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气球

剧情片法国1956

主演:Pascal Lamorisse  乔治·塞利耶  Vladimir Popov  Paul Perey  Sabine Lamorisse  Michel Pezin  Renée Marion  

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

 剧照

红气球 剧照 NO.1红气球 剧照 NO.2红气球 剧照 NO.3红气球 剧照 NO.4红气球 剧照 NO.5红气球 剧照 NO.6红气球 剧照 NO.13红气球 剧照 NO.14红气球 剧照 NO.15红气球 剧照 NO.16红气球 剧照 NO.17红气球 剧照 NO.18红气球 剧照 NO.19红气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0

详细剧情

  法国巴黎,孤独的小男孩帕斯克(Pascal Lamorisse 帕斯克•拉莫里斯 饰)独自走在上学的路上,他无意中捡到一只红气球。红气球仿佛一个淘气却又乖巧的孩子一般,紧紧跟随着小男孩去学校、坐车、上教堂。它为帕斯克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但是一群坏孩子嫉妒帕斯克有这么神奇的红气球,他们偷偷尾随,试图将气球打破……
  本片荣获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

 长篇影评

 1 ) 『童话里的一抹红』

像是一部古老而陈旧的默片。唯一的色彩是那鲜艳的气球的红,唯一的对白是男孩念念有词的『气球,乖,要听话』。像是一个老者对孩童的殷殷关切,而这个老者却恰恰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孤独孩童。

没有人作伴的童年。总是折射出自己的影子来。害怕想起这样的字眼。害怕想起那一段一个人玩积木的孤独年岁。或是被无穷无尽的习题和背诵所淹没的童年。以至于很多年后的我,无论如何都回想不起儿时的欢快淋漓,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残剩的留白,而我不知该用什么颜色去涂抹。

总是会想起『天堂电影院』里那个曾被我遗忘的多多。他们都是幸运的,无论是气球的形影不离还是阿尔夫多的默默鼓舞,都给他们黯淡的童年画上的华丽的色彩。

短片的结局是令人诧异和惊喜的童话结局。似乎早已淡漠了这样的完满。似乎成长的年轮早已把我挤压成一个没有情感的动物。而当所有的气球都越过万里长空飘来时,霎那恍然,这就是我们灰暗的世界里依存的美好蓝图么。

那么,对童话将信将疑的我们,是否在自我讽刺的完满后重新拾起对美好的渴望,然后重新上路呢。

 2 ) 双主人公---你是“小王子”,我是“红气球”

1.双主人公:“小王子”与“红气球”

就像小王子驯服那只野狐狸,小男孩也最终驯服了红气球。

红气球在影像层面形成一种自印、自反甚至自嘲,它是另一个主人公,是小男孩的精神投影或者说镜子里的另一个“我”,男孩的童真、梦幻、自由意志与孤独自闭都是红气球的意义外延。如同红气球永远只成为大人、同伴猎奇的欲望心理一样,它永远不被理解、不被命名,也无法打开沟通的渠道,家人不能帮你、老师不能帮你、小伙伴也不能帮你、甚至路边邂逅的精神伴侣(蓝气球)也不能帮你,你只有自己帮自己,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在对红气球的规训里,在飞往自由色调的天空里。

红气球也是漂浮的梦,它永远不会被砸碎,因为梦可不止一个。它会带你最终冲破一切斑驳的暗淡的冷色城堡(巴黎街道冷冷色调里的无法理解),最终飞向自由意志翱翔的暖色天空之中。红气球所携带的这种梦是孤独的灵魂,孤独到静寂,孤独到自闭,但是从来不会寂寞与冷清,它永远在踽踽独行中保持独立思考。

小王子可以驯服小狐狸,小王子也可以爱上带刺的玫瑰,为什么小男孩就不能拿着破碎的气球飞往天堂呢?

2.自反的气球:法国作者论的深刻隐喻

如果说《天使爱美丽》的意式街道充满幻想,《飞屋环游记》的天空填补返璞归真,那么《红气球》则是幻想中的童真肆意遨游。

被抹上消色的法国街道,永远不被沟通与理解的小男孩与红气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着导演的作者腔调与艺术。红气球则成了“自来水笔”,勾勒导演无尽的意图,哪怕这种意图不被任何人所理解(甚至是同行的导演们的“围攻”---同伴对红气球的“追击”),导演独特的个人情怀与艺术品味遭遇到了无穷的困境,就像小男孩最终只能被在逼仄的空间内面临同伴的围堵,在大人的世界不断遭遇“歧视”与无法理解的“好奇”,此时小男孩、红气球与导演本身构成了三方的对谈,这是关于法国作者论的坚持、艺术的固守与捍卫。

红气球可能会破,可无数的梦与艺术永不破碎。

 3 ) 关于巴黎的神圣纪录

小男孩带着红气球在巴黎街头奔跑,有一条街是我认得的。它在蒙马特高地上,叫做维兰街,我看过关于这条街的一部纪录片。片子是在街被拆除以后拍的,所以没有电影资料,但是那个导演搜集了所有的关于这条街的照片,然后拼在一起,最后,真的就成了一整条街。男孩跑过时,那条街已经破败不堪,我想那时候它也已经在拆了。就是它的末尾有一排向上的阶梯通向另一个街区的那条。电影里巴黎的街道总是杂乱,像是刚起床未经梳妆的少女的发梢,弯弯曲曲,隐隐匿匿,像藏着心事。于是总也记不清哪条是哪条,看了一部称心的法国电影,就起誓要记住在里面出现的巴黎街道的形象,至于为什么要记住?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以后在另一部电影里再次看到它时的会心一笑,还是心里隐秘的巴黎情节的曲折流露?或者真的只是觉得好看。好看是怀疑不了的,镜头确实会美化,但摄影师们为什么总选择巴黎来美化?

但遗憾的是,这条维兰街是现在我唯一的一次会心一笑。《天使爱美丽》里也出现了蒙马特高地,对这片高地最初的向往出现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巴黎公社的死守之地。但现在已经和《红气球》里面很不相同了,《天》里面的美化太明显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修饰过的巴黎,广角镜下,什么都变得华丽起来。现在的巴黎老城街道,也在勒鲁什的《我最好的朋友》里面出现很多,那位的士司机对每条街的历史都如数家珍。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比如带一个外地朋友来北京逛,鸟巢和水立方就显得有些寒碜。

还有候麦的《面包店女孩》,当时看了之后我就死命地去记那些街道的样子,然后幻想突然有一天恍惚去巴黎的时候,能一睹个究竟,但现在还是忘了,究竟是我的记忆力不好,还是无聊的东西天生容易被遗忘?但除了那些不知名的街道,有些地方的名字却记起来很省力。比如法国电影资料馆,《梦想家》里面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地方,拉着铁链门。现在肯定不是那个样子了,但只要记得这名号,总还抓着个辫子。

于是巴黎本身成了一个高效的生产者。它不但生产商品,艺术,它更生产各种光环。文学爱好者要去找波德莱尔的足迹,因为巴黎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车间,它容纳了各种人物来给它的光环打磨抛光,但品牌只有一个。在这个产业链中,巴黎无疑骄傲地处于最高端,有些城市生产微波炉,有些城市生产艺术,但巴黎于此不屑一顾,它生产着对艺术的信仰。

于电影尤其如此。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机器到人物,从内容到形式,巴黎全面滋养了电影,没有巴黎,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的电影。巴黎是影迷的麦加。所以当电影本身把镜头对准巴黎时,就像朝圣者用脚步丈量出发地到麦加的距离,影像里力图给巴黎一件不但真实而且美丽的外衣,而观影者则无声无息地被这种神秘的视觉崇拜所俘虏。所以,关于巴黎的电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都具有一种“神圣纪录”的特质,这种特质加强了巴黎的电影圣城的光环,就像自由女神像手中的火炬,她静默,但肃穆。

《红气球》的“神圣纪录”展现了巴黎的童话的一面,就像《天使爱美丽》展现了巴黎特有的神秘爱情。当小男孩跑过巴黎街道,其实质就是在展示关于巴黎的一个童话,若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那么它只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个纽约的童话,只有巴黎才有这个特权。这个特权的合法性来源已如前述,包括巴黎的文化积淀、包容度以及它的电影圣城的地位。所以《红气球》与所有其它关于巴黎的电影一样,必然的会显示出它的光环来。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种光环,但我们深受其影响,这无法否认,因为巴黎与电影虽两性而一体。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4 ) 镜头里的红气球,镜头外的童趣与童真

1 956年,一部只有34分钟,短小而清新的小电影《红气球》在法国上映。著名导演,法国人Albert Lamorisse,是这部电影的创造者。虽然短小朴素,没有巨星、不卖大场面,甚至连台词都几乎没有,这部电影却收获了许多极高的殊荣,如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和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对于这部电影,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而本文则主要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通过镜头窥探它的艺术与思想。

完整分析视频戳这里! 剧情 人物:皮埃尔、红气球; 相识:上学路上无意邂逅。 相伴:皮埃尔对红气球爱不释手,天天带着它一起玩。而有灵性的气球也十分喜欢皮埃尔,一直跟在他的身后。可 相离:气球被一群小孩抢到,一个孩子用弹弓把气球打破。 安慰:就在小男孩伤心之时,城里所有的气球都向他飞来。最终皮埃尔乘着所有气球,在城市上空飞翔。 几乎没有对白,本片完全依靠清新、质朴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入人心的童话般的故事,带给观者一份淡淡的甜蜜与纯真,和一份重重的回味与思考。

1。平淡与细节中见奇 皮埃尔独自走在上学路上,碰到一只小狗。停下来亲切抚摸小狗,很久才离去,下楼梯之前还回头望望。这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小小的动作设计,表现出小男孩孤单而充满爱心的形象。 放学路上,皮埃尔带着气球奔向桥的中央,看火车从桥下而过,升起大团的蒸汽,一份孩子才有的简单与俏皮。 为了避雨,一路与撑伞的行人同行。伞下的红气球因为太大而挤来挤去,滑稽可爱。即使行人奇怪地看着这个红气球,皮埃尔也丝毫没有要把气球拿开的意思。不论何时,他都陪着气球,红气球也陪着他,彼此关注、彼此珍爱和喜欢。 红气球和皮埃尔一起在市场上闲逛,被镜子里的自己吸引,轻轻碰触镜面,好奇而羞怯地朝里望着,表现出精灵一般的可爱与顽皮。这些细腻的描写,仿佛清淡的小品文,向观众静静地传达孩子天真、简单的快乐与情感,举重若轻地勾勒出纯洁的童心与幽默的童趣。看着他们可爱的身影,观众不由会心一笑。

2.巧用画外空间 皮埃尔上电车后,气球飘到画面以外的空中,这时汽车上的人都好奇地抬起头,看着这个神奇的红气球,引得观众也顺着观众的目光向上看去,想知道气球在哪里,猜测着它会不会跟着电车一起走。当气球重新出现,跟在电车后,观众得到了预期的满足。这种过程使观众逐渐培养起对气球的喜爱和不舍,通过和皮埃尔相同的心情而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共鸣有时并不需要语言。而这种画内暗示画外,引发观众好奇的手法在本片中也经常被使用。

3.构图的暗示作用 皮埃尔被男孩子们追赶,在狭窄的小路上逃跑的镜头中,导演把地点选在了像迷宫一样的小街道,并且在长时间地展现追与逃的过程中,街道变得越来越狭窄。导演用这种方式,通过镜头带给观者压抑感和对皮埃尔的担忧,表现他紧张逼仄的情绪,暗示出皮埃尔渐渐进入困境,最后无路可去,被抓住的结局。 最后,皮埃尔跑到一片开阔的平地,这时其他小孩从四面八方朝他涌来,形成包围之势。这不禁使人想起战争场面中,敌人四面合围而来的景象。导演把这种人物关系放在这里,让观者明白皮埃尔无路可去,并且无形中把皮埃尔和其他孩子分为了正义和邪恶两个阵营,传递出对皮埃尔的同情,替他即将逝去红气球的担忧,以及对其他小孩抢夺气球的粗鲁行为的愤怒。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为了使红气球始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导演采用了电影拍摄中的经典手法,即让红气球一直处在画面中黄金分割点附近的位置。

4.色彩的反衬作用 电影整体色调偏灰,在湿湿的阴天背景下,红气球显得格外红、格外大。导演刻意把气球做得比一般的气球大许多,并且颜色非常鲜艳,似乎想用强烈的红色象征小男孩般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周围冷色调的蓝灰色的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让皮埃尔关禁闭的老师,严肃僵硬的表情和皮埃尔天真单纯的表情的对比,以及电影开始阴沉的天气和最后晴朗的天空的对比,都在无言中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5.用镜头说话 长镜头是本片一大特色。 皮埃尔因不能坐公车而跑去上学的路上,引起一路上行人的注意。这一段长镜头中,镜头一直位于他的前面,和他一起往前走。皮埃尔始终跑不出画面以及镜头的晃动,都带给观者一种焦虑感,体现小孩的着急。 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镜头都与主人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仿佛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观众站在同一立场,客观的记录着注视着,让孩子自己表现和气球之间的感情,除了表现小孩的表情很少有推镜头和特写。 无论是开头交代小孩发现了红气球的两个长镜头,还是气球在学校躲避老师出入教室,还是小孩和气球互相逗着玩的场面,电影通过长镜头传达出的细腻淡雅的情感,也完成了情绪的积累,使整部电影流畅如水、安静温暖,平淡中不失顽皮与精彩。

6.音乐的配合与渲染 本片如同默片,几乎没有独白,充分发挥音乐在其中配合剧情发展和烘托情绪的作用。比如皮埃尔躲在角落等气球,气球朝拐角飞过来时,音乐渐渐慢下来,变得诡异,当孩子一把抓住气球时,音乐突然出现强音,表现小孩的高兴与得意。红气球被蓝气球吸引,情不自禁跟过去,音乐的主旋律改用音乐盒的音色来表现,带有浪漫抒情的情绪。而一群小孩准备偷气球时音乐则变得低沉,用不和谐的和弦预示危险的到来。

7.小演员的出色表演 电影中的主角,是导演的儿子,一个动作有点笨拙,十分可爱单纯、简单执着的法国小孩,这一形象很符合电影中皮埃尔的形象,可以使导演对简单快乐的童年的赞颂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共鸣。试想,如果电影选择的是一个表情严肃、或者世故的小孩,感觉会非常别扭。亦或是小孩的演技非常明显造作,也会让这份童趣变得僵硬虚假。 电影中的皮埃尔是一个孤独的小孩,因此红气球的陪伴和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才更显得珍贵和让人感动。皮埃尔的孤独,主要是通过他安静带点哀伤的表情、几乎没有的简单语言和始终没有同伴、孤独一人来表现。

8.童话般的剧情设计 被打中的气球,在无声的镜头中一点一点死去,周围的喧闹声突然全部消失。一片寂静中,气球静静地变小、变皱,缓缓地下降,这种处理愤怒、失落、无措之感的方式比任何悲伤的音乐,或是小孩难过的脸庞都来得更为强烈。当气球就要落在地上,观众等待着一个同样缓慢而柔软的“死亡”时,却突然出现一双小脚,将气球踩扁。气球真的死去了,而且是以这样悲伤凄惨的方式。气球代表的童真,在孩子们的破坏中破灭。 这时,观众也许会以为故事将以此刻的悲剧收场。可是紧接着,所有的气球都开始向一个方向飞去。五颜六色的气球在晴朗的天空中结对前行,飞向皮埃尔,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最后在远景镜头中,广阔的天空下,孩子乘着气球,向远方飘去。这种非理性的幻想式设计,是孩子般的思维。表现出一种童心尽情绽放的之感。而观众也终于得到了感情的满足,和皮埃尔一样,带着电影中闪烁的童心,和他一起朝遥远的天边飞去。同样是乘着气球飞行,《飞屋环游记》中的气球只是屋子飞行的载体,而这里的气球更加承担了梦与童真的美好象征。导演在这里,不仅仅站在成人社会的对面进行抨击,而是像孩子一样,真正用童心关注童心,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9.写实?幻想? 电影整体风格以写实为主,自然流畅,不饰造作,使这样一个童话式的故事反而显得更加真实。第二天早晨到来,店主把橱窗前的门撑起来、邮递员来送信和工人在路上的叫卖几个镜头,勾勒出一幅真实的城市景象。皮埃尔带着气球在巴黎城中四处闲逛时,背景展现的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富于诗意的美丽巴黎。而红气球跟着皮埃尔在空中飞行,不需要用绳子牵着的奇特,引起路人注意,也让这份幻想多了一份真实,让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导演烂漫的幻想。而这份真实感又让人希望,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神奇而可爱的红气球,用彩色装点我们苍白的童年。 本片的亮点在于:首先,不需要语言,就可以传情达意;不需要笑声,就可以带来欢乐。导演的所说与所思,观众的所感与所悟,都是通过镜头来组接和完成。和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家》一样,《红气球》失去了语言的表现力,反而给予镜头本身更大的施展空间。而远离了语言的真实感,我们也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镜头中的真实与镜头外的现实之间的作用,带给观者的神奇体验。 其次,导演表达童趣的手法独特而深刻。镜头中的红气球是导演对镜头外的现实世界中,童心与童趣的表达与思考。 气球是每一个小孩都喜欢的事物,电影中活泼灵动的红气球更是象征着童年时期对自由、飞翔的渴望和幻想。而片中的红气球,不仅是一个气球,而且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好朋友。但同时,导演想表达的又不仅仅于此。孩子的世界确实无时无刻不受到成人世界和人性中邪恶一面的威胁和侵犯,正如陪伴着皮埃尔的气球被他的祖母和老师拒绝,最终还被打破,这些都让我们纯粹的童心受到打击和伤害,使我们不再是简单快乐的孩子。但导演并不消极悲观,在他看来,这种阴暗虽然会暂时出现,但终会被善良与美好驱散,正如影评结尾的那些彩色气球对孩子的爱。

 5 ) ”电影人在经历过那一刻的红气球后,谁还敢再在银幕上表现红色的气球?或者,谁又敢表现气球不是红色的?”

1956年的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的法国,导演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出了电影史上最好看的一部儿童片——《红气球》(Le Ballon Rouge)。

  

影片只有32分钟,很短,基本上没有台词,有的只是长着一头柔软金发的小男孩,在温暖阳光照射下晕出橙色镶边的街道,奇妙的风,散落的路人,和一枚红得发亮的、滚圆的气球。小男孩是导演的儿子帕斯卡(Pascal Lamorisse),他在爸爸的镜头下,追赶着顽皮的气球,在巴黎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游荡。你能想象吗?一个小男孩和一枚红气球,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他们彼此忠诚,互相依赖,不离不弃,对抗着坏孩子们的残忍(天真和残忍往往相伴)。导演在现实中编制童话,让人想起刘易斯·卡洛尔笔下漫游奇境的爱丽丝,或是在地上画满窗户的顾城,他们用诗意化解了生活的严酷,让冰冷的石头也露出粗糙的笑容。

  

影片将尽的时候,红气球被坏孩子们夺走了。他们一边吵闹着,一边对着它扔石块。突然,什么东西从镜头前闪过,气球微微一震。在一片寂静中,红气球以一种不可察觉又清晰可感的、迅速而拖沓的姿态,一点点地萎缩下去,像一颗苍老得再也跳不动的心脏。一个孩子跑过来狠狠一脚,踩爆了气球,也粉碎了观者最后一点天真的侥幸心理。

  

但这并不是结束。就在这时,全巴黎的气球纷纷从主人手里逃走了。蓝的、绿的、黄的、白的、紫的、粉的,当然,还有红的。它们像受到感召一样,飞翔在巴黎上空,飞往小男孩帕斯卡的手中。当帕斯卡抓着五颜六色的气泡,晃晃悠悠离开屋顶,飞向天际的时候,仿佛在向疲惫的大人们宣告,还是有这样的东西的:永远纯洁、永远年轻、永远倔强、没有人能消灭。

  

《苏格兰影评人》说:“电影人在经历过那一刻的红气球后,谁还敢再在银幕上表现红色的气球?或者,谁又敢表现气球不是红色的?”的确如此,所以,五十一年之后,同样善用长镜头的侯孝贤拍了《红气球的旅行》(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向拉莫里斯的红气球致敬,片中也有红气球晃晃悠悠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这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每个人都为这枚饱满的红气球着迷不已,只有特吕弗例外。他说这不是真正的童话,不过是人类的一场意淫。由于觉得棘手而匆忙结束的结局则是伪装的悲剧感——它不过是为了不直面矛盾。

  

或许他是对的。所谓永远纯洁、永远年轻、永远倔强、没有人能消灭,也无非是青年抵抗成人社会的一次集体意淫。但这又何妨?且让我们随着梦幻般的红气球,一同做个短暂而甜美的梦吧,“仿佛是童年,又好像是爱情”。

 6 ) 没有人能砸破你的梦

从一开始我就在为那孩子手中的气球提醒吊胆,担心他走过路上的每一个犄角
当那个孩子在尽力保护自己的气球时,我很心疼他
他为什么不放下手中的气球,回到那群恶童中去?
那样,也就做到了所谓的“合群”了

虽然是这样说,但换做是我,也会牢牢捏住手中的气球


影片最后那只红气球终于还是被那群坏孩子砸破了
但却出现了千万只气球,小男孩乘着他们往空中飞去
确实,没有人能砸破你的梦


 7 ) 现实的自由该如何去找寻

      片中飘忽不定,看似具备着旺盛生命力的红气球所代表的不是魔术,更不是特技,而是童年时代人人都曾有过的“梦”,你可以说,那象征着纯真童年,甚至直指它代表着赤子之心,但我却觉得那是专制时代,人们压抑在心中,不敢提及的唯一想望——自由。
      导演帕斯卡·拉莫里斯通过气球这一银幕上的能指,所指涉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故事的开端,小男孩找到了人们忽略、放弃已久的自由,他开心的跑着,似乎在传达内心不可言喻的喜悦,然而路途中,公车不接纳它,路人以异样的眼光望着它,母亲松手放走它,孩童群聚粗暴地抢夺它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专制制度下掌权者通过各种形式的镇压手段把“自由”限定在他们所认为合理的范围内,即“有尺度的自由”。红气球似有灵性、难以捉摸,即使男孩想伸手攫取,牢牢地紧握在手中,却未必皆能如愿,象征自由的红气球,似乎总是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在专制时代里,自由的存在不被允许,倡导自由的热情意志,只会被视为叛逆脱序的失控表现,沦落到被压制、禁锢的悲惨命运,自由的红气球,在不自由的国度里,显得格外地落寞孤寂,在种种横逆情境的摧残下,那一抹象征朝日,给予人无限希望的红色气球,在天空中逐渐消失身影。
   没有对白的短片,带着淡淡的哀愁,自由如同气球般地高飞,也如气球般地脆弱,当红气球破裂的瞬间,无数彩色气球从巴黎各个地方飞到空中,聚集到小男孩上空时,忽然想到了五十年代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倡导的主张那样“从选择到反抗”。
    当然,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不光光影响了后来涌现出来的新浪潮导演们,而且这部先于新浪潮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也可窥见萨特他老人家一脸坏笑的样子。

 8 ) 法式浪漫风情——评短片《红气球》

短片《红气球》由阿尔波特·拉莫里斯导演,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与一个红气球的故事。红气球显然意有所指,他可以是伞下人与人之间心底的一抹善意,可以是小男孩儿一颗赤诚的童心,导演用较为戏剧化的手法突出红气球,展现了红气球的“魔力”,一时之间,法国的街头竟像个童话世界,而短片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美丽的法国街巷。镜头跟随着气球和小男孩儿的脚步穿梭于街头各个美丽的角落,带我们领略了另一种法式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短片中优美的配乐,当红气球飘荡在美丽的法国街头时,悠扬的提琴声响起,极富西方魅力的乐器强化了短片的时代特色,也放松了人们的心神,让人跟着镜头的移动领略法国的街头风光。而当戏剧冲突出现时,如小男孩儿被围住,音乐变得起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鼓点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让观众变得身临其境,为小男孩紧张着急。这不断变化的音乐风格,不仅贴合了影片上声音元素需要,更完美弥补了无人物台词的缺憾,小男孩的心声和情绪都通过音乐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同时,影片中的色彩也独具匠心,红色象征着勇敢热忱的心,而气球则充满童趣的意味。在周围环境都是冷色调的条件下,红色的气球穿梭其中,变得格外显眼。小男孩儿素净的衣裳也象征着他内心的纯洁无瑕。当小男孩抓住大把大把飞来的五颜六色的气球时,这些不同的鲜艳的色彩包裹着他,透过五颜六色但半透明的气球,可以看到他的小脸,此时的色彩既象征着男孩自我内心缤纷的心情,更强化了环境与世界的丰富色彩,正包裹着他,让他远离灰暗的敌意,飞向五颜六色的天空。

 短评

看这片子让我想起小王子,唏嘘不已,感动不已。不知艺术是否总在早期时才更加认真深刻,五十年代的片子到现在都难得有人堪比。

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太好了!!!导演没什么野心,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探讨欲说教欲,只有平和的心态和真正的热爱。

11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天啊原来“飞屋历险记”是抄它!奇幻动人的想象,鲜艳调皮的红气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巴黎。小盆友的笑容快把我的心给融化了...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童真,自由,有魔力的红气球。结尾太美,不知道《飞屋环游记》的灵感来源是不是这里。

18分钟前
  • Dreamer
  • 推荐

短短34分钟里的特效、色彩、音乐、剧情、想象力,充分征服我。而当我知道是56年出品的作品时,则更加惊叹不已。每一段陪伴都弥足珍贵。

20分钟前
  • 小小
  • 力荐

居然也忘了这部,最近出了导演的白鬃野马才想起来,一生只有三部作品,英年早逝。ps,最近的版重新修复,画面无比醉人

25分钟前
  • 绿棉
  • 力荐

会飞不会叫的狗~

28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内容完全不同于那部同名的中国动画,最后的高潮让人叹服。只是想吐槽的是:帕斯克君,你怎么扔下朋友的尸体跟着其他新欢走了呐……(毫无疑问每个气球都是有独立人格的,红气球中途还想把妹还是吊凯子来着,对了,它的性别是男是女?)

31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这正是巴赞笔下典型的“故事的影像”,以此与“影像讲述的故事”相区分,因为它没有使用蒙太奇的潜在延伸意义来制造幻象,而是依靠长镜头严守了事件的空间统一性,这时影片中的现实脱离了对所暗示虚构时间的想象性再现,使其成为风格统一的“真迹”,而非精美的“赝品”。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特技都是允许使用的,观众在明确知道事件是经过特技处理的前提下,还能深信其真实性。正如电影中所描绘的童话般幻境,它赋予了非生物以动物的性态,却又借助这一非生命意象将我们引向现实,最终达到了真实性与想象性融为一体的状态——仅从电影摄影本体论层面解释它是符合一切审美与叙事标准的,恰恰由于它没有使用任何电影技法,才使其具备了虚构的真实性,它是纯粹的故事所衍生出的影像,而不是由影像向我们灌输的故事。正因此每个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气球

33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195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特别奖、195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奖、1956年路易德吕克奖。

3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永远不要怀疑孩子纯真的梦想,虽然它们有时是那么不可思议

43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1956戛纳短片金棕榈。1.击败费费[大路],唯一获奥斯卡原创剧本的短片。2.通过长镜头与深焦摄影维持空间完整性,使观众忽略特技的存在(细线操纵),让活泼顽皮又不失乖巧的拟人气球形象跃然屏上。3.灰暗阴晦的巴黎街道与色彩鲜艳的气球对比,现实vs梦想。4.气球破损慢镜与[飞屋环游记]结尾。(8.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真好!!!我也想变成一只红气球,在孤单的童年里陪伴你。而我要是你,全巴黎的气球我都不要,我只要那个调皮的会跟我捉迷藏的小红气球。童话结局圆满,但又如此忧伤。坏孩子永远存在,心爱之物永远要被凶恶的敌人夺走。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承受了太多太多超过负荷的苦难。

49分钟前
  • Odding
  • 力荐

童趣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法国人的脉脉温情

55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恶童遍地走,气球满天飞,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60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太美好了!全程惊奇地张大眼睛看六十年代的巴黎和现在有什么区别。房子风格没有变,蒙马特的面包店也一直在那里,只是街上的车变了。从前的小轿车真美啊。我总觉得巴黎的屋顶不够美,灰灰的,和鸽子一个颜色,入了冬就显得萧索。一只吸睛的红气球握在孩子手中,基调为之改变。您能为我的气球撑个伞吗?

1小时前
  • 木由
  • 力荐

饲养红气球作为宠物的男孩,聪明的红气球恰如童年的梦,那刻意和街景分割开来的颜色将童年隔离开了。一帮坏孩子就是想将气球处以极刑,本以为最后气球们会来复仇,看着地上红气球的尸体觉得气愤(那孩子忘得太快了),不过再一想,和孩子们发什么火呢?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题外话:看完这个我更害怕气球了 = =

1小时前
  • ZZS
  • 推荐

可惜他最后没有再回头看看那个死去的红气球。

1小时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