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子团体及流行音乐为主要载体的“偶像文化”现下正渗透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偶像》以纪录片的形式,深入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探讨偶像文化潮流对于社会的冲击。 影片通过一位真正的“东京偶像”来展现她的成名之路。她的“哥哥们”是一群在网络上与现实生活中以追随少女偶像为毕生事业的中年男性。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偶像文化,伴随着偶像文化的膨胀发展,如今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流。本片导演三宅响子透过少女偶像带有挑逗意味的装扮,来揭示性别力量在日本流行音乐工业制度中的角色。
总体来说只能说是合格,揣测和阐述大于揭露,更多的是表露纯粹的将一生奉献于偶像的心路历程,社会评论家的采访远不够尖锐,流于表面,总体深度不够。逃避理想逃避恋爱逃避经济颓势下的人生败者寄托心血的感人过程,文化潮流下怀揣偶像梦的少女在严格制式下努力转型的励志故事
支线故事反而拖沓,个人觉得应该多点偶像和宅男亲友的拍摄,也算是对日本独有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片中提到宅男从偶像中获取潜意识中的性满足不是有悖于影片展现的偶像与粉丝间纯粹的扶持与心灵慰藉的大论?
看了纪录片《东京偶像》,才意识到日本的地下偶像文化和流量明星文化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小偶像做的并不是把自己包装得光鲜和优秀(这是在主流社会目光下证明自己),而是为了留住她们的粉丝而不懈付出努力,无论这努力有多么的笨拙。有人会批评说这是日本偶像文化让女性异化主流男性“处女情结”的客体,但恰恰相反,在这文化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偶像成为粉丝欲望的客体,而是让粉丝成为偶像欲望的客体,不管他们的相貌、财力和年龄,都平等地被作为客体被需要、甚至被爱着。片中的一些偶像宅在主流社会中是失意的,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他们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不再被社会那么需要了。但是在那些笨拙的小女孩恰恰需要他们完成她们的梦想,他们也需要她们来找回往昔失去的时光——无需顾虑生计的学生时代,甚至更早,那仍被母亲所欲望的日子。 有一个段子说“就算妈妈和小孩说'牵着妈妈的手别乱走'孩子还是会乱走的,但是和他说'妈妈一个人会害怕,所以请不要松开我的手',他就真的不会松开了”。确实在“乱伦”的母子关系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欲望母亲,而是母亲欲望着孩子,让他来填补自己的缺失。偶像文化也许正是提供了这么一种类似于“乱伦”的快乐。所以为什么偶像不能谈恋爱也可以理解了,这不是出于一种凭空而来的社会契约(或者说这种契约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一旦父亲作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出现,孩子就不再作为母亲唯一的欲望客体了,因为母亲还欲望着另一个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丧失原初享乐的灾难,但也是作为主体的开端。而也许偶像谈恋爱也在向粉丝表示“我不需要你们了”,美梦不得不终止了,纵使偶像还是粉丝欲望的客体,但或许关键在于粉丝再也不是偶像唯一的欲望客体了。
对于日本的偶像文化还满感兴趣的,毕竟自己也有喜欢的偶像,虽然说不是狂热的那种。感觉无论是男偶像(以J家为首)还是女偶像(48G为首)最大的特点是:恋爱禁止!都什么年代了,导致现在J家一堆大龄未婚中年男。还有就是“养成系”,J家有Jr,而AKB48就有总选举。这部纪录片主线是一位名叫Rio的地下偶像的日常,还有采访她的一位狂热大叔粉,她的家人,最后以Rio21岁的生日音乐会结束。当中还穿插了其他的一些偶像团体及其粉丝的采访。Rio除了要在台上尽力表演,在台下除了排练外,还要每天在网上直播发微博跟粉丝互动。每次握手会要努力记住粉丝的样子和名字,要对粉丝友好热情,以此来留住粉丝。粉丝只看到她元气满满努力的那一面,她的孤独无助不安恐惧,无人愿意去了解。
其实纪录片很短,资料收集不充分,很多地方都是点到即止,看似多视角实际不算太客观。各位专家大佬似乎对于偶像文化都是持否定态度,受访的粉丝也几乎都知道偶像不过是自己的投射,是用来逃避世俗的一个出口。如此清醒,何以称狂热?也没有全面地展示Rio的日常,应该说只截取了一部分吧,其他偶像团体更是一笔带过。只感受到了追星就是烧钱,就是逃避现实世界,就是人际交往失败,难道偶像对于粉丝真的没有一点现实的意义吗?大概这部纪录片的主创对于偶像文化也是持保留的态度。
对于路人来说,AKB48是偶像的鼻祖啊!每周定时的剧场公演,成员握手会,每年的总选举,成员数越来越庞大的团体,正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这个社会。是呀,以前只听过签售会见面会歌友会,但慢慢地,我们对握手会也不陌生了。AKB48每年的总选举更是日本乃至亚洲世界的一大盛事,君不见中国每年贴吧粉丝群里的各位粉丝集资为海那边的“推”投票。不得不说,48G真的是运营得很成功的一个偶像团体。于是世界各地纷纷相仿出现了各种XXX48。各种名词更是层出不穷,“AKB商法”、“打call”、“应援”、“本命”等。
我上周也抱着好奇的心态去看了一场GNZ48的剧场公演,也不全是好奇,对于青春美少女唱唱跳跳的表演我还是愿意看的。结果从购票开始我就发现这个团体不仅培养偶像,还培养粉丝。因为最开始粉丝只能买低价的普通坐票或者站票,需要在官方商城消费一定的金额才能升级,就可以买vip坐票,而超级vip坐票只有三个,居然是要每周竞价投标的。这年头,当个粉丝容易吗?不,粉丝也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比如说,团体内每位成员有自己的应援色,她的应援灯棒应援毛巾应援团扇之类的都是该颜色。最明显的是你看在场那种颜色的灯棒最多,表示该位成员最有人气。还有,每首歌都有它的“官方call”,粉丝会在适当的时间统一整齐地用力喊call。每位成员也有自己的官方call,粉丝也会在粉丝群里为自己的推写call,每次喊call之前,会有人用日语先喊“预备——”。我坐的位置是在站区前边,听到背后一位大概是第一次跟朋友过来的妹子问:“所以你们是觉得这边的位置比较好吗?”一位男生就回答:“其实这里每一个位置都挺好,只是我们喜欢站着。”妹子又问:“你们每一场都会来吗?不会很贵吗?”“嗯,其实也就是一天的饭钱。”确实,80元一张的普通坐票也就一天的饭钱,能在两个小时看一群可爱的萌妹子唱唱跳跳让你忘记烦恼,还有一群同好让你有归属感,谁不愿意去呢?虽说算不上健康,但总归是个爱好,而且又是谁规定什么爱好算健康?
听说每当到了总选举时,饭们都是以一张投票券的价格为单位来算日常开支,尽量节省钱来给偶像投票。比如说,这件衣服要300元,300元可以投6张票呢,我还是不买了吧。(以上例子价格是我乱说,实际我不知道多少钱。)但是看似忠心耿耿的饭可是说翻脸就翻脸的,一言不合就脱粉的人。比如说,偶像必须是恋爱禁止的(这明明是灭人欲)。岚的队长大野智被爆出有女友,立马就有女粉丝烧光周边,宣布脱粉。大野智不得不发声明宣布与女方不会再见面。AKB48的须藤凛凛花宣布要结婚,掀起轩然大波,粉丝感觉受到了欺骗,团员爆粗口diss说也想谈恋爱,路人批评她破坏偶像规矩,最后须藤凛凛花退团。所以说,恋爱是偶像的绝对禁忌,偶像必须永远保持纯洁?谈恋爱就不纯洁了?这骨子里真的不是男性的处女情结作祟?还有,以青春活力为卖点的偶像(女偶像为主),年纪大了以后怎么办?毕竟,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永远无限量上架(刘嘉玲语)。年轻是万能的借口,唱歌不好听?还年轻,多努力一下就好;跳舞不好看?还年轻,多训练几次就好;外貌不够美?还年轻,以后长开就好;不会待人接物?还年轻,长大就会成熟了。仿佛年轻时不够好的一切,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就会变好。年轻真好!每一位偶像都知道自己是吃青春饭,偶像的生涯极为短暂,到了一定的年纪,个个偶像都在拼命地转型,拼命地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偶像标签。好讽刺对不对?
“人生光有可爱可不行。”偶像大概是对这句话理解得最透彻的人了。
经济衰退、少子化和偶像潮蓬勃之相关性,仪式化的商业造神活动合法植入并推广男性幻想中扭曲的童女崇拜,以宅男之名对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信仰机制;在学术圈几乎一面倒的批判采访中,偶像和粉丝的个体成长经历却又如此辛酸励志:转行脊椎按摩的前乐队鼓手老爹握住不放的手,环岛骑行中掉了十五次链子的崇拜者,错失无数机会却不愿放弃努力的哭泣,九流情歌中一群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老泪纵横不再孤独……这也许就是善恶不明的当代东京众神吧
说得挺对的,其实更像是软色情行业。所以看着偶像们认真地“追梦”,很讽刺。
7分。还是在鹿特丹听纳瓦彭的[女孩不哭]映后才知道有这么个纪录片。结构上也是挺下功夫的,找了柊木りお这个不那么红,水平有限却很努力的偶像做主线,也处理到了AKB48这样的顶级女团,以及刚刚十岁出头的后备幼女团。导演更关系的是idol产业中的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以及基本就大声说出来的软色情和恋童癖的快感机制。还是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起码采访一下阿酱嘛对不对。
SIFF 这场观众基本都是偶像宅和被拖进来的路人,还碰上了片后主创交流会,加拿大制片人被一观众问为什么都是男粉视角AKB粉也是有女粉的hhhh,被另一观众问008要结婚有什么感想,一脸懵逼说就好像好莱坞男星不能出柜?哎...老外你还是不懂偶像文化
不饭爱豆的人大概也只能把这景象当奇观,女爱豆的生态虽然极端,但也更接近偶像文化的本质。拜金社会自然会发展出满足幻想的产业,赔钱赔命换幻想是个人选择,而我反感的是镜头前后纯真无邪的柔光和自我陶醉。性手枪是要砸碎社会又砸碎自己,不明白和精神虚弱醉生梦死的商业文化如何能相提并论。
大段反映了偶像产业各环节的人是多么善良纯粹无奈,把那几个从社会文化、宏观经济和性别权利视角批判偶像的专家反衬得特别猥琐。令我真正心动的是偶像的父母辈们,他们懂什么是自由和独立,什么是繁荣和萧条,愿意信赖持有微小梦想的子女坚持奋斗。我想这是发达且高度固化的社会对抗下流化的自救本能。
实在满足对日本宅文化的猎奇心。跟踪拍摄对象选择的不错,主角是一个并不具备多少姿色也距主流大团远得很的普通女孩,却认真通过握手会、直播甚至骑行,来经营和维系自己和粉丝的关系。单身老男人们也清楚花钱花心思的“养成”工作,才是让自己摆脱不堪现实的唯一出路。女性的彻底被物化,有了一套自洽的逻辑。17岁后,女孩们就该不再具偶像光环了,10岁的那批等着成为老男人们的新宠。
有时候看着觉得太可怕了,洗脑无处不在。有时候又深深感同无知为乐,何必时刻保持清醒?
其实跟古代达官显贵、富家子弟浪掷千金追捧青楼名妓的模式一脉相承,偶有穷屌丝逆袭成功,就成了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的佳话。片中有句话说:日本男人十分崇拜少女的纯洁性,他们害怕少女失去纯洁性之后变得强势。这倒跟宝玉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在日本御宅族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就会变得强势;在宝玉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比男人还混账。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感觉这东京的偶像还挺「low」的,和其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抱团取暖般的温存与悲哀。
总体来说比预计的要好虽然拍的还是流于表面.也许是因为日英合拍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基于对偶像和ドルヲタ不熟悉的人来介绍偶像这种东西.评论家观点也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女性评论家的批判也是蜻蜓点水明显没放全.除主角外其他线放的有些莫名.当然入场前基于封面本来以为是48系主角结果是riorio还挺惊喜的...
#siff#不愧是大上影节,有随片英文字幕也不用,完全根据日语原音翻译,点赞。3.5,有些琐碎。日本这个社会既严酷到把疑似痴汉逼下地铁被车撞死,又开放到允许欧桑对着一群十来岁的少女意淫。偶像文化是宅最外向的表现形式,运营把它包装得再励志再美好,也终归只是男性处女情结外化的产物。
全力以赴的爱豆闪闪惹人爱,就像义体成为平凡御宅族触及梦想的延伸。对纪录片里女权主义的担忧无法认同,将女性的优势发挥极致有何不可,男人们正是一直这么做才取得统治。此外,不可否认偶像是比大叔,主妇们更独立优秀的社会人,总选举活动更像泛政治的社会实验,在未来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片后交流会有人觉得社会学家的部分很好 但我却觉得很差 他们说的话完全是可以通过爱豆粉丝等等当事人的故事来体现的 一部纪录片不应该是为了shock观众而存在的 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发觉一般人看不到的事实 说实话那个女权主义专家的话真的太刻意也太不舒服了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以四個(組)年齡從21歲到10歲(!)的,還未大紅大紫的日本女子偶像為拍攝對象(當紅的也不會讓你拍)。再採訪她們的父母、宅男粉絲,和社會評論家。讓人一窺柊木RIO為代表的地下偶像和宅男的生活,了解并思考日本偶像文化的興起。但拍攝時間和深度都遠遠不夠。很膚淺。三星半
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就是人生吗?和偶像谈不可能的恋爱就不是人生?未必。
没看到什么东西,最后成员10岁的那个团的握手场面和粉丝的话吓到我了。
梦想成为爱豆的女孩子们没有错,她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姿态也很迷人;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爱豆身上的宅们也没有错,毕竟他们投递了真情实感,也很少给爱豆造成困扰。霓虹的偶像产业不说两全其美,至少也是两厢情愿了,并不该以奇怪的眼光来看待。
握手会的时间用秒表精准掐好,43岁大叔粉接下来的人生也将被时间无情计算。在偶像21岁的生日会上,他忽然哭得像个孩子。见证平凡女孩走向星光熠熠,彷佛在圆满自己孤独无望的人生。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诞生朋克或偶像,都是时代的产物。迷惘中的你选择何种逃避方式都不可耻,在宅男的梦里把余生虚掷。
又名《东京宅男》,名为偶像的东西事实上是少女本人,失意的阿宅,这个喧嚣又寂寥的都市组成的。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流动。带到了AKB的总选和地下偶像的生活状态,忍不住希望那个叫Rio的少女能实现她的梦想。日本的阿宅追星初衷还是比较单纯的。泪目场景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