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入殓师》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人生课题
豆瓣的影迷们,大家好。我是泷田洋二郎。由我执导的电影《入殓师》在经过4K修复后,终于在大银幕和中国观众见面了。
这部电影凝聚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创作者。久石让先生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无与伦比的音乐。我也还记得本木雅弘为了这个特别的角色花了很长时间去观察和学习,甚至每天在拍摄后练习大提琴。《入殓师》这部作品让各方面的才华在其中碰撞,并产生了最大的化学反应。
回想起来,在创作初期,我们完全不知道它将会成为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更多地经历与他人的分别,亦会被深深触动。大家当然是对生离死别是敬而远之的,连想都不愿去想,当然也不愿去彩排和预演。但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上,内心都知道那一天早晚总会真正来临,所以会有种想偷偷窥视一下的心态。
离别,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出发点。我们以“人人终将面对的事”为线索,不停地做采访,甚至亲自参与到入殓仪式中,不断摸索我们为自己设下的课题,《入殓师》就在这样的摸索和尝试中诞生了。也是拜它所赐,我们有幸体验了一些其他人未曾有的经历。影片到最后也赢得了大家的褒奖。13年后还能像这样,以修复后的面目重新上映,是我作为导演的无上荣誉。
这次能够在影院公映我简直像做梦一样,也希望能多多听到大家的反馈,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去中国的影院悄悄地看大家的反应!还请大家多帮我们宣传哦,非常感谢。
2 ) 窥见人文关怀
电影是别人推荐的,一直不敢看,感觉会很诡异,看完电影之后,对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失意落魄的大提琴家和妻子一起回到孩时的家,阴差阳错进了婚丧公司的入殓师行业。和第一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一样,恐惧排斥,不理解也不情愿做,无奈生活窘迫,向高薪低了头。当看到社长为一个个因为各种原因死去的人们进行入殓前的清洗和化妆,脸上带着温柔亲切的笑容,手法轻柔又利落,像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表演,他被感动了。原来入殓师代表着对死者最后一次的敬意,也代表着对生命的敬意。
当感知变得悲悯有灵性,琴声也会变得不一样。大提琴独特的悲凉与呜咽穿透河流山川到达了更远的地方。一声声是安抚是祝愿是祈祷,丝丝缕缕沁入大地。
妻子对他有过误解,甚至觉得这个职业不体面,以后孩子也会因为父亲的职业遭到同学耻笑。直到镇上的邻居大婶过世,丈夫亲自为其清洗化妆,完成入殓的仪式,慢慢理解了丈夫,慢慢支持着丈夫。
影片中最催人泪下的一幕是多年不见的父亲死了,男人慢慢地为父亲进行入殓仪式,脑海中父亲的模样渐渐清晰,隐忍着的泪水与大提琴的荒辽低沉交织在一起呜咽,男人拿起父亲手中握的鹅卵石放在妻子的小腹上让肚子里的小生命感知,窗外光影朦胧,日光缱绻,空气中流动着无言的感动。
日本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全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多数,这样一部影片彰显了日本的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激。死前的道别就像一场仪式,纪念一生。原来不一定面对死亡,只能嚎啕大哭,还能这样轻柔慈悲,隐忍地落泪,微笑着祝福。
3 ) 你是否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柔软?
电影评价很高,于是选了它作为午夜要看的电影。边上的朋友还哼唧说万一很恐怖怎么办,我安慰她,有我在,别怕。
一开始就知道会是一部温暖的片子,演员很温暖,风景很温暖。小林君是天生的好人,眼角下垂很容易作可怜状。乐团解散,面对自己刚刚高价购入的大提琴只有沮丧和焦虑,丝毫没有怒意。广末饰演的美香是家庭天使,即使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只是弱弱地说,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即使是澡堂老板的儿子一开始恨恨地说,找一个正经的工作吧,也在母亲被火化,火花窜起的那一刻,失声恫哭。
小林夫妻离开了东京搬去了乡村,从此温暖的乡村风景便一发不可收拾。雪山,湿地,溪水,白鹅交织着小林君的大提琴声,划过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日本是个矛盾且极端的民族。一边肆无忌惮地拍着AV,一边缓慢细腻地用几近艺术的方式贴近你,青春,死亡以及终极关怀。一方面设计各类变态的情节虐待演员,一方面用无比虔诚的方式让你相信他们内心的强大,纯净。但是无论如何,它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得很好。中国是一个终极关怀做得很糟糕的国家,死亡是让人恐惧的,人们粗暴地回绝它。小林君在给他父亲擦拭的时候,紧抿着嘴巴泪水从眼角滑落,他是如此温暖和柔软地对待曾经抛弃他的父亲。澡堂的老头说,作为看门人,他每天都要把不同的人送出门到另一个世界,然后微笑地和他们说,路上小心,会再见的。
前不久看了鲁豫给侯佩岑作的访谈,她说,父亲在火化以后只剩下一具白骨,工作人员和她说,父亲的骨头很好,烧了以后还是很白,她听到的时候很高兴,但是当工作人员要把骨头一一敲碎,放在盒子里时,她就哭了,骨头再好又怎么样,最后都是要变成一堆灰烬。她说,后来才发现人生不是结果,因为人人结果都一样,而是旅途,不能只有简单快乐,也必然要有难过之事,这样才完整。
我们每走一步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得到便成幸福。考试,升迁,结婚,但其实结果连同它得到的过程便连接成了一生。好的你要经过,不好的也是经过。所不同的是,你是否在感谢光明的同时依旧感激黑暗;你是否在难过的时候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柔软?
4 ) 《入殓师》:我曾经也是入殓师
她走的时候,我在屋里只守了11天。
刚过完春节,我喂她吃了年夜饭: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香肠在我们那里是一个很神奇的食物,代表的含义很神奇。或许我不应该用神奇来形容的。我记得她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养一头猪,所以过年的时候就没有自家的猪肉,于是到了过年前邻居或者亲人就会送一点猪肉以及一两节香肠。我春节期间在家待一两天而已,她会把那个香肠蒸好,留给我吃。有一次,香肠蒸好的,我临时有事情走了,没在家吃饭,第二天回来的时候,香肠一点也没动,还是全部留给我。菜盘里面少了的,只是她做的臭豆腐和豆瓣酱。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就这么喂了11天后,她走了。
她走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入殓师。按照算命先生计算的良臣吉日,我们48小时不能哭泣,不能喧哗,让她安静的离开,不带走任何一滴眼泪。说,那是因为她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去,她走的前一天,她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都没吃。我始终认为她是被饿死的。
48小时之后我开始给她洗澡,腐烂的背,她走的时候,连一个完整的皮囊都没有。骨瘦如柴,你可以完整的理解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甚至都不如柴,她走的时候,天特别凉,亲戚朋友来送别,冷的哆嗦,我爬到门口的一颗树上,用了半个小时把树枝锯断,然后再分成小块,一把火烧了,供他们取暖,没有人帮我,我看见他们呆呆的眼神,比我还绝望,是冷的麻木,还是解脱?
换衣服,没任何新衣服,都是她以前的旧衣服,有两三件衣服专门整理了放在一边,像是她早为自己准备的。她不肯多花一分钱,走的前两天还告诉我,抽屉里有80多快钱,我知道那是她捡废品后卖的钱攒起来的,我每年回家两次,她就给我两次,我离开她去异地读书的时候,她时刻担心我没钱花,因为“在外面没钱花很丢人的”。
没有化妆,她一辈子都不曾化妆,只是简单的梳了一下头发。我抱起她,放在简单的棺材里面,那一夜我们都没睡觉,5个男人,像群孩子,时而吃饭,时而抽烟,时而大哭,时而聊天,就这样,待了一通宵,天亮的时候,有人杀了一只鸡,鸡血淋在棺材前,装满纸钱灰的脸盆被狠狠的摔出门,抬起她来,出殡。
我坐在汽车驾驶室里面,看着车前行,后面是4个男人,看着棺材,一路鞭炮,没有人说话。到火葬场,到处都是人,排队。轮到她的时候,我抱起了她,轻的很,轻的就像鸿毛。我抱起了她,重的很,比泰山还重,这,是一辈子的重量。我没有被允许进入火葬间,重重的跪在那里,不敢抬头,我,无法看到她最后的尊荣。
骨灰盒放在早已挖好的坑里面,我用手捧起一把土,慢慢的把她掩埋。众人拉起了我,大家开始吆喝着用巨大的铁锹铲着泥土开始埋葬。
你害怕吗?你一定害怕,那又不是你的亲人。但是你你很善良,你不知道怎么拒绝。于是,小林君,你成了入殓师。我看见你艺术的温柔。影片开始就撼动了我,他那么艺术,那么虔诚,那么温柔。
这张碟买了这么久了才放进碟机,一口起看完,连厕所都不记得去。我一滴眼泪都没流,看完电影的时候,安静的关掉电视,关灯睡觉。有很多东西,你真的无法忘却,也已经经常被提起。妈的,我怎么会在清明节的晚上,莫名其妙的看这张碟?
我想起,她的骨灰盒是用红色的布包起来的,很烫很烫,放在我的双腿上,走,我们,回家。
=====
我回乡去了奶奶的坟。奶奶的坟已经和爷爷的合在一起了,立了一个巨大的碑,新挖的泥土里面夹杂着正在成长的杂草,即使被连根挖起,还被前段时间的暴雪洗礼,他们还是那么青青的,换到坟上了,这些草还会继续生长的。坟的尖上一束枯草,虽然是死的,但却看着欣欣向荣。风吹来的时候,这把枯草摇来摇去,像是在和亲人招手。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坟头上立一把枯草。
奶奶的碑上写满了子子孙孙,好多我不知道的名字,我才发现我几年没回乡看望亲人,好多亲人家里又添新丁了,那些表哥表姐们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我却不曾知道,这个家族所有的子子孙孙每年都是正月初一在奶奶住的地方相聚,现在奶奶去世了,我们只能也只会在奶奶的碑上相聚。奶奶也终于和爷爷团聚了。2008年2月20日。
5 ) 没有终站,怎是旅程
去到机场的次数多了,于是就好像有了理由,面对着到港班机处翘首期望的,或是离港班机处依依不舍的人群,有了习惯性的预期。
经常有人将此生比做旅程,只不过,这一趟长途,开始不由我们决定,离开,虽然百般不愿,再多不舍,也不能硬生生的停留在终站,还是要走——甚至,连走得风光还是安静,祥和还是热闹,都要由旁人来定夺。
我们赞美一切生命,所以每一次新的上路,总有人在旁边拍着自己的肩膀,笑中带着依恋,带着祝福送我们启程,大概都在期望一次新的经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连生命也不例外,分明以眼泪开启大门,旁的人却都在笑,至到了一切结束,却没有人愿意面对。是因为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重头再来,而结束,只得一次么?所以“凤凰涅槃”便成为了结束的最高境界,皆因它通往重生。
我们都会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怎么知道生何所依?
因为一生只有一次,所以才避之不及么,哪里要花什么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样的最后一站呢?像是地铁的终点,大部分人恐怕都未曾去过,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地图上的一个点罢了。但是这样一个点,也要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享受自己所爱的人的亲吻,画上自己中意的妆容,梳理一丝丝的头发,安静的在三长两短中睡下才好的,才算走完这一趟长途——从起点就不得休息的灵魂,终于停靠。
我笔下写起来这样轻松,难免有脱离残酷现实之感,连自己也必须承认,若是每夜睡在我身边的人是专门和尸体打交道的,说不毛骨悚然,简直是自欺欺人了。所以一向温柔可亲的妻子才会这样问小林君,
“我到现在都没有反对过吧?你说不想拉大提琴时也是,说想回乡下时也是,我只是笑着跟着你而已。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所以,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
面对妻子隐忍而又坚定的责问,小林君怔怔的拒绝了。至此,电影前半部分伴君走天涯的妻子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荡到谷底——不是我不能理解她对丈夫职业的反感,不,并不是因为这种情理之中的排斥而讨厌这样的责问,只是一下子想到通选社会学课上,老师所说的,永远不要为了你的爱人牺牲,除非能够做到永远不提及,不然两个人日后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尤其是发生争执时,准会以“我之前为了你怎样怎样”而来要挟对方。
这样说似乎有些过分地直接了,然而以爱之名,我们套在彼此身上的枷锁,还少吗?
得不到答案的妻子回了娘家,一个人住在母亲留下的屋子里,做着入殓师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也没有好好的做饭,也没有收拾过几次屋子,仅有的休闲是在雪山背景蓝天帷幔中,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拨弄他孩提时代的大提琴,伴着逐渐融化的河水,远方归家的大雁,演奏“念天地之悠悠”的婉转悠扬,虽然独自一人,却并无“怆然涕下”的孤寂。
或许因为他懂得了,无论我们信仰什么,基督的上帝,伊斯兰的真主,佛家的释迦牟尼,抑或我们只相信自己,终究,却难逃这一场离别,一场会发生在陌生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好友身上的离别。
空阔的白板上简简单单的“山下家”三个字,黑白分明的确认了那位勤劳到最后一刻的母亲的离去,此刻她躺在花团锦簇的棺木里,系着衬她的黄艳艳的颈巾,被推进黑洞洞的火化炉内。山下君听着那位五十年间都去母亲店内泡汤的长者诉说着,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走向下一程的时候,才恍然间知道,原来在小林君,社长,和上村小姐围坐着分享一盆香喷喷的炸鸡时,母亲也有庆祝那个神圣的日子,用一块小小的蛋糕——这便是她心中圣诞节的气味了。
山下君哭泣着,道声声对不起的时候,我自问,我们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究竟缺少多少爱,要补足。
像那位三十年来未曾联络过的父亲,漫天落英缤纷中第一次接到他的讯息,竟然是死讯。面对着那苍老的曲线,小林君喃喃自问,他这一生,算得了什么呢?
一箱不值钱的遗物,一对遗下的母子,一次不成功的婚外情,一份普通的工作,一间家徒四壁,一场空——直到扳开那双僵硬的手,遗漏了自己六岁的心意,才记起——一张微笑看着自己的脸,一双监督自己拉大提琴的眼,一对提着年幼的自己去泡汤的双臂,一张带着温度,交给自己沉甸甸心事的手,也唯有用自己的一双手,像是要耗尽三十年的爱与恨,思念与埋怨,将他的容颜细细描绘——那记忆中一直模糊的面孔,方才有了棱角,曾经不愿忆起,大概是唯恐记得便会提醒自己失去过什么吧。
带着冷静,准确,以及温柔的情怀,小林君送父亲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ps.一直看到最后连工作人员以及鸣谢字幕都落光,尽管是日文写成,却也能够轻易靠汉字分辨出“方言指导”几个字。不谙日语的我,其实只能靠字幕来领会人物的对话,完全听不出什么方言,但是看到这样的一份严谨,还是肃然起敬起来。
6 ) 为离者低语,为行者咏琴
入殓师是为离者丈量阴阳两界的人。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片名直译为《送(人)》,译为《入殓师》多了几分神秘感。当然,若陌生者有了初始些微的恐惑,大抵也来源于此了。
小林就职的乐团解散了,他卖掉重金购来的大提琴,和温柔可人的妻子一同搬到乡下的故屋里居住。阴差阳错地,他成了初入行的入殓师。
那么,如何能像爱大提琴一样爱为人入殓的工作?
大提琴琴声略为低厚,因体积较大,自然不够灵活,更别说像“古典辣妹”那样了。当坐在纹着漂亮花纹的演奏椅1\3面积上时,务必要以温存的姿态,微微颔首,像拥着爱人亲密而温软的曲线一样拥着它,轻抚琴弦,声音缓缓从木质中空渗透、流淌、弥散、萦绕,宛如低语。
是的,宛如低语,恰如拉琴与入殓的无差别。
也许要知道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真性情,从其对待死亡的神情便可探许。
仪式感强烈的入殓步骤充满死者与生者的肌肤相亲。按压眼周、合拢唇瓣,抚平下颚,擦拭身体,更换丧衣,整理妆容。“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有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片中画外音如是说,也意味小林对新工作的浸入。入殓师一生大多为陌生人收拾最后的仪容,用朴实的认真融入手指的运作,来表达对死亡的敬重,守护逝者的尊严。恰似一曲低语,为离者微鸣。
很早便为音乐的力量震撼。CLAMP的《圣传》里,苍王为冤死的妹妹悲痛欲绝,近于行尸,乐师乾达婆王心生怜悯,为她奏响她妹妹最后的歌——“那天冤死的小公主,只为一个人歌唱,‘我只为姐姐一个人歌唱’”,乾达婆王的竖琴乐声引领苍王的灵魂归位,最终,苍王从绝望中醒过来:“我要像妹妹所期望的那样,为自己自由地飞翔。”那时繁花丛中乾达婆王坚定决绝地抚弄琴弦,那种冥想中的拯救就透过微黄的纸张传达而来,力透纸背。
中国民间丧事大凡要守灵三日,讲究的人家会请法士或和尚为亲人超度。整齐划一的道袍与起落相匹的木鱼声,随着氤氲青烟与经诵一起升腾。亲人泪眼朦胧在这种熏陶中怀悼,何异于,为死者的仪式其实拾掇的是生者的心。
都是离者。一个离开阳界,一些离开挚亲。看着他熟悉的面容,没有死亡的暗影,离世的瘀斑,有的只有习见的如睡去的恬淡,想想,多么抚慰。人离开,生前的至亲就会拼命地想再为他多做点什么,如果这也算其一,那就几乎与所有世界观无关。
谁来牵引生死之间的鸿线?崩、薨、逝、死,如此繁复的规则,最后凝为入殓师造就的死生无差别。所以片中那些老妪会在死去老头的脸上留下完整的唇印,也不管葬礼是否拒绝艳丽。
华丽苍生终究僵硬落幕。脑海里文化大不同的西式葬礼,也在牧师徐徐的诵咏中落下棺木。闻声的都是行者,走向异端世界的他,走向没有他的世界的他们。
异端世界如何别样,也请暂留今生的源流。小林擦拭过有易装癖的美男子,早逝的母亲、澡堂老板娘……也是擦拭每一段一唱三叹或抑扬顿挫的人生。每一格窗棂都描摹一个故事,每一寸肌肤都镌刻曾经的气息,那些生的点滴终于不再喷涌,而过滤、萃取、结晶为一颗颗水钻,再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其中的纯粹。
这些都是尚未被世人完全理解、接受的。如果新颖的生命需要一次生的洗礼,告别尘世的人是否更需要一次死的庄重?毕竟生不足百年,死亡却有万古。但入殓师本身的标签却不若仪式般神圣。片中,入殓师会被问:“你们是吃死人饭的吧?”小林的朋友会疏远他,妻子刚开始也无法接受,说他:“肮脏!”然后离开他。一如这世上每一个被赋予刻板成见的职业和人。
那么,如何比爱大提琴还爱入殓的工作?
小林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突然觉得很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定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但对入殓师的工作,就算有比拉大提琴更大的阻力,他却没有放弃。
观众观影前与观影时大抵都会对影片方方面面有个预设,《入殓师》的破就在于它不仅改变着片中人物命运的预设,也改变着观众某些世俗的观感。改变着,改变了。
整个仪式的圣洁性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入殓师的圣洁性在于,他是专注的。专注地将世上每一个不可复制不可模拟不可替代的个体化整为同样祥和的留恋,化整亲人的难舍凝视为直面的告别。
像活着一样死去,也意味着,活得更好,才是纪念。
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7 ) 《入殓师》: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死我也不会去看日本电影的。对于日本电影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约上看的《命》,那也是一个让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日本电影。其实和我一样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确实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网上根本找不到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几天,才在电驴和BT上出现DVDrip格式的下载,随之我家附近的小店里也能买到该片D5的碟片了。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触影片之前,我先接触到了这片子的原声CD,刚开始我不得不借着片子的原声在脑子里构思情节,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当影片画面和配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久石让的配乐是那么的好!这也就是吸引我看这片子的另一个诱因,不得不承认久石让作为现在少见的New-Age配乐大师,配得电影音乐毫不逊色于欧美大牌配乐大师,甚至可以说久石让的配乐让《入殓师》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因此我将以久石让的配乐作为主线,以音乐作为切入点,浅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在电影《入殓师》中的配乐艺术。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久石让的配乐和欧美的一些配乐大师是不同的,欧美的配乐大师一般比较偏爱音画同步似的“对位”关系,他们追求的是音乐“似有似无”,将音乐置于“背景”上的位置,着力让音乐来渲染环境,音乐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让的配乐是不同的,他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电影看上去节奏缓慢,但是却很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将音乐参与叙事,这是久石让配乐的高明之处,从《菊次郎的夏天》再到为奥斯卡获奖的动画长片《千与千寻》所作的配乐,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思想。而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很多欧美的“另类”配乐大师,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们的配乐就很少音画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乐参与叙事,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关于此段配乐,后面详说)。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和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这段配乐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的《Ending》里……
《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
8 ) 夙时雪安然——写在《入殓师》之后
【壹·夙雪】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
川端康成素白简洁的文字,在多年前的某个静夜,让我的心瞬间舒于平和。来自雪国的清灵雪花携着深深浅浅的物哀与禅意,寂然落于心尖,随着时光默默地沉淀于深处。
当悠长的钢琴响起,影片开幕,《入殓师》用它同样简短细腻的台词,再次带我入了那段幽玄空寂的情怀:
“孩提时感到的冬季并没有这么寒冷。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凡无奇。”
干净纯白,如夙时,雪安然。
【贰·禅意】
日本对于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丰富、细腻。樱花要在初阳早春及时赏玩,茶道要经细致碾磨冲泡方得品味,河豚要用精巧刀工切成透明得能看见底下容器花纹的薄片。特色鲜明的日本料理,尤注重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试图保持它们那种原生质的鲜美。如影片中社长和大悟追忆起去世的妻子后,一同品尝了河豚的鱼白,新鲜,只加一点盐,就好吃得叫人为难。
这种日本式的生活态度,透露着他们对于事物本质面貌的敬重。
这样的态度,同样贯穿《入殓师》的叙事过程。整部影片色彩素雅,多使用固定镜头,鲜有大段艰涩费解的独白,注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细节,音乐和镜头都是含蓄地把握着分寸,甚至很多场景都抹去了音乐伴奏。
安静的原生质的声音和画面,内敛含蓄,并不过多的渲染悲伤的气氛,点到为止。
而这种剥离了旁杂繁枝的素洁叙事,这种对于故事本质的敬重态度,置于影片中,折射出的是对于生命的敬重——
在生死间,在悲伤间,在万物彼此间,保持一种安全的距离,缱绻迂回,浅浅缭绕,不因近而亵玩,不因远而淡泊。智慧地把握着道清和说不明之间的分寸。
这种温和缓慢的状态,不知不觉,已深入观者心间。
那,便是禅意。
因此,这部片子安然且内敛。
因此,这些离别疼痛却温柔。
含蓄静独的禅意。刹那,定格永久。
【叄·独旅】
独,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状态。
记得有人曾说日本总是害怕与别人建立起过于紧密的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源自他们对于孤独情怀的理解。
中国古人的文化精髓传至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扬,如寂旅之思。执楚歌而怀泣,影独只,夜光寒,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入殓师》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旅途中独自行走。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父亲叛离,母亲逝世,乐团解散,唯一被他的妻子也一度离开自己,大悟在生活中独自咽下了无数个寂夜。妻子离别,未留子嗣,社长在心间埋了孤独与落寞,亲手将深爱的女人从自己的人生中送走。独自过了最后的圣诞,用烛光照亮了独身的影,却找不出离别后家人脸上的悲哀,澡堂的老板娘只是静静地闭上眼,一走,却是悄然。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殡仪馆的看门人,送着一个又一个人独自离开了这个世界,对这些魂灵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人生之旅,原是由无数的告别组成,每个人自来到世界那一刻起,就不断对着世间人物说着再见再见。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几十年不过匆匆一瞥。
大悟,是个懂独的人,如澡堂老板娘说的那样“是个温柔的孩子,一个人背负所有的事……一个人时也会哭的,小小的身体,肩膀颤抖着”。孤独的人生路上,他曾企图将各种让他感到不孤独的光暖都紧紧抓住,但易逝的苦痛让他屡屡跌伤。他在孤独中将自己约束,也被孤独牢牢束缚。
成为一个入殓师,意味着他要近距离直面死亡,近距离直面忽如寄的人生,近距离体会人生的意义。死亡为生者留下了深沉的意义,留给了亲友,也留给了作为入殓师的大悟。矛盾、纷争、误解、痛恨、伤感、聚散……一切都被死亡无声而用力的掩埋,一切在死亡面前都轻得不足为道。谁也不会为谁而破碎湮灭,谁也不必为谁灰飞破散。独自的人生旅途中,除了记忆什么也带不走留不下。
成为入殓师的大悟变得慈悲且坚强。独自的时候,出现在他眼中的,不再是那种无助的落寞。他不再是那个会无助地把脑袋深深埋人妻子的怀抱索求温暖,会因父亲的抛弃久久难以释怀,会一个人无助而疼痛的孩子。
一个人对着夜吃着面包,一个人开着车吃着便当,一个人拉着提琴,一个人安详地将每个人送远……这些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开始变得如此自然。大悟眼神,不再孤单。
感谢在这个独自的旅途中听过的歌,走过的路,爱过的人,痛过的事。
即便一切有所残缺,即便一切并不完满,却让独自的路变得不再孤独。
从此,有了不再惧怕孤独的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淡定而从容。
【肆·意象】
因为懂得独的含义,日本人总是含蓄地用一种可称之为“淡爱”的方式处理着人与人间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表情节制,用词客套。
他们的含蓄让他们习惯寄意于物,对季节天候、事物细节都非常敏感,于是有了各种寓意深远的的意象,渗透进了深远意义。
雪,是首先出现于影片中的意象。
日本列岛受季风的规律影响,冬夏季长,冬季常多雪。洁白纯净的雪,常常作为日本电影里的意象出现。如《铁道员》里的幌舞之雪,《情书》里的林原之雪,《细雪》里的初阳之雪。影片给雪赋予了各自的生命,雪也渲染着情节的步步推进。
《入殓师》影片的开始,便是大悟驱车于大雪纷飞的道路。纷飞的雪花,让前方路的模糊难觅,苍茫,死寂,也浅浅地带着一种淡淡的安然。在这样的雪中,我们走入了影片,也走入了故事与角色构架起的世界。随着影片的发展,车窗外的雪渐渐止息,窗外不再是肆虐的暴雪,而是在阳光照耀下的平静雪原,迎接着春的降临。
在雪落雪消中,改变的不仅是四季,还有人世。
大提琴,是贯穿于电影始终的意象。
第一个制作出提琴的人一定是深陷情感的人。他用女人背部的线条曲线来设计提琴,当演奏者将提琴拥入怀中,温柔颔首地将曲子缓缓奏出时,温情随之流溢。
每当大悟卷进过去的回忆之中时,他便想到了拉大提琴。大悟自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练习大提琴,他用小小的身躯,负起了当时比自己个头还大的大提琴,也负起了生活给他的束缚与重压。此琴,为谁奏?为父亲?为乐团?还是为自己这难辨前路的人生?那时的大悟总是把自己捆绑得过于紧,所以初时拉提琴总带着那种牵绊与约束。在偌大的乐团里,他如一根紧绷的弦,时刻警惕着自己的步调。他音乐与他的人生一样无法肆意。乐团解散这一突来的紊乱,就让他瞬间迷失了自己的路。
但随着大悟成长,他拉提琴的表情和姿势越来越放松、自信。于雪地,于草原,于黑夜,终于畅然的他,开始为自己,为生活,为自然,为世界而演奏。这样的旋律,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
小石头,是用于影片煽情的重要意象。自旧旧的提琴和旧时光的藏匿下找出,自大悟的手送入妻子的手,自死去父亲紧握的手中滑落,于是一切不道自明。
天鹅这一比喻蒙太奇镜头,出现在大悟演奏提琴的夜晚之后,也出现在在澡堂老板娘火化之后,形象高贵而圣洁。
在石桥下逆流而上“为了死亡而努力”鱼,在简单画面中营造着寓意深远。
……
影片因缀入各种意象变得丰满。
意象是一种寂静且诗意的声音。无处不在。
各种寂静的声音在永恒的自在中相互应答,超然于叙述之外,超然于生死之外。
【伍·在意】
寄意于物的日本文化在风雅的困寂中追求着浪漫的物哀。而以“真实”为基础的物哀文化虽有自然物层次的“哀”,但关乎世相的“哀”和人的“哀”却是与生活紧紧相关。
看《入殓师》的同时,恰巧遇上西西的文字。
在《像我这样一个女子》里,她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入殓者的故事。故事里的女子凭借着自己的技艺,寂寞而孤独地创造着世间“最安详的死者”,让已逝的面孔心平气和,仿佛“死亡真的是最佳的安息”。在男友面前,她对自己的职业,总是遮遮掩掩。阳光般的男友把阳光带进来她的世界,带到她身边。可即便如此,她还是触摸不到阳光。因为,她早已被自己阴冷的内心独白包络得快呀窒息。
看着他,她总是在疼痛地想着:“她的双手,触及他的肌肤时,会不会令他想起,这竟是一双长期轻抚死者的手呢。”
她把自己关在难以脱离的冷寂,孤寞如寒原。
但一切不过是自己,太在意
将这相似的两场经历摆在一起,我似乎读懂了美香,读懂了她对着大悟说着“你不觉得羞耻么” “我真的很难过”,甚至大声喊出“肮脏”这些字眼时的内心的苦痛挣扎。
那种近在切肤间的死亡是如此阴冷而可怕,如冷风般像能把人瞬间吞噬。她在意,在意的并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大悟。自己的男人这么贴近死亡,贴近阴冷恐惧的尸体,怎能让人不在意?
因为在乎所以在意,即使有时候的在意可能带上无理取闹的标签。
大悟选择用沉默面对美香的在意。
因为,那种害怕他也懂。在初接触死者的那段日子,他也是如此恐慌,必须用力拥抱抚摸美香来感受那种活生生的温暖。所以他懂得美香的在意。
但当美香一个人走向车站时,大悟没有出身挽留,没有作任何追赶和解释。他只是默默地坐在榻榻米上,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内心的纠葛中黯然地沉进自己的小洞穴里。
大悟的沉默不代表他不在意,他只是明白很多时候,解释与言语是如此苍白无力。很多时候,只是自己说服不了自己。每种理由总有自己的道理,但当道理和道理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矛盾了。所以当所有的理由在脑海里都施展不了力量时,只能把一切都交给时间。让时间润滑那粗糙得相互摩擦出刺耳声响的两件事物的表面,将一切都归于平和。
从挣扎到理解,从介意到释怀,从曾经的我到现在的我,从现在的你到之后的你……释怀的美香终于走过了那段距离。
把你交给时间,是因为相信你能越过自己构架出的这段距离,是因为相信各种距离其实不成距离,它们不过是段段留白,让心拥有得以回旋的余地。
所以,我独留,为等你。
【陆·离逝】
入殓的现场,大悟怀着敬重之心,怀着温柔的情感,用冷静准确的技艺来完成一切程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让独立离别的生命在最后一幕有了他永恒的美丽。静谧,安宁,伴随着他的,是他自己低低的呼吸,身边的一切缓慢得忘记了时间。
时光伴随着人世的流转,划过每一座墓碑的肩头,留下的是同样的印记。生命终有结束,死亡却可以成为一段温柔的告别。“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死者的心停止了悲鸣,生命静静离逝而非枯萎,只是带着生者的伤痛化为记忆中久驻的守护。
愿离逝悄然,
愿死者安然,
愿留下的记忆化为满地的阳光,将所有的伤痛,静静温干。
-end-
“很轻的电影很重的人生”
我觉得这个电影不是讲死亡 甚至什么追忆怀念云云 而是讲一个人在逆境中如何面对世俗的目光生活 从在意别人的眼光 到最后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高度认同它 与世界沟通 还有宽恕他人 从而达到自我的新生 从这个角度来讲 这部电影是更像是一部励志片 而不是简单的感情片
日本人的表演还是太做作
是好看的,但太工整了,所有人物的动机与选择都指向了唯一的结果,反而情绪没能进入到营造的整个氛围里,就是完全属于豆瓣top250 stereotype的那类电影。
我可能看这个片子太晚了,现在看不太有深的触动,反而会觉得情节制式化。澡堂奶奶的离世,太太的理解,父亲逝世时握紧的石子和亲缘关系的和解都可以猜到。临近结尾同场观众有很多啜泣和翻纸巾的声音,而我只觉得广末凉子扮演的女性角色太传统太刻板化了,“完美”的日本家庭主妇,永远微笑体贴理解的女性伴侣。
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棺材)是由他人决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入殓师就是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东亚三兄弟这个儒家体系(包括日本那个变种儒家文化)都有这个臭毛病,活着的时候一忍又忍,死了却“人都死了”就各种迁就了。想成为女性的儿子被父亲接受了、想穿长筒袜的老奶奶葬礼上穿上了,一辈子糟糠妻的女人死后让丈夫知道自己的美貌。想到从小的唯物论教育下死亡就一切的湮灭,以上的事情让人更加难过了。
很温柔很温柔。。眼泪有很多种,这是非常有劲道,非常耐人寻味的一颗
本来想说毫无共鸣,但是看到石头从手心落出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我突然想明白,以前一直认为怨恨到死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如果看到你死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原谅你的一切。
草野中木本拉奏提琴的容色有忧郁的神采.每一道程序日本人一贯的谨慎严肃和精微.对于逝去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尊重了.死亡并非代表一切终止了好的人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于是才有谅解释怀充满了怜恤与爱的感情.感动由是草野上徜徉的音乐,飞起了生命的律动.
好吃得让人为难
死是活人的事情
澡堂奶奶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一个同样与辛勤劳作过上大半辈子的女人,她满头的银发只是为了缕清身边人的烦恼而生长。看着入殓者认真的擦拭她的身体,我想到小时候外婆也认真的擦拭过光溜溜的我。外婆应该不会介意来世由陌生人为她添上厚厚的新衣,就像她今生也不会介意岁月如何为她添上厚厚的皱纹。
既然死是每个人终须面对的,何苦还挣扎于那些无谓的事情上?喝过的酒、爱过的人、浪费过的力气、余留下的残念、望不见的未来……凡此种种,终有一天烟消云散。我仿佛看见玫瑰落在眼睑上,作无人之眠。那里是我们曾眷恋和执着过的生命,还有无法逃离的死亡。
迷恋死亡仪式的日本人
入殓师老板在自家店铺楼顶的玻璃花房里烤河豚鱼白吃,四周都是绿葱葱的植物。
入殓既是生者的最后道别,也是死者的洒脱上路。生死之间,皆是肃穆。
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
这电影槽点太多了吧……男主的老婆(女主),顺从,奉献,包揽家务且引以为傲……符号化地代表世俗的眼光,自己离家出走自己又回来,就像一个没脑子乱发脾气的人,而男主一心事业,感觉根本没在意这事。女主回来之后说:家里没我不行吧,我晕…哪里不行…是男主吃面包奶油配刺身不行?还是一个月打扫一次卫生不行?这个形象就是个单薄符号化的妻子形象,令人不适。男主的爹…不明白最后的情节要表达什么…为啥抛弃了小孩不敢回去看他,还整得自己很有苦衷的样子?自己抛家弃子但也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得到同情了吗…(另一个女角色也是)。而且中间女主说男主的妈妈还爱着男主的爹…这得多想不开…我就当她仅仅是认同他爹的音乐品味。最后的疑问:怎么得到这么高分的…08年大家不吐槽这些点吗?也不是没有优点…但我不会看第二次
12年后大银幕重温,依旧感人,但这次看到了些瑕疵,比如广末凉子这个角色太工具人了,完全看不出男主对她有什么爱,她好像也只是为了孩子才回来原谅男主,好卑微。但是关于死亡教育,关于告别,没有电影比这部更完美了。那些入殓的仪式,都好美,好温柔。殡葬馆的老爷爷说的好有哲理:殡葬行业的人都是守门人,帮助每一个人度过这扇门去往另一个世界,并且告诉他们:路上小心,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