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洛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西德尼玛  杨秀措  

导演:万玛才旦

 剧照

塔洛 剧照 NO.1塔洛 剧照 NO.2塔洛 剧照 NO.3塔洛 剧照 NO.4塔洛 剧照 NO.5塔洛 剧照 NO.6塔洛 剧照 NO.13塔洛 剧照 NO.14塔洛 剧照 NO.15塔洛 剧照 NO.16塔洛 剧照 NO.17塔洛 剧照 NO.18塔洛 剧照 NO.19塔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孤儿塔洛牧羊维生,他是记忆世界的国王,记得所有的事情,但他却是真实生活的边缘人,没人记得他,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只唤他小辫子。直到他遇到理髮馆女孩,第一次被人记得,第一次爱,那就是存在的开始。塔洛开始一场爱情,很多惊奇,大多失望,见天地,望众生,然后回到自己。辫子失去了还会长回来,那关于这个世界呢?总是需要一次离开,然后才知道归来。
  改编自导演万玛才旦短篇小说,聚焦藏人生活景况,以黑白影像粗粝质感勾勒出西藏大地的苍凉,更缩影这一代藏族青年的内心迷惘。在心灵的高原上壮游,以为走得那麽远,其实仍踌躇传统原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欲离何曾离,云空未必空。

 长篇影评

 1 ) 导演的一些话在映后交流会上

第三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就是《塔洛》,映后交流会上Q&A环节导演的一些观点,不是原话,就是大概记了一下。

1 塔洛能完整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这些话(比如里面讲好人的死重于泰山 坏人的死轻于鸿毛之类的)像是他的宗教;

2 选用黑白影像 因为塔洛的世界kind of非黑即白 他对很多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

3 理发店的杨措让塔洛多学几首情歌 剧本里本来安排有个牧羊女教他情歌 但是后来去掉了 因为塔洛是孤独的。所以 此后在山上的场景设置也几近极致 塔洛都没遇到其他的人;

4 影片里很多场景背景噪音都很大,因为导演觉得 对于藏区来说 那些噪音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5 在很多县城的画面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框 因为在山上的时候塔洛是比较自由的状态 但是下了山 他就不自在 所以在很多画面中设置里框或者是塔洛会处于画幅的边缘;


6 理发店里很多都是镜子里的像,暗示塔洛与理发店女老板的的关系是虚幻的;

7 摄像机都是固定机位 主要是希望形成一个冷静的视角 ;

其他记不得了……总之是一个值得一看的电影,因为导演是个谦虚(not 谦逊)但是有原则不妥协的人(比如对于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他报以“不屑”但是礼貌但是又超级简短店的回答),是一个有哲思的人应该

 2 ) FIFF16丨DAY4《塔洛》:迷失在原始与文明的分界线上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塔洛》,下面请看前线纯朴藏民融入世俗洪流的评价了!

迷幻松饼:

不错,摄影构图我喜,但有的镜头太长。

zzy花岗岩:

尘世里走一遭,生命便轻的不能再轻了。

曲有误:

镜子里,他是塔洛,镜子外,他是小辫子。

热可可加盐:

真诚且新颖,黑白的质感和对于身份的探索相当有意思。

赵小毯:

文学性和影像塑造上都有所建立,身份认同的触感孤独地延伸。

Spy Liu:

藏民在现代化中的“迷失”,个人感触不多,但文本和形式都不错。

非有想非无想:

人的成长、身份的认同,乃至整个社会,族群的成长,身份的认同都要被“骗”的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才能达成,也是悲哀。

Xavier-耐观影:

对于缺爱的人来说,你给他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余温都会换来他竭尽所有近乎他整个世界的回报,此时一切理性判断和系统认识全部失效。

Her Majesty:

万玛才旦的文字是极简的,仅剩下动词和名词;而当他把文字转化为影像后,则显得有些冗余。可能《塔洛》想要的东西太多,把导演的美学和经验挖掘得过多,所以在其后两部作品中他再也找不到话想说。

Pincent:

藏民牧羊人的生活,原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无身份证”是藏民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现代化与外来冲击过程中善良淳朴与拜金主义的矛盾,两次背诵毛主席语录的讽刺效果,黑白摄影很漂亮,人物总是在镜头边缘。

欧.尹:

极具作者风格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与黑白影像,开头长达十二分钟的为人民服务的背诵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充分的延展与解读空间,与结尾呼应,保证了本片较高的完成度。然而就我个人观感而言,承担着刻画人物精神状态任务的核心段落,即中段塔洛从城中归来后的部分反而有些出戏。可能这样的电影只有在电影院看才真正有其价值。

psychopath.MN:

听不惯说唱,只会唱伊拉。吸不惯新烟,只愿吸卷烟。从一口气背下语录,到无法背下去。从正写的“为人民服务”到变成镜像的反写。来“人间”一趟,为了身份证而回忆了自己是“塔洛”,却又迷失了自我。留了一生的辫子,今后不再留。以为是爱,那个说“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不就行了么”的他或许此后再也认不出自我。失了自我的“真”,被新世界唤醒,或许是必然。

布谷卟咕:

一个很简单的关于文化流失,身份迷茫的故事。节奏很慢,虽然银幕上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很有趣,但看了故事开头能猜到结尾。对身份思考的呈现有些流于表面,强调对立,感到片子里充满了焦虑而没有根基。导演是想通过拍摄来进一步解答自己的疑惑吗,还是他心中已经有一些观点?如果能在拍片过程中一层层剥离,一步步深化问题,不像现在这么工整的话会更讨喜吧。警察局的问答很有意思,温和的有一搭没一搭地通过在观众看来略显尴尬的氛围中呈现出双向交流的失败。

鲍勃粥:

最原始的藏族力量全然失语,起点已经是革命力量与经文的混杂,然而抵挡不住如“二代身份证”的更新,终点是崭新的魔幻现实主义,对外界的肤浅理解和似有似无的链接(照相馆背景的北京和纽约,说唱表演等)。塔洛内在身份是封闭的,外在身份逐渐被重建,头发剃去,在新环境的无力(爱情与城镇是相通的),镜子中的人物模糊,烟雾缭绕。黑暗的苍凉地貌上的浊酒独饮与二踢脚是为逝去的草原灵魂送葬。塔洛与局长被烟囱隔开,与女人被镜子隔开,构图已将他孤立无援。羊死了,死了的却不只是羊。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4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对话万玛才旦:“西藏赵本山”剪掉了那条有名的小辫子

当地时间9月4日下午,中国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新片《塔洛》在威尼斯电影节召开官方新闻发布会。该片是首部由藏族导演执导的藏语黑白电影,讲述孤独的牧羊人“小辫子”进城办身份证,并邂逅一名理发店女孩,与之产生恋情的故事。这是万玛才旦的第五部藏语电影,入围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两个官方单元之一的地平线单元。依旧是悠长的固定长镜头,依旧是藏族地区的独特风貌,《塔洛》再次彰显了万玛才旦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在发布会上,导演万玛才旦携藏族女主角Yangshik Tso(杨秀措)出席,而影片男主角、在藏族地区非常有名的喜剧演员Shidé Nyima(西德尼玛)则因护照过期遗憾无法来到现场。现场有记者听说女主角原本是一名歌手,便询问她是否能现场演唱,Yangshik Tso欣然应允,完整清唱了一首藏语民谣,引起台下掌声一片。以发布会形式在水城亮嗓,尚属罕见。

万玛才旦为藏族作家、导演,第一部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便获第24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特别提名奖、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特别奖、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其后的《寻找智美更登》《五彩神箭》均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发布会结束后,小浪第一时间对话导演,了解到《塔洛》在西藏地区拍摄的种种幕后艰辛。据悉,男主角Shidé Nyima在藏区的地位堪比赵本山[微博]在东北,为了这部他首次担纲男主角的电影,不惜剪掉了留了17年的、其个人的形象符号“小辫子”,只剩一个亮锃锃的光头,在当地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

  新浪娱乐:我们知道,在您做导演之前就已经是一位获奖作家了。这次的《塔洛》是改编自您自己的作品?

  万玛才旦:对,改编自我的同名小说,是我两三年前写的,收录在去年出版的一本小说集里,讲一个牧羊人办理身份证的过程。塔洛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物,跟外界没什么联系,记忆力很好,却记不住自己是从哪来的,是个孤儿。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牧,在大山上一个人对着羊群唱情歌。

  新浪娱乐:是虚构故事还是有原型?

  万玛才旦:完全虚构的,但是故事的发生地跟我的家乡比较接近,所以也是回我家乡的山上拍的。

  新浪娱乐:短篇小说篇幅很小,为电影增加了哪些情节?

  万玛才旦:主要增加的是一些对他在山上牧羊的状态刻画,关于他的情绪,关于他的转变。

  新浪娱乐:牧羊人办身份证,这个设置听上去就比较有趣。所以是想表现一下城乡冲突吗?

  万玛才旦:会有一部分吧,主要是遇上一个理发店女孩,两个人会有一些对比,这个孤独的人遇到了爱情,他内心会发生一些变化。

  新浪娱乐:您以前说过动物也是很重要的演员,这次主角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羊演员”倒是有很多。众所周知拍动物比较困难,您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万玛才旦:塔洛一开始就带着一只小羊羔去照相馆,羊不算难拍。电影拍完的时候,我们把那只小羊羔放生了。

  男主角在西藏地位相当于赵本山,为电影剪掉留了17年的小辫子

  新浪娱乐:听说男主角在藏区特别有名?

  万玛才旦:对,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在我们那儿就相当于东北的赵本山,家喻户晓,演过很多小品、相声、电视剧。所以我们在县城拍摄的时候,总有很多人围着他。这次他的电影里跟以前形象反差特别大,因为以前大家一看他就想笑,所以这次演这部电影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看不出是喜剧演员了。

  新浪娱乐:女主角也是藏族歌手,这么说来其实也是明星阵容了。

  万玛才旦:对,她也是专业演员、歌手,演过一些电影和电视剧。她为这部电影其实牺牲了很多,首先因为设定的是理发店女孩,跟其他藏族女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她是短发,比较新潮,所以演员也把长头发剪掉了。这个角色跟她实际年龄也有一些差距,她为这部戏增肥了十多斤。

  新浪娱乐:一般独立导演拍自己家乡都喜欢找非职业演员,您为什么起用职业演员甚至是明星?

  万玛才旦:我拍第一部戏时也是非职业演员,但是这次对角色表演要求比较高,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好了找他。塔洛的身份象征是小辫子,他外号也是“小辫子”,而这个演员也以一条留了17年的小辫子闻名。最后,他为了这部电影把辫子剪掉了,在藏区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新浪娱乐:片中场景都比较干净,派出所啊,理发馆啊,照相馆啊,还有塔洛在山上的家。

  万玛才旦:这些景都是我们美术组搭的,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成本,25天就拍完了。因为如果要找景,转场会耗费很多时间,而固定在一个地方搭景,可以很高效地拍完。

  新浪娱乐:后面的戏是在山上拍的,能看出风沙特别大,拍摄时挺不容易的吧。

  万玛才旦:对,山上的戏我们计划拍三天,结果拍了七天。灯光组上不去,就只能用自然光,风也太大,每次只能拍半天。我们精简了摄制组,带着帐篷上去,吃住都很不方便。

  新浪娱乐:您之前入围过釜山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等等,这次进一步入围了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这会对电影发行有一定帮助吗?

  万玛才旦:肯定会有吧,但由于是藏语电影,总体市场还是会比较有限。

  新浪娱乐:作为独立导演,参加电影节会对今后找投资带来便利吗?您个人有筹资困难吗?

  万玛才旦:会改善一些,但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我个人还好,一直都能找到投资人。

  新浪娱乐:国家现在对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有很多鼓励政策,也经常举办一些影展。那过审会比较容易吗?

  万玛才旦:反而会更难,因为审查程序更多,除了正常的审查步骤以外,还要经过跟少数民族有关的若干部门的审查。

  新浪娱乐:同样是藏族导演的松太加新片也入围了国际电影节,藏族地区目前电影创作情况如何?

  万玛才旦:现在很多藏族学生也开始学电影了,拍了不少短片。但总体而言,藏族地区的电影才刚刚起步,当地也没什么电影市场。

  新浪娱乐:您汉语非常好,为何不用汉语拍?哪怕也是藏区题材,起码受众可能会多一点。

  万玛才旦:我认为拍摄一个地区,语言还是很重要的。当然今后如果有其他适合我拍的题材、其他语种的电影,我也会考虑的。

  新浪娱乐:新片有什么计划了?

  万玛才旦:我下一部电影片名叫《永恒的一天》,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讲一个大的家乡概念,年底开始筹备,今年我还会做一部电影的监制,导演是《塔洛》的制片人。

 4 ) 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痕迹更能记录历史的

还要从一个被坦然“放下”的镜头说起,基于导演对人物心境演变的精准把控,摄影机安静地躺在了塔洛第一次返家的路上,画面构图不在其意也不在其象,而在意人物内心的状态,当男主本来简洁的价值世界底层所藏匿的元素被激活,心理空间变成一片水汽氤氲的湖面,当时的塔洛像极了一个被恩赐的“草民”,懂得了在生存之上的欣喜,“孤独”对于他,从一种无谓悲喜的、空洞的行为状态,被进一步风干,变成不含任何流体的、死板的物质,静止到高原的风都无视它的存在,但里面的人却被打扰,然而,那个人简单到无法在自我意识内完成对这种“打扰”的思辨,只能循着风往外走。最让我感动的是,当被雇主责备羞辱后,潜意识的变化已经教会他判断内心的好恶,意识觉醒的迹象让他产生了对侵犯的应激反应,做出选择。暂不深究对与错,这已经是人的胜利!万玛才旦导演在本片中的所有镜头语言都像这样,极尽标准地刻画人物情绪和每一个当下的环境,不管是低机位拍摄,如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还是人物边缘化构图!塑造了一个在所谓现代图景上的投影塔洛,如此不真实,好像随时会消失,这样的状态注定是悲剧的,当月光的投影消失,在黑暗中疑惑地摸一下现实的身体,自我的存在合理性被质疑,这时的世界如果还有孤独,那一定不再是仅供观赏的风干花,而是一种来势汹汹的恐惧感。灵魂残缺,身体就不应该完整。……而在人物背后,退隐深处的,是否还有有关现代文明,民族传统,信仰冲突的反思?已经不需要刻意索要一个鲜明的立场和答案了,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痕迹更能记录历史的……

 5 ) 轻如鸿毛

言声: 从北京刚回来,累得,要发烧了。可晚上看电影《塔洛》(不久前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出乎意料的好看,就又不肯马上去睡了。是讲,一个记忆力超人的孤单的牧羊人塔洛,不幸,在他身上发生了,平凡而剧烈的事。塔洛音“塌落”,可不是暗合了,轰然坍塌,陷落?结尾处,在广袤粗粝的群山下,他让驱狼的炮仗在手中炸响,屏幕漆黑,故事便戛然而止。我想起穆旦的诗:“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光、影、声、色,一切已赤裸。” 以为喜剧呢,开头。被召去派出所补办身份证的塔洛,给羊羔喂了奶,顺带以发音不准的普通话,全文背诵小学课文《为人民服务》,在景框里,念经似的,一字不漏(立刻记住了男主角的演技,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所长相当佩服,却甚为不解,怎么不记年龄呢?“这方面没人给我提醒。我自己也没在意这些。”8分钟,开头就很吸引人的超长固定镜头,隐含了多处伏笔。因为父母早死,没亲戚管,塔洛只读了小学,卑微自处,连姓名身份都觉得可有可无,小辫子作为存在的符号,和养的羊一样,其中一百三十只有角。很自然地,《为人民服务经》成了他简单实用的牢不可破的信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而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潜意识,希望自己也是“重”的。承包村里的羊,是为人民服务吧。 所以当洗头妹(他第一个见到的留短发的藏族女孩)抛来媚眼儿:“我留短发,就是为了等你这留长发的小伙子来找我啊。”天,塔洛手足无措,摇摇欲坠了。仓皇而逃。接续镜头,从女孩这边的发廊,望向德吉照相馆门口,不远处塔洛等着拍照,街市音乐声中,俩人内心戏乍阴乍阳,神光离合……看到这里,言声,我才忽然意识到,影片,是黑白的。可见功力。不一定所有导演对改编自自己小说的作品主旨,有如此精准的把握,画面之冷静柔和,污垢、油腻、败絮、霓虹……呈现而不刺目,人物细微表情下的内心起伏自然无矫饰地表达了出来,西藏符号退隐尤值得称道,扩大了格局。这些,共同构建了用力均衡的影像,朴素的细腻和深度。据说,许多人的梦境是黑白的,以后我们来讨论这个。 塔洛对浮佻的杨措并非毫无体认。高潮一幕,熊熊篝火在旷野中被吹得狼奔豕突(又是隐喻)。天光亮白不再赘述。将卖羊的钱,十六万,一摞,一摞,押在杨措面前,像一个真正的赌徒,交出自己的命运,赌一个“重”。这时所有观众晓得了,杨柳依依,昔我往矣。 人财两空。更残酷在于他轻易背弃了信仰:我恐怕再也无法像张思德同志那样,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后重于泰山了。雨雪霏霏。现在他感到,只能像那些坏人一样,轻如鸿毛了。抽空了就是轻如鸿毛。 这是所有地球人的难题啊,言声,貌似坚不可摧的城池,随时可能遇上意外,岌岌可危,累卵不堪一击。你想,新闻上讲:广大牧民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而不胡思乱想,就是导演对全片真粹的贡献了。可难了。 不一一。 楠 又及:塔洛一个人回到山里的时候,练了三首拉伊。杨措没让他唱出来。很,高级。

 6 ) 近乎离题

鉴于豆瓣已经有很多影迷细腻走心的分享,这篇影评不会针对电影本身描述太多,本来也没想写,看完以后不禁想起我见过的藏人,如果你不介意离题,可以往下看看。

这部电影是在看幻梦墓园前的预告片时在意到的,那是整个亚洲太平洋电影节的预告片,虽然只插了几个镜头,但印象深刻,黑白极简,构图舒适,台词有趣。回到家在网上看了整个预告,主角咏叹似地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再加上陆支羽的倾情推荐,下定决心要去影院欣赏。

进场的时候只有我一个观众,我很惊讶,志愿者姑娘说可能你来太得早了,她告诉我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我当时对它还不甚了解,默默地质疑美是否是个准确的描述。我告诉她我认识一个专业影评人把它列为年度十佳,她感叹,继而点头:我确实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棒。

她说得没错,这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故事,写实冷静,颇具纪录片的气质,简洁而粗犷的摄影风格,感受得到导演在台词画面细细琢磨的诚意。有时看塔洛抽烟时会听到烟草嘶嘶的燃烧声,感叹果然看电影还得是电影院。

我去过西藏两次,自认为是心态开放体验至上的旅行者,所以感受很复杂,虽然我没见过塔洛这样的牧羊人。

第一次进藏走的丙察察,沿途景色自然不必说,一起搭车的是两个藏族小伙,他们把松茸馅的包子分给我吃,他们说话的时候不敢看我,脸却朝向我,习惯在每句话最后加一个嘛,但是没有故作亲近的意思。他们为颠簸的土路感到羞愧:我们这里路很差嘛……我苍白地安慰他们,城市里堵车也很麻烦。其中一个话多些的告诉我,几年前有剧组在这里拍一部叫做康定情歌的电视剧,里面有个女演员是苏州人,她很漂亮的嘛。这是他对苏州的所有了解,这也是我听过的对苏州最为特别的定义。到左贡时天已经黑了,有一家叫做大炮饭店的在营业,两个扎西以主人的姿态颇有派头地要来菜单然后点头哈腰地递给我,你点嘛。

第二次进藏坐的上海出发的火车,车厢被将要回西藏过新年的学生和生意人挤满了,那些年轻的学生除了口音和容貌已经分辨不出他们是藏族人还是沉迷于嘻哈音乐的韩国人,他们大声地放着音乐唱着歌,享受着来自别人的注意。夜间经过一段海拔奇高的地方,估计是昆仑一带,车舱之间全是蹦进来的碎冰渣。我有些高反心跳过快睡不着,索性爬起来准备看星星,有个扎西沉默地坐在窗边一动不动,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担心自己的动静会打扰到他。

和同车厢的拉萨姑娘聊天,她说起藏历新年,坦言不是很喜欢复杂的礼仪,宁愿待在家里睡觉。路上经常会看到向经过的火车立正敬礼的边防战士,过高的海拔和强劲的风让他们无法站稳,他们的战栗清晰可见,我忍不住感叹,真是辛苦啊。那位藏族姑娘扬着眉毛说他们工资很高啊。我想我当时看她的眼神一定是难以置信的不满。不过她多次重复一定要去北京天安门看看。

到拉萨站时已经很晚了,火车站外面仍挤满了接寒假归来孩子的家长,他们自觉地让出了一条道,被他们拥着会产生被热烈欢迎着的幻觉。在去青旅的出租车上不由感叹拉萨的开阔和道路的干净,司机说,是啊,不像你们内地啊,又脏又乱的嘛。他的口气不容置疑让我难以反驳,接近城中心的时候,一眼瞥到金碧辉煌的布宫,我不禁啊了一声,司机很得意,不要激动嘛,有的是时间慢慢看,这可是西藏的大宝贝嘛。我脱口而出,这也是中国的宝贝。他直摇头,中国是中国,西藏是西藏,你们是内地,我们是高原,不一样。我不置可否,总之是宝贝就对了。到了平措,司机像是整理衣服一样整理好我的登山包,架着帮我背上,我向他告别:扎西德勒。

在布宫前的广场上看见许多同样远道而来的藏族人穿戴整齐地留影,面对镜头依然有那种几十年前独有的肃穆感。大昭寺醒得比太阳还早,清晨六点就已经挤满了磕长头的人,这里有更多长期驻扎的藏民,不停行礼的或者只是晒太阳闲聊的。我没有在塔洛里看到很多以针砭时弊自居的电影里一贯咄咄逼人担当坏角色的警察,我向便民中心的警察问路,他们的态度好得出奇,非常详细地指示方向,一边目送一边问要不要送你去啊?暴走得太累,在布宫广场上直接坐了下来,一个警察立马走过来说,这里不可以坐哦,语气很和蔼。我不是来静坐的。我说。他笑了笑,我知道,但是地上冷。

绕着八廓街转的时候给一位乞讨的扎西零钱,一群人冲过来暴力地把我手里的钱全抢光了,当时的心声是WTF。遇到一个小女孩,一头羊角辫使她显得怒气冲冲,她自言自语地对我笑,跟我同行了一段时间,后来被人群冲散了。再看见她的时候,她近乎欣喜若狂地扑了过来。我指了指相机,她却笑着摇摇头。看到一个藏民错误地估计了经幡的厚度一头撞进去时忍不住笑了,接着感觉到来自人群的恶意目光,急忙躲进厕所,排队时仔细地翻着相机的图,旁边的藏族大妈小心翼翼地注视着相机屏幕,我觉得她很可爱,一张张解释给她听,也不知道她能不能意会。在仓姑寺和一位藏族母女拼桌喝茶,突然旁边的藏族大妈抬起了我的茶壶,你拿错了吧,几个字都到嘴边了,看她很用力还是拧不开,我接过茶壶一拧,挑眉示意:力气大吧,她开心地惊叹起来,拿过茶壶把我的杯子满上了……

去樟木的路上,藏族司机把他带着的自制奶酪分给我们吃,说,吃这个就不会高反了嘛。司机会很得意地介绍一座座山,就像素未谋面的老友一样,经过竖着各种事故多发悲惨指示牌的山口又严肃大声地念些咒语,吓得我忙正襟危坐起来。偶尔和一些坐在敞篷拖拉机上裹成球的藏民擦车而过,很难想象他们要怎么到达目的地。聂拉木是最后一个境内的检查站,晚上十一点接近凌晨到了这里。当时,检查证件的工作人员坐在敞开的帐篷里,我都替他们打颤。和司机分别的时候,我问他,你应该去过尼泊尔吧,一直走这条路线嘛。他难为情地笑笑,没有,我们不能出国的嘛。藏族嘛。我无由来地满怀歉意起来。

在尼泊尔费瓦湖边闲逛时和一个摆摊的老头聊起天来,他说他们一家当年从拉萨逃亡而来,父母都被打死了,他比对了一个狙击的姿势。你知道……这是谁干的吧……我无由来地脱口而出,真的……很抱歉……他笑着说,这和你没有关系啊。在一家西藏人开的工艺品店里和店主闲聊,这位扎西换成中文说,我煮了一些热茶,喝一杯吧。我当时赶时间去办徒步的手续,只好谢绝了他的邀请。另一个藏族后裔告诉我他想回西藏,真正的自由的属于他们的。我告诉他我刚从西藏过去其实西藏现在没有那么糟糕。

这些是我遇到的西藏人,也许他们有过和塔洛一样的尴尬,也许有更多的人去县城走了一圈,去东部走了一圈,去大城市走了一圈,整理思绪,想着,啊,我还是回到我的羊圈去吧……

看完电影我瞥见一个端着高深莫测笑容审视全放映厅寥寥十几个观影者浑身散发快来跟我聊塔洛气息的亚洲老头,我终于知道那从背毛泽东语录开始的不绝于耳的哼哈恶意嘲笑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我想他没有理解塔洛。

 7 ) 若没发现世界的此般变化 无数个夜也不会如此寂寥

塔洛离开县城的时候,买了50个鞭炮,我在看时还很不解,以为他是帮别人带的。
可我忘了他只有羊。
漆黑的夜,连星星都没有,只有一个不够圆的月亮;五十个鞭炮,三盒火柴,组成了千万个寂寥的夜——塔洛在深夜点燃鞭炮,冷不防的成了最触动我的一幕。
不用说,塔洛是极其孤独的,草原成了他和羊的孤岛,但我仍记得在片头,他一边喂着小羊,一边背诵着《为人民服务》的样子,他那时还会笑着,他还会对局长讲自己放的羊,如数家珍。
他说,放羊也是为人民服务,我死了也会重于泰山吧。
直到他从照相馆的背景图上知道了,除了拉萨,还有北京天安门和纽约自由女神像。
直到他见到了第一个剪了短发、还会抽烟的藏族姑娘。
如果没有发现这个世界在发生着此般变化,无数个夜也不会显得如此寂寥。最孤独的,莫过于发现孤独。
身份证是只有活在现代这个陌生人社会中的人才需要的通行证,办理身份证的过程,让塔洛发现了这个社会,然而他始终未能拿到这张通行证。
羊都卖了,他回不去了
辫子没了,他只能做之前一听见就想发笑的“塔洛”了
钱财丢了,那个曾经许诺要带他去拉萨、北京的人,带着塔洛迈入现代城市的希望一起消失了
那辆开不走的车,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尴尬的停在半路,哪都去不得。
有趣的是,电影中没有交代他骑着那辆车究竟是往城里去,还是往山里去,其实这已经不甚重要了,因为对于已在路上的塔洛,面对着意外出了故障的车,无论是城里还是山里,在那一刻都显得遥远得无法到达。
他大概不会明白,为什么在他有着辫子的时候,可以是“小辫子”,没有辫子的时候,连“塔洛”都不像了,还非要重新去照证件照。
在他再次背起《为人民服务》,表现的十分窘迫局促时,我才发现他已经很久没有在片头的那种笑容了。
其实看到最后的时候,我一直在等待着那个爆发,也特别害怕那个爆发,很怕会破坏整个电影都保存下来的那种克制的孤独的美感,我害怕歇斯底里、大喊大叫,但默默流泪在此时似乎也会是无济于事,所以到了片尾我也很迷茫,我甚至不知道我在期待什么。
塔洛是一个疑问,是无论是生活在此处还彼处的人都无法解答的疑问,我甚至不愿意称他为悲剧,因为若称为悲剧似乎也算是有了一个结论和交代,而看到最后,这结局依然让人无所适从,那声鞭炮,从不是终结。

 短评

应该叫《牧人只喝四次酒》,第一次被姑娘睡了,第二次羊被狼吃了,第三次被姑娘偷了,第四次把自个儿炸了。故事晓畅但讲得太笨,意思都明白但处处透着一股“来解读我啊来解读我啊”的鸡贼,专供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和外国友人。

4分钟前
  • 风间隼
  • 较差

城市社会于塔洛的双重洗劫。踏入社会建立身份标识就像是“还俗”仪式;而女性的侵入则又带来着巨大的诱惑与不安,从而被卷入孤独境地。毛语录的诵经化,KTV与藏摇Live现场,酥油灯式的照相馆等,以黑白影像、固定长镜头折射当代藏人的精神境遇,前半段隐现的温情更是加深着后续最终的迷茫无措。

5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黑白影像,早早确立了二元对立和形式冲突,如生死,轻重,好坏,单纯与复杂,原始和现代,小辫子/塔洛,牧羊人/理发妹,荒野/县城……抛开这些意识上的先行,从影像美感来说,的确是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万玛作品。对镜子的反射,还有KTV的LED射灯印象最为深刻。人的内心感情,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言说。

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1.第一个长镜头小吃一惊→《一次别离》;2.刻意营造真实,反而有些损害真实质感,镜子使用多了,生活也虚幻了;3.大家联想到《修女艾达》,我却与【小津安二郎】对比,只是同样在黑白画面长镜头里叙事,【万玛才旦】的反而有些沉闷地记录生活,而不如【小津】能很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张力;4.诚意3.5;…

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背语录如诵经,无身份即“坏人”。十六万剃个头,心一动梦已空。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黑白粗粝的全固定镜头。关于一个牧羊人善良的孤守、对现代社会的体验,在拥抱物质文明的同时见证西藏的失落。导演拍得很平静,没有任何猎奇感,很多地方有着早期贾科长的风格~(第1个“为人民服务”的画面真是长长长长长啊)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牧区生活遭现代化“绑架”,由好人变“好人”,产生身份质疑。各种隐喻的埋藏和之后的展现都如镜像般相互对照——三城市、身份证、女性、「为人民服务」及语录如经文、理发如梯度(辫子的自我阉割)都是对于自我身份的模棱两可,且通过“见自己”达到了“见众生”的目的。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摄影真的就是“修女艾达”,大量长镜头,黑白影像,只留一个人头在画面底部,自传体,孤独和暧昧…可看性更强,西藏背景也更有代入感。为自己受苦,为人民服务。

2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差点4星。心静的人可以一看。松太加和万玛才旦一比就看出来前者才叫真正的原生态,万玛才旦本质上是披着原生态皮囊的学院派独立导演,以学院派的身份和角度客观地(而不是松太加那样的藏族主观视角)看待藏族现状。

27分钟前
  • 小A
  • 还行

他像圣僧,被削去了头发。心里住进了女色与失意,再也背诵不出虔诚的“为人民服务”语录。

32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小武》、《路边野餐》、《塔洛》,洗头妹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了

34分钟前
  • lingjue
  • 推荐

前段引人入胜,中间有点乏味,后段意味深长。感觉导演内心好静好静。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始于身份证,终于剃发,拥有官方(主流)身份,却失去个人(民族)记忆,结构封圆,构图对称,相当细腻沉静;事件展开多中景,前景笼罩于烟雾、水汽、沙尘,正如多处镜(水)面反射、玻璃透视、电光幻影,制造出水月镜花之效;最后一幕,字反人「反」,踏入「镜中世界」。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塔洛》首映和见面会。冷峻的藏区故事。汉人白酒卡拉OK摩托车的世界,宗教民族共同体覆灭后的废墟。为人民服务和布达拉宫只是招贴画和招魂幡。以一个无名者的名字命名,看过国内最好的作者电影。

45分钟前
  • cassetteman
  • 力荐

乍看之下是那种原生态的电影,看下去你会发现并不是,万玛才旦相当的学院范儿,完全就是在按照主流类型片的写法在做这个独立范儿的剧本,而且文本非常的细腻,各种隐喻的隐射的符号化的东西都是聪明的半遮半掩,就连藏族人的精神现状也是带有留白式的开放,以一个人见两个民族,完成度很高。★★★★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片子较早就看过了,今日读完了导演以前写的同名小说集,不知为啥豆瓣图书里没有这本书的记录,只好在影片栏目下写感受。已经是读万马才旦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了,第一本是“嘛呢石,静静地敲”。万马先是成为作家,用藏语和汉语写了不少他熟悉的藏人藏事短篇小说,然后到电影学院进修成为导演,他的电影多是根据他过去的小说改编而成。有生活,又有作家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有艺术想象和构思的才华,万马拍自己民族生活的文艺片没有不成功的;他又非常勤奋,一年一部,甚至两部,经验越来越丰富,风格、个性越来越鲜明,坚持拍下去,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无可怀疑。祝福他!

5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每个镜头至少可以剪掉1/4

5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再使用镜子作为构图要素,凸现了藏汉文化的疏离感,亦表现本该在广袤的草原上恣意的藏文化被现代文明的镜框框住。「塔洛」在藏语里意为逃离的人,可到最后他和他代表的藏文化好像无处遁形,不见出路,悲观如是。

58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爱情对塔洛就是一场咳嗽,来了想忍也忍不住;姑娘于生活则是一瓶白酒,倒头喝干酣畅止咳。所长,我遇到了坏人,一个偷光我生活的坏人;所长,我不再是好人,一个丧却了理想的好人。照相馆布达拉宫天安门自由女神像的背景瞬移无比魔幻,现实却是剃刀割断辫子人财两空的嗟叹。而我,重如鸿毛,轻若泰山。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黑白画质过滤多余情绪,固定长镜头冷静而五味杂陈,没有身份的孤独牧羊人,进城办身份证,遇见多情发廊女,情窦初开像吃禁果,心似沸水,不能再自由地守护羊群“为人民服务”,剪发、杀羊、拍照、背诵、骑行,道阻且长无法回头。原来藏族姑娘不喜欢古老情歌,只爱听嘻哈风格新藏歌,她不爱人只爱钱。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