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下意识形态和历史态度的话,《乔瓦尼之岛》是一部尚属中肯的战后反思动画电影。虽然不可能达到《萤火虫之墓》的高度,但在选材和设计上仍有亮点。
可惜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乔瓦尼之岛》是日本音乐事业者协会创立50周年的纪念作品。为什么一个音乐人协会的纪念作品要选择北方四岛来做话题,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能不认为是有些暧昧的。
本片的故事是很常见的以小见大:战败后俄国进驻北方四岛之一的色丹岛,地方住民和外国士兵及家属之间的冲突与异见在前半部分占据了主要的成分。后半部分是流离失所+便当大派送,到兄弟生死离别为结。尾声则是老年的主人公在夫人的陪伴下回到岛上,寻找遗失的记忆。
可以说,全片的戏剧结构相当简单,也尽量避免了过于制作者主观性的表达,聚焦于具体事例,而不是概括性的总结。角色设计鲜明突出,同时和时代背景的契合度相当之高。
但作为二战的发起者和战败者,日本社会至今仍然仅仅停留在一个战后受害者的角度去进行反思,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女性们为了避免被俄兵强暴而将脸抹黑;有觉悟的男性们为了帮助士兵和居民渡过难关,而在严密的监视下暗度陈仓,最后落入了改造营;甚至主人公还做起了帮忙通讯的小英雄……
等等,不觉得这很眼熟吗?
再加个地道的话,不就是二战,尤其是侵华战争中,更典型的抗日,啊不,抗俄小故事嘛。
当年的侵略方,如今成了被侵略方。攻守转换之后,却仍然仅仅聚焦于单方面对己方苦难的哭诉,显得格外讽刺。
无因的果,对于这个民族来说,似乎是一件会发生,却不能理解的事情。
虽然是反思战争,却有意无意地模糊战争背景和侵占的起因,甫一开篇便已经定下了不甘的弱者的基调,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凸显人性的坚强和生命的可贵。但遗憾的是,这还远远不够。
不得不承认的是,顶尖的日本动漫人们的思想之深刻,是世界为之瞩目的。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类题材和主题的把握上,也体现在作者本人思考的深度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动漫界的诸多作品,正是当今世界影坛一众经典作品的丰富沃土。其在产量和质量上的惊人高度,的确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但惟独有二战史,这个跨不过去雷区。
而近年来称得上完满的作品,除了宫崎骏的“收山”之作《起风了》,几乎无人敢认第二。既畏惧国内固守势力,又缺乏建立在一定认识高度上,对作品思想表达方向的把控力。
所以本片的平庸,便像是对自身历史的讽刺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贯穿始终的《银河铁道之夜》。
《银河铁道之夜》是日本国民作家宫泽贤治的代表作品。宫泽先生英年早逝,于世间仅仅活了37个年头,不为人所承认,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食粮。先生的人生简直是最典型的平凡传奇,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定地实践着他的信念:“世界がぜんたい幸福にならないうちは个人の幸福はありえない”(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
拥有这种胸怀的伟大作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是超越国别的精神和理想。而《乔瓦尼之岛》中对《银河铁道之夜》的仰望,也甚至已经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仅以银河铁道的出现为例。原作中的银河铁道,是通往天国的列车,在绚丽和忧伤之中体味人生,是一种对人生观高度概括的具象化表现。而本片中,起到了寄托小主人公精神世界的作用,在其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反映着现实的况味。
可也是为什么我对《乔瓦尼之岛》失望的原因。
起点是如此的高,表现却并没有超脱出民族主义的情绪。
战争的荒谬性是有了,可故事却变得狭隘起来。的确,片中有日本小孩和苏联小孩从斗歌到一起唱红蜻蜓和喀秋莎,有红军劳改营士兵救日本人。在力图表现对和平追求的同时,却无法摆脱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由侵略引燃的历史现实。而监督和制作者们对这一主旨上的控制显得力不从心和煽情过度,在关键段落显得俗套和生硬,从而使得作品本身呈现出一种奇怪且拧巴的错乱感。
往糟里说,就像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又犯了一样。
但不管怎么说,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乔瓦尼之岛》还算是一部有一定抱负的动画作品。
而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想成为自己成为不了的那种伟大作品。
愿和平永驻。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27371/
有点像那个战争童话系列的大电影……以“老毛子”和“日本鬼子”这对CP为主题的动画入围奥斯卡,山姆大叔是怎样的心情啊。
很克制的悲伤…
1 narration bien articulée jonglant subtilement entre le découvert sentimental préado, la fantasmagorie imaginaire et le fond historique d’après-guerre sans pour autant virer au pathétique. Belle œuvre d’empathie au prisme d’un regard enfantin, intense et perçant
这只是一个成长在战争期间中的少年故事
对故土有眷恋,又有高于不动产的个人感情。本片的好处就是没有过多地渲染战败的屈辱,没有动员任何人为了“民族”而去些做什么,反而对父亲也发出了“请认清现实”的呼声。每个人都凭自己的本分活着和宽恕,因此本片才可以超出一般的政治之外找到落脚点。
从以前就觉得逝去的人是不会真正消失的,他们只是变成了永不被遗忘的星星在浩瀚宇宙温柔闪亮。
这电影在我电脑里存了好多年了。今天才看。从宽太说看到终点的时候,就一直难过,直到最后。大家一起跳舞,还是哭成泪人。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毁灭他人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希望寒冷的冬天,我们也可以牵着彼此温暖的手。
土井敏邦:日本政府一直在国际上呼吁大家关注广岛长崎原子弹的悲剧。但一谈到过去,比如在二战中日本对中国做了什么?就没人说话了。他们删除教科书里像南京大屠杀、慰安妇这些日本对邻国加害历史的内容,却不停强调自己所遭受的伤害,这是典型的通过强调自己的受害史,来掩盖自己对邻国加害史的行为。
(;´༎ຶД༎ຶ`)
来一起唱 红蜻蜓 喀秋莎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还有三套车~~愿世界和平
刚战败的日本 下层民众还反应不过来发动战争竟是错的 并非所有人战后有机会体验到被加害的滋味---北方四岛的岛民就是这么群倒了血霉的家伙 乔瓦尼终究是纯平 塔尼娅永远是毛妹 康佩內拉一定会先下车 这三人注定不会在一起 爱的人没有了 故乡竟也没有了 战争让个人命运变得如此荒谬 不如大家一起跳舞吧
在银河铁道之夜,每个人都有幸福的归宿
日本俄国小学生不经意间学会彼此语言的童谣;西伯利亚雪夜的银河铁道和闪耀的南十字星;宫泽贤治那本写给妹妹的书;收容所里讲朝鲜语的热心大妈——这是一部剔除了意识形态的电影,也没有刻画苦难,只是让人相信面对任何巨大的黑暗,只要有**人类就能活下去。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前的敌人最后会拉手跳舞呢
日本战败后的孩子们的被占领,到离乡而最终回归的回忆,中间以纯平与苏联少女塔尼娅的无疾而终的微涩恋爱贯穿。没有局限在战败国过分的屈辱的控诉,而始终带着一种天真而感伤的朴素情绪,这就是儿童视角带来的优势,尤其是在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的童话映衬之下。我不认为这个片子主观上有所谓的掩盖和美化,因为作为离乡的战败者的普通民众,也会有普遍意义上的愁绪。这当然会在客观意义上被视为一种美化,但对待战争的不同视角本身就会带来不同的感触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此处的日本更多是作为文化和血缘土地意义上的日本,而非局限在那个民族的政治的国家之中。如若要承担直面政治道义问题的话,当然非这样的普通孩子的角度能承担的,这也许有些缘木求鱼了?
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淳朴故事,饱经颠沛却没有愤怨,有的只是两国人民欢歌载舞。就如片中那位念叨不能为国捐躯的叔叔却是个甘为女人孩子豁命的男子汉般,推崇个人情感超脱政治因素。引用银河铁道之夜给这原本无奈的现实中添了一抹梦幻色彩,死去的人归于星空,人们带着对故人故土的思念这般活于世间。
30年代,择捉岛上只有两千多居民,但他们对战争并不陌生,41年他们曾目送南云忠一出发偷袭珍珠港,此后被苏联接管的岁月里,虽有伤感,可能更添几许不甘吧。主角的发展呼应了《银河铁道之夜》,虽然站在日本立场上,毛子可能被视为入侵者,但本片的处理已淡化了可能的控诉意味,应属于个人命运与“大势”的交织碰撞吧,兢兢业业的父亲,吊儿郎当又不乏勇敢的不死叔叔,这些角色都写的厚实而不啰嗦,被暗恋的毛子少女塔尼亚像是个不能勘破的梦,一墙之隔的日俄儿童不自觉唱起彼此的歌……画风很灵活,用了水粉素描等多种笔法,3D转2D自然,对海的描画也细致的惊人,人物有时变形的像汤浅政明一样狂野,还有绚烂的银河铁道的幻想场景,我觉得这片子给孩子看可能更有意义,因充分展示了绘画的多种可能,也许是个很好的美术方面的引领
就电影来讲,能给满分,就历史来讲,咱没法给分...
有几个桥段非常喜欢
虽同是二战题材,也一样试图感人,但是价值观没有《萤火虫之墓》那么暧昧得让人反感。
也想要一张银河铁道的车票,想念天上的人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