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叶德娴 饰)受托跟踪采访一个忠实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冯淬帆 饰),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与街头流浪汉打交道,旨在引导他们走向康复,但他的行为得不到人们的响应。女记者亲眼目睹了他对垃圾佬(周润发 饰)、终日游荡在菜市场的癫仔(梁朝伟 饰)与康复的患者(秦沛 饰)的关怀 与他们辛酸的故事。康复患者其实有间歇性发作精神病,受到生活中重重压迫后,想念儿子的他持刀闯入幼儿园酿成血案......
1983年,黄百鸣编剧的台湾电影《搭错车》在台湾引发观影热潮,这对擅长喜剧的黄百鸣来说,这是意想不到的成功。
是的,当年整个港台电影界可能都没有想到,一部“社会悲剧”可以如此大卖。
《搭错车》的成功,是“悲剧”的成功,也让很多电影人看到了“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语)之外的香港电影也是有市场的。
于是,关于香港社会边缘人物的香港电影,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1985年,黄百鸣与郑则仕、郑忠泰联手编剧的《何必有我》上映。影片取得了票房、口碑、社会影响的“三赢局面”。
《何必有我》是一部为郑则仕量身定做的影片,郑则仕本人不仅是编剧,还是导演和第一主演。
在香港影坛,郑则仕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外形如此“独特”,却往往能够在影片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成就斐然,曾两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除了是出色的演员,郑则仕在编剧、导演、制片等岗位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郑则仕出身贫寒,外形又如此“独特”,他从影之初,一直在龙套角色中摸爬滚打,过程的辛酸、苦涩,是很多少年得志的明星或演员所难以体会的。当然,反过来说,郑则仕也因此成为了香港影坛最励志的人物之一。
《何必有我》讲述的是社工Koko(郑文雅 饰)努力帮助弱智青年肥猫(郑则仕 饰)适应社会、自力更生但最终却逃不过悲剧结局的故事。
郑则仕演肥猫,憨傻呆萌,乃不二人选。他因此获得金像奖影帝,实至名归。
在某种程度上,《何必有我》仍然带有香港电影的“过火”与“癫狂”,故事的戏剧性削弱了影片的写实性。但也唯其如此,它才能够引发社会热议,并吸引广大普通市民走进电影院观看影片。
从另一方面看,影片中的“情节”和“细节”也许没有那么真实,但智障人士的社会处境,在影片中还是得到了比较真实的反映。现实中,肥猫也许不会被警察枪击,但他的社会处境也难以有所改善。
也许正是因为《何必有我》所带有的社会属性,使得它在1986年的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奖项——评选团大奖。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评选团大奖”。
1988年,郑则仕与曹建南联手导演了《何必有我》的续集《肥猫流浪记》,影片延续了《何必有我》的“社工视角”,但社工的饰演者换成了张曼玉。
《肥猫流浪记》虽然没有取得《何必有我》那样的成功,但仍然算得上是及格水准的作品。而“肥猫”这个角色也成了郑则仕的“专利”。
1997年,郑则仕主演了电视剧《肥猫正传》。
2000年,郑则仕又主演了《肥猫正传》的续集《肥猫寻亲记》。斯琴高娃、郝蕾等内地演员参与了该剧的演出。而该剧在内地播出后,更让许多内地观众记住了郑则仕这位外形“独特”的香港演员。
从电影续集到电视剧及其续集,“肥猫”系列与社会现实与社会话题已经渐行渐远,它们变成了一个成功的电影“IP”的再度开发。
1986年,香港影坛出现了两部重量级的关于社会边缘人的电影作品:《癫佬正传》和《听不到的说话》。
有趣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导演竟然是一对亲兄弟:尔冬升和姜大卫。在《癫佬正传》中,表演最为出色的是秦沛,而秦沛是尔冬升和姜大卫的亲大哥!秦沛更因其出色的表演,同时获得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
可以说,在1986年,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兄弟撑起了香港电影关注社会现实的整个天空。
也许有影迷会疑惑,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个人连姓都不同,何以是亲兄弟?秦沛和姜大卫都是“艺名”,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生于电影世家,但他们的父亲早逝,他们的母亲——知名演员红薇——便改嫁制片人尔光,生了尔冬升这个弟弟。
“癫佬”,广东话,指精神病患者。
《癫佬正传》是尔冬升的导演处女作。很难想象,武侠明星出身的尔冬升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他同时也是编剧)竟然是一部“社会问题片”。
而留意一下尔冬升的导演履历,我们会发现他其实一直是一位非常文艺范并富有人文关怀的导演。
《癫佬正传》还有很厉害的一点是,它能够让周润发、梁朝伟等当时香港影坛的巨星出演“癫佬”,而且是配角。
《癫佬正传》和《何必有我》很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社工视角”的“社会问题片”。我们也由此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社工”在香港社会中已经非常普及,而“社工”也是数十年来香港调和社会问题并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何必有我》聚焦弱智人士,以“肥猫”为例,而《癫佬正传》刻画的是“癫佬”群体,主要有三个“案例”,算是群戏。
除了“社工视角”,《癫佬正传》还是以记者切入叙事的,使得影片又多了一层“现实报道”的外衣。事实上,《癫佬正传》较之《何必有我》,确实更为写实,也更具公益色彩——诸多明星的加盟,可能也与影片的公益性有关。
《癫佬正传》已经成为香港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而《听不到的说话》则是一部比较小众的作品,如今看过的人并不多。
《听不到的说话》还是刘青云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年仅22岁的刘青云还是非常青涩的。
所谓“听不到的说话”,是指聋哑人群体,在影片则指聋哑扒手小团体。
聋哑人群体本身就是社会的边缘人,更何况他们在影片中还是扒手,身处社会的黑暗漩涡,他们的结局也难免是悲剧性的。
和《癫佬正传》相比,《听不到的说话》的公益色彩不那么明显,但它对聋哑人群体的关注,同样直指香港的社会之痛。
姜大卫在邵氏时已经开始担任导演,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吸毒者》(1974),该片正是一部关注吸毒问题的“社会问题片”。以导演的身份对社会问题的进行关注,姜大卫和他的弟弟尔冬升在这一点上可谓殊途同“起”。
时隔十二年,姜大卫用《听不到的说话》再一次体现他作为一名艺人的“社会责任感”。
《何必有我》、《癫佬正传》和《听不到的说话》是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中难得的三部关注香港社会边缘人的佳作,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电影介入现实的鲜为人知的一面。
“不要用闪光灯”———尔冬升《癫佬正传》。
看到尔冬升的处女座会让我感觉很可惜。
1986年6月,杨德昌的《恐怖分子》还未上映,但凝视着片尾的冯,我越来越感觉这也是尔冬升给香港社会的一刀,尽管没有追求成为一个冷静的表达者,但感性的表达还是深深看出他对于这片土地的厚爱。
当然,批评者可以有很多理由挑出毛病,过于主观的感情调动,偏惊悚的配乐弱化了现实感,以及群戏的单调,但似乎在特定的时段这算不上缺点,如同影片里的那一个女记者,用了一个好的手段造成了不恰当的结果。过度追求客观冷静的感觉,或许也不会造成如此反响,以至于“无人过问癫佬处境了”。当然,这是不关乎电影本身的题外话了。
冯给出的那一枪,冯挨受的那一刀,就已为这部电影落下了最终的注解了。
后来,尔冬升改编了《热天午后》作为自己的第二部作品,比起原作更大的社会学方向,尔冬升似乎要玩的就是戏剧,人质帮绑匪,狄龙前一秒是个侠义人士,后一秒就是极为自负的说教者,最后他再把这一切都毁掉,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在连续的时间和不变的空间玩到了极致。
如果回到九零年代,我看到尔冬升的前两部作品,我会相信他将是未来的马丁斯科塞斯。
我对港片的喜爱 大概是有些命定的成分 虽然这样说来是多么的矫情 但我的矫情也是跟港片学来的 所以这部片子 从秦沛拿刀开始在幼稚园砍人时 我就边在脑海里重复之前那首一只小鱼滑溜溜的儿歌 一边在眼睛里流眼泪 直到片尾冯淬帆被砍伤 叶德娴慢慢蹲下 没有台词 也没有音乐 我就知道最后结尾一定会绝望又励志的让她接替他的事业 先说一个我最爱的地方 场景设置 第一场菜市场里的戏我就很爱 因为我就很爱菜市场啊= = 这个俗气又丰盛的地方 是最富有香港气质的场景之一 在这里满足口欲 斤斤计较 巧打算盘 人间百态 而印象最深的场景设置 其实是那位听音箱的调皮婆婆 住在深巷里 打开铁门 是宏大的塑料瓶世界 到处挂满了反着光的塑料瓶 而后的一场婆婆发疯的打斗戏 婆婆和叶德娴的追逐正反打场面 如何营造出紧张感 身后的瓶子线性透视 给人喘不过气的压迫感 我觉得 是聪明极的做法 经常看到各种所谓宏大场面的电影 什么3D效果给你身临其境地感受 但我觉得 电影的魅力 在与电影本身 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革新 就像即便出现了有声电影 但电影史的第一节课还是会看战舰波将金号一样 所以 什么叫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就是这一座塑料瓶城堡 既符合婆婆拾荒身份 又能从电影表现技巧上营造艺术感 这种真实的再塑造 是导演要真的深入了解角色生活才能做到的 所以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 我没法不想到前两年的<海洋天堂> 当然他关注的 呼吁的 对自闭患者的关心的诉求点也很好 但片中类似于台湾爱情片的影调和舞台剧化的场景设置 让人始终觉得 这是一幕戏 而不是生活 所以我爱港片 因为她又真实又美丽 连秦沛发癜在楼道里举着刀喊着有杀冇赔的漏光格子窗户 我都觉得残破的很有味道 而他家里的那种长长楼道 铁链锁 更是港片和tvb里最熟悉不过的场景 以前我没那么注重美术 直到有一次无意看了钮承泽说love的幕后 说到对片中台北味道的还原 他说到想要陈意涵家里那个天台什么样感觉然后如何跟美术沟通时候认真又专注的神情打动了我 更别提<最好的时光>里的那个烟雾缭绕的桌球馆了 所以 不得不吐槽前两天看的<搜索>里的每一个场景 无论是有钱人 还是穷人 无一例外住在电影里 哦数他是电影都抬举他了 就住在片场里吧 每一个地方都悬在半空中 脸谱化到极致 我都懒得吐槽里面每个人那倾斜到死的三观了 所以 不能免俗的说到片子的主题 我觉得 一部好片子的标准之一就是 你看完后有千思万绪但找不到一个词来描述 生怕说的不恰当用词不精准怠慢了这片子 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我不喜欢用力的申诉和激烈的批判 因为当情绪波动时 其实你很难表达出你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我喜欢片子高潮段落时候的儿歌 有只雀仔跌落水 跌落水 恍恍然就打动了你 我喜欢秦沛吃药时候那么的安静 再一转身看见门外暴怒的邻居时才出现的同期声 我喜欢两位主角劝全妈把儿子送去看病 全妈却一意孤行 窝在酒店厨房精疲力竭把猪肠洗完再悄悄拎起纸袋里为儿子发病时买来的活鸡(虽然我看的时候都快把电脑摔了) 我喜欢结尾时 梁朝伟瘪嘴委屈抱住冯淬帆说我妈要我死 (而且我喜欢他的名字是狗仔) 这一句在结尾道出 胜过对制度控诉对人群呼吁平等耐心对待和我们不同人们的千言万语 这些真实 让我那么动容 叶德娴的片尾曲一出来 我就松口气 终于有个理由可以痛快释放感情了 让每日悄声的过去 静看着漂泊身躯 在这世界上有许多破碎 谁在努力的修补也不对 我知道你心里计划 似天旱雨水 我知道理想与信念 不稀罕赞美 但我见到你跌倒了 真的倒了 疲倦听不到看不见 在以后每当想到你 理想都添上空虚 未说倦进出风雨里 长路堪消耗百千岁 但我见到你竟跌倒了 竟消失了 随日落听不到看不见 沉默了那是谁
很致郁的片子,冯淬帆饰演的男主忙忙碌碌的奔走在几个癫佬之间,但是他付出的关怀收效甚微,癫人自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执念,有自己始终迈不过去的坎。其实哪有什么康复之说,对于大部分癫佬来说,癫才是对于他们最好的状态。癫佬从来不是社工的责任,他们是社会发展遗下的悲剧产物,哪是靠几个人散发大爱能帮的过来的呢。
挺悲伤的现实题材影片!~本以为会是部喜剧!~
如鲠在喉。2015.3.9成都
在香港能那么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非尔冬升莫属。尔冬升是悲观的,所以结尾的悲剧效应才那么震撼人心。能直面社会的最阴暗面,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可惜现在的合拍片只能happy ending。没有反思,没有批判,何来灵魂。当然没想到秦沛、周润发、梁朝伟演疯子,演技也能如此考究,佩服之至啊。
梁朝伟挥刀,周润发埋子,秦沛咬鸡——尔冬升的处女作现在看来仍有些血腥与可怖。也许你我都是癫佬,只有最后仍在奔跑的叶德娴,才让人觉得人生是有一点暖的。
很少在短评中直接推荐电影。但这里,向各位强推本片!!!!除了爱情亲情片我很少哭,但这次真的被感动的~~~都不想废话。尔冬升真的很会选材,选才,作为导演,出道即巅峰,他本身就是大cai。
很会拍电影的人拍的,叙事、节奏、摄影、人物性格塑造都很出彩。追周润发那段几个机位切得太有数了。秦沛的表演精准到位,让原本毫不相干的我真的融入进去了。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却讲得流畅生动,形象都立得住(除了梁朝伟太夸张了且两次闹事不符合常理)。有社会良知的电影,业界良心!非常推荐!
压抑程度已经超出我的范围!不知道80年代后半的港片是否都是如此,社会底层和边缘人同时展现强烈的紧张感和顽强的生命力,然后爆发在一个悲壮的结局上。当然现在香港的贫富分化也一样明显,但没人敢拍这样的片了,敢拍怕是也放不出来了。
8/10。绝望现实主义,深入刻画了癫佬复发的原因和孤魂野鬼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菜市场稍有举动便被警察围堵激怒,家人早就搬家消失,硬要抚养孩子以为孩子病了埋土里还有救。最终砍人的竟是个表面正常的康复者充满讽喻,父爱的无从表达,医院的漠视,记者的疏忽,邻居的驱赶歧视,多重压力造成的惨剧。
2008-11-21 11:13:38 7/6.6(69) 看过还标喜剧的是脑子坏掉了,周润发啊、梁朝伟啊、经典喜剧、爆笑啊……好多网站也只能拿这个当噱头和卖点了
#720p# 群像演技大爆发。尔冬升的《癫佬正传》和林清介的《失踪人口》都是知识分子型导演的良心作品,三十年后尔冬升的视线依然聚集在小人物拍出路人甲,证明他关怀底层的心境犹在。
社工不好做 演员也不好做
秦沛演得最好。
绝望而残酷。梁朝伟和秦沛的疯癫非常到位。
小宝的第一部如此之好,不妥协,太令人激赏了
叫《社工正传》更合适。有些精神病可能是街头实拍的。都是好演员,表演很生活化,发哥尤其好。最后秦沛砍人对声音的处理很有味道,从精神病的视角过滤嘈杂的人声。音乐开端则类似街上汽车驶过。幼儿园一段节奏把握很好。叶德娴好靓!
垃圾婆交响乐大剪刀暴走,烟屁股棚屋森林藏女藏尸,幼稚园小鱼儿歌癫佬菜刀,鱼市场Jackie拳击闪光灯之殇;从社工关怀方向出发的猎奇疯子集合,对边缘人士的赶尽杀绝拍出了《科学怪人》的感觉,居然还能以潜移默化的强烈社会责任结尾,很神奇
那么愤怒!那么悲痛!
馮淬帆這派表演好踏實又有血有肉的,我幾乎都覺得自己一向愛秦沛太膚淺了~~癲佬並非只暴力狂一種,吸引眼球是做夠了,and then?
赞叹小宝的处女作竟如此程度,比后来的作品犀利,我原以为是年轻的凌厉与意气所堆砌的,没想到二十年后他却道破:“作为一个新导演,前两部戏就要放胆去选材,因为其实你也没有什么好输的,所以选材特别一点,你才容易表现,让人认同。相反你拍主流的电影就很难让人注意”。噢!精明到让我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