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我们的母亲

剧情片其它2019

主演:Emma Dib  阿曼多·埃斯皮蒂亚  

导演:塞萨尔·迪亚兹

 剧照

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2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3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4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5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6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3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4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5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6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7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8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19我们的母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2018年,瓜地马拉,内战结束逾二十年,转型正义仍缓步推行。每一寸貌似平静的土地,都可能埋著亟待出土的无名遗骨,每一张缄默的母亲脸孔,都可能藏著不堪回首的惨痛过去。负责遗骨身分鑑识的青年,从一位马雅老妇人获知线索,在偏远山区的乱葬岗,或许葬身著从未谋面的父亲。不顾母亲与同事劝阻,他全心投入寻找,难以启齿的身世也将意外揭晓⋯⋯。
  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没有峰迴路转的情节,面对充满煽动性的大屠杀题材,《掘爱伤痕》以难能可贵的平实与简约,刻画下一代直视真相的勇气、倖存女性的伤痕与韧性。返璞归真的力量,在坎城影评人週拿下SACD奖,更获颁金摄影机奖肯定。
  「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感,要避免任何过度渲染,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许多瓜地马拉人身上的故事。」——塞萨尔狄亚

 长篇影评

 1 ) 把好莱坞100年来所有的战争片加起来,也比不上德国佬拍了一部我们的父辈

有人说:你之所以热爱战争的唯一理由,是你没有经历过它。

看看现在网络上满街的热血男儿吧。
天天恨不得踏平越南征服日本。
当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
不妨看看另一个大国是怎么毁灭自己的。
看看那些人民有没有一个人从战争里得到半点好处。

中国的二战电影把战争拍成了动画戏剧,敌人弱智脑残脸谱化。
美国的二战电影则把战争拍成了英雄游戏。
每部电影都打着反思战争的旗号,
但是有几部电影是真正反战的呢?

这是一部在剧情上并无惊喜的电影,
但是扎实的说故事能力,
和克制的煽情,
还是能让每一个观众一秒不走神地看下去。
我们几乎可以不用等剩下的8个月,
就断言这是2013年最好的剧集了。

 2 ) 重温我们父辈们的历史和思想历程

朋友推荐,分三四天看了这部2013年的德国电视电影《我们的父辈》,共三集,每部一个半小时,合六集电视剧容量;加上随后的两集纪录片,重温了上世纪20年代左右出生的我们的父辈们的战争经历,令人震撼、启人深思,实在是很让人满意的观影体验!

该剧2014年就引进了我国,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没看过?好在好作品不会过时,历史的反思与回顾永远有意义。

据说全剧的筹备期长达十年,剧本系受导演父亲的日记启发而创作,编剧科蒂兹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还原历史,走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父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尊敬,不少老人把自己私密的记忆都向他们和盘托出。《我们的父辈》拍摄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多个小时,经过长达一年的后期才完成公映。制作者的这种严谨的历史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创作精神值得学习。对照美国的电影《猎鹿人》、俄国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战争青年群像描写,去体会“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别有收益。

推荐没看过的朋友观去看,爱奇艺、B站上都有,记着看完三集电视电影 ,还要看同名的两集纪录片。

 3 ) 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

二战相关的片子看的不多,这一部还是很让我有感触的。
没有哭,但能把人看抑郁。因为基本没有卖温情的点。
角色塑造得都很真实,渺小的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无力感表达地非常好,也很引人共鸣

Wilhelm虽然因为旁白担当知道他肯定不会死,但是Friedhelm以为哥哥死掉的时候那一段真的很……和之前在一群白衣苏熊前面狂奔的他自己那段,照应得很好,虽然是战争片里常有的亲友便当然后爆种的桥段,却很戳泪点
E1中杀死苏联政委对于兄弟俩都是一次考验。Wilhelm给苏联人递烟,射击前的犹豫。Friedhelm无意间踩入爬满苍蝇的泥地……弟弟在一开头第一次说“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的时候,还是一个对现实有些不满,抱着双臂在冷眼旁观的青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它残酷的意思。他一步步走过来,试图在这场他一开始就有抵抗心态的战争中活下去,做了很多违背自己的事。所以,他最后也没有办法在波西米亚森林里举起手来投降。和哥哥一起逃走的士兵说,“我杀了12个人,一个人都没有救。”Friedhelm的手上有多少无辜人的鲜血呢?他看得最透,一开始最消极,后来理智到冷血,但是到最后,他心里那个爱看书的男孩子还是无法原谅自己。“一座巨大的屠宰场”,弟弟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没有意义,却也知道自己没有退路。这才是最让我觉得伤心的。
他提议让苏联的农民去趟雷;披着苏联人的衣服从电报站逃走;给水井下陷阱的农民被枪决,他给没有准头的新兵的执行对象补射;跑出谷仓的波兰小孩被他的子弹打中了;绞架也是他拉的绳索……“有时候不能把自己当人”。弟弟最后无路可退,死亡像是种赎罪,又像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再面对这世界,只能在死神的羽翼里得到一丁点解脱。

Viktor是最像受害者的角色,(其实他的父亲和兄弟俩的父亲也都是我非常在意的人物)德意志的犹太人,顶着这种身份的Viktor应该非常挣扎。游击队也排斥犹太人,他为了生存下去沉默着,直到在开满白花的铁轨边,他拉开一节节车厢的红门。那个上午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上午吧。
他活到了最后是遇到了多少好人,波兰姑娘,农场主的儿子,游击队的队长……Greta那么爱他,却一点都没能帮上他。但是他终究活了下来。保住了仅有的一条性命,这是有多幸运。

Charly一开始很单纯,非常天真地怀着爱国心去做护士。她很坚强,勇敢,不然也不会升任这份工作,难得的是,她到最后心还是软的,体贴伤员,对苏联护士露出笑容。莉莉亚和得知Wilhelm的死是对她比较大的考验吧。她挣扎着做出的选择,可能有人会觉得很不对,但是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是她。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是对是错,或者说在战争中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就连中立的红十字也无法稳住心里的天平。E3最后一段,回放了一开头的记忆。才突然觉得那时候梳着两个辫子的她笑得多好看。

Greta可能比Charly更不讨人喜欢一点,她一直呆在后方,战况进展到那样的程度还梦想着做歌星,去米兰,巴黎演出;为了犹太男友和军官鬼混,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愿去东线劳军,在战地像个突兀的孔雀……她看的也许最少,对战争的参与度也很低,但她却明白“我们不会赢的”。她会用讽刺的,咄咄逼人的语气说话,以为通过自己的手段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世界比她以为的还要丑恶。mein kleines Her这首歌出现了许多次,几乎每次意味都不同,一开始只是爱人的背叛啊那种偏儿女私情的性质,到最后狱中一段,BGM响起的时候声声都在心口上。也许是出于德意志军的政治目的写出的歌,也打动了酒吧里普通的男女,Greta做的很多事也许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最后她穿着囚服,眼前的光明慢慢褪去的时候,还会想起当时穿着红裙唱歌的自己吗。

Wilhelm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确实我比较喜欢尼桑)。E1开始,他母亲说,向她保证把弟弟带回来,他答应了。父亲不喜欢弟弟,他护着Friedhelm,弟弟也不怎么领情。刚开始弟弟的消极让他相当难做,作为军人的荣誉感和作为兄长的责任感让他非常矛盾他的内心比弟弟简单一点,执行自己的任务,管好手下,尽着作为军人的义务,直到坦克战没有支援的时候,他动摇了。内心没有了支撑下去的东西,他选择了逃避
他是唯一还活着的人,他的一生比弟弟要长很多,看到了德国后来的统一,苏联后来的分崩离析……被战争埋葬掉的青年时代也会一直纠缠着他吧,但是还能活着总是好的,能喝酒,能给人祝福。成王败寇,正确的价值观都是胜者书写的,经历了从英雄到垃圾的他们,明白的比我们多得多。那些都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残酷的。我们人类自己可以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可怕。


其它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Greta为了给Viktor办通行证把照片剪了,合影上有个方形的空洞
Charly站在临时医院外抽烟
Wilhelm说的那句 整个西西里都失守了 我的人却要为了半条街送命
要怎样带着自己的兵,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战
Wilhelm掏子弹的时候相片掉了出来,弹壳落在五个人的笑容上
Charly遇到逃兵连的哥哥的时候 最后哭着说出的 我爱你
开枪打死波兰小姑娘的军官脖子上溅满了血,后来也一直没有擦掉
Greta第一次唱mein kleines Her的时候,被惊艳到了 非常柔情,又非常无奈

PS
德国人拍出这样的作品,我非常佩服。反映二战的作品,看过天朝,苏联,美国,英国等等同盟国的视角,轴心视角的倒很难见。说的故事很好,有戏剧性,也够客观,没为什么中心思想矫饰。一己之见:对WW2有感兴趣的,不是为了消遣的目的,能理性地反思战争这场悲剧的人都该看看

 4 ) 关于电影的一些疑点和细节

1. 关于主角对战争看法:
    一开始威廉汉姆显然是标准德国军人的想法,服从命令,珍视自己的荣誉,为国家而战。枪杀苏联政委那段应该是上峰的命令,基本上红军政委被俘之后都会被枪杀的,和后来红军的命令相似:党卫军一经发现无需审判直接枪毙。 这个有意识形态的原因(小胡子仇视共**党,犹太人和党是一起出现在最卑鄙人名单中的),也有瓦解对方俘虏的因素(干掉政工人员)。 并且威廉汉姆不是很瞧得起党卫军,但是党卫军权利太大,所以上尉也劝他不要惹怒那些人。 还有就是1941年的时候上尉还让威廉汉姆把政委带到僻静处枪杀,反正部队染上过于残暴的气息。这些都是德国国防军的特质,至少在西线还没有丢失,很多英军战俘还是得到了日内瓦公约规定的待遇,但是到了东线之后这些战争中仅存的人性就在无休无止的杀戮和仇恨中烟消云散
    可能是剧情太短所以很多情节的确过渡的比较突兀,比如威廉汉姆昏迷醒来的那段。
     后面主角没被枪毙而是进了缓刑营也是合理的: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德军兵员已经不足,所以就让这些“国家的垃圾”去当炮灰。
2. 弗雷德汉姆的变化:
     个人感觉弗雷德汉姆是剧中最成功的一个角色:由一个厌恶战争活在书里的孩子到认识战争面目但是无力改变的战士到没有完全麻木在良心和酒精中挣扎的人再到最后让人惋惜但又无可避免的结局。
     其实弗雷德汉姆一直都是最清醒的人,从一开始就看清战争的本质,比起哥哥威廉他更加痛苦,哥哥是迷失的痛苦,威廉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他想逃避现实。但是弗雷德汉姆在进攻电报站前说的“知道我是对的又怎么样,你依然改变不了明天我们死一半人进攻的事实”.
     弗雷德汉姆的结局也是注定了的。他作为一个部队的指挥官,即使投降结局无非就是被枪杀或者弄到西伯利亚挖矿喂狼。几十万德国战俘或者回去的不过5万。战死一方面维护了他作为一个战士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许那些孩子会因此而的到赦免。苏军尤其是二战后期军纪不比德军好多少,不用说在德国的种种暴行(可以算作是上帝对德国人的惩罚)。 但是苏军在东北的暴行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没有什么绝对的正义,国家不够强大她的人民就会被侵略者蹂躏。
3. 波兰人对犹太人的态度
     很多人惊诧于波兰人也屠杀排斥歧视犹太人。这的确是事实。虽然很多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波兰人哪怕在德国占领华沙之后还帮德国人一起屠杀犹太人,他们同样认为是犹太人抢了他们的工作掠夺了他们的财富。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下资料,二站前波兰犹太人的比例,好像二战后只剩下几百个人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波兰人的暴行。
4. 为什么那个十恶不赦的盖世太保马丁没有得到审判
    重复一次,没有绝对的正义。为什么马丁还能继续得到工作?因为美国人需要他,及时美国人知道他手上沾满了鲜血。永远不要指望别的国家帮我们伸张正义,因为所有国家只会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731部队指挥官石井四郎那个混蛋还不是在日本安度晚年?因为他有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的到的数据,因为美国人需要他!
    影片名“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我想并不只是指五个主角,马丁也是其中之一,那个占据了犹太人房子战后还理直气壮的像孩子们宣传反犹思想的母亲也是,我觉得这点位影片加分不少。这个就是德国战后反思的基础:我们的父辈到底做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作为后辈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德国人选择了直面历史的态度,战争可以一夜间结束,但是对于犹太人的歧视不是一夜间结束的,父辈们的罪恶也不是一夜间就消逝的,德国也不是一夜间就醒悟到战争的他国对自己的伤害的。于是德国政府帮助犹太人追查战犯,资助以色列人到德国作证,于是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一直持续到80年代。
     也许马丁会得到他应有的结局,也许他可以永远逃脱他的罪责,但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很多人的父辈。历史是无法掩盖和逃避的,这比一个快意恩仇的结尾更令人深思。
5. 夏洛特
    夏洛特这个角色也非常的引人深思:她善良,但是出于对祖国的“责任”他举报了莉莉娅,但是当她发现这个所谓的“责任"带来的是什么之后她人性的一面促使她最后不顾自己试图保护那个乌克兰的女孩。德国人非常的理性,忠于自己的责任,但是二战中德国做出的种种反人类的行为却也是出于盲目的服从。 朗读者中的汉娜史密斯作为集中营看守她一直认为她的任务就是看好犯人不能让他们逃跑,哪怕在审判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于是德国人二战之后开始反思他们的方向。只有敢于面对自己最丑恶的历史的民族才能真正走出历史的阴影!
6. 电影太压抑
      作为一部反战片,电影不可能让人热血沸腾。很多时候这就是现实,不是童话,葛雷德再也等不到男友的到来,因为她知道那个盖世太保的罪恶,即使她帮马丁签了那个帮助过犹太人的证明,她也会被枪杀在美军到来之前。导演还是试图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温暖的奇迹,比如莉莉娅救了夏洛特,威廉汉姆回到了德国,波兰游击队长放走了犹太人。 这部片的主题超越了战争本身。战争没有胜利者。当仇恨交织在一起无法解开时,也许我们应该放下仇恨向前行。


     感觉国内的抗战片还没有摆脱仇恨的主题。我想我们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的苦难,但是如果整个民族活在一种疯狂的复仇火焰之中,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我想我们要记住的除了我们所受过的苦难,更要记住的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每个人都认真尽好自己的责任理性的社会,那么我们还将遭受这些苦难。我想我们要记住的不是如何去复仇,如何去把我们曾经的苦难远远本本的奉还,而是要记住的是永远让真理在我们大炮的射程内,要记住的是我们要强大到对手不敢有对我们的妄想与企图。 我更希望我们能勇敢的面对自己曾经的黑暗历史,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一个强者。

 5 ) 转一篇Economist影评《帝国风雨后,战争中的一代》

帝国风雨后——战争中的一代

这部关于战时德国的最新短剧引起轩然大波
2013年三月三十日,柏林来稿

加入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

电视台常常播出反思纳粹时代以及二战的节目,德国观众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但其中几乎没有哪个能像这部三集短剧《我们的父辈》在三月中旬播出时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内容上本剧追随五位情同手足的德国青年在1941到1945年间的人生轨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每晚平均收视人群达到了760万。一时间,德国二战一代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史无前例地成为大众焦点,成了访谈节目和报纸追捧的对象。那些老人曾多年默不作声,无人问津,而如今要却面对许多追问,例如,战时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实际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否亲眼所见那些战争暴行。那些关于究竟是谁犯下了战争暴行的问题也重新浮出水面,这更加令人棘手。

第三帝国覆灭已近70年,但是德国人仍然不得不时刻反省这个国家的纳粹历史。“这不再是关于内疚负罪,反而成了一种集体责任,” 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历史文化研究教授Arnd BauerKaemper说道。《明镜》周刊的文章写道,尽管毫无道理可言,但在他人怀疑的目光中,德国人仍被视为特殊群体,历史的局外人,他们无法自制,必须经常反思来防止自己走极端。《法兰克福汇报》上一篇针对本剧导演Nico Hofmann和一群德国青年的访谈文章标题中写道——“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诸如《辛德勒的名单》、《大屠杀》之类的影片,美国拍的电视剧,德国拍的再现希特勒最后时光的《帝国的毁灭》等等,都在德国引起了的短暂的轰动。但这些全都没能激发起当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间的讨论。《我们的父辈》在提醒大众,这已经是他们与战争幸存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最后机会了。

对于做好准备现在要来发言的二战幸存者来说,似乎实际上是其他人而非他们自己犯下了那些战争暴行。那些九十多岁的幸存者现在不是在讲 ”眼看着村庄在大火中燃烧” 就是在说他们是如何逃避消防队救火的责任。从这些讲述中最能够体现出来的,是1943年后德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已经接受了将会战败的事实。他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全部原因,要么是出于孤注一掷,要么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作家 Dieter Wellershoff 作为嘉宾出席一期颇受欢迎的访谈节目时说道,1943年他18岁,正值德军在斯大林格林和北非惨败不久,他志愿加入了Hermann Goering的坦克兵团,那时他就知道自己献身的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Hofmann影片中的五个德国年轻人在此之前就得出了同一结论。他们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叶扁舟被浪头卷来卷去。片中有两个人作为士兵犯下了战争罪行,一个人处决了一名苏维埃人民委员,另一个人枪杀了一名犹太小女孩——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逼不得已的结果:要么服从命令,要么就地正法。真正的战争罪犯是那些在杀戮中狂欢,并为之找到合理借口的人们。本片招致一些批评说道,在悲痛的故事中讲述五个令人同情的年轻反抗者的故事,只不过是为战争中的一代人推卸责任提供了更多的借口。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原文地址
http://www.economist.com/news/europe/21574531-new-television-drama-about-wartime-germany-stirs-up-controversy-war-generation

 6 )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幕后的故事(原创)

相信这部片很多人都看过了,闲来没事帮某报纸写了一篇影评,同时翻译了一些德国方面的影评。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在网上读了一些幕后花絮,随便翻了一些放在这里
1.这部剧集是由德国著名电视制作人尼克.霍夫曼(Nico Hofmann)制作,制作公司是UFA旗下的波茨坦TEAMWORX电影制片公司,这家公司非常擅长拍摄二战题材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例如Der Tunnel(地道),Dresden(德累斯顿), "Die Flucht"(逃亡), "Nicht alle waren Mörder" (其实本身没那么坏) - 和 "Rommel"(隆美尔)。
2.霍夫曼说这部电视剧的灵感来自于他父亲的战时日记,而男人公威尔海姆 温特这个形象其实借鉴于他父亲的生平。
3.剧本由斯特凡 科尔迪茨花费6年时间完成。德国人在宣传时用了“与美国的兄弟连相媲美”(Es gab Vergleiche zu der vielfach ausgezeichneten US-Kriegsserie Band of Brothers).
4.影片的141个场景在拉脱维亚、立陶宛和5个德国州拍摄,总共花费86天,其中许多的室内和室外取景地都在波茨坦的巴贝尔斯堡片场。所有片中的40年代的柏林场景都并非取景于柏林,例如片中5个年轻人聚会的-“柏林大街”-就是摄制组在波茨坦的Marquardt搭建的。另一处主要拍摄地点是科隆,在这里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成为片中的野战医院和游击队司令部。
5.影片的部分拍摄在零下30度进行。整个影片动用了2000名临时演员,打掉了50000发空包弹。
6.在ZDF播放完第一轮后,又播放了另一部纪录片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Die Dokumentation aus(我们的父辈-来自纪录片),作为整个剧集的特别篇,片中找来了5位和电视剧中主角经历相似的战争亲历者,讲述他们的历史。不同的是,他们在战争时期彼此不是朋友,也并不相识
7.原始剧本中,犹太小伙维克多逃到了法国,最终成为美国陆军一员回到故乡。但是由于预算的缘故,最终改成参加波兰游击队了(因为不用找美军装备和美国演员了)
8.2013年3月17日,我们的父辈第一集在德国上映,当晚德国境内观众人数达到722万人,ZDF收视率调查20.1%。第二集657万,收视率19.5%,三集763万人,收视率24.3%
9.这部片还引发了外交事件,许多波兰人认为这部片污蔑了波兰游击队的所作所为(比如反犹,嗜杀等等)。波兰驻德国大使Jerzy Marganski还向ZDF电视台递交了抗议信,迫使后者迅速做出更改。波兰驻美国大使Ryszard Schnepf也向购买了版权的美国电视台写了抗议信
10.该片在美国的名称叫《generation war》,共6集

 7 ) 战争,埋葬了多少美好?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无数的解读,无数的诠释。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但是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荣誉、英雄、美好的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让无数的青年自觉的进了绞肉机而不自知。

片中的哥哥,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初期也按照社会的要求得到了认同,如果德军不断的胜利下去。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反思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不会评估自己所为的价值。问题是,德军败了。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飞蛾扑火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送死的价值在哪里?当所谓前途,所谓荣誉崩坏以后,这个简单的人,所有行为只是为了生存。他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弟弟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但是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一次次的濒死体验,彻底的麻木了这个年轻人。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当一个所谓出色的兵,很容易。不怀疑,不思考,不经大脑判断的严格执行那些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一如《兄弟连》中,史毕尔教育胆怯的新兵,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一个人也许可以短时间的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但也必须承担这些行为对内心的反噬。一个自认必死的人,在生的希望面前也许才会真正恐惧。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歌星,是个活的很真实的人。勇敢,愚蠢,虚荣,善良......当你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赏赐的时候,你能做的要么放弃所有,要么全心讨好。无心放弃,又毫无理由的去挑战上位者的耐心。被残忍对待也在意料之中吧!天真而任性的性格,在乱世之中,足以致命。

护士,一直没活明白,不过总算是活下来了。一直纠结在,被灌输的信条和人性之间。之前坚持的,之后被自己一点一点的违背。假若没有战争,没有纳粹的鼓吹,本该是一个抱着一点小善良幸福度日的家庭妇女。她能活下来,算是一点安慰吧!

犹太人,唯一一个真正的求生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求生。虽然目的达到,但战争带走了他除了生命的一切,家庭,爱情,友情........片子的最后一段给了他。让我们看到的一个躯壳在尘土中追寻灰飞的一切。

好的战争电影,总是让人痛恨战争的。个人认为,一个社会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战争的存在,本身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挑战。战争的残酷,生死是其一,人性的泯灭更加可怖。连恶狼也选择远离。
看完全片,不得不思考。有句古话杀人一万,自损失三千。假若大战来临,你我该是属于那一万分之一还是那三千分之一,又或者是剩下的那具空壳。

 短评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2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

5分钟前
  • 好想当反派
  • 力荐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10分钟前
  • leon_takeuchi
  • 力荐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13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15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19分钟前
  • fiona
  • 力荐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22分钟前
  • bathball·巴思柏
  • 力荐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26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2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31分钟前
  • 大圆满
  • 还行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36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40分钟前
  • HestiaGnade
  • 力荐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44分钟前
  • 花边阅读
  • 力荐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48分钟前
  • 白熊启动子
  • 力荐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51分钟前
  • 麦琪不爱吃芋头
  • 力荐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56分钟前
  • wind288
  • 力荐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58分钟前
  • Shannon
  • 力荐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1小时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