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点,总是不够让人流连忘返的。
第一 明星和素人间的调配上不如意。第二期的素人还是不错的。后面几期的素人是在太尬演尬聊了。
而且 既然分开了三个院子 就是有中心思想的分。友情 亲情 爱情三个院子。可是请素人的时候,我只看见了 胡乱瞎请。根本没有按照最开始的意愿去突出主题。
第二 这个明星不是老板。没有义务去完成你们想要的一切。不会做饭,不喜欢开趴。
好像每期的笑点集中在大张伟和采儿的脱口秀上了。与其这样就三个院子合在一起就算了。
第三 强行温情。
大张伟给妈妈惊喜就两次了。
朱贞和林更新是不是不熟?
陈小春这么不爱讲话 你们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没发现么?再配上素人 简直是场灾难型的温情大剧。
第四 后期
我真的觉得开头的那一段文案其实也够糟糕的。你自己综艺做出来了这一款命题综艺了么?共享的概念在什么?大家在一起吃吃涮涮的就完了?
向往的生活和亲爱的客栈 这两款节目为什么好看?连何炅刷碗刷五分钟都不觉得无聊。这就是后期的功力。
而且我真的想说 如果实在没素材 咱们写写剧本好么?
就合并一个院子的话 光看大张伟应采儿聊天 我估计都会很开心。别花那么多钱 请人家明星来 做了一档4.8 评分的综艺 真的很浪费钱好么?
既然要好好做 一定要抓住重心 以此展开
如果抓不住 就别在那之前冠以此名
我看不见友情 看不见爱情 也看不见亲情
不如普通点 大家就是来享受生活,多拍摄一下周围景色~ 玩一玩。别请小孩子了 好么?真的太闹腾了。看完谁还想结婚生子阿?
文|珞思(珞思影视研究组)
对于有“社交恐惧”的人群来说,这一波人来人往的民宿生活观察类综艺,大概是一次又一次身临其境的诚惶诚恐。
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甚至说着不同地方风味的语言……一群原本陌生的人突然要在同一片屋檐下共同生活,碰上彼此迁就的还好说,顶多话不投机尬聊一番,若是彼此放飞自我,搞不好就是一地鸡毛的噩梦。
有句话说得好,萍水相逢,不一定都是三生有幸。
可是,除了亲情别无选择,为我们的人生打开可能性的爱情也好,友情也罢,其实都是从偶然相遇开始,然后从相知到相守,变成也许一辈子都不离不弃的人。
由星乐盟出品的观察体验真人秀《三个院子》已经在江苏卫视播出将近尾声。分别承载亲情、友情、爱情的三个院子,终于迎来众望所归的“合体”。主人们各自整理三个月来的回忆,来来去去的访客,总有一些让他们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
当“共享生活”成为不可避免的未来趋势,《三个院子》提前用极尽写实的手法为我们做了一次沙盘推演,带领观众前瞻探讨“共享生活”的具体实践。也许波澜不惊,也许嘈杂无序,甚至让你觉得聒噪不安,可是当我们回头整体复盘时,会从中抽取出人际相处的方法论。节目娓娓道来的命题,正是如何求取人与人相处的最大公约数。
翻看关于《三个院子》的评论,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许多观众在经历了最初对山上、海边、城市里三处雅致民宿的向往之后,伴随一波又一波访客的到来,陷入了此起彼伏的焦躁不安。
网友“你的部长”以《我拒绝提供任何服务》为题,写下了这样一段打抱不平的文字:“并没有看到共享生活的美好,除了喧嚣还有烦躁,我只想在三处这样的房子里静静地思考人生。我们都不是主人,那么我拒绝一大早敲敲打打也拒绝夜晚的party。我没有义务帮你们买菜,你们也没有资格对我们提出要求……”
网友“叶子的眼睛”感受大同小异:“其实共享这个立意是挺不错,可惜节目展现的更多的也不是一种共享,仅仅就是一种萍水相逢的偶遇以及无奈的妥协。例如最开始小春哥和应采儿那个院子来的那一群母子,这不叫共享,叫掠夺他人时间以及精力,完全就是把小春哥和应采儿当做了旅社老板……”
显然,《三个院子》和《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亲爱的·客栈》存在显著不同——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关系是共享与被共享,而不是服务与被服务。这意味着,所有访客都必须遵守主人制定的规矩,彼此开启一段对等关系的相处。可是从节目中看,大家对于“共享生活”模式都在从头开始的摸索之中,节目没有人为干涉进程,而是忠实观察和纪录,自发卷入大众的深度思考:共享生活到底是什么?我们做好生活共享的准备了吗?怎样才能享受到共享生活的美好?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写道,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其实大张伟也有一段类似的话,“这就是我院,我爱怎么活怎么活着”“这些朋友啊,这些邻居啊,都感觉在这个院里特别快乐,让人家觉得快乐,是一件很好的事儿,知道吧?”
很多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心理距离感”严重缺失的国家。尽管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亲三分客”,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习惯了亲密无间,整齐划一。不讲分寸、没有敬畏的亲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基本是噩梦无疑。你喜欢音乐没关系,但你不能把安静美好的清晨变成了演奏会;你喜欢跳舞也可以,但你不能把本就拥挤的小院落当成了大广场,还觉得年轻人又丧又懒为啥不来一起嗨……
共享生活的关键一步,不是我们彼此可以共享什么,而是我们能否在一起和平、简单、舒适共处。这对并不熟悉的人们来说,快速拿捏人际相处的距离美学,需要修养、智慧和与时俱进的洞察。但对彼此熟稔的群体而言,他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情绪的共鸣,所以很多观众觉得——三个院子“合体”,社恐症竟好了一大半!一起去逛超市,一起下厨,一起吃饭,话当年说现在,同样是寻常不过的生活片段,碰撞出的火花却令人爆笑不已,满是温情和惬意。
某种程度上,合体前后铺设了画风反差的两种情境,一种主打陌生交际,一种主打熟人交际。陌生交际的试探、摩擦、融合与熟人交际的自由、轻松、默契相互对比,似乎进一步在告诉大家:“共享生活”看上去很美,但绝非一蹴而就,如果我们一旦找到了共通的情感链接点,那么“合体状态”就是“共享生活”的成功范本。
如今,时髦的老年人们已经抢先进入“共享生活”,一种叫作“共享养老”的生活方式不时见诸于新闻。大家和谐共处,互帮互助,在其乐融融中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相比之下,《三个院子》为我们描摹了更为丰富、更为包容的“共享生活”的样子,很有可能指向的,就是我们的未来状态。
在这种“共享生活”方式里,以亲情和爱情为核心的“小家”是第一圈层,这是一种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哪怕吵吵闹闹也不离不弃;基于友情、同学、同事的熟人关系是第二圈层,大家因为有相似的经历、情感和爱好而走到一起,把酒言欢,无话不谈;天南海北不期而至的各类访客是第三圈层,现在有一种顺势而生的口号是:让整个城市变成你的工作室和会客厅——在状况更为复杂的“共享生活”里,第三圈层的多寡和深浅,决定了“共享”一词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可能。
所以,《三个院子》用亲情、友情和爱情为节目奠定情感底色,然后在开放化和高密度的关系叙事中,刺激观众对“共享生活”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思考。节目手法真实自然,它没有一味描摹世外桃源般的出世美好,而是用积极破冰的入世心态,将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都摊开给你看,层出不穷的“人际焦虑”,其实不断引领观众由人及己,进入“共享生活”的真实情境——和熊孩子怎么相处?和姐妹团怎么相处?和大妈群怎么相处?有人习惯早起有人喜欢晚睡,同一桌子说话天南地北的口音各种切换……但这些所谓的差异并非终极问题,而在于我们如何进行解决问题,在求同存异中找到共享生活的真正快乐。
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关系都是半开放式的,基于稳固关系的同时大浪淘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结识新鲜的伙伴,人生才更有意思。通过节目我们发现,每个人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林更新看着留下的35个杯子,会感慨和回忆每一位经过的旅人,一起劳作,一起做饭,一起读书,不经意间聊起各自的生活和感受……擦肩而过,却并非风过无痕。
《三个院子》最新一期为每个院子的主人布置了一组选择题:在共享生活的日子里,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在院子里相处,是否留有不舍和遗憾?现在每个院子有且只能邀请一组来过的朋友前来这里再度重聚。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三个院子几乎都存在“选择困难”,比如应采儿脑袋里冒出来的全是擅长美食的伙伴,会做煲仔饭的、会做葱油饼的、会调制咖啡的……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平淡生活里的小乐趣和烟火气。擅长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多半会在“共享生活”的情境里如鱼得水,广受欢迎。坦白来说,我们都希望遇见能激起我们生活涟漪的人,不必多么绚烂传奇,能让日子有所期待,在平淡里开出美丽的小花,那就够了。
“共享生活”的过程,就是“遇见未来”的过程。《三个院子》提前为我们预埋了一颗平常心:聒噪和平淡都是真实的一部分,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修炼自己——因为未来,我们都会成为“共享生活”的不速之客。
责编|攻主 排版|厂长 图编|话无缺
第一集还有点看点,设置了悬念。
第二集直接就垮了,整个节目失去了最初的初心,感觉好混乱。
素人来的乱,而且素人来的也有点多。一点不真实。
明星感觉在自己找事,节目保障做的也不好。
为了增加尿点,强硬的加春采夫妇的甜蜜和矛盾,心疼春哥,还不如回家照顾孩子呢!
垮了垮了,不会再追。没有高度的节目。可以感觉到出发点是不错,但是节目策划做的太差!
微博:看剧群众远小方
三个院子——又一档综艺接近尾声。 慢综艺这几年都快被做烂了,从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到三个院子,势要让高高在上的明星参与到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知道,明星的生活虽说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大多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靠助理跟进跟出,上下打点。在我看来,我一普通人,看一群不普通的人手忙脚乱地过日子,有没有趣味不一定,但是我一定会觉得年纪一大把了,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非要上电视照顾别人,有点鄙视,也有点好笑。 大家还是有羡慕强者之心,希望在电视上看到更好的,更会过日子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慢综艺,却独独只有向往的生活引起了不错反响的原因。 明星,还是安心做明星吧,上综艺,揭露些我们不知道的娱乐圈也好,展现下过硬的演技和功底也好,想上电视做普通人?先掂量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吧。
喜欢大霞
冲林更新去看的,但节目本身无处不尴尬
林更新还是以前的印象,挺真实一小伙。但是作为演员,演技真心一般,看完三个院子,有点减分,虽然没有讨厌但是不欣赏了,真性情,但是专业能力再强些,然后少点娘。 应采儿看妻子的浪漫旅行时很喜欢,看三个院子有点减分,总是一直大大咧咧不做事也有点懒。 大张伟吸粉了,虽然有些话多也不喜欢他说话的语速,但是很敬业,有专业素质,是个有脑子的人。
感觉有点像最近的几个节目一样吧,没什么亮点。大张伟家院子真好
为林更新去看的,节目很尴尬,全程快进看林更新,后面看了点陈赫。ps:嫉妒她们可以和林更新那么近的相处想象我离林更新那么近,全程星星眼,啊啊啊啊
喜欢大老师和霞姐~!
只跳着看陈小春夫妇了,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面对老婆、几位女客和她们的女儿们,估计春哥的内心是崩溃的
林更新和大张伟都很有喜感~
北京土著大张伟和妈妈太搞笑了;喜欢山鸡哥和山鸡嫂;最然和亲爱的客栈 向往的生活类似 但是天下综艺一大抄 看你会抄不会抄 第一集来说还不错
社恐噩梦。
尴尬至极,明星和素人都在演,素人能不能演的稍微自然一点😒
6.5 从整体制作来看岑俊义的团队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准,但问题是节目组提出的“共享生活”概念,距离这些原本习惯于保护自己私生活的艺人来说太远了,于是第一集你可以看到的是:一直在演的陈小春应采儿夫妇,一直在尬聊的林更新朱桢,唯一自然的是大张伟和他的妈妈,只可惜有点逗却又不够逗。
我爱林狗 林狗好帅!但是这个综艺本身做的太失败了。。。好难看
又来一档星素生活类新节目,有点审美疲劳。为了陈赫林狗撑完两集,弃。找不准定位。住着像旅游区民宿似的房子,要么就让明星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渲染出小确幸的氛围,要么就直接上升到经营,综艺属性强一点,现在真是两头不着边。另外单纯在人物和故事线上做加法并不会丰富节目,现在反而显得又臭又长。
只挑了大老师看,喜欢大老师,大老师对妈妈的爱让人不得不学起来,录音棚啊巴黎之夜啊大老师太棒了啊!!
大张伟和他妈也太好笑了吧
其实没有什么内容,单纯就是看看喜欢的脸,看看爱豆。
那群素人是怎么选进来的🙄知不知道一起生活别给别人添麻烦🤷🏻♀️
除了大老师 谁在生活? 是真爱他妈妈啊
把三对可以走欢乐搞笑路线的人剪成温情的.....节目真的很尬,不过大张伟和小霞霞也太好玩了哈哈哈!会追下去,希望剪辑变好,广告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