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六轻为邻20年空污下的云林
「《在云里》是一部非常阶级的影片,虽然是在云林的故事,可也同时是全台湾、全球的问题。空污不只是环境问题。」——詹皓中(导演)
云林,早期因森林密集,云雾缭绕般的美景命名,如此美丽的地方,长久以来皆位于发展的边陲位置,主要产业以农、渔业为主;后来,巨大的工厂开始林立,工厂的云烟取代了森林的云雾。
导演从小在云林成长,透过镜头呈现传统农业与石化工业并存的矛盾景观,在经济发展挂帅的价值观下,自然环境和居民是否成了最大的牺牲者? 詹皓中:「我从小在云林长大,四处可见美好的田园风光,但除了农业以外,这里还有巨大的石化工业,人们因为石化工业的存在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政府管制不当造成环境的浩劫,有的人认为石化工业带来良好的经济贡献,更多的人假装不知道,因此我希望透过镜头让大家看看这里发生的故事。」
渐渐,工厂的云烟,取代了森林的云雾…
#那些看不见的都在云里
#398根烟囱日夜排放...
#荣获台北电影节社会公义奖
导演纪录了3位罹癌居民的故事与许厝分校迁校事件,以及六轻周边环境的异变。
勇夺台北电影节会外赛「社会公义奖」。
偶然間誤打誤撞就在政大藝文中心參加了第二十屆台北電影節會外賽社會公益獎的影片展映和頒獎,《水路——遠洋紀行》和《在雲裡》兩部影片獲獎。
評審主席是政大傳播系的郭力昕老師,真的蠻榮幸能到政大傳播學院交換,了解傳媒了解電影。
我今天看的是詹皓中導演《在雲裡》,這部關心台灣雲林地區空污題材的紀錄片,台塑六輕集團是當地的支柱性工業,但398個煙囪持續排放氣體,是否是污染氣體集團和民眾各執一詞。影片關注點或者說衝突點主要在兩點:一是在雲林的肺癌肝癌等罹癌患者比他地高出四倍,他們對於六輕集團污染排放的訴訟追賠;二是由六輕資助的一所國小的許厝分校建在距工廠900米的地方,國衛院對於該校學生的檢測中致癌物高於他地很多,當地政府沒有想要根治污染源反而要學生遷校,當地居民在擁有一個"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情況下無可奈何,不接受政府的推諉敷衍而不願意遷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特別是發展中地區,經濟和環境問題都很不易調和甚至說不可調和,正如導演在映後會所說的六輕和雲林必將這樣長期共存下去,因為當地發展離不開工業離不開經濟。台灣面臨這樣的問題,大陸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有問題並不可怕,曾經工業革命中的美歐都曾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怕的是我們怎麼面對這樣的問題。
觸動我的點有這樣幾個:
一是一個年輕導演可能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以及他所擁有的講話表達權利,當然他會被當地財團威脅,會被當地政府排斥,但他擁有話語權。我愈來愈認識到擁有講話與傾聽不同聲音的權利有多麼重要,否則你就只有一種被希望擁有的思維。
其二,導演在影片結束時插播了這樣一則廣播,內容是在當地近來強姦案頻發,但民眾似乎是患上了斯特哥爾摩症候群不願透露罪犯姓名,警察也無能為力,只能請民眾多加小心。導演解釋這廣播可能是他杜撰的,旨在給這部影片一個喻指性的結尾,也算導演自己做一個隱性結尾或者結論,民眾依然是受害的民眾,罪犯是六輕,警察是政府,也許這樣的隱喻算不得多高明,我感興趣的是斯特哥爾摩症候群。觀影的人都會有疑惑,為什麼當地民眾看到六輕污染對孩子健康的危害報告,依然置若罔聞堅持要求孩子在污染地就學,甚至對要求關廠的鄰鄉人大加排擠。因為他們中就有在六輕工作的員工,因為民代告訴他們六輕是可依賴的企業,因為孩子們即使不在那裡上學家依然在那裡,因為他們認為六輕不會倒下,因為他們不相信政府的話……所以他們愛上了六輕這個空氣污染、損害健康的罪魁禍首。
前段時間看了羅蘭·巴特的《明室·攝影札記》“知面”和“刺點”的觀點,我很清楚地在這部影片的觀影中體會到了,空污問題是大家共有的知面,而我個人的刺點是由的身份背景思想所決定的,所以我看到了以上兩點。《在雲裡》我給四星,是一個身在台灣希望了解當地社會真實狀態的觀影者所給的分數,也許影片還有待成熟也許作為一部紀錄片不夠客觀,但它依然有我十分欣賞之處。
另!!!這是我玩豆瓣史上第一次豆瓣評論沙發,第一次評論一部從未在豆瓣上被評論的電影,內心小激動呢~~
因為《水路——遠洋紀行》也有獲獎所以看了其中一段精彩片段,我認為也很不錯,記錄外籍人在台灣遠洋漁業的現狀,據說漁業是台灣亂想之一,我想它甚至比這部可能更好,遺憾錯過了昨天的展映,希望還有機會可以看到。
來台灣一個月了,我漸漸覺得吃東西逛景點都不再是我所期待的重點,感受這裡的文化氛圍才是我所期待的,從我自己所列的那十家想要走訪的書店,到各種展覽舞台劇甚至是歌仔戲;從台北故宮的大量珍寶到台灣人對自身對社會對日佔時期的反思。所以我說,台灣,這裡,你比我想象的好也沒我想象的好;原本所期待的部分沒我想象的好,不期而遇的部分又比我想象的好。
我们有没有机会平等,彼此怀着理解和善意地进行对话呢?
正经的议题 嬉皮的配乐 无奈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