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冥影像”续
无论将“the fits”翻成“抽搐症候群”的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已经将这部电影与阿彼察邦的一部杰作互文了起来。那部于2006首映的作品,中文片名正是《恋爱症候群》,而它的英文名则是“Syndromes and a Century”。这不应该被认为是巧合,因为两部电影中确实都出现了某种可以被称为“症候群”的东西。症候群指的是“在种种病理过程中,当出现一个症候时,同时会伴有另外几个症候”,它还有一个引申意,“指某一些人因相互影响而达成一致的意向”。在《恋爱症候群》中,恋爱以“重复”的方式“症候”了百年,而在《抽搐症候群》,病症发作得更加明显:先是舞蹈领队的突然抽搐,然后各成员相继染上“病症”。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可以将导演Anna Rose Holmer纳入阿彼察邦-河濑直美所代表的“幽冥影像”之谱系的,在于她使用镜头来展示空间的独特方式。这些空间可以分为两部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在室内的大部分场景中,由于处于密闭的内部空间中,照明不是由自然光,而是通过LED灯打出的光完成。这就有点类似于蔡明亮在电影中大量使用的内部空间形态(如在《郊游》中),即是以相同的方式来获致一种物理的城市空间。所不同的是,蔡明亮通过对镜头角度、机位的独特选择来将这些城市空间变化为变异空间,从而反映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生存现状。但Anna Rose Holmer并没这样做。
Anna Rose Holmer使用的是阿彼察邦的方法。虽然阿彼察邦多少有师承蔡明亮的意思,但在影像空间的形态上已有了本质变化:当蔡明亮仍然需要区隔幻觉空间、现实空间、灵异空间的时候(表现在《郊游》中的三段体结构),阿彼察邦已经可以让这三种空间以同一种形态呈现,让人无法区别(《梦幻墓园》)。当然,最明显的一点区别在于阿彼察邦在蔡明亮完全物理的固定镜头之中引入了微移,也即通过让镜头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移近物像的方式,从而让影像获得作用在感觉上的神秘体验。这种轻微移动的运镜方式也许来自于塔可夫斯基,并延续在安哲罗普洛斯的诗-影像中。
因而此类镜头中最好的例子不是来自于阿彼察邦,而是出自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正是师承塔可夫斯基)。在这部电影的一处车内场景中,镜头摆置在前窗正对着后座上的三个人物:居于中间是嫌疑犯,两边分别是医生与警官。在医生与警官的对话中,嫌疑犯未发一言,镜头则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前推进。在这里,展示了观众如何从凝视的主体转变为被凝视的对象。这是一种极其令人惊惧的观影体验:原本作为窥视者的观众此刻正被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反窥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两者的身份发生了逆转。这同样也是阿彼察邦在他的电影中来创造神秘、恐怖的观影体验的秘诀(比如出现在《恋爱症候群》中那个地下室的镜头)。
在《抽搐症候群》中,这种营造体验的意图以更加明显的方式进行。观众不仅可以通过镜头的微移来感知到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在掌控着影像,同时通过加入极其诡异的配乐和小女孩主观上的心理声响来进一步烘托这种恐怖的氛围。锡兰和阿彼察邦并不需要任何配乐就能令观众获致神秘的体验,在此,Anna Rose Holmer显得略逊一筹。但可以在一部处女作中见到这种高超的技能,让人惊讶。
除了在室内空间通过镜头微移来获得恐怖体验之外,在室外空间的镜头处理中则是另一种方式。在每次训练结束后,小女孩与哥哥回家的路上,或者在那座天桥上(那是两兄妹用来跑步/锻炼的地方),镜头开始轻微“浮动”。这是一种失去了掌控力的镜头处理,镜头就像被安置在了海的表面,借由水面的波动镜头也随之四下浮动。这不是Anna Rose Holmer首创,其实已经出现在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中,在电影开场后不久,丽塔从车祸中还生的那个场景中,躲入贝蒂居住的公寓藏身的过程,这个时候为了配合丽塔意识的丧失,镜头便是用了这种浮动的处理。
Anna Rose Holmer之所以用这些方式,无非是为了营造小女孩在拳击与舞蹈两类殊异的运动间进行抉择的心理活动。一者是展示雄性、需要严格训练规划(电影开始的1、2、3、4……)的男性运动,而另一者则是展示柔美、自由的女性运动。电影中的小女孩如何通过抉择来定位自己的性别身份,即从哥哥庇护下的男性世界中走入一个更加接近自己本性的女性世界,而电影所展示的就是这一过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电影中的演员都是黑人,而导演则是一位白人女性。
通过引入“抽搐”,这部电影展示了一种新的“幽冥影像”可能性。因而,我们不得不发问:为什么又是一部处女作,而且是女性导演的作品?我依然保留着这种预想:未来可以为我们拍出(能够称得上是)“新”电影的导演,其大部分要么是女性,要么是gay。
更多关于“幽冥影像”的内容:
见此声音的处理最有创新性。据导演透露,她运用医学仪器来过滤周围的声音,比如在篮球场训练的场景,很容易让观众进入到女孩的内心世界。另外,诡异的配乐也是一个亮点,令影片的氛围笼罩在一种不知不觉蔓延的神秘主义里。而摄影机围绕着女孩缓慢移动的方式,则令这种神秘主义不断增强,比如在更衣室出来后的那场,以及在篮球场的好几个段落都带有导演独特风格的烙印。
女性成长主题。这种早已拍烂的题材能在影片中呈现出令人惊喜的亮点,实属不易,尤其是出自一位处女作女导演之手。身体抽搐的影像既能营造出匹配影像风格的神秘感,也可以在叙事层面上对应出合理自然的解释,实在令人觉得惊讶不已。
少数族裔。同为处女作影片,本片跟《女神们》一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少数族裔作为叙事对象,尽管导演风格千差万别,但是在影像背后却留下不少让观众思索的空间。少数族裔到底在主流社会的认可程度是否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就能最终获得?尽管影片在片尾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观众在看完最后那个惊艳的舞蹈段落时,相信会有种百感交集的感受。
👍
赞同底下的评论,这个抽搐症就是大姨妈。
一路快进.一群尼格儿
女孩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成长体验,从拳击台迈入练舞场开始,她的全部感官都获得愉悦。男孩们在争抢一块披萨,女孩们则分发着合身的队服。男孩在愚蠢地打拳炫技,女孩却画着口红谈论着甩掉爱情。而抽搐症是成长的一场仪式,摆脱重力获得全新的高潮体验,在令人惊惧的阵痛之后,正式宣告你成为女人。
另类独特,很有生命力的片子,最后一幕配上音乐非常有震撼力
神烦
很容易理解影评人给这部电影的高评价:新鲜感实在太稀有了。
毫无灵气、只能靠配乐来故弄玄虚的伪灵异片。视野狭窄到几乎只剩黑人演员了(讽刺的是依然没有任何角色得到立体呈现haha)
66/100 本片两个特色尤为引人注目:第一,从一个独特女孩想要回归大众审美的角度出发叙事,有别于大多数讲认同电影的方式:第二,女孩不惜以患病的方式获得认同,很诗意也很深刻。
Dans ce 1er film aiguillé comme 1 coup de poing, Anna Rose Holmer fait du corps 1 outil efficace de l'assimilation, 1 champ ambivalent subi de manipulations, 1 projection expressive de l'intériorité et surtout 1 métaphore mouvementée de l'adolescence.1 cinéaste à suivre
不知道咋打分,有时很套路,有时又意外地好,音乐是大败笔
3.5
2016/6/29
创意挺好,会是很棒的短片或MV,但弄成feature就还得丰富些吧
抽搐是个投名状,抽一下变真女人!然而配乐真的很抢。
有些概念先行,实践不足。能大概体会到意思但是能提升的还很多,总体挺酷的
个人风格独特的独立制作短片,用黑人女孩近乎超现实的奇异经历影射特定群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接纳。
隔着屏幕感觉有股体味向我袭来……
眼前一亮
把这个传染病想成来月经就很好理解了(手动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