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几乎是哭着看完全程,不到十分钟的时候看到农村的那家因为没钱男人在哭的时候整个人就不行了。还好家里有个大哥撑着,大哥大嫂真的是很仁义的人。农村那家对比那个四眼仔,真的是同样都是人,对待生命对待妻子的差别看着真是让人心寒。农村那个男人在小孩出生以后还是站在产房门口等着老婆。那个死四眼仔孩子出生以后一家三口全都跑去拥孩子,产房门口一个人都没有。这种人真的是活该。电影上面写着小孩不幸夭折,是真的不幸么??就是男的一家人不想救而已。对比那个农村的夫妻,真的想说善良的人可能老天都在帮助他。而那个戴着两个大金戒指还不愿意救自己孙子的人真的是活该。电影最后陈小凤的丈夫去儿科接两个宝宝的时候,下意识把衣服脱下来把孩子裹里那个小心翼翼又喜悦的样子真的是让我泪奔。
我一般不看医疗剧,但这记录片的相对真实性,给予五颗星。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医院又是个小社会,有悲欢,有离合,众生百态。一些事件可以成为社会现象级。 我所遇到的,就以生产来说,在医院可以算是喜吧,呱呱坠地这一骄傲的啼哭宣告一个生命的独立,带来了生气。 那还有没能啼哭的呢?比如剖腹取胎,产妇孕期发现胎盘植入膀胱,必须终止妊娠取出20周的胎儿,保大人的命;也比如检查发育畸形,放弃继续妊娠。在做这类手术的时候,我尽量避开看那孩子,心里过不去。 也遇到过,把产妇送出手术室,一家人都去病房守着婴儿了,而产妇在门口无人守候,默默流泪。 如果你听到,“孩子早产,正在抢救,需要转院进一步治疗,需要你签字。”而得到孩子爸爸的回应是:“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女孩就不救了。”会不会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二十多岁的姑娘产后大出血,危及生命,子宫切除。
连续生了几个女儿,这次又是女儿,产妇问我们:“这孩子你们要不要?”面对这问题,我们能怎么回答?
一位48岁的妇女来做手术,告诉我她一直还没生过孩子,这是她做的第18次试管婴儿,年纪大了,卵子是别人捐献的,现在12周。我的确有些愕然,问她:“你为什么那么执着?”她说:“我不甘心啊!”
男女平等吗?不。光从体骼上来说就已不平等,男性天生就会比女性强壮。在某些行业领域男女分工就会不同。
然后就是生孩子这事,从一个胚胎的着床,到胎心的搏动,然后发育到胎儿跳动,再到分娩。从早孕呕吐食之无味,到小腹便便,双脚水肿,到足月难以起身、下蹲弯腰,再到忍受剧痛宫口开全甚至侧切剖宫产下婴儿,这其中应是喜悦,兴奋,难受,怨念,痛苦相行的。这男性体会不到,怎能不爱惜。
男女可能平等吗?能。就像一部电影《隐藏人物》,价值认同,这就是平等。
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生孩子是一种使命还是义务?是不是真是自然规律?这个问题,我也还不知道。
第一次在豆瓣上评论,为此特地注册账号。 老婆说是她看过的流过眼泪最多的电影,没有之一。原因无它,老婆怀孕时患中央型前置胎盘,大出血入院三次,儿子31周早产,第二次入院就是在中南医院李家福医生手下,对剧中很多病例感同身受。 我是在武昌群星城银兴影城vip厅看的电影,居然全场坐满(当然全场也没几个座位),不知道其他看电影的人是抱着何种心态,反正我是被重新带入到六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中,看完已经是泪流满面,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再次被医护工作者的伟大所感动!
看之前就知道这个题材必然揪心,我又是个心软的人,有些不忍看,而且影院只有上午排片,但后来还是买了票。我当然不信我去电影院里看别人实实在在的不幸,痛痛快快哭一场,就自个能灵魂升华了。我阅历尚浅,也没摆脱父母的保护,甚至没去过几次医院,我现在还能不愁吃穿没事任性天真地谈谈梦想,真该感谢父母和命运。毕竟这世上有太多不幸了,说不准哪天也就找上我了。 纪录片里是几家人生门的故事,真实就这么赤裸裸拍给你看:医院本就生死场,命运里猝不及防,生而为人,哪知幸与不幸。 还以为这种凶险的事我总不会遇上的。 有什么办法呢? 没有办法。 想想办法。 “我告诉你你这是不对的,你们不欢迎这个生命,这是错的。” “不是,我害怕人财两空。” “我没法告诉你治好的几率。” …… “我大人小孩都想保。” “那你快去弄钱。钱不够的话你只能降低你的期望。” …… 你可知活着多艰难啊,然而“人生最难受的就是你当时没有尽力”。 …… 我相信这世上还是有很多可爱的医生。 “主任你都没有休息日啊。” “有啊,我32号休息。” …… 不单单讲母爱,片子能从真实里读出很多东西来。哪怕你是再冷漠不过的人,现实永远都在那里。导演拍的很扎实。
我是在艺术电影联盟排的片目里看的,在徐汇,场子不大,然而人也很少。看完以后我在商场里愤怒得暴走了一圈,才找到地铁。
这部本该以怀孕的女人为主体的群像式纪录片,四位主角,可是我觉得她们说的话统共加起来没有超过50句。大多数时候,她们露出一张张蜡黄,寡淡,麻木到近乎失智失能的脸,挺着疤痕累累的肚皮,像一尊被供上祭坛的活牲,被人翻检,评论,剖开,缝合。
最美最活泼的夏锦菊,在手术台上命悬一线,心跳停跳两次,就是为了要保住子宫?!即便她已经是6孕2产,肚皮上伤痕累累。我不禁想起某部国产电影里一句台词:“她得了宫颈癌但她不想治,因为她想做完整的女人!” 在手术台上身上的血都流干了四次的夏锦菊,如果她第三次心脏停跳,害死她的是高危的孕情?是贫苦?是医疗的不完善?是体制不健全?还根本就是“死也要做完整的女人”的一念无明?
可是他妈的什么是“完整的女人”?(那为了降低乳腺癌风险就割去乳腺的安吉丽娜茱莉算什么?)说穿了,子宫至上主义。
这个看起来很温柔的年轻女人,事后抹着眼泪说,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她就像一个原始部落里依靠本能和运气侥幸生产的母亲一样,仗着自己的无知来企图蒙混过关。而从头到尾,她远在广州的丈夫都没有出现过,只有她焦心的父亲,一遍遍在手术室外面徘徊。孩子生出来,双胞胎,焦虑的外公甚至没有兴趣去多看一眼。如果一个新生命是以另外一个生命为代价得到的,我们难道不该吼一句,不要生!
陈小凤是当中家境最不好的一个,整部片她没有对着摄像机作出一个多余的表情,说过一句完整的话,只有呻吟和微弱的回答医生的“嗯,啊”。我们无从得知她麻木的表情下面隐藏着什么样的想法,为了保胎,她在床上横躺几个月,担心大出血,侧身都不可能。他的丈夫从头到尾都被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巨额的生养费所困扰,那个长得像张艺谋的大哥回乡奔走,要靠抵押房产和借高利贷才能凑够活命钱,面对乡民一厢情愿对国家政策的天真解读,走投无路。饶是如此,丈夫依然面对镜头一脸平静地说着,养下来再说吧。
于是就养啊,养下来一对双胞胎早产女儿,新生儿养护费很快就用尽了。至于后面的生活,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敢想,没有人敢提一句话,叫,不要生!
曾宪春是这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个了,她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为了要生儿子不得不又被推上了手术台。她那国字脸颇为男子气概的丈夫对着镜头说,我觉得我媳妇她太苦了。(妈的那你倒是戴套啊!)又是一例剖腹产,说真的,当第三次第四次浑身血污发青的小婴儿被从血淋淋的腹腔里拽出来的镜头又一次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知觉已经近麻木。这一对夫妻,男的心疼老婆,女的也觉得不该要三胎,可是千言万语,最后还是归结成用手抹抹眼角的泪,说着,没办法!这真的是没办法吗?有一个办法啊,不要生!
李双双,因为优生检查小孩有发育迟缓的担忧,希望做引产。话事人是她的丈夫,是她身边不知道是婆婆还是妈妈的人,是医生是护士,唯独不是她自己。她只是横在床上流眼泪,被焦躁的丈夫喝止,不要哭。她只是脸色阴郁地坐在床上,徘徊在手术室外看手术台上的女人。她没有话,她是一个沉默的子宫。她的丈夫在权衡一个不健全的孩子对未来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在计算自己道德上的利弊清白,还在锱铢必较救活一个不值得救的早产儿的钱财付出。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和她商量过。丈夫既没有要这个孩子,也没有不要这个孩子的勇气和决断,因为不想在这个道德困境下落人口舌,于是内心庸常的恶暴露无疑,不如就拖延吧,不如就不要了吧,不如眼睁睁看着早产儿夭折吧。至少不会落得一个结果,叫做“人财两空”。
这些怀孕的女人们,做了母亲或即将做母亲的女人们,怀孕把她们从人的位置拉到了牲畜,变成了一个个行走的育儿袋,并被愚昧和偏见推上鬼门关。而最可怕的却是,影片强行用母爱伟大这块膏药去糊血淋淋的人间惨剧这块伤疤。
如果不能从纯粹的受苦里抽身反思今日之所果过去之所因,那女人就永远不能逃脱动物一样被赶上产台的命运,任何道德上的神圣化和高韬,都是对女性生养之责,之苦,之难的另一重迫害。片尾花絮里出现的母亲群像,是片子为数不多直接对母亲们的采访,音乐起,每一个人都表达了牺牲自己,为孩子好就行的动情之辞(此处应有观众流泪)。可是她们流尽的血,眼角的泪,停跳的心脏,谁纪念,谁祭奠?
什么时候,她们才能坦然对镜头说出,我的生命和我孩子的生命,一样宝贵!请不要把牺牲我去成全孩子当作伟大的事情去歌颂,请不要觉得生育迫害理所应当,请不要打着母爱的旗号,漠视我的生命权。
又及:医护工作者了不起。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后。但作为女性更多的是恐惧。陈为军是拍过《请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导演,我真诚地不相信他的三观有那么“正”。明显反映出你国两性观和生育观很大问题,片尾一转“母爱光辉”,没有人试图哪怕说一句“这样不对”。受害者有罪论和受害者伟大论一样可怕。
挑的例子够典型,可见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原始素材。剪辑的手法也好,把孕产医护拍出了故事性。全程不置入观点(片尾什么情况?)不进行评述,冷静而克制。李主任小天使。PS:前几天才听了一个女方拒生二胎而离婚的故事。同事言“何苦在垃圾堆里找老公”。我问“你指给我周遭哪里不是垃圾堆?”
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除了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时代的阶层固化。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要承担育儿之苦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尤其是二胎。那种不管几个非要男孩不可的都是TM的神经病。最后,致敬片子里的母亲和医生,以及制作。8.8
若要论院线大银幕电影的尺度,《生门》无疑是近几年现实主义电影里走得最远的。这个庞杂国度惊人的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滑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甚至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他同样也是一记对现实版“罗尔事件”的响亮耳光,煽醒整天沉醉于朋友圈自我谄媚的伪中产情怀。
生育是一扇门:有人拼命想推开,从此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一辈子忘不了我;有人死活也推不开,能在肚子里多呆一天,总比在温箱便宜一点;有人想尽办法破门,农村素质低,没有男孩人家就欺负你;有人进了门又想出去,你们拿人性劝我,好像我的道德低人一等。看到新生刹那眼泪奔涌,但太像电视民生纪实。
做丈夫的都不够格,第一个开始有生意走不开,老婆心跳停止了才赶过来?第二个没钱,先斩后奏…第三个怕人才两空,还真应验了…第四个家里就是想要个男孩,生了第三次了, 太多荒唐的事情,表面人性的善面,母爱的光辉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女性是伟大的,丈夫请呵护自己的另一半,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整个片子看得非常揪心,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二字,生与活都很难。同时,又透过生,去看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大家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每个人也会得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若说不满足,就是音乐太刻意煽情了。
相信本片能够培养出一批恐婚族,中国式传宗接代实在是太可怕了,口头上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充满光辉,然而为奴隶的母亲们却以如此毫无尊严毫不体面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不胜唏嘘。诚然社会在呼唤男女平等,但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起,人生就充满了不平等,没有子宫的男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人之殇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想到小小产房里外如此多的故事,生之伟大,也有命悬一线。母亲确实不容易,生一次孩子犹如重生,全片克制隐忍,但仍然有不少紧张刺激甚至泪点,也有不少极具现实意味的内容,农村的生育观,产房外的人性时刻,人情冷暖战胜金钱
在中国没有钱真是活的太艰难了。
完美的谨慎婚育教育片,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没有血腥的镜头,可我中途被吓哭很多次。贫穷和繁殖本能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看到任何伟大勇敢,我看见的只有不幸和悲哀。片子里,产妇不切除子宫就可能保不住性命的时候,她居然还让医生保住子宫。简直太基霸吓人了!关于生孩子,你生我支持,让生我不生。
这种片子越多走上最大众化的荧幕 那种短视近利戴着金戒指要引产的傻逼就越少
看着看着看哭了,哭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多挣点钱好
说到底是没钱…但为什么没钱,太复杂了,电影打开了一个疑问的缺口,照进了这个国家最底层的部分 @2017-06-28 21:33:06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影片,每时每刻无不在惊叹于导演捕捉到了这些无比真实、生动、动人、震撼的影像,从中能感受到了医生的、家人的、宝宝的、陌生人的、以及创作者的温度,这些一同构成了影片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生养不过是本能,神圣伟大个屁!心跳停跳两次都要保住子宫,都他妈6孕2产了还要生,父亲从头到尾都没见人,要生!没钱凑钱,要生!没有儿子,要生!所有女人都失能失智一样躺在病床上麻木或抹眼泪,没有一个女人能为自己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坚强镇定的说:对我自己生命有危险的事,我不干!
人这一生啊,总要做点什么困难的事。
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亲之苦,而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之苦,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普世价值愚昧之苦。在钱与命之间的苦苦权衡,是是时代之苦社会之苦,是如此社会中的穷人之苦。
我如果是在生孩子之前看这个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生的...这一扇血淋淋的门,可能通往新生,也可能是通往死亡,回想起来以“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女人们都能生,我也能生”给自己打气的我,真是年少无畏啊,后怕。
迟到四十分钟。生而为人之前就已经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