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综艺大陆2018

主演:赵立新黄维德何雨桐赵晏博陈晨荆俊威陈晓楠蒋方舟朱大可王劲松吴明轩黄俊鹏王芊雯止庵王瑞王洛勇潘虹

导演:关正文

剧照

一本好书 剧照 NO.1 一本好书 剧照 NO.2 一本好书 剧照 NO.3 一本好书 剧照 NO.4 一本好书 剧照 NO.5 一本好书 剧照 NO.6 一本好书 剧照 NO.13 一本好书 剧照 NO.14 一本好书 剧照 NO.15 一本好书 剧照 NO.16 一本好书 剧照 NO.17 一本好书 剧照 NO.18 一本好书 剧照 NO.19 一本好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关正文担任节目总导演,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派演员和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吴伯凡、史航、蒋方舟等作家学者倾情加盟。
  节目以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12本书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

长篇影评

1 ) 《一本好书》——月亮与六便士

话剧式表演,沉浸式体验,即便不能亲临现场,镜头下看实力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情、听掷地有声的台词,依然是种享受。

刚看了第一集,《月亮与六便士》,不说斯特里,说说德克。

“美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见到的,美是美妙,是奇异。艺术家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而当美出现了,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出来。你得和艺术家重复同样的奇异之旅。你得用心,这需要智慧、勇气、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他说。

虽是三流画家,然而他是一流的欣赏者。在艺术的眼光与品味方面,他和他尊为天才的斯特里一样,天赋异禀,不顾一切。于他,钱财、尊严是“六便士”,千金散尽、家破人亡、自尊遭到践踏不改妙不可及的艺术是心上的白月光。

当然,再好的演绎,终究挂一漏万。表演有表演的魅力,是声光电画的形象立体。都说文字抽象,其实那些幽微心情,那些深刻哲理,唯文字能表达得具体、言尽其意。所以剧末毛姆说:行了,你们去看书吧。

2 ) 随感

1.《月亮与六便士》

蒋方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月亮,因为天才或者说天赋,真的是很少有过的,但我觉得这本书对应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从事艺术,但是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活那么一次。因为人生最怕的是三个字:不甘心,你只有尝试过一次,哪怕失败了,你再回到平庸的生活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你还是感觉到,至少我是看过月亮的。

朱大可:我觉得人生就是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摆动(陈晓楠:哈哈哈哈,这就是永恒的真相。)最后你落到哪一点真不知道。大部分人会落到六便士上,少数人会落到月亮上,但都没有关系。

蒋方舟:“福楼拜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人决定以艺术家的这个方式来过一生的话,他就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了。有人问我说你也快30了你为啥不结婚?我确实是觉得因为感受到了婚姻跟艺术生活的冲撞,所以我就回答说:我不结婚不是害怕婚姻不幸,我是害怕婚姻太幸福了,就因为太幸福了之后你就没法创作了,因为创作它一定需要某种愤懑、某种想要表达的欲望,某种冲突、某种痛苦。然后你结了婚就太幸福了,每天看着婴儿的笑脸,觉得我这辈子这么就够了,就没什么再创作的欲望了。”

“我觉得你对于天才的信念某种程度上比天赋还要更重要,就是说你只有天分,很容易慢慢你就放弃了,你得不到认可,你的画卖不出去,得不到市场、外界的认可,自己慢慢就丧失信心了。但是你对天赋的这个信念是非常重要的,你觉得一定有一个彼岸我是可以过去的,就是一定有一个境界我是可以达到的。就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真正的天才已经到达那个彼岸的,他是两者都有,那后部分这个信念很多时候它被解读为,或者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偏执,就是你不知道他为了什么,但他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相信。因为作为天才,其实只有一个责任,就是把他的天赋最大化,除此之外,所有人都是帮助他去完成这个责任。他不顾一切地去把天赋最大化而放弃了其他所有的社会职业,而所有能够看到这个光芒的人必须不计代价地去帮助他。这是我觉得人在艺术史上最美妙的瞬间。因为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行为都不是可以用理性去解释的,这恰恰是最美妙的地方。”

2.《三体》

多想拥有一位面对联合国选出的3位面壁者自述拯救地球的面壁计划时一刀戳破假象直击问题本质的破壁人,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3.《人类简史》

人的祖先靠的是什么战胜了其他物种,成为地球的统治者:火(外挂了一个胃);认知革命:背后说话-讨论-信仰(选出领袖,占领新的土地,交税),这些都是后天培养的,不像蜜蜂、蚂蚁一样群体行动是基因决定的,人类没用基因,而是靠约定俗成的东西,改变了世界(共识——〉秩序【文化】——〉历史)

进入农业文明后: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疝气等疾病出现,定居让人由杂食动物变为单一食物来源,粮食不够吃带来抢夺,由此引发智人间的战争。女人多生孩子,要多耕地,无法照料孩子,用米粥喂养,免疫系统下降,疾病传染。(农业文明是陷阱,种种试图让生活变得简单的努力总是带来更大的麻烦,人类不止一次重蹈覆辙:写信——邮件,钻石无人关心——如今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

为什么回不去?因为人口太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类停不下来,就这样走入了工业革命。投入科研需要钱,钱成了科研的目的,因为科学被效益支配。现代经济史,重点:成长,无法估计也停不下来。

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本质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能源替代品不断出现,丰沛的能源唯一的局限是我们的无知,原材料也不会被耗尽,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智慧不断催生着新材料的产生。人类第一次出现:产出超出需求,新的问题:谁来买?销费成了共识,节俭变得落伍。

这些我们能相信的虚构的东西,是人类战胜万物的法宝,也是人类不可自拔的泥潭。

思考:今天为什么到处是钟表,为什么所有人都要遵守时间,为什么到处都在提倡“做自己,每个人要成为独立的个体”?工业、科技革命带来超出人类范围的力量和取之不尽的能源,不仅社会秩序改变,日常生活和人类心理也彻底改变,人类是否真的快乐,财富是否为人类带来用之不竭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认知革命开始,回顾人类动荡不安的7万年历史,人类生活真的变得更美好了吗?——去看书,去思考

3 ) “一本好书”的接头暗号——查令十字街84号

看第六期“查令十字街84号”,我几乎从头哭到尾,不是鼻酸式的哭,而是无意识的掉眼泪,其实我找不到任何“合理”的泪点,但我感觉自己像块浸满水的海绵有了强烈的表达与输出的欲望。

“我想就近买书”在青年海莲的表达中出现了两次,她说尽管我可以在当地买到这本书,但我更愿意等待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从遥远的伦敦寄来这本书。显然这个字超越了空间,它是这家书店与海莲精神世界的距离,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见的“懂我”。每个存在于这个世俗世界的人都究其一生寻觅一个彼此理解的人,从父母到玩伴,从朋友到伴侣,“懂”太难了,它包含一份信任,如海莲对弗兰克“选书”的信任,也包含着精神世界互通的理解,我们同是爱书的人,你可以轻易理解我淘到一本旧书的喜悦。这大概就是节目一开始,我看到舞台两端的人隔空对话就不自觉流泪的原因吧,与素未谋面的人因书而发生二十年的羁绊,该是多么美好浪漫的故事。

看这档节目是慢慢上瘾的过程,直到这一期“查令十字街84号”,节目让一本好书的意义逐渐凸显,这不仅是个人阅读所能汲取的精神力量,也是打开人与人精神世界交流的一把钥匙。比如在讨论区看到同样落泪的人,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一座孤岛,同感是能消除孤独感的绝妙表达,我们与素未谋面的他人产生了联系,尽管我们身在异地,却因为有了相同的感受而感到一丝慰藉与温暖,这就是这档节目除了我爱的话剧舞台之外,目前能带给我的最享受的体验。

最后诚挚地希望节目有第二季,如果能增加话剧展示的时长减少访谈时长就更好了,话剧已经是最精炼最直观的展示了,喜欢这类节目的观众都更能通过舞台感受一本书的魅力。

4 ) 想通过《一本好书》打开一本书,有点难

因为《锵锵行天下》,不由在腾讯视频逗留的便多了些,这才看到了《一本好书》。好奇点开去瞧瞧。看下来,总体感觉就是用表演的形式将书中的经典场景视觉化,再配合以专家型嘉宾的点评,夹叙夹议,介绍好书。其立意大约就是用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影视化方式召唤大家重新发现书籍的力量,进入阅读。

从已经放出的这一集看来,这节目又是打着“新”的旗号来做的一件陈旧无比的事情。现在无论是做节目,还是一个企业单位内部搞策划,无不提倡“创新”“新意”,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纵观历史还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个节目创意,一个策划提案怎么可能来那么的新意?所谓的新,不过是把现有的方式方法重新排列组合,搭个台子,捏吧到一起,图个一时新鲜而已。

对此,现在又给起了个新名儿:“跨界”。瞧,内容新不了,总有名字可以新一新。

读书类的节目不算少了,花样也算是百出,有找人念书的,有找几人坐一起各个角度聊闲天捧臭脚的,也有就书说书的,但因为国人的阅读习惯实在是不怎么样,哪怕是放在电视网络上的读书节目,也一样火不起来。那么《一本好书》就能力挽狂澜,改变这个类型的颓势吗?

悬。

首先,从《一本好书》津津乐道的“创新”形式上来看,根本不新。节目的介绍是“集合影视剧、话剧、说书人、评论者为一体的综合体”,看起来什么都有了,但是相应的,也就什么也不突出。更不要说,用影视手法推出某一主题的套路,这两年早就玩滥了好不好?比如《国家宝藏》,用影视演绎出的国宝,对于两眼只有钱的国人来说,是不是比书更招人待见?再比如《幻乐之城》,用影视聊音乐,对于热衷八卦的观众,期期流量演员是不是更招眼球?再说话剧形式,以及说书人、评论者的设定,这个设置是有了,完成度也算完整,但他们都起到他们该起到的作用了吗?

其次,从《一本好书》最根本的出发点来说,这节目为的是推广阅读,让更多的人能体味阅读之美,多读书,读好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能实现吗?节目想用影视话剧的方式来展现书中最有趣的场景,从而勾起人们自己去阅读、发现这个场景的前因后果的欲望,但是仅从第一集来看,这个最基本的都没有实现。且不说现场观众几乎全程面无表情,就说这种完全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演绎,怎么可能激起阅读的欲望?而且这一集在我看来就是完全的剧透,甚至把书里留白让人自己思索的地方,全让演员自作聪明的讲了出来。你什么都说了,我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翻书呢?

再说了,你说的只能代表你对这书的见解,如果观众们真的因为这节目去看书了,那会不会因为演员的先入为主的观点输出,影响到观众自己对书的判断和独立思考?

窃以为,阅读是为了启发思想,如果因为节目看了书,却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标准答案”中,那这种阅读,还不如不读。

再说评论者的设置。评论嘉宾是干什么用的?应该是在直白的表演之外,点拨观众,提醒观众,帮助找出表演背后的深层含义,更进一步引起阅读的兴趣和冲动。所以,坐在那儿的评论嘉宾不是和主持人客套,也不是说些腰封上常见的套话就完事儿的,你总得有自己的观点啊!就算没有自己的观点,你也可以从这本书延伸出去,说说写作的背景,主人公原型的八卦,也是一种趣味啊!而且这一期的作家毛姆,他本人就是个能写成一本书的精彩之人,比如他自己写的读书随笔,就有大量的当时作家的八卦逸闻,作为一档娱乐综艺节目,说说这些八卦就不叫八卦了,那叫文人雅事,说给观众了,恐怕观众们的脸上总会出现些属于活人的表情吧?

不要以为你是读书节目了,就不自觉的把“范儿”端起来了。你别忘了,你的本质仍是档综艺而已。

真正想看书、会看书的人,谁会坐在手机电视电脑屏幕前看一档综艺?

省省吧,有做节目的钱,还不如做点慈善捐几本书呢。

5 ) 作为《一本好书》的演员谈谈创作心得

大家好,我叫邵子宸,在《一本好书》之《万历十五年》中饰演青年万历,《三体》中饰演章北海。

距离筹备和录制已然过去好一阵儿,节目也要和大家见面了。天气晴朗的秋天,心里空空的。总想说点什么,也总想记录下什么,索性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作为演员的故事吧,想到可能天南海北,望各位海涵。

很荣幸可以有这么个机会,出演一本喜欢的书和喜欢的饱受争议的角色,在高中的自习课上,就与《万历十五年》结缘了。因为喜爱读书,每每在脑海中唤起小剧场,我选择了艺考并考入了上戏导演系。

在历史中,每一个人物如烟又重如鼎,在历史中,每一个人是鲜活的。我们都知道读史知兴替,但看起来人类的悖论却是,从不在历史中获取教训。

但正如总导演关正文先生常所说的,读书,获取人生经验,读书,在面对未知的可能时,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升可供选择的空间。书里的话语,书里的教训,书里的故事,都在一点一点帮助一个人稳住世界观。所以,有诗书者气自华的道理,就是以更多倍的人生经验,来看这个世界,与世界与自己相处。

所以,读书人,心不慌。

我们谈表演总讲“当众孤独”,读书其实也是安静的,和自己相处的过程。朱旭老先生曾经说过,做演员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一个好演员,需要全面获取历史、心理学、哲学、犯罪心理学、六艺和一切只是。演员就是有可能成为任何人的人。他需要全面去准备人的无限可能性,不同职业和故事,所以他才可以成为哈姆雷特、罗密欧、庄周、开膛手杰克、小丑蝙蝠侠或是万历皇帝。

所以在准备角色的时候,每一日都在重温《万历十五年》,学着穿着袍衣,想想阅读的初心,想想黄仁宇老爷子如若天上得知,会作何感受呢,会觉得我的呈现有失偏颇吗,这么一想,那定陵长眠的神宗又如何瞪着这个忐忑紧张的小伙儿呢...郑妃怎么想,张居正老师还是那么严肃的要求我吗...

又何,表演艺术家王劲松先生,会不会在我的呈现中满意这个青年时代呢。

那段时间,压力颇大,但总也明白,这不失为一种乐趣。一种,幸福,甜蜜的,读书人的神交。一种绝佳的人生体验。

那时候也追了《大明王朝1566》,也就是二十多年,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年的故事。你可以看到饰演杨金水的王劲松老师,以及饰演沈一石的赵立新老师的绝佳出演。然后,你看到这两个角色摇身一变,一个成了皇帝,一个变成了青年作家毛姆,且呈现的极有味道。

这是幸福。

总导演关正文先生是个绝佳的导演,他一步步鼓励演员的自我发掘,用鼓励和谈天,让你在脑海中建立起绝佳的意向,并开始产生自我创作,自觉创作,等龙袍加身,你就发现,原来你已经成为了那个人。感谢关老师,这是生命中难忘的一位贵人,他说的话我也记得。结束录制完的那一天,我去和关老师道别,他说:“小邵啊,你看到台上的那些演员了吗,赵立新、王劲松、潘虹老师们,你也要好好读书,使劲儿读书,作个像他们一样的”大演员”。”

我想,我会努力的,并会一直记住这句话。

实力文化的每一位老师,刘宇老师,制片人孙姐,总责编耿老师,总编导竹姐.,核桃哥,孙姐...他们都是谦虚,极有智慧并富有文化的榜样。

很想念他们,要知道,是他们一起作出了《汉字大会》,《成语大会》和《见字如面》。他们的Slogan就是,“以文化服务中国”。

嗯,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啊。

好了,絮叨的些许多了,希望我的准备和呈现,能让各位感到满意,不管是肯定与否,我都会虚心接受。并好好的看着弹幕,接受批评。

书短意长,谨以上记录一段在《一本好书》的心路历程。

祝各位秋安❤!

6 ) 一本好书

两年前看过《月亮与六便士》,后来就一直没有看了。最近挑了两本看过的书——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和大刘的《三体》。

从观感来看,我觉得《无人生还》舞台剧的演绎比书好看,因为我总是觉得阿加莎的书很难读,一个是人名难记,第二是总感觉翻译的有些生硬阅读不是很流畅,而舞台剧就能让人很快记住每一个角色的名字,特点和职业(我记得当时看书的时候还老是要倒回来对人物),并且舞台剧的选角和每位演员的演技也都很在线,在法官死掉的时候舞台剧戛然而止,确实让人忍不住想买书回来看看结局啊哈哈哈(虽然弹幕早就剧透了)。

然后就挑了《三体》,客观来说,舞台剧所展现出来的魅力连原著一半都没有,但《三体》这样体量庞大(我听了半年多才听完)的小说,要在一个多小时内演绎出来,已经非常不错了,最后罗辑和史强解释黑暗森林法则和与三体人建立威慑那段还是非常带感的!《三体》电影和电视剧也都在拍了,说实话并不是很期待,总感觉会毁原著,而且也不太喜欢剧版三体的选角(汪淼史强都不是心目中的样子),不好看的话就不追了哈哈哈。

对了还有王自健的《人类简史》,也是蛮不错的,不是舞台剧而是以演讲的方式,内容的话我记得没有覆盖到全书,但前半部分就已经很精彩了!当时读这本书也是读了一半就没接着看完了。。。(啊我一定要重新读一遍),但仅仅是一半尤瓦尔赫拉利的脑洞和他对人类进程的一些客观描述以及观点就足以震惊我浅薄的知识量,而王自健的讲述我觉得还是讲到了精华的。《人类简史》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营销出来的那类。。。(dddd)

我居然把《未来简史》给漏了!《未来简史》正好是疫情期间无法开学在家听的,当时听第一章觉得特别应景。一年多过去了,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已超过500万,虽然疫苗以从未有过的速度迅速被研发出来,疫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疫情依然像一颗炸弹随时爆炸,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不小改变:口罩、健康码、封校、核酸检测、测温,我已经快忘记了疫情前的生活了,如果没有医学的迅速发展,新冠疫情应该也会像当初的霍乱西班牙流感一样导致更多的死亡吧,现在人类与瘟疫之间更像是一场拉锯战,我感觉还不算完全战胜,希望不久的将来,人类真的可以做到消灭所有病痛。《未来简史》是一本让人越看越沉默的书,科技将继续以指数的速度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当真的有一天人类可以战胜死亡获得永生了,随之带来的尖锐矛盾就是生存权的不平等——就算当今社会已经有诸多不平等了,但每个人面对死亡都是平等的,当富人可以用财富换取生命,而穷人只能等死时,这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涉及到人权、人性了。这让我想到了《三体》里的情节,地球人面对即将到来的三体舰队入侵,究竟谁配坐上飞船躲避战争?有钱人?高知学者?那普通人就不配活下去吗?生存权的问题是无解的。思想自由也无疑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我们早已被大数据、人工智能控制,未来算法将比我们更了解自己,说不定找对象也不用人群里苦苦寻觅了,大数据直接帮你匹配出一个“唯一契合灵魂”。最后再留一段当时听完记下来的话吧: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所有生物都是算法,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智能正与意识脱钩;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要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更有价值?等到无意识但具有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留着慢慢思考。

下一本是听了一点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王劲松老师以老年万历的视角回忆了万历皇帝的一生——少年皇帝承受的严苛要求,最信任的老师的欺骗,在选择长子还是自己最爱的儿子立储问题上与百官的抗争……提起万历人们大都会知道他多年不上朝,但背后的多重因素以及万历的人生还是值得好好了解的,看完这个之后我会好好把《万历十五年》听完的!

再下一本,也是听了一部分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真的很喜欢史航老师,这期的嘉宾解读很精彩!还有另一位老师把“霍乱”与“爱情”相类比的说法,是我之前听书时没有想到的。

《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把我看哭了……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一本书,但是最后一幕查令街八十四号的全体职员和海莲对望的那一刻突然就热泪盈眶了,对海莲对书的爱和她与十字街的人们之间的默契感到十分感动。有时间想把这本书翻出来看看。还有“最有价值的是重读一本书而不是读一本书”这个观点也很有意思,已经想把之前读过看过的很喜欢的纪录片和书翻出来重新看了。

短评

赵立新请不要停止散发你的魅力!

5分钟前
  • 上了发条
  • 力荐

这个节目的形式很棒,以一种“欲说还休”的方式推荐一本名著,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一次阅读之旅的开头不再那么迷茫……期待后面的节目,赵立新老师的台词超赞,表演张力十足,毕竟是演话剧的,真的是为了这种舞台而生的感觉。黄维德的演技有get到,拉近景看得出细腻的表情变化,很不错,如果是现场观众可能不容易get到他的很多细腻的表现点。买书!看综艺!

9分钟前
  • RT_Arata
  • 力荐

希望多一些文化类节目,少一些撕逼炒作玩闹的综艺

13分钟前
  • 膠片時代
  • 推荐

因为是《见字如面》的团队制作,所以形式上颇有点将文学解读和舞台剧表演结合起来的感觉,也是当下文化类综艺大火的跟风作品。演员的表演当然是好的,但把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的形式有待于商榷,至少它预先限制了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节目要综合一下表演和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内容解读根本可有可无。

16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有这几位真好。对于喜欢话剧和读书的人,真的是个非常好的节目。

17分钟前
  • 风推疏影離
  • 力荐

书单: Ep 1.《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Ep 2.《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Ep 3. 《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Ep 4. 《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Ep 5.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olera》;Ep 6.《查令十字街 84 号》,《84, Charing Cross Road》;Ep 7.《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Ep 8.《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Ep 9.《暗算》;Ep 10, 11.《尘埃落定》;Ep 12.《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18分钟前
  • Sloane
  • 力荐

虽只看了一集,但从表演到舞美,从立意到品质,《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一种当下国内视频节目难得的诚意与态度。看的时候,并没有对照同为表演类型的《我就是演员》,说实话压根就没想到后者,因为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倒是深深感到这个节目有《见字如面》的气质与风格。《一本好书》里好演员的表演水准和《见字如面》中好演员(同基于好演员,而非流量网红)的朗诵功力,其实都在次,这两个节目最大也是最吸引我的特质,都是建立在文字,文本,文学之上。难能可贵。

21分钟前
  • 刘忆斯
  • 力荐

一个非常棒的尝试,通过舞台戏剧演绎,以及嘉宾片段解读等诠释一本名著,知识的载体从书本到音频到视频舞台剧,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像品书人陈晓楠说的,《一本好书》其实就是提一个头,希望引发你的兴趣你的思考,希望你捧读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完整的角度,可能你会有自己的思考。

26分钟前
  • 书剑恩仇
  • 力荐

话剧即视感,被黄维德和赵立新惊艳到,买了《月亮与六便士》还没看呢,我得赶紧去瞧瞧了,千万可别烂尾。

30分钟前
  • 小马
  • 力荐

说实话…这个节目做的有点儿雷到我…本以为是读书节目,看了宣传满心期待…但在当我打开节目正片的时候,却发现是改编版话剧…其实找一群戏剧大咖来演戏是没错的,演技也是没错的…但配上名著就无比的尬,比如第一期赵立新版的《六便士》一口一个毛姆,天啊…整个拉低了演员本身的身价…那些投机的观众啊,还是自己抽出来时间去读读书吧!

35分钟前
  • yinier
  • 还行

形式很好,其实只是一个引子,用话剧的方式为观众推荐了一本好书,同时还有解读和点评,同时看各位演员飙戏,也是一种享受,节目整体上做到了雅俗共赏。但因为形式所限,也只能做到点题的作用,无法深入太多,毕竟,真正的一本好书,需要读者真正的去品读,才会有更多的收获。PS:月亮六便士,疯子和天才就在一瞬间。PPS:黄维德真的是太像陈赫了。3.6

3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除了嘉宾,目前一切都好。

39分钟前
  • Raen
  • 推荐

十分惊艳的综艺。想知道读什么书,就去看《一本好书》吧。真的重新认识了赵立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仙男人啊。对,毛姆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一定看过毛姆的书,不止一本。这里只有他在演话剧,其他人都是小品。他站在聚光灯下,没有过多的肢体语言,靠着台词,断句,语气,以及脸上神情的转换,就让毛姆从字里行间真真地站了起来!

42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力荐

这个节目的意义重大,意外地好看,朴素又扎实。这样的节目不仅仅是观众对好演员的重新认识也对好内容的重新认定和挽救,是内容产业的一个重新定位的信号,让大家了解不是没有好东西,也不是没有市场,更不是观众不需要,而是没人有信心觉得好东西有市场,此节目对文化和影视行业都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节目制作的也好,以舞台剧的形式去演绎一本书的精华,成本不如电影那么高,风险小,但又让书的内容被大家了解,降低阅读门槛。这样的节目越多,那么浅阅读就少了。再就是这个节目的商业化做的也很好,得益于这个团队之前的口碑,这样节目才能活下去,才不那么悲壮。很赞,很好,真好。瑕疵就是建议把专家点评环节取消掉,专家们坐在那里装,看上去很难受。

44分钟前
  • 不码字
  • 力荐

《查林十字街84号》这一期太棒了,一直在起鸡皮疙瘩。这一集是,一个说书的舞台剧演绎一场爱书人书写的有关于书的真实故事。节目继续追,书也接着看!

45分钟前
  • 阿麦
  • 力荐

毛姆是我最爱的作家,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月亮”给我青年时代对理想与现实这对永恒的话题以启迪。说说节目,总体不错,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赵立新演的毛姆过于放大了自己的性格,尤其是开头毛姆是个刚刚有些名气的青年作家,和五年后的毛姆应该有所变化;黄维德演的斯特里克兰德又过于收敛,看不出他在潦倒的生活中所获取到的自由和丧失良知后的可憎嘴脸,与原著人物形象有些出入。

50分钟前
  • 李先生
  • 力荐

关老师很厉害,故事编得很完整。能让人看懂,故事讲述的很清楚。把一本书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有点有面的完整的呈现给大家。很棒。赵立新和黄维德演得还都不错。而且能明显看得出他俩出身不同。赵立新舞台剧出身,比较夸张。黄维德电视出身,比较细腻自然。在特写镜头面前,这种特质很明显。黄维德的斯特里,感觉更沉入角色,让人觉得是这个人,不出戏。赵立新感觉演得有点油,浮在面上,不深入,容易跳戏。也许是因为他演的毛姆要跳出来讲故事的缘故?反正两人对手戏的时候,毛姆感觉差口气,容易让人出戏。也许舞台看会好一些,但电视上,有这种感觉。

53分钟前
  • 行走
  • 力荐

读书时的想象是无穷无边的,影视化还原本身就有很大难度,节目组排成这样只有颁奖,拒绝鸡蛋挑骨头。因为读过书,读书本身有深刻印象,先看了《月亮与六便士》《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查令十字街87号》三期,比起李少红的《新红楼梦》,这些作品的舞台化呈现已经相当良心了,个人觉得《查令街》一期最佳,之前没有听过尤靖茹,她演的海莲真的很形象了。一面刷综艺,一面可以回到书斋里,这个综艺的担当和责任感就已经满分了。

55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这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明显多了起来,综艺节目越来越重视老戏骨的演技,不再是清一色的小鲜肉的娱乐节目,希望这种风潮能够更好的发展

59分钟前
  • 啦啦啦啦
  • 力荐

很喜欢喻恩泰说的,买完书把它放在你能看见的不同的角落,总有一天你会翻开它,像个朋友,多聊一会儿。被查令街感动被尤靖茹圈粉。一半是读过的一本是没读过的,这个比例很好(这个十六岁的霍顿也太像金城武了吧)

1小时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