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1982

剧情片其它2019

主演:娜丁·拉巴基  Mohamad Dalli  Ghassan Maalouf  Aliya Khalidi  Rodrigue Sleiman  Gia Madi  Lelya Harkous  Said Serhan  Zeina Saab de Melero  Joseph Azoury  

导演:瓦利德·莫阿内思

 剧照

1982 剧照 NO.11982 剧照 NO.21982 剧照 NO.31982 剧照 NO.41982 剧照 NO.51982 剧照 NO.61982 剧照 NO.131982 剧照 NO.141982 剧照 NO.151982 剧照 NO.161982 剧照 NO.171982 剧照 NO.181982 剧照 NO.19198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6

详细剧情

  During the 1982 invasion of Lebanon at a private school on the outskirts of Beirut, 11-year-old Wissam tries to tell a moxia.cc classmate about his crush on her, while his teachers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political divide, try to mask their fears.

 长篇影评

 1 ) 韩国又出一部现实题材爆款

2016年秋天,一本名为《82年生的金智英》的小说在韩国出版。

随即在2017年收获书店评选文学小说类年度最佳书籍,新书畅销榜Top1,实体、网络书店小说类Top1等不胜枚举的奖项与记录。

与此同时,此书被广大韩国男性定义为“女性主义”,铺天盖地的恶意评价也席卷韩国各大网站。

更不幸的是,有韩国女星在网络上公开表达对此书的喜爱,却遭来绝大多数男粉丝的强烈谴责与脱粉

一时之间,网络上对此书展开了漫长且沸沸扬扬的探讨。

2019年10月23日,与小说同名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韩上映。

网络反响上,电影上映与小说出版的结果无异。

发行前,对电影仍是恶评如潮。上映前,在韩国网站Naver上,想看与不想看人数达到了罕见的3:5。

上映首天,电影更是遭遇恶意打分的“恐怖袭击”

Naver网站电影页面10月23日(上映首日)下午3点为基准,电影评分的几项数据出炉。

10分制的评分计算规则,观众评分约为9.7分,影评人评分为7分,网民评分(谁都可以给)只有4.45分,而且性别差异尤为明显。

男性网友评分为1.45分,女性网友评分为9.19分。

从领略原创小说的真实和感受同名电影的温和之外,我们也不难窥见一个社会男尊女卑的严重性

今天要分享的这部电影,就是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7分的韩国新片——《82年生的金智英》

金智英于1982年出生在韩国,同是生活在东亚文化圈的大染缸,有些东西自然而然被当作是“传统”。

由于年代不同,男尊女卑的程度有大有小,但这种现象依旧如梦魇一般从未消逝。

从家庭戏剧的角度来看,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讲述了一个经历育儿、家务和职业中断的金智英(郑有美 饰)突然有一天有了精神问题,说出了一些令家庭成员惊愕的话语…

不知不觉地,丈夫郑代贤(孔侑 饰)和整个家庭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故事。

影片开始,镜头在家庭聚会其乐融融的场景和金智英做家务之间切换。

直到金智英以自己母亲的口吻和婆婆对话时,空气仿佛凝结成冰,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金智英开始称呼婆婆为“亲家母”,丈夫为“小郑”,公公为“亲家公”,而这种人物代入让她完全迷失自我。

场面近乎不可控时,郑代贤(孔侑 饰)连忙将妻子带离现场。

“爸,妈,秀玄(郑代贤妹妹),智英她有点不舒服,真的,她最近有点生病了,我之后再仔细向你们一一说明。”

无数次,化作自己母亲的金智英都在想:

“只有你们家人团聚很重要吗?既然你们的女儿可以回娘家,那也应该让我们的女儿回来才对吧!”

每次金智英陷入精神异常时,她的脑海浮现的全是童年的回忆。

镜头闪回到从前,那个对女性恶意达到最大化的从前,小时候父亲重男轻女。

初中时公交被男同学尾随和威胁,叫父亲来接后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亲,迎来的却是父亲的严词指责。

为了工作,对男同事的恶意玩笑她可以忍气吞声;为了育儿,放弃工作她可以忍气吞声。

但好不容易出门买杯1500元(约合人民币9元)的咖啡喝,竟被陌生男子说是妈虫(网络流行语,暗讽有小孩的母亲整日无所事事,过着靠老公养的生活),她愤怒的情绪终于迸发。

电影以温吞的方式描摹平凡女性金智英的一生,以穿插回忆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她的内心世界。

感受她作为平凡女性有苦难言的丝丝苦痛,每一次简单的单人镜头都铿锵有力,每一次的特写则让观众共情满溢。

生活流的影像虽比小说直述一个个刺痛人心的事实要来得温和,但也架不住痛楚的画面反复叠加。

脱胎于小说的真实故事,透过影像的介质,电影的真实蕴含于平静的画面和人人皆知的戏剧冲突中。

它如一面镜子,照到他们,也照到我们自己。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生活,第三眼自己。

和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一样,平静却又如此有力。

时光流逝,一次次的事实成为韩国男性的“男权主义”已然深入骨髓的佐证。

我们期盼他们会反躬自省,他们会将骨子的歧视慢慢淡化,他们会摘下那恶毒的有色眼镜,然而这次期盼再度落空

关于男尊女卑的问题,韩国存在,我国存在,全世界存在

而每一次不同形式的发声,都看似微不足道,但都是或大或小的努力。

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但不尝试就一定没有。

回望韩国电影这么多年,不可否认的是,在创作自由的土壤之上,他们曾经拍出过太多改变社会的电影,如《辩护人》《熔炉》

所以,偏见也好,歧视也罢,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和社会的劣根性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生而为人,由衷期盼每一位女性都可以不被所谓的“性别”所束缚,可以拥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PS: 不要求资源哈,韩国才上映呢!嘻

 2 ) 在“82年生的金智英”的韩国,女性的处境与斗争

最近微信公众号、微博上似乎刮起了一股剖析韩国的风,这股风大概从李胜利事件开始兴起,到几天前雪莉自杀事件达到了顶峰,诸多大v或高流量公众号摇身一变成韩国问题专家,共同营造出一种高度雷同的韩国国家形象——一个“被财阀和美国操控蹂躏的傀儡国家”。其春秋笔法难免令读者产生幻觉,仿佛“财阀”或“美国”是解释所有韩国问题本质的终结理论,继而一改以前对韩国社会的漠不关心转向积极嘲讽。

视频链接://weibo.com/7060281712/IbTV7gQF9?pcfrom=msgbox&type=comment

几天前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名为“韩国娱乐圈需要的不是女权,而是社会主义的铁拳”的视频,嘲讽韩国女性地位低下,中国还能讨论“什么是健康的两性关系”、“什么是直男癌”,而韩国人却毫无作为,因而需要的不是女权,而是“社会主义的铁拳”,底下评论一片叫好赞同,“财阀”、“殖民地”再次成为高频词汇。如此权威平台发布如此低级视频,引来如此多共鸣,不难想象任由这股风气吹下去,中国普通民众将形成一种如何扭曲的韩国观。

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之际,我决定谈谈韩国女性地位问题、近些年来韩国社会的厌女、仇女问题及女权运动,在铺天盖地的“伪真相”中,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亦为大家观影前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韩国女性地位为何低下?

讨论韩国女性地位问题,需追溯到韩国近代女性最初登场的时期,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转换期。随着近代开化思想传入朝鲜半岛,俞吉濬等启蒙知识分子开始讨论女性的教育问题,主张女性应接受教育,肩负起生产民族下一代、教育国民的责任,以“母亲”和“妻子”的身份,也就是“贤母良妻”成为民族的一份子。

值得注意的是,“贤母良妻”或“贤妻良母”常被误解为一种儒家传统女性美德,然而这却是一个现代概念。“贤妻良母”的革命性在于它承认妇女作为国家一员的政治权利,通过确立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将其从严格由男性主导的等级制度中扮演母亲、妻子、儿媳角色的前现代习俗中解放了出来。在启蒙知识分子的眼中,“良妻”是男性的伴侣以及操持家务的主管,“贤母”是为了养育更好的国民,实现富国强兵。换言之,“贤妻良母”的核心理念是民族主义,而非儒家家庭伦理——这是“贤母良妻”与传统女性的根本区别所在,然而两者的相似之处,则在于均将女性限定在家庭范围,并肯定父权。

1910年韩国进入日据时期后,“贤母良妻”论成为了殖民当局培养顺从统治的忠诚女性的手段。殖民地男性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思想驱使下,热衷于将女性推崇为民族的象征,在现实中却仍将后者捆绑在传统父权压迫地位,借此遮蔽殖民地“男性”的缺席与无能。

换句话说,在殖民地的特殊背景下,父权对女性的压迫在“保存民族固有主体性”的名义下被正当化了,这使得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帝国主义与父权社会形成了一种共谋。“贤母良妻”仍是该时期韩国男性对理想女性的规范,接受现代教育并日渐觉醒的新女性则令其产生抗拒感与反感,其反作用便是对传统女性的赞美,及对以女学生为代表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的批判。在当时男性知识分子占多数的舆论界,后者时常被刻画成虚荣、轻浮、奢侈、堕落的形象。

图为日据时期韩国著名“新女性”舞蹈家崔承喜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韩国成为了“总后(方)”,多数韩国女性在“贤母良妻”的教诲下,遵循军国主义对母性的需求,期待通过将子女献给皇军、参与生产劳动、保障战争后勤来成为“帝国国民”的一份子,她们也因而被“尊称”为“总后夫人”。

光复后,尤其在由军事政权推动的现代化建设中,韩国对国民的动员是高度性别化的。在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保的重任压在每一个成年男性之上,他们通过义务兵役制、退伍后参与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而直接成为了现代化的“主力军”,而女性则通过参与新村运动及计划生育运动,以家庭主妇的角色间接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这种性别化的动员机制形成了一种“保护者、抚养生计者=男性”与“家务劳动、养育子女者=女性”之性别社会分工,亦在很大程度上延续至今。

经由上述简要勾勒,可知韩国自近代以来,女性未曾有机会作为运动主体开展过妇女解放运动,从“贤母良妻”到“新女性”的污名化,从“总后夫人”到“家庭主妇”,女性主义从来被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冷战、性别化的现代化动员机制所牢牢压制或统摄,其结果是,妇女解放一而再再二三地被“民族大义”、“大东亚共荣”、“经济建设大业”、“民主主义”等所谓“更重要”“更紧迫”的宏大议题所搁置——这便是当代韩国女性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而绝非单一地出于儒家道德观念的禁锢。

当代韩国社会的厌女现象

回到当代韩国。

首先,厌女(misogyny)现象不是新鲜事,不是韩国特色,亦非东亚特产。纵观人类历史的绝大部份时期,在大多数地区,女性都是所属或交换的对象,这是一个世界问题,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偏见。按照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的定义,“厌女”是男性为了维持自身的主体性和优越性,而将女人置于客体,将女人“他者化”,并加以蔑视的一种意识。在上野《厌女:日本的女性厌恶》一书的译后记中,译者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清晰地解释何为对女性的“他者化”,那就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男性同为主体而结成“手足”同盟,而女性则是不可缺少却终究属于物品的“衣裳”。

在当代韩国社会, “厌女”超越意识范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兴起,始于本世纪初。在上世纪,通过发动军事政变上台的朴正熙,为了补偿义务服兵役的男性为国家的付出,自1961年起,政府曾对所有退役男性在公务员考试、企业面试等多种重要考试中给予5%的加分,然而1999年12月23日,宪法法院宣判该加分制度“违宪”,并于2001年正式将其撤销。

当时正值韩国刚走出金融危机、全面转向新自由主义的初期,随着企业雇佣灵活化制度的推行,就业难、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常态。加分制度的取消,加剧了男性的就业压力,部分人开始将矛头指向呼吁取消加分制度的女权主义者,斥责后者借牺牲男性来追逐私利。此后,韩国相继出台了废除户主制度、性暴力/家庭暴力特别法、生理期休假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愈发加深了男性“特权”的被剥夺感,厌女气氛因而弥漫开来。

厌女情绪最初盘踞在匿名的网络空间,形成了一种颇为主流的叙事框架——“作为被害者的男性” vs “作为加害者与剥削者的女性”,前者辛苦服役、保家卫国,后者则安于享乐、过度争取女权。近两年“Me Too”运动兴起,女性对性骚扰、性暴力的反抗,复又激发了前者的被害意识,在反对me too的言论中,被侵犯女性时常被描绘成诱骗纯真男性犯罪的加害者。

臭名昭著的极右网络社区“日佳일베”是生产厌女情绪的大本营。该网络社区成员多为年轻男性,在现实世界中,他们多为店员、快递员、学生、无业人员等,其中不乏文静、彬彬有礼之士,然而在网络世界中,却化身为语言暴力分子,大肆发表歧视憎恶女性、左翼人士(尤其是已故总统卢武铉)、全罗道居民、外国劳工及一切社会弱势群体的言论。

有学者指出,在韩国这样一个尤为强调“男子气概”的文化中,身处霸权地位的男性角色一旦在竞争中落败,往往会转化为对比自己更为弱势群体的歧视与愤怒。这种心理不难理解,用鲁迅的话来讲,便是“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上图中艾莎的手被电视台内部人员偷偷P成了“日佳”成员的专用认证手势,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

随着“日佳”成员的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也从线上转向线下,制造了诸多超越常识、令人发指的“事迹”——光州民主化运动33周年前后,上传大量侮辱民主化运动牺牲者遗体的照片;世越号沉船事件后,在绝食抗议的遇害者家属面前举办嘲弄式的“暴食行动”;将日据时期慰安妇斥为“性买卖婊”……

“日佳”成员的“暴食行动”

“日佳”最突出的倾向是厌女,并创造了一大批指代特定女性的嫌恶网络用语,如上文视频中提到的“妈虫”(家庭主妇),以及各种“XX婊”:“大酱婊된장녀”(奢侈品爱好者)、“泡菜婊김치녀”(虚荣的女性)、“狗屎婊개똥녀”(自私的女性)、“啊不知道婊아몰랑녀”(无知无逻辑的女性)、“逼婊보지녀”(所有女性)等等(相比之下,我国特产“绿茶婊”算得上小清新了)。

厌女情绪在2016年韩国民众反对朴槿惠政权的烛光集会中再次发酵。作为韩国史上第一任女性总统,朴槿惠本人并未成为推动韩国社会男女平等的践行者,反而由于崔顺实干政事件,印证并加固了“女人不能从政”的偏见。烛光集会上许多海报与歌曲对朴槿惠的批判,往往并不指向其作为“总统”的失职,而将其刻画为一个虚荣的整形美容爱好者、无理性的消费狂、放任世越号沉没的无脑且无责任心的“女人”——一个“日佳”成员口中典型的“泡菜婊”。

讽刺朴槿惠和崔顺实的海报“身着普拉达的顺实”

讽刺的是,“烛光革命”最初由韩国“最女权”的高等学府梨花女子大学学生的顽强斗争所引爆,然而在后来旷日持久的集会中,却频频爆出女性被趁乱性骚扰的问题,这令女权主义者不得不宣布抵制集会,并单独辟出一块女性专属的场地集会——女性在呼吁民主主义的广场中不得不为了自身安全,而与外界划清界限,这是对民主主义本身的讽刺,广场革命终究仍是男性的专有物

“烛光革命”最终胜利了,2017年3月朴槿惠遭弹劾,在旋即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文在寅阵营格外着重刻画文在寅阳刚的男性气质,及其夫人金正淑女士贤内助的女性特质,这不得不说是又一种讽刺。

迟来却从未迟到的妇女解放运动

对于韩国而言,女权主义运动是一场迟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其抗争对象是近代以来未曾真正动摇的儒家礼教规范,是社会长久累积下来对女性日常的嫌恶与仇视,是排斥或边缘化女性的新自由主义劳动市场,以及消费女性的流行文化。

正如厌女情绪最初兴起于网络空间,韩国女权主义运动最初的战场也是网络。网络女权主义者活跃在与“日佳”战斗的第一线,展开了对网络上蔓延的厌女、仇女现象的抵抗性反击(strike back)。

女权主义运动在现实空间全面兴起的契机,是2016年发生的江南站杀人事件。一名20多岁女性在位于江南站10号出口附近商街的卫生间内,被一名陌生男性杀害,被杀原因是,“因为她是女人”。这一事件令长期潜伏在网络空间的厌女现象浮出水面,事后,江南站10号出口前贴满了呼吁正视厌女现象的海报与市民留言,女权主义也因而从线上走向街头,从精英讨论扩散至大众议题。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亦出版于此时。

2018年是女权运动高潮迭起的一年。首先,兴起于美国的“Me Too”运动席卷韩国,从司法领域迅速蔓延至政界与文化艺术领域,并最终进入校园,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令公众重新审视从来被默认为“正常”的性骚扰,尤其是权力型性骚扰。

5月,弘大偷拍事件被披露后,6万余名女性在惠化站附近游行抗议无处不在的偷拍,此次游行成为了韩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女性游行。反抗社会对女性外貌规范的“脱下塑身衣탈코르셋”、“不穿胸衣no bra”运动也同时兴起,许多年轻女性丢弃或毁坏化妆品、素颜、甚至不穿胸衣上街(已故的雪莉便是该运动的践行者)。

11月,受到两年前波兰女性反堕胎罪的黑色抗争的启示,为对抗保健福祉部宣布的对终止妊娠手术(堕胎)的处罚规定,首尔举行了大规模的“黑色示威”,示威者身穿黑色服装、举黑色标语牌“如果堕胎有罪,那么罪人是国家”,反对堕胎罪、捍卫女性权利。

这场席卷韩国的女权运动,展现了女性改变社会的力量,亦展现了年轻一代女性建立在共同经验之上的姐妹连带,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梨花女大毕业生声援在校生抗争时的那句:

“别害怕,姐姐来了。”

韩国社会亦随之悄然发生着变化。女性内衣广告开始采用不同身材的模特;卫生巾广告不再沿用以往对女性生理期隐晦的称谓(如,“魔法的那几天”),而直言“生理期”,并在示意视频中,放弃蓝色液体改用红色液体。

照片来源:유한킴벌리 화이트

新闻女主播在直播时戴起了框架眼镜,力图改变“男主播可以戴眼镜,女主播不可以”的偏见。

照片来源:MBC 뉴스

对于韩国而言,年轻一代女性的抵抗才刚刚开始,女权运动是当下的进行时,对于中国而言,也绝非完成时。

相对而言,中国之所以能够比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韩更为彻底地推进男女平等,首要原因在于五四期间激进的反传统主义思潮。因而中国近代的女权运动具有鲜明的“男性主导女权主义”的特征,男性知识分子积极推动妇女解放,源自其对传统女性所象征的作为“万恶之源”(傅斯年语)的儒家家庭制度与传统思想的不妥协态度,因而将女性从传统家庭中的解放视为衡量中国现代化的指标,女性主义因此成为了民族现代化话语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在亡国危机中,中国女性在救亡图存的动员之下直接参与救国运动,解放后,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下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终将五四时期提出的“妇女解放”话语落实到现实。

以上历史过程难免令人产生“中国女权高于日韩”的幻觉,甚至沾沾自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被动”、而非“主动”发生的,是来自自上而下的精英、国家的推动与动员,而非自下而上的觉醒。这意味着,如果未来不再存在自上而下的动力(抑或这种动力发生转向),或面临经济危机,失业情况加剧,中国女性地位极有可能面临大幅崩塌。

回到最开始提到的视频。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与日、韩同属女性地位世界排名垫底的国家,我们有何立场嘲笑邻国?

“中国性别差距在全球排名第100名” 资料:《全球性别差距报告2017》(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17)

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韩国上映了。金智英是80后韩国女性最常见的名字。

期待这部反映当代韩国女性所遭受的“无差别”性别歧视的作品,能够成为一面镜子,照到他们,也照到我们自己。

作者申明:本文原创,谢绝挪用。若转载此文,请文首尾标明作者姓名及原文链接,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

鉴于不少豆友对文末所列排名表格公平性的质疑,建议质疑之前,先移步世界经济论坛网站 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gender-gap-report-2018/ 研究一下其测算标准、数据来源与权威性(顺便说一下,2018年的报告中国排名又掉了三位,排名第103位;韩国更低,排名第115位),莫仅依凭个人主观经验张口便说“这排名有问题”。另外,列举该表的目的,并非为了证明“中国女性地位低”,而是为了说明“中国女性地位并没有我们(或你们)所想得那么高”,尤其须反驳评论中出现的此种言论:“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女性地位最平等的国家,没有之一”。

对于质疑仅凭一个排名缺乏说服力的豆友,由于主题篇幅所限,我无意针对中国女性地位问题展开进一步论述,相关学术论述汗牛充栋,权且推荐一篇今日读到的文章:《女性受害事件背后:暴力、权力与要求顺服的无形之网》//m.jiemian.com/article/3768233.html在该文中,作者提到:“当只考虑男性自杀率时,中国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跌到146位,然而如果只对女性自杀比率排名,中国则跃身为全球第19位。此外,还有一个统计上更值得注意的现象: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男性自杀比率都远远高于女性,唯独我国,女性自杀比例高于男性。对此学界的解释是,这与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中的矛盾相关,包括婆媳冲突、男性家暴,以及性暴力等方面。”

再次重申我的观点:不可怀着莫名优越感鄙视男女不平等之邻国,而应以后者为镜,照到我们未经审视与反省的性别偏见,以及居安思危,守住来之不易、业已获得的一些平等。

如同这部电影一样,本文无意挑起所谓“性别战争”,借用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女权主义者何殷震(1886-?)的话,“故今日之女子,与其对男子争权,不若尽覆人治,迫男子尽去其特权,退与女平”——女权斗争并非追求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或拥有与男性相同的特权,而是为了让男性再无压迫女性的特权。

与诸君共勉。

 3 ) 《82年生的金智英》:最可怕是金智英是幸运的那一位

本文首发何日君回来,转载约稿请联系:hehua499。


《82年生的金智英》薄薄的一本,大概一两个小时就能翻完,最近韩国拍摄的同名电影上映,郑有美孔刘主演。

电影还原了小说中金智英成长的全过程,生于1982年的她在社会规训下,以女性的身份活着,她是重男轻女的父母所期待的「好女儿」,也是职场上温顺隐忍的「好女人」,和以家庭为重的「好妻子」。

在社会赋予的身份之下,有一天,她忽然不堪重负,生了病,言行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说出那些之前不敢说出的话。

原来在重男轻女的东亚文化下,身为女性的我们遭受到了如此多的歧视,为了男性做出了如此大的让步和牺牲,但是既得利者男性还在疑惑,为什么家庭主妇这么轻松的事还能生病呢?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琐碎的家务让人看不到身为人的价值,因为育儿本来就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 而实际上,在《82年生的金智英》的电影中,金智英可以说是一名幸运儿了。

相比母亲美淑,金智英的牺牲算很小的,母亲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老师,而为了兄弟放弃了。

而姐姐不想上师范学校,因为弟弟妹妹而妥协。

而金智英却可以上大学 ,并有小说家的梦想,后来并实现它。

金智英从小要让着弟弟,和姐姐一起做家务,而母亲美淑作为家里学习最好的孩子主动放弃了学习,用踩缝纫机的辛苦钱来供养兄弟们读书,牺牲的程度到了连外婆都无法心安理得的地步;

母亲还因为只生一个儿子而被婆婆催生,希望再生一个儿子。

而在金智英的婆家,大姑子会给小女孩买漂亮的衣服,她的婆婆会送她小礼物,虽然是非常具有压迫女性的意象——带花纹的围裙。

在她生病后还会叮嘱她好好生活,不要因为看孩子而伤身。

相比母亲,金智英不得不说,她是幸运的。

不仅是家庭氛围,和母亲和婆婆的丈夫相比,金智英的丈夫也是算得上是好男人,会关心她累不累。

他会为了减轻她的负担而早点下班给女儿洗澡;吃饭时,丈夫会注意到没拿她的碗筷,想要起身帮她拿;

看见她手腕戴了东西,也会问她,手腕怎么了?

甚至会因为医生对金智英的不友好而和金智英一起抱怨医生的莫名其妙。

在婆家,丈夫会让母亲少包些饺子,以免老婆太累;也会看见有太多碗没洗而抢着去洗碗。

他体谅金智英的不容易,在婆家会早早收拾行李准备先走,甚至在老婆发病后,迅速拉着老婆离开,然后打电话给姐姐,让她劝妈妈不要给金智英打电话。

在她生病后会去医院找寻心理医生的帮助,会照顾她的情绪而小心翼翼地询问她,没什么事吧?

在婆家和娘家,丈夫和父亲形成了完美的对照: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样作为丈夫的爸爸,他的状态是作为背景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直到丈夫说了一句有点带黄色的笑话时,父亲才来劲儿了,问孙女想不想要个叔叔。

而岳父也是如此,他和岳父高高地坐在沙发上闲适地吃着水果。

这样的丈夫在传统女性看来,实在是标准的好男人了,毕竟奶奶的好男人观是这样👇

而爷爷这辈子从未徒手抓过一把泥土,始终养尊处优,既没有养家的能力,也没有那份责任心。但是奶奶从未对爷爷有过任何怨言,她真心认为,丈夫只要不在外偷腥,不动手打妻子,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好男人。

难怪这样的丈夫会被婆婆阴阳怪气地感慨,我的儿媳妇有个好老公啊。

和父辈们相比,丈夫是“好一点”了,但他的好,也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了。这个看似很好的男人,被同事揭开了画皮。

丈夫的好不过是点滴之好,根本难以滋润金智英干涸的心田。

他的好仅仅体现在嘴上。

在家里,他和金智英说话的场景永远都是,金智英在做家务,而他坐在一旁无所事事。

顺着之前的细节深挖下去,便会发现丈夫行动的吊诡之处。比如,他以为生孩子只是一件小事。

而他会好好帮老婆带娃的,生子的影响对他来说只是这样👇

而金智英呢?我们都知道对女性来说,生孩子不亚于走一趟鬼门关,这一切,丈夫无法体会。

他只会轻飘飘地对金智英说,只要累就给他打电话,但金智英的下一句便让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确实发现了金智英没拿碗筷,他想起身去拿后,金智英一句“没关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消行动,但是我们都知道,吃饭没有碗是真的没关系吗?

金智英的手腕受伤了,医生的诊断确实很莫名其妙,但是作为丈夫,他的反应是嘴上帮着金智英骂医生莫名其妙,行动呢?拜托,金智英是做家务做太多了啊,症结点在这里啊,丈夫却只会diss医生。

在节日里,他因为太累就想不回家,但是之前明明金智英早已告诉过他,每次回家很累,他当时的想法是,这点累不算什么。

那为什么又撺掇金智英不回家呢?因为他知道不回家这件事需要金智英的同意,他也清楚地知道,不回家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母亲的怒火不会对他,而是会转向儿媳妇。

当他小心翼翼地提议金智英去看医生时,金智英答应了,他立刻面露喜色地说,“我给你联系方式。” 听到回应的金智英脸上的笑容立刻没有了,是的,她原本以为,作为伴侣的丈夫是会和她一起去的。

在家人面前小心翼翼地掩盖金智英的病情,无人处却在网上搜索,“妻子鬼上身”。

相比小说,电影对丈夫的处理更温柔,丈夫心疼金智英的辛苦,想起育儿假,但是职场是残酷的。

如此残酷的氛围之下,金智英的丈夫为了金智英还是想请育儿假。

但还未等实施,就有人来阻止。

当幸运金智英的“好老公”实质是这样,那么,那些不幸运的金智英呢?关于这一点,其实这一点原著作者写得很精妙,而导演这么拍出来也让人觉得可怕。

在青春期遭遇小混混,金智英有公交车大妈借她电话,有父亲来接她回家。

虽然父亲在回家路上骂她,是因为她的不检点才遭受了这一切。但那些没有父亲,没有得到大妈帮助的女孩子呢?

大学毕业的时候,她因为毕业事宜而发脾气,爸爸骂她让她安静呆着嫁人,而母亲却非常愤怒,拍着桌子告诉金智英,不能这样。

前一个场景相比作为女性的我们很熟悉,总有父辈对着我们说,别工作了,嫁人吧。不止一个叔叔和我说过,“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每当处于人生抉择的时刻,女性消失了,一直照顾我们日常生活的母亲,她的话语消失了。

而金智英幸运就幸运在这里,有人给她撑住了主心骨,告诉她,不能这样。

为金智英发声,甚至是为自己发声的母亲强势话语,让父亲惊呆了,他只能打嗝来掩盖自己的虚弱。

金智英姐弟三人的笑消解了父权的权威,但是,像金智英母亲一样强大的女人,又有多少呢?换句话说,大多女性拥有的都是沉默的母亲,金智英何其幸运。

到了生孩子的时候,金智英顺利产子,但是却得病了。就算如此,她也是幸运的,因为丈夫的大学同学,正是因为生子而死亡。

金智英成为家庭主妇,专业带孩子很辛苦,但当公司女同事遭遇到公厕偷拍时,她却因辞职而躲过这一切,甚至不再信任公共厕所而可以憋着回家上厕所。

而那些职场女性呢?难道真的不上厕所,穿着尿不湿上班吗?

当三个人正在谈论偷拍问题时,镜头前有个虚化的人正在玩手机,也许他就在和朋友分享着女同事光着屁股上厕所的照片,在群里边发照片边点评着女同事的身体。

想要找工作约见之前的女上司,女上司也很痛快地给了offer。

知道她生病,母亲立刻赶来看她,帮她解决了带娃问题。

甚至在她生病后,弟弟也变得懂事起来,将她一直心心念念的钢笔送给了她。

就算确认了生病,她还能用笔写作,破除心中的屏障。

而故事的最后,幸运的金智英找到了自己的发泄通道,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像她或者像我自己这样的女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幸存者”,还有很多没这么幸运的女孩,其实都被牺牲掉了。

如此幸运的金智英在这样的世界尚且病了,产生了臆想症,那么,那些不幸运的女性呢?她们的精神状态呢?细思极恐。

更无奈的是,你就是明白了社会运行的规律,可也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为对抗之下,最轻的受伤程度就是金智英的病状,所以我们只能安慰自己,唉,算了吧,就这样吧。

就是说,其实你知道了和你不知道,在实质上,还是一回事。

《82年生的金智英》的可怕之处也就在于此。

 4 ) 所谓“社会意义”不过是感觉好像说了些什么,但实际什么也没说

《82年生的金智英》改编自韩国同名小说,一经上映就在本土引起了巨大的话题性和争议,在国内流出资源后则又被广泛地称赞为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现实主义佳作。不禁想要自问一句:一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要如何去衡量?是根据讨论的热度吗?作者的人文关怀又在哪里能体现?是根据选取的题材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一个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否够真诚?是否含有算计的成分?是根据导演的性别吗?

电影通过闪回结构组合出了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几乎所有伤害和不公,但无论闪回段落还是编剧设计的主线矛盾都具有过强的独立性和一般性(说不好听就是像段子),而这些内容却又老生常谈、过于浅白,那些情节里的人物可以替换成任何女生,那些冲突在国产电视剧里也屡见不鲜,金智英却在这种功利性的罗列中显得断裂性格缺失,为了使素材延伸出更大的广度而牺牲了人物的深度和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所谓“社会意义”的成立在于电影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提供了新的视角。

创作者真正贴近其想要关注群体的外在呈现一定为表现出其对客体的观察和了解,而非对众人皆知的事实进行堆叠以博取大众的集体认同。足够能证明创作者人文关怀的策略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给予人物绝对的尊重并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独立于文本、具有性格,从而通过他和外部世界的差异以及自发的冲突凸显出创作者想要警示人们的问题,比如阿涅斯.瓦尔达的一些剧情片(《天涯沦落女》)。另一种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集中、细致、完整地表现个体面对情境的行为和反应,还有什么比欧容在《感谢上帝》中不惜放弃节奏去事无巨细地还原性侵受害者步履维艰但义无反顾的维权过程更加令人动容鼓舞的呢?《金智英》追求全面导致的片面,追求中肯导致的二元化,都无法引发大众真正面对结构性根本的自省。所谓“人文关怀”,主体自然应该是“人”而非“事”。“作为群体的代表或者象征”也并不能成为人物符号化、功能化的理由,《爱丽丝最后的逃离》那样一个架空封闭的寓言叙事,夏布洛尔仍然赋予了人物极强的自主性和行动力,都不能成为一个“人”又凭什么“代表”或者“象征”呢?

至于创作者的动机,作为观众我们永远无法也没有必要追求“真相”,因为作品一经完成就会脱离作者,和作者互不代表,自成为一个表达主体。就像谁又知道毕志飞是不是真的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拍出了《逐梦演艺圈》呢?

除了结构性的肤浅,还有两处具体的情节设置值得质疑,一处是结尾金智英通过将自身经历写成小说的剧情该如何理解?算是一种改头换面、走向独立,为广大女性发声、传达控诉?还是对女性身份和过往的进一步自我剥削?历史上不乏女性以文学艺术作为个人实现的出口的前人之鉴,这本来无可指摘,但仅就金智英的状况来看,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首先从画面(和声音)给出的信息量可以大致明确金智英写作的内容几乎就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其次金智英此前的工作似乎也不具有文字编辑的性质,那她是否具有写作能力?(如果一定要说金智英向来就具有这种天赋,那么影片应该给出铺垫,而不能是观众脑补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大概率没有文字功底的女性把自身经历以小说或者自传的形式传播给大众并且获得了极大认可以及某种实现,这算不算自我剥削?我们不能说这在道德上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只是跟影片结尾带有正向和解意味的基调不是那么匹配,使表意显得语焉不详,缺乏信服力。高调阳光的结尾甚至会无形中输出这样一种立场: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理所应当地无法进入男性为主的职业体系,与他们平等的共享其它社会资源,一定要通过边缘化自我的方式求得夹缝中的生存。

第二点质疑关于金智英的疾病,很容易理解这种设置“表现金智英被压迫之深”的原初用意,是一种单向的反馈,环境压迫作为“因”,病理表现作为“果”,在商业片叙事系统内尤其又是极爱煽动情绪的韩国电影这种策略无可厚非。但从丈夫打算辞掉工作后,这种因果逻辑在无形中被调转了:婆婆打电话向妈妈提出指责和不满,妈妈起先据理力争,直到婆婆指出智英有病,这是妈妈崩溃了。人物情感指向从这里开始偏向了“面对疾病”和“自我治愈”,疾病反成为了传统压迫的话语材料:其实一切矛盾都是因为你有病!就赶紧治病去吧!这种因果概念的倒置之于原初逻辑变得悖论、左右互搏。

金智英生于1982年,而这部电影拍于2019年,女性电影早在60年代伴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呈现出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并且延续至今,近年更是各种“女性的声音”风生水起,连超英和迪士尼动画电影都要割一把女权的韭菜,这类作品实际上早已成为了对主流的应和讨好。所以这样一部用笨拙的语言重复着大量陈词滥调,如同马后炮一般的“故事会”文本的出现,究竟是社会意识的觉醒?还是影像的倒退?

 5 ) 腐朽观念的囚徒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部意义大于剧作与技术的电影,故事从展现来看显得颇为温吞,而无论是拍摄与剪辑都有些平淡,说得严重一点,像是流水账。但基于电影试图表达的内容,我仍然觉得电影值得一看,值得思考。

女主角金智英是一位家庭主妇,日常生活是照看女儿与打理家务,在结婚之前也拥有着正常人的生活轨迹,上学,毕业,工作,恋爱。

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但不知怎么的,金智英女士患上了奇怪的病症,她会莫名其妙的变成其他人,以其他人的口吻说话,比如自己的外婆、自己的妈妈、丈夫死去的朋友……丈夫虽然非常担心她,但还是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她的情绪,在家人面前维护她,并且同意她重新进入职场。

如此看来,金智英应该是幸运的,不必在职场打拼,有可爱的女儿,体贴的丈夫,有维护她的家人,但最值得警惕的就是有人觉得她很幸运。 金智英像一根针一样,牵引着观众的视线,游走于过往回忆与当前现实,游走于家庭、职场以及公共场所,同时展现陈旧的观念与女性的生存状况。 而这些观念和状况包括: 老一辈的家长与亲戚对男孩有明显偏爱;过去的女性总会被剥夺上学读书的机会;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理所应当的需要承担家务;女性工作能力再强也不如把孩子和家庭照顾好;带孩子出门的全职主妇则有可能被视为“妈虫”;被性骚扰了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小心不够注意;某些男性会偷拍女性并将照片上传分享……

但电影的总体气质是温和平静的,没有强烈的表达态度,可即便如此,电影还是在韩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或者说是反差。 女性给了电影高分,男性则给出了超低分,更有激进者请愿青瓦台,希望禁止本片上映。结合韩国娱乐圈的几起丑闻,由此可以猜想韩国大部分女性的生活状态,拥有名气、财富、地位的女性尚且如此,普通女性可想而知。 电影中实际上对男性已经有所美化。 孔刘所扮演的金智英丈夫,不仅愿意分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甚至觉得金智英患上怪病是因为和自己结婚的关系,这是足以打动观众的非常深刻的自我反思。 金智英的父亲虽然重男轻女,观念不太正确,但对女儿的爱却是发自内心的,接女儿放学时急促地叫女儿的名字,对她找到工作感到开心,打电话买药,这几个镜头都是极具温情的时刻。金智英的弟弟生长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倒也没有变得令人厌恶,知道姐姐患病后,带上了礼物和零食去探望。 私以为电影是给出了暗示的,亲密关系和亲情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女性的地位和生活状态,但严苛一点来说,这可算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现实中的情况往往要比电影来的复杂得多,这也是很多人会觉得金智英幸运的原因,因为她的身边几乎不会有特别蛮横不讲理的男性,几位男性并不排斥更加关注女性。 电影明示的部分是,两个喝咖啡片段的对比。第一个,金智英在公园喝咖啡带孩子,被不远处的男性非议;第二个,在购买咖啡时被无礼的男性指为“妈虫”。第一次金智英默默走开,第二次金智英上前据理力争。

两个桥段的对比,终于让人觉得看到了一些戏剧性和态度,想要获得一些进步,总归是要靠自身去争取一下,不能指望别人有所觉悟。 这样的态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目前社会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2019年12月18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对女记者伊藤诗织遭遇性侵一案作出裁决,伊藤诗织胜诉,被告人“安倍御用记者”山口敬之需赔偿其330万日元,并且,山口控告伊藤侵犯名誉权的反诉也遭到驳回。

这本该是一场快慰人心的胜利,但这个结果却让受害人伊藤诗织足足等待了4年之久,而日本法律体系本身便存在着对性犯罪的严重忽视,在过去,日本强奸案的最低判刑仅仅是3年。伊藤诗织以自己的经历写作并出版了《黑箱》一书,成为日本乃至亚洲为女性所受到的恶劣待遇而抗争的标志性人物。 反抗永远来自于压迫,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管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是倡导女权主义,都不是为了制造男女之间的对立。真正的女权主义,不仅对解放女性有所帮助,同时也有益于男性。 基于漫长的历史,女性真正的敌人是陈旧的错误的观念,甚至我认为,无论男女,只要你活在新时代,只要你认为自己的新时代的人,想要更多的自由以及美好,你就应该视陈旧的错误的观念为敌。 电影中的金智英觉得自己被困于囚笼之中,真正捆绑着她的并非是房子、家庭或者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长期捆绑于女性之上的腐朽观念。而精神病则是一种类似于科幻手法的消解手段,变成另外一个人,对女性予以安慰。

某些观念一旦在人们的心中既定成型便很难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可能根深蒂固,事实上,所有的人,你我他,都有可能成为错误、陈旧、腐朽观念的囚徒。 -END-

 6 ) 现在当妈有什么辛苦的?

本文来源公众号“老虎来喝下午茶了”。

金智英,生于1982年4月1日,一个有点尴尬的日子。

此外,她的一切就像智英这个名字一样平常。35岁的她,貌不惊人,学历尚可,家境也就过得去,就连运气也是不好不坏,人生普通得就像落入大海的一滴水。

直到有一天,智英得了一种怪病。

无缘无故地,她会突然以丈母娘的口气和老公说话,有时是老公死去的前女友,语气动作惟妙惟肖,像鬼附身了一样。

就在中秋节的家族聚会上,智英又发作了,这次是亲家母附身。

她对婆婆说:“啊呀,亲家母,每次我们家智英过完节都会忙得全身痛。你们全家是团圆了,我们家就不想团圆吗?”

婆婆惊呆了,小姑子的汗毛直竖,公公气不打一处来。

这是谁家的媳妇,是要成精吗?

《82年生的金智英》是韩国2017年最佳小说,一本现象级畅销书,销量突破100万册。韩国总统文在寅,还有许多当红艺人都读过。

《熔炉》《釜山行》原班主演孔侑、郑有美出演同名电影,电影上映后首日就冲上票房冠军。

然而,不喜欢这本书的人却恨之入骨。被称为“韩国第一美颜”的Irene就因为分享了这本书,被网上围攻,烧照片。郑有美因为出演金智英,被嘲为82公斤的郑有美。

什么书啊,这么邪性。

其实《82年生的金智英》只是平淡如水地讲了一个普通韩国女孩的成长经历。读完却给人一种大热天冒冷汗,无声处听惊雷般的震撼。

这本书,我最有共鸣的还是育儿部分,一边读一边就会如同看到自己的昨天和今天。

还是普通妈妈的故事最有力量。因为,她承受的压力也曾窒息着我们的胸膛,她走不通的隧道一样锁住了万千个妈妈的未来。

真是边看边感叹:果然,女性人生的转折点就是结婚生子,谁都绕不过去。

1 你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会帮你的

智英31岁那年生下女儿,然后就当了全职妈妈。在韩国大约有46%的已婚女性因为生育不工作,所以是再正常不过的。

虽然中国女性生了孩子大多还可以工作,但是如果没有老人帮忙就难说了。我们拥有的权利,其实是父母牺牲了自己的晚年换来的。而且孩子上学了,老人渐渐退出,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的终究还是妈妈们。

一生下孩子,是专注工作还是顾家带娃,这个问题就会摆在你面前。大家最终都会不知不觉地顺着一个方向走去。好像有人在我们后面悄悄地驱赶,或早或晚地走成了一个个金智英。

并不是说妈妈顾家不好,不好的是:在这件事上我们没有多少选择。

看到智英担忧,大贤给她打气。他说:“你担心什么呢?我会帮你的,帮你冲奶粉,换尿布,做饭,这些事我都可以做。今后,你不用工作,让我来养家吧。”

老公如此贤惠,可智英还是心里堵得慌:“为什么总是说帮我?难道这不也是你的家,你的孩子,你的责任吗?”

还有那句“你不用工作,让我来养家吧”就更让人不舒服了。

一个受过教育,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宁愿整日在家喂奶,抱孩子,换尿布,做辅食,给孩子洗澡,抱着娃做家务,推着婴儿车去超市,一夜要起来好几次……就在她最辛苦,付出最多的时候,怎么就活成了一个需要被养的人,不用工作的人?!

当妈妈得从早忙到晚,付出那么多,得到的却是一个“被养”的标签。

真不用说母亲有多伟大,咱们只要肯老老实实地承认全职妈妈和爸爸一样也是养家之人就是进步了。

这本书之所以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就在于它的平常平静底下涌动的辛酸,在于它发现了那些深入到生活细节里,不被察觉的委屈。

厌恶这本书的人一致认为,金智英这个女人太矫情。没有家暴,又不是底层,丈夫体贴,生活已经待你不薄了,你为什么还要抱怨。

千百年来,好妈妈的形象就是吃苦耐劳,不抱怨。如果你不肯忍辱负重,还一付苦大仇深的样子,马上就会被嫌弃为怨妇。

2 现在当妈妈有什么辛苦的

智英一手抱孩子一手干家务,伤了手腕。她去看病,老医生却教育她说:唉,现在的家务活哪有那么辛苦!

我婆婆也说过:“我们那会儿,哪有全自动洗衣机,还要换煤气罐,一周才歇一天。每天晚上手里织着毛衣,嘴里还要把电视剧的对话翻译成老家话讲给奶奶听……”

说的也是哦,年轻人再苦还能有老一辈苦。

智英却矫情地认为:现在的医生连处方都不用写,什么都是电子的,有什么辛苦的;现在的农夫种地有各种机器设备,有什么辛苦的?无论什么行业都受益于高科技,但人们依然会说医生很辛苦,当老师很累啊。

唯独当妈妈,只能默默忍受,喊累的资格都没有。

当妈妈做得好是应该的,吃再多苦也是应该的,这是把优秀当作底线来评价一个妈妈!那些说当妈妈有什么辛苦的人,无论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请问如果有人敢给你定这么高的职业标准,你会不会骂他不要脸?

到底是智英矫情还是这个世界偏心眼?是智英得了怪病了,还是社会荒唐?

3 我也是大学毕业啊

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幼儿园,智英想再就业。可是她一天只有四五个小时不用带娃,半职的工作机会很少,能找到的不是售货员,就是服务生,薪资低,没合同没保险。

智英去一家冰淇淋店打听了一下,店员也是位妈妈,临走前她对智英说:我也是大学毕业啊!

是啊,都当妈了,要想开点,有份工作干就不错了。

看看我周围,孩子上小学前后,很多妈妈会换一份便于接送陪读的工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

一晃七八年,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就没了。都是好不容易来地球一趟,男人30岁以后事业蒸蒸日上,50岁迎来人生巅峰,而女性大多从生育起停滞不前,甚至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中年妇女”。

这是我们的错吗,是女性不够努力吗?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男女平等,和男生一起上体育课,做同一份试卷,同一分数线上大学。可为何结婚生子后,女性的路上就多了那么多的绊脚石?

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就是,希望女读者可以明白,身为女性会就受到各种限制,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无能”而深感自责,因为这不是你的错,根本无须自责。

4 妈虫真好命

一天智英推着女儿去公园,孩子睡着了,她买了一杯咖啡,打算享受下难得的休闲。

碰巧听到有人议论:我也好想用先生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到处去闲逛……妈虫还真好命……”

“妈虫”是近几年韩国流行的网络语言,指那种把孩子送幼儿园自己去喝咖啡做指甲逛百货的妈妈。然而现实中的妈妈们却是,把孩子送幼儿园后,去咖啡馆给别人端咖啡,帮别人做指甲。

尽管如此,不少人还是会想当然的认为,当妈妈好轻松自在,甚至活得像寄生虫。

这件事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从这天起,智英就得了那种怪病。她的身体里住进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她们的共同点就是统统为智英抱不平。

因为智英就是你我,她的命运就是所有女性的困境,为别的女性说话就是为自己发声。

金智英最后怎样书中没有答案,但它还是一本好书。然而,如果我们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还会拥有好的人生吗?

话说上次,朵爸不知搭错哪根筋了,跟我说“唉,我的工作也有你的功劳啊”。当下我心中一喜,好激动啊。

孩儿他爸,你这么体贴,让我实在太激动了,心潮澎湃无法平静……怎么办啊?唯一的办法就是狠狠地打一笔钱给我,才能冷静下来!

传统美德好是好,温柔敦厚,包容奉献,很了不起,但是,我就是jiao得自己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做无条件的牺牲。当然了,要是嫁给孔刘的话,也是可以商量的。

老实讲,爸爸们工作压力山大也在为家庭付出,大家都不容易。只不过同样是为家庭出力,女性只有播种、劳作,收割却没她的份儿。

这是问题的关键。

社会上总说什么女性需要理解和尊重。我觉得更要紧的是,大家应该有意识地,在生娃前就得讲好将来地里的庄稼怎么分,有必要的话找个律师按个手印也没有什么不好。

因为没有这个,一切理解和尊重就如同一块悬空的地板,随时都可能从你脚下抽走。

本文来源公众号“老虎来喝下午茶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号。

 7 ) 一部让韩国男人都想封杀的电影

《82年生的金智英》未映先火,很多人在它上映之前就知道了这部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以及原著小说,还有和它相关的明星都曾陷入舆论漩涡。

当初原著小说上市的时候就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波,很多韩国男性说这部小说过度地宣扬女权主义,是一部迎合女性、讨好女性的谄媚之作。

当宣布要将这部小说搬上大银幕的时候,更是遭到了韩国男性强烈的抵制,甚至有人请求青瓦台封杀这部电影。

看过这部小说的明星会被问候全家,担任这部电影女主角的郑有美更是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

到底是怎样一部小说(电影),会面临如此铺天盖地的差评,会被无数人抵制?

如果你不喜欢一部电影,你大可在看过它之后打一个差评,何必在还没看过它,甚至它还没拍出来的时候就抵制?

里面到底有怎样的情节,能让这么多人对它恨之入骨,以至于不希望它被拍出来?

有人说过:如果社会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这种声音一定是谎言。

事实也的确如此,人们批评《82年生的金智英》,不是因为它真的是一部烂片,而是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害怕。

它让女性感到感同身受,也让男性感到被戳到了痛处。

你瞎说大实话,戳到别人痛处了,他会给你好脸色吗?他只会否定你、抨击你、辱骂你,说这是一部烂片。

像《封神传奇》《富春山居图》这种真正的烂片才不会有那么高的热度,也不会那么有争议,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它是烂片,不值得浪费那个精力来讨论它、抵制它。

反过来说,一部电影能让全国男性都去抵制它,绝不是因为它是烂片,而是因为它说了大家不想听的实话。

在重男轻女现象普遍的国家,有人拍了一部揭露人们重男轻女的电影,你揭他们的短,他们自然要抗议。

影片中,金智英在家里排行第二,她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弟弟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是温室里的花朵,什么活都让两个姐姐干,绝不让弟弟受一点委屈。

父亲去英国出差,给弟弟的礼物是钢笔,给两个姐姐的礼物就是笔记本。

弟弟去看望二姐金智英,打电话问父亲:二姐喜欢吃什么。

父亲说她喜欢吃豆沙面包。

其实金智英喜欢吃的是奶油面包,她一点都不喜欢吃豆沙面包,是弟弟爱吃豆沙面包。

三十多年了,父亲都不知道女儿喜欢吃什么,只知道儿子喜欢吃什么。

弟弟只要干一点活,姑姑就会说:这家的女儿们真会搞特殊,干嘛叫年幼的弟弟搬东西。

大姐反驳道:他哪里年幼了,都年过三十了。

姑姑却说:就算白发苍苍,老幺就是老幺,真不懂珍惜自己弟弟。

女人干活就是应该的,让男人干活就是搞特殊。

他们还不承认自己重男轻女,只是说是年长的要让着年轻的。

所以大姐当年不得不报考师范大学,做老师来供养弟弟妹妹。

被迫选择不喜欢的大学,被迫选择不喜欢的职业,被迫选择不喜欢的生活,就因为她是女人。

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去丹麦、瑞典、芬兰,然而现实是她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假如她是男人,也许父母不会强迫她读师范大学,不会强迫她上班来供养弟弟妹妹,那么她的人生会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弟弟年龄更小,所以处处都要让着他;姐姐年龄更大,所以她就要做老师来供养弟弟妹妹。

果真是年龄的问题吗?

但是金智英的母亲美淑并不是最大的孩子,她还是兄弟姐妹中成绩最好的,还是在父母的逼迫下退了学,放弃了做老师的梦想,年纪轻轻就去做衣服,打工供养她的哥哥们读书。

所以说啊,和年龄有什么关系,是男孩就被当做一块宝,是女孩就被当做一根草。

美淑小时候要打工供养哥哥们,长大了还要照顾丈夫和孩子。

她这么辛苦,她的婆婆不庆幸自己有个好媳妇,反而说她是因为儿子才能这么享清福。

连美淑的母亲也说:女婿很了不起。

明明是女人包揽家务,婆婆不仅归功在儿子上,还对美淑说:总之家里至少得有四个男的,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再生个儿子,这可都是为了你好。就生了个智硕,太空落落了。

美淑生一个儿子都那么累了,你还要她再生一个儿子,你想累死她吗?

不过也有明白人:我也生个女儿就好了,儿子都没用,看她们为妈妈摆饭桌,真孝顺啊。

十年过去了,到了金智英这一辈,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

金智英小时候放学回家遇到了怪叔叔,父亲不去责怪怪叔叔,不去反思他不接女儿放学,让她自己坐公交车回家,反而怪她为什么非要去那么远的补习班,怪她穿着不得体,怪她裙子太短(其实金智英穿的是校服),怪她逢人就笑。

是她被尾随了,她是受害者,父亲反而去怪她。

金智英的姐姐上高中时和朋友们合伙抓了暴露狂,把他交给警方,结果被老师们狠狠教训了一顿:女生不知道羞耻。

又过了十年、二十年,她们长大了,一切还是一样的。

金智英没结婚的时候,婆婆叫让她早点结婚。

结婚了,婆婆又催她生孩子。

生了女儿,婆婆又催她再生个儿子。

女人做家务是她应该做的,男人做家务就会被夸是个好丈夫。

女人照顾小孩是她应该做的,男人把小孩交给岳母照顾,人们就会夸他真了不起。

男人不照顾小孩是应该的,女人生完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复职就是不称职的母亲。

你要是敢让丈夫请育儿假来照顾小孩,你就是疯了,太过分了,竟敢毁掉我儿子的大好前程。

父亲过生日是母亲下厨做一大桌饭菜,母亲过生日还是母亲下厨做一大桌饭菜。还是姐姐体量母亲,点了外卖。

以前金智英的父亲只给儿子买钢笔,现在父亲也只肯给身强体壮的儿子买中药,眼中根本没有产后抑郁的女儿。

重男轻女不仅体现在家庭,也体现在职场。

金智英工作能力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是属于能力比较强的,上司经常表扬她,但仅仅是因为她是女性,就没有被选进企划组。

落选的不只是她,整个企划组都只选了男性,没有选女性,因为公司希望组建一个5年以上长期小组,公司觉得女职员很难长久。

就因为他们“觉得”,就剥夺了女职员的机会和权力。

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韩国特有的,在全世界都很普遍。

很多岗位不招女性,除非你的能力比男性出色很多。

还有很多岗位虽然男女都招,但是男女员工同工不同酬。

比如前两年《金钱世界》男女主演补拍酬劳相差1500倍。

金智英的上司金组长能力就很强,但就因为她是女性,根本没有晋升机会,不得不辞职去单干,而同期入职的男同事全都晋升为科长了。

领导根本不尊重金组长,还阴阳怪气地对她开一些并不好笑的玩笑,金组长还不能生气,被diss了还要陪着上司一起笑。

金组长这表情明显是领导太过分了,她都想站起来把领导打一顿了,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虽然在下属眼里她是成功女性,但在领导眼中,在家人眼中,她不是好母亲,不是好老婆,也不是好女儿。

“事业有成又如何,孩子毁了什么都完了。”

为了这个家,金智英的母亲没能实现做老师的梦想,不想做老师的姐姐却被迫选择了她不喜欢的职业。

母亲还说:当时的女孩子都是这样的。

说明金智英的母亲、姐姐为了供养弟弟妹妹而做出牺牲并不是个例,是很普遍的现象。

金智英也是如此,她做了妻子、母亲,就放弃了写小说的梦想。

人们看不到她们做出了多少牺牲,看不到她们放弃了多少想做的事,又咬牙做了多少不想做的事。

到最后,她们还随时都会被人身攻击,被称为“妈虫”。

(妈虫:用来贬低无法管教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幼童的妈妈,或无收入的全职妈妈)

金智英用丈夫的钱买杯咖啡也会被说闲话;

如果她去上班挣钱,婆婆又会说:你上什么班?你一个女人能挣多少?有你丈夫挣得多吗?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愿意请育儿假做家庭妇男的丈夫,就算丈夫同意,婆婆也不会同意。

因为婆婆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她觉得这样就是对的,放弃梦想是对的,任劳任怨也是对的。

她小时候被压迫,长大后就去压迫别人。

她小时候讨厌人们重男轻女,她受尽了重男轻女的折磨,她长大后就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一代传一代,恶性循环。

为什么这部电影会被韩国男性抵制,甚至请求青瓦台封杀它?

因为这部电影批判的就是他们。

他们的家里就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他们的公司也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而且只会比电影中的情况更严重、更恶劣。

电影并没有卖惨,也没有刻意放大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恰恰相反,金智英已经很幸运了。

电影最后,男主角郑大贤说服母亲请了育儿假,金智英没有像母亲、姐姐那样被迫放弃梦想,而是如愿以偿做了小说家。

这个结局太美好了,也太理想化了。

不仅如此,金智英的母亲也对她很好,父亲说她的时候,母亲会维护她,父亲只给儿子买中药,母亲也会批评他。

金智英的父亲虽然有一点重男轻女,但至少还会反思自己,妻子说了他之后他赶紧就打电话再给女儿买一箱中药。

婆婆也重男轻女,但最后还是选择尊重金智英和郑大贤的决定,金智英工作,郑大贤带娃。

郑大贤更是一个完美丈夫,他不在乎自己的前途,宁愿冒着失业的风险也要请育儿假。

所有人都不理解金智英,只有郑大贤尽可能地关心她、善待她、帮助她。

所有人都喜欢找别人的问题,只有郑大贤会找自己的问题,还说他觉得金智英是因为和他结婚才生病,是因为他才生病。

甚至还有长辈不觉得儿子好,觉得女儿更好。

包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弟弟,也没有因为父母溺爱他就膨胀了,还是去看望了金智英,还送了钢笔给金智英。

重男轻女的是父亲,是姑姑,他做弟弟的没什么错,但是他愿意用这种方式和姐姐和解。

要说《82年的金智英》是宣扬女权、讨好女性、丑化男性,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导演和原著作者已经很克制了,现实中重男轻女的现象要比小说和电影严重得多得多。

现实中像金智英的母亲这样不重男轻女的人少之又少,像金智英的婆婆这样愿意尊重儿子、媳妇的决定的人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像郑大贤这样的完美丈夫更是根本不存在。

金智英有一个支持她的母亲,还有通情达理的丈夫,婆婆和父亲也并不是冥顽不灵。

即便是这样,金智英还是生活得很艰难。

但真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女性遇不到郑大贤这样通情达理的丈夫,遇不到不重男轻女的母亲和长辈,遇不到知错就改的父亲和婆婆,所以她们的生活只会比金智英更艰难。

有多少父亲和婆婆曾经重男轻女,后来还会知错就改?

有多少婆婆会不再坚持自己,而是让着媳妇?

有多少长辈会觉得生女孩比生男孩好?

有多少丈夫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请假当家庭妇男,让妻子去做她想做的事?

答案是非常少,甚至可能根本没有。

《82年的金智英》是一个美好的童话,但大家都知道,现实往往比童话残酷多了。

 8 ) 和原著作者一样出身梨花女大的我是这么看金智英的——俗话不是说嘛,说出来就好了。希望因为有人替我们把故事讲出来,我们就都好了。

我在电影院里看着电影,看到小金智英问妈妈说“所以妈妈现在是因为我所以没能当老师的吗?”的时候,突然哭出声。母亲生养女儿,女儿变成母亲,在金智英这个故事里面,在这个我们都正在经历的循环里,太五味杂陈了。

当女孩子被性骚扰,“你看看你裙子这么短”“干嘛要天天嘻嘻哈哈的冲别人笑”。当女孩子站在成人世界的门口,“嫁人得了”,“我看你就最适合找个人家嫁了”。当女孩子遭遇不公和变故,“现在时代变喽,女孩子事儿越来越多了,多希望生活在朝鲜时代,哪还由得她们”,“啊,疯婆子”。当女孩子成为母亲,“拿着老公的钱在家待着多好”。是因为女孩子孱弱无能吗,也并不是吧,因为当你顶天立地,可能会有人自作聪明地夸你“嗨,你要是投胎成男人就好了”。

金智英是个典型的韩国女性。走在路上迎面擦肩的都可能是她。韩国整体文化氛围是特别开放而保守的。一方面坚持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强调着社会关系中的次序,家庭关系中的男女有别等等。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影响,在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上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态度和方式表达意见。

这个片子好,甚至不是因为能让多少男性幡然醒悟,而是让更多女性抽离生理上的定义,审视你身处的世界,自己,到底在经历什么,经历过什么。以及,作为女性你是否忽略了自己除了女性这层生理意义之外,首先是一个人。

《82年生的金智英》首映日拍摄于电影院

在梨大(梨花女子大学)这几年可以说是强行体验了女权运动的一段经历。上大学的时候对于女权这个概念还云里雾里,以为只要女性在社会地位和财务状况上反超男性就会迎来传说中的女权的胜利。

梨大教给我的是—女权不是变了性别的男权,女权的胜利应该是女性以独立人格存在并获得尊重,与男性共同实现这个社会的平衡,扮演同等重要的社会角色,公平竞争等等。女权可以是宏观而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细节。

之前和我上同一门课的一个博士前辈就把女权问题浓缩进了女性卫生用品安全问题中,通过采访很多女性消费者和业界人士来关注女性权益保护问题。me too运动最高潮迭起的时候,身边很多人把这个事件作为研究课题,当时特别冲击我的是某位上年纪并事业有成的男性受访者说他们男性也很疑惑—“现在的小姑娘们都怎么了?以前从未遭受过非议,甚至非常普遍的一些举动怎么就成了性骚扰了?”

2016年,参加那场著名的大游行

我觉得,可能因为身为女性,并且同样也是在人格和知识结构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在梨大度过的缘故,小说原作者把这个社会语境中最习以为常的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的画面,不藏着掖着,将已经习以为常的日常,放在每一个试图避而不谈,甚至压根儿还未知觉的人面前—是的,你在经历这些,是的,你可能还未觉察,或者你正在试图忽略,但你知道吗,亲爱的,在作为一个家庭的,甚至整个社会的女性角色存在之前,你首先有权利是一个独立的人。

去年原著在韩国最畅销的时候,我买了书看。特别震撼于作者风平浪静的口吻讲述了最俗套也最忿忿不平的故事。好的故事不见得有多出奇,剑走偏锋讲什么奇谈,也不非得用最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表达,但至少得让读者懂,让读者能够共鸣共情。我觉得最让我有冲击感的是写金智英大学时候的青春洋溢,在职场上的斗志满满和结婚生子之后的手忙脚乱迷失自我的落差。

《82年生的金智英》韩文原版

环顾身边的女性,大多数让步,搁置对自我的追求也确实都是源于要扮演社会主流认知中要求女性扮演的角色,以及基于对于女性形象的普遍认知继而提出的对女性形象的要求。是不想做自己吗?不是,是现实在时间和空间上压缩了为妻为母的绝大多数女性几乎所有追求自己独立存在价值的可能性。然而小说和影视化作品有的选择,可以选择最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可以借戏剧化给出最漂亮的答案,当然也可能是种暗示,试图给大众提供另一种可能性—让金智英拥有一个愿意看到“不妥”,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帮她找回自我的老公。

其实,甚至这些都不需要上升到女权。无非就是搞清楚自己面临哪些不公,因为哪些外力而不便,直面,不逆来顺受就够了。既不需要什么高深知识体系支撑,也不用非得为这些事贴上标签。

看完金智英,一方面心里空落落的,一方面觉得幸运,庆幸有人把这些讲出来。俗话不是说吗,说出来就好了。希望因为有人替我们把故事讲出来,我们就都好了。

花开时节的梨大。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花开灿烂。

 短评

金智英已经算是在韩国这个男权社会拿到上上签的女性了吧!原生家庭就很好了,父亲那种只是轻微的重男轻女,并不是刻意的对女儿不好。有个能干的妈妈,有个女权姐姐,弟弟也不错。所以她遇到了孔侑这样的好丈夫就结婚生子了。金智英也没有遇到婆家逼迫赶紧要生个男孩儿,不生出男孩儿就不领证,也没有跟婆婆住在一起。更没有遭遇丈夫孕期出轨,更没有家暴,丈夫更是要自己来休假让妻子去上班,这个在中韩现实环境中几乎都是不可能出现的了。没有直接的压迫,除了喝咖啡时候被骂妈虫,她已经是处境不错的妈妈了。但就是这样,她好想被抽取了生气,颓废的活着。

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你们说姐姐是最大的孩子,所以应该懂事点,做老师养弟弟妹妹;可是妈妈不是最大的孩子,还是让她打工供哥哥们读书。为了这个家,妈妈没能实现做老师的梦想,不想做老师的姐姐却不得不选择不喜欢的职业。金智英也是如此,放弃了写小说的梦想。人们看不到她们做出了多少牺牲,看不到她们放弃了多少想做的事,又咬牙做了多少不想做的事。到最后,她用丈夫的钱买杯咖啡也会被说闲话;如果她去上班挣钱,人们又会说:你上什么班?你上班有你丈夫挣得多吗?女人照顾小孩做家务是她应该做的,男人照顾小孩做家务就会被夸是个好丈夫。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愿意请假做家庭妇男的丈夫,就算丈夫同意,婆婆也不会同意。因为婆婆以前就是这么过来的,她觉得这样就是对的,放弃梦想是对的,任劳任怨也是对的。她小时候被压迫,长大后就去压迫别人。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还是像个网络热门吐槽贴,零零碎碎不成章,但是女性观众也实在是很难不被击中了。孔刘演的老公其实已经算90分老公,是老公这个东西本身不行了。以后还是不要再随随便便说“哥哥好帅想跟哥哥结婚”这种话了,准备改说:“哥哥好帅,想跟哥哥发展一段较长的、但又不涉及各自原生家庭的、并且保证做好一切避孕措施的亲密关系!”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戏剧上我最喜欢智英变成外婆时,对母亲的道歉,张力十足而且将这长久的无力凸显。但我总是回忆起的台词却是,智英在阳台上说自己成为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也有开心的时候……像被打了一拳,愤怒回击却发现打在了一团棉花上,没人能回应我的愤怒,也没人承认是谁先对我动的手。电影里的每位女性,是你,是我,是他的母亲,姐妹,还有女儿。女性为什么总不是她自己?该看这部电影的,根本不是在电影院泪流满面的女孩子,而是后排哭的超大声的大哥,还有所有既得利益获得者。

1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本来想说虽然你我都可能是金智英,但你我不见得有她幸运,遇到过欣赏她的上司,没有太不像样的家人,有个非常不错的老公。。。可是突然觉得,她老公做了什么很特别的事情么,能被这么多人说“完美”?

20分钟前
  • janes
  • 推荐

之所以座位四周的女性都在抽泣,是因为她们都是男尊女卑时代达到顶峰的亲历者。生而为人,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难与否?说难也难,小说出版和电影上映后,韩国广大男性依然在网上展开无休止的谩骂,韩男深入骨髓的劣根性显露无遗;说易也易,即使性别站在女性的对立面,也能感受电影每一分钟的痛楚,无关性别的人类共情同样实现。诚然,电影和书籍都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时代的落后、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伤疤。而我则愿为人如鲁迅所言:能做事就做事,能发声就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同时,由衷地期盼世界上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22分钟前
  • 亦可寻陳
  • 推荐

检票时候,阿姨说的是:“金智英可以入场了”。没错,我们都是金智英。就像电影宣传的slogan:"你和我的故事"。金智英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像她自己,因为她身体里困住了千千万母亲,姐姐,妹妹。金智英每一次变成妈妈,外婆的时候,影院里都是各种抽泣声。我喜欢的是奶油面包,不是红豆包,迟到几十年的钢笔,只能是这个世界给我的补偿答案。

23分钟前
  • Justina
  • 力荐

所以韩国男性对这片生气的原因是啥呢?孔侑扮演的老公太完美了吗?

27分钟前
  • 作姨
  • 还行

从公交车上陌生阿姨的帮助开始哭 结尾完美的不真实

31分钟前
  • 多多
  • 推荐

论为什么韩国的出生率突破了0

32分钟前
  • 说我名字太长了
  • 力荐

在电影院哭成泪人。电影比小说更加丰满,其实男性跟女性一样被困在传统偏见的桎梏中,电影中已经展现了当代年轻男性对女性困境的共情与理解,但是老一代两班们真心没救。PS:看来男性洗碗和育儿在南韩依然不被接受。

35分钟前
  • 重忆小窗纱
  • 力荐

改编的比较温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怕太一针见血而顶不住社会压力 总之电影里还是美化了男性这个群体 现实要更比这残酷 绝大多数女性根本就没有这种老公 整体效果和小说有些出入 但是内容也足够唤醒女性 看女性想不想醒了

40分钟前
  • 拓四光
  • 推荐

我男友韩国人,观影期间,一直在叹气,事后问他,他说社会还是有一些男人不知道社会对男性的优待,不知道女人的艰辛,但是也在慢慢的改变。

41分钟前
  • miss lee
  • 推荐

建议广大姐妹带男朋友去看这个,看完凡事觉得小题大做的建议当场分手。

43分钟前
  • 曲奇酱酱
  • 推荐

非常好地还原了书里的内容。弟弟问爸爸智英姐姐喜欢吃什么,爸爸说红豆面包。弟弟买了一袋红豆面包给姐姐送去之后,姐姐说:红豆面包?红豆面包不是你最喜欢吃的吗?我喜欢的是奶油面包。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比金智英还要难过。

47分钟前
  • 成语
  • 推荐

影片先是塑造一个温柔体贴完美到简直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丈夫形象,然后再把这个所谓的温柔打破,让你觉醒那所谓的温柔体贴不过是他本就应该做的。为什么一个男人做他应该做的育儿和家务叫帮忙和牺牲,而女人育儿叫休息?为什么爸爸笨手笨脚带孩子还觉得莫名萌,偶尔能做点他该做的事就夸上天了,而妈妈就都得是超人?为什么女儿就要早早出来赚钱供哥哥弟弟上学,儿媳妇在婆家各种被使唤干活。为什么大家理所当然接受了这些不公,改把他们包装成狗屁美德。当我们觉得这个丈夫形象完美的时候,其实就是该审视自己的时候,这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啊。

52分钟前
  • Elven小轩
  • 力荐

眼泪无法控制的流 全场同步默默流泪 等电影氛围好点的时候才有人吸鼻涕 泡菜人民观影真的很讲究了 一直到全部结束才有人开口说话

54分钟前
  • real卡
  • 力荐

金智英节日回丈母娘家用自己母亲的口吻说出我心疼我女儿我也很想我女儿的时候真的太难过了 想起妈妈以前跟我说你以后嫁人了才知道谁都没有你爸妈更心疼你 平平凡凡的金智英 是你是我 所有人都有可能是金智英 但并不是谁都会像金智英一样有美好的结局且爱她为她着想尊重她的丈夫 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

59分钟前
  • 加多点肉
  • 力荐

82年生的金智英有体贴的老公,有亲人的关爱,然而依然过得很抑郁,因为她面对的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琐碎但理直气壮的日常伤害。电影用轻淡的散文体讲述生为女性之苦,激发的同理心是超越性别的,它让我忍不住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母亲,我知道女儿未来会呼吸和我一样的苦痛,我还会让她来到这个世界吗?——智英与母亲那段对话大催泪…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已经不能从电影角度来聊了,影片更多在于引发的讨论与社会意义。里面涉及到非常多这几年被频频提起的女性话题与观点:关于重男轻女的、关于性骚扰的、产后抑郁的等等很多。相信之后,关于这部电影的内容与台词,也会经常被提起吧。影片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并没有故意设计几个非常极端的反派,大玩狗血煽情。甚至,孔刘这个角色其实还挺通情达理的,女主的姐姐与弟弟也有靠谱。然而,即便这样,郑有美的女主角色仍遇到了各种困扰与麻烦,这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很无奈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