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瓢泼大雨之中,孱弱的女子苏西(杰西卡·哈珀 Jessica Harper 饰)孤身一人来到德国,前往那里的芭蕾舞学校学习舞蹈。刚刚抵达的苏西看到一位女子从学校的大门里狂奔而出,口中念念有词,随后消失在了雨幕之中,让苏西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她便听闻了这位女子的死讯。
很快,苏西便发现这所学校里的同学并不如她想象的那样友善,她的室友更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女人,而苏西结交到的唯一一个朋友,竟然同先前死去的女生是好友。在她的口中,苏西听说了学校里女巫作祟诅咒横行的传言,而接连出现的诡异现象亦让苏西慢慢察觉到,在这所阴森的学校中,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导演是美术出身吗?画面也太美了!!!惊呆!!!配乐也是非常先锋派,恐怖片的氛围很重要,营造的很棒。真的,布景太美了,家装指南。虽然故事上的逻辑没有太讲清,比如为什么要杀这些年轻女孩子啦之类的,也无所谓了。
还是那句话,不要总拿故事好不好去看一部电影,想看好故事还不如去看个小说来的给劲。画面、音乐、布景、灯光等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的亮点。
有时候我也会想一部片子要表达什么,它应该有一个主题。后来想了一下,就像人生一样,一定要一个主题吗?有主题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人生吗,没有主题难道就不是我们的人生吗,这部片子就是简单的剧情,让人有些猜不透,但就是服装色彩意向让我着迷,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在意着最后的结果,我们就像是一片断裂的思维与逻辑,我们并没有想那么多,我们只是想把面前的东西作好。不要想那么多。
我只是喜欢那浓欲的色彩,动人心魄的音乐,我们在一个文化里面浸泡,我们喜怒哀乐是离不开我们身边的一切的,对于背弃我是一个充满了反对的人,如果背弃了过去,也就是放弃了自己。传承,那么不能说过去不好就要否定,也不能说过去好,那么我就要全部接受,人生很短,我以为是坚定的永久,原来坚定的永久只是片刻的永恒,我们追逐的东西是永恒的,而我们是片刻的。我们会永恒,是因为我们的追逐永恒。
说是恐怖片,但是除了血腥以外,没有什么恐怖的东西,对于那些东西,如果没有在那种文化的熏陶是感觉不到的,真正让人痛苦难过的,从来不是身体上的疼痛,都是来自于思考身体内部的东西。
达里奥·阿基多 (Dario Argento),意大利恐怖惊悚电影大师。
在70年代的意大利,两种类型片突飞猛进,载入影史。一是以西北片为类型元素的意大利通心粉电影,包裹莱昂内的《西部往事》,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镖客三部曲》。如果西部片是正的代表,那么邪的化身绝对是当时的意大利铅黄电影(Giallo Film)。60年代,意大利成为美国之外的又一大电影生产基地。擅长模仿的意大利电影人将恐怖片发展壮大成为一辉煌的类型,其中又分为杀人狂、僵尸和食人族三类。 其中表现杀人狂类型的恐怖片被称为——铅黄电影(Giallo Film)。
铅黄电影绝对是意大利电影史上最具邪典意味的类型片。血腥、色情、怪异;极端残暴,对死亡过程的分秒呈现到达了详尽写实的耸人程度,而且还具有SM倾向,被虐杀的对象往往是身体洁白丰满,面容姣好的女性;伴随血腥场景烘托而出的还有悬疑吊诡的气氛,极具风格化。尝试过西部片后,深受美国大神希区柯克影响的达里奥·阿基多发现自己更喜欢拍摄悬疑和惊悚类型片,有着不俗审美和编剧能力的他,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意大利铅黄电影的旗手级人物。
1975年,他依葫芦画瓢,拿出了致敬希区柯克的惊悚恐怖片《夜深血红》 (Profondo rosso),讲述一位钢琴师意外卷入一场谋杀案的解密经历。
内容上互文了希区柯克的“麦高芬”,用悬念引发剧情冲突,但在影片类型元素打磨上,达里奥·阿基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尝试。影片强烈的形式感,无论是令人心悸的配乐,还是气氛的营造,都让人耳目一新,惊恐难忍。
以《夜深血红》为风格起点,1977年,达里奥·阿基多拿出了炸裂影坛的恐怖神作——《阴风阵阵》(Suspiria)。
最近,因拍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而声名大噪的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Luca Guadagnino)将翻拍此片,并将于今年11月上映。40年来,老版的《阴风阵阵》一直是意大利铅黄电影的一座高峰,长期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达里奥·阿基多仅仅用了开片14分钟就奠定了自己恐怖惊悚片大师的至高地位。
胖哥一直强调,经典佳作的第一幕往往就会给人技惊四座的感觉,而且整部影片从风格到类型都会在第一幕得到高度浓缩的展现。
第一幕是导演将影片类型元素深深打入观众脑海的重要开端。达里奥·阿基多深谙此道,所以在《阴风阵阵》的开片14分钟就毫不吝啬的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招式。果然,看过该片的大批影迷表示,“熬过前面14分钟的都是恐怖片老司机”!
《阴风阵阵》依然保持着希区柯克般的悬疑故事,讲述了一个有关女巫残害年轻女孩的暗黑过往。不过,《阴风阵阵》是以类型元素取胜的佳作,故事反而退居其次,浓烈的色彩运用,样式诡异,未来主义流派气息浓厚的绘画和建筑,
还有招牌性的哥布林(Goblin)迷幻电子乐,都让影片阴风阵阵,恐惧蚀骨,惊悚不停。影片第一幕即完成表现了该片形式主义的强烈风格。女主角苏西从美国来到德国一所舞蹈学校学习。
从机场出门的一刻,哥布林诡异的配乐响起,三角琴和鼓毫无旋律性地,反复对观众松弛的神经施压,时刻提醒观众恐怖将至,压榨着影迷们焦虑。哥布林的配乐在另一部好莱坞经典恐怖片《驱魔人》(1973年)中就曾大放异彩,一度成为当时人们最不愿听到的乐段之一,因为它已是恐怖的象征,旋律入耳,恐惧钻心难抵。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示焦虑,影片还特写一个自动门打开和关闭的画面,这是敲响警钟的特写,利用画面和配乐的制造出的悬疑氛围。
机场外,风雨大作,苏西艰难的打到车,车上的司机冷漠怪异,苏西靠在窗边注视着令人厌烦的大雨倾盆。
这时,影片的用色风格开始缓慢升温,从冷色调突然转入大片的腥红,整个画面曝光对比度急速拉升,
在行车过程中,影片的底色悄然显现,红、黄、绿、蓝,全都是容易引发人不安的色调,在美学上和心理学上,这些色彩都有着冷的感觉,或者预示着不祥之兆。
《阴风阵阵》的第一幕其实分为两部分,苏西的到来用来余热影片风格,而苏西到达学校,从学校跑出的金发女生随后的血腥遭遇才是第一幕建立风格的极端化呈现。追杀和逃亡是《阴风阵阵》最为恐怖的场景。在第一幕的后半段,苏西偶遇的女孩变成叙事焦点,她被杀的全过程是40年来影迷最为津津乐道的经典。
从女孩来到朋友酒店开始,强烈的风格开始“爪牙舞爪”的释放恐惧毒液。酒店大堂里,浓烈到令人不适的腥红底色,还有墙面上让人悬疑疑惑的不规则图形,最为惊艳的当属透过房屋顶部,那面多色棱镜投射下的打光,
以红黄蓝绿为底色的打光不断变化,让人头晕目眩,虚实难分。以未来主义将人体抽象、将运动几何化的立场看来,《阴风阵阵》第一幕中杀与逃情节,可以无限抽象为三角和圆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对立关系,
三角总是向着圆心,代表着攻击性;而圆总是在旋转,寓意着彷徨无措。在未来主义绘画中,具体的形象被彻底抛弃,对速度的追求使得未来主义画家狂热地使用扭曲变形的线条和高反差的色彩,摈弃所有和谐和对称的构图,其目的就是要挑战人的视觉,引发未知的焦虑。在《阴风阵阵》里,恐惧通过声画化为可观可感的现实,少女在封闭的卧室遇袭,风吹动的窗户,吸引了观众和角色的注意力,
一个固定镜头,静止了时间和空间,突然而来的破窗而入点燃了恐惧。少女的头被凶手撞向玻璃窗,
尖锐的碎片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一把尖刀来回戳向少女裸露跳动的心脏;跌落在天顶彩色玻璃上,少女的身体从一面三角形玻璃的中间穿过,然后悬挂在半空。一片从天而降的碎玻璃,又将地面上另一位少女的脸一分为二。锐利的尖刀和玻璃与女性浑圆的身体和脸蛋形成鲜明的对比,女性在锐物面前不断逃离、却受伤不断……
第一幕最后一幅画面,从被杀少女的头部位置下摇,女性受难的肉体,到脚底下浓得发稠的鲜血。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达里奥·阿基多几乎将影片带入了高潮,他把影片所有的恐怖类型元素,突出风格一股脑的施展而出,从预热到高潮,加起来不过14分钟,却已经让观众神魂尽失,精疲力竭。第一幕奠定了观影惯性,此后,每当哥布林的配乐响起,色彩被红蓝黄绿渲染,不规则的图形出现,毫无预料的大特写镜头出现时,观众都会陷入紧张和不安。
当影片进入后半段时,画面的光影和色彩每每毫无预兆地杀入超现实,让观众感受到致命的威胁,恐惧由此被放大,以沉浸式的体验把观众带入恐惧的深渊。
《阴风阵阵》的第二幕和高潮的第三幕还有几场阴魂不散的恐怖场景,
钢琴师孤寂的矗立在空旷的广场,夺命的对象让人惊讶万分;苏西的好友发现秘密,落荒而逃,而后陷入成捆的铁丝圈陷阱;
还有最后让人如坐针毡的谜底揭露,苏西独闯幽暗的巫术密道,
以上那些让人心惊胆战的类型元素不断加大剂量,把恐惧的毒药灌入你的神经和血脉,让人遁入地狱,寒颤不已。《阴风阵阵》是用类型元素,突出风格来叙事的电影,整部电影唯一真实的,是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惊悚氛围,
贯穿全片的主角其实并不是表面文本的苏西,也不是潜文本下的女巫,而是那交替变换的诡异光影,线条古怪的古堡建筑,还有铺陈在影像背后那神秘莫测的音乐。
40年过去,《阴风阵阵》依然是意大利电影最为经典的恐怖惊悚片,那种阴魂不散的恐惧超越时间和空间,至今叫人铭记在心。
Argento的恐怖电影最有趣的一点在于,身体器官,例如眼部和手部、脖颈受伤的特写,总会让你感到身临其境的肢体受损的抓毛感,这种强烈的冲击会冲上观众的大脑,让你的整个身体与灵魂颤抖。他会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人体器官的脆弱性。这是很多其他恐怖片无法匹及的。例如《驱魔人》最大的恐惧感在于一种宗教式神秘的恐惧,《魔女嘉莉》让你感受到的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绝望场景(毫不可靠的人际关系与被孤立),《异形》系列让你感受到的是外太空生命带来的恐惧(在这里,我想提一下灰人,这种假定的生命体,如果有好的恐怖电影创作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不过迪迦奥特曼有一集出现过灰人,这也是给我造成了一种童年阴影,不过现在看来就比较一般)和那种幽闭空间以及生物朋克的扭曲感观。《德州电锯》系列则是对红脖子刻板印象(以及南方人近亲结婚家庭传说)的畏惧。可以说,其他类型恐怖电影的恐惧是由受害者而联想到自身的恐惧,而Argento的铅黄片的恐惧只是那种强烈的代入感那种第一人称般的恐惧,无可匹敌的身临其境。仿佛受害人就是你自己。(可以这样说,这归功于开头提到的Argento对于肢体受到伤害的特写与充裕无比的血浆)
还有就是阿金的电影里面的色彩打光,让你很不自觉的就能联想起爱伦坡恐怖小说里面的那种色彩和阴影。这种强烈的光刺激或许是在模拟癫痫症引发的诱因。即使是红色和蓝色这种很常见的颜色,却能让你产生一种异常不适的感觉。
———————分割线————————-
(期末作业写了一下爱伦坡对于铅黄电影的影响,由此联想到了这些…..不过那篇期末作业答辩依托不足一哂,大家看看我这篇动态对于Argento作品的吐槽就行啦)
在意大利电影史上,遍地丢弃着新电影类型的尸体,它们在某个时期破空而出,短暂繁荣,然后迅速消散。唯新现实主义之后,意大利有两种类型的电影相当长久,在影史上成其独特类型和风格。
一类是以赛尔乔·莱翁内为代表的“通心粉西部片”,大约在1964年到1975年间,意人共拍出了近四百部“通心粉西部片”,其中莱翁内的《镖客三部曲》成就顶峰,也成就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骑铁马纵横在西班牙荒原上的英雄形象。
另一类则是更为暴烈、更重感官的意大利恐怖片。由于素材大多来自当时黄色封面的犯罪、色情小说,也被称作“铅黄电影 Giallo Film”,这是意大利最具邪典色彩的电影类型。意大利“铅黄电影”出现于六七十年代期间,以犯罪、神秘、惊悚、恐怖、色情、杀人狂为题材,极尽血腥、色情、暴力之能事,对死亡过程有着写实描绘的癖好。
赛尔乔·莱翁内的好朋友达里奥·阿基多是令“铅黄电影”声名远扬的导演,1977年他拍出了大名鼎鼎的《阴风阵阵》,将恐怖片上升到了极度风格化、艺术化的高度。片中肆无忌惮的狂热光影、舞台剧般的超现实色彩和哥布林乐队妖气冲天的电子配乐,令到阿基多有资格站在70年代的世界恐怖片势力——约翰·卡朋特、大卫·柯南伯格、布莱恩·德·帕尔马、大卫·林奇的队伍当中……
二战后,意大利的经济复苏很快达到顶峰,开始回落。从1960年开始意大利经历了横跨20年的经济危机,失业率激增,社会冲突此起彼伏。1970年极左翼恐怖组织“红色旅”成立,爆发了多起袭击杀人案。连前总理阿尔多·莫罗也被绑架撕票,社会上人心惶惶。
世界范畴,越南战争愈演愈烈、欧美爆发的各种女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嬉皮士运动,无一不对传统伦理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恐怖片作为挖掘人心阴暗面的电影类型获得了最有营养的文化土壤,应运而生。
与6、70年代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相类似的另一个时间节点,是意大利在20世纪初叶诞生出“未来主义”这个文艺流派的时代。这个流派出现在一战前,最初只是一个文学、诗学上的主张。战争期间,未来主义全面辐射向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等领域,波及欧洲,前后兴盛20年。到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提起这个流派,甚至会把它跟科幻混为一谈,然而根据当年一位文艺批评家的说法:“今天一切的艺术形态,都呼吸着未来主义的空气。”
从各种迹象看来,《阴风阵阵》,正代表了达里奥·阿基多对未来主义的致敬。
开场,在哥布林乐队鬼魅刺耳的电子乐声中,我们看到一位少女从一片诡异的粉色灯光中出现。
狂风暴雨的一夜,女主角苏西·邦妮乘坐出租车穿过荒林。而当苏西终于到达了她的目的地,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血色古堡时,突然从古堡内闯出一个表情惊惶的少女,她在朝着门内的什么人大声叫唤,然后不顾风雨,匿进了黑暗里。
达里奥·阿基多在短短7分钟内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高度的神秘。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藏在表象之后,每一个人都很可疑,而暴露在这四伏的恶意之中的,则是一位和观众同样一无所知的少女。
叙事一转,我们看到从古堡中跑出来那位少女,她出现在一座装潢奇特的旅馆。
就在这个旅馆的房间里,少女遭到了残忍的杀害,一只长满了毛的手在少女娇嫩的皮肤上捅进一刀又一刀,凶手甚至采用了极其吊诡的手段,将旅馆天花板上的五彩玻璃击碎,让少女的尸体从房顶上垂下来,所有的光影、色彩和线条都极富形式感和表现性,恐怖的氛围以几何感弥漫在电影的空间里凝而不散。
旅馆大堂墙壁上画满了样式诡异的几何图形,与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一种装饰风格都不太一样。所有的圆形都不是正圆,甚至不是规则的椭圆;
没有等边三角形,也没有规整的菱形,所有的边角都像利刃一般支棱着…… 再加上难以言表的古怪红色与黄色搭配,整个空间呈现极具攻击性,让人异常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造型风格正来源于未来主义绘画和建筑的激进传统。
1909年2月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这项运动的诞生。在《宣言》中,马里内蒂全盘否定了传统的价值,以一种彻底决裂的态度抨击历史与政治,“文学从古至今一直赞美停滞不前的思想、痴迷的感情和酣沉的睡梦。我们赞美进取性的运动、焦虑不安的失眠、奔跑的步伐、翻跟头、打耳光和挥拳头。”他们甚至认为,“艺术,说到底,不能不是暴力、残酷和邪恶的。”
在未来主义绘画中,具体的形象被彻底抛弃,对速度的追求使得未来主义画家狂热地使用扭曲变形的线条和高反差的色彩,摈弃所有和谐和对称的构图,其目的就是要挑战人的视觉。
未来主义绘画偏爱尖锐的三角形,后来在1916年马里内蒂和几位艺术家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电影宣言》,提出电影应该是“色彩与线条的交响乐”。1917年意大利前卫艺术家Anton Giulio Bragaglia依照未来主义的主张拍出了35分钟的短片《Thais》,其中就大量运用了三角形。
身处在尖锐图形之中的女子,仿佛面临着被某物穿透的威胁,暗藏着对失贞的恐惧。一切都是不安稳的,然而女子对于这种危险毫无觉察……
《阴风阵阵》将这份恐惧化为了现实,少女的头被凶手撞向玻璃窗,尖锐的碎片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伤痕;
一把尖刀戳向少女跳动的心脏;
跌落在天顶彩色玻璃上,少女的身体正正从一面三角形玻璃的中间穿过,然后悬挂在半空。
一片从天而降的碎玻璃,又将地面上另一位少女的脸一分为二。
尖锐尖锐尖锐,杀死人的,不是尖刀,就是玻璃碎片、狗的利齿、剃须刀,与此相对的,总是女性浑圆的身体、浑圆的脸蛋、浑圆的乳房,在锐物面前不断逃避、不断受伤……
以未来主义将人体抽象、将运动几何化的立场看来,《阴风阵阵》一片中的杀与逃、杀与被杀的故事情节,其实可以无限抽象为三角和圆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对立关系——三角总是向着圆心,是攻击性的;而圆总是在旋转、彷徨……
与Giacomo Balla在这张画作中混乱的螺旋造型相似的,阿基多用成捆的铁丝圈作为困住人、让人无法逃离的陷阱。
当影片进入后半段的高潮时,画面的光影和色彩每每毫无预兆地进入超现实,感受到致命威胁,逃跑过程中经过的学校走廊,闪烁着不可思议的红光。
照在人物背后,无法判断来源的绿光。
过于夸张的冷暖色对比。
其实从故事的角度,《阴风阵阵》的结局是很容易令人大失所望的——一切都是一位死而不僵的女巫捣的鬼。导演在罗马的大街上找来了一个90多岁的妓女扮演了这个女巫。当苏西终于找到了这个罪魁祸首,并打算杀死她的时候,女巫略施小计,让自己变得隐形了。
“隐形”让我不禁怀疑起作为大Boss的女巫存在的真实性——影片中段女主角苏西曾求助于一位精神科医师,他告诉苏西,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魔法和神秘学的信仰其实都是精神病的一部分。
他的意思是,一切对于外部世界的神秘化、巫术化的解释,其实本质上都源自于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样看来,那座分为了上(女生宿舍)、中(教学区)、下(密室)三层的血色古堡其实可被看作是人类精神结构的具象化。而那时而红时而蓝的高纯度色彩,也正代表了不断变化的内在情绪。
俄罗斯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提到,写实主义绘画的问题就在于细节太多,令人注意力分散的地方也太多,使观众没有办法领会到艺术家最为核心、最为直接的情感变化,他因此将他眼中的世界抽象为线条与色块,红就用大红,蓝总是深蓝,每一种颜色对应着不同的情绪特征,并通过一定的节奏形成组合。他称之为“视觉交响乐”。
在大卫·林奇的作品里,影像成为了幻想的舞台。而《未来主义宣言》则说,电影应该作为人的“非真实重构”,“物的戏剧”——让我们尝试着这样来看待这部《阴风阵阵》,整部电影唯一真实的,只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怖,而贯穿全片的主角其实并不是苏西,也不是女巫,而是那交替变换的抽象光影,造型古怪的几何线条,和铺陈在影像背后那呼啸尖叫的音乐。
——————————————————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我选择的第一个场景是《Suspiria》(1977)中苏西上完Tanner老师的课后晕倒在床上的场景的拍摄。取景和遮挡的结构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校医、Ms.Tanner和Madame Blanc用三角形围住Suzy,而Suzy则被压在床上,被强迫喝水,即使她不断拒绝喝水。Ms.Tanner和Madame Blanc一个抓着Suzy的胳膊,一个压着她的肩膀。三个站立的身影,脸上都闪着红色的灯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身份就会说话了。Tanner女士是总教官,Blanc夫人是校长,她们都是权威的、年长的、象征权力和母性的女性形象。这场戏从他们与苏西的动作动态来看,一个成年舞者如何在威胁性的父母/母性人物在场时,被迫退化成一个孩子,就变得很有视觉冲击力。
这里的第二个场景照片是苏西躲在窗帘后或窗帘内躲避即将到来的未知威胁的镜头。走廊完全是红色的,米色的窗帘。苏西的衣服也是大致相同的米色/白色,当她把自己放在布料中时,她就成为了装饰的一部分,沉浸在建筑中,与图案排在一起。正如我们在讲座中所讨论的那样,这里的人物似乎被框架所多夫,苏西的身体被展示为装饰性的,在视觉上与周围的建筑密不可分,甚至成为框架的一部分。她在这个红色包围的环境中是无力的,作为观众,我可以通过这样的视觉技术与她的不安情绪相通。
我选到的第三个场景是苏西拜访心理学家曼德尔博士的大楼的镜头。俯瞰图形象地展现了与Tanzakademie完全不同的环境和建筑风格。护栏、长椅和围栏以长方形、对称的形式排列。明亮的阳光照射在这个校园里,一切都大胆地存在着,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正如舒尔茨所分析的那样,这里这个建立性的镜头展示了一个理性主义的圆柱形大学建筑群,表明了男性的建筑风格。这种巨大的视觉反差提供了一个男性的视角,加上后来苏西从曼德尔博士那里借来的专业知识,直截了当地展示了女性/女巫是如何从父权制的角度被视为恶毒、消极、破坏性的。
放意大利铅黄电影实属难得,感谢这次的圈有没艺文组织的意大利电影大师展,能在国内大荧幕上呈现,片子在一般铅黄电影基础上得到了导演的升华,更具有艺术美学化,摄影构图每一帧都是视觉享受,摄影的打光比较特殊,不是正常所能呈现的,此次4K修复版是通过伊士曼手工技术进行修复制作,整体剧情上延续阿金图的叙事风格,杀手永远不会露脸,美女如云,被杀的样子华丽至极,视觉享受无疑。作为影迷口中的母亲三部曲,片子是其中计较为突出,剩下两部为《地狱》,《第三个妈妈》(第三个妈妈中有阿金图的女儿出演)
天花板掉虫子的桥段特适合拍成伊卡璐广告
四刷,母亲三部曲其一。1.所有热衷于收获惊吓与刺激的恐怖片影迷都不该对《阴风阵阵》抱有任何期望,比之单纯的“恐怖”与血腥暴力呈现,阿基多的创作着点更倾向于“焦虑”和“紧张”的营造及渲染:近乎灼眼的高饱和度色彩运用;前卫实验的哥布林电子配乐;有如奇幻童话的巴洛克建筑群(致敬德国表现主义);狂风/暴雨/尖叫/疾步,繁复且噪耳的音效配乐,皆急且重,以排山倒海的视听轰炸持续鞭挞观者的神经上限。2.标识性的升格镜头与高空俯冲时的高速运动镜头(同《恐怖歌剧》);视角转接作用于叙事和氛围的铺陈及延展。3.在影片三处凶杀场景中,都以置入悬念开场、感官冲击收尾;红蓝灯光混合出现,形喻势力矛盾的两面对立。4.心理疾病、神话双解:学校或为苏西精神结构的具象化,色彩则是跌宕起伏的内在情绪映射。(9.5/10)
如果以能不能吓到人来评判,这部电影你想给多低分都行。我直接看睡着了……如果抛去这个,去看影片的摄影,音乐,我觉得都很有特色。不过剧情上设置还是觉得略有问题,之前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好吓人的只见一群人自己吓自己,就会感觉好假,虽然后来解释是巫术的缘故可以补这个窟窿。
必须肯定的是,阿基多是铅黄电影十分细腻的一个导演。我们评价一部电影,不管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内涵,都不应该离开时代背景、历史维度。之所以不觉得《阴风阵阵》恐怖,很大原因是因为八十年代后恐怖片进行了技术的尝新,而我们接触到的日本、泰国、欧美的恐怖片大多有鬼,所以对《阴》没有完成共鸣
这片子也就卖卖场景,但我要屈尊去买么?笑话。阿金图的灯光打得最恶心,跟他妈舞台剧似的
大银幕重看太加分了!开场杀人段落堪值满分,充分开拓空间的利用值,将一扇窗的恐怖效应发挥极致——低处打光,视角从内切到外,特写拉到远景,个体被置于恶魔之手的绝望感不由让人屏息凝神。美术很惊人,工整而繁复的墙壁图景是乱心智的晕眩和内心外化的投射,炫目色块的视觉冲击让眼睛全程处于充血状态,血色氤氲,深蓝冰冷,骇人惨绿,以及略显温暖的橘黄,用色彩打造一座血迷宫;构图奇巧见心思(尤其是钢琴师被杀的俯瞰镜头和暗夜逃生段落),几何图像构成的背景凸显学院内诡谲的气氛,黑暗之屋的设置也算前瞻,毕竟这是1977年的片啊!电子配乐独树一帜,夹有中东的神秘气息和哥特的深重沉郁,与表现主义风格相得益彰——白布和墙上的影子即使手法老套,仍是看不厌。
配乐可以说是“精神污染”级别,汉斯季默都会沉默。很适合万圣夜观看。
【3年后重看】阿基多的巅峰之作,个人心目中的恐怖片十佳之一。高度形式化,巴洛克风格的布景,浓烈鲜艳的配色与布光,哥布林电子乐队的精妙配乐,片头的杀人镜头已成恐怖片史上经典段落。导演对镜头运动与构图的把握也十分出色,几乎每帧都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值得反复观赏的杰作。PS:2021.11.6.大光明 4K修复版重温,依旧是无上震撼的视听体验!(9.5/10)
华丽丽的,视听一流
配乐虽经典,但也吵得我耳朵疼,看完感觉还有种「余音绕梁」的耳鸣感。个人不太喜欢这种表现极端、神经兮兮的作品。铅丝那段设计蛮酷的。
一个精细结实、色泽极度艳丽的塑料盒子里的无趣奇遇。形容俏丽,肢体夸张,一窝惊群的老鼠。光、液体、固体全是塑料,一开场就断篇,表演过多、高潮堆砌显出故事贫乏。美国人这个身份完全乱入,讲罗马尼亚语才对,片中所提希腊零对应。诈尸吓到人。个人不爱,数影子已经刺激不了我。 两星半。
過時,一點也不恐佈,但可看到很多後來B級恐佈電影的技法,故事真是狗屁不通到以為導演和剪接師啪了丸一樣,Dario的裝飾風格,人工化(又簡陋)的場景製造出一個世界可以自建邏輯,Dario 還是保持了一定「電影的魔力」,很懂得戲院空間為何物(想不到為何不在電影院看),電子配樂加持,反正大家進場都是為了聽一眾女角在依嘩鬼叫,要叫得慘無人道觀眾才看得人高高興興,Jessica Harper 拍攝時已經是28歲,但一張與年紀不合的娃娃臉,大眼晴和演出方式,這可能是電影最迷幻之處。作為70年代的午夜場產物,究竟當年放映情況是怎樣,往往我們自以為對過去電影能了解,而忘記了電影身處的時空,觀眾和場域如何生產出來,更好奇電影被「經典化」的過程,寫這麼長不是電影本身沒有什麼好說,就正如你吃四川菜,麻辣得非常妙,但舌頭麻到沒有自覺,多吃會壞肚子呀.
虽然是阿基多代表作,但以现在看还是有点过时了。过度视觉风格化,剧情扯蛋,女主神烦,结尾早能猜到。不过归根结底,它对后世恐怖片的影响仍存。
不怎么恐怖惊悚,但是在同类片中比较另类出名。导演很好的借鉴了希区柯克的故事模式和库布里克的画面布局,而且很有意大利舞台剧的本土气息。配乐够潮,女主也抢眼,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片子了。
阿金图的字典里绝对没有“收着”这个词,一准备吓人就把画面整个泼成血红色,一准备杀人就起唯一一句主题曲(其实另一部夜深血红在这方面好像还更夸张一些),这种电影还看啥剧情,跟着导演和粉丝一起high咯,他自己都解释不清楚嘛😂可能也是因为这样结尾才显得有点搞笑。电影里的墙纸好好看
要能在影院看一定很棒吧。阿金托在这部电影里,很多方面都很过,并以此达到恐怖效果,舞台式的灯光、视觉风格强烈的置景、音效以及配乐、表演等都是如此。
尽管有着粗糙的语焉不详,但用光和声效实在太野蛮了,生凿出一片腥风血雨。
marvelous mise-en-scene. 可惜主演是塊木頭
导演是仆人,一条毛手!
它的配乐太经典了,配合着舞台化风格的布景,浓烈的色彩构建了一个神秘的危险世界。电影开始的前十几分钟太经典了,以至于结局显得有点蛇尾。我最爱的10部恐怖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