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一身的喜八(坂本武 饰)带着戏班子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这一次他们来到了某个乡村。戏班子的表演在当地颇受欢迎,然而天公不作美,接连数日的大雨让他们的演出泡了汤。大家百无聊赖熬日子,喜八似乎不以为虑,他每日外出,只为了看看旧情人曾为他生下的儿子信吉。信吉并不知晓这位大叔的真实身份,对之以礼相待,关系融洽。在此期间,浪迹江湖的喜八渐渐找到了家的感觉。可是他一门心思陪着儿子,却引来作为他情人的女演员澄子的猜疑和嫉妒。澄子派出年轻演员淑子引诱信吉,试图破坏喜八渺小的幸福……
本片是喜八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非常好,尤其是最后十分钟。前面就是剧团的日常,演出,漏雨,老板去见旧情人体会家庭生活,现情人嫉妒派出剧团年轻姑娘捣乱,剧团人在河里洗衣服,下雨无聊躺,以及扮狗的小朋友一直严密看着自己的储钱罐。 这位老板真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对他死心塌地的不少,旧情人任劳任怨二十多年自己养孩子,现情人拯救他于危难之间,还有人对年轻的他念念不忘,刚刚被打过的姑娘还为他说好话。唉,可能那个时代的男女地位差距真的过于悬殊。他打人这事太败好感了,前后打过三个人,有男有女,挺好,最后被自己儿子惊醒了,也知道认清自己的位置了,也对打过的小姑娘道歉了。 这还是比较负责的男的,觉得自己流浪艺人身份会让孩子抬不起头来,还好还经常有寄钱回来帮忙养孩子交学费,有时间就回来找孩子玩,这不就是个现代996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吗?混成了叔叔的待遇。 你看那天上的云,散了又聚,聚了又散,就像是我们。天下之大,哪里是我们的容身之地,哪里有我们的牵挂。现情人才是最了解他的人,经验丰富,合作顺利,希望你俩能好好走下去,孩子已经成年,后面就不要掺和了。 另外木造房子的一大问题是漏雨啊,那榻榻米不是很容易发霉,真是巨大的工作量。
国庆节最应该看的是这部《浮草物语》,重聚又离开这是我们一生的母题。
1.重聚
剧团老板带着一行人从火车上鱼贯而出,在夜幕的笼罩下,游子归家、双脚踏上熟悉的乡土,去见最想见的人。
正如我们多少次踏上归乡的旅途,从车上下来的那一瞬间,双脚踏在熟悉的土地上,鞋底传达我的到来,向土地公公报告,我回来了。
剧团老板急着见的儿子,虽然他儿子被告知父亲早已过身。如果你身份微贱、命若浮萍,和儿子几乎要4-5年才能见一面,你会对儿子说明自己的存在吗?
电影里的父亲没有,我估计我也不会。与其让孩子在对常年见不到父亲的日夜思念甚至由爱生恨,让孩子有一个下等人的父亲,不如一早让他死心,父亲死了,他就只剩母亲一个人了。
重聚的那一刻快乐到无以复加,当初我父母过年会老家时,我曾躲在床底下,不让父母找到。现在想来那个举动有点怨怪还有点撒娇。
外出归来的游子细数这些年的变化,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许多重大的事情默默发生,再后悔也不能了。
2.冲突
回家当然要吵架。这么久不见的两个人,因为生活方式不同早已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就像我们春节国庆回家和父母吵架一样,催婚也好、叛逆也好,一场大张旗鼓的吵闹往往难以避免。
不理解儿女做的事而争吵、打骂、恶语相向。东亚家庭的常见小故事。
我们为什么千里迢迢回一趟家,却要和父母吵一架呢?明明我们如此相爱互相牵挂。因为游子有游子的悲屈怨愤,在家的人有在家的人的“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吵架、出走、互放狠话,这场戏我们演得可拿奥斯卡了。
3.离开
由于种种原因,父亲的剧团解散过了。
母亲以为父亲能就此在家乡长住,一家人可以好好住在一起了。可儿子被告知父亲的真实身份。但儿子不人这个需要父亲了。
儿子又离开,放下几句狠话,独自上阁楼。
漂泊的他本以为终于可以停留驻足,可这快乐还没持续一分钟,现实又向他袭来。
他要成为儿子的榜样,要为儿子赚很多钱,希望成为伟大的演员。更重要的事,这个家没有他的位置了。
于是浮草又上路,踏上开完某处的火车,火车汽笛划破长空,空留冰冷的铁轨,还是要上路。
6.2
第一,江湖艺人的背景设定太贫瘠,根本没有旁人瞧不上戏班的桥段,村落里尽是欢迎的掌声,喜八自轻自贱的原因不明不白。第二,我们不知道澄子的勾引计划具体是什么,期待得到怎样的效果,因此不知道澄子对于喜八究竟是什么感情。第三,喜八的每次殴打都不确认起因,殴打完毕以后也不考虑解决问题,于是殴打这个动作本身没有力量,传达不出喜八的想法。第四,继续推导,母亲进行真相揭露的环节也没有任何力量可言,只因为儿子在反抗喜八无来由的殴打,这个小冲突甚至都不能称得上是“戏剧矛盾”,于是这个秘密也一钱不值。第五,最一钱不值的还是喜八下定的决心,又是每次回家都要见孩子的母亲,又是到最后也与女演员也不清不楚,对孩子的期盼也高,又极度敏感,难道只回家过一次、只打骂过一次吗,反复无常的人怎么能被信任呢?
八云理惠子演得好极了,可怜又可恶,影像的质量也没得贬。可它故事的本质是好莱坞三幕剧式套路,开发高结,这些情感也实在无中生有。普世价值被默认为前设,所以父子的离别还能稍显的心酸;由于母亲的全知,她始终向着喜八,于是儿子反倒更像家庭的闯入者。与故事无关的段落反而打动人,戏班的众生相像分段符,引领绯句的结构,超验主义影像已显现端倪。他要捕捉的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日常家居空间,更低的机位帮助建立了更稳定的环境,粗麻布的质感,人物们没有内景里看上去那样从容,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声音。
小津风格:兼多职,硬切,与榻榻米相持的镜头角度,伴随而来的俯仰相错的人物对视,环境与景物均用于中和剧烈的情感,机位严谨固定,人物之间鲜在同一个镜头。
男女形象:小津描写的女性绝不是脆弱无能的,她们往往有一种坚韧的性格,对待珍贵之物也比男人更加坚持,她们怀揣着的是比男性更坚定的希望。而男性却受制于家庭权力结构,他们如浮草般有些无可奈何,甚至有些无能。他们为这个关系所累,却又脱不掉。这种关系就并非是简单的、女性作为妻子被物化这么简单了。
电影气质:画面富有颗粒感,常用虚影构图,中景机位较常见,“连玩偶都是寂寞的”、盛着雨的碗、孝子拿起又掉落的烟(太有魅力了)既将哀伤和无所无赖赋予景中,又包含着情感的克制与流动。
叙事:不靠情节,但让人物正对摄像机,使得观众代入感极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耐烦”的出现。叙事也很有技巧,钓鱼这一组镜头既有趣、有生活气息又能将一些应该让我们知道的、并且不影响故事继续进行的情节交待出来。结尾的真相揭露并未引起太过巨大的情感波澜,便是小津有意为之,他这么做是为了有意让我们不再注重情节,而去着眼于每个人的悲欢。
主题:想起,或者说是记起了川端的一句话:无论身在何处,就能抽身而去,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所拥有的全部自由。然而这部片子并不是在说这个意思。大相径庭。天涯孤客并非主动为之,而是源于身份(江湖艺人)的继承,源于那个酒醉失性的夜晚,来源于谎言,来源于希望疼爱却又无能地说道“我只能做着一些了”。他们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一种被迫的割裂,他们是一群被放逐,被正常而美好的生活所放逐的人。至于结尾,在黑色而悲哀的火车来临之前,喜八做出了承诺: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人。这样的承诺暗合了影片一开始演员们对表演较为认真的讨论。这是悲哀么?或者说,这是一个空头的,只能安慰的许诺吗?我觉得倒并非如此,喜八的允诺并非仅仅是一种精神慰藉而已,当他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儿子,当他看作为他理想的矛盾体——剧团的肢解时,他所构想的就不是简单地认输了。看到烟升起,看到雪簌簌地飘着,看到遥远而不可见的群山呵,喜八默默地、小小的心攥紧,他在买了那张通往无处的车票中,捏出了那个苍白的耳朵——即便寂寞随行,悲哀如散雨,行走于陡峭危崖,歇停在田野山间,腾腾升起的是和远大的志向、绝望中的若有若无的微光、虚构的幻想所不同的、在血液中汩汩流淌的——热望。
跟重拍的彩色版比起来几乎一模一样,都有雨景,剧情跟台词都差得不多,唯有突贯小僧那两段颇为精彩的表演(小狗、存钱罐)是删去了的。重拍版多了描述团员的段落,也是小津后期影片“中老年绅士”的表现。这个版本有三个运动镜头,没有吻戏。这部片子里的喜八不够苦逼。
小津的默片总是有两人同时做一个动作的画面,不知道是不是致敬巴斯德基顿呵呵。
2013.12.10. 重看,和爸爸一起钓鱼。
原来小津拍了两版<浮草>,早期的黑白默片和后期彩色片,情节和演员表演如出一辙。拍这种歌舞伎的电影还是彩色片视听语言更丰富。
小津的做法是做得越少越好,张力差别自然明显。
和彩色版比,情感更真挚,班主也没那么讨厌。儿子的演员偏老了。看来,三十年代小津的镜头风格基本上就定了。
生如浮萍,命如草芥,无脚鸟儿注定要再次上路,父爱的隐忍克制;空镜里的楼梯、茶炊、人影,重复出现的自行车、人偶、器皿特写,这些日常气息制造着恒长的意义;父子钓鱼同甩鱼竿,有喜剧效果,推进剧情交代往事,比庸常对话交换信息不知高明多少;突贯小僧制造不少笑点;每个场景都太美妙。
,所有的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有的只是一幕幕镜头的切换。默片的处理更像是一首隽永的小诗,情节的转换像日本的俳句朴实平淡而意味深长。
伟大的作品可以穿越时空抓住你
清冷的哀伤。已经是全固定机位了。
大师在第1版中,有很多即兴的小惊喜比如说在开演《庆安太平记》有一段两人演马的小插曲。“夏雨是跑江湖一人的煞星”。二郎喜欢的这个男主角,因为他特别有亲和力。这里还没有太多符号化,彩色版就有佛像,鸡冠花这些东西。
一定要把配乐关了看...比我想象的好看多了...八云理惠子很美...饭田蝶子30多岁和50多岁的时候看着怎么一个样...
据说借鉴了28年《百老汇歌舞》的故事架构。父子俩赤脚在溪流中甩鱼竿堪称名场面。八云理惠子烟不离手的美,也被二十五年后的京町子复刻了下来。但无论是浮草物语还是浮草,班主的作为都让人费解,对孩子来说,父亲就算身份低微、必须为生计漂泊,也好过彻底没有。十多年不见面不陪伴,偷偷寄钱就让孩子体谅,是履行了父职的好爸爸,那这父亲当得也太容易了。明明是自己私会旧情人和私生子有错在先,对妻子的态度就更是无理。别扭的剧情一点都配不上隽永的空镜。
新版取名少了物语两字就叫浮草,讲究;新版是老版的全面升级;具体的情节变动不多,儿子身份稍稍改变,剧团解散原因改变,配角戏份基本没有,剧情大概上其他的基本没变,但最终的结果是,这部只是一出古典现实主义的悲剧罢了,而新版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小津物语;小津从默片到,黑白有声片,再到彩色有声片,一直在前进,而且佳作不断,不得不说天赋是大多数导演都要羡慕的。
氤氲的烟圈 温着的清酒 和服的下摆与远去的自行车 招财猫和小孩 铁轨上蹒跚的步伐 扔过去的那只酒杯 飘下的似樱似雪 道不尽的人情味..
一般,至少我覺得是
小津安二郎“喜八”三部曲的第二部,质朴麻布衬底的片头字幕首次出现。原来这三部片子的剧情并没有联系啊,只是主角都叫喜八。这次喜八是一个流浪戏班班主,来到了他的私生子的小镇上,上演了一出认亲戏。这三部曲都和父子情有关啊。小津1959年还拍摄了一部彩色电影《浮草》,是翻拍的这部影片。
1959年彩色版本里雨中吵架,男女站的位置对调了。这里的女演员还是很美。女二和男二约会这里是在铁路边,彩版在海边。男二这里是送信,彩版是在邮局里坐班,这里男一打女二扇了一巴掌,之后叫她叫女一来,彩版是还反锁了女二手臂。真的是59年的浮草让我对小津下了头,包括其他的几部里看到了那些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的场景,真的拔草了。剧场这版是露天席位,彩版没有。这版衣物和布景比较脏兮兮(不是黑白的原因),彩版就清洁和美。结尾的火车场景脏乱差(想起绿皮火车),彩版很干净。青木放屁演的小孩拿的招财猫存钱罐,单亲妈她家的达摩。太平记,尾崎红叶金色夜叉。饭田蝶子演得特别好,其他的几部也是。扮马的人,扮狗的小孩,剧团。铸铁锅,温酒
看着小津的一个个困局,慢慢的,好像对老三多了点了解
坑爹啊我才知道小津的默片本身是没配乐的,都是一个叫Donald Sosin的人配的……战后小津把《浮草物语》重拍成了彩色有声版,就是《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