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举家同欢的新婚之夜,新郎与新娘却彻夜不见踪影。未久,绑架恐吓如恶梦袭来,赎金之高令人绝望,在家族工坊勉力谋生的姊姊,完全无力负担。然而,为了挚爱胞弟与家族颜面,她必须在有限时间用尽一切手段,在传统封闭的犹太部落筹措救命之财……。师事俄国大师苏古诺夫的导演巴拉果夫,改编家乡真实故事,运用特别比例景框巧妙表现人际间的远近亲疏,穿越宗教传统与政治现实的沉痾,不停叩问心中的家庭核心价值:自我牺牲。
至今为止导演的两部长片都在戛纳“一种注目”单元里亮相,而入围竞赛单元相信也是指日可待。他被很多人拿来跟加拿大的多兰导演相提并论,两者其实在作品风格和题材上有着天壤之别。我想除了两人的盛世美颜之外,想必应该是在电影方面的天赋了。 跟多兰的处女作《我杀死了妈妈》一样,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这部处女作也在个人风格上大做文章。首当其冲的要算是色彩运用。冷色调(蓝)的女主角与暖色调(橙)的母亲呈现出强烈的冲击力,这种颜色的设计完全就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在化表露,同时也是刻画母女对峙关系的重要手段。 导演的少数族裔身份在影片里留下鲜明的烙印:宗教信仰、族群意识、俄罗斯内战等等炙手可热的话题都在情节里不断涌现。导演没有被野心冲昏头脑,他不志在描摹俄罗斯少数族群的全景图,而是将纷繁的外在背景逐渐收拢于一个普通家庭伦理故事上,最终引出当地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给这个家庭带来深刻的打击。女主角被迫放弃幸福爱情全是父母一手造成,她极力想脱离这种无爱的家庭环境,却因为血缘的羁绊而无法实现。影片结尾母女两人彼此抱紧的场景画龙点睛地表达出两人之间这种扭曲的关系,用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来概括便是:相亲不相爱。 导演对每个场景的控制把握得恰到好处,透过画面构图,镜头调度和对话的拍摄,刻画出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变化的脆弱紧张关系。清晰流畅的叙事保持着准确的节奏感。唯一不足的是某些段落不够节制,人物情绪过于泛滥矫情,甚至不自觉陷入到好莱坞的套路里。然而,这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已经展示出导演的扎实功力和无可限量的前景。期待他今年的新作能在戛纳上有所收获。
3.5。补标6月。看完《高个儿》回来再想这部,觉得巴拉戈夫的风格更适合小格局小情绪的东西。
导演的确才华横溢,试听语言和美学表达都很准确,电影也非常松弛。只是这个文本劲道不够啊,情绪走在故事之前了。
嫩
用力挺猛 文本松散 构图景深玩的有板有眼 部分场景有曼多萨的魂在
另人惊艳的处女作,已经不只是让人觉得有灵气了,总体给我的感觉是影像风格十分成熟。无论是手持摄影加上特写,或是小景框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又还是对家庭题材穿插宗教以及社会内容后的把控,都很能凸显导演水平。
有人叫好,有人耻笑,我只是好奇看看,这几天又忙上了俄罗斯電影虽然这部电影写了俄罗斯少数民族生活,但在我们眼里还是俄罗斯题材电影。故意放窄的画面4:3,逼仄的故事环境,我们只能逃避现实而不是去一味抗争,一家人无可奈何的分开也是一种压抑的痛苦,狭隘是所谓的民族还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跳舞段落比《燃烧》好吧。
荡漾在原生态影像中的无限潜力,天才般的长片处女作!
导演前途无量。
今年一种关注最佳之一。关注俄罗斯少数民族生存境况,绑架、搬家、社群集资透漏出社会问题,为了救儿子牺牲女儿凸显性别歧视,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展现真实生动,女儿和妈妈演得真棒。
出色的缝隙感,让近期处于进退维谷阶段的我严重不适,但导演的视听语言目的达到了。
巴拉戈夫,处女作。
想看找我捏
不喜欢女主,即软弱又天真愚蠢。俄罗斯这个垃圾国家也是有过好导演作家的,但并不妨碍与它一道的在坐的,都是垃圾
中文译作"狭隘"似乎是种误导,将我们的注意引向个人心胸的内部;事实上影片反映的逼仄与压抑更多是大小环境和远近亲朋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但不限于由内而外气量见识的不宏大。橙红与蓝绿的撞色在视觉上非常调和。在此情形下让色彩的表意以最浅显和弥散的方式在冲突之间满溢出来,反而胜过零星隐喻的吞吐和匠气。又一次看到犹太社区的氛围,家庭内性别地位的失衡和每个成员的无助、挣扎,以及戒不掉的私心。那件棕黄色外套成了爱的捆绑,从拒绝顺从的儿子的身上取下,又缚住了决意同行的女儿。几乎失声的她终于得到母亲的拥抱,却分外清醒地说“妈妈你只是没有人可以爱了”。十分可看的处女作。
女主俄版Kristen Stewart
探讨了至亲血缘的内在关系。母亲对于子女的“回报”要求,例如生养了你你就得听我的。男女差别化的对待,母亲对待女儿和儿子的态度是不同的,为了救儿子要求女儿嫁给他人是非常大家长式的意识行为,从女儿的抱怨也可以侧面看出。弟弟被姐姐赎出来后问了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并要求马上去见妻子,这几句话直接坦然却最能反衬出当下谁最对他来说是重要的分量,姐姐听后立即起身走掉,可见弟弟自私的要求是有多让人气愤伤心。面对这些你本有足够的理由离开,当这些都不足以让人丧失掉你对家人的依赖时,是什么让你留下来?最后被母亲抱着说的那句话,是抱怨是渴望。有些选择是畸形的(牺牲女儿婚姻幸福这个我接受不了,父母并不认为,还涉及到宗教信仰问题),有些性格是惹人厌的,比如弟弟。但另一方面,母亲真的不爱姐姐吗,你怎么知道她付出了多少呢。
+,谁给胤祥点了八个赞
从《高个儿》倒回去看,依然能够感受到在故事里那种对于窒息和不安氛围的强烈渲染;区别在于一个是从更为表层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出发,在这部中偏重于私人的宗教信仰与内心忠诚。昏暗灯光下的抵抗与沉沦,气质调和得很足。补足了当中部分片段播出时在戛纳引起的离场抓马,也额外增加了观影乐趣。
谁的青春不迷茫,哪个民族不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