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分的构成
极具油画感的摄影,叹为观止,3分。完美的苏菲,惊为天人,2分。
非常温存的一个故事,可惜如你所猜,很琼瑶。
2 ) 意念的力量
买了很久的碟,终于在这样一个有些寒意的早春放进电脑。影片的末尾我看了n遍,还是一样的感动。终于相信,意念的力量,如果一直不停的想要,所有的障碍都会消失,自动,或者人为的。然而,如果为了自己的幸福,这些,都不必自责。无意冒犯上帝,但是人们应该更关心生前是不是在天堂,而不是死后下不下地狱吧!
苏菲·玛索的美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看她的脸,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却说不出具体的形容词。这个瑞士籍的家庭教师,微微抬起的下巴,坚定的眼神,得体的微笑,把颜料泼向自己时的决然,我不得不爱她!七年,一个女人的最好的年月,都交给了思念和想象,她的英国女儿,她的英国情人,是不是因为这七年的积淀,才有了后来的火光?还是,或一旦点燃,就不会再被熄灭,即使很努力的尝试?
这样的爱情虽然不太可能在生活中发生,但是,至少,我开始相信,意念的力量,同样可以很强大!
3 ) 爱与被爱
你不能只一味地从你的女儿身上索取爱,她把所有爱都给你了,可是她却没得到爱。
这是冷酷的社会,它会剥夺你的一切自由,只有你的思想,它不能左右。
——《心火(firelight)》伊丽莎白(大意)
终于有看电影的心情了,真好。那么喜欢的一件事有时也需要中场休息的时候,不可思议。看完苏菲玛索主演的《firelight》反复地在想爱与被爱(love &beloved)的关系,是的,从来没想过。一直觉得当一对夫妻要生小孩只是两个人的感情开始冷淡下来需要一点补充,从来没想过,其实父母也有自私的一面——为了得到更多的爱。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更是如此。他们从小放任孩子,以为给了孩子最大的自由,却没有教会他们独自面对困难;他们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好可以得到回报,教会孩子取宠于大人,却忘了教会她们独自思考。还记得白岩松在接受鲁豫的采访提及家庭教育时,他说,最重要是教会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这个常年顶着压力有时独自在黑暗中哭泣的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有深刻体会的。
这是个冷酷的社会,它会义无反顾地不断尝试剥夺你的自尊,除了自己坚持,无人会为你保留最初的纯真。已经有很大的一段时间开始怀疑学术,觉得所谓弄学术研究的人只是为一些行为进行阐述辩护的固执老头(或者说是为了推动新事物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地为此辩护吧)。从最初的对其思维的无其敬仰与尊重,到后来的不屑一顾,终于因电影里的一句话,重新洗牌思考。煎熬的高考一度让我们信服于思想的崇高,满足于事物在脑中完成整个过程,一度骄傲地驾驽别人之上。后来看了一些如霍英东等实干家的自传,觉得像我们这些整天摆弄文字的人还没有把一砖一瓦堆起来的人实在。“这是冷酷的社会,它会剥夺你的一切自由,只有你的思想,它不能左右。”假如只有思想不被其他人左右,那么记者必须在这基础上学会摆弄文字说服别人,不是很悲哀吗?一场机关会议记者的出席只为提高它的格调,拿着相机追随奥运冠军的步伐繁华散去一场闹剧一场空,所有都是假象。
昨晚《心火》看了一半被迫断电,看着天花板灵魂游离在黑暗中,开始想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关系,想九型人格,想爱与被爱。差不多一年了,被溺爱了那么久,该醒了。
4 ) 母亲的电影
苏菲·玛索是个名人,大大的美丽名女人,可是她的片子,我仅看过这一部。
还记得那是个阴雨绵绵的傍晚,我捧着刚从店里买来的VCD《心火》缠着老妈跟我一起看。我最喜欢和老妈一起看碟,虽然她总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很容易影响看电影的我的心情,可是我仍然喜欢,好像只要她在身边,电影也变得有趣很多。
《心火》说的也是一个有关母亲的故事,任性的小女孩遇见美丽的家庭女教师,没想到就是自己的生身母亲。小女孩被宠坏了,母亲用心灵抚慰她,教导她,虽然我不太明白那个“停顿时间”的意义,但是每当那个时间来临的时候,整个房间弥漫着荧光屏上悠悠的昏黄烛光,竟给人如坠梦境的感觉。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联系,点点滴滴的呵护和关爱,并不显眼,也不张扬,她抱着她,就像抱着最珍贵的宝物;她救她,也义无反顾,就算会死去也固执的朝她的方向奔去。电影看了太久,其实场景早已模糊,唯一记得的就是苏菲·玛索脸上淡淡的光,淡淡的忧伤,笼罩着身旁的小女孩,静谧并且如此和谐。
结局是大团圆的,幸福也弥补了曾经的残缺。马车离开被白雪覆盖的冰冷城堡,下一站会是温暖的家园。打出“The end”的字眼时,我回头看老妈,见到她的脸在忽明忽暗里有一种坚定的美,我突然很想和她拥抱,才记起看这部片子时,她从头到尾都没说一句评语。
5 ) 黑暗中的火光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沙与沫》纪伯伦
在灰暗的大衣之中,在黑沉的礼帽之下,在冗长的裙摆之上,在紧束的胸衣之内,一切被禁忌与束缚。他们关了灯,从沉睡中醒了过来,在黑暗里,他们借助些许微小的火光,燃点了心中的欲望之火。之后,当光明来临,他们再次睡去。
这样一部传统欧洲风格的艺术片,画面优雅,节奏舒缓,流水一样的音乐,偶尔钢琴声起,完全的英格兰风情。正是这内敛与平和之下,深藏的暗涌爆发出来也是低的,沉的,没有轰鸣,但力量却是无穷。
“路易莎她假装她的母亲在那里。”
“我知道,我们全都在假装。你进屋的时候,我得假装没有留意你,然后我会凝望,其实整个世界都只有你。有时我会这样想,我们干嘛不远走高飞呢,你、我、路易莎,你愿意跟我远走吗?”
“干嘛问呢?你这种想法何尝不是假装?你是走不得的。你对……都有责任。”
“你怎么可以这么冷静?”
“我并不是冷静。”
他有时候想抛开一切,奔向只有三个人的世界。然而她知道,这是不可能,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这是冲破禁忌的关键所在。她的一针见血,让他坚定的下了决心,冻死了前妻。这个决定,是男人内心潜在的愿望,也是女人催化的作用。女人在整个故事中的表现是一步步渐进的,犹如她在床上的表现。起初是任务,其后是开始享受,尔后是压抑,最后喊了出来,是为高潮处的爆发。
当然,还有外界因素成为这心火的借口,比如房子被迫要卖掉抵债,比如植物人他前妻常年在床拖累了众人。这些堂而皇之的成了推动力量,推动了那寒冷之夜开窗关火炉的举动。
与此同时,孩子也成了共同的目的,然而,也许这孩子一开始就是个幌子。女人在饱受七年思念的煎熬后,不仅想得到孩子,也想得到男人。如果第一次听到男人声音的时候,是个苍老或淫秽的男声,她会坚持那个交易么?而男人,不仅深爱着孩子,更多的是迷恋那个给与孩子生命的女人。如《乱世佳人》里,巴特勒把对郝思嘉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他是借着对孩子的宠溺,以怀念自己那三天露水良缘的女人。
“我觉得那是她心中所想的。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只好这样子活下去。”
“我也一样要。”
“你什么也没做过。”
“没做过?我一直要你,要路易莎。全心全意,尽情尽义。一直等待了漫长的七年。我这种信念无坚不摧,无所披靡。包括你的妻子,你的家园,你内心的世界。我想不到信念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如果你的信念是真的呢?你会感到遗憾吗?”
“不会。”
“那我们真的是天造地设。”
“但愿主会怜悯我和你。”
虽然他们冲破了禁锢,冲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们依然没有得到自由。他们要继续假装平静,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然而这个时候,他们也在光亮中睡去,如同他的父亲,享受着他们认为的短暂人生中该享受的东西。
于此。我们无权说他们是有罪的。因为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内心的欲望导致的行为得到了内心的惩罚。尽管他们在竭力为自己找借口,借口那被冻死的女子得了超脱。但事实是怎样的呢?有谁可听见那女子内心的声音?恐怕这都不重要了吧。
重要的是活着。他们可以继续在黑暗中醒着,在光亮中睡着。而那曾经闪烁跳跃的火光,也许只是母亲讲给女儿的一个故事。讲给他的,也是讲给她的。讲给所有人。
“你懂得火光的事吗?仿如魔术,火光令时间停止。你把灯熄灭之后,坐进火光的范围里,那就可以不必守规矩了。做什么都可以,讲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规。但灯再亮起来时,时间又再继续开始了。做过什么,讲过什么都忘怀了,不仅是抛诸脑后,简直像从没发生过。”
6 ) 无题
[真爱]
真爱的难得在于真还是在于爱
或者只有二字相撞在一起才会迸发出这种情感
当白雪公主准备和白马王子离婚
当灰姑娘的南瓜车内传来马夫的呻吟
我们相信这是真
还是爱
还是真爱呢
[爱]
给我三天的时间
我粗暴、温柔、文雅地征服你
每一次亲吻都是陌生的
每一次交配都是刺激的
我想我爱上你了
毕竟爱是做出来的
与感情无关
与感情有关
与你无关
与我有关
[邂逅]
黑夜邂逅黑夜是悲剧
白昼邂逅白昼为什么会是喜剧
极昼与极夜于地球的两端同时出现
感官缘何差异
感性与感性邂逅
理性与理性邂逅
又该怎么取舍
[幸运儿]
我设法预谋你的出生
我设法提炼你的名字
我设法完整你的人生
我设法操纵你的际遇
我设法获取你的依赖
我设法明白你的寂寞
我设法为你做一切一切
却无需设法让你成为我的幸运儿
7 ) 我觉得这张海报更好
先性后爱的典型。剧情其实挺小言的,三观也有些歪,奈何拍的实在颇具古典美,画面、场景、音乐不能再文艺,色彩、光影、构图也是上佳,优美的像散文诗,如涓涓细流渗入心底,小女孩和苏菲玛索还真有点神似。
SophieMarceau:为什么不要我?我没有,我把你卖了。卖了多少钱?500英镑。很多吗?是一大笔钱。我很高兴是一大笔钱!
好久没有看那么纯正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了...
只要有苏菲在,电影就不可能难看
隽永细腻 我心目中90年代的电影就是这个样子 表演造作但不张扬 故事曲折但不卖弄 人物细腻饱满 整体自然工整 同样是没有母亲陪伴 路易莎和苏菲都是一脸的倔强和骄傲 给迪兰叔的表演加一星
一个由性入爱的简爱故事,他们心头的火未曾熄灭,哪怕是彼此渴求的欲望也是得偿所愿的美好,或许这个大团圆结局多少有些不太公平吧。Sophie Marceau真美。会画画的人都好棒啊。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字眼
看着仿佛从光中走出来的路易莎。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就流进了嘴里。
好看,有《呼啸山庄》的味道。类似调调的片子还推荐《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原罪》、《爱情重伤》。
无论怎样抑制,是那心头的火花一直在跳动,但能再遇见你,就让熊熊的大火燃烧吧!古典大气范,几个画面很让人惊艳,苏菲玛索的背影永远无人能敌啊…萝莉被御姐神调教,小女孩和她真有几分神似……
"當蘇菲瑪索第一次在海邊想喊出來時, 不同身份的兩個人彼此的心情, 令人唏噓.." 哪個人也曾這樣感歎過. Firelight, 燈光熄滅的臺詞, 細膩誘人的心理刻畫, 不知不覺中觸動深藏於心的許多慾望. 冰火兩重天的反差下, 冷峻與激情, 同藏於心火明滅之間. 默默祝福是團圓的結局, 但終究圓滿而悵然....
什么都挡不住的爱!
个人认为是Sophie Marceau最成功的影片
我非常喜欢没道德感的片··中国人太压抑太装了·······那段对话太好笑了 女儿:你为什么把我卖了···妈妈:没有。我只是把你卖了……感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
湖心的小屋中永远有人在守候某人自内心解放之后将自己的孩子牵了与你一生相守,我亲爱的家庭女教师呐..借腹生子也并非没有爱,女子最重要还是得有文化。苏菲玛索你真美,长得恰是一位爱人
故事好细节好结局也很好。女主让男主发生了很大改变,从不跳舞的男主竟主动邀舞了,笑容也多了,人都开朗了,男主也终于看开了,摆脱桎梏,没让植物人妻子这么毫无意义地活着。虽然没落的贵族终是被他爹败光了家产,卖了房子,但是收获了与女主的爱情和逐渐懂事的女儿。可以说是很完美的结局了。
或许是过于圆满,我倒是对男女主角那份跨越七年的爱情没有太多的感觉,反而是Connie更能引起我的怜惜。在你身边默默的陪伴十年竟然敌不过她与你热情如火的三天。寒气逼人的大宅(世俗偏见)与躁动不安的内心(情感欲望),传统模式的戏剧冲突因为象征手法的引入而变得有了那么一点新意。
《简爱》的情节模式,我喜欢的,是该片贯串始终的冷色调。阴霾的天空、灰暗的大宅、凄凄的白雪。这种冷的痛彻心扉的感觉,在影片的前半段,着实比较符合整部电影的基调,然而到了后半部分,我就觉得有点显得格格不入了。电影的结局,可谓典型的皆大欢喜的满堂彩,却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
在熊熊火光中,你做什么都可以,讲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规.但灯再亮起来时,时间又再开始继续。你所做所讲的都记不起,不只记不起,简直没有发生过。
苏菲玛索的脸,就是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