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日

剧情片大陆2001

主演:富大龙  前田知惠  安娜·捷尼拉洛娃  王学伟  李鸣  孟承光  张巍  谢加起  富俊峰  张雁鸣  曹立柱  刘玉津  王文华  陆广义  陈名  聂清富  沈尚军  朱玉涛  王建民  奥列克  刘同友  鲍恺  姚岗  陈丰  长尾麻油  

导演:冯小宁

 剧照

紫日 剧照 NO.1紫日 剧照 NO.2紫日 剧照 NO.3紫日 剧照 NO.4紫日 剧照 NO.5紫日 剧照 NO.6紫日 剧照 NO.13紫日 剧照 NO.14紫日 剧照 NO.15紫日 剧照 NO.16紫日 剧照 NO.17紫日 剧照 NO.18紫日 剧照 NO.19紫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5:02

详细剧情

  二战即将结束时,忠厚老实的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富大龙)被苏联红军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过后,杨玉福和女军医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逃进林区,碰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前田知惠)。由于一直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秋叶子一心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几次险境过后,娜佳无法忍受秋叶子的作为,让杨玉福杀了她,但后者不忍下手。
  茫茫林区里,语言不通的三人经过一系列磨难,渐渐产生情谊,秋叶子意识到自己之前行为的荒谬,展露出纯真一面。然而,欢笑只是暂时,战争并没将他们遗忘,悲剧在不久后发生。

 长篇影评

 1 ) 和平——人类永恒的追求

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回想历史上硝烟弥漫的日子,那血水汇成的河流中,裹挟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恩恩怨怨,冲刷着历史的河岸。那些红色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然而遥望那轮紫日,一切都将会过去,成为历史与回忆!
   《紫日》是一部经典的反战题材影片,无论从其精心的景别运用,还是镜头的运用,无论是从色彩的搭配还是音乐的伴奏,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精彩的表现。
    影片开始,一个近两分钟的长镜头,是被日军关押的中国人的脚部特写,他们带着脚镣,拖着沉重的步伐,赤裸裸的脚上挂满累累伤痕,哐啷哐啷的声音敲打着观众的心。有力地表现出日军对中国百姓身体的巨大摧残,映射出对心理上的折磨,那画面令人压抑愤满不已。随后,是中国百姓被带到刑场执行枪决的全景镜头,接着是连续急促的枪声,画面中的中国人应声倒地,那无辜的孩子、身怀六甲的妇人、壮年的男子,瞬间逝去了,那珍贵无比的生命。正是这样的开篇,连续的镜头配上震撼人心的音响,表现出了敌军轻视他人的生命和对人巨大的摧残,令人心痛,又发人深省,日本人丑恶嘴脸侧面烘显的淋漓尽至。
    同样,在“杨”的回忆中,他母亲被日本兵当作练习“刺刀”的活靶子,导演冯小宁通过顽抗的杨大娘,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的“杨”,还有那步步沦为杀人禽兽的小日本三人间不断摇移切换,以近景、特写表现人物对比鲜明的性格,给予观众的心理和视觉强烈冲击,使观众既痛恨小日本队的没有人性,又哀痛“杨”的手无缚鸡之力,更为杨大娘的不屈折服。
    不仅仅这样典型的镜头表现了战争给予了人民的苦难及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的观点,更在许多细节的捕捉中显现出来。敌机坠落,降在一群俄国孩子们乐园之中,最后定格的那个画面令人心痛——在飞机附毁的废墟中,夹着一个染满鲜血的“木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被吞没了,留下的只有长长的叹息,影片导演虽没有直接拍下孩子们血肉模糊的尸体,却从带血木马的特写镜头中,使人们深刻了解战争的罪恶。木马原本是隐喻孩子的幸福快乐的童年,现在却成了孩子们坟墓的标志。导演所运用的这个隐喻蒙太奇意味深远.
    人们是向往和平的,这是人的天性,也应是一种本能,当“杨”、“娜佳”、日本女孩“秋叶子”在饥饿的森林中遇到那只鹿时,导演用特写镜头拍下鹿的“表情”,它是那样安然与无辜,它有权拥有生命,而举枪瞄准的娜佳也终于承受不住心理的煎熬,放下了枪,这一抒情蒙太奇的运用,揭示了人心底的向善性,同时也在呼吁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甚至是崇尚。
    “音乐盒”在片中是重要的一个表现元素,也是一个导演着力刻画的细节。在它响起美妙的音乐时,一切杂音都被祛除了,唯有那宁静之音,安乐之音,和平之音回荡着,回荡在人们心中,回荡在人们的灵魂中。几次特定镜头——满面笑容的小娃娃转动着,音乐声随之响起,那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极不相配的物件,但正是运用了对比蒙太奇,凸现了和平的难能可贵,也表明人的心声——渴望和平、安宁。
    《紫日》一名,初读不知所云,但当观看完电影之后却颇能被它感动。全片多次对即将落山的太阳给予全景和特写等镜头,回应着人们,告知着天下——战争像是快要落山的太阳即将远去,这是一个隐喻效果极强的蒙太奇手法。这也正回扣了影片想要表现给人们的主题,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它吞噬着人的生命与人性,然而它终究又要被历史吞噬,因为那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呼唤!
    纵观影片,曾多次出现拉镜头,拍摄三人——“杨”、“娜佳”、“秋叶子”在绿黄相间的森林与草原上向山坡上奔走,这里不仅刻画出他们要逃离森林,寻找逃生的出口,更影射出他们要逃离战争,追求安宁的生活,追逐和平.尽管与森林相比,他们如此渺小,但是在逐渐拉大的镜头中,他们是坚持的不停向上攀爬——那个大大的斜坡——他们不停攀爬,这就给予观众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也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有所隐喻。因此这些看似没有作用的镜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也是在对我们的鼓励,同时也很自然的升华了主题,深化了主旨。
     整部影片运用多种技巧,利用不同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景别和谐错落的连接,又运用多种镜头的运动方式,使整个影片内部连接顺畅有序加这逼真的音响,动人的音乐,无一不向人们透露它的主题——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2 ) 《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无论其导演是否确实有意于此。
   “国民性”一词(或译为民族性或国民的品格等)最早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感情色彩。中国的国民性概念最初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使中国必出于天下争衡,将必脱其宗法之故而后可”。后来鲁迅于《摩罗诗力说》中说“裴伦大愤,极诋国民性之陋劣”,其意义是指国民性思想中的拙劣与鄙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他称之为“民族的脊梁”的革命志士,是为绝望之中的一点光亮。
鲁迅描述巾国人的生存状态有两个著名的象征性比喻:一个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里熟睡的人们”,一个是“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鲁迅是怀疑的,“从来如此就对么?”然而他又是绝望的,明知铁屋子绝无打破的可能,却又不甘于沉睡,要呐喊,企图以此唤醒沉睡的人们。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构成了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实现在看来,国民劣根性的论调是很有些问题的。西方人在对非西方世界进行殖民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对所有殖民地的文化和居民都进行了否定性的描述和评价,国民劣根性即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
    但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是必要的的。一个不知道自省、不知道反思的民族,是不可能创造现代的人的文化而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精神内核,是启蒙主义的人的意识和现代理性精神。这是启蒙运动先驱者的战斗姿态,也就是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的“评判的态度”。
《紫日》中,在人物日本女孩秋叶子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导演对国民性的思考。秋叶子是共性与个性的综合体,既有人性的共通之处,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特性,更有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少女所独有的特点。年少的她,有着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青春与梦想,也曾有过一段青涩美好的恋情,因为战争,他与恋人被迫分离。那个八音盒,娃娃的笑脸,凄美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也许正是对于这段感情的祭奠。然而她又是无知的,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浸染,将杨玉福一行人引入雷区,一心要置他们于死地。她也是麻木的,对于苏联军官的死,她毫无怜惜,也许这只能说是出于人性求生的本能罢了。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日本整个民族的一些东西。《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人的形象归结于菊与刀这两个意象,自是有其根源的。和善、爱美、文雅的同时,日本人身上也具有好斗、尚武、蛮横的特质。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在他们身上得到空前统一。
经历患难之后,幼稚的秋叶子仍然坚信日本人不会伤害自己的朋友,将他们引入日本军营,最后也是因为这份对于自己民族的信任,丧命于日本法西斯之手。与影片中的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不同,他们在战争失败后选择自杀殉国,这种近乎殉道的行为,其实正合于武士道所追求的。一本名叫《叶隐》的关于武士道的书说道,“武士道,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不怕死,轰轰烈烈的死成了武士的信仰和追求。然而残忍地以此要求所有人,在我们看来确乎是不人道的。秋叶子内心是厌恶战争的,她始终渴望着“海的那一边”,渴望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面对屠杀,她不知抵抗,甚至不愿相信这一切竟是她的族人所为。这几乎是与影片中的所有日本民众共通的。
“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地方.严重的集团主义倾向,“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以恬淡、古雅为美的审美观、多愁善感、感怀留恋哀凄之美的心理等等都带有浓厚的日本特色。” 集团主义,一定程度上,在本片中表现为这种日本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而“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及背后的日本民众,坦然的面对死亡,成全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也成全这份属于自己的荣光,尽管在我们看来,这种忠诚几近愚忠。
一个人是无法脱离时代、脱离群体而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国民性的问题,是不拘于某一个国家的,它属于所有人。国民劣根性论调的产生也许是出于西方殖民者对东方妖魔化的目的,但是与其一味谴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哭诉本民族的苦难以求同情,自我批判,勇于承担责任,知耻而后勇,方才为真英雄!

 3 ) 紫日下的美画与人性

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我却只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唯美的画面语言。
从艺术角度来看,冯小宁身兼多职打造的这部影片,完全可以打上“a film of xiaoning feng ”要不是这部片,冯小宁可能只留给我《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无聊的清宫剧。

想说的是,这部片让我看到第五代初期的那种艺术的纯粹、真诚。
没有现代的高科技电脑特技,所有的预算精打细算用在硍节处,开场大动作的战争画面,能看出细致入微的仔细。还有中间那场着火的戏,在没有技术作假的那时,他们兢兢业业地极力造真,又不避讳技术的局限。这就是真诚,对艺术的真诚。
与现在那些穷极奢华的大制作相比,《紫》的朴实让人感动。

冯小宁身兼导演、编剧、摄影,我才发现他对画面的把握能力也很强,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强调画面吧。他的画面还是非常考究的,语言简炼流畅。剧情伸缩有序,不拖沓,不过于紧凑。
跟现在相比,《紫日》非常的规矩,规矩的有点愚,但有那么真诚,都怀疑,第五代们是不是真的退步了。

 4 ) 其实这个是从比较侧面的角度来说

  本来日本人也是人,政府的领导错误.错误的是帝国主义思想.和人民没有关系.营盘里 杨就是明白所以才没有迁怒于秋叶子.这个是中国人的善良,同时也讲了日本的女孩和俄罗斯的少尉娜佳的善良.其实世界的人民都是善良的.
  关键是政府的领导,人民是无罪的.

 5 ) 时常会想念杨靖宇(转自人在瑞士论坛 作者:chinese)

时常会想念杨靖宇。
  1940年2月22日,弹尽粮绝、孑身一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辽宁
省濛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拦住四个进山砍柴的中国人,与其中一个
名叫赵廷喜的人谈了话。此前四万日伪军为搜捕他一个人已折腾了两个月。杨靖宇主动出
现的原因是他脚上的棉鞋脱了帮,脚冻坏了,身上发烧,而且多日没吃东西了。杨靖宇身
上还有九千元伪币,他请对方回到山下给自己买双棉鞋和一些吃的。这个叫赵廷喜的中国
农民答应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本特务李正新,后者也是个中国人,不过是个日夜
都想帮助日本人抓到杨靖宇以领取赏金的人。赵廷喜一见李正新就害了怕,把发现杨靖宇
的消息讲出来,李正新马上带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军赶到,杨靖宇壮烈殉国。
  时常想念的不是英雄的死。英雄死去已六十余年矣!时常会设身处地想到将军死前的
内心。他肯定是觉得应当相信中国人才主动走出来与赵廷喜见面的,赵廷喜劝他投降,说
眼下日本人和过去不一样了,只要你投降,他们就不杀你(其实他不知道,杨靖宇真要是
主动投降,日本人不但不会杀他,还会让他做伪满州国的“军政部长”)。史料记载(日
本人的报导,但大体可信)杨靖宇这时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老乡啊,我们都是中国人,要
是咱都投降了,中国就真的完了。这以后赵廷喜就拿上他的钱走了。杨靖宇该怎么办?
  他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他没有。他有理由怀疑这个中国人是否可以信赖,但他没办法
怀疑每一个中国人。
  所以他没有。这一刻,这一个中国人就成了他为之奋斗牺牲的所有的中国人。
可偏偏这么个中国人,没有给他带来棉鞋和食物,却引来了日本人。

  时不时地会想起周保中。1937年冬,数万日军对东满和下江(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
联二路军展开大围剿。周保中指挥四军五军向西突围,自己则率领二路军总指挥部向东走
,潜入乌苏里江东岸的密山,过了一些日子,因为西征部队失利回到勃利,他又率着自己
的小队伍在一天一夜之间,冒着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严寒,从密山走回了勃利。
  不看地图的读者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时常想起这件事。看地图你就明白了,从密山到
勃利,是从黑龙江省的东部走到中部,直线距离就有二百公里。
  老实说开头我从一位老抗联口中听到这件事怎么也不相信。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
不是走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他是在日伪军的重重围攻之中,将鞋子反绑在脚下(用以迷
惑敌人)走完这些山路的。我不敢相信这件事,是因为即使你是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在
一天一夜间走完二百公里山路也是难以想象的,何况他们根本就没有东西吃。
  我不相信这件事,就到《周保中游击日记》里去查证。果然,我在一则写于1939年11
月的日记里查到了同样的记载。
  一个朋友读《音乐会》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人物一直在书中狂奔,这已经超过了
人的体力极限,降低了本书的可信性。
  周保中将军真是个奇人。哪怕是在日寇围困得铁桶一般、二路军的前途最黯淡的日子
里,也没有中断逐日写日记的习惯。据说他一直使用毛边纸和毛笔,写完一本就让警卫背
上,背不动就找个地方埋起来。这些日记写得客观、详实,平静,让我们无法准确揣摩他
当时的真实心境。但也就因为这些日子,我们明白了他和他的战友其实每日每时都生活在
类似于最后一战的环境,枪声就在他的耳边嘹亮,他要不停地突围、退却、逃匿、转移。
但是他仍然坚持记下当日的战况、军情甚至自己对许多事变的反应。这样一个人,生死肯
定早已置以度外,却在记日记这件事上头,却认真、执拗得令人惊讶。
  可以想象他根本不是为自己写日记。置身在每日生死未卜的战争中,他和与他生活在
同一时代的人不需要这些日记。他要写给的只能是时间和历史。
丢失是难以避免的。1936年前的日记就在敌人的一次搜山中被焚毁。但以后的日记却奇迹
般地保存了下来。经过将军的亲属和有关研究人员的整理,出版时仍然有七十万字。
我的《音乐会》写了三年,只有七十万字。周保中将军业余写作,三年内也写下了七十万
字。

  最近一些日子,越来越多地想念起吉林省宁安县马家大屯的马老太太和他的三个儿子

我是在《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发现马老太太这个名字的,可那上面的记载非常简略,
后来是在采访中,从那些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抗联口中,听到了她的故事。
  马老太太的姓名已经无人知晓,只知道他是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最早在宁安县拉队伍
时他就成了抗属,其后陆续将三个儿子都送进了四军和五军。后来日本人攻进屯子,将它
烧成一片白地,马老太太无家可归,自己也毅然地加入了二路军,和儿子们一起行军作战
,这时马老太太已是六十多的老人了。1937年冬,二路军主力在日寇围逼下破围西出,马
老太太随当在五军当团长和营长的大儿子二儿子一同西上,小儿子则留下来守护密营,同
时保护随我军一同西上的一个山林队首领的女人。所谓山林队,是好听的说法,说白了就
是土匪。为了保存抗日力量,不让这支土匪队伍投敌,周保中和他的首领约好,让他带队
伍和我军一同突围,我军另派人留在原地保护他的押寨夫人。若有半点差池,我军自会按
破坏统一战线罪论处,也就是枪毙。大军西行之后,日军在千里长途中极尽围追堵截这能
事,我军恶战连绵,其中马老太太的二儿子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哥哥的队伍和同在队
伍中的母亲,毅然与敌搏斗,壮烈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大队也和随军西上的山林队
断了联络,而这时留在山里的马老太太的三儿子也陷入了敌之重围,与外界隔断了联系。
日本人天天搜山,扔下传单说周保中的二路军已全军覆没。三儿子和受他保护的匪首的押
寨夫人独处一个山洞里,自忖不能脱身,彼此说了实话,原来此一押寨夫人竟是匪首抢来
的,一直想逃,都没有逃得出去。三儿子在长久的等待之后不见大军回还,以为我军真地
不会再回来了,就想带着押寨夫人逃回故乡去。逃跑并不顺利,但二人却产生了感情,做
了夫妻。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军却在这时回到了营地里,更没想到的是匪首并没有死,也回
到了原地,寻他的押寨夫人。后者已有身孕,纸自然包不住火,匪首大怒,拉开架势要二
路军执行自己的纪律,不然他就要翻脸,跑日本人那边去。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
,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不待报告,就对三弟执行纪律。等到周保中赶到,枪决已经执
行。而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也在随后的一次向南突围的战斗中牺牲,随后,这位马
老太太自己,也在儿子牺牲的同一场战斗中奋勇扑向敌人的狙击线,壮烈殉国。
  我一直忘不了马老太太的原因是:当她的二儿子在西征中死去之后,大儿子以破坏纪
律罪处决自己的三儿子之时,这位老人家是个什么心情?这时她为自己其实并无过错的三
儿子求过情吗?他们母子最后一定见过,这时一个母亲、一个儿子,又说了些什么?自己
辛勤养大的三个儿子,于短短的数月间,就在自己的眼前一个个死去,她那颗苍老的心脏
,又是怎么承受得住的?
还有,她最后一次扑向日寇的狙击线时,真的不是想和儿子们一同离去吗?
忘不了马老太太还有另一个原因:她的大儿子马团长处决了自己的三弟之后,那支山林队
的首领真地没有投敌,他被抗联队伍说话算数的气魄震动了,直到一个人战死,最终也没
有投降日寇。
但是被夺回去的那位押寨夫人呢?那位已有身孕的押寨夫人后来生下了孩子吗?那个孩子
是否活了下来了?如果今天还活着,他现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父亲母亲的故事吗?

  冷云。
  在中国,知道冷云的人不会很多,可是听说过八女投江的人一定很多。
冷云就是八女投江中的八位女烈士之一,而且是她们的领导者,是她带着七名抗联姐妹毅
然投身于江水。
  冷云最早只是佳木斯中学的一个女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抗日思想,加入了抗联的地下
组织。传说她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商人家庭,不参加抗联,完全可以过得很好,可是她选择
了加入。
1936年地下组织被破坏,冷云因为不是党组织的核心成员,还没有机会参加核心会议,所
以侥幸没有落入敌手。这时她的身份也许暴露了,也许没有暴露,但地下党出于安全方面
的考虑,还是安排她孤身一人离开佳木斯,进了山林中的抗联队伍。
到了这里冷云的生命还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光彩。这样的安排,无论对她自己还是抗联部队
,都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在她,是因为中学还没有读完,她是个喜欢念书的女子,
不能继续念书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遗憾;对于部队来说,这样由地方党安排进来的的女孩
子越多,负担就越重,他们其实不想太多地接收女同志,尤其是像冷云这样几乎连枪也没
摸过的女中学生。但是既然送来了,他们也只得接受。
  于是冷云被五军领导安排进了军部的被服厂,给全军做军服。说是个被服厂,那个年
月,部队的军服差不多全靠缴获,被服厂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说是个工作,不如说是在
深山里给冷云和如她一样的一些姐妹们找一个藏身之所。
  1938年5月,七万名日寇对抗联二路军实施“重点讨伐”,抗联四、五两军面临全军
覆没的危局,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决定两军由吉东地区向西方五常一带作长途突围。四五
军的女同志也被合编成一个妇女团,随主力西下。冷云以她渐渐表现出来的干练和坚定,
当了这个团的指导员。
这个时候,恐怕不仅别人没有想到,就连她自己也不会想到,这是她一生的第一次远征,
也将是她的最后一次远征。
  但命运就是这么安排的。虽然突围成功,但整个西征行动却失败了,三个月后,一同
西征的抗联四军和五军被敌人打散,几个月后四军全军覆没,五军则在迭遭失败后分为两
股,其中的一股由五军一师师长关书范率领,穿越老爷岭上千里林海,向东返回设在今天
黑龙江省依兰县东部山区里的密营。走进林海时一师还有一百多人,走出来时,却只剩下
了三十多人,其中就有冷云率领的妇女团剩下的最后八名女同志。
  时常会想到这样一个晚上。冷云他们终于突破敌人的重围,到达了自己的根据地边缘
。虽然牺牲惨重,可他们这些人却还是活下来了,在那个年代,只要他们这些人没死,对
抗联二路军来说就是胜利,对日寇来说也就是失败。走出林海到达乌斯浑河畔就地宿营时
,冷云和她的姐妹们的心情一定是兴奋的,毕竟他们就要回到自己的根据地了。
  可就在第二天拂晓,日本人包围了他们的宿营地。一个名叫葛海禄的汉奸向日寇告了
密(又是汉奸!和杨靖宇一样,冷云她们可以说也是死在汉奸之手)。但是日本人首先发
现的并不是冷云等八姐妹,而是和他们隔开一段距离宿营的以师长关书范为首的男同志。
这时冷云她们只要自己不暴露,或许就有机会脱险。
但是冷云没这么做。冷云带八姐妹做出的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据有改变命运的决定:她
决定带众姐妹们将日本人引开。原因是很简单的:关书范是师长,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师的
指挥所,面对敌人时,她们有责任保护师长和他的指挥所。
  于是她们首先向日本人开了枪,日本人被引过来,将八姐妹逼到了江边,关书范被枪
声惊醒,带着男同志突围出去,冷云八姐妹却被日本人逼到了江边,子弹打完之后,在投
降、被活捉和投江之间,冷云带着她的姐妹们选择了后者。
故事到了这里,仍然是众人皆知的。众人不知道、因而时常让我想起冷云的是:正是这西
征归来途中的最后一场战斗,击垮了师长关书范的心,回到二师密营不久,他就下山和日
本人谈判,接受收编,同时也自告奋勇地回到队伍里来,要说服五军军长柴世荣和二路军
总指挥周保中也和他一起接受日本人的收编,也就是投降!
  一直难以释怀的正是这件事:冷云和八姐妹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出的竟然是一个变节
份子。这是她们事先绝对不会想得到了。如果冷云八姐妹死后有知,她们会后悔吗?
她们是不会问这个问题了,问这个问题是我们。我们这些后人原来也没不知道这个,可是
自从读了些史料,知道了真相,这颗心就不可能不为这个问题一直疼着了。
于是我就再也忘不了冷云和八姐妹的牺牲。

  关书范。
  因为冷云,也会时常想起关书范。
  关书范,吉林宁安人,1912年出生,17岁参加共青团,成为宁安青年学生中最活跃的
革命份子。“九一八”后全力投身救亡运动,出任共青团吉东省委委员,22岁被捕,受尽
酷刑仍没有叛变,周保中创立抗联五军后,他骁勇善战,25岁就被委任于五军一师师长,
成为周保中手下数一数二的爱将,后者对他寄托了巨大的期望。可就是这个人,经历了19
38年的西征之后,居然撑不住了。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下山和日本人谈判之前,居然抱有下
面一种奇怪的想法:抗战到了最后关头,不投降五师乃至于二路军残部一定会被日本人全
部“剿灭”,投降了或许就能躲过这一厄。即使从山上穿了一身日本军装回来见自己的军
长柴世荣,他也不认为自己的行动是动摇和投降,而是“假投降”。他劝柴世荣“留得青
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把队伍设法保存下来,就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柴世荣大
惊,急报周保中。周保中大怒,令五军军部马上移到二路军总部的密营来,他告诉柴世荣
,什么“假投降”,这是真投降,是在斗争进入最艰苦时刻首开的投敌之风!这个口子一
开,吉东的抗日大局就将崩溃!这样的行为,决不能宽恕!他让柴世荣引关书范上山,立
即将其逮捕,公布其罪状,执行枪决!
  关书范的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完。被逮捕之后,面对盛怒中的周保中,他又“悔悟”
了。他不但涕泪交流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以人死言善的语气,向周交代了他和日本人
的所有交易,尤其重要的是他向周保中讲了日本人已经从他口中知道了我军的哪些密营。
在枪决他之后,呆在这些密营的我军一定要迅速转移。枪决关书范之时,周保中流下了痛
恨交加的泪水。
在当天的日记里,周保中极其罕见地用长达一千多字的篇幅,记下了关书范的生平,虽然
义正辞严,可那种隐隐的痛惜之意仍然能让我们感觉到。为一个叛徒的死写下这么多文字
,在七十万字的《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是仅有的一次。

  1939年1月枪决关书范之后,二路军的两大主力四军已在西征途中全军覆没,五军一
师由于关书范的叛变已基本崩溃,二师余部辗转于南满各地与敌作战,最后回到吉东时只
剩下了三个人,一个人数不多的总部警卫旅也不在身边,且音信几稀,这时的周保中,几
乎成了孤家寡人。
这时候他怎么办呢?他没有退缩,不过他的心态已变。虽然他口头不承认二路军已经失败
,可心里不能不明白。对他来说,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了。
但他身边还有十几个人。就是这十几个人也牺牲了,还有他自己。在他的内心里,只要他
自己还没死,二路军就还没有最后失败。
  他一定用了许多时间想下一步的斗争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被他很快想好了,确定了下
来。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自己当年在上海和周恩来一起从事特科活动时学到的本事,辅导身边最
后的十几个人学会爆炸和暗杀技术,然后将这些“地下尖兵”派出去,对日寇在东北经营
的重大经济、军事项目实施攻击。
  这种战法,有点类似今天的所谓“不对称攻击”,有点类似巴基斯坦人对付以色列人
使用的所谓“肉弹”。
  这仍然是抗战,但更像是拼命。
  被周保中最先锁定的目标是日军在佳木斯的飞机场,日本人在镜泊湖造的水电站。
炸毁镜泊湖水电站的任务交给了五军老战士刘德胜和翟学忠。出发之前,周保中亲手对他
们进行专业培训,还教给了他们一些特工常用的技巧。
  为了保证成功,刘德胜和翟学忠出发时,什么也没带。一没带钱,二没带枪,三没带
炸药。周保中嘱咐他们,下去要自食自力,想办法活下去,还要完成任务!
  两位老战士下山后的经历极为曲折:到了宁安,他们没有找到地下党,却被正到处抓
劳工送往中苏边境修工事的日本人以没有“劳动票”而投入了大牢。他们以为这回完了,
没想到却在牢里遇上了一个当了伪军的熟人。此人的老婆刚刚被日本人奸污,不知道二路
军的实情,仍一心想投奔周保中,二人将计就计,让他帮忙弄到两套伪军军装,逃了出来
。这回他们到底联系上了宁安地下党,让后者帮忙弄到“劳动票”和炸药。后者弄到了这
两样东西,他们自己却又被日本人当作“浮浪”装进火车,拉到边境上修所谓“国防工事
”。二人明白,一旦到了那里,就再没有活命的机会,半夜里在火车上使用上了周保中教
的特工手段,自己给自己松了绑,杀了车上的鬼子,带着一车厢人跳车逃走。再回到宁安
,和地下党接上头,弄到了去镜泊湖的“劳动票”和炸药,这才混了进去。一天夜里,他
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放火烧了日本人的汽油库,等日本人跑去救火,他们才潜入水
电站工地,将地形看了个一清二楚,此后将炸药放进饭盒里,一天带进去一点,积少成多
,最后竟然带进去了六公斤炸药。一天,渐渐取得日本人信任的翟学忠终于有了机会,将
六公斤炸药全放进了就要建成的水电站的核心部位,还安放了延时装置。两小时后,早已
离开的他们听到了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水电站在他们的身后被炸上了天!
为了表彰二人的功勋,周保中代表二路军总指挥部,授予他们“孤胆英雄”的称号。
  其后,周保中又一批批将人派出去,成功地炸毁了日本人建造的湖南营水电站和日军
珲春甘井子机场油库。
  如果不是当年9月,周保中突然接到了从苏联方面转来的三路军代表冯仲云邀请他过
江赴苏,会商二、三路军合并并与苏军合作的信函,周保中一定会以这样的姿态和方式与
日本人战斗下去,直到身边的人全被他派出去,作为二路军总指挥的他本人亲自下山,作
为最后一名“地下尖兵”,向日寇发起二路军历史上最后一次攻击。
  如果是那样,在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授衔的将军的名册里,就不会有一个名叫周保中
的中将了。
  真正忘不了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周保中将军这一年的心境。细察《周保中将军游击日
记》,你会发觉他的心态极为平静。
  他也可能真地非常平静:他的部下都死了,剩下的人也正在一个一个地在最后极为悲
壮的攻击行动中一个个死去,他不过是他们身后的最后一个攻击者和死者罢了。
还有一种可能:他的平静来自他在自己内心中与日本人的对峙与对视。这是一种极为有几
的对峙与对视。因为双方都明白,二路军已经失败,但是只要你还没有杀死我周保中,二
路军就还在战斗,我没有承认失败,你日本人就仍然没有胜利。我还就想要看看你的能耐
了,什么时候你杀死了周保中,才能说你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时的周保中,说他是二路军的最后一名战士都不足以描述他的心情,应当说他或许
把自己看成了最后的一个中国人。

  时常想念的最后一个人是赵尚志。
  1938年1月1日凌晨,在我北满抗联西征嫩江遭受重大损失、五万名日伪军加紧布置对
北满联军的最后一次“讨伐”的前夜,北满抗联总司令(时称东北抗联总司令)、威震敌
胆的抗日英雄赵尚志越过说封的黑龙江,前往苏联方面“求援”,随即被扣押,从此失去
自由。一年六个月之后,他终于被释放,率领一支小部队返回东北,整个东北的斗争环境
和我军内部的环境已发生的巨大变化。北满抗联在他走后对一去不返的他的批判已经结束
,形成了以三种军总司令李兆麟为领袖的新的领导集体,不再接纳他的归来。在接下来的
二路军三路军伯力联席会议上,三路军的创始人赵尚志因“犯有严重错误”而被开队党籍
,被安排到周保中的二路军总指挥部任副总指挥,不久后又被从国内战场召回到伯力(原
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失去了周保中的庇护。三路军又回不去,二路军则视其为路人
,当初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英雄竟然成了新成立的伯力东北抗联教导旅院内一个无人理睬
的闲人。
  赵尚志怎么办呢?赵尚志可以有许多选择。他可以选择申诉,向当时代表中共中央领
导东北抗联的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申诉,甚至通过这个代表团向已经在延安扎下
根来的中共中央直接申诉;他也可以破罐子破摔,既然你们东北抗联不要我,我干脆就这
样呆下去好了。凭他的威望和功勋,没有人会不让他继续呆下去,一直到抗战胜利的一天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不管我赵尚志身在何方,也不管你们如何看法,我赵尚
志都仍然是一个矢志抗日到底的战士,你们可以不要我,但是我却不能不抗日,哪怕是我
自己一个人,我也要回到东北,回到打鬼子的战场上去!
  赵尚志没有选择申诉,也没有自暴自弃,性如烈火的他选择了后者。1941年10月,他
再次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经过当时东北抗联教导旅的最高指挥员周保中的批准,带着仍然
愿意跟随他的最后五名战士,越过黑龙江,回到了自己的国土上。
  三个月后,他在攻击鹤立县日伪梧桐河警察署时误入日伪特务的包围圈,壮烈牺牲。
  赵尚志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随着他的归来,东北人民会一呼百应,再次掀起一波新
的抗日大浪潮的愿望,却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心愿。这个心愿是:就是死,我也要死在抗
日战场上!
赵尚志被弄到日伪鹤立梧桐河警察署后,日本人欣喜若狂。就是为了防备这么个已经被抗
联队伍自己不要的人,日本人曾经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一直在黑龙江边维持着三道封锁
线。现在这么轻易地就杀死了赵尚志,他们不敢相信。于是,他们从刁翎城中,叫来了曾
经已经投降日寇的原东北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辨认尸体。
  李华堂“九一八”时是东北军的一个营长,东北沦陷后拉起一支队伍抗日,后来又响
应中共建立抗日联军的号召,加入了赵尚志为领袖的北满抗联总司令部。在相当长的一个
时期,他都是赵尚志抗日路线的追随者和赵尚志本人的崇拜者。一九三八年冬,当赵尚志
赴苏未归,李华堂的九军主力又随三路军总指挥部西上嫩江之后,一向躲在深山里不向日
寇投降的李华堂成了孤家寡人。等到他的另一个结盟者二路军也在日寇打击下几乎全军覆
灭时,李华堂终于承认了失败,下山投降了日寇。日寇果然没有杀他,反而将他安置在刁
翎城中,过所谓自由的“良民”的生活。现在,为了验明赵尚志的正身,日本人又将他带
到了梧桐河伪警察署。
  在一间冰冷的房子里,李华堂第一眼就认出了面前的死者就是他矢志追随多年的抗日
大英雄赵尚志。尽管有不少日本人跟着,他还是哭了,大声道:司令,你也这么着了吗?
你也这么着了吗?他大哭嚎啕,被日本人强拉出去。
  时常想起这一次的会见。这是曾经作为抗日结盟者的李华堂与赵尚志的最后一次会见
,赵尚志已经死去,李华堂也已经投敌,可当他见了死去的赵尚志之后,为什么仍要突然
放声大哭,重复说出刚才那样一句话呢?李华堂当时要对赵尚志表示的,究竟是一种什么
样的心情呢?他有没有想到过,虽然他努力在内心里为自己的投降辩解,可面对着眼前的
死者,心里仍然明白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虽死犹生,而他虽然活着,其实已经死了
吗?
东北光复后,李华堂重新出山组织军队,被国民党任命为第十五集团军上将总司令,与挺
进东北的我军为敌,结果被我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小分队围击于依兰东部地区,负
伤后被捕,死在押解的路上。李华堂死之前,有没有想到过当年他和赵尚志在鹤立县梧桐
河伪警察团的最后的一次见面呢?
  不久前看到新编的电视剧《林海雪原》,想到书中写到的作为匪首的谢文东和李华堂
,不由得想道:当年他们也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抗联八军和九军的军长呢。只是他们不像赵
尚志那样死在了抗日战场上。他们也曾经在艰苦的年代里坚持过,却没有坚持到死。

  开始写这篇文章时《音乐会》刚刚出版一个月,写完它却是两年以后的事了。我发觉
,这两年里,虽然我写下了这个题目,却还是会时常想象这些我想要告别的人。
一天走在长安街上,忽然想到了一件事: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面,是不是都躺着一
个我们时常想念却又时常想要告别的烈士。如果他们的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
,我们这块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们的也包括我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会在
这条血河里激起汹涌的浪花。

 6 ) 一个正常人是不会有那样强烈的爱恨的,不是必须以死亡和鲜血为生命养料的。

一些杂感,不成体系,没有逻辑,随感随写。

1、“战后的日本人纷纷自杀明志”——只有那些被仇恨、强权和军国主义喂养长大或蒙蔽至死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狂热的战争信徒。

2、“杨玉福从未忘记被屠杀的同胞,从未忘记母亲身上所刺的刀,但他也没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对秋叶子报以原恨”——放不下仇恨,又不会被仇恨吞灭。固守了小百姓的劣根性,也守住了中国人民人性的底色。

3、“娜娃和秋叶子的打水仗”——如果战争是一场戏水,各国之间的隔阂、相异、偏见、无名之恨可以在水中消解,那么和平就不会再是空想,无辜的人不用再为贪婪者的野心死去。

4、“秋叶子跟杨玉福道歉,想认他做哥哥,却未能如愿。”——那么多条人命,不是一个国家的无条件投降可以抹去的。事情可以过去,事中的人却不会过去,他们永远是同胞们心上一枪透底的子弹孔。历史代表过去,而历史中的人将被铭记在未来的碑上,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仅仅是为了记住他们。

5、“战败的日本百姓被说服着自杀,日本儿童天真懵懂,也被自己人杀死。”——被军国主义荼毒久的人,把杀戮视为使命和光荣,不得杀戮视为耻辱与失败,那么结局就是以自取灭亡来结束深受折磨的内心。

6、“秋叶子没有死在中国人手里,没有死在俄罗斯人手里,却死在了最相信的日本人手里。”——杀死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他们抛弃和平,心无定所,最终也没有办法让灵魂安居,哪怕是同乡人的魂灵。

7、“秋叶子跑向自杀的人群,却被将要自杀的人杀死”——国籍的归属感不等于政府的认同感,对祖国的眷恋并不能换来对等的庇护。拿着鲜花奔跑在山坡上,传递着和平的讯息,像鸽子一样的秋叶子,凋零在布满金色丝草的战场。而这战场,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坟场。

8、“不同时段的广播,不同语言的广播,宣布着日本投降的消息,与此同时,战败者们无法忍受野心的落空,纷纷死去”——反战不是盲目的,而是清楚地看到,战争带给双方甚至多方的灾难与遗留在心灵上的创伤,是多么惨重。

执迷不悟的战争者们,和平与爱无法拯救他们,只有死亡才是得其所愿。

9、“紫日”——那个可爱的日本少女死在了紫日中,成为最后一片云翳的牺牲者。

8、杨玉福、娜娃的回忆——只有鲜活的人才能抵御冰冷的历史和渐渐被遗忘的过去。

9、秋叶子,落在了那个秋天。

 7 ) 渴望和平

《紫日》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该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讲述三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经历了重大的生死考验后,如何从敌对变成朋友的故事。

片中既有壮丽的景色,又有精心雕琢的细节,大气浑然又舒展流畅,影片里中、俄、日三国演员均为年轻的新秀。影片展现了宏大的二战背景,惊心动魄的坦克大战和海空战为国产片中罕见,航空母舰的使用也是国内首次。影片的导演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紫日》中,在中、俄、日三个角色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故事,三个语言不通、相互敌对的人之间充满了戒备,有时甚至要杀死对方才能得到自己的安全。

而影片的主题也是战争,人类各民族之间本来都可以做朋友的,但侵略别人,就会造成人间悲剧。正如影片所述: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一旦蒙上法西斯的阴影,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只有消灭了法西斯,鲜红的太阳才会重新照耀人间。

 8 ) 谁能给我一个看完的理由?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差点被日本人杀了,枪口下被俄国人救了,归途误入日本基地,边打边退只剩两个俄兵和自己,路上抓住一个日本女孩,让她带路,结果带领他们仨走到雷区炸死了一名俄军,就在动手杀日本女孩的时候又回忆起自己老娘被日本人残忍杀害,本以为要一刀结果了日本女孩,结果哭的下不了手,其实如果把她放了是死是活随她去吧,这也能将就理解,咱们是人,杀个小女孩可能下不了手。可就在他自己说包袱里的干粮只够他和俄国女兵吃,不够三个人吃的时候,还是把女孩带着一起走,把吃的再分给她点。看到这我裂开了,菩萨,活菩萨,这就是人道主义?这就是反战?后面的剧情我不知道有没有反转,反正看到这给我气的。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你们觉得合理吗?是我太残忍了?是还是我没有仁慈的心?哪位看完的朋友给解释解释,到底我错在哪儿了

 短评

三个典型,性情迥异。俄罗斯日本的两个有点脸谱化了,但剧情就得这样啊。电影的设定算是个辩证的处理,讽刺和寓意才是目的。感动到我的不是电影,而是那个日本女演员在电影发布会上情绪失控,泣不成声。

6分钟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推荐

那日本小姑娘挺可爱的.

8分钟前
  • 猫猫eko
  • 推荐

学校组织看的。电影播到苏联女战士裸泳的镜头,我同桌抓住了我的手。当时幸福死了

10分钟前
  • 霐隐
  • 力荐

貌似小学时看的电影,后面快结尾那几个镜头印象尤为深刻,大火烧过来时日本小女孩儿教他们自救,小女孩儿最后终于看到日本军队时兴高采烈,没想到却被准备自杀的日本兵打死。。。。印象就是挺惨的,看完心里挺难受的

12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战争就是那些高高在上虚伪的政客忽悠底层的屁民去做炮灰!

13分钟前
  • 一根胖白萝卜
  • 力荐

我就纳了闷了,拍出这片的导演为啥又拍了两部《举起手来》!!!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小时候看过非常感动的战争片。一部讲抗战的电影,尤其不能主观臆断,哪怕思想是主观的,形式也要客观的来处理。由小见大以理服人。

22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败光冯小宁人品的一部电影

26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国产片里最好的——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反思人性的片子。富大龙演得真好——电影前半段他几乎没有怎么说话,全靠演的。能让我看懂片子,说明演技不错。2014.5.25又看了一遍,特技真假,但是缺乏美感并不影响反映影片的主题,战争与和平在此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31分钟前
  • djj
  • 力荐

秋叶子在花丛中欢快地奔跑时,让人差点忘了这是战争背景下的故事,结局的一枪仿佛如一盆冰水把观众浇醒。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姜文之后,大陆导演还能拍出如此有深度的二战片,大赞!

33分钟前
  • 风行宇内
  • 力荐

没有以往抗战电影的强烈主观性,从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视角讲述故事,自然也会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真的很不错~~

38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电视机前童年回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反思电影,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39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这部片子有一种《末代皇帝》式的审美情怀。然而国产片一贯的生硬是没有的,主旋律的政治偏向也是没有的。是“和平主义”、“人本主义”普世价值,这才叫大格局。赞美过《红十字》那部日剧,贬斥抗日题材的泛种族主义,原来只是冯小宁的默默无闻而已。还想到了《红河谷》。

44分钟前
  • 茂树
  • 推荐

这部电影真的太经典了,我印象中我是看了三遍的,每次都一样震撼。中国农民、日本女学生、苏联女军官,二战中涉及的三方人马就这样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起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中跋涉,怀着各自的警惕和戒备,却在长久的相处中磨灭了仇恨,产生了感情。这与俗世的爱情不同,是一种跨越了男女之情的大爱~

45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富大龙,看哭了

50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必须满星!突破国内意淫式抗战的题材,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代价与和平自由渴望!美丽的大兴安岭,让人陶醉的八音盒。本片一直是我目前国产战争电影的NO.1~~~可惜现在冯小宁越老越脑抽,好汉不提当年勇啊!

54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力荐

冯小宁抗日,拿得起,放得下,红河紫日子午线,举起手来打嘴巴

5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我唯独对这部主旋律影片印象极好!是部经典之作!

60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对人性和战争的思考。战争年代,牺牲了亲人、牺牲了朋友、牺牲了爱人。一曲友爱之歌,一曲和平之歌,一曲悲伤的歌。尽忠报国的战士啊,你们到底为谁而战?是侵略还是保卫家园?“你们为什么到别人的地方杀人”配乐非常好听。三人表演很到位,妹子纯洁善良却被战争荼毒思想,玉福憨厚老实却看尽人间沧桑

1小时前
  • 瑶瑶
  • 力荐

很少看到这样的冷静的叙述

1小时前
  • 鬼腳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