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美国工厂

综艺美国2019

主演:曹德旺  王河  Junming 'Jimmy' Wang  

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  朱莉娅·赖克特  

 剧照

美国工厂 剧照 NO.1美国工厂 剧照 NO.2美国工厂 剧照 NO.3美国工厂 剧照 NO.4美国工厂 剧照 NO.5美国工厂 剧照 NO.6美国工厂 剧照 NO.13美国工厂 剧照 NO.14美国工厂 剧照 NO.15美国工厂 剧照 NO.16美国工厂 剧照 NO.17美国工厂 剧照 NO.18美国工厂 剧照 NO.19美国工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39

详细剧情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长篇影评

 1 ) 资本家其实不分国界

这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记忆最深的一个镜头,在一场盛大的“生机勃勃”的年会过后,美方代表却哭了,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星球里,一个世界,稍微有点分裂,但我们是同一个世界。”可,他为什么哭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中美人民一家亲吗?

我之前其实不了解曹德旺,但从看到他琳琅满目的画像、雕塑,再到工厂车间小组报数的企业管理模式,我想他应该是一个非常传统型的乡镇企业家,老土,革命,务实,圆滑,领袖主义,但,对生意本身这一套很凑效。我开始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选择到美国办厂,美国工人可能美国人自己都控住不住,他难道真的是带着四个自信去征服美国工人的吗?然后帮助美国人实现美国梦吗?哼!男人!他只是要挣更多的钱,只是在最终目的前加了一些美好的修饰词。但他没有错。

曹德旺说“不要挂中国太多的东西,不要刺激他们”,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好笑,因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对中国人残酷对美国人同样残酷,中国人用了仅仅70年的时间让“中国劳工”变成了“中国老板”,而这种角色转变过于迅猛,本来自信的美利坚人民就有点懵逼,此时在不“入乡随俗”,那岂不真的是太刺激。可这句看似善解人意的话却又充满着嘲讽。因为他是成功的企业家他足够自信,他也没有错。

中国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很精辟。他可以让美国人自己说自己烂,我想这才是人类的本质!其实我不知道他是真的觉得自己人烂呢,还是为了金钱才说这句话的。其实都有可能,但就凭他那一口流利到几乎不带口音的汉语,说明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所以他应该很认同爱拼才会赢这个道理,毕竟他老板是福建人。而且我相信他肯定也明白中国人一向鄙视吃谁饭砸谁碗的人,所以大家可以自行体会一下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情世故文化。但是他依旧不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因为他忘了美国人开学的时候是不需要军训的,中国人军事化管理这一套你放到真正美国军营里都不一定管用,更别说工厂里了,所以最后只剩下隔着屏幕都尴尬的苦涩。

这一幕真的我都替他尴尬

但其实我更多的是看到了美国人的忧虑,与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其实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的多,我不想评价美国人的劳动效率高低,因为毕竟中美两国之间社会环境差距太大了,文化差异也是巨大的,美国工人主张我们要“办工会”,听起来好像游行、罢工、要人权显得很“自由”,可是最终他们的目的是靠自己的“抗争”让老板对他们更好,但是自己可能实际上干的并不多,也是完全可以被取代的,当然这是美国的文化,没有对错,但人首先不应该是先努力做好自己吗?每天不上班光罢工,去上班了又无限开条件,但你本身又是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再最后直到被fire,继续进入到彷徨中,然后在找一份工作,再不满意,再继续罢工,在循环往复,人生的时间是不是就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了,而这是真正的自由吗?毕竟全球资本家本质上都是压榨剩余劳动力啊,这跟你的老板是哪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一旦压榨不成,他们就发明了自动化,这才是最令人窒息的。当然面对自动化,即使你是默默耕耘的美国老实人,最后依旧是会被代替,但往好的想,至少你是曾经靠自己双手努力生活的人。而在想的多一点,你需要想想你怎么才不会被替代,毕竟谁都可以去擦玻璃,但不是谁都可以发明擦玻璃的机器。

这部电影最恐怖的是提醒了我们真实的未来,面对自动化的未来,我们普通人怎么解决生计,靠工会?靠罢工?靠老板?其实不论你生在哪里,什么肤色,首先都是要活下去,我现在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要哭着说我们是同一个世界了,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同样艰难的世界,只是各有各的难。

“钱难挣屎难吃”是我对本片以及当今社会的高度总结。中美劳动人民每天为了自己的生计努力抗争,一个靠游行,一个靠拼命;但资本家其实不分国界,靠的都是画饼和忽悠!特朗普每天不也在电视里给全美国人民打鸡血!

 2 ) 全球化与自动化下的个人

自08年全球债务爆炸之后,到现在为止,实际上都还没把经济恢复回去,主要原因是债务实际上并没有出清。各国央行相继放水,购买资产,膨胀资产负债表,把利率一直压低,中国在08年开始不断开始负债,又因为利率差的原因,吸引着各路资金的进入。这既带来了泡沫,也把中国企业推了上世界舞台。

我不想说这之中美国中国谁对谁错,因为这种历史进程,谁都没法相像。当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会想到自己突然落后了吗?会知道工业革命的威力吗?没有人想到。

正如现在的债务泡沫,以及债务泡沫下的全球化,和未来信息革命继续下的自动化。

在各国争相把利率推向负利率的同时,实体经济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资产的收益率不断推升,蚕食了实体的收益率。这本来是一个商业周期的问题,只是央妈通过各种膨胀的方法,把这个时间加长了很多,以至于实体的收益率一直上不去。收益率上不去,第一个受伤的,就是底层的人民。房租保险各种成本一直涨,但是工资收入一直没有变化,生活越来越难负担。而有用资产和用于负债去拥有资产的人,则接受者资产的收益,不断吃着穷人的血。

在美国人看来,福耀的中国人没有任何安全的权利,也没有话语权。在国人看来,美国人慵懒要求高。但这是本质的原因吗?实体收益率被资本和竞争做得这么低,美国人可以选择不做吗?中国可以选择不降低成本竞争吗?生存的问题,不是什么权利和话语权可以解决的。与其说这是什么价值观的问题,不如说这是QE时代后的问题,是后QE时代,利率差下的全球化社会分工问题。

08年至15年,中美利差大的时候可以有十几个点。这7年时间,美股涨了8倍有余,房市飙升了n倍。但是做实体的人工资涨了多少呢?

一个农民耕了一辈子的田,然后因为农产品贱价而贫困,这真的是这个农民的错误吗?

纪录片处处在讲福耀这个不安全,那个不规范,这个没有人权,那个瓦解工会怎么怎么的。我其实是有点看不下去的,第一,这是老生常谈,凡是说到国内的,第一个讲的永远是这些问题,了无新意就算了,问题是谈这个不解决问题。这个类似童工的问题,似乎眼前不见童工就是进步,却看不到在某些穷地方有童工对本地是有好处的。第二,这种道德高地谁都会讲,安全的确是重要,但是企业死亡之后的风险到底如何呢?从来没有人说,比如欧洲也出了一堆关于电器的规范,开工厂的人或者做海外的人就会发现这很有问题,开个模的成本已经不低了,因为监管的问题,还得过一堆的规范,一次产品试错的成本非常高。但问题是,这种风险下死或者残了几个人呢?假设能给市场带来10个亿的收入,然后残一个人,这到底合适不合适?还是说,为了不残一个人,整个社会要为此付出潜在的10个亿?

这些问题,纪录片不会谈,工会也不会谈,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比如那个被裁的,住地下室的女士,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风险是什么,以及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风险,为了所谓道德高地去呼吁工会。但是问题是,成立工会的成本到底是谁出的?这些工会联盟的人的风险和这些工人是一致的吗?

资本是逐利的,在全球化下,哪里有套利空间,资本就去哪里。这些安全工会什么的,搞太高了,导致成本增加,风险增加,资本就挪去成本低的地方。作为工人,如果看不到这种趋势,以及在这种情况下非对称的风险的话,那简直是自己找死。比如那个议员,他说的话,他需要自己承担失业的风险吗?不需要。但是这些工人呢?需要。当年提出接收难民的政客,接受了风险了吗?但是普通人呢?

纪录片最后说到了自动化,我只能说自动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自动化的普及速度和深度是有问题的。过快的普及速度会使得失业的人更难找到技能匹配的工作,从而带来更长久的失业。一个做了一辈子玻璃检测的人,失业之后能做什么呢?自动化的深度一旦足够深,想培训到有这么深度的知识,再也不是几本小册子能解决的事情。

对个人来说,一定要学会反脆弱的活法。也就是学会在波动中成长,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工作上。影片中的工人,他们没有犯错,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年轻的时候不冒风险去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权力,年老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干更多的活了。在工作中不尝试副业,不去试小错,是没有办法发现机会的。既想有钱收,又不想冒风险,那么最大的风险就是你自己了。现代社会富足起来,也不过100年,这100年给了很多人一个错觉,就是这富足会持续,也给许多人一个错误的感觉,就是失业不会持久,饥饿不会来临,觉得一天浑浑噩噩过去也可以,这部影片的工人也是这样的,在这工厂有所谓的职业发展,到了管理层又如何呢?一个产业总有周期,甚至会消亡,需要的是怎么应对,不然老年是没有人对你的人生负责的。

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的进程,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看这片子,随波逐流去批判什么资本主义什么剥削的,我只能说你还没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对个人来说,无论在什么主义下,被谁剥削也好,这都是确定的事情,没法反抗的,但是怎么去面对这些风险,却是可以选择的。举个例子,假设年轻时做了高速公路收费员,后期被自动化取代了,那么在年轻的时候该做什么呢?辞职并非最好的选择,但是选择在额外的时候经营自己的生意,比如淘宝、写作、进修各种课程和参加各种同学聚会看看有没有机会合作干点事,反而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在有稳定收入的同时,也可以找到风险收入的来源。但是大部分人肯定不会这么想的,会抱怨这份工作的无聊,以及回家后不锻炼抱怨自己已经被工作干坏了身体,然后回家无所事事看看电视吃吃喝喝,打打游戏。可是,自动化的进程会管你死活吗?片中的工人们,在通用福特这么好的工作条件下,回家做啥了呢?oh, 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世界最大的谎言,对火鸡来说,圣诞节来临前,它们的生活也是工作生活平衡的。

这纪录片不好的地方在于,是仅仅把事情局限在美国工人和福耀之间,而并没有把视角放大到全球。什么安全之类的,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考虑到这n年间全球发生的问题,那实在太局限了。这n年间,欧债危机、英国脱欧、欧洲央行日本化、发达社会老龄化、美国的医保法案和特朗普获选,对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了社会资源和效率分配的事件,纪录片一个都不说。

就说美国的医保法案,这东西毁了多少公司,肥了多少保险公司,对工人有什么影响呢?不说,因为影片是奥巴马系列出的,自然不会说自己的问题。有问题的,一定都是别人的问题。

-------------------------------------------

这里的分界线是澄清一些事情。

1. 有人觉得影片里面的作为,是中国人特有的。我想说,你太乃以了,天下乌鸦一样黑,国外律所搞起这些来,比国内还厉害。链接: //www.zhihu.com/question/342016897/answer/803681602

2. 有人觉得这是中国作弊导致美国blabla的,然后其他国家都是不干这类事情都能做起来的,我想说,你又太乃以了。具体可以搜一下日本50-90年代的各种山寨美国的东西,和工厂文化对美国的冲击。

我之所以不谈这些,是这些谈来没意义。主义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

多说几句,历史的巨轮是我们撼动不了的,生产关系也是,与其批判这些,不如换个活法。人在历史面前很渺小,历史的周期永远在各种财政增长与崩溃间往复,生在崩溃之年,活着最重要。识别各种风险,然后做自己的最优决策,是我这篇文章的主旨。如果你认为这片是用来价值观批判的,那么历史上的各种事件,也基本上是这片的重复,也够我们批判一辈子了。但是,没用,历史的改变需要时间,即使往好的方面走,也需要几十年,几十年一过,人生也差不多完了。

------------------------------------------

10年QE之后的不平等导致的问题,在最近的一系列骚乱中开始显现了。各位看众,很快就会看到我里面说的火鸡效应了。光扯什么不公平的,很快就会发现这东西由不得你,和什么主义都无关。

历史的很多问题,都是财政问题,而财政问题,大部分是债务问题,债务本身是分配问题,而分配问题,则是科技发展的问题。最后结局如何,拭目以待。

 3 ) 只配像机器一样活着

Netflix刚一发布这部纪录片没多久,就登上了热搜。在中美贸易战的这个大背景下,这部纪录片为这个现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热门话题注入意味深长的一笔。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已关闭多年的工厂,被来自中国的亿万富翁曹德旺买下之后重新开工,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工厂内部的中美员工、公司与社区之间冲突不断的故事。这可以看作是文化冲突,但同时也是文明冲突。

最开始的时候,重新获得工作的工人们很是期待这个工厂的重启,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工作。一开始,中美双方的员工带着好奇和友好相互接近,彼此用半生不熟的英文沟通,通过比划手势学英文,一起钓鱼。但随着时间过去,工人们发现,这个工厂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方式跟自己原先的期待很不一样。于是中美员工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超时工作、极少休假、恶劣的工厂环境、密集的生产线、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等等这些问题日渐暴露,一位美国工人说,原先可以挣29美金/小时,现在则只能挣到13美金/小时。工人们开始失望,紧接着开始要求成立工会。在成立工会这个事情上,老板曹德旺作为资本家的一面彻底呈现出来。他给管理层施加压力,必须制止工会的成立,否则他将关闭工厂。他派美方人员到大陆的工厂参观,美国人看到中国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蹲在玻璃渣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及了解到他们除了春节之外,全年无休,平时没有休息日时,惊呆了。

老板想让他们看到的是“何谓效率”,他们却看到了非人性的一面,在效率面前,个体是如何被置于无视的状态。美方管理层说,别说没有休息日了,美国工人如果一个月只休息两天,也会非常不开心的。

多年前,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中,便指出了文明的冲突将会是未来这个地球上所有人类将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化在最初,让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和国家的人享受到了物质增长的丰富和便利,而到了高度交织的阶段时,文化和文明的冲突便开始突显。宗教、民族、种族等等的差异和冲突,皆是对价值观体系的认同出现极大偏差和不可融合。

影片开头,中方管理层在对漂洋过海到达美国工厂、即将开始工作的中方人员说,在美国,你可以释放自我,哪怕是开美国总统的玩笑都不会有什么后果的。纪录片的两位导演在接受CNN采访的时候说,这一段他们觉得很有趣,因为当时他们看到中方员工们脸上非常明显的惊讶表情。

导演和CNN主播对此都表示有趣,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变得很有趣。它所表明的是,在美国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评论美国的总统乃至政治)会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成了一件具有特殊意味的事。这背后所隐含的信息我想身在国内的我们,尤其在现如今气候变得日渐紧张时期,可谓况味十足。古时不能妄议朝政,我们与此同。

还有一处则是,一位中国主管对拍摄团队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是他跟一位美国工人的合照。他说:看着哥们儿,跟我关系很好,但我有眼线告诉我,他是争取成立工会的头目之一。别看我跟他这么好,两周之后我就让他消失。

此处令人略有不安,似乎看到了wen 革时期揭发告密、暗中构陷的历史烟尘。

片中有一段,是一个中方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开会的时候,粗暴地表示,要强制这些美国工人来加班,取消他们的休息日。他在表达他的观点时,语速快,好几个“他妈的”。在他看来,员工不加班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我相信他也是要加班的,但他会甘之如饴。同样都是打工的,但是他已经把这种工厂文化内化进了自己的头脑里。

另一段,中方管理人员在给中国员工们打鸡血,称自己经常被人认为只有四十多岁,实际上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服务了福耀工厂几十年了。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年轻?因为“我有passion”!

只是不知道福耀在这家工厂以及大陆的其他工厂内,这种40岁以上的员工有多少,以及被优化掉的有多少。那些不再出现在工厂中的大龄员工们,是否依然会有passion.

美方的管理人员们被革职了。所有工人时薪增加2美元。但是美国工人的脸上并未呈现出太多欣喜,他们的表情意味深长。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和员工、资本和工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本来也应该是站在利益对立面的中方员工与公司,却都跟公司站在了一方。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方员工均在国外,并且一直受制于这种工厂文化,即便有人也觉得多一点工资、多一些休息时间是好的,但也只能是深深藏在心里,不可能站出来,尤其站到跟美国工人那边去,一起抗议,一起推动工会的建立;

另一个原因则是,恐怕有许多工人心里是非常接受和认可加班的,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有更多工资拿。这不仅仅是在美国工厂,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不止福耀一家,许多的大陆工厂可能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对于大多数在工厂打工的人来说,他们成长的背景贫乏,教育缺失,他们能获得工作机会并且还有加班工资可拿,哪怕不多,那也是好的,不然那些时间也是打游戏、睡觉、喝酒等等瞎打发过去。

有人在网上说,这是中国文明的胜利,说明中国强大了,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甚至世界文明带来了冲击。看到这样的评论时,我是觉得哭笑不得。冲击可能是有的,甚至还令人瞠目结舌,但是这谈不上是什么高明的工作制度。

对于接受过一定教育的新兴阶层,现如今的大部分中产来说,多年前看到富士康年轻员工不断跳楼以对工厂文化制度和机器式人生的抗争时,可能只是觉得有点同情,但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离得还远。但这些年过去了之后再看自身,身陷996工作制、35岁及以上被优化等状况见怪不鲜,其实不过是新一层意义上的富士康员工式生活,点灯熬油把自己的头发熬秃了,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时,就被优化掉了。这当中固然有企业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对效率极致追求的客观原因,但也揭示出,在资本和劳力的互相借力过程中,资本是碾压性的,它从不曾真正地试图与劳力和解及共生。

纪录片的最后,那些载歌载舞一番热闹之后的工人们回到工作岗位,却并不知道,虽然他们刚刚获得增加了2美元的时薪(却也远低于美国工人在GM工厂未倒闭时的时薪),但很快地,他们将被自动化所替代。管理层带着老板曹德旺巡视生产线时,不断强调着“每条生产线上可以减少2名工人”,“成本大大降低”。

当你对老板加薪感激不尽,几乎培养出工厂就是家、家就是工厂的一体感和自豪感时,老板在挥手裁员这一点上可不会有分毫的犹豫。不知道那些最初捍卫资方利益、敌视美国员工争取工人权益的“挺司派”在被裁掉时,会作何感想。

也许有人会说,老板不裁员、老板不追求效率和利润,那么最后大家都没饭吃,都得散伙。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现实的情况是,在这句话所呈现的逻辑指导之下,越发多的企业变本加厉、只看利润和效率,于是,就是有的人有饭吃,有的人被优化掉没饭吃,以及当企业快到一定阶段,又会有一批最初跟着有饭吃的人被优化掉,变成没饭吃。

这里,真不是什么中国文化的胜利,更不是什么可喜的文明征战。试想,当人活得越来越不像人时,还有什么文明可言?

原创: Ms妙荔 爱呀坏生活

 4 )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工业模式和历史阶段问题

原载公众号「虹膜」。

——————————

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美国工厂》选取了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去美国开设大型工厂,这个主题天然就充满了戏剧性,我们简直可以立马联想起那些会因为刻板印象和文化壁垒而产生的矛盾,影片也的确为我们展示了大量这样的场景,有的你用奇观来称呼它们也不为过。

但这部纪录片之所以火,绝对不是因为我们关心汽车玻璃的生产,也不完全是因为它里面涉及到的那些冲突场景让人有猎奇的冲动,而是因为它本质上触及到了今天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终极危机和挑战。

美国、中国、欧洲,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还是先照例简单讲一下背景,有着中国玻璃大王之称的曹德旺,在考察了多块场地之后,终于在2015年,于美国铁锈区、俄亥俄州的代顿市郊区的莫雷恩前通用汽车废弃厂房上,投资数亿美元,新建了福耀玻璃美国公司。

在通用汽车倒闭后,以该公司为当地支柱产业的代顿,一度进入非常萧条的状况,超过半数的当地人失去工作,政府也失去了大批税收来源,甚至没有钱修缮基础设施。而曹德旺的到来,将为当地带来200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

莫瑞恩政府承诺,只要曹德旺雇佣的美国员工超过1500人,政府就从2017年也即工厂开始运营的第三年开始,每年给福耀发20万美元补贴,五年至少100万。俄亥俄州政府更是承诺只要福耀解决1500人以上的就业,就在五年时间内补贴近1500万美元,再加上莫瑞恩政府免去了福耀办公楼15年近800万美元的的产权税,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

曹德旺在这里办厂基本没花钱。这看起来是个双赢的选项,但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当工厂在当地投入运营以后,是带来了短暂的蜜月期,但问题很快出现了。中国人在美国开工厂,双方出现互不理解的冲突是预料之中的。有些是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片中最开始展现的,美国主管无法理解曹德旺关于风水的偏好。曹要改大门的朝向,美国主管一脸懵逼,已经签好合同了,说改就改?中国主管告诉他,我们得改。

再比如去中国总部参观的美国代表们,对那种中国式集体文化活动,表现出了看戏一般的惊叹反应。像是理发店&中介风的半军事化晨会,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美国主管回去以后尝试照搬这个管理模式,美国人根本不买账。又或者是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质感的年会,工人带着家属参加表演,女工们打着快板用红歌的气势唱着「智能精益是趋势,各行都得往上靠」,甚至还有职工新人举办集体婚礼。

这种中国式奇观让美国主管震惊,年会过后的采访镜头中,他的话语之间有长久的停留,似乎在思考着怎么组织语言。最后他说:「我们是一个大星球,有些分裂的世界,不过却是一体的,今晚就是一个例子。」

这才刚刚只是开始。

如果这些差异,只是让美国人们感到不解和猎奇,那双方在之后所面临的冲突,则是更加直接的,那关系到作为工人群体的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加班、效率、安全、福利,以及整部影片贯穿始终都在讨论的……工会问题。

这是比文化和习惯更加不可调和的深层制度矛盾。

比如去到中国总部参观的美国代表们无不惊讶于这里的工人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中国效率」,一个人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美国工人一天的活儿,流水线上的他们就像是机器,一个月只休息一两天,一年才回一次老家。这种几乎是永不停歇的密集劳动和不知疲倦追求效率的工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特殊时代的历史遗留产物。没有经历过那种热火朝天年代的美国人很难理解这种以效率为自豪感的集体主义心态,和中国人不能理解工会的抗争是同一个道理。那些在工厂年会上卖力演出的青年,穿着婚纱的新人们,也是这种集体主义心态的一部分。

美国人接受不了这样的工作模式,工人们开始抱怨时薪太低,工厂太过于追求生产效率,工作环境也不够安全。但也并非所有的美国人都站在美国模式的那一边。有非常了解中国工人工作状态、说着流利中文的美国主管评价自己人说:「美国员工就是太烂了……如果把胶带封在他们嘴巴上,我们的效率就会上来。」

这种关于工时、效率、集体主义等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关于工会的冲突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美国工人对工时的要求直接和工会的保护挂钩,但不在乎加班的中国工人以此换来了中国效率,也根本不在乎工会这件事;美国人的散漫自由是他们的文化保护下的私人空间,但在中国这里,进入到集体主义里,能带来归属感、荣誉感和纪律性,从而间接提高效率,这是工会做不到的。

就像片中那位中国主管说的那样:「但在中国这是强制的,美国人要怎么想我不管,爱去告随便你,但是周六全部要滚进来上班」。所以,在这种复杂又多层次的不同面前,双方关于工会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就成为了必然。

工厂剪彩仪式那天,一位议员上台表达了对工会的支持态度:「我知道这里有很多工人努力组成工会。」台下的曹德旺却露出了复杂的表情,之后明确表示:「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关于是否建立工会的斗争,贯穿了整部影片,作为暗线的文化冲突也内化其中,《美国工厂》选中的这个切入点微妙而精准,我们和片中的人物一起产生疑惑,也被投入这种巨大的文化漩涡之中。

作为制造工业代表的福耀在片中所呈现出的种种水土不服,到它在片尾所实现的某种阶段性的胜利,最终导向的其实是一个疑问。

中国工业逻辑和美国工业逻辑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巨大差异?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必须要回到历史之中去寻找答案。

美国是个相当成熟的前工业国家,制造业更是占据了最大比重的行业,二战之前全球制造业的71%都集中在英美德法四个核心国里,二战之后的美国更是依靠强势的工业达到了顶峰,但是全球化的潮流改变了这一切。

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从这些核心国家向低收入国家的转移,在实现全球化分工的同时,让资本获取更高的生产利润。

在这样的去工业化大潮之下,美国产业向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虚拟经济领域迅速转移,本土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外流,「产业空心化」成为严峻现实。从新英格兰向西绵延覆盖宾夕法尼亚州和五大湖区的美国老工业心脏地带成为了铁锈带,通用汽车也正是因为此,留下了大片废弃厂房。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是个拐点,这时的美国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弊端,于是开始号召「制造业回流」,福耀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去到了美国。

从这个进程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美国已经走过了非常漫长的工业化历史期,其资本主义逻辑已经相当成熟,而他们的工业逻辑,自然也是脱胎于这种成熟的资本逻辑。

美国的工会就跟他们的资本主义一样成熟,早就走过了那种充满血汗和黑暗,需要「天桥之战」的年代,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更是全美最为强势的工会之一。

所以有不少人因此视这场建立工会的战役为理所当然,就像片中负责谈判的工人说的那样:「我们70年前打过这些战役,我们70年前就拒绝了。」

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或许也会带来不公平,工会带来的也未必都是正面的影响,比如近来年频发的工会高层受贿丑闻。

就像片中也有美国工人说:「工会唯一会做的,就是留下烂员工,而我们这样的优秀员工只能随波逐流。」

工会带来的庞大支出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大汽车巨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和UAW长达七十年的斗争已经说明这一点。

这三家公司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难以为继,不得不接受政府救助,通用更是直接宣布破产,就被认为是由于工会力量过于强势导致的企业高支出所致。所以也会有媒体直接认为,整个汽车行业就是被UAW拖垮的,「它们是这个行业的活癌症。」

这绝不是说工会就不可取了。

这里面的重点在于,我们必须明白,即便在有着工会悠久历史的美国体系里,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当然不能被简单直接地移植到福耀这个由中国人开办的「美国工厂」里来,也不能简单地用「文化冲突」来解释。

因为,中国人所秉承的,又完全是另外一套工业逻辑,其核心植根于我们的具体文化,正是我们上面说到的那部分对效率和成果的极致追求。

此外则是历史阶段的问题。

就像曹德旺说自己在1990年第一次出国卖玻璃时候的感受那样:「把福特汽车博物馆里的各项经济指标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经济,我发现我们跟美国差100年。」

抛开文化层面的差异,在经济发展这条大历史进程上,我们所处在的历史阶段,是美国曾经经历过的那种工业上升期,资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阶段。

所以《美国工厂》的矛盾,并不仅仅是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更是一个过去的历史阶段,与当下的历史阶段发生碰撞之后产生的结果。

那必然是不可调和的。

影片的最后,福耀似乎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寻找到了暂时的解决方案。

反对工会成立的一方以投票的压倒性优势取胜,作为交换,福耀给美国工人每小时增加两美元的薪水,算下来,美国工人一个月能多挣三百多美元。但是没有工会。福耀反复强调,我们能给你们那些工会所不能给你们的,比如薪水。

一面加薪,一面取消工会,有目的地「淘汰」掉那些支持工会的员工,解雇掉那些操作太慢的员工,留下的不得不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当然,也有人因为能重新拥有一份工作而感恩。不过所有的一切的确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事实证明曹德旺的这种强劲手法有奏效之处,前期亏损的福耀,在2018年实现了盈利。

这是一种成功吗?或者说中国模式的胜利吗?我们想很多人都不会这么认为,包括曹德旺自己。

这场中美模式的冲突,在今天这个时代所反应出来的,并不单单是制造业的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异,而更多是整个国度、甚至更庞大的经济共同体处理自己产业结构的问题。

美国的铁锈带、失业潮,包括如今对制造业回流的号召,都是这种问题的体现。与之相对的,中国模式同样有着它的问题,那些奇观化的管理手段,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诸如《大都会》这样的电影。「福耀玻璃美国」其本身,或许也就是一个在妥协和融合中试图探索出居中道路的案例。

影片的最后,曹德旺视察车间,主管向他解释说,在未来的某段时间里,某几段生产线上的工人将被拿掉,以机器取代。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美国农业人口在1900年代占41%,如今已经只有不到2%的变化。如今的制造业,不过是在走当年农业大批量自动化的路线罢了。

不管美国工人还是中国工人,不管你一天能工作几个小时,是勤快还是懒惰,将来都会被机器工人取代。

但自动化会是解决效率问题的手段吗?这就其实和福耀现在是否解决了中美模式矛盾冲突是同一个问题。自动化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成倍提升,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升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会部分解决前文提到的那些问题,反正都不用人了嘛。但并不是说人没有了,与人有关的问题就会随之消失。自动化在生产领域中的全面普及,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其实不远了),那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安置失业员工?我们又要如何面对新一波的失业浪潮?

下岗再就业培训?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被淘汰的工人基本很难找到收入和原来持平的工作。

从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来看,《美国工厂》所导向的某种暗示,已经超出了所谓美国模式还是中国模式谁更有合理性和合法性,谁又将最终取得胜利这些议题的范畴,转而指向了更深一层的忧虑。

影片之所以在中美两地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也正是因为它以相当克制的姿态,尽量客观地展示了两种工业体系和文化习惯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它体现了深刻的问题意识,但并不把答案指向这场冲突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你只看到美国人遇到了困难等着我们去解救,从而产生虚妄的自豪感,那这部纪录片就白看了。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都不得不暂时抛开民族本位立场,承认自己的体系存在某些结构性的缺陷;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得承认,即便固守原有阵地做再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也终将于事无补。

我们必须用更高的智慧去寻找世界的全新解药,因为这是任何历史经验都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

 5 ) “你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此说不。”

看到有公众号竟然以《“玻璃大王”拿下奥斯卡,奥巴马也赶来祝贺》为题目写文章来褒奖福耀总裁曹德旺,说他代表了中国形象,为国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门——不由感慨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

相信任何一个懂得独立思考的中国人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心情都是复杂且沉重的。

它让我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中美员工对于保障自身权益的意识差异,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

首先,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已经成功到把工厂开到了美国,身为跨国企业的福耀,却依然在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那一套来管理美国员工,在整部纪录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科技创新或管理创新之处。

纵使是最基层的领导,自己也在经历着驻外两年没有额外补贴和福利的不公待遇,但仍然会站在要求加入工会、享受权益保护的对立面,面对镜头时,对自己所谓的”厚黑之道“面露喜色。

即使对企业心怀感恩,愿意放弃罢工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工人,在高管们的计划中,不久后也会逐渐被机器与生产线所取代——他们的牺牲与放弃、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要的安全。

当然,人力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份残酷并不仅仅存在于福耀之中。

在老板的眼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才是最主要的,其他一切皆是为此服务。

为此,他们可以坚持不懈地为员工洗脑,宣传工会的可怕,宣传企业的目标与前景是多么的伟大与光明,宣传要求更高权益的工人是懒惰的、罢工会让大家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面对工人的抗议,老板的态度是“管理层的素质需要提升”,进而撤掉了全部外籍高管。

当其他外籍员工请辞时,作为跨国公司的总裁,曹德旺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一种对中国的敌视行为”。

美国工厂的中国高管们觉得美国工人笨手笨脚、工作效率低,组织他们的生产线负责人来中国总部考察学习。

来到总部后,美国人看到中国工人不戴专业手套和护目镜就敢蹲在地上拿手捡玻璃全都惊呆了,纷纷感慨:“简直是疯了!”

中国生产线的负责人也出来现身说法,说我们国内的工人一个月只能休息一两天,经常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照样毫无怨言,指责美国工人拿多少钱就要干多少事,而与之交流的美国员工也用中文应和着,说:“我们那的工人就是懒,不求上进、不能吃苦!”

——整个交谈的过程义愤填膺,仿佛完全是两个置身事外的人。

而如同舞台剧一般不停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报数、高喊进步口号的车间班组晨会,更是让几个老外看得目瞪口呆。

作为国内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在福耀的各位管理者眼中,中国的工人在效率和执行力上是远远优于美国工人的,他们没有那么多意见,永远吃苦耐劳,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随时配合加班。

不像美国的工,会让车间负责人气得在高管会上气得飙脏话:“他妈的,我不想管那么多了,我就想让他们周末全给我滚过来加班!”

但,在面对危险的工作环境时,我们自己的工人难道就是体质强健、不需要完善的安全保障吗?

在面对高压、高强度的工作时,国内的工人就不需要休息、不需要陪伴家人、不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吗?

看过这部纪录片,或许你会理解为何当年富士康会有那么多年轻的工人会选择跳楼自杀。

因为在那种环境和氛围下,他们无法看到未来,也不知如何改变。

他们忍受着的是他们不想选择却又仿佛必须面对的人生。

或许,在《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中所呈现的所有中国雇主与美国员工之间的矛盾,与其说是源于文化的差异,不如说是对人、对生命价值尊重程度的差异。

福耀总裁曹德旺在高官会上一再强调:“我们在美国建厂,挣钱不是首位,关键在于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随着这部纪录片的获奖,自会迎来更多的关注,可它又会给世人带来怎样的中国印象呢?

怎样才算是“伟大的企业”?如何才算是“优秀的人才”?

很明显,在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下,大家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有钱,并不代表就可以赢得尊重。

温顺、勤勉,并不代表就可换来一世安稳。

《美国工厂》所记录的一切,仿佛是一部包裹着黑色幽默的都市寓言。

而旁观这一切的你我并非置身事外,这同样是我们正在或将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6 ) 无论中美,都不能失去的“工厂”

昨天看了American Factory(美国工厂),概括来说,这是一个记录中国福建玻璃老板曹德旺去美国老工业基地俄亥俄州Dayton市投资办厂故事的片子。看完之后原本觉得朴实无华,但是刷豆瓣影评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批判的声音。所以我很想探索一下,在道德审判和自由与纪律的矛盾争辩之外,对于Dayton市来说,这个工厂(Fuyao Glass America,FGA)意味着什么。

第一,Dayton的经济发展到底怎么样?working class到底有多大的比例?失业率如何?

首先来看看Dayton所在州Ohio的经济表现数据,金融危机过后的十年,可以说是Ohio就业大跳水的十年,总的就业量从570万一路降至520万,要知道2017年Ohio的总人口才不到1200万。这50万的失业人口——带来的是50万人一夜之间还不起房贷车贷,丧失消费能力,本地的商店客流量的大幅减少。对于Dayton而言,2007-2010年的失业总人口是3.4万人,而这里的总人口接近80万——这样断崖式下跌,带来的就是许许多多普通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正如影片开头所采访的那位白人女士,她在失业之后立刻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我猜测是付不起租金或者房贷),搬进了自己姐妹的地下室。

作为比对,我查了一下沈阳的失业人数,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很难查证,只能看到2016年失业人口达到了10.2万人,失业率达到了3.12%。想象Dayton市的衰败可能有些抽象,但是想象一下沈阳和整个东三省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大概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电影发生的背景。

2007-2018年Ohio的就业量变化趋势(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07-2018年Ohio的失业率变化趋势(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再来看Dayton市的收入水平,2017年这里有80万人口,平均家庭收入5.2万美元,而中位数仅为3万美元,低于全美平均水平6万元。从各个行业的就业规模来看,占比最高的是康养和社会援助行业,共有6万人;制造业有5万人;零售和贸易有3.7万人。也就是说,从事制造业的工人阶级是第二大的就业群体。(//datausa.io/profile/geo/dayton-oh-metro-area#economy

那么这里生活的人们收入水平怎么样呢?回到2007年,Dayton大都市区的平均周薪是918美元,而2017年的平均周薪降到了744美元(//www.daytondailynews.com/business/economy/things-know-about-dayton-economy/fm2ZXnQmjc1NBfhwCoCULK/)。如果按照FGA给的时薪计算的话,工人的周薪仅为480美元,确实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这一计算建立在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的基础上。所以对于影片中再就业的工人们来说,是的,他们一定会对FGA提供的收入不满。但这实在不能单纯怪罪与FGA压榨劳力,而是行情本就如此严峻。

第二,Fuyao Glass America提供的薪水是否远低于当地其他工厂的同类岗位?是否无法支撑工人生活?除了FGA之外,工人们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我查找了目前Dayton市一些制造业岗位的薪水,常见的工厂操作人员时薪大概是17美元,基本上要求应聘者具有高中学历并且有类似的工作经历;对于搬运工物流工等重体力岗位,时薪大约市20美元,稍高一些。FGA呢?影片末尾现实的时薪提升到了14美元,而招聘网站上应聘者自曝的薪水大概在13.5美元左右,最高的大概在19.5美元,所以FGA的工资水平确实低于当地平均。也就是说,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选择,一定不会去FGA工作吧?既是外国老板开办的工厂,存在环境和语言不熟悉的问题;而且薪水还很低,工作环境也不够理想。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失业者,你应该选择一个“更好的”就业岗位,远离FGA这样的工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失业者是否有更优的选择呢?

根据Dayton Daily News一篇2018年的文章中的数据,2015-2018年Dayton新增的就业岗位为2.5万个,2018年就业总规模达到38万,从制造业工人的规模上来说,相较于最高峰的2000年,2018年的制造业岗位规模萎缩了43%。这是美国制造业大州失业狂潮背景下的一个“典型“城市,在Ohio和临近的Cincinnati,制造业岗位分别下降了20%和32%。并且,在全美收入水平逐渐恢复上涨的大背景下,Dayton再也没有出现过高收入的制造业岗位,平均收入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过去的几年基本没有增长。(//www.daytondailynews.com/business/dayton-metro-job-growth-rate-best-ohio/BgUwZIhzBTgLTTqfRcbkDJ/)前文曾经写到了Dayton的家庭收入平均数和中位数,也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

Dayton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郡县的对比(datausa.io)

所以,对于失业的工人们来说,FGA可能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什么可供他们选择的呢?

第三,FGA来到Dayton,到底带来了什么?

FGA的建设投资达到了7.68亿美元,是俄亥俄州近年来获得的最大投资项目之一,它获得了15%的税收减免,当然也有附加条件:必须雇佣800名以上的员工,年工资总额在2019年需达到3250万美元。2018年,它已经雇用了超过2300名员工,并且随着产量的提高,这一规模仍在不停增长。以Dayton制造业2015-2018年的增长数2.5万来计算,FGA贡献了近10%。对于Ohio政府,这一次“招商引资”,达到了它预期的目标。

从Fuyao公司的收入表现来看,2018年中国国内业务收入约115.72亿,同比微降0.01%;国外业务收入83.12亿,同比增长25.59%,增速高于国内,成为拉动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的主力。而FGA在2018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8.77%,至34.12亿元,约占到公司国外收入的41.05%。对于Fuyao,FGA无疑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环。(//finance.ifeng.com/c/7lCdZYmABXu

许多人在评论里面,批评FGA不人道的工作要求,不合规的工作环境,这些批评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过于轻易的。

如果中国国内业务保持常年稳定的高速增长,曹德旺可能不会选择去万里之外的美国收购一个GE的老厂房并斥巨资修缮改建,他在片中对管理人员说:“我已经老了,你们以为我喜欢每个月坐飞机来一次美国吗?我不喜欢,这很累的。”

对于美国的工人阶级来说,如果没有失去29美元时薪的工作,他们当然不会选择来一间中国老板开办的“血汗工厂”,和语言不通又拼命的中国工人们共事,挣得钱可能还不够自己租回曾经那栋体面的house。

对于远赴海外的中国工人来说,如果能选择在国内安稳的工作,能够赡养得起孩子老人,甚至有能力有时间把他们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一起生活,他们大概也不会选择一个月工作28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

但是呢?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中国工人们拼命加班,不重视社保医保公积金,满心想着的都是早些攒到十万,二十万,五十万,就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家乡,盖一栋方圆几十里都艳羡的房子。他们目标明确,心无旁骛,“工厂”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有熬过这段,才能抵达“真正的生活”。而这,是美国工人们无法感同身受的人生路径。

豆瓣上的影评里面,有人提到,曹德旺作为白手起家,赚尽了廉价劳动力红利的企业家,居然妄图在美国靠“劳动密集”产业获得盈利,真是让人无法理解。是啊,所以影片末尾,一条又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进入,才是我们想象中,一个工厂的未来方向。那么,再次失业的工人们,他们能够获得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这不是道德审判能够解决的纷争,而是作为就业者的你和我,必须思考的现实危机。在很大一部分人口还未实现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之前,就全面实现“机器换人”的改造,带来的社会动荡,将是一代人的下沉。那些没有资本去使用高级机器的小工厂主,在苦苦坚持的同时,也撑起了很多个摇摇欲坠的家庭。

一些未列入文中的参考来源:

//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27/doc-ihtxyzsm0858714.shtml

//www.nytimes.com/2017/06/10/business/economy/ohio-factory-jobs-china.html

//datausa.io/profile/geo/dayton-oh/

 7 ) 几个跟经济文化有关的观后感

如果知道一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看这部片子会认识得更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很有感触,有一些浅薄的认识。

1、雇员的薪资和其他待遇必定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中国和美国的人均生产力确实有差距,所以中国工厂和美国工厂的工人生存现状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不能单纯地批判中国工人的休息时间和安全环境都得不到保障,这些都是我国生产力、供求关系和市场决定的。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工人的薪资待遇正在一步步提高,并且很多工厂经常招不到人。

2、福耀玻璃在美国想要生存下去并且盈利,必须是要遵守美国法律的,这点毋庸置疑。美国是一个比我们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的社会,我相信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一定会促使FUYAO GLASS AMERICA成为更加成熟的企业,同时将来也能为中国福耀提供一些好的帮助。

3、资本是有逐利性的,不仅仅是福耀美国会和工会做抵抗,全世界的资本都会和工会相互协商相互谈判,工会和资本之间的微妙抗衡会使得工人权利有所保障的同时增加企业效率。

4、尽管目前中国工会已经沦为形式毫无保障工人权益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目前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好的流动性也是保障雇员权益的隐藏方式。市场会给雇员的权益设置最低限度,虽然肯定比工会的差很多。

曹德旺是有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并不仅在于赚钱。此前我并不了解其人,只知道A股福耀玻璃涨势不错。福耀玻璃在美国设厂对中国文化的标杆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利润,通过影片我们真正能看到中国和美国普通人之间的淳朴交流。

曹一定知道此片会获得不小的争议,他敢于通过美国的影视制作方把这个现象这个过程展示给所有人,了不起。

片中有一位“希望强制美国人周六加班”的比较偏激的中国福耀员工,希望他能在美国工作的时间找到一些自我的含义。

另外一位Wong,认认真真工作、加班无怨无悔,同时又能与美国同事友好交流的那位,才是真正大多数勤勤恳恳工作又善良的中国人代表。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腾飞的基石,他们当之无愧可以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有人说,片尾表达的机械自动化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是我们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推动力啊,正是因为不断的自动化推进使我们普通人能够获得更多个人时间、提升更多个人享受。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之下,我相信对于被辞退雇员或者无力生存的底层人民的保障也会越来越到位。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世界更公平,但是很遗憾,利益至上是人类世界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只能努力在利益和道德/人权之间寻找平衡。

2019.08.25

今天看见2016年的报道:曹说美国除了人力贵,税费、地、和能源都比中国便宜。真是唏嘘,完全想不到。

 短评

曹主席一开始以为美国的filmmaker可以为他拍出一支大型企宣片233无限趋利带给他膨胀、歉疚,还有巨大的虚无感。就冲那些孤独的抽烟镜头,我想这位信奉爱拼才会赢的资本家内心很可能住着一个受伤之人。组建公会的后果是“政治的”他十分明了,过往的历史经验无数次教会他工运带来的瓦解力量,所以这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真人秀,而是两大人类生存前提在具体情境下的博弈:活下去,有尊严。那么,到底哪个前提在先呢?有趣的是,在中国工厂看了一场华美的晚会之后,美国管理者突然感到这个失意世界实际上“对立统一”,到头来,We are on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形态阵营一向各自承担着选择的后果。只是今天,马克思笔下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5分钟前
  • 伶仃兽
  • 推荐

坐等3年后elon mask当主角的《中国工厂》,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帮助特斯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工会帮助协调两国雇员增进友情的故事……

10分钟前
  • 知心二叔么么哒
  • 力荐

梦与梦不同,韭和韭同悲。

1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片子最好的部分是语气上的举重若轻,轻盈又简短的拍摄类似于片段的东西,但海面之下的冰山每个人都能自己看见。美国的工会最初起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底层劳工最基本的权益,到如今客观上变成了阻碍效率的障碍,中国这边效率高得令人咋舌,但一些劳动者也让人心酸,维护人基本的尊严不应该被嘲讽,就像在法律框架内于美国与工会组织“斗争”也只是策略一样。我们自己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护基本权利,如何在基本权利得以维系的前提下有效的工作,权益保障和效率有部分天然冲突,但在冲突出现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世界上在奴役般做工与赖在制度保障的懒汉之间还有很大的光谱。这纪录片不偏袒只呈现,呈现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或者在左边或者在右边。

1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看下来福耀公司整个就是一个红色环境下生长的中国企业,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宣称福耀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奇怪的是福耀中国工厂的员工全部都是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假如说在福耀工作了几十年,老年或者只是中年(手脚不灵便,效率低了)之后,家长福耀会不会管?我不了解,还是到一定年龄一脚踢出去?只要你年轻奉献,中老年不管死活。福耀美国反潮流建工厂还以为有什么秘诀,结果只是照搬中国这一套,看的挺大跌眼界的,如果没有高科技机械臂,结尾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想在一个发达国家靠工人苦力实现盈利,真是看笑我了。

17分钟前
  • 柯西莫
  • 推荐

作为纪录片并不算上乘。看到评论里那些反复强调“两种文化不分对错”的声音感到可笑,你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你大概可以这么讲,但你明明是其中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便你没有亲历过中国工人作为a human being的辛苦,你至少应该为片子里的所见感同身受,说这样dehumanized的文化无错的人,如果不是有心在为自己的文化遮羞,那就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还是个human being了。

2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22分钟前
  • 墨玉
  • 推荐

任何貌似客观的纪录片背后,都一定有坚定的立场,否则纪录片制作者无法制作出一部具有力量的纪录片。全世界无产者面对的是同一种资本家,但无产者注定无法联合起来。我们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可能只有一种共同的未来。

2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28分钟前
  • such
  • 力荐

作为一个福清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确实,我们所谓的中国速度,是牺牲了多少人权多少自由多少利益换来的,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却趋于习惯,累啊,但是习惯了。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29分钟前
  • 芬芬达
  • 力荐

这就是秦晖说的,中国和美国的对抗是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对抗。

33分钟前
  • QQ的汤包
  • 推荐

社会主义国家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更“社会主义”,两者都是基于之前相反的措施的一种调整,最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并没有对错,也无关道德,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一正一反的博弈互动中前进的

34分钟前
  • 鸭博士
  • 力荐

我靠太恐怖了。这是美国人的灾难片吧???中国老板连天气都能控制。太可怕了。

36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原来主人公就是营销“涨200倍还严重被低估”的福耀玻璃!作为小股民,有幸吃到点上涨时的小红利,所以看的时候有点希望它们跨文化的尝试能找到一个出路。美国人给中国人“拿枪”,中国人暗戳戳说“他们就是懒”,但同样也是“We Are One”...行尸走肉般打卡下班却又回不到中产生活的Dayton人,两点一线两班倒的福清人,最脆弱的是工人,是老实人。

4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奥巴马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这时候看太有意思了。片子纪录了中国土豪拯救美国倒闭工厂,中美企业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工人一刻不停重复高效机械劳动,美国人又懒又慢,呼吁工会人权,被中国人的晨会口号和年会颂歌震得一愣一愣。后来支持工会、效率低下的美国工人被开除了,中国人无法理解:有工作就很开心了,怎么还要挑三拣四呢?一部会让双方都有所反思的片子。老罗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写到美国产业空心化,说现在底特律人撅腚哈腰干活已经觉得不过瘾了。感觉美国工人从来没真正吃过苦,中国工人从来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而未来谁都不会比谁好过,他们终究都会被机械手取代。中国一定会崛起,但也应该清楚付出的代价,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世界永远都在不停地平衡、交替、变革中。

4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经济萧条,连美国都不可避免再次上演人吃人。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资本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的叙事逻辑,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左翼则能发现福耀美国的实质是军事化管理的反人权血汗工厂的输出,传奇的曹德旺一样有伪善油滑的一面,美国的领导如何在利益认知的驱动下成为剥削者的帮凶,中方管理层如何以胡萝卜加大棒的三十六计冷笑着残酷地瓦解员工对工会的支持以及最后,普通员工是如何向资本低头的。当然,讽刺的是,无论是心甘情愿解释剥削、甚至为工会倒台欢欣鼓舞的中国工人,还是因为饭碗含泪投降的美国工人,无论是为之辩护还是与之抗争,大家的结局都是被结尾令人几乎呆滞的机械臂代替,成为失败者。哪怕加班再勤劳的工人,在机械革命面前也是弱者,这不得不说非常讽刺。 @2019-08-24 18:58:37

47分钟前
  • 老咪
  • 力荐

这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这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冲突,是“昂纳克寓言”的鲜活例子。

48分钟前
  • Warszawiacy
  • 推荐

出乎意料的好看,久违地在纪录片里看到了真正客观的视觉。

49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不想评价美国工人 只想说中国人实惨,你勤奋努力上班跟资本家谈合理时薪和加班费他和你谈情怀谈奋斗谈狼性,表面高薪实际996压榨下来的时薪令人尴尬,等你步入中年想跟资本家谈多年奉献他和你谈效率谈利润想方设法不赔偿就把你赶走。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下的资本家。

5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