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之地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哈蒂兹·穆拉托娃  纳齐夫·穆拉托娃  侯赛因·萨姆  柳特维·萨姆  

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卢博·斯特法诺夫  

 剧照

蜂蜜之地 剧照 NO.1蜂蜜之地 剧照 NO.2蜂蜜之地 剧照 NO.3蜂蜜之地 剧照 NO.4蜂蜜之地 剧照 NO.5蜂蜜之地 剧照 NO.6蜂蜜之地 剧照 NO.13蜂蜜之地 剧照 NO.14蜂蜜之地 剧照 NO.15蜂蜜之地 剧照 NO.16蜂蜜之地 剧照 NO.17蜂蜜之地 剧照 NO.18蜂蜜之地 剧照 NO.19蜂蜜之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2

详细剧情

  鲜黄衣袂点缀马其顿偏乡的荒芜,与悬崖上野生蜂蜜琼浆的金黄相辉映。喀迪丝是欧洲大地最后一位女采蜂人,与抱病半盲母亲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坚守「取一半、留一半」黄金定律。游牧民族一家突然欺至,打破宁静生活的不止是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的喧闹,还有疯狂掏尽蜂蜜的贪婪,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历时三年静观人与蜂和谐共处的隐世生活,以自然曦光与幽微烛照辉映大地,美得教人肃然起敬。获辛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长篇影评

 1 ) {香港电影节}主创人员答观众问

一、女主的现状

我们至今与她保持联系。我们在旁边的村庄买了一个小房子送给她。她有一两个兄弟在临村,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她的愿望。

二、故事背景

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时期有很多土耳其族裔迁到马其顿地区居住。

二战后,马其顿属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五十年代,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协议,互换在对方国家居留的本族人。所以马其顿有很多村子一下就搬空了。故事的女主角就是没有回土耳其的土耳其裔,她的村子里只剩她一户。

故事中搬来的新邻居是一户游牧人家。他们的来源不明。

三、故事是否有剧本,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本来的打算是拍短片,拍摄有关该地区的环境——因为河水改道,村庄的变迁。几年前我们先遇到女主的哥哥,他也养蜂,后来我们才见到女主。

我们最早拍摄的镜头之一是女主打开蜂巢,说‘我拿一半,留给蜜蜂一半’。这启发了我们把它用做一个主题。(这也是联合国提倡的一种环保理念)

一开始六个月我们只拍女主和她的母亲。我们等着故事转机。当游牧邻居搬来,我们意识到这是明显的冲突。从这儿开始,我们有了故事情节,这场冲突也是第二个主题。我们拍了他们两户人家一百多天。

在片中我们也想取得平衡:一半关于自然,一半社会。

从最开始有想法到成片,前后拍了三年,有两千小时的影像。

四、创作人员

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一个音效师。平时只有四个驻扎在那个村,因为没有水电食物,大家需要轮班。

问答结束后有品尝蜂蜜环节

蜂蜜好鲜美。

 2 ) 欧洲大地上最后一个女养蜂人的生命之歌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记录片,很喜欢。

这部纪录片曾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记录片评审团大奖,是主创团队历经三年拍摄。三年积累的素材,最后剪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虽是记录片,却有了剧情片的质感。

荒凉大地上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性的贪婪如何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生命和死亡是怎么回事…

乍一看,这部纪录片似乎要探讨的,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随着荒凉大地的山峦起伏以及养蜂人鲜黄的裙袂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个在悬崖上采野生蜂蜜、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女养蜂人还是牵动了我的心。

理念是苍白的,但总有人把它过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她秉承着野生蜂蜜,自己拿走一半留一半给蜜蜂的古老信念,靠卖蜂蜜的钱去市场上换取生活物资,维持着她和母亲的生活,也维持着这个荒漠之地的微妙平衡

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匮乏的物质生活没有让她的心变得粗粝,她还葆有乐观和善良的品质

她喜欢穿亮丽的姜黄色衣服,喜欢唱歌跳舞,会在市场上买回染发剂给老母亲和自己染发、这样就能变得更漂亮一些。她会给老母亲买她爱吃的香蕉,喂她吃她从来没吃过的西瓜,她也会救起溺水的蜜蜂和爬不上水槽的乌龟,关心小猫冷不冷。

至此还只是一个在荒芜之地,一个孤独的女养蜂人竭力维持生活,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像掠夺者一样的游牧民族邻居

直到像游牧民族一般的邻居一大家子,开着破旧的卡车,赶着牛羊,带着一帮小孩把家安在了她的隔壁,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冲突也产生了

最开始,邻居一家子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热闹欢快,毕竟她终身未婚,与80几岁的老母亲守在这个山村,近处也没有其他邻居。

她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闹,让小孩抱走新生的小猫,一起去逛集市,并和其中一个小男孩成为了朋友。

但当邻居看到她是靠养蜂维持生活时,邻居也开始养起了蜜蜂。尽管她担心地告诫邻居“自己拿走一半另一半留给蜜蜂”这条生存法则,但贪婪的邻居为了获取更多卖蜂蜜的收入,将这片土地的蜂蜜搜刮而尽,也间接害死了她的所有蜜蜂

她独自一人,难以和一个七口之家抗衡,只能在老母亲面前掩面哭泣,说起要是自己当初结婚了,是不是现在不会这么无助?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也为女儿难受,只能说,他们会遭到报应的。

邻居一家确实遭到了报应,他们养的一大群羊,因为照料不力,死掉了一半。随后不久,他们又迁移走了。

冬天来到了这片荒漠之地,她在简陋的屋子里和老母亲枯坐,闪烁的烛光映在她的脸上。她在想什么呢?她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没有结婚,而是在这片荒凉之地养蜂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呢?

邻居一家搬走了,这片穷山恶水之地,又只剩下了她们。而年老体弱的老母亲,终究没有熬过这个天寒地冻的冬天,她举着火把在山村里奔走,止不住地流泪。

纪录片的最后,是春天来了。她带着狗子,在悬崖上采到了新的蜂蜜。狗子也为金黄的蜂蜜欢欣雀跃,熬过冬天,春天依旧是金灿灿的

纪录片在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仿佛参与了在遥远荒凉的马其顿山村,那个女养蜂人的人生。虽然她和我的生活毫无交集的可能,也千差万别,但我的心确实被她牵动着,很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令人欣慰的是,在豆瓣上看到主创团队说,他们已经为养蜂人在自己兄弟村子的隔壁买了个小房子,她不再独自一人守着这穷山恶水了,而跟家人住在一起,也一直是她的心愿。另外,他们也建了一个募捐网站,所有募捐者,都会收到来自蜂蜜之地的蜂蜜。

也许不是所有怀着温柔善意的人,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能听说她现在过得不错,也算是一种极大的安心和宽慰

公众号:银河系降落伞

 3 ) 油画质感,是它最不值一提的看点

如果把这部纪录片比喻成一个美女,那么她绝对是一位集美貌、才华及内涵于一身的奇女子。它也的确不负众望,甫一出场就拿下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还双提当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长片和最佳纪录片,可惜运气不佳无缘小金人,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它的喜爱,某瓣2万人观看,打出了8.9的高分。

这部影片就是2019年由来自北马其顿的两位导演塔玛拉和卢博联合指导的纪录片《蜂蜜之地》,讲述了“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哈蒂兹与自然、家人以及贸然闯入的邻里之间相互尊重、关爱与反目的故事。

蜂蜜之地 Медена земја (2019)

导演: 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 卢博·斯特法诺夫

《蜂蜜之地》的海报就美到叫人窒息。柔和的金色阳光下,身着黄色衬衫、碎花半裙的养蜂人哈蒂兹小心翼翼地侧扶着自制的“蜂箱”,吸引周边飞舞的蜜蜂前来筑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这一刻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正片中的每一帧都如同一副构图精巧、配色考究、质感细腻的油画,以至于观看影片时弹幕里时不时飘过“太美了”、“好养眼”、“油画质感”这样的赞美之词。

然而,据说《蜂蜜之地》在主创见面会的映后交流环节中,有观众现场表扬影片拍摄的画面有如油画般漂亮,摄影师却一脸尴尬地说,他拍出了油画般美丽的画面,然而导演和制片人都不满意,这是他们争吵后妥协的结果。

作为一部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人文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希望通过影片能引发观众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而非停留在绝美的观感体验上,如此本末倒置的话,恐怕辜负了主创团队的创作初衷。

那么,在《蜂蜜之地》“华美”的外表下,究竟掩藏着怎样发人深省的深刻寓意,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番。

影片的女主人公哈蒂兹64年生人,和85岁半盲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住在距离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50公里外的小村庄。村里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都纷纷回归故土,搬离了村庄,最后只剩下哈蒂兹母女俩人与一只狗、三只猫为伴。

作为“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哈蒂兹遵循着古老的养蜂法则"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和母亲过着拮据,但也简单、快乐的生活。而游牧民族邻居侯赛因一家九口的到来,打破了湖面的平静,他们为了生存和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不顾养蜂人的忠告,疯狂压榨蜜蜂的劳动成功,竭泽而渔,最后导致三败俱伤,悻悻离开,给哈蒂兹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和举步维艰的生活。

《蜂蜜之地》充满了戏剧张力,很多网友一度质疑它更像是一部提前设计好的剧情片而非纪录片。其实,毋庸置疑它的纪录片属性,正如周浩导演所说:“好的纪录片是长出来的。”剧情片的“伪装”未尝不反映了导演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纯熟的把控力。导演敏锐地感知到游牧民族一家的闯入,让纪录片有了更大的探讨空间,于是适时地将主题由原来的“自然、环保”调整为“一半关于自然,一半社会。”

故事走向也正如导演预测的那样,哈蒂兹和游牧民族一家在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立马迎来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长期被社会习性浸染的人群和保持着古老信仰的人们之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对生活的期许不同,对待自然的态度也相差万千。对于哈蒂兹来说,善良、纯真是她的本能,然而游牧民族一家却经不住资本的诱惑,逐渐释放出了他们内心掌管贪婪和自私的恶魔。

侯赛因有7个嗷嗷待哺的幼崽加上夫妻俩共9口人,他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挣钱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养牛和鸡鸭、种植作物明显还不够,他把目标投向了哈蒂兹的养蜂事业。善良单纯的蒂哈蒂兹也毫不介意,还倾囊相授养蜂技巧,当然包括那条至关重要的古老信条"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

可面对蜂蜜收购商200公斤的巨大订单时,侯赛因立刻把法则抛诸脑后,义无反顾打破了他们之间的约定。他无休止地呵斥孩子们帮他养蜂采蜂蜜,对他们被蜜蜂蜇的满头“包”视而不见;他过度取蜜导致哈蒂兹的蜜蜂遭到他的蜜蜂攻击死亡却推脱责任;更离谱的是,为了向收购商交付蜂蜜,他居然还锯掉树干,偷走了哈蒂兹转移的部分蜂巢,而这是她最后的生活来源...

也许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沉睡的“贪吃蛇”,它只需要一点甜头、一丝利益作为诱饵,就会逐渐苏醒过来。饥肠辘辘的它,为了得到悬在头顶的美味,会一次次跳跃,突破底线与准则。但蓦然回头时却发现,得到的那点“赏赐”还不足以补充它为此付出的体力和精力。结尾,侯赛因无故损失了50头牛也许就是最好的隐喻。

被社会洪流裹挟的人们,难免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可依旧有人“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清醒的自我和高尚的情操。侯赛因其中一个儿子和哈蒂兹走得很近,他恪守养蜂人"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的原则,不断提醒父亲注意留取比例,尽管劝说无果,但他内心是尊重这条古老遗训的。他时常陪伴哈蒂兹,同情她孤独单一的生活,关切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成长环境会影响我们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但作为独立个体,我们依旧可以保留自我的判断,选择做一个善良又共情的人,不被家庭和社会的陋习所侵蚀。这个可爱的男孩就做到了,不是吗?

回到男孩的问题,也确实问到了哈蒂兹的痛处,她一脸凝重地回答:“如果我有个像你一样的儿子,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我没有。”这也是为什么侯赛因一家到来时,哈蒂兹满心欢喜,虽然镜头只给了哈蒂兹透过院墙张望的背影,但我们已然看到了她枯瘦的脸上开心的表情,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哈蒂兹也曾责问母亲,年轻的时候有人上门提亲,她为什么拒绝了?母亲回答“是你父亲不同意”。哈蒂兹听后也并没有怨怒,因为她早已接受了自己的人生设定,遵循那条古老的传统:家中长女一生不得嫁,照顾父母。就像她从不违背养蜂人“一半给我,一半留给你”的古老法则那样。

当城市人因为不堪重负在为生活做减法时,哈蒂兹过着自然而传统的极简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和复杂的事务,她有足够的精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守护母亲。

依靠自然馈赠生活的哈蒂兹懂得感恩和 回报,她从不将作为人类的优越感凌驾于其他自然生命个体之上。对她来说,自己不过是大千世界的其中一个物种罢了,其他生命和他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她会用一片绿叶轻轻挑起落入水中的蜜蜂,帮助想要逃离干涸的水池的乌龟。哈蒂兹这种真正做到众生平等的品格和她“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的身份一样,弥足珍贵。

极简的生活也让哈蒂兹极易感到满足和幸福,卖出一罐蜂蜜她会笑逐颜开;和邻居家孩子玩耍她会乐得合不拢嘴;就连下雨天在家里边梳头边哼小曲也让他感到快乐...

或许,与自然亲近的人,心也会变得无比纯净澄澈。

尽管生活不易,哈蒂兹依旧尽自己最大努力给老母亲最好的照顾。母亲已经老成了一个小孩,日常三餐需要她一勺勺喂到嘴边,她不厌其烦;每次进城卖蜂蜜,她都会给母亲带回她喜欢吃的香蕉;天气炎热,还不忘给她买把扇子降温赶苍蝇...母女两人的相处朴素而日常,却又处处流露着温暖与真情。她们毫不吝啬用语言、拥抱、亲吻表达对彼此的爱。

母亲是哈蒂兹唯一的情感寄托,在遭到游牧民族一家伤害时,她流露出了对未来恐惧的孤独感,“如果你是个小宝宝,我就抱着你直接离开了”,“你也会去世的,到时候我怎么办?“就像母亲在影片开始时说的那样,“你没法把我带出门,我已经变成一棵树了。”似乎是母亲禁锢了她的一生,但恐怕最终还是她自己的选择吧。

母亲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哈蒂兹在深夜里痛哭,在母亲的坟前矗立,她自由了,她也更孤独了。

但是,擦干眼泪,她还有蜂蜜,这是她生活下去的希望。攀上故事开头那段熟悉的崖壁,经过一个冬天的酝酿,当初她留下的一半蜂蜜变成了一整块,哈蒂兹又取下其中一半,坐在岩石上和小猎狗分享。在空旷的山头,一人一狗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如此生动鲜活。

「妈,你喜欢春天来到吗?」

「有春天吗?已经过去太多个冬天了。」

这是哈蒂兹和母亲最后的对话。

但愿哈蒂兹今后的生活,不再像母亲那样困在一个又一个冬天里。

后续的事实是导演用本部纪录片获得的部分奖金为哈蒂兹在邻村买了一套新房子,而她的两个兄弟就住在那里,亲情或许能化解哈蒂兹内心的孤独与伤痛。祝愿哈蒂兹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善良纯真是世间最稀有的品质,她的下半生值得更好的生活。

 4 ) 大自然长出了《蜂蜜之地》,也长出了这个故事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开幕仪式暨开幕纪录片展播于2019年10月18日18:30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国美礼堂正式启动。

18日早上,书本小记看完了闻名已久的马其顿纪录片《蜂蜜之地》,圣丹斯获奖之后,今年香港电影展上也有展映,再次于杭州见面,摄影师和我们分享了影片的细节背景。十分有意思的是,这部纪录片因为一组新家庭的介入,让电影得以重新解构。

文/东SIR

公众号:抛开书本

2019 IDF 观影从《蜂蜜之地》开始,蜂蜜的甜美和制蜜者的辛苦、“取一半留一半”的生存智慧和涸泽而渔的贪婪、欲望都处理内敛而动人。然而作为一个纪录片爱好者,影片及影片映后带来遐思却不仅于此。 影片开始养蜂母女和后来的土耳其家庭明显在叙事走向有跳跃,映后主持人敏捷的抓住这个问题,并把它抛给了来映后的摄影师。摄影师解释说开始计划的影片是关于养蜂母女的环保题材,突然来了一个土耳其家庭,影片的故事发展就此多了一条线索。母女背景是有事先准备的,而土耳其家庭背景只能根据现场跟拍生活场景来揭示。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去旁听创投,正好是周浩导演在做自己的导演阐释,周浩导演说:“好的纪录片是长出来的。”摄影师的这个介绍正好完美的解释了周浩导演的那句话。

影片在拍摄过程中生长出的土耳其家庭正好丰富了影片,加厚了影片原来的环保主题,假如主创们强行干预,按原计划不理临时出现的土耳其家庭,影片就会逊色很多。纪录片的不干预还在摄影师介绍的另一个故事中得到体现。 拍摄过程中出现了小女孩溺水的一幕,生为两个孩子父亲的摄影师强忍住冲出去救人的冲动,选择了站在摄影机后面。我们先剥去这个故事中的道德部分:小女孩溺水不严重,并且马上就被救了……没有任何事情比生命重要。剥去这个点后,不救人的拍摄经历应该算是纪录片制作中不干预的极致体现了。

映后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观众表扬影片的摄影说画面像油画一样的漂亮,摄影师一脸尴尬的说,他拍出了油画般美丽的画面,然而导演和制片人都不满意,这是他们争吵后妥协的结果。 这点上我是站队导演和制片人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像油画般像风光片般的美丽成了对好电影的崇高赞誉。这不仅是对纪录片还有对所有电影来说的,最好的画面不应该是完全服务于故事内容服务于影片调性的吗?二十多年前贾樟柯导演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时就这样批评过《秋日传奇》,很难想象如油画如风光片般美丽的《小武》、《站台》是如何面目可憎。拍摄和记录底层民众生活的纪录片应该也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这场影片的观影与映后,再对应我们以往的观影体验,顿时觉得IDF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看到了好的纪录片,还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好的纪录片,如何制作好的纪录片。从《蜂蜜之地》开始的IDF观影真的很美好,很期待。

《蜜蜂之地》

导演:Tamara Kotevska/Ljubomir Stefanov 主演:Hatidze Muratova/Nazife Muratova/Hussein Sam/Ljutvie Sam 类型:纪录片 官方网站: //honeyland.earth 制片国家/地区:马其顿 语言:土耳其语 上映日期:2019-01-28(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87分钟 又名:流蜜大地之诗(港) / 大地蜜语(台) / Honeyland IMDb链接: tt8991268

鲜黄衣袂点缀马其顿偏乡的荒芜,与悬崖上野生蜂蜜琼浆的金黄相辉映。喀迪丝是欧洲大地最后一位女采蜂人,与抱病半盲母亲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坚守「取一半、留一半」黄金定律。游牧民族一家突然而至,打破宁静生活的不止是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的喧闹,还有疯狂掏尽蜂蜜的贪婪,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历时三年静观人与蜂和谐共处的隐世生活,以自然曦光与幽微烛照辉映大地,美得教人肃然起敬。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映后交流

感谢IDF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影片能够被大家看到。整个剧组主要由两人构成:摄影师自己和导演

Q:影片开头重点在于刻画采蜂蜜女儿和母亲间的生活,后来土耳其一家人的介入是刻意安排,还是在其出现后去重新解构影片方向?

A:最初我和导演二人拍摄了一年,初衷是作为环保纪录片,拍摄到一半时第二家人(土耳其一家)来到了拍摄地,这就需要我们作出拍摄调整。

新家庭的出现,带来了许多困难,尤其是最初与被拍摄者很难沟通。同时,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思考影片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一方面希望保留环保纪录片的主线;另一方面希望新介入的家庭能够以更好地方式呈现、融入整个影片。

由于对新来的家庭缺少前期调研,拍摄过程需要不断与第二家人和沟通,并跟拍了许多细节……总之,我们不希望去安排剧情,希望剧情在沟通中自然生长。

Q:影片拍摄历时多长?拍摄团队对故事的介入有多深?因为影片中存在着许多摆拍的画面。

A:总共历时3年,拍摄天数在100天左右。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比如集市等)会单独花3~5天拍摄。作为站在摄影机后的人,我还是努力专注于拍摄的影像本身,尽量减少介入,减少受自身情感的影响。比如在拍摄土耳其一家人到来时,为了拍摄牛进村的场景,我与牛保持着十分近的距离;又比如,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面对小女孩溺水的画面,这一没有预期到的突发事件,在远处摄影的自己还是选择了克制。

Q:影片夜场戏的拍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拍摄过程经历了哪些有趣事件?

A:夜晚的室内画面采用了自然光(烛光、柴火)拍摄,主要由摄影师和导演共同拍摄完成。拍摄完夜场戏后,拍摄组选择住旁边的帐篷里,十分有趣;又比如,当地有许多小猫小狗,有一次吃饭时,二人为了拍摄室内的动静离开了,当拍完回来时,食物已经被猫狗吃完了。

《蜜蜂之地》剧照

Q:一些电影摄影画面具有油画的特质,是否和导演的影像观有关?

A:开拍前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对3年来的素材进行了后期处理。在后期制作后,导演和制片人希望影片更具有自然的痕迹,呈现给大家的影片是剧组进行不断协商后的结果。

Q:拍摄土耳其一家人的争吵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A:摄影师自己是剧中唯一的土耳其人,他做了许多相关工作,希望让被摄者忘记拍摄者的存在。最后的争吵内容十分真实、没有介入感,那是大量素材剪辑而成的,属于剪辑的魅力。

Q:拍摄完成后,如何处理与影片中家庭的关系?

A:我们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帮助采蜂女主角在镇上购买了一处住所;此外,也帮助土耳其一家人的孩子申请了助学基金,帮助其受到更好的教育。

短评

影片捕捉到了女主许多细腻的行为,轻抚停在手上的蜜蜂让其飞走、用树叶帮助溺水的蜜蜂逃离、和母亲不断的亲吻等等,这些细腻背后是女主对蜜蜂对自然环境的博爱,对母亲的慈爱。

同时,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也有家庭内部的……

小男孩不满父亲的功利与苛责,离家出走跟随养蜂女游走采蜂,即使最后又被父亲带回家中,但似乎表现着孩童的意识,珍视与蜜蜂、与采蜂女间的情感。

想着土耳其一家子女遍地,养蜂女向母亲倾诉着没有子女的苦恼,母女间的怨恨早逝,唯留略带戏谑的鼓励:“你会找到对象的”,一种淡淡的哀愁缓缓流淌。

影片摄影也十分出彩,大远景、逆光镜头的组接、手持摄像机对捉牛过程的捕捉等等。尤其最后结尾母亲去世后,养蜂女再次来到山崖捕蜂,同样给了一个逆光镜头,但这次陪伴在她周围的不再是土耳其男孩,而是那只一路追随她的黑狗,分享着蜂蜜之地的美味。

映后摄影师谈到,最初影片的主线是环保纪录片,但土耳其一家人的出现,自然生长出了更为精彩的题材,这些题材增添了影片的情感与冲突。正如《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中说的那样:“在观看了这一系列充满含义、情感和矛盾的事件后,理智与情感得到升华。”——Leo 谦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西楼尘

映后整理:Leo 谦 (浙江大学在读)

图片拍摄:戈多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5 ) 译 |《蜂蜜之地》:“落后”的蜂蜜涂层

原名:Honeyland: “Underdevelopment, Coated in Honey” 作者:Dina Iordanova 译者:李伟杰 校对:沙皮狗 DOCALOGUE. 1 June 2020

译文地址:http://lwk.ffmm.com/2022/04/16/honeylandunderdevelopmentcoatedinhoney/

把“落后”描述为一个迷人的道德故事是不对的。自从一个世纪前罗伯特·弗莱厄蒂(Robert Flaherty)制作“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以来,它就一直是错误的。某种程度上,《蜂蜜之地》(Honeyland, Tamara Kotevska & Ljubo Stefanov, 2019 年)就是21 世纪纳努克:用现代包装弗莱厄蒂的方法,甚至让不会说当地语言的电影人来拍摄他们。在这里,一名 50 岁的土耳其族妇女Hatidže生活在北马其顿原始的偏远山村Bekirlija,在那里她坚忍地照顾年迈的母亲,并通过饲养野蜂来维持生计。两位年轻的当地电影人Tamara Kotevska和Ljubo Stefanov,都是斯拉夫人(Slavs)。影片观察Hatidže与人类和自然复杂的互动过程,逐渐将她塑造成一个遵循自然世界智慧的圣人。Hatidže被引导行动,并融入她自己生活的某个面向。是基于事实,但被电影人以诗意的方式所构筑。导演们说他们“缝合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觉叙事”,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Hatidže的话。《蜂蜜之地》,是一部真正由弗莱厄蒂重新制作的纪录片,人们也可以称其为“假纪录片”。

蜂蜜之地是当时中获奖最多、发行范围最广的电影之一,从 2019 年在圣丹斯凯旋,到年底获得两项奥斯卡提名:最佳国际故事片和最佳长篇纪录片——对各种现象的判断,证实了这部纪录片与任何故事片一样,都属于高度构建的作品。《蜂蜜之地》的广泛赞誉,对于两位来自与世隔绝小国的年轻电影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但这个双重提名也给我揭示了:《蜂蜜之地》太虚构了,不能被视为纪录片。或者,换一种说法,这部电影太做作了,不能作为“现实的代表”。在展示“被上帝遗忘”的巴尔干地区一个贫穷的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时,它被作为道德故事的愿望所驱动。《蜂蜜之地》不记录,它宣扬。

这部电影为Hatidže的贫困和奉献精神,以及她接受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投下了金色的光芒,赋予了她道德上的优越,并将她的生活方式描绘成一种令人向往的东西。确实,简单的定居生活,贴近人的根源并尊重自然的温和方式,是当今的道德要求。 Hatidže的孝心比移民家庭带来的混乱要好得多——他们匆忙、肮脏、吵闹,他们不尊重、暴力。他们的小儿子反对,迟早会逃跑,与他压力大、衣冠不整的父亲断绝关系。通过他,这部电影展示了理想的下一代如何倾向于Hatidže的生活方式。确实,这部电影似乎在说,如果我们关心地球和人类的生存,这就是我们都应该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放弃高攀时尚潮流,停止做高消耗的高端成功人士,放慢速度。仰望天空,拥抱大地。把蜜蜂带回来。冥思,赎罪。

对于这鼓舞人心和迷人的“告诫”,Honeyland为“落后”包上糖衣。另一部纪录片可以用同样的材料,在同一个地方制作。但这将显示出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极端孤立和忽视,他们生活赤贫,他们只有有限的生活机会,缺乏基本的便利设施,以及他们缺乏教育和医疗保健。我们看到Hatidže去斯科普里(Skopje)的市场出售几罐她的神奇蜂蜜;当你抬头看这个地方时,就会发现它距离她居住的地方有 60 公里——所以这真的一段旅程,而不是好像电影中一样她随意可以去其他城市。她可能会以 15 欧元一瓶的价格出售几罐蜂蜜——但在一个大家都没钱的地方,她能卖多少?就算她能卖出十罐,也就是150欧元,她整个季节的收入……

Hatidže自给自足的生活——就像世界上许多此类地区的边缘人一样,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缺乏选择”。孤立、管理不善和腐败的政治现实迫使她成为这样养蜂人——从大自然中寻找营养,和母亲一起躲在破败的犁沟里。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而不是卢梭式的回归自然。

但如果制片人只是单纯地展示现实,那么今天大多数人都不会看到这部电影,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谈论它。来自偏僻国家的电影人——巴尔干半岛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除非诉诸自身的异国情调,否则无法获得关注。以某种方式缝合叙事,并要求他们的主题重新改编,在某些方面强化迷人的道德叙事,这是一种对市场需求的简单回应。这是电影节的卖点,也是国际发行的需求,所以这就是像 Tamara Kotevska和Ljubo Stefanov这类年轻导演从一开始就学会兜售的东西。这里没有什么新鲜事:几十年来,这类型的市场需求一直在推动巴尔干地区一些最成功的电影制作——比如著名的超现实大师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作品马上映入脑海。这些年轻一代也有好的作品——而且比野蜂蜂蜜卖得更好。

 6 ) 贪婪豢养野兽,敬畏驯养温柔

接近完美纪录片的样子,客观,真实,冷静,沉默,似它如诗一样的镜头下纪录的流蜜之地,四季轮转之中忠实地执行着生命的轮回。那些肃静而粗粝的画面,是一扇窗,通往被人类遗忘之地,那里既有漫长隆冬的落满雪的荒原,也会有春来时绿野如披的生机。在这部影片之前,我从不曾意识到,地球一隅那片名叫北马其顿的土地,他上面诞生过怎样的伟大与荣耀,如今就衰败为怎样的萧瑟与荒凉——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尽管人们早已熟读这样的诗句,却不知道自己所知的甚少,甚至于对一片土地的衰落视而不见,直至任由它从大陆崩落成为废土。为什么我们仍旧一次次将眼睛投往陌生的荒野与自然,不过是因为它将重新令我们意识到,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往往过于傲慢。

但唯有在极地之中,人性的恶与光,是最赤裸与坦诚的。

当哈迪斯穿着一身鲜黄色的衣裳走过山脊与原野,夕阳金黄,蜂蜜流金,在这片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的土地上,广袤鲜活得可敬,越发显得人的渺小。这片被遗弃的土地,最终只能以蜂蜜作为村庄最后的留守者的馈赠。而哈迪斯回赠的,是她轻柔地吹拂着落在手上的蜂,并致以长久的凝视。

我讶异于马其顿大地的自然的丰饶,也讶异于最后的养蜂者生活的质朴与匮乏。昏黄的煤油灯是唯一的光源,从昏暗的石屋中游移时,宛如中世纪修道院的清苦。孤苦的养蜂人,与孤苦的老人,在犹如置身于伦勃朗油画之中的黑暗里,发生着艰涩的对话。

“我出不去了,我现在就是一棵树。但我不想死啊,还能吃着面包喝水的呀。”

而身为养蜂人的女儿,脸上也早已被时间的沟壑刻出风霜。亦只能无声地,扶着枕在膝上的母亲,眼睛望向光明处。

在黑暗屋子里的养蜂人,我始终觉得她是被束缚的,那里沉重,只能面对死亡的追问。但走到阳光里来,一切都变得从容。我甚至觉得当她轻声语着“恩赐,上帝的恩赐”并掀开石板的一刻,她更自在。她熟悉且信任蜂群。这一切,建立在她克制而自省的取蜜中。“你一半,我一半”,是索取,是理解。人要活,蜂群也要活,越是见识过生活艰苦的人,越懂得体谅生之不易。

若故事就这样静静地流淌,我也能静静地就此看下去。但安静总显得太谦卑,容易被不问自来的冒失者冒犯,于是才有了游牧民族一家的聒噪造访,一来便自顾自地兴土木,粗暴地制服反抗的畜牧,粗暴地吆喝着彼此,无意识地粗暴地鸠占鹊巢,简直像现代社会的缩影。

而我无意去批判他们,只因人挣扎在生存的底线上,便顾不上体面。但深一层想,又并非只是体面与否的问题。即便如养蜂人,又何尝不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只是如生俱来的纤细与怜悯,会带来以己及人的温柔的取舍有度,不必谈迂腐教条的和谐共生,亲自躬耕于自然的人自有朴素的世界观。

不知有多少人留意到个中所有进食的场面,除养蜂人母女啮食般小口小口缓慢、珍而重之地进食,所有人都在对一切的食物大快朵颐,贪婪、不知克制,“像国王一般”,却分明与野兽一样,令人不得不想起《千与千寻》里因欲念被放纵成为怪物的无脸男。蜂蜜采购者一次次将手伸向如流金般的蜜糖,大口大口进食,食欲就如同贪念一般不会被填满。更惊心的是游牧人家最小的婴儿,即便是这样小的孩子,它所习得的生存之道也只是抓住眼前一切,咀嚼,吞食。

这仿佛现代启示录一般接近寓言,为果腹而对万物不存在慈悲之心的人,将生育子女视作财富的人,将子女如同牛羊般随意吆喝的人,这样的人被欲念驱使着豢养着产蜜的蜂,本应温驯的虫被贪食的漩涡驱使着,最终成为自保的残暴的兽。人口陷阱与资源诅咒,成为了一柄悬在所有生物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们早应该学懂教训,“自然世界尤如层层咬合的齿轮,精密运作,维持微妙的生态平衡,每一环的断裂都会引起失衡。人类的大幅进步通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这个隐患迟早会反加于人类”,这是在读《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一书时,看到黎戈写的评论,谁破坏了这恰如其分的平衡,谁便承受恶果。

所以才显得养蜂人的可贵,她的职业、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无不是这片大地上划过的最后一颗残星。在掏出蜂巢时轻声哼唱旋律的人,用树叶的末梢救起即将溺亡的蜂的人,耐住寒苦与孤寂守护着家园与母亲的人,当超脱于一切表象还原到个体时,她仍然是一个感情充沛而温柔的女人。当她简朴的道有了邻家小男孩为追随者,她和他共同跋涉过齐腰的河,穿梭于飞舞的蜂群,沐浴在烈日余晖中共同归家,在山窟中以火把的火花作流星追逐,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里是她最不孤独的瞬间。

那是她脸上最后一次显出欢愉光彩的时刻。

被更年轻的、非血缘的孩子理解,以此带来的羁绊,这份理解,太能够慰藉渴望家庭与生命的温情、即便隐蔽于黑暗也追求美的养蜂人了。

但故事至此急转直下,蜂群死去、水源干涸、人去楼空,甚至失去了她感情上唯一倚恃的母亲。再回想起她们隆冬深夜的对话——

“春天,春天,你能想象春天到来的样子吗?”

“春天,还会有春天吗?我已经历了太多的冬天了。”

在过于萧瑟的冬原上,人的生命的枯荣与万物并没有什么不同,老得如同一棵树的老人,在死亡前甚至会连都春天的想象与期盼都失去的。所有的生命就在仿佛永不会过去的严寒,凄惘而茫然地奔赴属于他们的结局。握住病殆母亲的手的养蜂人,她是否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也会如此寂寂地消亡。

幸好,春天总会再来。死去的魂灵与春天,都将一次次在轮回之中重逢。当朝阳与植被再一次覆盖上马其顿的大地,养蜂人带着她的狗再一次被蜂群牵引着,寻到了金黄的蜜。当光再投入那双橄榄灰与琥珀色共存的瞳孔之中,我久违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尊严。

贪婪的人养育残暴,温柔而敬畏的人驯养温柔,世上之事大抵如此。你呢,你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7 ) 孤独所在,心之所向,使命之所往

在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看的,作为开幕影片,它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无旁白,少音乐,典型的纪录电影,故事完整且脉络清晰,冲突足够强主题又鲜明,出色的摄影和收声,韵味悠长的留白,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再次强化一个观点——精彩的非虚构影像(不只纪录片)绝对值得人们在大屏幕上观看。

影片有好几个主题,简略述之:

1、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养蜂女生活单纯,靠蜂蜜养活自己和母亲。她直爽、善良且知足,靠着“我一半、给蜜蜂留一半”的原始理念养蜂,去斯科普里卖蜂蜜换得生活所需。尊重自然,自然施予你馈赠,简而言之就是“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邻居一家,为多赚钱不给蜜蜂留蜜,为种草给牛吃烧掉树木,父母亲互相责备,一家人被蜜蜂蛰到崩溃。最后牛病死了五十多头,一家人被迫搬离。虽未交代为何得病,但按影片的自然逻辑,这就是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同时也回应了“恶人自有恶报”的朴素观念,正如养蜂女母亲安慰女儿时所说“他们会有报应的”。直线式思维让影片更易理解,当然,因果报应并非如此直白就能显现,强烈的反差和冲突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尤其是竟能拍到邻居和采购商联手偷蜜的镜头,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是如何做到的。

2、人与人的关系

养蜂女和邻居一家的关系是影片冲突的主要来源,她应对冲突的表现也流露出可贵的本性。一开始双方融洽友爱,她与孩子们听广播、荡秋千、看摔跤比赛。养蜂女还把养蜂技巧传授给邻居父亲,但对方养蜂贪得无厌,造成养蜂女蜜蜂死伤惨重的结果。在与邻居沟通未果后,养蜂女几经沉思,将自己的蜜蜂转移到远处河上的垂木中,这源自她的善良和隐忍;而当邻居父亲与采购商联手砍断垂木、偷走蜂蜜导致蜂群死了之后,影片给了养蜂女几个镜头:站在河边沉默且悲伤,在屋里坐着抹泪,向床上的母亲低声哭诉,每一个都展现着农家女的隐忍,更让人感受到她在不幸面前的脆弱和坚强。

寒冬已至,她问母亲:春天还会来吗?母亲回答:春天是什么?我经历太多寒冬了(So many winters have been gone through)。

这是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问答,预示了母亲的死亡。养蜂女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曾开玩笑说她还有好多年要活,女儿得一直照顾她。不曾想,在这年冬天,可能由于邻居的间接原因,母亲就离去了。母亲离去时的拍摄手法简洁精妙:养蜂女在门外竖杆找广播信号,叫妈妈帮忙,喊了几声一直没有回应,镜头切换到大远景,雪封的空谷中穿来惊慌的回声,下一个镜头屋外中景,烛火如豆,再一切,养蜂女在母亲床边嚎啕大哭,握着母亲的手,抚摸母亲的脸庞。这是电影式蒙太奇手法,由于真实更显张力。

养蜂女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影片一大重点。她对母亲关怀备至、照顾有加,去市场时总想着给她买好东西,另一方面,她对母亲未把自己嫁出去心怀芥蒂,但在母亲戏谑的回答中,她一边笑一边说,有你我怎么会离开呢。母亲离去后,她的脸上时常挂着泪水,还疯狂地出门驱赶野狗,在深夜的风中哭号。这一段让人潸然泪下,被加诸的悲剧命运令人心灵相通,影片达到高潮,所有情绪在这一刻释放。

3、人与自我的关系

养蜂女爱美,会在卖了蜂蜜后去买昂贵的染发剂,虽然她未婚,又终年包着头巾。她的美,就像只爱黑暗里展露,透过烛火才能仔细端详的长发,被粗糙的外表、巨大的嗓门所掩盖。而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相信没有人会说她不美。

给关系最亲近的邻居老三吃蜂蜜时,她的眼神写满慈爱,这眼神的背后,是她单身无子的哀伤、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延续后代的渴望。然而这点温情也离她而去了,她默默接受,看着车子走远,重新陷入孤独。而当母亲也离去后,彻底回归孑然一身的她,走向冰雪荒原,只有一直相伴的黑狗跟随。观众猜测,她要离开了吗?要去城市寻找幸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坚强的自我终于显现,她爬上片头层爬过的荒山,一点金黄在萧瑟中显现,那是她的蜂蜜,她的希望,和她的自由所在。经历过挫折和苦难,她与自我、与自然、与命运和解,重新露出笑容。逆光剪影中,她和狗狗分享着蜂蜜,品尝生活的复杂滋味。

这才是升华,人的来时归处,永恒的哲学命题,永远震撼人心的影像主题。

纪录片的力量来自真实,回应时代关切、展现人性力量、反应社会问题,都是它的使命,也是纪录片人的职责。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关注心灵,纪录片的价值一定会更加得到更多关注。

但愿以后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这样好的纪录片。

 短评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8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力荐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

10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

2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力荐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25分钟前
  • 遇春
  • 力荐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

2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30分钟前
  • 澈南
  • 力荐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32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37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3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4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47分钟前
  • xaviere16
  • 力荐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48分钟前
  • 力荐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56分钟前
  • Hazel
  • 力荐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5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1小时前
  • 好样的
  • 力荐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