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老实的中介卢伟文(吴镇宇 饰)与家庭主妇妻子淑贤(袁咏仪 饰)、失业愤青儿子(吴肇轩 饰)、沉迷网恋的女儿(蔡颂思 饰)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张达明 饰)一家五口过着每月要还房贷的节衣缩食生活。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还不完的买房贷款、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处境,都成了这个家随时爆发争吵的源泉,而他们唯一舒缓焦虑的就是那一扇窗外的海景。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一块飞来广告牌完完全全阻挡到了整家人的视线,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去舒缓压力。而这块广告牌的主人王小财(古天乐饰)却不以为然。解决无期、焦虑升级,卢伟文一家的疯狂计划就此展开……
为何难忘?因为看完后决定以后都不看电影了,太伤了,连睡觉都嫌吵的烂片,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烂的印象深刻极了,感觉这部影片完全有实力让我对所有电影绝望。看完之后那种失望和绝望感,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太惊了,但不是惊喜的惊,是精神病的精,是惊呆了的惊,还我票钱,还我车油钱,还我时间,还我对电影的那么一点点期待……
『家和万事惊』
改编自张达明著名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
吴镇宇、古天乐、袁咏仪、黄秋生等组成的全港班主演阵容堪称一大看点。
电影讲述生活拮据的一家尽其所能的省吃俭用供起一套老房,
每月在如此挣扎的生活环境里争吵无数,
唯独面对海景的窗口能给一家短暂的平静,
而古天乐竖起的广告板遮住了海景,
致使一家走尽各种zhen府渠道却至少也要等六年才能强制拆除广告,
这把吴一家情绪和精神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于是在吴镇宇的梦境中谋杀了古天乐,
后来醉酒的古家门孔被堵借用吴一家窗口成功爬回家并没坠楼,
只是摔伤的古惊醒了动杀机的吴一家,
从此邻里和谐相处……
这样的结局自然与影片基调产生很大的违和感,
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并和片尾花絮里很多人物场景对应不少,
而在迟内地6天公映的港版中则得到了解答,
在古借窗成功爬回家后,
吴一家谋害了古并抛尸河里,
精神失常的一家终被送进精神病院有了一面永远的“海景”……
这样的结局很低沉、很残酷,
却更契合片中各类生活难、处事难、办事难等百姓生活中常见问题带来的深远影响,
可谓直击人心引人思考。
【8分】
我看到很多人评论说,《家和万事惊》有一种老派香港喜剧片的味道,好像是重回八九十年代港片之感:年终岁尾了,把各路明星都拉来演主角,把我们在TVB港剧里常见的那些打酱油的“黄金配角”也一起邀来捧场,故事就是一家人神经兮兮、碎碎叨叨、吵吵闹闹、欢欢笑笑,街里街坊,姐姐失恋,弟弟泡妞,哥哥出轨,爸爸生病,最后一切都否极泰来、皆大欢喜,末尾了演员一家人一起出来拱手祝福观众们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让我想到《家有喜事》。
这是香港电影中一脉相承的“家庭喜剧”基因,也是粤语文化中对“好彩头”、“大吉大利”的偏爱,令人欢笑和难忘的好作品有很多。时至今日,广东很多地方电视台晚间档还是播这种老港片,那是一种回忆。
只不过这一次,《家和万事惊》把故事镜头对准了一个香港普通小市民家庭(毕竟《家有喜事》黄百鸣他们一家可是住别墅的),吴镇宇饰演的卢伟文是个房屋中介佬,脾气逆来顺受、凡事息事宁人,为了独自赚钱支撑一家人的生活磨破了嘴皮;袁咏仪则饰演老婆,一个生了孩子就辞工在家全职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庭主妇,朋友们去个泰国她也不敢一起,只是为了省钱;张达明演爷爷,自知无力帮忙养家,只好天天吃过期面包省钱度日。还有找不到工作的儿子,还在读书的女儿。
全家人最大的资产就是一套房子,美其名曰是海景豪宅,其实只是一套能够远远地望到一点点海的老住宅。只不过这个资产是负的,他们为此背负了35年的房贷。
开场就是一场吵架戏,也是极经典的一场戏。家庭召开一周一度的“悭钱比赛(悭钱,省钱)”,起初是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地述说自己为了这个家省了多少钱,我不用面膜,我吃过期面包,我不去和朋友旅行,不过卢伟文的一句话,却扣紧了家里所有人的神经,因为他说:我已经还贷还了15年啦,还剩20年了!
每个人都本想通过自己的节衣缩食为家庭做贡献,来找寻一点成就和自我价值,结果被爸爸不经意的一句话彻底搞崩溃了:如此艰难度日,居然还要再撑20年。
而就在此时,楼下大烟枪老头的浓重烟味熏得人发晕,楼上猪肉佬(卖猪肉的)叮叮当当的剁肉声催人发狂,原来一家人苦苦支撑、还有20年望不到尽头的日子,原来是这般不堪一击,内外交困下,大家都崩溃了,袁咏仪扯着嗓子说:我要到60几岁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啊!最好的人生岁月都变成了为房贷打工、节衣缩食的苦日子,这样的人生还真的是让人崩溃,这是住房紧张的香港的真实写照。
每当这家人发生这样的心理危机和紧张关系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一起坐在窗前,远远望着那一小撇海景,各自平静。所以这部电影的原剧本,是爷爷饰演者张达明于1993年创作的舞台剧剧本《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此剧本获得了当年香港剧本创作的头奖,而且成为了香港中文大学戏剧课程的剧本必读。
那时的张达明,还没有和黄子华一起出演“栋笃笑(粤语脱口秀)”,也没有成为我们记忆中《大内密探零零发》里那个对着后宫佳丽三千流泪的可怜皇帝,他还是一个热爱戏剧和写剧本的人。
从开场一幕的“家庭矛盾大爆发”就可以看出非常浓重的舞台剧影子,所有主要人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矛盾集中爆发,但是仅仅凭借此就可以拿到香港剧本创作的大奖了吗?毕竟,熟悉港剧或者港片的同学会知道,除非是古装片,不然几乎没有哪部都市题材港剧不会提到房子,供楼,天隽峰,买楼,楼市涨跌,房租,悭钱等等,始终是港剧港片离不开的话题,毕竟可以唤起太多人的切肤之痛。我甚至怀疑过港剧之所以如此热衷拍家庭剧,就是因为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4平米的香港,每个人都不得不每日面对和处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关系,这是大家共同的内心敏感点。所以,如果《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只是如实地记录了香港房奴家庭生活的话,是并无法脱颖而出的。
张达明想到了荒诞,毕竟他当年曾经是荒诞戏剧派大师贝克特的粉丝,而他自己成立剧团上演的第一个剧,居然是卡夫卡的《变形记》(香港译为《蜕变》)。
张达明又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一个外来矛盾。电影中,古天乐饰演的邻居在自己阳台上竖起了一块巨幅广告片,把卢伟文一家35年负债“海景豪宅”的唯一欣慰——海景,给挡住了。
从此,一家人开始了漫长了战争。为了拆除广告牌,他要对付狡猾的邻居,漠不关心的他人,互相踢皮球、程序繁琐的政府部门,笑料百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们发现自己紧衣缩食供的房子,因为广告牌遮挡,竟然下跌了一百万!
自己积德毫厘计,他人作恶百万丢。
最后走投无路之时,他们萌生杀意,杀掉这个邻居,保卫家园。这就是荒诞派的张达明给几乎无解的香港房奴生活的一剂致幻剂——他在电影的造梦艺术中,用主人公一家人的“杀意”,为他们出了一口气。
要知道,那是1993年,张达明的想法非常之大胆和前卫,彼时也无人敢把这样反映尖锐楼市社会矛盾的剧本改编电影。大约17年后的2010年,香港新锐导演彭浩翔拍摄了Cult片《维多利亚一号》,何超仪饰演的女主角因为被楼市深深伤害,顿时杀意,变身连环杀手,誓把豪宅变凶宅。
然而,从张达明《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里朦胧、搞笑甚至有点幼稚的杀意,到《维多利亚一号》里血肉模糊的场面“梦想成真”,尽管仅仅是在影视剧的虚构历程中,也足足用了17年,而这17年间,港人经历了楼市一波又一波比电影猛烈得多的“涨跌风暴”。看到一组数据,1997年至2003年,香港楼市下跌约70%,而2003年至今,又上涨了近400%。最近根据各种消息显示,由于内地资金回撤,跌势再现。
因为香港是免税天堂,所以政府收入来源只要靠土地出让,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一直被人诟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土地为开发却不肯加大供给平抑楼价”,官方说法是要为未来储备。而且确实楼市涨涨跌跌,也很难说哪里是高,哪里是低。
但这期间,十几年转眼间,楼市的矛盾依旧,普通家庭的日子还要过,太阳照常升起。假如真的存在卢伟文一家,1993年时供了15年楼,到现在已然供完,他们的房子上涨了近400%,卢伟文夫妇也将近退休之年,恐怕早已脱手换了更新的海景房,或是给儿子去供楼了。或许他们由此得出了人生经验,只要挺得住,时间总不会辜负。
所以在《家和万事惊》中,尽管顿生杀意很荒诞,但还是没有像《维多利亚一号》走得那般远,平头百姓的最终选择还是忍气吞声,一忍再忍,最终用宝贵人生时光换来400%的资产增值,这是大多数港人家庭的选择,而这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中所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家庭。所以卢伟文一家人即便进了医院还是在高唱“一支竹箭易折断,多枝箭来却难折”。
张达明笔下的一家人尽管偶尔荒诞,但最终还是做回了普通人。所以影片的结局有些些许自我安慰的味道,双方各退一步:狡猾的邻居跌到失忆,反而自觉广告牌难看,想要自己拆掉,而卢伟文一家把广告牌内容换成了马尔代夫,不如大家一起看遍世界各地海景。面对楼市难题,他用“家和万事兴”的香港文化,给出了一个符合香港人文化选择的答案。
1993年,张达明在《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剧本里写道:“每个人都会有艰难嘅日子,有人长啲,有人短啲,有人突然间遇到。”
这是普通人的生活,是许多港人的生活,也是张达明自己的生活。他后来身患鼻咽癌,又因化疗重金属超标63倍,医药费花尽积蓄,他却只对大家风趣地说:“铂金超标,我现在好似铂金侠哦,比钢铁侠还厉害,买单都不用钱,抽两滴血都好值钱啦。”
香港人的乐观积极,“做人总要信”,是他们面对人生难题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这部《家和万事惊》一度取径荒诞、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原因,也是使得香港顺利度过一波波风浪的动力。
祝福香港!
PS:久未在大银幕上见到的黄秋生在本片中有精彩出演。
香港为什么会乱,就跟富士康的员工为什么会跳楼一样。每天在流水线上成了一台机器人,对人生完全失去了信心,不跳楼才怪。而港民们住着鸟笼子,身上却背负着巨额房贷,也就成了一个机器人。反正这辈子就这样了,就当搏一把了,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实践证明,如今的香港,更加无比需要社会主义改造,当年也是土地改革我们才成功的。不能再让李嘉诚们吸血了!!!!!
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
“香港人为了买房有多拼?”这是前不久微博的热搜,恰好也看了这部《家和万事惊》,思绪上涌。
电影说的香港本土的故事,反映的其实是民生。作为荒诞喜剧,久违的全港星阵容的作品,善于荒诞幽默的张达明编剧,擅长反映现实的邱礼涛导演,完成了这部手法夸张却笔锋犀利的作品。而身处内地的你我,还是有所共鸣,因为买房这件事,天下都一样,看完之后,其实挺难受的。
电影改编自张达明创作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当年还获得了当年香港演艺发展局杰出创作剧本大奖,而且舞台剧出身的张达明也是凭借这部作品名声鹊起,正式打入香港娱乐圈。
故事很简单,一家五口在面临生活中各种高压问题时,唯一能舒缓焦虑的窗外海景,结果被一块广告牌所遮挡,为了反击广告牌主人,在崩溃边缘的众人做出一系列疯狂的计划。
从剧作来看,这是一出荒诞喜剧,这是张达明的一贯“作风”。是的,回想一下当年张达明在千禧年前后主演的几部小成本电影,都是这样类似的风格,比如他跟黄子华合作的《亚李·爸爸两个大盗》,自己编剧、许冠文主演的《创业玩家》,跟彭浩翔合作的《买凶怕人》都是典型的荒诞讽刺喜剧。
PS,电影中看到张达明老态龙钟的样子,感觉五味杂陈,战胜病魔的张达明,希望未来会更好。
如果没记错的话,该舞台剧在97回归之后,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左右,在香港演出很火爆,因为故事内容很应景,说的是买房的故事。那个时候金融风暴香港楼价暴跌,很多供楼的市民苦不堪言,一面还贷,一面要面对下跌的房价。
别说市民了,就连很多明星都深受其害,比如王菲就4800万港币买了一栋豪宅,结果两年后只能半价出售,这算不错的,还有一些干脆破产了,比如钟镇涛。
当然了,现在那边房价又涨了回来,但危机感依然蔓延到今日,没买房子的人希望房价跌,买了房子的期盼房价涨,生怕哪一天“返过来”。而且电影描述的是香港的故事,但我们也能感同身受,这里不再多说了,这种焦虑个中体会。
电影开场,就是全家的省钱计划,跟例会一样一一汇报,谁省了多少钱,谁赚了多少钱,子女们省下九千块,耄耋之年的白发爷爷,也要靠啃面包度日,为每周省下一百块,女主人更是在闺蜜妈嫂面前逃匿,来省掉四千多元的旅行消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勒紧裤腰带还房贷,电影中给出了期限,35年的房贷。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又赶上遇邻不淑,楼下老烟枪吞云吐雾、楼上天天剁猪肉,对面邻居家终日来要债砸门的,所谓内忧外患,您说家庭氛围好的了吗?
负能量太重,终日争吵,唯一的慰藉,就是一扇可以看见海景的窗户,全家人一起看海,可以缓解争端。与其说这栋单元是全家省吃俭用而来,不如说全家倾尽心力,只为长期拥有这一扇窗。
一扇可以看见海景窗户,有这么大有治愈力量吗?这就是荒诞喜剧的魅力,就像《百万英镑》中那面额一百万的支票一样,功能性被极度的放大,这就是讽刺喜剧的特点。所以当这扇窗户被挡住时,也成为所有事件的导火索。
提起香港喜剧,观众多数联想起来的就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也有部分老观众能想起成龙、洪金宝、林正英当年的功夫/灵幻喜剧。但真正要论都市喜剧/本土喜剧,恐怕现在的观众了解的不多。
港式本土喜剧,尤其是荒诞色彩,其实是伴随着香港电影的崛起而诞生,也目睹了港片的夕阳西下而变化,只不过不同年代形式不同而已。
因为香港的都市喜剧很有特色,都是立足于本土,风格介于荒诞/亦庄亦谐之间,但讽刺味道一直很浓厚,从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开始便是如此,直到以许冠文为代表的《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这样的“许式喜剧”,反映香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内容当下但人设夸张,大部分以打工仔为主角,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小老板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这些喜剧不但大受欢迎,更第一次扎根本土,建立了“香港电影主体意识”。(以往的邵氏电影,还是偏于大中华区)。
这就是香港本土喜剧的第一种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新艺城”公司的鬼马喜剧,他们出品的喜剧电影代表着港产喜剧的另一方面,《鬼马智多星》《最佳拍档》《难兄难弟》等,以天马行空般的无限想象力吸引着观众,故事内容更多的是探讨如何与时并进,让观众真正的开怀大笑。
再加上后期王晶的《追女仔》系列的高志森为首的《八星报喜》《富贵逼人》等合家欢喜剧,因为这段时间香港经济飞黄腾达,市民暂时逃离现实中的焦虑,沉醉于欢乐之中,这些电影无一例外的夸张搞笑,不可谓不荒诞,但结局都是皆大欢喜,因为时代所需。
这是香港本土喜剧的第二种形态。第三种是什么呢,那就是后来的无厘头喽。
以往香港都市喜剧要么讽刺现实,抨击丑恶,有钱人都是跳梁小丑,打倒他们;要么大家联合起来战胜对手,和气生财皆大欢喜;进入90年代,周星驰为首的喜剧,则有一种“逆来顺受”的味道,反正时代已经是无力回天,我们也只是小人物,只能依靠自己“努力,奋斗”。
与之类似的就是,张达明和黄子华的《亚李·爸爸两个大盗》,就算是当贼也要自力更生。
这就是港产喜剧的特点之一,就好像是武侠小说的新、旧派之分,而最重要的分别在于经济因素和社会背景。而其中最大一个特征,就是以香港本土为背景立足于当下,从而造就社会冲突,突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家和万事惊》中,观众也可以找到这些港产喜剧特点的影子。
电影中,吴镇宇和古天乐都是被生活压迫的人,为了家庭和生活费尽心机,吴镇宇一家人也本性善良,但高昂的房价和强大的生活压力让大家都变得市侩和阴暗,这是生活的无奈。
找有关部门投诉,没人管;求助街坊团结,更没人搭理你;工作遭遇不顺暗无天日,这样的处境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所有的人生,仿佛就被囚禁在这样一栋破楼里的一间小房子里,实在是想想就绝望。
而到了后半段,我们也发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广告艺术家古天乐的过去,当年何尝不是与吴镇宇一家一样?最开始忍气吞声,最终竹篮打水。我们都很讨厌争吵和斤斤计较,但是生活总是把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这恐怕是香港喜剧的第四种形态了,“努力,奋斗”也没有用了。
所以当看到吴镇宇崩溃的那一幕,这个一家之主,到处唯唯诺诺,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但最终还是出现最轻的一根稻草,压垮了最强壮的骆驼。
更绝望的是,哪怕不需要为了一块广告牌和人拼命,这多半也是你的生活。而且你家的窗户还不一定能看到海景。
终于爆发了。
《家和万事惊》如果放在90年代,恐怕会是另一种结局,导演可是大名鼎鼎的邱礼涛啊,他90年代那些片子我们都见识过。
所以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拍成喜剧版的《维多利亚一号》(彭浩翔导演)、或者住房版《的士判官》(邱礼涛被忽视的作品)。尤其是吴镇宇黄秋生同框的时候,总觉得下一秒吴镇宇要变斯文禽兽,黄秋生就要回归八仙饭店。。。
但如今,导演最后给他们一个闪亮的结尾,一看就是被阉割的,因为在字幕彩蛋里,我们看到很多没有出现的镜头。
被改的结局,不知道是否有所谓的港版,或者将来蓝光碟里能否收录真正的结局(因为广电有规定,内地和香港公映的电影不能出现两个版本,但影碟中可以以删减片段的形式收录),单说现在这个结局,有点像“许式喜剧”的过程,加上“新艺城喜剧”的结局,主题还是努力奋斗。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终究而言,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也是每秒24格的谎言。
要论现实,电影真实的结局无非三种:“成功后”被警方抓住、对峙时自己被对方吃定,或者自己主动放弃。
这与生活中的我们何其相似,面对生活,我们最终也是三种结局:被征服、被打垮或者继续默默忍受下去。
你的选择呢?
在这个现实的视觉,这个结局,才真够荒诞、讽刺。
荒诞喜剧的类型吧 细看会觉得有点恐怖 其实描写的都是很casual的港人生活 每年都去香港所以能很清楚地感受到那种拥挤感 不断的大楼从夹缝挤出来 混乱忙碌争吵的家庭 高物价和低收入 压力无处不在的感觉 总体还行 但只能说是还行 阵容倒是很经典港片
全片充斥的都是城市焦虑 大城市常有的问题 将要崩塌的家庭 很平常 很窒息
上来看了一眼才知道内地版本改了结局 怪不得觉得连接性很差 感觉港版的更无力
看的还是国语配音 💢
文/宝木笑
哪里才是香港?是维多利亚湾的泼天富贵?还是深水埗的拥挤喧闹?令人炫目的是举世皆知的东方之珠,狭窄空间里的万家灯火才是港人生活。当《家和万事惊》的开头,导演邱礼涛用一个长镜头将观众的视角从维多利亚湾拉回到拥挤压抑、布满笼屋的居民小区,这部喜剧其实就已经在暗示一种更深层的别样味道。影片的开篇色调与周星驰的《功夫》有些像,偏重老照片的油画色系,全景展示一种吵闹却偏偏又很熟悉的人间烟火气。吴镇宇饰演的卢伟文一家是典型的香港市民配置,一对儿女,一位在家养老的老人,整日为了生计拼命打工赚钱的老公和居家操持、戾气渐重的全职太太(袁咏仪饰演)。摄影师的镜头从维多利亚湾拉回到卢伟文的家中,这正是一家人准备吃晚饭的时候,大家在饭前进行着“家庭省钱”活动的阶段性总结,一家人于是开始吵闹。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儿子,正值青春期的女儿,马上更年期的老婆,身体糟糕坐轮椅的父亲,卢伟文仿佛一个必须强装乐观的裱糊匠,在尽量维持着什么。
省钱是因为缺钱,缺钱就意味着心烦,老少三代五口人挤在火柴盒一般转身困难的空间,心烦就会更加严重。而后,镜头下摇,楼下的老烟枪对着窗外使劲喷云吐雾,烟雾袅袅直上九霄,让卢伟文的儿子和女儿抓狂。镜头又顺着卢伟文家的窗户上摇,楼上“猪肉佬”每天准时在别人吃饭的时候开始剁肉馅,力拔山兮气盖世,老房隔音奇差,卢伟文的妻子暴走。镜头随着卢伟文妻子淑贤的暴走,在拥挤不堪、转身似乎都极为困难的居民楼中平移,因交不起房租情绪失控要自杀的单亲母亲,偷偷做着小三的摩登女郎,颤颤巍巍性格怪异的土著老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的上班族……这确实有点儿像二十一世纪版的“猪笼寨”,但却不会再有《功夫》中的“神雕侠侣”和屌丝逆袭。
香港喜剧片一直是港片的一个大类,几乎伴随着港片的各个发展时期。洪金宝、成龙、元彪等开始了《福星高照》一类的动作喜剧,麦嘉、许冠杰推出了《最佳拍档》的系列喜剧,众星云集类型的《八星报喜》、《大富之家》等贺岁喜剧,含带着后现代艺术野心的《东成西就》、《大话西游》等文艺喜剧,香港喜剧向来有着自己的传统和传承。而这种传统在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喜剧全盛时期被进一步拓展和升华,在喜剧技巧方面,《唐伯虎点秋香》象征着一种集大成者的巅峰,而在喜剧内涵方面,《喜剧之王》则象征着一种对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完全回归。及至新世纪,随着《少林足球》、《功夫》、《月满轩尼诗》等作品的出现,虽然人们对其评价见仁见智,但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不管这些影片采用了怎样的艺术形式,香港喜剧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已经非常明显。
只是这一次,《家和万事惊》显然走得更远,甚至模糊了喜剧的边界。《家和万事惊》的艺术形式表象当然是喜剧的,但在具体表现上是隐忍和克制的,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情形被极大地限制。大段的包袱设计仅出现了两三次,比如卢伟文一家人去劝说王小财(古天乐饰演),想打苦情牌,全家却反而被王小财自曝凄惨身世而感动得稀里哗啦。再如,卢伟文一家人又设计一出“鸿门宴”,想要用安眠药熬汤加红酒攻势“干掉”王小财,最终却发现王小财就是无法晕过去,原来小财同学一直生活在极度抑郁中,每天晚上吃掉一瓶安眠药,喝掉一瓶红酒也无法入眠。影片其余大部分情节似乎都在一种逼仄中的吵闹里推进,让很多人不甚适应,甚至觉得是喜剧技巧的退化。但如果从主题阐释角度看,其实那些吵闹侧重的是一种至始至终的氛围营造,而非要给谁讲述喜剧,那么我们便会更容易理解整部影片喜剧边界模糊的意义所在。
这种吵闹从影片开篇就已经开始,并最终延伸至影片结束,仿佛是一出充满着后现代荒诞感的话剧,而故事的核心也配合着这样的风格被设定。卢伟文一家“一个月要吵二十几次”,三代五口人仿佛并非是生活在一个屋子里,却更像是“挤在”一个笼子里:已经成年的孙子和爷爷睡上下铺,就像《一念无明》中余文乐和曾志伟睡的那种,上中学的女儿被挤在一个小侧间,嚷嚷着“这是要逼我提前找个男人搬过去”,卢伟文夫妇则挤在一个一进屋就是床的隔间里……我们常说居家过日子“马勺碰锅沿”是常有之事,但如果在一个转身就可能踩到别人脚面的空间里生活二十年,那么这种吵闹就完全成为了一种必然,生活的品质也早已成为了一个可笑的假命题。卢伟文一家的“救命稻草”就是他们的窗,因为从他们破旧的窗户向远处望去,能勉强看到一抹大海,全家人这些年都是靠着窗外这抹大海缓解着蜗居的苦痛和压抑。然而,对面天台的王小财却竖起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那抹大海被挡住了,更像是被王小财蛮横地抢走了,卢伟文一家几近崩溃,开始寻找各种方法要王小财拆掉广告牌,整部影片围绕着这个内核开始展开。
影片的这个故事内核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确实足够荒诞,多大点儿事儿,至于么?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切物恋情结都源自对环境外部压的逃避和疏离,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影片的这种内容逻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也会有着各种外人看来是“怪癖”的爱好。前些年我们热播的《蜗居》其实在具体居住细节的刻画上并未更加深入,而是开局不久就转向了其他方面,而《家和万事惊》在“蜗居”这个内容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不仅是卢伟文一家,还包括卢伟文负责给客户介绍的租屋,比如那对儿新婚夫妇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去寻找租屋的桥段。我们看到过道堆满垃圾、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充斥着各种吵闹音乐和大声呻吟、满是酸臭和烟味儿的筒子楼,甚至连我们印象中的筒子楼也比不上,因为那些房间都是没有窗的……所以,对于卢伟文一家人,能够每天从窗前看到那抹大海简直就是生活留给他们最后的稻草,那象征着一种逃离,象征着一种喘息,我们不由想到为什么在《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唯一的要求就是想要一扇可以看到外边的窗……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不愿将《家和万事惊》定义为标准意义上的港式喜剧的原因。原本以为这种有着吴镇宇、古天乐、袁咏仪、张达明、林雪、苑琼丹、胡枫、林子聪、李璨琛等众多熟悉面孔的港片,导演邱礼涛也足够有号召力,又是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家和万事惊》应该就是一部贺岁味道的港式喜剧。但显然这并非邱礼涛想要的,也不是目前港式喜剧想要的,无厘头、纯恶搞、师奶向等已经做的足够多了,港式喜剧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一次模糊了喜剧边界的转向。所以,我们看到吴镇宇随意的寸头、圆边的眼镜、斜跨的公文包、下摆不塞进裤子里的褶皱衬衣、还有微微发福的脸、小心翼翼的心和满是隐忍焦虑的眼……那是一个标准的中年男人。
整部影片除了逼仄的空间压迫感,更给人一种人到中年之后的焦灼窒息感。没错,就是一种完全的窒息感,这是一个必须全力以赴赚钱的男人,因为全家都指着他的工资养活,高昂的房贷更让他无法喘息片刻。什么叫窒息?短暂的无法呼吸不叫窒息,那叫憋气。手指头被A4纸划破了就发个朋友圈的人是不会理解的,含着各种贵金属勺子出生和参加工作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什么叫窒息?已经筋疲力尽还了十五年房贷,后面却还有二十年时间需要继续还才叫窒息。请假半天就得斟酌好久还得扣掉工资、看老板眼色,回到家之后却要每天面对嘈杂的人声鼎沸和无尽的争吵才叫窒息。那抹大海被广告牌挡住了,所有办法都被熟悉政策和法律的对方轻易化解,要走完判定违建和拆除违建的程序至少还需要六年,这才叫窒息。那抹海对于卢伟文来说意义更加重大,在整天将没有窗户的租屋推荐给别人的他看来,那是他对于家人和自己的一个交代,更是一个强撑着自己免遭崩溃的理由。
所以,当所有努力都宣告无效,这个中年男人推着父亲的轮椅,在夜风中的大桥上失声痛哭。吴镇宇一直以来都是那种很有“邪气”的戏骨,他的黑帮大哥等角色深入人心,这次却把一个中年男人的庸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在整部电影中贡献了最出彩的表演,那种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而惹不起、斗不过的小心谨慎和懦弱退让被他演绎得惟妙惟肖,那不愿与对方直视、带着老实和木然的眼神,那和稀泥般的商量语气,那想要爆发却又自我艰难忍住的神态都做得极为到位。特别是大桥上的那场哭戏,吴镇宇并未将其处理为一种完全爆发式的嚎啕大哭,而是选择将其演绎为连哭都不能痛快的中年男人的崩溃,他在强忍着不出声,甚至去用手捂住嘴,但过往的重压终于在那抹海景的消失中粉碎了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中年男人抱住羸弱久病的父亲,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似的痛哭流涕。
“我撑不住了,这个家撑不住了……”
卢伟文痛哭中的这句话,说出了多少中年男人的心酸。人人都赞你是顶梁柱,可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其实我很辛苦,很害怕,很无助,很焦虑,也很孤单……
“我知道我自己没用……”
卢伟文在影片后半段的这句话,又戳中了多少中年男人的泪点。每个男孩儿都曾有过一个英雄的梦,在梦里他们成长为少年英雄,并从少年英雄登上成年的荣耀之巅,他们会成就自己的事业,收获梦想的爱情,得到完美的家庭,享受世人的崇敬……然而,现实却是我们都渐渐成为了那个失声痛哭的卢伟文。
卢伟文的儿子说出了父亲的悲情,毕业就失业的大男孩儿忿忿不平:“别说找一个月两三万的工作,就是那些找到一个月一万多工作的人,要么是胸大,要么是进了爸妈的公司,我没有大胸,也没有那样的爸妈……”我们完全可以举出无数鸡汤教和成功学例子进行反驳,“你之所以还不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所谓的努力,其实只是在感动你自己”……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概率的客观存在,到底有多少人成为了这个社会的金字塔尖?难道不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成为了失声痛哭的卢伟文?难道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谓“失败者”和“平庸人”都该死?他们难道都是自己“恶有恶报”?至此,《家和万事惊》终于将整部电影的主题纵深转向了更加深刻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现实将以本来的面目呈现,即使这会冲淡喜剧效果。邱礼涛不但模糊了喜剧的边界,而且对喜剧港片特别喜欢的亲情团圆进行了颠覆和解构。这部电影中的亲情实际上比起以往是明显冲淡的,亲情对于卢伟文一家人来说,更多只是一种团圆上的意义。
不管如何渲染一家人在医院合唱一首老歌,不管如何将一家人对着昏迷的爷爷说出恶毒的话解释为要刺激老头醒来,在日积月累的市井算计里,在年年岁岁的蜗居争吵中,在被生存耗尽了情怀的中年危机里,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幕:友情被否认(王小财在公司的经历让他不再相信朋友),爱情被肢解(卢伟文上中学的女儿甚至在厕所为同学成功接生,少女妈妈却不知道孩子爸爸是谁),亲情被冲淡(虽然影片一直强调一家人是为了唤醒爷爷才说了很多恶毒的话,但他们说那些话的语气、神态和那些话的内容实在让人细思恐极)。
淑贤在影片的开始就说:“全楼都是神经病”,几乎所有的动物学家都知道,智商水平高的动物只要被圈禁足够长时间,几乎所有的实验对象都会发疯。《家和万事惊》中说香港2018年人口达到730万,人均居住面积不过16平方米。有数据表明,香港市区房价平均算下来,折合人民币19.68万多元/平方米,即使偏远的郊区也得12.64万多元人民币……如果留心整部电影的色调,我们会发现这样一部冠以“喜剧”的电影,竟然是以暗色为主的影片,光亮仿佛都被那些高楼大厦遮挡殆尽。鲁迅先生说:“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那些市井的算计,那些蜗居的争吵,那些中年的压抑,那些团圆中残存的亲情,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对现实视而不见。“前仰后合”、“含泪微笑”都是我们需要的,但直视现实更是我们不能绕开的,毕竟真的勇士,最终还是那些看清生活的现实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END—
一块广告牌挡住了他们的窗户,让他们失去了海景和阳光,失去了化解隔阂的依靠。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块广告牌让这样一个总是吵架、总是产生矛盾的家庭转为同舟共济、共同克服困难。他们应该感谢王小财,因为王小财让他们变得团结起来。或者说他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团结,所以才没有被王小财打倒。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成功通过法律途径拆掉广告牌,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生活的辛酸和美好,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更加热爱家人,这就是这件事的意义。PS:内地版改了结局,是无奈,也是遗憾。
镇宇哥也该拿一回金像奖影帝了吧。
卧槽!终于在大陆院线看到一部没有内地演员的港片,而且,吴镇宇+黄秋生,再加上袁咏仪和一众黄金配角,超级满足。即使有舞台剧蓝本,还是处处体现着邱礼涛早期“本土性剥削电影”的作者存在,像人物被外部压力逼到崩溃状态时的戾气,以及一些惊悚手法的使用,完全从《的士判官》里延续而来。而非B级片属性反而使得社会观察充分融合在喜剧土壤里。(“本土精神/特色+煽情”真的是独属于香港电影且无法被模仿的杀手锏)
这部片看得我好累啊😔两星给出现的明星,幸好我只花了10元……
一种情绪堆积而非情绪累积,本来应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的,结果现在就是叠蜂窝煤。还好看的是粤语版,邱礼涛太行活了,明明技术过硬,却硬要吊儿郎当的,好想采访一下他是为啥。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前半部分在荒诞性和现实讽刺的把握上极其出色,依托于话剧的基础呈现出了电影感的最大化,几段室内长镜头颇见功力,遗憾的是后半部分的剧作急转直下、过长的梦境展现拖慢了节奏,莫名其妙的结尾总让人觉得影片遭到了剪刀手的无情删减,不过这个年代还可以看到如此鬼马并且纯正的港片还是很难得的,努力一下真的没准儿就是中国的《家族之苦》系列了。
算3.5星吧,其实有点可惜,结尾被改了。张达明的经典舞台剧剧本+野兽导演邱礼涛,好一出讽刺大戏。房奴压力、邻里纷争、违规不作为、老实的中年人,负能量汇聚爆发,走势完全可以是喜剧版的《维多利亚一号》、住房版《的士判官》。但结局还是比较和谐,原因自然懂(倒是更加讽刺了)。整体水准还是可以,这才是纯港片应该有的样子,神仙阵容加分,吴镇宇黄秋生同框,总觉得下一秒吴镇宇要变斯文禽兽,黄秋生就要回归八仙饭店。。。
聒噪
改编自张达明93年获奖剧本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内核硬,笑点密,绝对是疲软港片市场下的诚意与惊喜之作。一家五口各显神通,“家和万事兴,家衰吵不停”。电影聚焦底层百姓生存处境、维权困难等现实问题,采用cult片的叙事诡计,最终达成「嬉笑怒骂皆文章,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高级喜剧叙事效果。久违的全HK卡司阵容,加上一众熟悉的黄金配角,共同煲出一锅地道的港片喜剧靓汤。黄秋生、吴镇宇同框活久见,靓靓袁咏仪变身煮饭婆,古天乐从头呆萌到尾!突然发现,一家人整整齐齐才是港片的永恒的主旋律。“现在的世界很恐怖,只有家人能保护我们”
贫贱夫妻百事哀……
感谢豆瓣观影团~!剧本改编自张达明的舞台剧,在如今遍地是合拍片的当下难得能看到的纯正港产片,能看到吴镇宇和黄秋生同框对戏不知道有多开心(而且这段非常搞笑)。电影名其实还可以叫《一块广告牌》哈哈哈。以荒诞喜剧手法将买楼穷,供楼耐,投诉难等一系列无办法“上车”的香港小市民心酸拍得非常过瘾,客串个个都是惊喜,但喜剧的内核其实讲的都是悲剧,就算是一家之主也总有撑不下去的时候,但“一枝竹仔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心坚似毅勇敢,团结方可有力量。”那些烦恼的,霉运的,伤心的,总会过去的。
纵然有张的文本筑基,但依然是邱的电影,以态度和情绪作为“粗糙”转场的节点,在一片荒诞苦笑中声讨,形成激烈潦草的“战斗缴文”观感。仍旧是九十年代“过火癫狂”式的愤怒,却掩盖在了尾声一幕幕细思极恐的表面和谐下(就内地版而言,港版更为直接与狠绝),当类型的盘越接越大导致个人表达越来越少时,如此策略,对于一直保持思考的长发邱来说,或许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纯为吴黄袁张古组合加星,如果还有刘青云,就更好了。故事不错,就是没拍好,散的厉害,就是内地网大水平,香港这种流水线制作真的落伍了,太糙,糙的没眼看,这种粗糙的拍法全赖内地剪辑版是不负责任的。
假哭了,角色都是神经病。只能理解成“反讽”,演得越假越好。
过于舞台剧,演儿女的两个年轻演员用力过猛(但女孩迷之像吴镇宇X袁咏仪,特别讲道理),老黄演得最好,特别好,以及太久没看到的达明,冲着吴黄张林同台再附一个充值送的古天乐以及一大堆老伙计怎么也算是值回票价了。本来想吐槽后半场一泻千里不讲道理,但刚刚得知这是阉割过的版本,先打三星观望,如果真的看到传说中的原始版本,那是值得四星甚至更高的。
彩蛋里可以发现导演为了过审做了很多牺牲。港版结局应该是全家一起干掉了古天乐吧。可惜,和谐了太多。
香港人民压力极端表现,全片几乎都是抱怨,看得很压抑,说是喜剧但是一点都不搞笑,剧情很套路。说吴镇宇用这片拿影帝是在搞笑吗。
看到一家人吵吵闹闹的,实在太有共鸣了......
大概房价问题是最能引起陆港两地民众共鸣的话题了吧,所以影片在创作立意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依旧是港产喜剧太过粗糙和胡闹的问题,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完全是都市家庭剧的水准。当然,如果不是大陆版的和谐结尾,本片是可以给到三星半以上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影基本上还是请了一帮电影咖验出来的舞台剧。出于对邱礼涛导演的情怀,勉强三星
看起来很奇怪,剧情浮夸,笑点尴尬,就不是电影。根本没必要改成电影,如果不是这几个演员撑着,早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