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记录片美国1984

主演:哈维·米尔克

导演:罗伯·爱泼斯坦

剧照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2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3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4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5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6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3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4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5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6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7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8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19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0

详细剧情

  一部关于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同性恋政治家Harvey Milk的记录片。
  Harvey Milk是首个以公开同性恋者身份者角逐成功为美国旧金山市重要官员,生前致力争取同性恋者的公民权益。他被暗杀前,很有希望当选为卡斯特罗(旧金山最著名的同性恋街区)的市长。70年代间,当他推动通过旧金山市首个同性恋者的公民权益条例之际,Harvey Milk与他的政冶盟友George Moscone于1978年11月28日被保守派前旧金山市前警察官Dan White刺杀而死,事件唤醒了当地同性恋者,使他们对争取自身权益作出了强烈的反省和回应。
  1985年奥斯卡最佳长记录片

长篇影评

1 ) Your differences are medicine for the world even if the world doesn't know it

Just got back from BHS. I felt lucky to watch this masterpiece on big screen despite the quality of the tape. What's more special about tonight was that followed by the screening, Stuart Milk, the nephew of Harvey was there to host a Q&A session. Stuart Milk is the president of Milk foundation which does devoted work to support LGBT community internationally.

The time is late 70s and the place is San Francisco. After a short bio of Milk who is originally from Long Island New York, then moves to SF with his partner, the movie shifts its focus onto his campaigns, which made tremendously sense out of the title of the movie ---- the times of Harvey Milk. After three unsuccessful attempts, Milk is elected to the San Francisco Board Supervisors. As the first openly gay man to be elected, it's understandably controversial and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breakthroughs on LGBT right in the history.

I like how this movie isn't all about Harvey Milk's personal life and his tragic ending. But a good chunk of the movie is documenting the changes in the acceptance of homosex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of one of Milk's biggest accomplishment, together with George Moscone, the defeat of California's Proposition 6 was a huge win and great encouragement to gay people. However, among all the interviewe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film, the most intriguing one was Jim Elliot. His words were candid and indicative of working class Americans at the time. He famously said, if he hadn't met Harvey Milk he had no problem with policemen beating gay people and throwing them out of the bar. "What's wrong with that?"

The movie itself is really touching and powerful. It waves through the story of this formidable man's involvement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I was surprised that it was made in 1984, not that far from the infamous assassination of Milk and Moscone. The movie well captures the mood and moment of the community, the city and the history. The audience tonight was deeply moved when we saw the candlelight vigil on the evening of the tragedy that consisted of thousan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marching from Castro to City Hall in San Francisco. There were 5 doctors and 17 lawyers in the march publicly without worrying about being fired from work, all thanks to Milk and his defeat of Prop.6. Nowadays the number seems to be ridiculously trivial, but imagine that was almost 40 years ago when homosexuality was still considered a mental illness let along openly gay people come out to the world and protest on the street.

In the Q&A session, people asked all sorts of question about Harvey Milk himself, like what inspirations or what happened to him that made him became who he was, what kind of support he received internally from the close family etc. Mr.Stuart Milk was definitely one of the finest speakers I've ever seen, he answered those questions with witty analogies and adorable anecdotes between he and his uncle. He said the death of his uncle was the bullet to the "closet door" to him. He came out right after the murder and became a human right activist to carry on his uncle's wish.

"I was 17 when Harvey was killed. He gave me this book when I was twelve. On the first page he wrote 'Your differences are medicine for the world even if the world doesn't know it. The fact that you're different makes it even more important. Never give up'".

2 ) 一个时代的诞生

有别于乡村题材的《断背山》,《米尔克》大张旗鼓的进军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在随地涂鸦的同时也将一种社会观念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面。

很久很遥远的中国有个人告诉他们的国王要以仁治国,以人为本,但是国王告诉他你在放屁。的确,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代直至成吉思汗康熙乾隆,靠的不是以德服人,而是铁蹄打天下。只有到治天下时候才会搬出宗教政法哲学文学手段种种。于是平等的社会地位成了铁血后丰富的文化副产品。
很久很遥远的法国有人告诉他们的国王要学习古中国的仁德观念建立和谐社会开发创造新世界,于是国王说好吧,先打一架再说吧,于是有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于是有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以上只是题外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断背山》中的羊含蓄的象征了这个社会,英文中有“FOLLOWING LIKE SHEEP”中文可翻译为羊群心理,或是随波逐流的意思。而JACK 和ENNIS一直都是在羊群之外,并不是当中的一分子。你可以说他们是在故意耍孤僻也可以说他们不合群,但是这样的说法仅限于形容单数,一旦成双成对他们就会形成为区别于大众的小团体——尽管这个团体的某些标准与大众所谓的道德伦理背道而驰。而《米尔克》中,Harvey Milk想争取的,正是这个小团体合法的生存权利以及与大众和谐共存的大环境。

如果说BROKEBACK MOUTAIN象征JACK和ENNIS的伊甸园,那么JOE AGUIRRE则象征审判监督。一开始农场主列了一系列的规则比如说不准烧火NO FIRE之类的,JACK说他没有权利让我们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情于是最后他们不但烧了火还让心中的爱火愈演愈烈。
到了《米尔克》时代里,我们的Harvey Milk似乎完全摒弃了JACK和ENNIS土得掉牙的小打小闹,长驱直入直捣黄龙打得对手措手不及,尽管老旧腐朽的Dan White刺杀了Harvey Milk,但是作为平等权利 的忠实追求者,Harvey Milk不仅仅唤醒了他所在的小团体里抑郁的力量,更多的是赢得了大众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对所谓道德伦理的重新审识。(鼓掌)

当JACK和ENNIS还在进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反抗战役时(这里假设Alma是敌对分子),Harvey Milk就明目张胆的打入敌人内部,参与选举高参好为组织外面争取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时代在发展还是个人文化素质提高带来的连动效应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样以来不管是JACK和ENNIS,还是Harvey Milk,甚至Harvey Milk与他的政冶盟友George Moscone之间超越友谊上升到人类最初最根本的情感,全都彻底摆脱了与大众社会一起成为结构主义的大套子。

从同根同族到民族意思,最终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道德认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对人性、自然以及价值观上看似不可调和的种种冲突的主观意识以使我们自身能获得一种不断升华自然意识和超越差异冲突的指向,同时也对本性、习俗、法律、道德进行一种具有不固定方式的反省意识和批评意识。

《米尔克》还没有完,至少这种从自然的乡村气息里延续下来的理想和追求没有结束,因为Harvey Milk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追求,一种对万物的客观存在的有别于理性的尊重。

如果《断臂山》只是开始,那么《米尔克》愿意成为高潮。

3 ) 出於民主和人道精神


紀實劇情片《米爾克》關心弱勢社群


爭取同性戀權益的三藩市監視委員會(Board of Supervisors)的米爾克(Harvey Milk)於1978年被殺,30年之後,到2008年才有以他生平為題材的電影面世,可知道處理政治敏感的題材要經過重重困難才能完成。電影裡提及的多位當事人,現仍在世,要把作品完成而不惹某方面的抗議,事前必定已做了很多功夫。

這部電影拍得小心、謹慎,基本上可說是部docu-drama(紀實式劇情片),而具備創意才華的導演Gus van Sant,今回無疑要保守一點,老老實實、巡規蹈矩,順著史實資料,來刻劃一個歷史人物。幸好,米爾克的奮鬥經過和其結局,本身便已有戲劇性,其感動人心的成份和力量相當充足,所以編劇和導演,也不需要怎樣花腦汁構思甚麼盪氣迴腸的場面來令觀眾有刻骨銘心的印象。

米爾克從政是由個人自動自覺出發,一步一步爬上去,成為美國第一個拉票成功而當選的同性戀者議員。他的從政經過,本身已是獨立候選人的神話,足以成為選舉個案來研究,因此,編劇和導演在交待他向民眾拉票的經過,根本並不強調他的同性戀成份。米爾克爭取民眾的選票,方法和過程大致上與其他候選者一樣。不同的是,米爾克的助選團成員都是同志,他們一樣巴結可以有幫助的傳媒人和政客,而又打擊對手。這部電影對待同性戀者,像是關心弱勢社群那樣,出於民主和人道精神、人性同情心。

導演Gus van Sant對同性戀者態度持平,不美化,亦不醜化,結果是這部電影能成為主流電影,並且能奪得09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和原著劇本兩項大獎。看這部電影,可以有多方得著,瞭解美國1970年代的社會氣氛、道德觀、民生情況;也瞭解美國同性戀者怎樣從被打壓、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享有各種權益的地步。

三十年前美國的映象紀錄,今天都不難取得,所以這部影片有很多歷史真實錄像出現,加插在劇情之中,令到這部電影具有歷史的重量,不只是講一個同性戀者的生平而已。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Dustin Lance Black)所編的劇本,採取米爾克自述生平的方式,主角對著錄音機說話,回憶自己一段段的經歷。這樣的劇本結構,簡單、直接,觀眾最易接受。該劇本得獎,表示它這個表達方式成功。

寫一個政治人生平,瑣碎細節必會牽涉很多,編劇已盡量集中,還不忘加插主角的性愛生活,兼顧他的政治活動和私人活動兩方面,令這部影片不那麼單調,娛樂性多一點。這部影片最可觀的地方是演員,除了Sean Penn演到像鬼魂附身、全面投入角色之外,所有配角都十分傑出,很有可信性,好像30年前每個真實人物都栩栩如生,在觀眾眼前再現身一次。可以想象,每個角色都做過大量資料搜集。

此片拍得平實、簡潔,為了瞭解美國社會抗爭和民主選舉而去看這部電影也值得,至於能同時看到美國同性戀者爭取政治權益的過程,則是額外收穫。

爭取同性戀權益的三藩市監視委員會(Board of Supervisors)的米爾克(Harvey Milk)於1978年被殺,30年之後,到2008年才有以他生平為題材的電影面世,可知道處理政治敏感的題材要經過重重困難才能完成。電影裡提及的多位當事人,現仍在世,要把作品完成而不惹某方面的抗議,事前必定已做了很多功夫。

這部電影拍得小心、謹慎,基本上可說是部docu-drama(紀實式劇情片),而具備創意才華的導演Gus van Sant,今回無疑要保守一點,老老實實、巡規蹈矩,順著史實資料,來刻劃一個歷史人物。幸好,米爾克的奮鬥經過和其結局,本身便已有戲劇性,其感動人心的成份和力量相當充足,所以編劇和導演,也不需要怎樣花腦汁構思甚麼盪氣迴腸的場面來令觀眾有刻骨銘心的印象。

米爾克從政是由個人自動自覺出發,一步一步爬上去,成為美國第一個拉票成功而當選的同性戀者議員。他的從政經過,本身已是獨立候選人的神話,足以成為選舉個案來研究,因此,編劇和導演在交待他向民眾拉票的經過,根本並不強調他的同性戀成份。米爾克爭取民眾的選票,方法和過程大致上與其他候選者一樣。不同的是,米爾克的助選團成員都是同志,他們一樣巴結可以有幫助的傳媒人和政客,而又打擊對手。這部電影對待同性戀者,像是關心弱勢社群那樣,出於民主和人道精神、人性同情心。

導演Gus van Sant對同性戀者態度持平,不美化,亦不醜化,結果是這部電影能成為主流電影,並且能奪得09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和原著劇本兩項大獎。看這部電影,可以有多方得著,瞭解美國1970年代的社會氣氛、道德觀、民生情況;也瞭解美國同性戀者怎樣從被打壓、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享有各種權益的地步。

三十年前美國的映象紀錄,今天都不難取得,所以這部影片有很多歷史真實錄像出現,加插在劇情之中,令到這部電影具有歷史的重量,不只是講一個同性戀者的生平而已。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Dustin Lance Black)所編的劇本,採取米爾克自述生平的方式,主角對著錄音機說話,回憶自己一段段的經歷。這樣的劇本結構,簡單、直接,觀眾最易接受。該劇本得獎,表示它這個表達方式成功。

寫一個政治人生平,瑣碎細節必會牽涉很多,編劇已盡量集中,還不忘加插主角的性愛生活,兼顧他的政治活動和私人活動兩方面,令這部影片不那麼單調,娛樂性多一點。這部影片最可觀的地方是演員,除了Sean Penn演到像鬼魂附身、全面投入角色之外,所有配角都十分傑出,很有可信性,好像30年前每個真實人物都栩栩如生,在觀眾眼前再現身一次。可以想象,每個角色都做過大量資料搜集。

此片拍得平實、簡潔,為了瞭解美國社會抗爭和民主選舉而去看這部電影也值得,至於能同時看到美國同性戀者爭取政治權益的過程,則是額外收穫。(完)

短评

不论以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令人振奋又让人伤感的,他给人希望,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做到了。和《米尔克》对比看会更有意思,改编的电影加入的各种戏剧冲突其实恰到好处(尤其是米尔克的感情生活),而且,西恩潘真是演得一模一样!!

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个伟人早会预料死亡的一天,唯有精神永存

8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8.5 宣告Harvey和Moscone之死的影像明明就在开头,犯罪嫌疑人的姓名也毫无保留的道出。但仅20分钟后,这个名字就被彻底淡忘,毫无印象。新闻/信息总是那么容易忘记,但为所想努力前进/抗争的人永不停息。

10分钟前
  • 丹良
  • 推荐

Milk死于刺杀提出一个问题,对凶手的判决结果又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

12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刺杀泛滥的六七十年代。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回刺杀政治家的竟然是政治家。一下让人想到75年的《纳什维尔》,真是神预见性啊。从这儿大体也能够明白美国少数族群为什么把权利看得至高无上,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血的代价。

1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20150626美国成为第21个承认同性婚姻国家。不要羡慕美国,这一结果也正是像Milk一样的人争取的结果。目前,作为天朝的同志也有两个选择:一是永远躲在黑暗的柜子里,带着面具去生存;二是,站起来,去战斗,去争取自己的权益。我希望每个同志都发出自己声音,让社会听到。不出声,别人就觉得你不存在

18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标准纪录,实用为主。不是每个人都付得起希望的代价,自卑去了...-03/08/12\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01/10/17 at MoMI

19分钟前
  • sheepfield
  • 推荐

“I know that you cannot live on a hope alone, but without it,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23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力荐

涉及多处敏感话题,戏内戏外俱有勇气;不自由,毋宁死,人为统治的任何体制和社会,均无真正自由,可再深的黑暗因为无法阻止渴求人性自由的本能。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前半段呈现的哈维米克尔的个人魅力远超西恩潘主演的电影,后半段对杀人凶手丹怀特的审判则尽显美帝司法所代表陪审团制度的争议,所谓的司法公正是个笑话 。“在美国社会里,文明不重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也不重要,只要你是白人,并且你遵循某些白人中产的价值观。因为你因此杀人而不被制裁,你会获得原谅。”在白人至上的主流社会,LGBT和少数裔群体为自身争取平权的道路险阻漫长。

29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好电影………从电影中看到了很多,理解、宽容、不偏激不偏见、文化的多样性and so on....................

30分钟前
  • LeonL30n
  • 推荐

作为传主,感觉哈维牛奶的戏份还是少了点,最后被刺也不是因为同性恋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记得基佬米尔克,谁记得一起死的直男莫斯康内。他推动了同性恋的权益,而且看起来也是个挺不错很nice的基佬,但看到了在no more violence的呼声中打砸烧的示威者,怎么又能说他是成功的呢。

31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150909】"I know that 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but without it,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不是很喜欢这种非人物为中心的传记纪录片,哈维本人的访谈也太少了点吧。

32分钟前
  • Jeremiah
  • 还行

1978年的米尔克、卡斯特罗、旧金山。。。将被无数热爱自由的人们铭记,对于少数族群,我们理应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

3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没想到这里还花笔墨说明了当时华人社群运动,米尔克也将之与同志运动联系了起来。暴力永远是暴力的源头,政府当然就是最好的防御墙——本该是如此的,但当防御墙不再中立,也成了暴力的帮凶,人民怎能不愤怒呢?(btw听太多Dan White已经想把他叫成Damn White了)

41分钟前
  • worm️
  • 还行

75/100 中规中矩的精彩的好莱坞英雄主义纪录片

46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米尔克最后的演讲,令人感动。要给这人间带来希望,这是行动主义者永不泯灭的公共精神的光芒。

47分钟前
  • DIANLIN
  • 力荐

到后面总算没睡着,还是很激励人的片子,虽然自己不是特殊群体啥的,但是那种力量还是感受到了

4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You have gotta give ‘em hope.” 再一次令我词穷的感动,有米尔克作为模范的我是无比幸运的。是时代成就一位伟人还是伟人成就一个时代?米尔克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个无解的命题,还有希望,最纯粹的希望。那些从这部纪录片中借用的历史影像也是《米尔克》的神来之笔。

53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