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巴黎

剧情片其它1984

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  萨姆·贝瑞  伯恩哈德·维基  迪恩·斯托克维尔  奥萝尔·克莱芒  亨特·卡森  维娃  索科洛·瓦尔迪兹  娜塔莎·金斯基  汤姆·法雷尔  约翰·劳瑞  

导演:维姆·文德斯

 剧照

德州巴黎 剧照 NO.1德州巴黎 剧照 NO.2德州巴黎 剧照 NO.3德州巴黎 剧照 NO.4德州巴黎 剧照 NO.5德州巴黎 剧照 NO.6德州巴黎 剧照 NO.13德州巴黎 剧照 NO.14德州巴黎 剧照 NO.15德州巴黎 剧照 NO.16德州巴黎 剧照 NO.17德州巴黎 剧照 NO.18德州巴黎 剧照 NO.19德州巴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20:03

详细剧情

  查韦斯(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饰)迷失在德州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因为身体虚弱而昏迷。医院联系了他的弟弟沃特(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 饰)来接他。出院的查韦斯一直沉默,直到看见“巴黎,德州”的牌子,才终于开口。
  回 到洛杉矶弟弟家,查韦斯见到了儿子——亨特(亨特·卡森 Hunter Carson 饰演),弟弟弟妹其实是养父养母。但是亨特对突如其来的父亲并不接受。后来,查韦斯用很特别的方式收复了孩子的心。通过交流,查韦斯了解到孩子的生母——简(娜塔莎·金斯基 Nastassja Kinski 饰)的下落。于是,父子踏上了一条寻母之路……
  本片获第3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

 长篇影评

 1 ) FIFF17丨DAY6《德州巴黎》:可我既不属于德州,也不属于巴黎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德州巴黎》,下面请看前线走上漫漫长路的独客们身处一片苍茫的评价了!

黄盛浛Lolita:

Wim Wenders所有作品里最不爱的一部。

一一:

爱与疏离,逃离于寻找。生活在边缘反而生活在中心。

Catcatcatyang:

感觉半天都走不到终点,也走不到男主的内心,但是朴实又感动。

fire_storm:

文德斯镜头下的德州美得令人窒息。依然是公路片不变的主题,但那一抹金斯基让这一段旅程别样的惹眼。

旺仔小狗:

美的东西的确就是美的。就像桃毛衣金头发的女主角,就像维德斯的音品,以及他掌舵自己电影的私行节奏。

我们敏熙:

欧洲式配乐与摄影带来与同时期美国电影截然不同的视听感受。但这个内里美国式故事的核心,不太戳中我。

春夏:

寂寞,孤独,美好的元素伴随着配乐,构图,摄影的镜头将情绪不断延伸。一路寻找存在的理由、直到与自己和解。

Spy Liu:

娜塔莎·金斯基实在太美了,而且演得也特别好。故事前半段和后半段割裂性太大,虽然这是导演作品的一贯特点;另外这种套个“孤独”主题的狗屁畸形的爱情故事恕我无法共情。

松野空松:

德州和巴黎本身就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地方,注定天各一方,但是却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孩子自然是德州与巴黎的交汇点,因此,最后一段深情的告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致命点是电影有个相当漂亮的前半部分,使得告白会毁灭这种不可知性和神秘性,当珍妮认出崔佛斯的那一刻,一切都泄气了。

Pincent:

剧本太精彩,把一个爱与孤独、纯情悲伤、往事如烟、天涯海角、泪流满面的故事讲得纯熟克制,摄影与配乐非常优秀,德州加州气质抓得很棒。人类情感本质的不安全感,孤独的永恒,迷失后必将寻求修复。在我看来Travis就是现代人遗失的那种老派真实,向前跑到不能跑得更远,还是要诚恳地面对残缺的过去。

苍山古井空对月:

前一个多小时的观看状态有点游离,一方面修复版画面很美,另一方面则觉得故事情节的文艺清新范不是我的菜,直到娜塔莎·金斯基出现才开始吸引住我的注意力。从崔佛斯隔着电话与妻子相见,到结尾母子相见并以崔佛斯独自离开结尾,后面这一个小时让我惊觉时间过了那么快,而前面只让我觉得怎么时间过得那么慢,给娜塔莎打上四星。

迷幻松饼:

影片一小时四十分钟每一分钟的镜头都太美了,他们第二次隔着玻璃见面的时候映像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直接落泪。女主打着色情擦边球的工作和神父却有着不言而喻的相似之处。整部电影用了大篇幅来描绘男主,男主弟弟一家和儿子的关系但后半段却完全摒弃,着实处理得生硬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女主实在是太美了,我也想去忏悔小隔间跟她话疗)

Donnie:

几年前在上影节大银幕上看的,记得那是一个非常享受的旅程,数次沉醉在音乐与画面之间。

波兰斯基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讲述爱情的复杂变化,文德斯用一段独白就说完了。他把两个小时花在救赎之旅上。纠葛的爱恋走向深刻的创伤,失败的火焰让他失去记忆,浸润在天地之间多年才最终做到那段历史性的独白,才能够平静地对她讲述过去的感受。我甚至能够想象他从前是多么强硬、死要面子又不善表达情感的人。

子夜无人:

一匹脱缰的离群之马,一种身患的离魂之症,很妙的是前半部分男主角被动离开沙漠,只是开着车穿过公路、穿过夜色的平平无奇的时刻却有种如梦似幻的质地,而当他真的回归到文明都市、家庭秩序的怀抱之后,一切都索然无味地沉寂了下去。人生的旅程里唯有无所目的、去向也未知的段落才是最美丽的,无论是后来他要再去面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带着孩子再去重逢曾经失散的妻子,那都已经不再是他所憧憬的,自我流放才是天堂。

欧.尹:

文德斯充分感性之作,本是简单的故事与普适的情感,却被导演运用精准的视听语言从多个层次加以细腻刻画,观影人随着崔弗斯放逐、寻觅、流浪,最终在单向镜异侧与女主共同追忆了过往,留给观众的是金斯基惊艳回眸与开创性的人面叠画,留给人物的却是深痛却仍克制的情感决堤。如果说柏林苍穹下缘其晦涩令人昏昏欲睡实属平常,那么德州巴黎这样一部公路电影仍如此缓慢、略显沉闷,让我不禁怀疑这种慢与闷是文德斯追寻的一种风格。

盆满钵满赵+:

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悬念和悲凉感一直铺着,也一直以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可怕事件,经过travis的口一诉说,是那么平淡却觉得更加悲凉。 诉说的故事太残酷了,曾经的爱是真的,到现在还是真的,眼泪是真的,那些改变与痛苦的回忆也是真的。逃不掉也没办法放过自己,幸福的时光不配拥有,能接受的也只剩名为孤独的归途了吧。 忘记了巴黎在德克萨斯,也忘记了是为了证明彼此相爱才有了那些试探、争吵与改变。 类似于西部片的配乐让我觉得最后开车离去的travis像一个永远不会下马的西部老牛仔,只有沙漠才是归途。

DAY6的主竞赛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彼时,远方。

1
爱情的反面是什么,是恨吗?还是虚无?
有人说,希望你恨我,因为那样证明你爱过我。
有佛说,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愚人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
 
我们常常把爱等同于占有,占有对方的身体,占有对方的心,要求对方的心里要给自己留一个位置。就像他爱她,爱到寸步不离,于是有了嫉妒,有了猜忌,有了暴力,有了扭曲。
 
男女之爱,总是逃不出这个怪圈,虽然常说爱她就要给她自由,只是自私如我,却总是要画地为牢,允许的只是圈内的有限自由。以为这样就能控制,就能把握。
 
其实,我们那里曾拥有过什么,物会毁灭,人亦会离去。我们所有的,只是彼此共处的那段时光,然后,用来回忆。
 
2
出发,是因为远方有个终点。
行走,是为了达到那个终点。
一直相信,旅行是种自我救赎,跳脱日常轨迹,审视自己内心所向。惯性的力量太可怕,以致于我们常常忘记要逃离这个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的怪圈。
 
听说有种禅修,是为步行。心无旁念,只是觉察自己每一步,为步行而步行。
 
他在TEXAS行走四年,他寻找的终点是那个叫PARIS的地方,那是他的生命的起点。行走让他甩掉种种藩篱,听取内心所往。
 
3
四年,以为自己可以忘记,亦或起码不再痛楚。只是,我们常常欺骗自己,再见时依然刻骨铭心,痛彻心扉。
不过,我们起码学会了放手,学会了放弃,学会了不再拥有,不再占有。
 
终于,我们两个独立的个体,可以彼此相见,却不再走近,不是不能,只是不愿。
镜子两边的我们,在倒影里重合,没有痛心疾首,没有歇斯底里,曾经伤害已经过去,惟愿未来平和宁静。
 
继续上路,虽然不知终点何处。惟愿,行走既然可以拯救过往,亦能拯救将来。
 
4
吉他的映像总是和流浪、孤独相伴。那一声声抹弦,在TEXAS的荒凉中如此透彻响亮、深邃辽远。在路上,吉他是合适的,哀而不伤,忧而不怨,只是一声声,随着行者的脚步,向前。

 3 ) 【阿毛爬格子——影视圈】走出孤独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5)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影片《德克萨斯的巴黎》,今天才拿来看,有点时光倒流的感觉。电光倒影之间,我看到爱情之于孤独,就像被美化了的私欲,迟早都是走向灭亡的。借着这部影片,人开始逐渐面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伤痕,应该说,自己的残忍,最终认清何为爱的本质。想要得到的,就怕会失去,所以紧紧地握着,爱过了头,就成为钳制,将所在意的活活地掐死在手中。摊开手掌一看,原来不过是自己的私欲,已化作罪的样式,苟延残喘。

我发现孤独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潜伏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就是那个如深渊般的空洞,由此衍生出各样的异想、邪恶。而任何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猎物,被这黑洞所吞噬。戴维斯深爱着简,他们有美好的一段时光,有共同的儿子。但最后却仍旧被孤独拆分,行走在德州人迹罕至的沙漠中。这是一段寻亲的旅途,却也是一条认清自己真实面目的道路。四年对于一个人而言,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也可能会使之完全沉淀于老我的本相。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人凭着自己,永远无法走出过去、现在和将来。戴维斯花了四年的时间游荡在荒漠之中,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疯狂,是人想摆脱自己所作的最后努力,那就是逃避现实,忘记过去。但弟弟沃特的出现却打破了戴维斯异想的计划。就在沙漠中漫无目的地行走过程中,沃特将他带回了城市里。他也想过要逃走,但却以失败告终。那四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沃特不断地问,戴维斯却始终沉默不语。他不想说的原因正是源于孤独。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成为人与人交往之间最大的拦阻,这深渊的跨度阻隔了理解、包容、体谅……爱。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消亡的一种状态,就好像狂欢就是一个人的孤独,而孤独也就是一群人的狂欢。因为人生当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靠互相倾诉就能解决的,也没有人能够真正走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当孤独感深深地攫住了戴维斯的心,他就注定是以沉默来面对纷繁的世界。但在这孤独背后,却是隐藏着的真实。虽然可以逃避世界的审判,却逃不过内心的自责。戴维斯的出走正是对一条释放之路的渴求,他希望能够借着外界的荒芜来安静内心里躁动不安的情绪,所以他并没有选择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而是四年来漫走在干旱的沙漠之地,与鹰为伴。但可惜的是,最终却也没能完全地释放自己。

于是,他跟着沃特回到了城市里,回到了与人相处的现实生活中。他开始慢慢与人交谈,尤其是当他面对自己已经八岁的儿子亨特。四年的隔阂使得亨特无法与他相认,但他的心却融化了。戴维斯希望能够与儿子重新恢复亲密的父子之情。但内心深处的孤独却始终无法洗除净尽。他常常在深夜时分一个人坐在屋外的山坡上沉思。他选择在白日里为弟弟一家操持家务,也会在放学的时间去接儿子。当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慢慢展开之后,他有了新的逃避过往的方式。因着自身的孤独,所以人无法再通过独处来逃避过去的一切,那么投入一个新的环境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好比时间总会治愈内心的伤口,用现世的忙碌来冲淡一切回忆。当一个人改变封闭的性格开始与人交往,他可能仍旧是在寻求心里的安慰,寻求另一个可以填补他孤独的猎物。在戴维斯新的生活当中,可以看到那个孤独的黑洞正在扩大,膨胀的速度甚或比他之前在沙漠中游荡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当沃特再次问到他过去四年中发生了什么时,他仍旧沉默寡言,之后又在深夜的时候坐在山坡上,遥望山下的灯火灿烂。这就好像我们身处繁花似锦的大都市,每当华灯初上,就有各色人群坐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饮一杯咖啡,眼神空洞地望向窗外,眼前再多的丰富多采也无法满足内心里孤独的吞噬。而这一次,戴维斯听到了关于简的消息。他回到家中的放映室里,看到了五年前全家人度假时的录像。亨特在旁边观察着他的表情,然后喃喃地说:“我敢肯定,他还爱着她。”接下来的一刻,他就用小手环绕在戴维斯的脖颈处,轻声说:“晚安,爸爸。”戴维斯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温暖的笑容。

在不同的时刻,人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决定。但唯有在一个时刻,人可以选择面对自己。那就是当爱进入内心的时候。戴维斯带着亨特,再次奔走在德州的高速公路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简。这是一条很难选择的道路,除非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感动在心里不断地鼓励着、温暖着,抚慰着。因为人终于要选择直面过去,不再逃避,不再忘记,而是主动寻求,想要看看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心里的伤疤被揭开,这是个需要忍痛的过程。当戴维斯在那栋老旧的情色场所的小房间里看到简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他们之间隔着一面镜子,靠一部电话联络,戴维斯看得到屋子里的简,简却看不见镜子外面的戴维斯。记忆刚刚被掀开一个角,就展现出令人痛心的一幕。接着,戴维斯再次落荒而逃。这就好像用双氧水涂抹微辣的伤口,瞬间疼痛爆发,以致于立刻将可以消毒的药水一把推开。但炎症并没有消除,除了忍耐,并没有其他可以疗伤的方法。于是,戴维斯还是回去了。他回到那间小屋子里,开始讲述一段故事。没有人知道简为什么会流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从戴维斯的回忆当中,她又回到了起初那个美丽、清纯、向往幸福却又无奈背叛的身影。一段本来很美好的爱情,因为孤独引发的私欲牵制着两个人的心。在四年前被深深埋葬于心里的故事,又被挖掘,在戴维斯的口中缓缓谈出。他的孤独使他珍视着与简的结合,他们的婚姻经历了起初的疯狂和后来的平静,由最初的爱转变为他对她的依赖。他只要一离开她就会产生异想,就会以为她正在背叛他,所以他寸步不离她的身边。私欲使得戴维斯的孤独更加地张狂,或者说,孤独使得他的私欲更加地暴躁。终于有一天,他将她捆绑,从身体到心灵,完全地辖制,不再给她自由。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却将二人彼此分离。他吓坏了,顾不得妻子和孩子,就奋不顾身地往外跑。就这样一直地跑了几天几夜,直到再也看不见人,直到进入德州的荒漠中。人所有的爱都能顷刻颠覆为自私的欲望,从而导致人性本身在恶行上的极致发挥。

这种捆绑和辖制的爱已经成为孤独的战利品,没有什么比这种“爱”更可怕,换句话说,这焉能是爱?分明是对自身欲望的填充和攫取,人太过于忙乱地寻求和得到以致于瞎掉了眼睛,看不清到底是别人伤害了自己还是自己伤害了别人。戴维斯在讲述这些的时候,背对着那面镜子,背对着哭泣的简,因为他害怕看见自己的罪,害怕看见自己原来是深陷孤独而无法自拔,害怕否认过去付出的爱得到的却是对人性阴暗面的领悟。但简却打断了他的回忆,她没有责怪,没有唾骂,她只是转过身去,坐了下来,幽幽地倾诉着自己对戴维斯的思念之情。一个在逃亡的灵魂,得见一个在寻找的生命。虽然背对着背,但心与心却相遇。人拥有去面对过去的勇气还不够,最为需要的是宽恕过往、医治伤口的爱,否则只会令人逃得更远。简的诉说就像一帖清凉的药膏,祛除了一切因怨恨、不安而导致的伤痛,她的回忆中只有温柔、甜蜜和幸福。就像一双温柔手包容一颗受伤的心,不是捧在手心,而是放入怀中。仿佛她自己从未受到过伤害。

戴维斯最终还是选择了孤独的生活,回到德州的荒漠中,继续游荡。但他成全了简和亨特的相认,他并非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而是自认为不配这爱的拥有。影片的最后,我也落泪,也同样是因为这不配的拥有。只因那寻找失丧灵魂的主,使我不再自怜。

 4 ) 因爱生忧、因爱生惧、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惧

1984年,一部有关“流浪”和“寻找”的公路电影亮相第37届戛纳电影节。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技惊四座,一举斩获金棕榈大奖——这便是留名影史的不朽经典《德州巴黎》。

作为“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维姆·文德斯早年受到以《逍遥骑士》为代表的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继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欧洲公路电影的探索:继闻名遐迩的“公路三部曲”(《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后,维姆·文德斯为广大影迷带来了这部集公路电影之大成的作品。

维姆·文德斯

《德州巴黎》的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和娜塔莎·金斯基在片中饰演情侣,可年龄却相差34岁,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此前金斯基与罗曼·波兰斯基那段惊世骇俗、饱受争议的忘年恋情。悬殊的年龄差距加之片名中德克萨斯州与巴黎的并立,像一个充满悖论的谜语:远隔大洋的美国和欧洲相距万里,缘何交汇?

左:哈利·戴恩·斯坦通 中:娜塔莎·金斯基 右:维姆·文德斯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过“永恒轮回”的思想:“万物走了,万物复来,存在之轮永恒旋转;万物死了,万物复生,存在之年永不停息。”——在哲学意义上,无尽时空的轮转为个体生命的交汇带来可能。或许,人的一生也是一场轮回,起码对《德州巴黎》中的主角Travis来说如此:Travis即Travel(旅行),以漫游始,以漫游终。

“无论我会遭遇什么命运,获得什么体验,其中将不乏漫游和登山:因为说到底,人们只能体验自身。”——尼采

一、漫游

伴随着舒缓、沉静的音乐,影片以一个漫不经心的航拍长镜头开场,迅速为全片的影像和剪辑风格奠定了基调:在一望无际、苍茫清寂的德州沙漠,一个鲜艳的红点儿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在与天地时空的强烈对比下,人是那样的渺小与落寞。

镜头拉近:但见他衣衫褴褛,形如槁木。观众很快注意到那顶醒目的小红帽和破旧的西装与戈壁旷野的格格不入、彰显着他来自文明社会的痕迹。他是谁?他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同时阐明古老的哲学追问和点睛电影主题、凸显人物的神秘身份并激发观众好奇,一共需要几个镜头?将电影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文德斯给出了答案:两个。

很快,我们的主人公Travis不知是因为精疲力竭,还是被某种浓郁的化不开的空虚压垮,一头栽倒在寻找水源的途中。所幸,他被人发现并救起。没有人知道,一个人遭遇了怎样惨烈的变故,才会主动选择在烈日灼人的沙漠中自我流放。可Travis的流浪似乎又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或许就像鲁迅笔下讨水喝的“过客”,为了寻找,也为了逃避——文德斯仅仅依靠开头的5分钟,就牢牢攫取了观众的心。接下来,他将通过主人公重返文明的慢慢归途,依靠大段的沉默和尴尬对话缓缓揭开这个悬念。在迷恋叙述性诡计、强调共情代入感和快节奏叙事的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旨在突出人与人疏离与隔阂的《德州巴黎》相应地采取了冷眼旁观的叙事策略。一部渐入佳境的“文艺闷片”,相当考验观众的耐心和审美趣味。

久未谋面的弟弟Walt闻讯赶来,小心翼翼地与眼前这个失魂落魄的身影面面相觑:四目相接的闪躲踟蹰后,若有所思的Travis终于钻进弟弟的车内。美国西部广袤无垠的沙漠公路给了久别重逢的兄弟捡拾过往回忆一个契机,然而,面对Walt满腹狐疑的询问,凭空消失了四年的Travis仿佛泥塑一般,一言不发。四年与世隔绝的生活,早让他对一切外来的刺激无动于衷:瀚海阑干百丈冰,Travis的内心世界被冰封太久,找不到一点儿与外界相通的出口。此时此刻,那些满含关切的话语相较以往从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显得唐突而怪异,当漂泊到日渐模糊的自我被突如其来的现实截停,撕裂的鸿沟让一切都显得无所是从、无从谈起。而这种欲语还休的隔膜,即便从匠心独运的画面构图也可见一斑:如横亘在Travis和Walt之间厚厚的蓝色车框。

海德格尔说:我们是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对此,史铁生补充道:非但如此,而且是被一个个分开着抛来的。自打人被剪断脐带、离开母体的那一刻,每个人就只是每个人而已,每个人的人生都相对独立,孤独是宿命。就像杨绛百年之际的感悟:“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德州巴黎》体现的思想倾向与当时方兴未艾、风靡世界的存在主义思潮不无关系: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旅途,人在无意义的世界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可话虽如此,毕竟没有一个灵魂生来就属于旷野,也没有一颗心会完全被荒芜吞噬。不可理喻的现实和不能逾越的人墙浇筑而成的坚冰自有它的隐蔽缺口——撬动它的只是一张小小的相片。终于,一直沉默的Travis开口了:

“巴黎,德克萨斯的巴黎”。

《德州巴黎》承袭了文德斯一以贯之、宁静致远的哲学思考:无所不在的长镜头和空镜头取代了频繁的剪辑和倒叙、闪回、多线等叙事手法,将大自然的荒芜和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悉数放大。那份隐而不发的情绪张力,像极了沧桑老人的娓娓道来,你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刻,他会告诉你些什么。又是仅凭男主人公全片的第一句话,文德斯再次在观众心中强化了这一难以释怀的疑团:“德克萨斯的巴黎”究竟指什么?

二、语言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海德格尔

“德克萨斯的巴黎”?

一个或许存在、或许不在的乌有之乡,可手中分明攥着那张泛黄的旧照片作证。Travis说:那位于德州的沙漠腹地,孕育了父母的爱情结晶——是他开始的地方。直到此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Travis一直努力寻找的并不是什么终点,而是一切最初的模样。德克萨斯的巴黎象征着对爱情的缅怀、自我的探究。人,终究要为自己的存在找一个理由,以证明不是尘世的弃儿。就像存在主义思潮的核心:世界虽无意义,但“存在先于本质”,人既已存在,就势必采取行动,为无意义的生命赋予意义。在这远离现实的蛮荒之地、长路漫漫的寂寞归途,爱与生命伴随着支离破碎的语言和遗忘在风中的记忆慢慢醒觉、复苏。此时,隔离二人的车框已不复存在。

长途跋涉过后,Travis和Walt一起回到了洛杉矶的家中。原来,Travis有一个8岁大的儿子Hunter,因为当初的不辞而别,四年来Hunter一直由弟弟Walt和弟妹Ann抚养。起初,面对这个初来乍到、暌违了四年之久的陌生面孔,幼小的Hunter显得茫然无措,他苦苦搜寻着关于父亲的记忆,与眼前这个落魄的男人拼凑出点点交集。如履薄冰、不相适应的尴尬与试探过后,最终让父子感情迅速升温、冰释前嫌的是一卷录影带。里面记录着Travis与Hunter以及妻子Jane曾经的生活:4年前的三口之家是那样的幸福,Travis和Jane在镜头中亲昵地耳语、在海滩上肆意地徜徉。那时的他们何曾想到:曾经的海誓山盟转眼间就化作虚无,艳羡旁人的家庭朝夕间便分崩离析。幻灯片上的Jane美艳的不可方物,但早已不知所终的她更像一个不曾存在的幻影,那是羞赧与人的秘密、无法言说的伤痛。

这一简单的“片中片”段落显现出文德斯高超的剧作处理能力:无需刻意斧凿的倒叙或插叙,一部家庭录像即交代了故事时间线上的真正开端,即便观众依旧不明就里,也能明白影片开始Travis的“漫游”只是结果。另一方面,录像带中生动鲜活的红、黄色块与现实生活中徒剩回忆的忧郁之“蓝”、纠葛之“绿”形成鲜明对比。

原来,时间不一定治愈得了内心的伤口;遁世无法逃避过往的一切。当爱再一次被唤醒,人可以选择面对自己。像是蓄谋已久,又像是临时起意,Travis带着Hunter再次上路:从头顶一抹鲜红的鸭舌帽到两人不约而同的红上衣,Travis的第二次公路之旅终于不再形单影只,父子同心、他们的共同目标是Jane。

几经辗转,他们打听到Jane每个月5号给儿子存钱的银行地址,直等到Jane出现并驱车一路跟踪,最后发现她在一家从事角色扮演的色情酒吧工作。

酒吧外这一过场镜头很容易为人忽视但却相当重要。就像先前提到的那样,文德斯对颜色的把握,尤其是各色滤光镜的使用早已炉火纯青:红意味着甜蜜、温馨的过去,而蓝是落寞,凄凉的现实。红色的Travis走向蓝色大房子的象征意味,不言而喻。其次,墙壁上的自由女神像和城市群落无疑代表着美国文化,这里隐微又巧妙地体现出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对欧洲文化的碾压与吞噬——坚持寻找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从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文德斯的“夫子自道”:透露出文德斯誓做欧陆文化守望者与捍卫者的心态,透露出他对无孔不入的美式文化的失望和疲态。而自由女神像的设计本出自法国雕塑家,是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礼物——所以“德州”(美国)与“巴黎”(法国)并不是那么的风马牛不相及。

Travis尾随Jane的脚步进入酒吧,缓缓靠向那一袭红衣、如真似幻的曼妙背影,四年后的Jane依旧惊艳,但当酒吧招待上前招呼,引得Jane回头四顾之际,Travis像一只受惊的刺猬,再一次落荒而逃。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兜兜转转之后,绕不过的原来是她——虚无缥缈的“德州巴黎”由始至终并没有在银幕画面中真正闪现过,但这张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面庞,却深深烙在了每个观众的心里。除了《苔丝》以外,这大概是娜塔莎·金斯基留给世人最出名的银幕形象。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掩照下,那一份苍白氤氲、夺人心魄的美丽呼之欲出,与整个环境极不协调。而那无解的幽幽谜团,也即将在这似虚非实的如梦幻境中层层铺开。

文德斯试图向观众证明:爱情之于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不论是兄弟情深还是父子天伦,总有一部分缺失的情感是不能弥补、不能挽回的,Travis的生活看似正逐步迈向正轨,但他内心深处,还差最后一步的解脱,可是,解脱之后呢?

三、解脱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叔本华

如果说父子团聚意味着暗藏希望的未来期许,那夫妻相认就是对爱情稍纵即逝的悲情祭奠。这间从事色情表演的酒吧有着一座座小小的隔间,里面安装着一面单面镜,客人可以看到女孩,但女孩看不到客人,借由一部电话,客人可以和女孩说任何话,女孩则按要求满足客人的幻想。当Travis痛定思痛、鼓起勇气第二次到酒吧会见妻子时,并未直接坦承自己的身份,而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是Travis一心追寻“德州巴黎”的起点,是他流浪四年、三缄其口的谜团,如果说先前积蓄的情绪铺垫像隐忍不发的暗涌,那么此刻终于毫不遮掩地喷薄而出,成就了影史上长达十分钟的经典对白:

Travis:我曾经认识这样两个人。他们互相爱着对方。那女孩很年轻,也就十七八岁。而男子要大很多。他是那种随性狂野的人,而她则很漂亮。他们俩人在一起做了许多荒唐事,她喜欢那样,即便像去杂货店这样的小事也会充满乐趣。他们总为那些傻事大笑,他喜欢令她欢笑。他们什么都不关心,因为他俩只想彼此厮守,形影不离。他爱她胜过一切,无法忍受白天工作期间与她分离……于是他辞了职,只为在家陪她。不久,他不得不去找另外一份工作,因为钱花光了。可后来他又辞了职。没过多久,那女孩开始担忧了……

Jane:为什么担忧?

Travis:我想是钱吧。钱不够用了,不知如何应对下一笔支出。

Jane:我了解那种感觉。

Travis:于是他觉得内心不安,心理上备受折磨。

Jane:什么意思?

Travis:他知道必须靠工作养活他,但仍然无法忍受与她的分离。

Jane:这个我懂。

Travis:最后他还是离开她去工作了。但变得疯狂而多疑。

Jane:比如说?

Travis:他开始胡思乱想,想象她勾引其他男人。他放下工作回家,冲她大喊大叫……而后,他开始酗酒。很晚回家只为试探她,看她是否会嫉妒。他希望她嫉妒,可她并没有。这更令他发疯。因为他认为如果她不嫉妒的话,就意味着她并不真的关心他,嫉妒是爱的标志……一天晚上,她告诉他她怀孕了,而他却根本没察觉到。于是,突然间一切又改变了,他不再酗酒还找了份工作。他不怀疑她是爱他的,因为她怀了他的孩子。他要竭尽所能为她建立一个家。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天起,她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烦躁,每件事都令她发疯。他努力地迁就她,给她买喜欢的东西,每周带她外出用餐,但好像什么都不能令她满足。他花了两年时间努力使他们恢复到最初的样子,但最后发现一切只是徒劳,于是他又开始酗酒,这次真的无可救药了。一天夜里,他喝到很晚才回家,她既不担心也不嫉妒,只是愤怒。她指责他让她生孩子是为了拴住她的自由,她告诉他她梦想要逃离。她梦见自己夜晚沿着高速公路奔跑,穿过田野,越过河床,一直跑。可每当她以为自己已经逃掉时,他就会出现,用各种方式拦住她,不停的出现、不停地阻拦。当她告诉他这些梦时,他相信是真的,他要阻止她,否则她真的会永远离开。一天夜里,他发现她正逃向公路,便将她抓回房子,用皮带把她绑在炉子上,他躺在床上听见她不停地哭喊,还有孩子的尖叫,奇怪的是他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想睡觉。头一次,他希望远远地离开这儿,消失在没人认识的茫茫旷野。没有语言和街道,他梦想着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地方。可当他醒来时,已置身火海,火苗点燃了他的被单。他冲过火焰奔向他深爱的两个人……但他们已经不见了。他冲到外面,滚倒在泥地上,然后跑开了,再没有看一眼那团火,只顾跑,直跑到日出时分,再也跑不动了。日落以后,他又开始跑。就这样一直跑了五天,直到完全没了人的模样……

四、漫游

“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

镜子里面,Jane早已泣不成声;镜子外面,徒剩Travis喃喃自语。十指相扣,隔着厚重的玻璃;面容交错,心有灵犀却又物是人非。

这是足以载入影史的创意一幕。三年后的香港电影《最后胜利》亦有相似的场景向影片致敬,但无论布光还是摄影,皆不可同日而语。首先,Jane和Travis的衣着都完成了从“红”到“黑”的转变,这意味着独属于二人的共同回忆再次打开并迈向终结,悲伤的过往再度开启并彻底埋葬。厚厚的玻璃镜是这场戏的关键道具:它分割了互不相见的二人,但又让观众同时看到二人,最绝的是它让Travis的影像浮现在玻璃上,与Jane的面容合二为一。我们见到了太多诉诸语言和躯体、力图展现情侣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若即若离关系的桥段,但几乎没有人能达到文德斯全凭电影技巧和镜头设计、润物细无声的影像表达功力。

一镜之隔,是那样的触手可得而又遥不可及。咫尺天涯,是痛彻心扉、蚀骨销魂后的领悟和谅解。就像Jane对Travis坦承:当我只是想象你的时候,事情变得容易多了。在这里,文德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思考:炽热的爱情,建立于想象之上——因其发源于某种程度上的彼此误解。与通行观念相反,误解才能产生共鸣,共鸣则激发进一步理解的意愿,而执迷于理解,尤其是过度解读对方的一方,却会率先滑向更深的误解,由沉湎于理解制造出的一个个空洞,恰恰加剧了内心的裂痕。或许文德斯认为:爱情不一定非要悲剧收场,但一定是某种难以自圆其说的谬误。

镜中人似梦中人,或许只有做梦的时候,人才可以卸下层层伪装,倚靠声音打开心扉。这一场戏,文德斯放弃了雕琢时光的蒙太奇,因为时间本影响不了两颗始终纠缠在一起的心。不顾冗长、沉闷之虞,文德斯兀自将镜头一动不动地定格在两位演员的脸上。不慌不忙的凝视,漫漫溢出许久未见的深情,随着叙述高潮的出现,电影的主题音乐骤然响起。原来,在真挚的感情面前,包括语言在内,一切是那么地无力。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迫,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曾说过:爱,可以燃烧,或者存在,但不会两者并存。熊熊燃烧的爱妒之火具有毁天灭地的力量,自然也能将爱情本身吞噬的无影无踪。这在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早有体现。就像他爱她,爱到形影不离、朝夕与共,于是嫉妒就像荒原中的野草一样任意滋长,猜忌、扭曲、暴力......接踵而至;就像她爱他,爱到义无反顾、奋不顾身,于是对自由的渴望就随时间强烈地蔓延,一切因爱之名的禁锢只是沉重的枷锁。可就像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18世纪法国革命家们何曾想过:真正的自由与真正的平等是对反义词一样——爱情固然不是占有,但“爱情”与“自由”就能并行不悖吗?

情深而不知所起,无妄而终往往是尘世无处可逃的宿命。在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被抛入此生的人们矛盾而又困惑,就像置身于四通八达的公路,动辄陷入循环和迷失的怪圈:譬如Travis在大桥上偶遇到的歇斯底里的“疯子”,他对着滚滚车流大声咆哮:

“你们会在毫无防范的时候被收拾了。绝对是这样,我以我母亲的名义向你们保证!今天,在这里,也是上帝的绿色星球上,每个人,只要不是生在下水道里,都应该知道并彻底理解!他们会在你们的睡梦中侵袭,他们会在热水浴中把你们抓走,他们会从漂亮的跑车里把你们拽出去!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山谷地带,我的声音从这扩散出去,直到该诅咒的莫哈维沙漠,再往远,最后到达亚利桑那: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被称作安全区!根本没什么安全区!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都会被发配,并且永世不得翻身!这是没有终点的流放。别看我形象猥琐,但请相信,我知道我在说什么。我没疯!别说我没警告过你们!我警告过你们所有人!”

借由“疯子”之口,文德斯一语道破荒诞世界的本来面目并表达了对置身其中清醒而无助的“局外人”的深切关怀,致力于捕捉和描绘人性幽微、人际疏离的文德斯,在此展现了他关于人类孤独本性的终极探索。《德州巴黎》就像一首关于孤独与幻想的抒情长诗,诚如海德格尔言:人应当诗意的生活,但在本质虚无的世界,人难免不被无所不在的虚无感包裹。Travis和Jane,彼此相见却不再走近,不是不愿,而是不能:曾几何时如胶似漆的二人互为双方存在的理由,“德州巴黎”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共同的归宿,如今,理由已不复存在,归宿已不被认同。没什么能作为纽带再将他们联系起来,即使是Hunter。

影片最后,Travis透过窗户看到了Jane与Hunter的相认,这是影片最温馨的桥段,起码我们看到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在情感上找回了共同的依托。

但他们终究要各奔东西,Travis选择继续漂泊:即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也要找到那把破解“德州巴黎”迷宫的人心之匙。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红色的落日余晖在蓝色路灯的掩映下渐渐隐没,黑夜即将到来,与影片开场蓝天黄土的浩瀚沙漠形成奇妙互文,当Travis的汽车渐行渐远之际,人们情不自禁地要问:为什么必须上路?为什么非要流浪?那些为世不容的“局外人”,到底在想什么?

因爱生忧、因爱生惧、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惧

 5 ) Paris, Texas.

记得中文的翻译应该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关于电影名中的这个地方,正如加拿大也有个伦敦一样,是殖民时期的印记罢了,并没有指示浪漫之都巴黎,也没有讲述从德克萨斯飞往法国的航线。不过是这么一个小得让人嘲笑的美国南部的一撮黄土地而已。如果要深入解读它,自然可以列出一二三四条关于美国文化关于追溯历史关于移民心态等等等等,但寻求准学术解释肯定不是电影的全部,否则岂不成为了学术界的宣传喉舌。)
 
早年迷恋<看电影>杂志的时候大概是不计其数地听过这个片名了,像其它和地名有关的电影一样——比如《我一个人的爱荷华》又比如《爱在明尼苏达》——都是遥远而陌生美国风情咄咄逼人又会过目即忘的名字。只是现在一提起,又统统都被想起来了。
 
文德斯(Wim Wenders)。
乍看到Paris, Texas这名头的时候,联想觉得文德斯很陌生。仔细一想,原来我这SPACE的名称也正是借用了他一部同名电影的头衔罢了。当年刚来英国,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一种不吐不快,又找不到渠道吐的感觉。于是疯狂上网,正如今晚一样,寻求解释。总算在朋友的社区里得以看到对文德斯的讨论,说到这电影名的翻译《这么近,那么远》(又或者是比较古风的咫尺天涯),竟然就觉得合了我的意。那时候经历的林林总总的新鲜人,何尝不个个给我的都是这种明明就在眼前明明就似乎可以沟通却又好象永远都再也深入不下去的感觉呢。叫绝之余,far away, so close这名字挂在MSN上好久,后来写BLOG,也就顺便沿用了,实在是和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Far away, so close这个概念,倒是在德州巴黎里被具象化了。五年不见的爱人,已经是近在咫尺,中间却搁着一块透明又坚固的玻璃;即使都能互相辨认或多或少产生变化的脸,在回忆和情感沉淀的重压之下,却只有转过头去不看对方的脸才能够继续言语。

几个小时前我第一次上电脑想写这电影,最后放下的只有几排字,大概是说,我已经不相信这种能让人抉择得如此痛苦的情绪波动了。但电影实在是太好,我是否相信已经是最次要的事情。这不,凌晨六点我还在缴尽脑汁想写点什么。电影中经历的那细微的触动,看来是还没消散过去呢。
 
文德斯的电影总是这样。看完德州巴黎后才发现原来以前我是看过百万美圆酒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的。具体情节真的不记得了。那是我无节制到学校影象资料室看录象逃避生活的日子。总是看完两三张又到了下午三点,便沿着气味并不清新的护城河走走,顺顺眼,然后回食堂吃饭,一天也就那样的过去。直到有一天读到一首诗醒悟了过来,才渐渐少去,具体诗的内容也不记得了。总之那个时候,觉得生活越文艺便越滋润,倒也多少隐藏了现在这愤世忌俗的脸。不过有的我还是记得的。看完电影后的感觉往往很微妙,有的时候看的惊天撼地眼泪要掉两三筐不过10分钟就忘记,有的是只在某处被扎了一下偶尔挤个两滴眼泪出来,却也还能心旌荡漾个好几天。除此之外还有非感觉型电影以及烂片之流,在此先不谈。百万美圆酒店便是心旌荡漾好几天的那种感觉型电影,我想德州巴黎也是。
 
当然,百万和德州彼此是很不一样的作品。德州巴黎还是直线叙事型电影。如果我没记错,到了百万,直线叙事的框架好象也不在了。似乎整个情节都在随着图象走。不过德州巴黎的重点,我觉得,始终都没放在直线叙事这条线上,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图象语言。德州风景的广漠,还有对话之间的空白(这慢节奏不知道是不是拜其对小津之景仰所赐),近真实的节奏以及现实所不能捕捉的美景所带来的效应并不是一篇自我救黩又再放任的自省情节剧本可以凭己力所达的。作为艺术家的电影导演,此时正是言说生活中不可言说,表现生活中不可表现,又想象生活中不可想象呀。相比下来,纯叙事型导演的失败之处便在于往往斥巨资拍出来的电影所能达到的效果,还不如简单几页纸上所记。
 
 
说到电影,总是有点失语。第一我真的不会什么专业评论词语,所以好多都是临时自编自造,造久了,思维过于自给自足反而就混乱了起来。第二是我觉得好电影缜密无缝,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的评论或推介都无处下手。因为它并不企图跟你说可以简化成条目的大道理——大道理是政治阴谋家说的。它只是通过语音与图象的任意结合,冲击你。让你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精彩,绝望,深刻,无聊。但只要真诚到位,角度刁钻,就会带你到了那个世界,让你不得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原来真有他人的存在。
 
今天在LSE学生电影社放映厅里(就是我们平时上课的那个E171),只有寥寥几个人去看(想必电影实在太老),中间有人离场,散后也听人说'不就这么简单一个故事,怎么要拖那么久才讲清楚',想上去补两句美言,又还在观后的情绪中没力气说话并且不知道怎么去说 .之前看到有两个同SEMINAR的同学也在场,却实在没任何交道,尴尬得连点头微笑也不是,权当是咫尺天涯吧。仅这五指可以数过来的几个他人,也可以是如此的多样。
 
---------------
看来是有点瞎说八道了

http://pengzou.spaces.live.com/blog/cns!C49026D8EE4E7AE2!322.entry

 6 ) 狗血故事的高级呈现

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编剧:山姆·夏普德 / L·M·基特卡森 主演:哈利·戴恩·斯坦通 / 汤姆·法雷尔 / 奥萝尔·克莱芒 / 娜塔莎·金斯基 类型:剧情 语言:英语 上映:1984年 片长:147分钟

《Paris, Texas》,德州巴黎,拍摄于1984年,获得金棕榈大奖。有评论如是说:以欧洲人的视角来拍摄美国人的生活,了不起!这句话是不是透露着特别高级的气息?但一般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就是:慢——叙事节奏与叙事方式慢。果然,片长147分钟,请备好干粮,让我们以欧洲人的视角开始吧!

影片一开始,一个长镜头带出流浪小红帽,也就是男主角Travis , 因为缺水而昏倒,被人救起醒来后一言不发。救他的兄弟从他的私人物品里找到联络方式,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他的弟弟Walt接到电话后,前往德州。几番波折,在返程的路上截到Travis。而上车的时候,Travis目光一直看着远方,行动笨拙迟缓又犹豫。接下来无论Walt说什么,他都一言不发。

如此缓慢地行进到这里,我们有一大堆的问题:Travis到底经历了什么?他要去哪里?他在经历什么?他为什么不说话?

一言不发的Travis在第一个Motel的镜子里看到自己后又出走。(真是个爱走路的男人……)Walt再次找到他……梳妆打扮后的Travis换了个人,只是他依旧不摘红帽子。刮掉络腮胡后,脸上留下生硬的白色。

由于Travis不言语,那么,讲故事的重任都交给了Walt。我们通过Walt的电话,以及与Travis的交谈知道了他的零碎故事。Travis的儿子由Walt带大;Travis与妻子Jane发生了一些不为之人知的事情,两人在四年前陆续消失。而当谈到儿子Hunter 的时候,欲言又止的Travis脸上滑落两行清泪。注意哦,这时候他的小红帽摘掉了。

Travis流泪

在Walt的抱怨下,Travis在加油站终于说了第一句话:「Paris,你去过巴黎吗?我们现在去可以吗?」这个男的真的失心疯了吗?他为什么不直接回去见他儿子?接下来的剧情让人哭笑不得,Travis上飞机恐慌,所以——就变成了公路电影啦!他们要开车两天回到洛杉矶。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他在那里买了一块地——这就是他心念着要去巴黎的原因。好像一个小谜团被解开了。但是Walt心里的疑问并没有,他问起Travis的四年经历。正在开车的Travis拒绝回答。之后他在路上想起了买下那块地的原因,跟自己的母亲有关系。公路上的聊天,有一搭没一搭就这样一笔带过。

在Walt家,Travis与四年未见的儿子Hunter重逢,尝试与他接近,一步一步,直到Travis带着儿子一起上路去寻找Hunter的妈妈Jane。影片用了近30分钟的篇幅展开这一段。

接下来又是一长段的公路行程,Travis与Hunter在路上走了近30分钟的影片长度。之后,Travis在一个peep show club,就跟现在的直播很像的场所找到Hunter的妈妈。而Travis并没有与之相认。

他离开后,深夜又与儿子聊起了自己的母亲 —— 这是他第三次提到自己的母亲,第二次是在Walt家翻看照片的时候。之后他留下语音留言给儿子,然后去找Jane。仅仅用了20分钟的长度,交代最初我们的疑问:他发生了什么?他Jane之间发生了什么?

Travis and Jane

影片的最后,他远远地看着Jane与在旅馆的儿子团圆,而后离开。影片就这样子结束了。

如果要用简短地总结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离家四年的男人被兄弟找到后,与儿子重逢,并带着儿子找到妻子,最后独自离开的故事。

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梗概一点都不吸引人?是的。 如果以当下「故事为王」、「叙事为王」的标准,这个片子在中国简直不可能被拍出来。但是呢,电影的表述方式,不仅仅只有「故事」的。

什么是欧洲人的视角?

在好莱坞等主流电影类型占领眼球后,大量的强调「故事性」、强调「节奏」、强调「起承转合」,强调「三幕五幕七幕」的言论层出不穷。在我看来欧洲视角的电影有两个重大特点:第一是弱化故事性,强调过程;第二是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或者说是对拍摄对象的关怀。

当你看这部电影,你会发觉,导演没有偏爱,没有偏见,他在讲述故事发生的过程中,用力地表现了每一个重要角色的复杂情感。Walt多次跟Travis提起「Hunter跟他们像个家庭一样」,但他也在促进Travis与Hunter之间的了解;Anne对Travis热情,她暗地里在给Jane寄Hunter的照片,但当Hunter离开她的生活,她非常难过;Jane独自的诉说,以及她与Travis最后的对话,刻骨铭心。

每一个人的情感复杂、真诚、深沉。这点,我觉得是「欧洲视角」的很大特征。

那么,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看什么?肯定不是看刺激,不是看故事,也不是看构架。我们应该看导演在哪里用力,看他如何以画面、以光影、以乐音将人的情感流淌至你的心里。

你可以去体察Travis与Walt在餐厅的对话。窗外的光印在他们一半的脸上,Travis的眼泪,缓缓润湿了他的右边眼睛,之后流向脸颊;

你可以去感受,得知Hunter与Travis离开,挂了电话后的Anne,坐在Hunter的床上哼着安眠曲;

你可以去猜测Hunter拒绝Travis接他放学,回家后独自在车库假装开车,之后在录像带里、在他在等Travis寻找Jane的时候,他都有做这个动作——这对他来说,意味这什么?

你可以去揣度Travis背过身去对Jane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Jane跟Travis表述他离开后她的煎熬,她同样背过身,导演的用意;你可以用心去聆听Jane对Travis讲的那一长段像独白一样的对话,每一句话,都像是从她的灵魂里抽离出来过千百次。

Jane的诉说

【完。】

文丨BY 岳漟 图丨影片截图/网络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欢迎关注,第一时间打开新的电影世界。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第一时间打开电影世界

 短评

虽然一家三口从未出现在同一镜头里,但从去寻找儿子的母亲到发现母亲的行踪开始,三人同穿红色上衣,结尾母子团聚时,母亲的绿色上衣同背景大楼的绿色灯光以及父亲一人独自站在绿色的路灯下暗示了这一家三口始终生活在同一维度里。

10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对不起,我还是不能跳脱自己的价值成见来欣赏这个完全的彻底的男性视角呈现的电影,甚至看得很愤怒。Jane只是一个回忆里的录影带里的双面镜子里的被审视的对象,甚至讽刺的是,还有一句台词“I am a good listener”. Jane 没有机会去讲述her side of story,观众也只能和Jane一样被迫倾听男方的叙述,将这个并不美好的却极其现实的故事套上一层文艺的滤镜。但拍摄,镜头语言和音乐都很好。

11分钟前
  • 🤔
  • 较差

爱情的真相就是两个灵魂的赤裸相见,孤独寂寞冷,噬骨销魂,挫骨扬灰。

1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段漫长的公路旅行,画面和音乐真美,故事有点儿压抑,其实仔细看来还算甜美,父子情,兄弟情,失落的爱情,只是被演绎得太神秘古怪了,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没有神经承受这样的压抑,封闭空间,难言的隐情,不能预料的未来。。。男主角的固执憨呆有时让人觉得颇可爱,更多时候却让人恨他冷漠,这是一部不适合焦虑的成年人观看的电影。

13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爱如火宅,必须逃离。两个个体有注定的相吸与相克,只有孤独才最安全。一切都只是mean to be。说真的,更感动于影片前四分之三,一直压着讲、收着讲,好故事的预感和悬念弥漫在全篇每个画面、每处细节、每一记寥落的吉他音里,情绪酝酿得太满。最后高潮部分对话却太啰嗦,讲得太尽、太白,气息全断了。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其实我不是很清楚他故弄玄虚的到底想讲什么,我开始还以为那块巴黎的地儿有什么好大不了的故事,结果就是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不好女的把房子烧了,这有必要导致不说话失忆么。中间他还讲那么多他爸妈的事情,没头没尾的。小孩跟两个家庭的关系也是没头没尾的。

18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这片的后半段真倒胃口

21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或许这才是好电影,包含了太多东西,如果用理智把它条分缕析碾平了看 ,就亵渎了它。于是你只能绕着圈子,说着不相关的话。叹着气,搓着手,无可奈何地被撼动。文德森深知通入陌生人灵魂的道路。这需要犀利,也需要朴实。

26分钟前
  • Zoe
  • 力荐

关于“找回”的公路电影,大片大片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荒野都非常养眼。男人给女人隔着玻璃讲故事那段深有共鸣,我也有过相似的,往日一幕幕只能变成第三人称的故事,我讲你听,往事如烟,泪流满面,相隔的是空气,结果却是你的天涯我的海角。

2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那谁说,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悲情主义者

29分钟前
  • shu
  • 力荐

当崔维斯在最后平铺直叙告诉你原因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这个故事是那么简单易懂且无聊。而围绕这个故事所展开的情绪却是无底洞,因为故事就是一个框架,框架里的血肉,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当你严肃分析它的时候,你是失望的。

30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He just saw the idea." 全片各元素如Travis描述父亲对母亲不切实际的“idea"的迁移和延伸,几段关系中沟通的失败皆源于对他人、对关系的概念和臆想,”父亲“的角色需要装扮、需要通过孩子的确认,弟弟的家庭及他位于LA的广告牌公司,甚至是影片的风景和色彩,都因为过于”爽眼“而透着一种明信片独有的人工感,西部、公路和城市景观的不断堆叠,越美越令人生疑。Travis和Jane的会面,电话和玻璃隔断的设置及演员的表演让人知道,这不是一场对话,而是两段独白,情感到这一步,交流仍不存在,双方看到的依旧是虚像,是"idea"。

31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流浪不该只是做给人看,挂在嘴边表示孤独。纵使空旷的原野多么美,天空燃烧得血红,他们隔着玻璃相对倾诉,身在两个世界的隔绝依然是做出来的样子。

3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这个男的究竟在想什么?开始爱,怀疑爱,然后去证明爱,可爱也许就是一件无法证明的感情。有的人开始等,有的人开始逃。不是不懂得珍惜,知道要珍惜,可其实:在爱的复杂情感里,我们不能够、不懂得、也没有能力去珍惜。

35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知道是好片儿 但我看的实在不专心 能改下我这个臭毛病么!

40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还行

这男的究竟在想什么

42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片子三十周年,有院线放,趁机看了。前半部分真是天才之作,从主角携子寻妻开始就成了烂片。电影语言无可挑剔,故事差强人意。又是个三分太少五分太多四分又不妥当的片子。。。

44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维姆·文德斯代表作,1984戛纳金棕榈奖。1.节奏沉缓静谧,寥廓清寂的沙漠戈壁与钢筋森林,独属于文德斯的疏离与孤独。2.深情酿成的爱情悲剧 | 那只不过是电影里的她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个遥远的星系。3.红蓝绿主色调,大量运用滤光镜,结尾深蓝夜幕与惨绿路灯之景,美极。4.蓝调吉他的拨弦。(8.5/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么多年过去了,续集《德州,扒鸡》还是没能问世。

5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能够呼吸的,就不能放在身边。

5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