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曼德拉去世了,我纪念的却是她。
曼德拉去世了,很多人重新吟唱黄家驹为他创作的《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傍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仅一句,动容的几多人?
我想到的却不只是这首歌,而是一部电影,一个女人,一个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寇。
当那个晚上独自看这部电影时,仅仅是想了解她,但没想到那里面提到曼德拉读过她的一首诗,以为没留在脑海,在今日得到曼德拉去世讯息时,它浮现了。
我想我还是想说关于她。
和所有诗人一样,她有敏感的神经,特立独行,对诗痴迷,而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即使条件不错,她还依然将幼时住过的小屋当做她的避难地,每当烦闷时,就将自己关在那里。那个不大的空间,泛黄的墙壁之上,写满了她灵光闪烁时迸裂出的诗句,诗是她的武器,她的药,她的魂灵么?
作为一个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又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性,生在彼时充满种族隔离之痛的南非是不幸的。高压严苛的政治文化桎梏令她窒息,加上一个专制严肃甚至冷酷的父亲,她的心灵自由如蝶,却总被现实的茧重重束缚,连破茧而出的机会都没有。同为女性,对她的怜惜重叠在那些画面中:她写好一首诗,急于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她心跳如鼓,她狂奔到父亲那里,她那渴求希冀的眼神……但是父亲简单得读了几句,就当她的面撕掉了它。她一直没被承认,一直被压抑。种种不公种种残酷种种迫害,却激发了她的纤敏,她去看,去写,去爱,去孤独……离家出走,带一只箱子,一个和前夫所生的女儿,还有那台斑驳的打字机。她不放弃任何在脑中蹦出的诗句,写在烟纸盒上,写在药品说明书上,写在可以写的一切纸片上,塞在她随身携带的手袋里——她一直珍视着它们,如同珍视自己的孩子一样。
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她爱着却不能与之结合的情人。对于他们,共同的情感是一边渴望亲近,一边却想着逃离。这种矛盾让她煎熬,被否定,被放弃,被冷落,于是她放任、挣扎、自虐……终于不堪忍受,被送进精神病院。
感动的是什么呢?是她深爱着的男人杰克去精神病院探望她。雪白冰冷的墙壁以及病床,瘦得皮包骨的她,却依然有一双迷离的眼。她告诉他,我丢了我们的孩子,这个秘密直到她疯了的时候才告诉给杰克,但结果并没有怎样的不同。就算他们的孩子还在,就算杰克还爱着她,和她一样,无比的爱。
但杰克毕竟拿走了她所有的手稿。在他依海的房子里,那些零碎的纸片铺满了整个地板,接下来就是拼凑、拼凑,拼凑成一本诗集,也拼凑成一个真正不一样的英格丽·琼寇。杰克帮她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被人所知的女诗人。
“我不愿再放纵,我不愿每天每夜每秒飘流,也不愿再多问再多说再多求我的梦……”一首中国歌这么唱的,也可以是英格丽·琼寇的心声的吗?
出院后,她见到了自己平生第一本诗集,杰克将诗集交到她的手中,但杰克还是杰克,她却不再是她。
总要履行一个告别仪式。暴雨之夜,她穿着雨衣,赤脚走到杰克海边的小屋,她让杰克读出笔记本上抄写的惠特曼的诗:
无论去向,我们一起迎战未知
也许会更好,当然,会更懂事
说不定是你带我,领略诗歌真义
说不定是凡夫如你,在毁灭反复
而今现在,终能永别,再会吾爱。
再然后,她冲出了门,冲进了风雨之中,扑向了无边大海,扑向了毁灭,扑向了黑暗。
总是离不开大海。年少时,赤足的她从潮汐中带着一裙兜的鱼奔回家,接着奶奶去世,她被父亲接走,开始了她叛逆而痛苦的成长期;离异后的她在海中游泳遇险,那个救起她的作家杰克成了她的情人,这场苦痛的爱恋影响她至深;最终,她选择在一个有风暴的暗夜走向大海……这短暂而瑰丽的一生就仿佛对抗命运浪潮的一生,终究,她还是孤独至死。
今天,因为曼德拉,也让我们同时纪念一下这位被曼德拉称赞为南非最优秀的女诗人英格丽·琼寇。
2 ) 从这里流浪到那里
她喜欢过那些的男人,他们也不是不喜欢,也不是不爱。不过那也不意味着最后能整整齐齐欢喜的在一起。那些男人都拒绝了她——婚姻。
偶像剧的爱情是造梦。这是现实主义碎梦电影。
就算如今比较正常的电影电视剧,至少男的也会被表现出一些为爱她而为她做一些事情,或者表现出一些在爱情中的样子。
不会出现爱你就让你多喝点热水的事情。也不会狂热的鞍前马后。
离异男和出轨男都表现的好现实。或许是地域性的差异文化差异导致的表现差异?
不过这样却可从这电影中却看到一些“正常”电影里看不到的男性的真实表现。典型的你是你,我是我,可不因为你我有点关系而为你做些什么或减轻你生活的负担。不会。
ps 女主居然过的是拖着女儿居无定所的生活。真是太佩服这种人了无比巨大的勇气啊。
pps
女主被救上岸后,一直紧张的猜测女主第一句话会是什么,“谢谢你“?满怀感激之情?
果然不会是懂得说话接话头的人啊。。。
人家居然聊起诗,然后就约了,约了!!!
3 ) 再见,大海
再见,大海
——看奥斯特电影《黑蝶漫舞》
假如我们不再打洞
大海淹没了我们的尸体
然后还有浪花倒卷指出:这是奴隶
有关这位女诗人野兽的心灵
超出任何人想象
可以想象的省略空格,等于十万个新鲜男人热吻的大海
一直绽放到连她自己也无法将温暖带进心
作家说:你没有心
她可以掷以连续的高跟鞋——
那本可以踩上地球舞台华丽的小台阶……
哎!把爱活成疾病的女人是最残暴的生物
有多少祭祀就有多少美
有多少美就有多少悲伤
有多少悲伤就有多少智慧
除了讴歌孩子的死与跟体制打洞的性生活
你并没有收集灵魂奢侈品的温润道说……
悲伤黑洞的黑蝶飞起来了
淹没了英格丽
你想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你还到过大海
你差点淹死在大海里
有一个男人救了你,相爱……
一次死亡就是所有死亡
你,怎么不明白呢?
4 ) Private emotion
She drifts in the wind,what about you?You’re not a black butterfly,but you fall into love with one.All your private emotions will be just about her.
----inherently
我如何不流泪?
我想挥剑,砍向
困着她的房间,夜空
我想拥住她柔弱的身体
把阳光抓来给她
看她在海滩上漫步
在夜店跳舞
在宴会上调情,说笑
我要她饮酒,跳舞,抽烟,做爱
我要她写诗和裸露身体
不要她歇斯底里,眼底流淌悲伤..
但她怎么能不悲伤?即使她可以逃离,在烟与黄土之中战斗,将太阳推翻.海洋才是她灵魂的永恒归属.
是的,像死亡一样.一开始我就看到了死亡,因为我不相信上天会多珍惜这样一个女人的生命.她是否会珍惜自己的,某些时候我愿意去肯定,但只能是某些时候,我无法阻止与她有关的任何事情.
8:46pm~1:19am,1小时39分钟的电影我看了四个半小时,一滴水没有喝,虽然有强烈口渴感觉,我像是在坚持些什么,我说不出,但应该如同这一整夜的黑暗,一整夜我都关着灯,关着暖气,写字,想念,罪恶里徘徊,看着她放纵,反叛.盛放和受伤.
因为她,从此我只承认女诗人的存在.我想,我算不得其中一个,但我还是会长久在风中流浪,暂不会停下.偏执如同陷入的某一本书.
她抢过的书呢?我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会被海浪卷走的吧?到最后,她自己也随海浪而消失无影踪.但她不来世间,我们怎么被迷惑?怎么去感受疼痛,爱和欲望?她是,这个世界唯一可爱的地方.别的地方,存在或者消失都不必算作多要紧的事;别的地方的一切,即使美丽,也是不足用生命去交换的美丽,她是太阳,可以把所有爱她和她爱着的人灼伤;她又是星星和月亮,海浪,时而在人群,时而在连续着的梦境之中..
要我如何将她遗忘?
5 ) 《黑蝶漫舞》: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
(芷宁写于2013年1月31日)
“……
死亡证明了活着有多虚假。
劝君忘了正义,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忘了手足,都是云烟一场。
忘却爱情,它全然没道理。
……”
影片伊始大量引用了主人公、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内心独白,以简明扼要又充满感性的方式,提点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让观众对这位早逝的女诗人有个犹如远观般的大致印象,又将英格丽那异于常人的敏感善思及不安和恐慌,以简略却不乏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以说开片的这种哀恸而感伤的基调一下子将观众拉到了英格丽·琼寇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仿佛毫无预警地进入到一场无法预演也无法复排的剧目中。而生命在此时也仿佛一条横在两处悬崖间的绳索,摸索着勉强走过去很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这种危险、不确定以及种种不祥的境况便以一种令观者感同的体会模式再现了出来。
不论光影捕捉过多少千里浮华万里深海,再现诗人那稍纵即逝的心境体会总是比较难的,仿佛要在静默的落花中觉察那一秒钟的凋落之痛,又好似在易碎的心悸中觅得那一脉灰飞的激越。自简·坎皮恩执导的讲述诗人济慈情感生活与不多时日的影片《明亮的星》之后,《黑蝶漫舞(Black Butterflies)》的出现令人期待,该片似乎也可算作近年来讲述诗人心境的较好作品,而这两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女性。
许是女性触觉纤细的缘故,本片导演宝拉·范·德·奥斯特用丰富动人的电影画面将那些难以刻画的微妙感受置于银幕中,令观众仿佛看见了那些流淌的字句、那些难以把握的情绪流转,而其中的爱情阵痛、亲情壁垒等种种情感纠葛更是呈现得细腻而敏锐。
作为一个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又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性,生在彼时充满种族隔离之痛南非的英格丽是不幸的,那高压严苛的政治文化桎梏令她窒息,她的心灵自由如蝶,却无奈被现实的茧重重束缚,似乎连破茧而出的机会都差点被专制的父亲扼杀。而英格丽生于彼时的南非,对该国的文学艺术而言是幸运的,彼时的种种不公种种残酷种种迫害,都激发了英格丽的纤敏,令她写出了诸如《尼昂加死去的孩子》这样优秀的诗作,一如苏珊·桑塔所说:“一个作家,处在文化的演进和彼此的互动中,是对活着和濒危的历史做出恰当的回应。”
在女诗人的生命历程中,几个男人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也毁了她的一生。身为南非文化高管的父亲,仿佛一座压抑的山一直横在英格丽心中,而片中父亲的这个形象很具代表性,对家庭而言,他是缺乏温情的一家之主,是简单粗暴的父亲,对南非文化界而言,他是将一切自由美好之声变喑哑的强势权贵,对普通民众而言,他是种族隔离制度的顽固捍卫者。英格丽在活着的时候几乎都在对抗父亲的影响,可她又往往陷入想获得父亲认可的困局。
一边想要逃离,一面又渴望亲近,英格丽在这样的矛盾纠结中不断徘徊,让她的身心备受煎熬,加之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前夫,这样的生活几乎将她活埋,于是她叛逆,她挣扎,她放任、她自虐……无法和顽固强势的男性世界达成共存,这似乎也是英格丽和几个情人都以仳离收场的原因之一,而英格丽对爱孤注一掷的态势又往往令男人生畏,于是,敏感而决绝的爱,换来的是心灵破碎、满身疮痍和声名狼藉。
在影片《黑皮书》中领略过卡里斯·范·侯登出色演技的观众一定不会诧异于她对英格丽这个角色仿若深入灵魂般的表演,焦灼而不羁的内心,纤细而疯狂的神经,侯登演出了女诗人诗性的一面,也演出了她女人的一面,其中后者因前者敏感多虑的特质,而显得更为悲戚。如,当英格丽两次为了已有家室的情人独自堕胎时,那种出离于常人的痛彻乃至看上去麻木的状态便浮现在侯登脸上。再如,当获文学奖的英格丽去见父亲,却只得到父亲的鄙视羞辱时,那信心和自尊瞬间瓦解的痛楚便被侯登以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再现出来。
影片中常出现大海的画面,大抵因英格丽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和这片海有关的缘故:年少时,赤足的她从潮汐中带着一裙兜的鱼奔回家,接着奶奶去世,她被父亲接走,开始了她叛逆而痛苦的成长期;离异后的她在海中游泳遇险,那个救起她的作家成了她的情人,这场苦痛的爱恋影响她至深;最终,她选择在一个有风暴的暗夜走向大海……这短暂而瑰丽的一生就仿佛对抗命运浪潮的一生,当周遭的一切对一个人而言,已是难以调和的噩梦,那么唯余的生命,尽管拿去。
“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导的方向发展。我不是心灵的船长,只是它闹闹嚷嚷的乘客。”(语自奥尔德斯·赫胥黎)
(杂志约稿,勿转)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3483788_h.html
6 ) 病态英格丽: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我赞成滥交
因为人类绝非万物之灵
我支持酗酒,反对动脑
反对那些虚情假意的社交
也反对沉重死寂的堂庙
我支持残穷老弱无忧无惧,抵死而活
我支持对体制的麻木·和精神上的顿悟
支持那些无依无恃的非洲人
支持杀人夺命
死亡正在证明活着有多虚假
劝君忘了正义,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忘了手足,都是云烟一场
忘却爱情,它全然没道理
这是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传记片,影片一开头就是诗人这首毁三观的独白,实在让我大吃一惊,接着感叹:朕喜欢你这种臭不要脸的态度。
我实在不敢严肃地讨论她,因为不论是她的政治立场还是爱情生活,讲起来都太痛苦,太沉重了。
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他的父亲把持着出版审查制度,而她不断目睹种族间的仇杀和和警察的血腥镇压,成为一个持相反政见的作家,自幼的成长中她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最后父亲给他的评价是”赞成滥交?你搞遍了你身边的所有人……而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加长……你这烂货……我不想再见到你!“
她渴望爱情,却缺乏安全感,她一生挚爱的情人是有妇之夫,是的,几乎和那个朋友圈的所有男性交往。她在困顿中挣扎,在警察局和精神病院中辗转,最后孤独地走向大海,结束了32岁的人生。
她是黑色的蝴蝶,想要自由,但是注定要被囚禁,注定要早亡。不是天妒英才,而是她本身就是病态的,但”你是有病的,所以被宠爱,常人难道比疯子可爱?“
7 ) 水中之羽与水中之鱼
影片一开始,她便在海中,奄奄一息。影片结束她消失在海中。无须流泪,因为她已经帮我们流过了。眼泪和血都在她的诗中。她原本是海的女儿,南非的海的女儿。
Ingrid Jonker。女诗人和她的诗,被拍进了电影里。荷兰的女导演 Paula van der Oest的电影。
诗,大海,爱情,堕胎,死亡,血,背叛,沙滩上死去的鱼,海水中的一枚黑色羽毛。唯独没有黑色的蝴蝶。黑蝶,是墙上的诗行吗?还是海水中的黑发?
星期天的下午,一个女人无所事事,喝着茶,抽着烟,看着这部《黑蝶漫舞》。有强烈的想要写诗的冲动。仿佛回到18岁的校园。无数个刮着风的无所事事的下午,写着一首又一首的短诗。又或者一个人徘徊在被染黑发着恶臭的河边,看牧羊人和羊群慢慢经过。
白色的床单下面一张和床单一样白的面孔。
海的女儿的女儿在海边荡秋千。
8 ) 电影微评:黑蝶漫舞
南非传奇女诗人的生平传记。卡里斯·范·侯登演得很出色,把一个缺少爱,却疯狂寻找爱的可怜女子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但相比之下,剧本就有一些欠缺了,电影涉及到了南非种族隔离的问题,却如浮光掠影一般一笔带过了。还有女猪同杰克以外的情人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必要,总体上值得一看~~
海滩很美
The child is not dead
别说,说出即错。
诗歌,女权,人性,南非。
一个女诗人的爱情和命运。她明显的具有艺术家人格特质,贫穷坎坷的童年,一个冷漠父亲,一生靠近却永远没有结果……电影一开场就吸引人,爱她的神经质,她的才华,她的个性……她内心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所以当杰克出现的时候,一个梦幻场景出现了,所以她的情诗那么温柔
英格曼
劇情失重,到底想講INGRID的感情還是種族議題?而且也感受不出INGRID哪裡偉大優秀。最後曼德拉的朗誦感覺只是為了加而加。
虽然不是我喜欢的路子,但是也蛮有意思。没有被摧折的生命,也就没有诗。
因为看过黑皮书而喜欢上了Carice van Houten所以选择看了黑蝶漫舞,对于女主勇于对抗体制的那种个性而敬仰,也对坎坷的感情路而揪心,歇斯底里的她也逃脱不了精神的枷锁!
燃烧
女主真是大爱啊
条目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是错的,我第一个看过于是就修改了。《黑皮书》女主角Carice van Houten在这部电影里再次出色演出。讲述了南非女诗人Ingrid Jonker传奇的对抗南非种族隔离不屈一生。电影总体来说相对沉稳,只是感情处理还不够细腻,稍显冗长,总体3.5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幸是杰作的源泉。
Ingrid Jonker:“所有心碎、沉淪与凋敝,一如射出的精液,除了辜負,别無他义;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就像人生,始于子宫。所有成就莫過于以墓為終。”…
Carice van Houten出演这种情欲澎湃、至情至性、自由豪放、歇斯底里的独立女性角色已经成了拿手好戏了,让人很满意却也找不到意外的惊喜。一辈子遇人不淑,遭遇两个情人的背叛和父亲的不认同,万念俱灰之际选择了自杀。又是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看完心里很难受。
荷兰
整体构思不错,但是不够硬
现在的女导演都流行拍片很用力嘛......整体属于不失不过的一部作品
为爱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