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记录了美国广播公司于1968年民主和共和两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邀请戈尔•维达尔与威廉•F•巴克利进行的十天辩论,也评价了这场辩论对电视业未来以及当代观点交流的影响。以电视实况的高潮为基础展现从政治攻讦到人身攻击的过程,同时公正地选择了双方的受访对象,结合美国时政介绍了 双方的生活简历。
1968年的president convention,台面上是驴象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力争支持率,幕布背后是几家电视台的收视率厮杀,在这样的环境下ABC电视台的 Williams Buckley和Gore Vidal的辩论节目成为被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这场受到举国关注的辩论深远地影响了争论节目的发展,正如电影自己也做出了叙述,所谓的”吵架“成为电视台的一剂春药把公众视野推向了狂欢的深渊。但不可否认,电影节选的辩论片段又看得欲罢不能,真想把他们的完整节目都扒来看看,因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名嘴,其在节目里用的语言争锋相对却很少出现脏字,最严重的攻击事件即纳粹指控被看成是相当具有杀伤力甚至告上法庭的污蔑,但大多数时候,公众看到的是两人运用复杂的复句长篇累牍地攻击对方的观点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辩论本身就不枯燥。
我们今天看外国的政论节目,更多的是以一种隔岸观火看热闹的心态,加之现在舆论管控的深入,不少激烈争吵的政论片段更被当作民主乱象的论据加以鞭挞。这部电影至少告诉我们,即使芝加哥的街头暴力不断、反战的情绪漫步全国,人们依然能够坐下来以思想和话语作为武器去呈现这个社会的矛盾,这种难能可贵在于从不间断的民主讨论为社会带来的思辨价值,也许过度的争吵会撕裂一个社会,这是那个社会该探讨的问题,但作为另一种制度下的我们,只有鼓掌的会议则会让人失去对社会的理性认知和思辨。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多元的,再富足的国家也有贫穷,再贫穷的国家也有统治阶级,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成熟度。 今天我们讽刺讨论政治的年轻人too young too simple,但大洋对岸的年轻人举起反战旗帜时他们大概不会想这些人问题。
电视台作为电影里的第三主角聪明地呈现了两人的交锋,虽然电视棚还一度塌掉但电视台干脆也把塌掉的情况也播出来。当两人的的辩论节目成为经典,众多电视台争相模仿,与其说传媒改变了大众的关注点,不如说社会情绪影响了传媒的选择判断。真是活脱脱的社会传媒说经典案例。人们说两人的口诛笔伐改变了电视,电视改变了社会,但不如反过来想,在美国的60年代,技术发展为电视直播成为某种新的可能,大众发现了电视可能呈现的新的面貌新的可能,是社会发现了电视呢?
总之是推荐所有人看的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以分属在保守和自由两个阵营的代表人物间十日的电视辩论,带出这场辩论对于电视业的影响,并且可以看到这场争论是怎样从对事发展到对人的攻击,其中比较有趣的是致力于撕去性取向标签极左的戈尔•维达尔,却最终用“同性恋”和“鸡奸者”这个标签来攻击和羞辱他的对手,极右的威廉•F•巴克利,就跟现在流行的“恐同即深柜”如出一辙,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做法都是既无益又可耻的,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在电视辩论出现前,人们多是仅从书面了解一个人的观点并作出判断,而电视这个媒介的出现,立体地把带来观点的这个人物先展示在大众面前,那么我们的判断到底有多少是受到对这个人物的好的坏的印象影响,而被扭曲和稀释了对他立场观点的理解,纪录片的最后,威廉•F•巴克利先离开人世,戈尔•维达尔也成了被遗忘的作家,某种程度上这就像一篇武侠小说的结尾,无敌是最寂寞的。
这叙事剪辑有问题啊,垃圾级别的。看不下去。
这次辩论,造就了一对死敌。纪录片调配得很完美,把方方面面都恰到好处的描述了清楚。5星推荐。
完全浪费了题材
两个互相厌恶的时事评论员,一个极左一个极右,一个gay一个straight。在68年美国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两人打了10天嘴炮,最终引发美国政治节目制作的革命——多好的戏剧题材啊,可惜收集到的资料太少,尤其对十场辩论本身聚焦不够。“我用余生来恨你”系列。
影片记录了美国广播公司于1968年民主和共和两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邀请戈尔•维达尔与威廉•F•巴克利进行的十天辩论,也评价了这场辩论对电视业未来以及当代观点交流的影响。以电视高潮为基础展现从政治攻讦到人身攻击的过程,同时公正地选择了双方的受访对象,结合美国时政介绍双方生活简历。
好素材,纪录片也拍得好看。题外话,当年ABC电视剧就那样,哈哈哈哈
主题是表面严肃的娱乐,却拍得表面严肃且并不娱乐
对极左极右的具象化,结尾立意有点低了。
Buckley和Vidal两位都是聪明绝顶,抛开政治立场,听他们的用词遣句无比舒适。然而debate本身很少有观点输出,就像两人的debate遗憾地终于一时失言的人身攻击,media带来的话题性和娱乐性远大于观点和理性的碰撞。在60年代起码大家还是看看聪明人在电视上用高级词汇针锋相对,现在social media环境下人人都能亲自下场互骂大战三百回合。
太好看了吧!我恨你绝对比我爱你更长久本以为vidal这腹黑一定我们大金牛没想到是天平。虽然颜值buckley貌似低点但绝对个人魅力爆表,vidal这种一辈子死磕加强扭瓜似的硬指人家深柜到底是爱还是恨自己分得清否?倒是保罗纽曼得知Vida被辱后要去和巴克利拼命那劲头,这到底是奸情还是友谊!
此情此景,不复重现。
Buckley Jr. 还是非常儒雅的,要我直接就抄家伙揍对面那个傻逼了。
Morgan Neville花了很少的钱向ABC买下了所有素材,埋在里面搜出了很多好东西,比如ABC摄影棚倒塌事件的视频就是第一次被公开,片子剪好之后Morgan很担心ABC会反悔,结果ABC表示作为新闻单位我们不相信censorship你们随便用;Morgan为这个片采访过Vidal然后决定不用,因为觉得对Buckley不公平
题材很好,拍得不好。
不仅人物事件上好看 剪辑和电影感也绝佳 学到了不少
他们就像是一个人,相同的出身,相同的教育背景,一个极左,一个极右,他们太了解对方的想法,他俩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心灵伴侣,所以也让辩论那么火花四射,他们在真正的表达自己,甚至最后上身到人身攻击的高度,这样的电视直播简直就是新闻人的理想,Will McAvoy应该很想活在那个时代。★★★★
期待保守和自由矛盾的激辩,结果80分钟get personal,最后一分钟才点题。。
“日落大道”那一幕竟有一些凄凉。刻薄之人必有轻薄之处,纠缠来纠缠去,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这么说吧,当年辩论的双方似乎都没有表现出超越左右立场的智慧,而几十年后的这部纪录片,好像也没有展现出太多超越时代的视野。
左派没赢,右派没输,媒体是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