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6

主演:翟毓红  许子东  杨雨  林更新  归亚蕾  张国立  王耀庆  蒋勤勤  何冰  徐涛  张家声  王帆  张腾岳  张涵予  

导演:关正文

 剧照

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2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3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4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5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6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3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4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5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6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7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8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19见字如面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8

详细剧情

  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由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国内顶尖视频创作团队实力文化制作。《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 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长篇影评

 1 ) 书信整理~~

第一期:
1.黑夫家书,中国第一封私人书信,春秋时代。(林更新)
2.萧红写给弟弟的信,1941年。(归亚蕾)
3.韩愈,告鳄鱼文,唐。(张国立)
4.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2007年。(归亚蕾)
5.曹禺和黄永玉互信,1983年(张国立,王耀庆)
6.邓丽君写给庄奴,1979年(蒋勤勤)
第二期:
1.刘慈欣写给女儿,2013年(王耀庆)
2.代阎姬写给宇文护,公元557年。(归亚蕾)(这篇翻译挺好的)
3.林则徐写给夫人,1841年(张涵予)(节目组提炼的主题“皇上还想照顾我”是在暴露节目组水平么……)
4.郑国强和郑艺互信,2010年(何冰,林更新)
5.林徽因写给徐志摩,1921年(蒋勤勤)
6.李小龙写给妻子,1971年(王耀庆)

个人觉得能看出来节目组选信太散了。目前我看的12封信都可以分成好几期了,君臣,亲人,爱情,知己等等,还不如同样的放到一起呢……没有一个共同点嘉宾也很不好评,我看到通稿说节目组故意避开了有名的信,其实琐碎平凡的信更难点评,还不如用知名度高的呢,比如与妻书,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许广平鲁迅两地书,平凡人的之前我在读者也看到一个两地书,是飞机失事重伤父子的通信,也挺好的。现在坐等后面的信,其实除了主持人嘉宾,节目组选信也有锅。选信的锅暂时没有人说,其实还是有问题的

第三期:
1.陈寅恪写给傅斯年,1936年4月8日(张国立)
2.毛泽东写给雷经天,黄克功案件,1937年10月10日(何冰)
3.知青桃桃写给父母,1973年8月24日(蒋勤勤)
4.罗永浩写给俞敏洪,2000年10月(林更新)
5.李白写给韩荆州,唐(王耀庆)
6.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写给全世界,1983年(归亚蕾)
7.夏完淳写给母亲,清顺治四年(林更新)

第四期:
1.张起元等联名给林森,施剑翘为父报仇事件,1935年12月(何冰)(宋大人读这个不能更好)
2.张爱玲写给王家卫,关于半生缘小说改编电影,1995年7月5日(归亚蕾)
3.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1906年10月24日(王耀庆)
4.徐志摩和陆小曼互信,1925年(徐涛,蒋勤勤)
5.曹越华写给王德懿,中国远征军翻译写给未婚妻,1944年(林更新)

第五期:
1.袁志超写给弟弟袁军,两军交战与俘虏和百姓,1949年5月31日(张涵予)
2.杨恽写给孙会宗,回复孙会宗指责他的信,杨恽是司马迁外孙。公元前54年5月(何冰)
3.陈京莹写给父亲,甲午海战之前的绝笔,1894年9月(徐涛)
4.黄宗英和冯亦代互信,1993年2月,黄宗英写给冯亦代,催婚233;1999年7月,冯亦代写给黄宗英,最后一封情书(归亚蕾,张家声)
5.婉容和文绣互信(蒋勤勤)
6.溥仪写给斯大林,请求苏联收留,1949年7月29日(王耀庆)

第六期:
1.胡琏写给父亲和妻子,石牌保卫战前,1943年5月27日(王耀庆)
2.闻一多写给父母,参加五四运动留校,1919年5月17日(张国立)
3.吴聪灵写给范美忠,致范美忠先生的道歉信,2015年5月12日(王帆)(许子东老师的点评非常经典)
4.三毛写给王洛宾,四十多岁的三毛表达对七十多岁的“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爱意(最终王洛宾没有接受)1990年4月27日(归亚蕾)
5.宋振庭和夏衍互信,宋振庭是辽宁省宣传部部长曾在运动中伤害过夏衍,而当宋振庭生病手术,夏衍不计前嫌探望,宋振庭写信感谢并致歉当年之事,而夏衍表示并不在意且让他养好身体。这两封信都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1984年9月(张涵予,张腾岳)
6.史铁生写给盲童朋友的公开信,1993年(徐涛)

第七期:
1.四川省会警察局发布的征兵通告,1937年12月(张涵予)
2.日军和解放军的互信,所谓仁义之师,这两封信节目组的题目很好。用节目组题目标注一下
(为了尽力挽救其生命)八路军山东第五支队写给日军第十九大队,八路军在战斗中救了日本战俘并收容尸体,然而条件不足不能救治,将伤员及遗体返回日军。时间大约1942年到1944年之间(林更新)
(请诸君保重身体,来日战场相见)加藤写给八路军司令官及解放联盟诸君,是上一封的回信,时间同上(何冰)
3.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与高司谏书》1036年(张国立)
4.荷西写给三毛的母亲,三毛和荷西闹了矛盾回娘家,荷西写给岳母告知三毛情况。1970年代(王耀庆)
5.白求恩写给聂荣臻,白求恩绝笔信,1939年11月11日(张国立)
6.贼道三痴(郑晖)写给读者,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封笔告别读者。2015年2月5日(张涵予)

第八期:
1.郑渊洁写给叶永烈,讲述初学写作的困惑,1979年2月15日(林更新)
2.唐代“离婚协议书”,与常见休妻书,放妻书不同“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王耀庆)
3.褚定侯写给哥哥褚定浩,1941年12月27日(张涵予)
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前,不多的兵力,背靠浏阳河,背水一战,所有士兵写下“遗书”寄给家人而这些士兵包括褚定侯,都在这次战争中牺牲,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我军伤亡人数远小于日军,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战。
4.蒋碧薇写给张道藩。1960年(归亚蕾)
大家小姐蒋碧薇被才华吸引嫁给穷学生徐悲鸿,而徐悲鸿后来出轨女学生,蒋碧薇离开了他,而张道藩一直爱慕蒋碧薇,此时蒋被抛弃,张的妻女不在身边,两人就一同生活了10年,然后张的妻女回国,蒋决定离开他,给他写了这封分手信。
5.张道藩写给蒋碧薇。1966年(张家声)
上一封信以后,两人一直没有联系,一个台风的夜里,张离家避雨,想起蒋碧薇,打电话告知危险,思念难抑写了这封信。
6.柳如是写给丈夫钱谦益,劝他不可投降清朝。1645年到1646年间(蒋勤勤)
柳如是与钱谦益之间也有一段浪漫的爱情,互相倾慕,隔空喊话非卿不嫁(娶),钱在已有妻室的情况下娶了柳,还给了她一个属于正妻的仪式,后来明亡,钱投降清朝,家属北上,而柳劝钱不要投降并劝其殉国,钱没有听从。后来钱谦益去世,从投降到去世也没有真正归顺,钱死后,柳也被逼死,
7.钱学森写给郭永怀,1956年9月11日(张国立)
郭永怀,物理学家,比钱学森晚回国,钱以此信欢迎他回国,并安排好他的工作生活,

这期故事好曲折……怕记不住都写下来了2333

第九期:
1.顾若璞写给两个儿子,解释为什么要他们分家,1632年(归亚蕾)
顾若璞是清代女诗人,建立蕉园诗社,被认为是贾母原型,她嫁于官宦之家,年轻守寡,撑起一个家庭,当两个儿子长大了,她知道大家庭的不易和矛盾,为儿女长远计划,她让两个儿子分家。
2.卫景安写给父母,1930年左右(林更新)
卫景安是个在外“打工”的青年,写信回家交代自己的情况,对家人的挂念,希望父亲戒赌戒烟。
3.鲁迅写给许广平,1925年3月11日(王耀庆)
这是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聊天一样解释了许广平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4.叶至善写给父亲叶圣陶,1964年9月27日(何冰)
叶至善下乡进行“四清”运动,三年自然灾害过去,大家“阶级斗争”的热情不高,都专注自己而不配合集体经济,他在信中讲述自己的困惑。
5.陈觉写给妻子赵云霄,1928年10月10日(徐涛)
赵云霄写给刚出生的女儿启明,1929年3月24日(蒋勤勤)
陈觉和赵云霄是一对夫妻,在苏联留学,信仰共产主义,被逮捕以后,陈觉先就义,赵云霄因为有孕在身在生下孩子以后就义,陈死时只有25岁,而赵也只有23岁,两人都去世以后,女儿启明给了陈觉父母抚养,然而几年后孩子也夭折了。
6.莫言写给父亲,2003年7月14日(何冰)
非典时期莫言被困北京,写信给父亲报平安并吐槽北京东西不好吃,非常想念家乡的食物。

第十期:
1.蒋介石写给陈洁如,追求她,1920年(张涵予)
2.刘伯坚写给家属至亲,交代后事,1935年3月20日(张腾岳)
3.蔡春猪写给儿子喜禾,在儿子被诊断出自闭症的时候(何冰)(感觉这封信何冰老师都快读哭了)
4.柳宗元写给王参元,王参元家失火,柳宗元去信“祝贺”(张国立)
5.叶君健未交给萧乾的信及背后的故事,内容是叶君健在批斗会上揭发萧乾,1957年(何冰)
6.邱文周写给女儿,邱文周患上癌症要离开了,写给6岁的女儿(徐涛)
7.邱文周女儿10年后给爸爸的回信(蒋勤勤)

第十一期:
1.郁达夫写给沈从文,1942年11月13日(何冰)
2.乒乓名将庄则栋写给作家叶永烈,1995年5月22日(张涵予)
3.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本来是一封平常的家信,但不久左权战死,家信成了遗书,1942年5月22日(张国立)
4.顾城写给家人的遗书,1993年10月8日(王耀庆)
5.顾城与谢烨来往书信(多封,两人初见开始相爱)1979年4到8月(徐涛,蒋勤勤)
6.王小波写给李银河,1977年(何冰)


第十二期:
1.宋云亮写给妻子胡玉华,1953年7月30日。宋云亮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将领,告诉妻子战场的情况。(张涵予)
2.路遥写给弟弟王天乐,1991年冬。这时候路遥的《人生》发表了,给他带来很多赞誉也有很多麻烦,给弟弟写信讲述这些事情和关于自己以后道路的思考。(何冰)
3.杨开慧写给弟弟杨开朗,1929年3月。这封信写好以后被杨开慧藏在老屋夹缝中,多年以后翻修才被发现,杨开慧讲述了当时的危险,希望把孩子托付给弟弟,一年以后杨开慧被捕牺牲。(蒋勤勤)
4.毛岸英写给孙嫂,1950年8月19日。孙嫂是毛岸英三兄弟的恩人,在杨开慧和三个孩子被捕以后,三个孩子最后是靠孙嫂救出,这封信是告诉和关心孙嫂近况,并希望孙嫂保持“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
5.曾国藩写给奕䜣,1870年。和奕䜣商讨“天津教案”事件的处理方式。(张涵予)
6.冯小刚和徐帆之间的情书(徐涛,蒋勤勤)

 2 ) 主持人不好不代表节目不好

刚看了第三期,忽然发现一事,陈寅恪名字的发音居然成了问题。
人名地名不宜随意改动,尤其著名的人名地名,名字背后往往涵义丰富,如果音从流俗,未历三世即已面目全非,未免人为拉远了现代与历史的距离,使本已容易遗忘的历史更易为人遗忘。
以上只是一个原因。有很多理由可以推翻它,我也并非泥古不化,改就改吧。
女主持不懂,按规范字读,无可厚非。
可是,那个女嘉宾,中文专业的老师,一口一个陈寅ke,放到任何院校的文学院系,恐怕也属特立独行之辈吧。
女主持不懂,也仅仅是无可厚非,并非无可非议,并无争议的读音,被拿来讨论一番,最后居然还是坚持了ke,简直匪夷所思。
还有说话太快了,不知道她是不是电视购物销售出身,时间赶啊赶啊,完全领会不到她应有的主持功力,如果她有的话。
这么好的节目结构,有鲁棒性,主持人不行,也不太影响节目质量。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瑕不掩瑜吧。

 3 ) 见字如面第一季随感

听过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后深感林徽因的决择是无比正确的,而且很惊叹16岁的林徽因思想情感之成熟早慧。

末代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之间的书信完全是两个天真浪漫少女的之间的交流,而且婉容信中还是中英文混杂,有些颠覆想象。

吴聪灵致范美忠倒歉信这点赞同许子东教授观点,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辱骂斥责别人的本能反应,试问我们在那种极端的危险情况下会怎么做,但无疑那些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人是英雄,但也允许自我保护的本能行为的存在,而范美忠受到批评指责后的辩解言论还是说明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他说女儿可救,母亲也不救,这种言论我觉得禽兽不如,作为老师,职业道德缺失,此谓不忠:作为人子,不愿救亲生母亲,此谓不孝,所以他连自己的名字都有辜负,既不美又不忠,所谓相由心生、心慈则貌美,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但范美忠长相就透着尖酸刻薄的丑陋。作为教师是最应该具备高尚人格品德的职业,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国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所以范美忠之流存在教师队伍中是教师行业的耻辱。作为媒体人吴聪灵的道歉信是哗众取宠,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也折射出当今的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独立思考和专业精神,一味媚俗,不能对社会道德精神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偏离了媒体人为时代书写、为民众发声的初衷,还是那个“无冕之王”吗?!

八路军山东第五支队与日军第十九大队之间的通信是很有特殊意义的,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军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大爱,在那种敌对的时期很难得。许子东教授提到日本人是消灭敌人也消灭自己,叫玉碎,不能认同,他们这种肆意侵略他国,屠杀无辜百姓的行为不配叫玉碎,而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名言佳句,更有无数身体力行的节义之士,如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不作俘虏,这当然是民族英雄,如果不幸被俘,保存自身,待战争结束被释放归国也不应该被视为耻辱,这才是体现人性的光辉和包容力。

白求恩大夫弥留之际给聂荣臻司令员的遗书,令人动容,潸然泪下。信中他事无巨细地一件件分配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给身边所有人包括前妻,这是一位多么善良、大爱、细心、体贴、温柔、宽容、真诚、坦率的人啊,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能不远万里去到异国他乡,为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一切乃至牺牲生命,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赞扬的: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蒋碧薇与张道藩之间的书信,让人只能感叹,名人婚外情是一段佳话,普通人婚外情是小三无耻,而嘉宾点评时并未做正面引导。

陈觉烈士与赵云霄烈士的书信以及刘伯坚烈士致家人的书信令人无比心痛。我常常在想这么年轻的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和意念支撑他们慨然赴死,虽然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你们不去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革命,也能象芸芸众生一样或许艰难但也有可能平安地度过一生,然而你们选择了这条充满荆棘危险的道路,你们不得已舍弃了自己的亲人甚至是刚出生的年幼的孩子,只为了未来的我们能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平的国家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

 4 ) 终于发现了国内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它让我们重新认识杨德昌和萧红!

最近两年,国内综艺节目在近些年面临着高度同质化和无法回避的创意雷同的问题,大量的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的版权似乎成为了主流。上周随着《我是歌手》第五季的开播,各大卫视打响了2017年的综艺节目收视率抢夺战。

与电视台综艺追求明星嘉宾阵容和明星真人作秀的效果不同,网络综艺节目则往往凭借着新颖的形式,另辟蹊径,取得了不俗的关注度。就在最近,便有一档不追求明星阵容的良心综艺在视频网站播出,只播出三期,便在豆瓣上获得了评分高达9.3.

要说的这档节目名叫《见字如面》,该节目在国内各种真人作秀的浮夸综艺节目泛滥的当下毫无疑问是一股“综艺清流”的存在。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邀请明星朗读书信的形式并非中国原创,而是缘起于绅士与戏剧的故乡——英国。早在2013年,为了纪念英国国家“Letters Live”书信朗读活动,国内翻译为《见信如晤》,腔调感十足。关于活动主旨,其官网上是这样写的:

见信如唔——用现场演绎来赞颂文学书信经久不衰的力量。

活动邀请音乐、影视、文艺界的名人,现场朗读近一个世纪以来令人难忘的书信。朗读者比如低音炮卷福,他因《模仿游戏》而朗读过图灵的几封书信……

还有抖森,他朗读过英国作家Gerald Durrell写给妻子的情书……

白袍巫师“甘道夫”伊恩爵爷(Sir Ian McKellen),他朗读过一个少年写给母亲的出柜信,中途数度哽咽……

此外还有裘德·洛(Jude Law),《神秘博士》主演彼得·卡帕尔蒂(Peter Capaldi)、“莫娘”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等艺术界的大咖……

中国版作为综艺节目则更强调了节目的文化涵养,所读的书信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当代普通人家的书信。作为国内首档的文化类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该节目幕后制作方由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国内顶尖视频创作团队实力文化制作。

如果有小伙伴听说过或者看过这两档节目,就可以知道《见字如面》所追求的节目效果并非明星作秀,而是通过文化来感染观众,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内涵有追求有态度的综艺节目

嘉宾点评

之所以会入这个节目的坑,是因为制作方所请的演员大都是很有实力的老戏骨,虽然出于收视率的考量也有林更新这样的年轻演员,但归亚蕾、张国立、张涵予、何冰这样的实力派演员那精彩绝伦的台词功底和声音塑造能力让这个节目变得非常精彩。

朗读嘉宾张涵予

演员有四大基本功:声、台、形、表,而朗读最考校演员台词功底,那些老戏骨们声情并茂的声音表演感觉就如同在看一场话剧一般,真正达到了所谓“见字如面”的效果。在线观看时,最常见的弹幕是:“看哭了!”

在看《黄金时代》的时候便对萧红这个人物颇有些好奇,一个才女的凋零和逝去总是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悲怆。在第一期节目中嘉宾朗读了一封萧红去世前给弟弟的一封书信。

《黄金时代》中汤唯饰演萧红

萧红写给弟弟的家书里充满了家长里短,回忆了童年时姐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但烽火年代里的动荡不安,让亲人彼此天各一方。萧红在信中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那时候的萧红客居香港,思乡甚笃却病痛缠身,只能通过一封简短的书信倾诉自己多年生活的苦闷与愁苦。那是萧红的人生走向凋零前最后的时光,而弟弟的回忆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段亮光

而最感人的则是张国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的声音塑造,他站在那里朗诵唐代韩愈的《告鳄鱼文》,语气轻松诙谐,但却带着一种坚毅与自信。正是韩愈在自己的诗里所述的态度一样:“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决绝;他和王耀庆合作的戏剧大师曹禺与国画大师黄永玉的回信朗读则尽显大师的心胸,平缓处不疾不徐声情并茂,激动处更加铿锵有力中带着儒雅与自信

王耀庆与张国立

那些书信不仅仅是一封简单的作文,更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强烈的情感被沉淀在那些平淡的话语和文字当中。

在第一期当中,最精彩的无疑是作为杨德昌和蔡琴的共同好友的归亚蕾朗读蔡琴在杨德昌死后写的一封公开信。

蔡琴与杨德昌曾经是台湾娱乐圈里最引人注目的夫妻,蔡琴是台湾最著名的女歌手,歌声细腻绵延常有润物细无声之感,杨德昌则是台湾乃至蜚声国际的电影大师。

杨德昌也曾坦言自己多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有“蔡琴的影子存在”,但二人离婚之后却被曝出长达十年的“无性婚姻”,媒体虽然猜测颇多,但蔡琴绝口不提。

直到2007年杨德昌导演去世,蔡写下一篇给杨德昌的公开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德昌的不舍与深情。

再见,杨德昌

07年7月1日 星期天,电视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杨德昌就这么走了….。 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 这个时候,叫我说什么?! 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就算说清楚,又为什么呢?! 而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 从一天最初的简短快讯,然后经过中间不断的增加数据、周边访问、调画面…, 到一天的结束,我的名字一直连着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当初,从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 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阶段似乎都得摊在镜头下….。 而今天,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 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 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曾经对他的记忆,突地袭上来; 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跪在圣经枱前,我为他的灵魂急求, 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领导他走义路, 让他行过死䕃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我感谢主在他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 我抬起不停涌上泪水的眼睛,坚定的告诉 上帝:我可以站起来! 我深深的感谢 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的爱过…; 我安静的、肯定的用手拭摸着夹在圣经中的小十字架;闭上眼,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平静、勇敢。 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 作为一个曾经的伴侣,我们一起年轻过、奋斗过。 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 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一个锐利的纪录者。 时间会给他所有的作品一个公道,他的付出不会寂寞! 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 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在这封信中最打动人的的一句话是:“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杨德昌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和蔡琴的感情是“一片空白”,而蔡琴则在多年以后才回应说:“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付出过!”

蔡琴与杨德昌

蔡琴的信中充满了对杨德昌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原谅,还有祝福和感激。当生命归于平静,有人选择坦然面对,有人选择放下过去。她说:“早知道他会这么早离开,我应该早点放手,成全他的。”

正如现场嘉宾来自香港的教授许子东所说,两个人的爱情走不到尽头不代表这段爱情就没有价值。

爱不应该是占有,爱是要懂得宽恕和成全

这正是这个节目最大的价值体现,用一封历经岁月沧桑的书信,传达除人类最本质的情感。正如卷福评价的那样:读这些信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想象信件主人的生活和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观众、朗诵者和信件作者在朗读的时候产生一种神奇的联系,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启迪人心的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文物。它们像一扇扇窗户,让人窥见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爱、美丽、痛苦和幽默。

生活不只有网络,我们怀念的是书信带给人的那种情感,那种文字里所传达的温暖和希望。

虽然国内的引进版节目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主持人的控场太弱,嘉宾的话题不够深入等等,以及,强烈要求节目组请金世杰、濮存晰、汪涵、陈道明来朗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迷影映画】(ID:miying1994)

 5 ) 信与诚

我刚毕业时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主编让我负责一个类似读者来信的栏目。我比较中二地问主编:这栏目太老套了吧,怎么像《人间指南》似的?主编讲:聪明的写作者藏在文字背后,从不暴露自己,甚至文章里很少用第一人称,信件是个难得的例外。你不觉得信件是一种很真诚的文体吗?

信件确是最真诚的文字。汉语中的“信”字,在它的名词含义之外,又有“诚”的意思。也正因此,我至今不太认同媒体或自媒体借用写信的形式,向读者输出自己的观点。职业写专栏的连岳,十几年如一日给读者“回信”,其实是在搜寻自己写东西的话题。在《GQ》开专栏玩票的冯唐,也选择书信的形式,实际上是在向读者秀自己的种种优越感。这里的信,只是写作文体的壳,都不真诚。信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私密,不是写给所有人的。是一个人对一个人倾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答复。即使在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里,浪失先生的人生解忧信箱,也只是回复给一个人。

写字好的人,在他的信里,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或可爱,或纠结,或卖萌….。前阵子看到一个有趣的新闻,据苏祠博物院考证,在苏东坡写给友人的大量书简里发现,苏用得最多的词竟然是“呵呵”。脑补一下——呵呵,子瞻去洗澡了。呵呵,子瞻碎觉去了。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写“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一代文豪,原来也是北宋第一傲娇派段纸手啊。

正因为“信与诚”之间尺度的把握,媒体围绕书信做栏目或节目,特别容易显得假模假式。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电视台有一档读信节目,实际上就是情感问答。主持人每期拆开几封写着生活烦恼的信,给大家读一读。然后几个嘉宾坐在一起讨论,当然最后并没有什么结果,观众都是冲着猎奇看的。这种“求解答”类的读信、回信节目,哪怕做节目的人再真诚,也有消费故事之嫌。

《见字如面》成功的地方,在于把信件从沟通工具中抽离,置于另一个时空中。观众像守候在时空匣子的一端,欣赏一段发酵过的历史,此时的读信就比较有趣味了。打个比方,你每天习惯了跟女朋友发微信,体验到的是一种即时的甜蜜,而当有一天你打开几年前的聊天记录看,这是一种直抵心间的感动。有些真诚,需要时间才能触碰到。而文体也决定了触动的方式,记得曾经也有一些读书节目,而散文或小说并不具备书信的仪式感和情感背景。

关于节目的制作,个人认为不必过于挑剔,因为它早已赢在策划上。沉稳如张国立,夸张如王耀庆,专业如何冰,完美如归亚蕾,甚至稚嫩如林更新….几位读信嘉宾都奉献了最好的自己,读信是有没好坏之分的,每段情感都有不同的情绪演绎方式,只要你献出的是真诚。主持人文化素养也没必要苛求,个人观点,如果换成一个更高学识、观点犀利的媒体人,过度的解读多了,信本身的魅力也会被稀释。

也许节目组都没想到《见面如面》会成功,毕竟这是《奇葩说》和《火星情报局》的综艺时代,这是《真正男子汉》和《爸爸去哪》的娱乐时代。我们在真人秀里,去分辨真诚的真伪;在虚拟的成人游戏里,去体味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而读信,更像一种古老的分享,它能够提供的,是你无需去怀疑和分表的真诚。也许这正是观众热爱它的原因吧。娱乐很累,需要一点真诚去纾解它。也希望有更多电视制作人,通过这档节目,在做创作选题时,发现这个时代的更多情绪需求点。

最后讲个题外话,我在07上大学时注册了豆瓣,大约用了四年,工作后再没有写东西,也很少上登陆。直到去年下载手机豆瓣,收到豆瓣一封豆邮:里面写道:“你好黑的雪(我当时的名字),这是你在豆瓣的3162天,感谢你的贡献……”我被真诚和时光打动了,决定回来写点什么。信,只有在它保持最真诚状态时,才最有魅力。豆邮做到了,《见字如面》也做到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六味故事liuweiduanzhi

 6 ) 最佳放手信,归亚蕾演蔡琴放爱一马

她们是生在宝岛的两生花,姹紫&嫣红;她们是长在台湾的常青树,枝繁&叶茂;她们一生都在扮演和歌唱极致的女人,玲珑&剔透。在见字如面,她们重合和交叠成一纸信笺,娓娓道出一个女人的劫后余“声”: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信|让他活在我的歌声里吧。关于放爱一马,关于对宽宥背叛,关于自我救赎……腾讯视频,感动播出。

 7 ) 节目是个好节目,但看着还不够爽

首先说节目本身很不错,个人很喜欢。都说是“网综中的一股清流”,不为过。

信读的都不错,都是有功底的人,尤其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信好,王耀庆演绎的也好。那是我看完两期之后的唯一高潮。

说点儿看着不舒服的地方,女主持文学功力不行,两位嘉宾风格不搭,三个人坐在一起很难碰撞出火花,以致讨论部分不够精彩,总让人意犹未尽。看锵锵三人行知道的许子东,比较喜欢那种看问题独到深刻的嘉宾,看到许子东在嘉宾之列时还是眼前一亮的。而那位女教授说话就像在讲课 ,总有一种浓浓的“教科书”味道,解读角度也总给我一种高中写作文套用模板的感觉。和许子东同志太不搭了,以至于让子东同志在第一期说出了“三个不懂爱情的人在这儿讨论爱情,蔡琴要笑死了”的话,两位女同志还不服的说为什么说三个,我真怕把许子东给气走了。第二期,关于林徽因辞别徐志摩的那封信,子东同志也是无奈的很,只说“你们两个都认为她写这封信是很伟大的是吧”。话都说到这份儿上,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关于林则徐的个人悲剧问题,也没有许子东的进一步解释,感觉总在限制他讲话。

节目是个好节目,但很担心丢了灵魂,落入俗套。而这个灵魂除了读信的人要专业,解读的人更重要。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对那些信背后的历史都不能完全熟知,这就要求解读的人要客观敏锐的给出信后的背景,陈述的观点要深刻独到,这个人本身最好是有真性情的人,我相信这种嘉宾是有的,就看节目组有没有这个心了。不然这样下去,写信的人真要笑了。

真心希望这节目能做成一档有深度的文学类节目,引领一下现在的网络潮流,也让我们普罗大众吸吸养分,有的消遣。

静待吧。

 8 ) 想把我读给你听

一封信,一个人,一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见字如面》就这样安安静静得火了。从当初豆瓣评分9.3到现在的9.0,看得我心惊肉跳。

之所以感觉复杂微妙,正因看完所有更新后的扪心自问。

节目好吗?好。

有网评说的那么好吗?没有。

如果说后现代艺术作品的解读性远远大于其创作性,那么对人文精神追捧的仪式感往往多于真正的意义汲取。

也就是说,我有点担心《见字如面》口碑虚高。

虚在仅仅因为它是娱乐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或单纯由于它自身所具备的文艺属性。

虚在某种程度上,人们谈论起它时,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符号,而非符号背后的深层隐喻。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基于对自己喜爱之物的小心思,怕它因被过度捧杀从而偏向深渊。

《见字如面》栏目的出发点有其最动人的地方,即在纸质媒介的迅速消亡时代,它所承载的文明却不应就此消亡。

所以如同《中国诗词大会》的作用,不在你看节目的那几十分钟能记住多少首古诗词,而在通过这档节目,人们能够重新发现本民族文化里那些美好的东西,囿于教育体制亦或囿于太熟悉反而被忽略被遗忘的。

并且近来几档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也着实打了媒体人脸。

一方面是大众对无脑综艺审美疲劳带来的逆反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事实上媒体完全有能力创作好栏目,但他们没有。

他们低估了受众,或者说他们有意地低估了受众,为自己的粗制滥造制造借口。

《见字如面》唤起了那段慢时光,当时你年岁尚浅,提笔不动又心中千言,“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你斟字酌句你词不达意,写了又写划了又化,清晨醒来却不知这封信该发往何方。

可能像黄永玉那样,“又及”数次,“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信件终于所遇良人。

“你是我极尊重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

“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莎翁《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

珍贵的,一个诤谏,一个自省。

郭珊直接如此补道,“这样的事现在是不多了。过去因为说了几句直话,得罪了人,结果彼此都失去了交往的信心。

以后再见到有才的人,就学乖了,掂量再掂量,拣几句好话、软话,止于‘遥相致意’,稍微重点的话要用春秋笔法,变成不点名的‘共勉’,讨个厚道的好名声。

至于自己,批评的话自己抢先说尽了,等于变相地竖起一道万里长城,防止话柄旁落,场面难堪,别人见你如此‘清醒自知’,便只好说些鼓励、夸奖的应酬话,这不失为另一种耍滑头。”

关于王耀庆的读信风格要看个人喜好,对我来讲,他稍显用力过猛。

朗读是信件的二次演绎形式,其中的度很难把握。你要代入又不能太代入,代入是信件的情感需要,但如若过于刻意,则容易表演意味大于信件本身。

最好的读信人应该将自己隐藏于信件背后,信,才是主角。

相比之下,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就足见自然。真想让当红流量明星们听听什么叫台词功底,以免他们老来沉淀为美瞳玛丽苏。

无论是蔡琴笔下的爱情,还是张晓风写出的母子情,都在归亚蕾演绎下愈发情透纸背。

“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喜、诚实有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我妈说,写得真好,读得也好,母亲对母亲的肯定。

而那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连同“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无不令人感慨万千。

爱情呵。

突然想起有那么两年,我疯狂得迷恋着给一个人写信,恨不能消耗掉所有青春。至今我都能回忆出等待那个人来信时的心情,急迫,忐忑,好奇。

想着不定哪天就会收到你的信,从我写字的那刻就开始欢喜。

现在看来,自己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但又实在忍不住羡慕从前。拥有爱人的能力,拥有被爱的勇气,要为你生为你死。

多少年过去了,我变得比以前更好了,你应该也是吧,可我却真的不再喜欢你了。意识到这点比日益疏远更让我难过,因为我发现,少年深情永不辜负其实都是扯淡,要么心意错付,要么情深不再。

浪费你,浪费我。

当年白纸黑字拍案下注的情话,如今单剩一句,你是我的不可说。

归亚蕾读这种信最好,淡淡的,感情饱满又懂克制。岁月不仅给了她优雅,还有对待人生的恰好感悟。

《见字如面》欠缺的方面,在主持人跟嘉宾。

主持人知识储备明显不足,控场能力单薄,想到董卿,更觉惨不忍睹;女老师强行插话,专业见解流于浅显,感性聒噪;为了适合播出,许子东老师几番欲言又止。

结果就是每封信讲解的都不透彻,节奏凌乱。但瑕不掩瑜,总归还是个好节目。

想把我读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所以啊,你来听就是。

 短评

好看。张国立的台词太令我震撼了,王耀庆极棒,归亚蕾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勤勤姐真美。

7分钟前
  • 十一个i
  • 力荐

还是想说,国立老师读的左权的信,让我在教室哭成狗

10分钟前
  • 窝是大步
  • 力荐

信的好,许子东和归亚蕾、王耀庆、张国立的好。(主持人强行插断、毫无观点的随声附和看的鸡皮疙瘩哗哗掉)

11分钟前
  • bird
  • 推荐

何冰的念白功底真好 需要找点传记来看看

13分钟前
  • 六月鸢尾
  • 力荐

觉得也还好吧,三星半,归亚蕾还蛮自然的,有些人就搞得有点像配乐朗诵或者话剧腔过重。

14分钟前
  • 🐷🐷
  • 推荐

从第一个单曲开始追到出了第一期完整节目……原本满分是没有问题的,节目的设置和内容都非常打动我。但是完整节目播出之后,扣0.5,希望换掉主持人,节奏控制非常糟糕,打断嘉宾讲话生硬转折,嘉宾讲文化背景的时候她脸上茫然的表情如同幼儿园学生听到量子物理一般……或者至少先做做功课?

15分钟前
  • 终诚卷书
  • 力荐

节目新颖,信件选取有心,就是解读部分不尽人意,主持人没太多知识沉淀也不做功课,还老爱抢白,控场能力奇差,导致拆信人之间的议论很容易擦枪走火,杨教授表达欲过强,主见却缺乏深度,且很少去倾听,两个嘉宾感觉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20分钟前
  • 愚人船
  • 推荐

综艺清流,不过把古文翻译的过于白话,美感顿失,某些字里行间的缱绻便消失了。还有那个谁的诵读表现得太浮夸了!

22分钟前
  • miko-star
  • 推荐

的确是不错的形式,但是缺点还是很明显:一是三个讨论者明显不搭,特别是女教授明显底蕴不够说教明显,导致讨论深度不够;二是信的排版杂乱无章,时而古文时而今文,完全可以用一点主题;三是古文信就应该用古文读,然后把翻译放字幕,而不是相反。朗读者中张国立,张涵予,王耀庆非常好,蒋勤勤不行

25分钟前
  • Miss Coconut
  • 推荐

这个小网综是这屎一般的2016年中难得的美。何冰,张国立,归亚蕾,王耀庆,张涵予……除了林更新,都很好。我爱何冰!我爱何冰!我爱何冰!听何冰读信,真是莫大的享受,即使你听得想寻个地方死命痛哭,也是享受。

29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力荐

“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消失了时空,怀念成相见。信中你我,定格成永远的容颜。”—— 开年好戏

30分钟前
  • 莹小慢
  • 推荐

王耀庆戏太足了,脑补濮存晰唐国强戴红围脖出境画面。主持人大傻逼。能公开的信件都不是最动人的。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泉,如果这也叫综艺的话。顾城遗书读完后观众鼓掌,主持人说,大家的掌声是送给王耀庆的,我们都为顾城可惜。这个细节让我黑转路。

34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女嘉宾太过感性且侵略性很强,看似说了很多,但让人觉得言之无物,许教授讲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但一直被女嘉主持人截断,导致短暂的点评时间没有起到点睛的作用,反而影响了节目整体的节奏氛围和观感。喜欢何冰 归亚蕾,王耀庆读的也很好但是我得拿本书把他的手遮住 不然太晃眼睛了。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

39分钟前
  • Lumos.
  • 力荐

建议删减点评,保留历史背景的交待即可。女主持和女嘉宾一不留神就鸡汤,而许子东仿佛得了厌女症。

41分钟前
  • 少林飞猪
  • 推荐

都很棒 期待金士杰老师能念一封

43分钟前
  • 林深时见鹿
  • 力荐

来来来~~~杨颖、唐嫣、杨幂、李易峰、吴亦凡、杨洋等等诸如此类的靠着演员职业混饭吃的人,过来学学台词是怎么说得,应该怎么说!

47分钟前
  • 小刺儿
  • 推荐

强烈推荐!喜欢张国立和何冰老师,用声音读出书信里的真情流露,打开历史。如同真人见面对话一般,就是主持人太出戏了。。

52分钟前
  • 时光倒流
  • 力荐

昨晚看张国立和王耀庆读黄永玉和曹禺的信件,看的泪流满面,太感动了。能拥有这样的友谊非常难得。张国立和王耀庆的演绎非常非常的好,台词功底真的很棒,值得安静欣赏的一个电视节目。

55分钟前
  • 衣商
  • 力荐

请两位女士给男士留一个说话的机会。

58分钟前
  • 沈群青大侠
  • 推荐

何冰和张国立读的真是太好了,老艺术家口条和功底都是真的让人敬佩啊

1小时前
  • 普通甜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