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普拉东(Oleg Basilashvili 奥列格•巴西拉什维利 饰)的妻子开车撞死了人,为了妻子,普拉东甘愿顶罪。在审判前的一个星期,普拉东赶回家见父亲的一面。途中,他经过了一个普通的、喧哗的车站。
车站餐厅里,普拉东和美丽女服务薇拉(Lyudmila Gurchenko 留德米拉•古尔琴科 饰)相遇了。两人一开始因为普拉东抱怨餐厅的服务而互相结怨,尔后,普拉东和薇拉越聊越投契,普拉东还到了薇拉家作客。两人的爱情之火就在点点滴滴中点燃了,最终步入爱河。
普拉东入狱了。在难得的家属探视日,薇拉千里迢迢来看普拉东了。两人在监狱外的木屋内度过了难忘的一晚。
片子是从监狱的一段对话开始的。
你妻子来看你了,你明天8点之前要回来。
我不去。
她可是坐了7000公里火车,再加上2个小时的飞机来看你的。再你去把我手风琴拿过了,这是命令。
是什么样的妻子,对待监狱里的丈夫要跋山涉水来看他呢,这一下就能抓住大家的好奇心。男主角普拉东是一个替妻子待罪服刑的钢琴家,他想在接受审判之前去看看父亲。但就在中途一个车站出现了一些状况,碰到了薇拉,一个女服务员,从难吃的饭菜开始了不到两天的相互熟悉的过程。
监狱一定是在远东的某个地方,太阳也升不到半空中,只能停在大约40度的位置。一个钢琴家在这里只是一个服刑的犯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庭。以为入狱前,她妻子,一个电视上预报天气的主持人,说她本人不会开车,普拉东的心也就死了。
薇拉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她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着一家。共同悲惨的经历让他们从冲突中开始认识对方,了解对方的人品,开始喜欢上对方。
最后薇拉不远万里来看普拉东,为他做了一顿好吃的饭菜,当然他们也都不确定对方还爱着,那些细微的动作,表演非常到位,仿佛幸福就是我们理解得那种相濡以沫。
非常感人的影片。
两个人的车站是苏联导演梁赞诺夫三部曲之一,是他一贯风格的“抒情式喜剧”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其实更像是散文般的电影,略带伤感但又不失幽默与闹腾。
是钢琴师的普拉东为妻子顶罪要坐牢,临审判前去看望父亲(也许是最后一面)。没想到在车站中途停车吃饭的空档竟然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他因为不想给难吃的饭菜付钱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误了火车,拿不到身份证,晚上没有地方住,在等待拿身份证的时间又丢了钱包……
这一切都像是蝴蝶效应,将他引向了自己未预料的事情之中……
而他与薇拉的相识、相遇与相知,甚至是最后产生爱情,竟然是这一开始最不愉快的见面产生的最意想不到的效应。
导演采用闪回叙事方法来表现这样一场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于此同时通过火车站、车站附近餐厅等地点环境以及男女主人公碰到的人物,在台词与情节叙述当中来展现当时社会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配乐配合剧情,经典又动听。
影片以已经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服劳役的普拉东去取修好的手风琴而走出监狱为开始,最后又以他最终取到手风琴,见到来探望他的“妻子”为结束。中间镜头来回穿插于回忆与监狱生活之间。
导演调度极好,透过镜头很好地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跟随着电影镜头,那些从火车上下来忙着就餐的人们,蜂拥进了餐厅,瞬间餐厅里变得嘈杂起来,可是食物难以下咽,争吵声也不断。
车站里站长对站台的清洁工喝三吆四。
各种利用职务之便占便宜的情形,这种占便宜也成了一种风气……
车站餐厅可以在“敲诈”完过往旅客之后,又瞬间变成另一外一种面貌。
主线之外,导演似乎在不遗余力地展现这些丑陋现象,可这又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因为在这些乱象之中,反而衬托出了电影里两位主人公的质朴正直的品质,以及两人各自美好品质而相互吸引而产生的看似不对等的爱情。
虽然导演是一贯的喜剧风格,但是每部喜剧的内核往往都是悲剧,或者说那些看似有些喜感的情节,那些人们的幽默,都带着对无奈现实的积极抗议与嘲笑。
而这部电影的两位主人公,随着电影剧情的深入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处境无奈又有些悲凄的小人物。
薇拉
火车站餐厅服务员。
在电影的一开始,在男主角普拉东的眼中,是泼妇一样的人物。
可是导演采用了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当她吵吵嚷嚷把警察找来甚至是让普拉东赶不上火车也一定要他付钱的时候,观众也似乎认同了男主角的看法。
但是当她表示自己不收小费,一定要将零钱找给普拉东,并把零钱放在地上转身哼着歌离开的时候,转折似乎出现了,也许她并不是蛮不讲理占人便宜的人。当她劝喝醉酒的客人赶紧回家,并且坚决不收小费,在客人的强烈要求下只好收了点点小费的时候,她的善良品质开始一点点展现出来。
电影中间交代清楚她的身世处境,上有老,下有小,丈夫不忠,境遇维艰,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的自尊与坚强又渐渐显露出来。
可是等到两人在不断相互了解,互相倾慕,透过彼此看到最真实自己的时候,她的理智尊严与自卑就开始占了主导。
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都迎面而来,让她不得不开始面对。当普拉东上了火车,她头也不回决绝地往回走的时候,故事似乎就这么结束了。
普拉东
乐队钢琴师
普拉东实际上是一个有些迂腐执拗的人。
他如果不迂腐,就不会在火车站餐厅不肯付钱而错过了该乘坐的火车(事实上,最后他还是付了钱,没有守住“底线”),也不会稀里糊涂地被人拿走身份证,更不会在候车室丢了钱包,滞留在那个城市两天,耽误了去看望父亲的时间点。
可他又是个极其单纯的人,不懂火车站餐厅的那些猫腻,不愿意抛头露面去卖甜瓜,被迫站在甜瓜摊儿前却又一句话不说,找不到住的地方只好去“缠着”唯一认识的薇拉,他是个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他又是个风度翩翩绅士一般的人,对待帮助自己的薇拉平等又尊重。
可这样一个闪着明亮又无辜的眸子的人,内心单纯甚至是孩子气的人,愿意替自己的妻子承担一切,这样他也就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要在冰天雪地的西部利亚服劳役。
一个是丈夫有了外遇独自带着儿子跟公婆一起住的餐厅服务员,拿着微薄的收入,时不时倒卖些东西赚点外快。
一个是替老婆顶罪即将被判入狱的钢琴师,老婆虽然漂亮,却无情又对他漠不关心。
这两个悲凄的人物在相遇之初发生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可是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两个本质上正直善良拥有金子一样心肠的人在一来一往地接触中怎么会不发生一些事情呢?
一次次地深入了解将两个人的关系越拉越近。
普拉东不再是那个固执迂腐拒不付钱招来警察的人,他对薇拉有绝对的尊重,一种她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尊重与平等。
他对她吐露心事,几句话便道出了体面生活之下的压抑,让本来以为他们有天壤之别的薇拉受到了触动,因为他如此真实孤独又无助。
而薇拉呢,她也不再是一开始冷漠世故又有些泼辣的形象,她善良坚强,干净利落,又苦中作乐。生活虽苦,可她绝不甘于这种苦。
他知道了薇拉的身世后,猛地对她多了一份同情,眼眶中闪着泪光发自内心地赞美她是个善良漂亮质朴的人,和她在一起是如此的自在……
在她的世界里,也许从来都没有人如此害羞又如此真诚地赞美她……
而薇拉对于他替妻子顶罪始终都是耿耿于怀又充满同情的。
他主动承担起罪责却没有换来妻子的一点感激,对于这一点她是抱不平的,她是不甘心的,同时又是心疼不已的,于是最后分别之际她还是忍不住给他的妻子打了电话,不想让他承担他不该承担的。
可是换来的却是一句谎话,一句根本不需要附加的谎话,“她说她根本不会开车的……”
这深深地打击了两个同样心地正直的人,虽然普拉东并没有想过要妻子去承担什么,可这种完全没有必要的谎言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而此刻这种共通的情感又再一次地拉近了他和薇拉。
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表演历来都是被称赞最多的。
电影中很多长镜头,既考验演员的演技,又是在检验演员的演技。
而男女演员表演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很是到位,在一个场景之中表情变化,眼神交流都是自然流露,完全不着表演痕迹。两位演员的表演都是举重若轻,看似并不用力,也并不煽情,却是那么感染人感动人。
电影即将结束,薇拉送普拉东上火车,两个觉得感情之路前途无望的人握手作别。
当已经登上火车的普拉东探出身子张望的时候,薇拉早就已经头也不回大步决绝地在铁架桥上往回走了……
似乎一切就这么结束了,他们各自奔向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是导演给了这个看似喜剧实则悲剧的爱情故事一个最光明最动人的结尾。
小木屋的重逢,电影开头提到的“妻子”并不是他真正的妻子,而是他最想见到又最需要的人。
这场重逢戏份在几组长镜头中被经典地展现了出来,细腻动人又不失搞笑幽默。
前五分钟男女主演如默剧般的表演,全靠眼神动作来支撑。
普拉东看到了薇拉,被饭噎到咳嗽不止,薇拉上前一拳便将他的咳嗽拍停……他接过她脱下的大衣,他接过她手中的罐子,可是两人始终都一言不发……相对无言又有些不知所措,相对坐下……
清晨,因为晚起就要错过点名,两个人在雪地里狂奔起来,这时候响起了那首已经在电影中第三次出现的慷慨激昂的歌曲。
……相信传奇不只是传奇。放下那些负累——反正死的时候也带不走。行动起来,就好像你刚刚来到这个世界。 再不要哭泣了,再不要一味怜惜自己。没有王牌,就倾注你的所有!别害怕,别害怕。不敢输的人,永远也赢不了!……
最后一个镜头,朝阳下,雪地上,背靠背相互支撑坐着的两个人,镜头飞速往后移,悠扬的手风琴声一直持续到电影最后结束……
一次车站上的邂逅,一场相濡与沫的开始
真想把开头和结尾的20分钟剪成一部短片,给导演编剧10星都不够!!!开头加上结尾的20分钟可以独立成一个短片,可如果没有中间的100分钟,不会产生这么感动,这么梁赞诺夫,这么苏联理想主义之爱情...
印象最深的不止是两个人由相识到相骂到相知到相交到相爱的过程,而是当时整个苏联社会的大环境。国营商店和投机倒把的历史景象,小细节,都很动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起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而言,本片情深意重却趣味不足,俨然一部欢喜冤家版的情深深雨濛濛。两条线索,倒叙,首尾呼应,然后故事上车站偶遇,相识相爱,情节营造情绪渲染,最后再度相逢,自然让人感动。结尾,监狱外,雪地手风琴,两人,音乐响起,太美好了。
无论前面的情节如何,到了他们重见面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动人就毫无保留地进入人心了
女主角扮演的车站女服务员太出彩了,明明集虚荣、势利等小毛病于一身,,却那么真诚可爱,和男主角一般,有颗金子般的心。1983年的片子,折射出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风貌,抨击投机倒把,歌颂诚实守法的主题很有时代特点,但并不过时。车厢定情和以美食重逢两段最为动人。
同志啊 今天是我丈夫生日 請您為他演奏一首垂死的天鵝
优秀。公有制、共产主义的特点全都刻画出来了,看的貌似邓婕配音的版本,少了20分钟,不知道触了哪条红线,各种小空间内,主人公被各种情境折磨来折磨去的,大概为了社会稳定,让人们彼此消耗,把过剩的智慧、经历、热情都消耗了,社会不就长治久安了吗!
北京电影节中间影院。保持了前苏联电影极高的艺术水准,行云流水的镜头,张弛有度的节奏,把一个简单俗套的的爱情故事讲的极为精彩。小城,车站,铁道,无所事事的一段时间和不确定的未来,加上美丽的极昼夜空,想不碰撞出火花也难
红星太平洋影城2017.4.22.3:45pm 火车开走时在桥上逆着人流的奔走;再次相见时数分钟没有言语的如同舞蹈般的互动与调度;兼具心理预感、揭示与闪前功能的插入镜头。
导演的调度功夫好,出来的场景很具有生活气息,细节关注度高,视听语言也很棒,多处转场处理值得借鉴,演员的表演恰到好处,在去监狱探望钢琴师的一段戏中,那种久别重逢之情,通过两人细微的动作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即是如此熟悉又是如此陌生,最后一场戏用手风琴演奏结束全片,增加了此片的艺术情趣
斗气冤家是怎么相互理解和怜惜变成知心爱人的故事,不是喜剧,打动人心的悲喜交加的佳作。
好可爱的两个人,好感动,我也想要这样动人的爱情,要更真挚地去爱、更热烈地去生活、更勇敢地去远行哪怕只为了一瞬间的美!
好的电影,就应该是简单的,纯粹的。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就像男女之间“发乎情止乎礼”一般。讲份内的故事,不做作的煽情,一切就像流水,注重的就是自然与和谐。
伟大的经典,最后小屋的重逢令人泪下。感情不是能解决一切挫折的法宝,但是是冰天雪地中前方的太阳,是监狱围墙外情急之下的手风琴声,支撑着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前进。
#BJIFF#太喜欢了,车站,餐厅,包间,监狱。主角们一直被困在各种封闭的环境之中,导演却用幽默荒诞的剧情化解一切的压抑和无奈。最后两人也没能如愿,男主角靠在女主背上拉着手风琴。无奈的生活,但要笑着拉完。
#北影节# 是不是爱幻想的底层姑娘都会爱上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你是钢琴家,我是服务员,这不平等。”“现在我入狱当了清洁工,你是服务员,还是不平等。”爱情因无须平等而平等,在只属于两个人的车站。哎呀你们这些投机商!
3++ 音乐灵,渲染出了发乎情止乎礼的感伤。其实相比萍水相逢亦步亦趋,倒更欣赏两人中年危机下的惺惺相惜。把握到了女人那种自怨自艾又果敢无前的纠结心态,附属品身份描画形象。有趣是对苏联解体前一些社会风气的捕捉和得体融合。
小木屋那场戏笑翻了~你不是说这辈子都不吃人家端上来的饭菜的么~(不过为餐厅端盘子和为心爱的人端盘子区别还真大,如此诋毁公有制的影片当初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啊~
也是就着导演升天而重头再看的,梁赞诺夫不甘只是在平民生活中寻找喧闹的阴差阳错,间或批评一些时代丑恶现象,而越来越倾向于挖掘和呈现一些饱含感伤的人类隽永情感。他实在擅长在有限空间里,建立一个让人信服的爱情发酵过程。配乐也是实在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