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子与父,父与子
这部在IMDB上评分很低的片子却出乎意料的好,我觉得或许是因为美国人已经没有耐心去看一部需要用大脑的片子了(呵呵)。其实它在面对问题,剖析,沉淀,转换上都做得不错,用角色特点的差异对比与共性相融来讲述历史。由子(Cecil)与父(Earl)开始,由父(Cecil)与子(Louis)结束。
整体来说还是比较中肯地陈述了问题,虽然从前半段来讲有较为浓厚的hate情绪,让观者的立场放在Louis身上,觉得父亲是个懦夫。但是后半段产生了微妙的转折。父子俩的对比是从头到尾的,立场不同,但却很难说清谁对谁错。在政治民族之中又加有家庭矛盾,相辅相成。
像godfather一样的镜头切换对比,儿子第一次参与维权运动与父亲serve白宫的对比这段十分强烈,和拉仇恨。在这段之后,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也很让人深思,这段的父亲是个懦夫,儿子则很有英雄情节,不免让我想起当今中国的女性维权和同志维权也有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受害者并不觉得自己利益受到极大的侵害。这是种强烈的悲哀。当然路易的暴力做法也是很幼稚的。
片头典型地运用儿童开场,勾起观者同情心,在最后部分也有回顾到开头,其实父亲童年时期发生的惨剧影响了他的一生。而开头里老奶奶给他了本书,也是隐喻让他多念书,面他进入白宫,有段总统问起他家孩子上学的事都是映射说教育的重要性。后来儿子在念完master之后,在支持权益运动的事情上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用暴力解决。而电影开场里的名言“黑暗不会驱散黑暗,而光明可以。" 也是表达了这样的含义,这段建树很巧妙,却不知道是否观者都能深切意识到这件事。
此外symbol的运用相当给力,比如那个肯尼迪的领带,强调了对“懦弱”的父亲而言,其实肯尼迪的维权立场很深入他心。还有照相的事情,翻照片的时候回顾到小时候的那次合影。实际上是提示了他小时候的悲惨经历,对他人生的影响——对他造成了害怕反抗和面对的心理,而影片最后他也终于说了自己不再害怕。
repeat dialogue,父亲对于每届总统都会麻木地说您还需要什么吗。父亲两次提议涨工资,两次最后都说了句excuse me,两次情感不同,也表达了他的心境从害怕到勇气。
不足之处,是觉得大量的夫妻家庭戏意义不明,与影片主旨似乎关联不大。有部分地方使用音乐和歌曲降低了戏份的沉重感,但有些地方让我觉得音乐实在违合。部分场的转场生硬。以及弟弟的死对于此片来讲不是太有意义。
直到片尾,维权运动似乎还没起色。因为他讲作为贵宾吃饭那里演做了show,用作反讽,实际上看来,立场方向更多的偏向受害者,更多的拉仇恨,负面描写了白人。然而作为引导的部分则不够明确(比如应该怎样做之类)。因此这也是很大一个在IMDB上反响略差的原因,很多白人觉得被侮辱和诋毁了。
2 ) 只是一点感想罢了。。
看完影片就来豆瓣看影评,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影片还是值得推荐的,但看完短评后很失望,没有一个五分的 甚至四分都很少。我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你给一分还是五分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我真心感觉可以给五分。
或许是我看的电影太少,基本上都是动画或者悬疑类的,很少看政治权利什么的。所以这个最起码让我对歧视这个词有了重新的认识。这点,就值得我的五分。
开头是1926年,当那个白人强奸了主角女人,又杀了他爸爸时,我震惊了。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事实?白人被赋予了这样的权利么?或许,这就是歧视吧。别人只有同情,那个年代,我,可以取你性命。
前面奠定了基调,我觉得不会比这更残酷了。可是,1946年。当主角儿子为了黑人白人权利平等,去餐厅以静表达自己的权利,坐自由公交时,我真的被深深震撼了。白人的辱骂推搡,甚至口水番茄酱。还有火把炸火车。群情激愤,好像他们就是杀人的侩子手。
可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只不过想要人人平等,而不是在白人主导下的平等。
中间有一点,当黑人他们为自己的权利奔走了几十年仍然没什么改变的时候,他们变成了激进派。想要去枪杀学校学生。看到这里心情真的很复杂。
是什么把一群善良的人逼上绝路?不公平,不公正却让更多的人流血。
歧视,真是个可怕的名词。
最后,借用恐怖宠物店里的经典语话,最能代表现在的心情
这真是人类的坏习惯.马上以自己浅薄的知识来判断事物.只要稍稍
超出知识范围,就绝对否认其存在.把超越自己能理解的事物,当成
威胁自己立场的敌人来对待,非得排斥,驱除,抹杀不可.可是对同
种族的生物,又以肤色,出身来分阶级贵贱,相互憎恨,互相残
杀.狰狞,狡猾,冷酷又胆小。
3 ) 为什么不为“主旋”律拍手叫好呢
刚看完《白宫管家》,感动得泪流满面,结果豆瓣的评分确实不温不火,看到挂在前面的评论都是“主旋律”,“民主党的宣传片”之类,要么就是流水账云云。
那些说是流水账的人可以去看姜戈了,那个片子我也看过,有枪战有里昂那多有个黑人努力最后成为西部牛仔,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记住。
我自认为也不是个推崇主流的家伙,我也不是相信世界是真善美的,但是作为一部电影,能够感动人,除此之外,最高的成就是什么?奥斯卡也不过是学会奖项而已。
这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通过艺术的加工,讲述一个日积月累的小人物也是特殊人物的故事,达到和观众共鸣,宣扬一种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夫复何求?
更有人拿这部美国主旋律电影和某某大业类比,我倒觉得那真是拉低了这部电影的档次。电影说到底讲的是人,人的状态,人的追求,而不是一个国家建成纪录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其中的父子矛盾,夫妻矛盾,家庭和工作的冲突。广阔的时代背景点缀其中,更显得气势磅礴。我觉得这个有根有原的人物确实让编剧和导演都得到了好处。不得不赞叹这个人物抓得好,其实只是报纸上的一篇人物报道而已,关键是要有电影的意识,要有讲故事的点。
我是最看不得受压迫人民的故事(这点是个人加分),所以我真的哭了好多的地方。第一处就是肯尼迪遇刺的时候,cecil第一次颓然地坐在地上,说he was blew off. 之前我看过讲述肯尼迪的美剧,那里面写肯尼迪这个人比较详细,应该说美国的政客们有个特点,不管其个人品质如何,生活方式如何,亦不管政治斗争的方式,他们是一群有基本原则和信仰的人。一个自己没有信仰的人是无法以个人魅力从事政治的,且不管信仰是什么东西。美国的总统们在提到民主和自由的时候,他们说的是上帝。好吧,回到肯尼迪,这个富二代的总统给美国人纪念这么久是有道理的,他在一个民权斗争的年代为黑人权利的发展做出了关键的一步。所以cecil捧着杰奎琳给他的总统的领带的时候我就哭了,这样一个白宫管家,因为儿子在南方进行自由斗争而与他断绝关系,但是因为一个帮助过黑人的总统的死流露了强烈的感情。就好像片中民权运动的领导人马丁路德金对Louis说,很多像你父亲一样的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争,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专业的工作,以敬业的精神和忠诚慢慢地改变人们的看法。看到这里我突然领悟了这部“主旋律”电影更加深刻的主题:抗争的方式不仅仅是暴力的,激烈的,需要迅速改变的,同时也是日积月累,默默地进行着的。
其实影片对Louis参加的各种斗争的看法是复杂的,为白人做管家服务的黑人供养的儿子用爸爸给的钱进行民权的斗争,仔细想想这种关系就觉得有意思。当然,必须承认,所有的斗争和示威,确实让大家不得不去关注,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改变,这就是民权运动的意义。就像法国大革命,不一定是干净的,不一定是符合真善美的,但是这是一种进步,一种精神和改变所必须的。
影片的快结束的地方,cecil受到里根总统夫人的邀请终于带着自己妻子以客人的身份参加白宫的晚宴。他终于了解到被别人服侍和服侍别人的差异,参加过晚宴后的cecil迷惑了,作为一个老男人,他自己也不理解为何自己迷失。这是影片中画龙点睛的一笔。镜头显示,年迈的cecil在衣橱间麻木地擦着皮鞋。时代不一样了,原来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也应该改变,所以他专注了30多年的工作,他认为是铁的原则的一起都可以改变了。
最终,cecil终于辞职,离开白宫之后与儿子和解。而Louis在经过各种斗争的道路的探索,经过年轻气盛的骄傲,经过弟弟的战死,也终于成长起来。结尾出现奥巴马是我意料之内,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这部片子为什么意外没有得到众多奖项的青睐原因,因为强烈的政治偏向性。传说奥巴马也看了这部电影,并且深受感动,做出一些很正面的评价,显然也是为了这部电影造势,毫无疑问,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会非常同情黑人,从而提升奥巴马的支持度,也就是民主党的宣传片。
但我想各种政治的因素并不影响这部讲述个人奋斗,讲述家族故事,讲述民权斗争故事的一部好电影。我突然想到《国王的演讲》,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相比之下也不过如此了,话说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说道政治,很多的虚假,很多的宣传,很多的赞颂。说道信仰,很多的怀疑,很多的不屑,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的牺牲。
一说到政治主旋律,不知道有没有触碰了哪些愤青的敏感点,而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本来并不美好,人类也很可悲,但是作为人类一员,作为一个人,要对所有探寻未来发展道路的前辈们心怀敬意,要对所有因为时代而做出牺牲的爸爸妈妈辈,爷爷奶奶辈,直到更加长久的历史,那些为了人类自身救赎探索和付出的人心怀敬意和感恩!
4 ) 评《白宫管家》:中规中矩的黑人传记片
颁奖季的资源陆续出来了,下了几个,看的这却是第一个。看之前并没有太大期待,知道这估计又是讲黑人血泪史的,里面应该又是惠特克演技大爆发。不过在看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注意到、思考到一些点,想在这里说两句,当作观影笔记与人分享。
首先,传记电影有自己的一套发展逻辑和表现方式。和名著改编作品有几分相像,传记电影的一个关键就是对事件的取舍。保留什么,舍弃什么,详略如何布篇。这里,导演、编剧的选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上按人物从生/童年,到死/当下的正序时间来全景展现起伏的一生,多在平铺直叙中带出一些高潮点;一种是专把人物所经历的一段重要时间和一个决定性事件单拎出来,深度挖掘。当然,本片明显属于第一种。
因为主人公西塞尔在人种上是黑人,职业上是白宫管家这一双重身份的特殊,所以通过总统的更换,以及不同总统对待黑人民权运动的不同态度来从侧面刻画主人公,恰到好处。主人公所经历的岁月,正是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数十年。从遭受种族压迫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到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再到自由平等博爱似乎触手可及,主人公身处白宫这一政治权利的中心,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性瞬间(历届总统出台法案等措施),但又囿于身份处在这一中心的边缘,处在白人阵营和黑人阵营的夹缝中(特别是与其长子之间的冲突),所以这就给人物本身增加了矛盾性和复杂性,继而增加了看点。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历届总统在有限篇幅内的刻画,明显存在人物扁平,过褒或过贬的痕迹,导演这一点处理的未免有过于主观的嫌疑。
事实上,黑人电影的主题都较为单一,一般都是放在反对种族歧视运动、争取民主政治权力、反对等级分化和物质、教育贫穷等这些议题中。本片导演李丹尼尔斯之前还拍过《珍爱》。与其相比,本片受传记片类型所限和刻画人物需要,反思力度略显不足。少有的几处质询式反思,还都是由主人公的独白直接说出的,减弱了深度。
其次,再来说说片子的视听语言。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影片在三分之一处,有一场精彩的交叉剪辑。主人公在白宫餐厅服侍白人的画面,与其长子等学生运动代表在餐厅要求服务被拒,惨遭白人驱赶的画面交接,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父辈的安分顺从,服侍白人,一边是子辈的执拗反叛,与白人抗争。黑人从被剥夺权利到争取享有权利,白人从被服务者到可能成为服务者,中间几组身份角色暗中互换,增加戏剧效果的同时,形成强大的画面和情感冲击。
这里,确实也带出了父辈与子辈间的差异,更突显了时代更迭、历史向前发展进步的力量。(有个问题是,当总统了解了西塞尔儿子的情况,是否会不自觉地为黑人投怜悯票。片子里好几个地方,都有总统因西塞尔怜悯黑人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而为之)
另外,可以看出,导演身为黑人少数族裔,对于黑白两色的敏感。例如,西塞尔去建议提高薪酬被拒后,一个打开黑框房门的黑色背影(景深处为浅色),叠化一个处在画面相同位置的马丁路德金身着白色衬衫,站在白色阳台的画面(景深处为深色)。黑人侍者的酸辛无奈,黑人领袖的纯洁神圣,都不言自明。
从黑白,到彩色,电视这一媒介,作为时代的产物,在本片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一任总统针对黑人问题的讲话都在电视上播出,制造了伪纪录片的感觉。不同的人群总是通过电视来收看重要新闻。更重要的是,片中有大量的历史新闻片穿插在情节发展中,成为时间坐标,为影片增加真实性和历史厚重感。
说到底,本片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突破类型窠臼,也没有特别震撼的记忆点。而且,影片的重心好像并没有特别放在主人公身上,反而着重表现了美国黑人民主运动的种种,遭遇记述多于性格刻画。虽然影片表面上看似批判残酷,但实质上,还是在歌颂美国伟大的民主进程,仍是主旋律的腔调。中评。
5 ) 主旋律电影
奥斯卡获奖电影都是围着主旋律的,比如这次的《为奴十二年》。
美国人不厌其烦的翻出当年黑人与白人的冲突,一遍遍的高歌着:看,你们现在的生活多不容易。这和现在某些主旋律的电视不谋而合,不断地洗脑着你们应该感恩。故事情节像走马灯似的一溜就过去了,能留在脑子里的还真没剩多少,但不得不说要不是那些明星撑场面,这电影还真没多少人看。家里的大儿子是个不省心的,一到青春期就开始叛逆,活跃的“自由细胞”带着他投身到各种运动,倒是一下子就悬崖勒马免于一死。小儿子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听国家的话参军,结局大家都能想到。老爹是个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的主,老妈是个额…奥普拉演的这个人还真没啥特色。
总体而言,明星都是非常大牌的,演员也有漂亮帅气的,大儿子是永远死不掉的,小儿子走正道就为国捐躯了。
6 ) 普通人的一生
舍得用电影去拍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这是很少见的题材。主角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通篇讲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一生都会遇到的失意、痛苦、困惑与和解。非要找主角的特殊,无非就是他是一个黑人,经历了完整的美国民权运动的时期。但其实换作一个白人,片子依然可以拍下去。主角幼年丧父,自己摸爬滚打成为了一名侍者,去了华盛顿的高级酒店工作,被白宫看中,从此便成为了白宫的一名侍者。对于他的职业而言,他无疑走上了高峰。凭他一己之力,他让全家丰衣足食。他想让他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找个体面的工作。可是大儿子却在读大学后走上了一条他无法理解的道路,为黑人获得平等权利努力的道路。那段历史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黄金时期,黑人从隔离制度中冲撞出来,试图获得与白人在各个方面的平等对待。可是普通的白人很难接受被他们视作低等族群的黑人跟他们平起平坐,于是全国各地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冲撞到处发生。主角的大儿子就在这场运动中到处呐喊、到处碰壁、到处被抓,主角很迷惑,儿子放着阳光大道不走,非要去为虚无的遥远的东西头破血流。于是长达几十年父子之间的恩怨由此产生,由此原本温馨的家庭开始产生了缝隙,夫妻之间的不解、怨恨也开始出现。疲惫的主角每日在白宫听着政客在政治上的运筹帷幄,他不大懂这些遥远的政客与自己的关系,就像我们普通人觉得政治跟自己没有关系。其实,政治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密切,我们普通人的命运甚至被那些政治所决定。不是吗?从孩子读书、工作、买房、生孩子的数量,哪一条不是由貌似遥远的政策决定?别说你对政治不关心,你关不关心,它都会影响你的一生。主角很多次与总统的貌似普通的对话,其实也对政策的出台有了千丝万缕的影响。主角貌似不支持孩子投身民权运动,但是他遭遇到的工资不平等、车子被打砸抢等等事件,也让这个一直坚信美国在改变的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渐渐地,他还是看到了改变,经过他数年的努力,他的工资终于与白人一样,他受总统夫人之邀终于能带着夫人参加国宴,最终他与儿子和解,因为他看到正因为有儿子这样的人数十年为那些貌似缥缈的权利呐喊,才终于赢得了今日的进步。
片子叙事非常平实,对一个普通人的困惑和痛苦刻画的非常深刻。其实,观众不想去看那些大场面,那些所谓的大制作。视觉上的震撼带来的持久力度非常短暂,而那些将镜头对准个人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的电影才会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平淡无奇,惊喜甚少。整体像是偏向纯粹地讲述《白宫管家》生平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而比起去年我很喜欢的那部《帮助》,却少了很多的人情。福里斯特·惠特克的表演确实不错,其沧桑的容颜倒也像是他历经岁月和磨难洗礼后的呈现;难怪总觉得某些人挺面熟,奥普拉、霍华德、威廉姆斯、库萨克…好多名人啊!
流水账
见证的不是白宫的历史,而是黑人在谋求权益上的历史。中规中矩的片子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黑人视角串起来的历史事件,前半段好于后半段,这片最大的看点第一是惠特克的演技,第二就是群星云集饰演的历史人物
在 马丁·路德·金 纪念日附近, 看这部电影, 告知自己不光自己的民族是苦大仇深, 还有黑人, 在美丽的国家: 美国.
整个片子娓娓道来,但有的地方和设定太情节剧了,咕咕
第583人看过。
装成《阿甘正传》绕了那么大一转,结果最终还是歌颂奥巴马的主旋律政治电影,以至于我以为最后字幕会看到【Democratic Party Presents】。那么多明星太让人出戏,剪辑也糟。
黑人为自身权益的抗争与努力从未停止,无论你身处哪里,身处何职!
黑人版阿甘正传
美国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黑人一直在奋斗
主旋律无误,奥观海的当选最后仿佛在给隐忍了几十年的老管家树了一个“感动美国”的丰碑。影片到底是觉得黑人有今天的地位是依靠管家这种黑人呢,还是他儿子这种黑人?我不知道,导演估计也不知道,因为整部电影唯一的乐趣就是看几个美国总统的扮演者像不像了。
乏味的编年体美国主旋律电影,倒是勾起了我对肯尼迪遇刺案的兴趣。
这种熟脸一线二线明星多到来不及认的献礼片实在是像黑人民权运动版的《xx伟业》,时而无聊时而激动,总体还是平庸,而且信息量巨大好像在翻动态课本,以后很可能成为英美概括课学习用电影...Anyway,惠特克的表演仍然很赞。
看献礼片都能看哭了是什么节奏
导演编剧和制片方已经在最大限度上对黑白双方致以善意了。政治正确不假,但所谓的号召黑人不要闹事却是某些人自己的脑补。而我,不啻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些擅长用口胜于用脑的玩世不恭者。他们不是黑暗,可是拒斥光明。
影片讲述了在白宫组织基层工作的人民公仆福里斯特·惠特克同志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的一生。面对妄图颠覆国家政权的反革命大儿子,惠特克同志毅然决然的与之划清界限;面对穷凶极恶的入侵者,又无私地将小儿子送到越南战场并光荣牺牲。谱写了一曲“白人群星打酱油,黑奴翻身把歌唱”的革命挽歌。
第一次看小人物的传记电影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