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克鲁上校和她的女儿萨拉(利塞尔•马修斯 Liesel Matthews 饰)在印度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直到战争爆发,因为萨拉的母亲在她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上战场前,克鲁上校不得不把萨拉送到了纽约著名的米切恩女子学校,将女儿委托给了米切恩夫人代为照顾,并留下了一笔不菲的报酬,以便自己走后女儿生活无忧。米切恩夫人看在这笔丰厚酬劳的面子上,给萨拉安排了最大最好的房间,即使是在违背校规的情况下也默许萨拉带着母亲留给她的项链。天真活泼的萨拉总是有一些奇思妙想的小故事,让她很快和其他孩子融洽的相处起来。在大家的簇拥下,萨拉俨然过着小公主一般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她生日那天,前线却突然传来了她父亲阵亡的消息,萨拉成了孤儿,米切恩夫人开始暴露出她贪婪势利的本性,萨拉的生活轨迹开始发生变化…
本片改编自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同名小说《小公主》。
那些打高分的是不是都没看过原著?小公主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不厌其烦的看萨拉梦想成真的那一章,我想象中的画面不是什么华丽丰裕的小阁楼,而是温暖的烛光,冒着热气的浓汤,这个电影太让人失望了。 第一点,与原著出入太大。
确实一个半小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改编成爸爸去打仗,爸爸没有战死,爸爸失忆,与爸爸重逢。改编成隔壁好心收留,改编成心狠手辣的明卿小姐恶有恶报。
这样说下去原著是什么样子已经面目全非。
小公主最闪光的地方在于得知爸爸去世后面对明卿小姐的坚韧,在于把捡到的六便士买了面包即使自己已经一天没有吃饭却全给了小乞丐,在于沦落成女佣也不放弃读书,这一点完全没有表达出来。
为了减少片长,可以减去与洛蒂的温情,可以抹去与厄梅的友情,可以缩短美梦成真的那一幕,但是这样的剧情强硬转换,强行衔接,如果没有看过原著,谁知道隔壁的汉子为什么给小阁楼送来温暖,谁知道明卿小姐为什么记恨萨拉,谁知道拉维尼亚为什么讨厌萨拉,谁知道呢?
第二点是装扮,萨拉作为爸爸的小公主,吃好用好,最直观体现在穿着。
在这个电影里一刀学校制服让萨拉的蕾丝花边小手套,毛皮暖手筒,插着漂亮羽毛的帽子,复杂花纹袜子全都割掉了。这就让萨拉地位变换那里显得不够震撼,黑色的衣服直接穿起来了,太水到渠成了。
明明是鲜艳的衣服无数却没有一件黑色,这里才是难过的地方,爸爸从来没有想过永远离开萨拉,漂亮的衣服,粉色,红色才是小公主该穿的。
还有美梦成真那一幕,不是华丽的堆砌就行了,不是把印度装扮照抄就行了,一个美国寄宿女子学校里的世外印度源真的太违和了,隔壁人家自己的装修风格明明不是印度风,莫名其妙搬来一堆家具填满萨拉的小阁楼,这,迷。
第三点是洋娃娃,整个电影里的洋娃娃就只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玩具。更别提生日时的“最后的洋娃娃”这个暗示线索了。房间里与娃娃喝茶,没有。阁楼里冲娃娃生气,没有。整个娃娃毫无生气,真是憋屈。
小的时候看过这本书,也看过秀兰邓波儿版的小公主,也看过日本出的动画版小公主,虽然故事非常简单,但每次看还是非常喜欢,大概我也把自己当成公主了吧。小女孩作为公主做强大的力量不是金钱或者衣裳,而是那份善良和对美好的向往。萨拉注定是个公主,因为她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她被父亲所深深疼爱,给了她最好的一切,带着爱长大的萨拉,注定会是一个自信大方的公主。故事里的反派,顽固的校长,她本可以也是一个公主,但可能是她的缺失了那份爱,又或者她经过了现实的洗礼,所以她和萨拉不同,她不相信童话,不相信美好,她只遵从教条和现实。
我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天真,但很美好。我喜欢那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公主,即便身处困境,还是要善待自己。
总算又把这部童年回忆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首先要感谢互助回忆小组,否则我应该找不到这部心心念念的电影。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看的时候,那两个裹着粗布麻衣的小女孩幻想美好的晚宴的场景真的记了好久。幽暗寒冷的房间,白人女孩和黑人女孩衣衫褴褛,她们兴奋地想象着热气腾腾的烤香肠,美丽温暖的大衣,环境虽然艰苦,但是她们还有希望和梦想。到了第二天早上她们真的睡在了温暖华丽的大床上,穿上了昂贵的衣服,也有了美味的食物,她们所梦想的一切都成真了。看完这个片段,我总是期望自己一觉醒来也能成为富贵人家的公主。
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儿童向作品无疑是出色的,原著是1905年作品,所以故事的大概框架其实和《白雪公主》《灰姑娘》差不多,一个幸福的公主小姐突然家道中落或者遭遇不幸,然后经历种种困难又重获幸福。小公主的故事里没有王子也没有仙女教母,只有她的好朋友和出现了开头结尾的父亲,但依旧是一个励志、幸福又真实的童话故事。
电影中的小公主形象饱满,观众可以从各种细节窥探出她是一个自信、勇敢、善良、富有同情心并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社会的“小公主”,也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又聪明的乐天派。导演刻画了很多细节来堆积出小公主的形象,第一次来到女子学校对黑人女佣表现的同情和对她遭遇的疑惑,会对女佣说谢谢,用自己编织出来的童话故事安慰失去母亲的同学。在失去父亲,成为女仆时,想要把别人误认为她是叫花子而施舍给她的钱归还回去,面对曾经同学的嘲讽也只是用“玩笑式的魔法”吓唬她。
全片最经典的部分就是萨拉在阁楼上面对校长夫人告诫她不再是公主要甘心做一个任劳任怨的女仆时的反驳:“I am a Princess. All girls are. Even if they live in tiny old attics. Even if they live in rags. Even if they aren't pretty, or young, or smart, they're still princesses. All of us! Did you father don't tell you about that?(每个女孩都是公主。即使她们住在破旧狭窄的阁楼里,即使她们衣衫褴褛,即使她们不漂亮,不聪明,不再年轻。她们仍然是公主,我们都是,难道您的父亲没有告诉您吗?)”。我看到这段对话的时候我已经成年了,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可能公主,每个女孩也不可能都是公主,我面对的是非常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未来的婚姻家庭。可是我还是为之而感动,不是因为这句话的本身含义,而是萨拉作为一个曾经富贵现在“低贱”的7岁小女孩依旧可以对自己的老板说出这样的话,面对饿肚子被剥削的风险,她依旧可以相信自己曾经的信念,她到底是“天真”还是勇敢呢?
有人说萨拉她最终获得幸福还是因为她有一个贵族老爸,的确片中的萨拉太完美了,她的性格全是人性中最美好的点,无论何时何地都告诉自己是一个“公主”,甚至在殖民盛行的时候也可以平等地对待印度人和黑人,只有优渥的家境才能保护这样的美好。然而,这毕竟改编自一部儿童小说,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成为公主,因为公主是高贵的是拥有一切的,但是没有人告诉她们公主也是自信的、聪慧的、礼貌的。小公主或许在向所有女孩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每个女孩虽然不能成为万人之下的公主,但是可以拥有公主的品质和自信,这样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电影里的那个配角黑人女孩贝奇也是非常出彩的。从一开始小心翼翼地偷听萨拉的故事,到后来给萨拉送上绣有印度风景的抱枕,在萨拉受惩罚时不离不弃,一个身份低微但是心存善良的女孩形象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她虽然只是个女仆但是善于倾听,似乎在萨拉地生日礼物中只有她的最符合萨拉的心意,萨拉离开了带给她悠闲美好的印度,来到了充满教条主义的美国女子学校,可是脑海依旧还是印度奇幻的童话故事。贝奇对美好事物也有着追求,即使那只是萨拉创造的虚幻世界,当萨拉成为女仆不愿意讲述故事也不相信故事的时候,贝奇告诉她故事的意义,也让萨拉获得生活的一份希望。贝奇的结局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所谓的好人有好报,和萨拉一起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原著的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发展迅猛的时代,英国人忙着扩张和殖民,认为钱是最重要的,强者欺压剥削弱者则是理所当然的。片中也有很多体现,萨拉是英国军官的女儿却生活在印度,萨拉被送往美国也是因为英国要派兵攻打南非。而校长夫人就是当时一部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人的代表,而小公主萨拉却没有被这样的环境熏陶成一个自以为是、种族歧视的人。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俗套的但也是美好的,恶人校长夫人成为了扫烟囱工人,好人萨拉与贝奇和同学们告别,可以继续小公主的生活。虽然现实可能是萨拉在逃出学校的时候摔死了,或者萨拉的父亲真的战死了,但是正能量需要表达与传递,这个故事对于我就像是萨拉和贝奇在饥寒交加中幻想的热香肠一样,是一种盼望,是一种鼓励。
Maya, 爸爸和印度给过小Sara所有的爱和自由。带着童年的记忆和自由的想象Sara到了规矩森严的纽约寄宿学校,又把快乐和力量分享给战战兢兢的朋友们。
她送小皮鞋给住在阁楼的女佣Becky, 字条上写着: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 她教同样没了妈妈的Lottie吹口哨,告诉她妈妈会乘着云彩到她们头顶讲悄悄话; 她给腆着肚子的Ermengarde绑发带,和她练习法语,让Ermengarde的爸爸为她骄傲 ……
但即使乐观如她,也很难永远积极坚定。失去父亲后成了孤儿,Sara害怕,也只有在漏雨的阁楼里给自己画个圈蜷在里面哭。
转折点发生在有天Sara上街买菜,有个好心的小男孩塞给她一块铜板。她用铜板买了面包,把面包送给了寒风里瑟瑟发抖的卖花姑娘,卖花的小姐姐送她一朵花,她又把这朵花送给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隔壁Mr. Randolph. 之后Becky让她再次讲起了神奇的故事,大雪纷飞的清晨,隔壁的Ram Dass重又给她带来印度的祝福。她鼓励爱弹琴的Amelia和勇敢的牛奶工Frances远走高飞。Sara的爸爸在战场救过Mr. Randolph的儿子,Mr. Randolph又反过来助他康复……
一个心智的潜力需要其他心智的栽培开发,一颗心里所有美好的东西需要另一颗心来点亮。
希望和信任,就是信仰。信仰,就是比所有支持它的证据活得更久,就是奇迹。Magic has to be believed. That’s the only way it’s real. 这样才能把善意传下去,把希望传出去,一切美好的东西才有了循环和传承。
对真善美的信念和坚持, 对希望的信念和坚持, 对爱的信念和坚持, 就是神奇的魔法。
最后附上主题曲歌词。
//www.youtube.com/watch?v=l0u8oqFUhBo
Kindle My Heart
As the moon kindles the night As the wind kindles the fire As the rain fills every ocean And the sun the earth With your heart, kindle my heart
Take my heart Take my heart Kindle it with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Cannot be Kindled without you With your heart, kindle my heart
孩童的单纯美好
小时候看过这本书很喜欢。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给打5星吧,现在却不这么觉得了。这是一个看似正能量却多么负能量的故事啊!小女主因为爸爸有钱才衣食无忧,想象着正义而美好的事。而重新获得美好的生活也是因为爸爸没死且重拾记忆其意外重逢。这些都是建立在巧合上。难道真正的正能量不是靠她自己赢得的吗?这个故事不是再次说明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吗?另外,女校长很可怜,明显小时候没有过父爱。她说的确实没错,她已经很好心了,收留了孤女没有把她扔出去。马路上那么多乞丐,战乱中吃口饭不容易。不过她心胸狭窄,情商低,好事都做了,却表现得那么苛刻。
這部片子是我成年后第一次看電影哭到死去活來的地步的!我對童話有著極深的情結!
小孩子真的是很单纯美好啊,不懂为什么大人总是要破坏
开头惊了,原来九几年就有阿凡达。。。
好吧。我知道这太过于童话。但我们需要。生活太残酷,不能缺少美好的想象和愿望。值得女孩们去看看。[“我是公主,所有的女孩都是。即便她们住在狭窄的阁楼,即便她们穿着破旧,即便她们即不漂亮,不聪明,也不再年轻,她们仍旧是公主。我们所有人。难道您的父亲没告诉过你这些吗?没有吗?”]
孩子总是有很多奇妙的幻想 那是因为她们还没长大
怪不得后来华纳又会找卡隆拍哈利波特,这片简直就是完美的练手作品,卢贝兹基对光影的驾驭在那时就已经相当惊艳了。女主演员本人真·富二代,出自凯悦酒店家族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不过我是男的啊,汗
印度佬神助攻!童话,太童话了,卡隆的少女心啊!当我得知女主名下拥有10亿资产的时候,我反手就是3星,并直呼演技真棒。P.S.画圈圈保证圈内安全的传说印度早就有了,不是孙猴子的专利。7.2
女孩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幼小还是年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的挚爱,是他们的公主寓意。
这孩子像极了他爹爹的小情人,尤其是他爹临走前在阳台上的那段。
电视台播了N遍了,虽不比秀兰·邓波儿的原版,但阿方索·卡隆还是翻拍出了浓浓悠扬味,配乐和摄影更宗教风,画面配色很有特点。当初阿方索·卡隆接手《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时媒体总是抓住他前一部作品《你的妈妈也一样》是三级片不放,怎么就不提这片呢?!
墨西哥三杰的导演风格其实都挺接近的,比如这个寓言故事中能看出不少陀螺的痕迹、阿方索的剪辑风格和冈萨雷斯十分相似等,只不过进了好莱坞这个染缸之后,擅长精妙结构的冈萨雷斯却拍了气氛至上的《荒野猎人》、以情色电影闻名遐迩的阿方索·卡隆却再没拍过女色,只有陀螺还能在电影中存留着自己的梦。
每个小女生都是公主 看的泪目
据说是卡隆最不喜欢的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啊…配合孙燕姿的MV,真的能看得又幸福又悲伤。
本片改编自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同名小说《小公主
小公主终究要成为独当一面的女王。
这电影有种魔力,叫做美好。这分明是一个很简单也很常见的故事,像所有一猜就能知道结局的童话故事。但是真的无比美好,让人从一开始就沉醉其中,享受着每一个镜头。也许是因为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需要这种美好来抚慰心灵,主人公莎拉的性格真是太好太好了。其实39年秀兰邓波儿版的也看过,也很美好。
小时候看《小公主》的童话故事,最不能释怀的就是库尔船长的意外离世。想不到电影版真的“篡改”了结局,让那个收养萨拉的人变成了萨拉的爸爸。大雨里爸爸恢复记忆,喊出“萨拉”的那一刻,我对原著所有的遗憾都得到了完美的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