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就是一场狂欢,每一段胶片都承载着一个幻梦。如今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张艺谋决定用电影《一秒钟》为过去立传,给电影写一封情书。为此,张艺谋曾连续工作20个小时;张译减重20斤,在地表温度42摄氏度情况下接受暴晒;剧组人员在沙漠中拍一个镜头搬一次“家”;从三千人中脱颖而出的新晋“谋女郎”刘浩存潜心准备三年。本系列片将深入探索电影《一秒钟》的幕后故事,为观众带来电影拍摄中的激情、感动与欢乐。
纪录片本身,就像是关于一个人和一段经历的影像日记,也许剪辑制作会隐去一些事,但真实,依旧会藏在帧与帧之间。
随便记一些纪录片里让我有所触动的点。
1、《一秒钟》与“那部电影”的关系。
在导演的信中有所提及,纪录片中也专门给“那部电影”这张海报单独的镜头。要知道,导演的纪录片一般都是自己把关,这样基础的蒙太奇,绝不会是无心之举。
2、纪录片里隐约残存着,关于电影和那个时代的记忆被肢解前的只言片语。
3、导演为各大项目奔忙的部分,敬佩又心酸,他今年70岁,又到底还有多少力气和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呢?
在为国家服务的连轴转里,他坚守着作为表达者的一点点空间,在有限的时空里,张艺谋始终心心念念着这个关于电影的电影,从未丢掉过的自己。
但那时,尚在筹备过程中的他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未来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
4、“不是在拍电影,就是在去拍电影的路上。”
张艺谋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拍电影,其他的活动和“任务”,对他来说,只是“在拍电影的路上”。
可惜,(筹备)《一秒钟》前他是国师(冬奥会、G20等),(拍完)《一秒钟》之后他依然是国师(国庆),但是这《一秒钟》,却始终不是他的。
5、纪录片制作于补拍全部完成之后,但是,纪录片里的所有杀青镜头,都定格在2018年8月24日。
对导演来说,这部电影,在两年前就真正杀青。他真正想拍的部分,定格在2018年8月24日。
6、“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信这个。”
经历过这个电影公映过程中所有波折之后,导演依然相信着,电影的完成只能依靠拍摄电影本身,那些他无法改变的事情,他没有抱怨,而是继续每一次都全力以赴,每一秒钟,都精益求精。
反复耽误很久,终于在今天半夜去看了一秒钟这片子适合什么人看呢对看电影有一种痴迷对胶片放映有一定的记忆情怀我?主要是看都快下映了,电影票房一直没上去,这片子好歹也金熊提名,又搞金鸡技术原因不上映,前几天看秋菊打官司挺触动我的,想为国师买次单,略强行的请了个不爱电影的二次元室友观看,他的体验就比较差了。。。看了一会就觉得故事太简单,觉得像短片强行拍长片,公路戏让人想到无人区,那叫个复杂。看到中端就会想到天堂电影院,那情感叫个丰富,一直担心胶片着火。。。大漠场景感觉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艺谋的大场面调度功力。说实话看完有点不爽的,想着这是啥啊?就这吗,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这题材有什么删减的呢??演员的一些台词会感觉有些出戏,就是有种一会家乡话一会普通话的感觉。。。对这部片子的不满以至于直接又看了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但是所获甚少吧,知道了一些删减的地方,导演对电影的痴心,多线程处理能力,女主都直接“谋女郎”了强调下,没有任何对张艺谋不敬的地方,后人都爬上第五代导演的肩膀上望着远方,只希望这部片子,国师真的拍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往日电影岁月,十分希望以后未删减版的可以看到。一星敬艺谋,一星敬情怀,一星敬演员。留着的,等删减。
看纪录片时,我心怀自己身为一个00后,已经错过胶片时代的遗憾之情,或许我们的青春里没有对胶片的记忆,但就像老谋子所说的那样:“胶片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电影人依然对它心存怀念和敬畏。”
想起姥爷总会给我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以前家乡那边还没有人去放映电影,只有比较富有的人家里有电视,家中没有电视的小孩就会去蹭,躲在人家外面偷偷看,因此总是三个女儿放学后,大姨和小姨都回家了,见不到妈妈的人影,每逢这时,只要姥姥去家外面找,就会看到妈妈撅个屁股,趴在窗上,一动不动地盯着别人家里的电视机,姥姥怎么抓都拖不走妈妈,索性就不管了,于是总是到了很晚,妈妈才独自一人跑回家。四四方方的格子屏幕,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给了孩子们做梦的权利。
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都是我们对那屏幕上每一秒钟的热爱,似乎妈妈把这份心底的热爱也给予了我,在我的血液里,则流淌着炽热的、滚烫的、对电影的梦。
高一的时候,我选择学习艺术,我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人生中的第一节编导课上,编导老师站在我们面前,问我们电影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回想,可每个人都答不出老师想要的答案,电影究竟给我们的时代带来了什么?“电影就是一场场白日梦”,老师的眼里闪烁着光,感染了讲台下的我们。
这是给电影和电影人的一封情书。“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就是一场狂欢,每一段胶片都承载着一个幻梦。”
如今我依旧执着于电影学院,执着于做梦,胶片时代结束了,但只要电影在,仰望星空的梦幻跟快乐就在,我们依然可以流泪,依然可以狂欢,依然可以做梦。
因为,关于热爱,不是一秒钟,而是一辈子。❤️
期待电影——《一秒钟》。
张导,老当益壮,人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越出名的人越勤奋,佩服!
第一集里面几个镜头让人感动:
1. 张艺谋导演不断在各个项目之间切换,最多的时候有8个项目。
2. 在摄影棚里面,导演有一个动作是离开椅子,迈着大步走向了一个工作人员,要是没有十足的热爱,那能在古稀之年还能保持激情得做事情呢? - 我不是在拍电影,就是在拍电影的路上。
3. 张导亲自和张译对戏,在箱子里面迅速转头跑,精力过人,背后还是热爱。
第二集里面,主要在张译、范伟老师和张导之间展开。
张译和范伟都是大咖演员了,怀着谦卑的心态拍电影,这是一部致敬电影和胶片的电影,是出于对导演的尊重,更是希望自己能向电影致敬。张译的独白里面提到担心导演在镜头前觉得自己不行,有着这样的心态和努力劲儿,不成功也难。
里面还有一个镜头是拍开场白的时候,张艺谋真是充满画面感的导演,立马想到由烈日下暴走改成了在风沙中暴走,张译真是敬业。
第三季里面,主要是提携新人了,张艺谋大牌导演,给演员说戏平易近人,教会演员的实在是太多了。剧组里面也是老演员带新演员,张译亲自给女主角演示如何摔倒。记得在《归来》的纪录片里面,就有巩俐教剧中的女儿如何表演的镜头,这是一种传承。
致敬张艺谋导演 - 关于热爱,不是一秒钟,而是一辈子。
影院看完《一秒钟》,想透过纪录片多了解点影片的实质性幕后,结果略显失望。各种跳跃琐碎的剪辑,浅显的拍摄花絮,还参杂一些与本电影没太相关的内容。第一集里剪入张艺谋拍的短片《看电影》部分片段,其影像画质挺差,就没能找到高清片源吗?第二集一句带过地提到「张九声女儿已死」这个影片上映版本未明示的情节设定。第三集→张译:我常常说,你再去看一下《疯狂动物城》。她说 我很喜欢,我说 你应该重点看一下树懒那段,我说你俩特像,她就乐得不行了。因为她是慢性子,说话很慢,各方面都很慢,她又演一个急性子,所以我就老跟她讲《疯狂动物城》,她就乐得不行,所以我给她起了个外号 叫她刘老。导演有的时候也会跟她叫 刘老。……
对于这部电影的幕后记录还是不够的,可让人看到了这群电影人的工作状态,爱电影的人为电影拍一部电影的故事。
为了贴合角色瘦了20斤 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碰主食 为了一场戏连吃了十碗面导致胃痉挛 张译真的是好演员👍👍
不踏实的片子,没有细节,电影就是搬东西搬来搬去吗?不是。 张艺谋都没有把自己放在神坛,纪录片就烘吧。
68岁的张艺谋每天工作20小时!同时推进9个项目,不得不佩服。刘浩存三千分之一的机会入选也是近乎奇迹。唯一的遗憾就是张译的部分太少了。
挺水,任何工作对健康都有害太对。
影片幕后花絮,突出表现的是国师的个人情怀与劳碌命,但跟同类型的《张艺谋的2008》比还有很大距离。
太苦了。太难了。可就这般「一天工作20个小时,同时推进9个项目」的苦和难都没能绕开在纪录片中都依然要被完全隐去的苦和难,真是大苦大难了。到最后他还依然会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老话。我信这个。”幸好『电影可以放啦』,我真是太爱张艺谋了!Ps:关于谋女郎,单独一篇章:「天生吃这碗饭的」「哭几次就会了」「一遍一遍的跑」……好熟悉的句子,这次这个人叫:刘浩存。只可惜,巩俐和章子怡时期没能留下这样的影像资料了。
张艺谋应该是国内最勤勉、最认真、最有活力的导演了,看第一集里他同时推进七八个项目,连轴转开会,聊剧本聊得手舞足蹈,真得敬佩。这个纪录片一般,中规中矩。但我挺喜欢看这些幕后的,更过剧组的人知道拍一个片子有多不易。
70岁的张艺谋,眼神依然明亮,思维必须要跳跃又如此清晰而坚定,身体里好像永远都在迸发着力量。他的信念感与似乎用之不竭的精力,都让人钦佩和感动。
补标
可以对比一下张艺谋给邹静之和张译写的两封信。
张艺谋是个狠人,张译更狠,刘浩存妹子前途无可限量
不讲政治,讲人希望评论区不是来看电影的牛鬼蛇神可以消停点
hhhh唉用的索尼
还是有那么一群人是喜欢电影的,纯粹的,打心底的喜欢。
为什么国内的电影幕后纪录片,总是在强调我们多苦、多苦呢……专业性在哪里?
全员都是:好苦哦,好累哦……
同样是宣传物料纪录片,和《八佰》凡尔赛式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的策略相反,张艺谋团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永远用最简单直接的素材告诉观众:为什么这部电影只有张艺谋能拍。
看了前两集,属于能做得复杂,但选择做成简单宣传,挺遗憾的。时代历史背景必须绕开,电影观念讲了两句胶片情怀就绕开,基本的磨合过程、工作方法谈了一点点就绕开……诸如此类。最后总结起来,基本都是大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秒钟》相关人等吃的这种“苦”,不只是付出而已,内在更是有充足技术含量的、中国电影TOP配置的“苦”。所以作为观众,我也不只是想看大家疯狂付出这个层次,而是在疯狂付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