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都迎来无数梦想者的挑战,夏伯渝是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硬核大爷”!1975年夏伯渝加入中国登山队,在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因冻伤而双小腿被截肢,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经历双腿截肢、癌症侵扰、病痛折磨的43年里,夏伯渝五次冲击珠穆朗玛峰,凭借自己的坚持不懈与热爱,最终于2018年5月14日被珠峰接纳,在69岁高龄成功登顶。这使他成为无腿登顶珠峰中国第一人,也是继姚明、刘翔、中国奥运代表团和李娜之后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的中国人。
今天特意去城里参加了一个包场活动,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 这部纪录片以及夏老师真的太打动我了[流泪],在夏老师身上看到了很多跟自己相同的地方,以及很多我没有的东西,真就从头哭到尾,看到最后,夏老师43年来第五次攀登珠峰,终于登顶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 失去双腿 癌症 血栓,都不能阻挡夏老师的攀登之路,对登山的执着和疯狂让人敬佩 有的人,就是为登山而生的 夏老师的妻子说,虽然夏老师从不跟她聊这些,但是她知道,夏老师一辈子都在等待着一个时刻,在山上遇难的那一刻 听见这句话,突然感觉自己被理解了,我的生命也一直在等待着那个时刻,因为意外遇难的时刻,我总是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我知道我的身体不能承受这些,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想过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那就尽情消耗自己的身体,反正从来没打算活很久,最后死在美丽的大山里,是我最好的归宿 就像夏老师说的:“人生如果不能尽情的吃喝玩乐,那跟死了有什么区别,有的人活到九十多岁,可是有几十年是躺在病床上的,那能叫长寿吗?” 电影从头到尾我都在问自己,如果我像夏老师一样失去双腿,彻底残了,我能像夏老师这么勇敢的去追梦吗?我做不到,如果我彻底残了,我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今天距离我摔断腿刚好十个月零一天,这十个月来,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只有医生的一句话,说保证我一定会好起来,我还能跑步,还能骑车,还能登山,因为医生的这句话,我才有勇气活到今天 最后提问环节,我很想问夏老师截肢之后那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憋了一肚子话,到提问结束还是没能把手举起来 “夏老师您为什么登山?” “因为我喜欢登山” “一辈子追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您会怎么办?” “我会寻找下一个梦想” 我们都是追梦人罢了
看夏伯渝的纪录片很激动。之前看《攀登者》注意到了夏老师,之后在抖音里又发现了夏老师。一下就迷上了夏伯渝。在无尽攀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夏伯渝传递给世人的一种暖暖的爱,让我们可以在这种暖流下享受人生的过程,也许其中更多的是艰险和痛苦。但每当看到夏老师的微笑,一切似乎释然了,人生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他给我们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他的微笑威力巨大,一下就把我融化了。
我经常会看登山方面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记录片。源于我喜欢登山,也在不断登山,我对山的景色和其中的人都非常着迷。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每部登山的影片都是让我迷醉的。这部更不一样,非常暖洋洋的感觉从始至终。
人和山的关系,就是人生的发展过程。我是在爬山中找到了人生的解读,也许夏老师的感受比我更深万倍吧。这就是我需要这部影片的原因。
中间夏老师哭,因为自己的梦想带给家人一辈子的担心,这是所有登山人妻子最大的牵挂和无奈吧。每次送别都不知是不是最后一别,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登山中一个细节也许就是生死。不断往C2C3营地上走时候,一个接触假肢处的小水泡,对于有血栓的夏老师就是巨大的考验。他儿子听到后,吃惊不小,但还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告诉他妈。那种心情。好在夏老师最后给了家人和世人一个最完美的结局,这是上天予以的眷顾吧。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人可以在吃饱穿暖之后,开始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户外运动,尤其是登山是最迷人的运动了吧?永无止境,不怕困难,迎接挑战,这种精神是一种财富。而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可以带动更多人走上心身富足的路,这是前辈登山者前仆后继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吧。
虽然是纪录片,但看得人也是心惊肉跳的,越往后越紧张,绝对不比那些大片轻松。这也许就是纪录片的力量吧。很容易把观众就带到美丽冷峻的珠峰上面的那种艰险的环境中去了。
登山者都很讲究装备,片子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品牌就是一场装备巡演了。仔细观察登山者的装备,成了我的一个乐趣,就算是插入广告也是插的到位。虽然还不敢爬雪山,但冬天走山也是需要抗严寒的装备的。
看到最后,我是和夏老师一样的激动。说实在的,以前在抖音里看了无数遍了,每次看每次激动。尤其是最后夏老师和妻子的对话比《攀登者》里的爱情还感人。这里也还是要感谢《攀登者》做的前站吧,毕竟没有商业片的引领,纪录片几乎无可能拍摄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攀登者》的上映,我才知道了我国在上个世纪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是有这样一些勇士在挑战着不可能。在片中我认识了胡歌饰演的夏伯渝,也有了我开始不断追粉夏伯渝的过程。有他存在,我就感觉特别温暖,因为那是一种爱的感觉。
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是不足的,没有挖掘新的角度,就是完全符合观众预期,在合适的地方动情,在合适的地方震撼,整体的叙事的节奏平缓,缺少额外的张力,没有后劲。
这部片子其实挺难的,难在残疾人攀登珠峰这件事情,离普通人的真实场景太远了,故事只能把观众带到“当下感动”的层面,但是没有这件事情背后的突破的思考和回味,也没有情绪增量。
对比《徒手攀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徒手攀岩这件事本身,而是背后的情绪构建:真正重要的不是描述攀岩,而是刻画Alex这个人,他的那种孤独感,在面对一件史无前例的挑战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兴奋、犹豫、焦虑和信仰,在面对一段感情时候的冲突时的坚定。本身是构建一个神的过程,却让观众带着看神的预期去经历了这个神的一层层剥离,从而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攀登成功,只是一个渲染,真正有后劲的是你感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一样,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对生和死的理解不一样,对内心热爱的呈现不一样。
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所呈现的情绪应该是超越故事本身的,棒少年里,打棒球是挑战么,是,但是没有那么有共鸣感,真正共鸣的是马虎和小双这两个孩子怎么通过棒球的载体在对抗自己的成长困境,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对抗自己性格里的虚弱。人性幽暗的地方的挖掘通常是迷人的,这是好的角度。
回到《无尽攀岩》,我觉得正面描述太多了,老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如何自私,对不起家人,热泪盈眶,但是这种过于直接的煽情往往是缺乏张力的,包括最后一个镜头的拿捏,你问他为什么去爬山,老夏思考了一下,说,他喜欢,落幕。这种“我喜欢”是单薄的,很难与观众产生巨大的情绪共鸣。《最大的小小农场里》用一只狗的离世来承载为什么要做这个农场的心路,就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视角,切入的角度也很棒,原本是为了救这只狗去做这个农场,但最后已经不再是一个谁救谁的问题,延伸成了自然界的万物链接。
2021年12月26日,CBD万达影城,参加际洲先生的包场。全场有150来人。夏伯渝、夏登平、柯庆峰诸先生到场交流。气氛很好。
影片技巧有限,但是抓人、有力量。力量来自两点:山与人。
生活在城市太久了,山成了一个概念,人不自觉地傲慢起来。
通过有限的镜头,感到了山的气息。那冷、那硬、那复杂的纹理,真令人着迷。
需要定期看山。人被还原为原人,赤条条。生命稀薄,如同被风卷走的雪雾。
夏先生是个宝贵的人。或许强健的体魄能让人乐观。即便残疾,乐观依然饱满。
观众问:登山时想什么?答:走好这一步。
真正朴实,真正智慧。想到写作,想到人生,也是如此。
有没有一件事,是这一辈子一定要做的事?这件事一旦做成了,就有一种此生足矣的感觉。
这是一件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没有什么能够让你放弃的事。
这种渴望的信念坚如磐石,百折不挠,万物不催,山止川行。
我想了想,很可悲,我没有。
先不管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做到,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连这样一个奋斗终生的理想都没有。
夏伯渝先生在登上珠峰后说了一句话:“她还是接纳了我。”
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从上路那一刻起,我们挑战的就不是大自然的极限或身体的极限了,而是梦想和自己的可能性。这件事甚至不是“挑战”,而是“拥抱”。
记得前几年《大三儿》上映的时候,朴树说了一句话:“生命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其实梦想的本质也是。
夏伯渝的梦想是攀登,而《无尽攀登》则是这部纪录片团队的梦想。这么一看,夏老师家人祈祷他们的梦想能成功,也是梦想。
夏老师给儿子起名“登平”,寓意“登高峰如履平地”。他爱人则希望“登高峰能平平安安回家。”
他有热爱,而他们宠爱着他的热爱。
电影本身并没有刻意地刻画登珠峰的难,这个难无需多言。它更多着墨于人的情感,和人的力量。
我最喜欢在夏伯渝登顶后的那一幕,镜头并没有最先给到山顶的他,而是转向山下人的狂欢。
那一刻,几十人因为一个人的梦想成真心潮澎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他们的梦想成真。
还有一段是,经历了一夜的艰苦攀登后,高峰上的天空逐渐破晓,日出云彩云蒸霞蔚。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但对我来说,那就是拥抱自然的最大意义。我在认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所有的时间流逝我都感受得到。
从上路那一刻起,也许8848.86对于夏老而言,也已经不是一个海拔的高度,它更是时间的长度。每走一步,就是经历一个生命的刻度。
真正令人最感动的是,他为完成这8848.86,付出了实实在在的43年。
# 观影后深夜激情的胡言乱语 #
算起来已经很久没写影评了。理由自然是有很多,忙,忙着出门,忙着写小说,忙着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不过说到底,还有一个最真实的原因——能够触动我的片子越来越少了。
不知道是因为看了太多胃口变得更刁钻,还是自己也开始写文后的某种麻木,亦或是疫情影响的片荒,总之,那种看完之后不吐不快的感觉似乎消失了。又不想为了写而强行写点什么出来,于是就这样荒着。
当然,还是有些不错的片子的,只是那种不错依旧停留在大片式的不错,或者技术层面的不错。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对我来说,依然差了那么一点点。
而《无尽攀登》,大约就是那一点点。
如果单从片子的技术层面看,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当然,有尼泊尔的异域风情,有珠峰的壮阔风景,有登山前的祈福大会,也有攀登过程中父子两条线的悬念。但是相对于国外(各种意义上)挑战极限的纪录片来说,多少还是有些底气不足的。
可是耐不住这个故事本身实在太动人。
夏伯渝,这个曾经只在圈内赫赫有名的登山者,2018年登上珠峰后曾一度刷爆了朋友圈。人们惊叹于一个依靠假肢的人也可以攀上最高峰,纷纷留下自己的敬佩(或者猜疑和嫉妒),然后便消散在日益喧嚣的社交网络里。
三年之后,大部分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个名字,而他的故事才终于变成了电影。
不过对于他来说,三年大概真的算不了什么。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被选拔进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因为遇见暴风雪,蹲守两天后下撤。同行的队友丢了睡袋,而他自以为抗冻,便毫不犹豫地把睡袋让了出去。这一让,便是下山后的冻伤截肢。
从此珠峰成了他一个矢志不渝的梦,一梦便是四十三年。
外人无从得知这四十三年对他来说是怎样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的便是他从未间断的锻炼、得癌症、继续锻炼。
是的,他还得了癌症,因为运动量太大假肢摩擦肢体的伤口总是难以痊愈。
不过就算这样,想要爬一趟珠峰也不容易。直到2014年,他才有机会第二次踏上这座山。
从14年到16年,他连续爬了三年,珠峰也连续不给面子了三年。每一年都有意想不到的意外,每一年的攀登都无果而终。最后一次,他离山顶只有94米。
依稀记得那些年里,他就像是登山圈的一个梗,一个在遇到极端天气或环境时劝人下撤的梗。向导们会和怎么也舍不得下山的人说,你看人家老爷子,珠峰都登了三年没上去呢,你这算什么,想要命就赶紧下山,以后还有机会。
而被劝的人多半也就不会再说什么。
只是,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就到此为止的时候,他居然又去了。这一次,和他僵持了一辈子的珠峰,终于没再为难他。
梦想成真。
山顶上他摘下面罩隔着对讲机和电话与家人说话,山下的大本营里后方队伍在敲盆打桶,而我在电影院哭得像个煞笔。
幸亏这个厅里除了我就一个人,在后面一排,什么都看不见。
于是从这一刻起,一直到最后他回答了那个所有登山者都会被追问的问题,我大约就一直保持着这个煞笔的状态。
我喜欢他的答案。
没有山在那里的深奥哲思,没有努力拔高的胸怀大义,只有那么简单又纯粹的几个字,“我喜欢登山”。
是啊,喜欢而已,有那么难理解吗?
当这份喜欢需要冒着失温、冻伤、滑坠、雪崩、暴风雪等等数不清的危险,需要卖掉房子才能付得起一年又一年不菲的登山费,似乎又太难理解了。
所以在我们的语境下,每个热爱登山的人永远都在被诘难。
在《奇记》作者湘君的访谈中,有一段夏伯渝给读者的赠言:“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个梦想。哪怕没有结果,你也不会后悔的。” 这是他在最终完成了梦想之后的肺腑之言。
我想,比起梦想这个词,我更愿意用执念。它比梦想更不讲道理,更顽固,却也更加有力。
难以想象,假如没有珠峰这个念想,他的一生会变成什么样。也许从26岁截肢那一年开始,便是一眼能望到头的荒芜。
没了高强度的训练,或许不会那么早患上癌症,但或许又会有别的什么。然后呢,生命的火焰逐渐枯萎熄灭,临到最后,或许会想起自己好像还有什么没完成。
幸亏他是他。而对于他来说,大概只会有一个选择。
喜欢这部片子当然也是有私心的。
在屏幕上见到久违的尼泊尔与雪山,瞬间就被拖回到那些年的记忆。冰爪、冰镐、路绳、上升器,包的厚实的羽绒服和连冻带晒之后开花的脸。
好像从未远去。
那时候身边人有几个都在心里暗暗惦记珠峰的名字,这么些年过去,有些梦想成真,有些却再难寻觅。
人总是这样,在某一个瞬间会觉得那些遥远的目标触手可及,而一转身后便是高不可攀。
记得那一年去尼泊尔,留下了从EBC到ABC的几条长线徒步,总想着很快便能再回去。可是一别十二年了,故地重游的日子却依然遥不可及。
世界以让人越来越看不懂的模样飞速向前,而变得更快的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梦想换了再换,执念生生灭灭,转过身去,只能看见沿途留下的一片狼藉。
这时候才明白,能惦念一件事情四十三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原来我们的人生如此之短,只够一个执念。
电影看了好多遍,从剪辑的第一个版本,到最终各个城市的点映,虽然已经快背下来每一个镜头,但是每次看到结尾的劳伦斯体育奖颁奖,和夏老师说“因为我喜欢登山”,这两个画面,仍是激动不已。
特别推荐两个镜头,一是从C4出发走了一段冰坡,每一步下去都能看到冰爪破冰时,一粒粒浅蓝的冰晶滚落山下,伴随着叮铃叮铃的声音,仿佛置身在冰雪奇缘中。另一个是从C5出发后,经过了黑夜的攀登的日出时刻,夏老师在粉色的山和云中攀登,像梦境一般!希望电影能给大家带来勇气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
感谢幕前幕后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把夏老师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电影,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家宝贵的财富。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说,「感谢她(珠峰)接纳了我」。人们总习惯用征服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但事实上人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永远不会征服得了自然。人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一次触碰。正如我们来人间一遭,并不是为了战胜生活,而是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愿你一生,为梦而活;愿你一生,永不言弃。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好故事,拍得一般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哈哈评论区不少人说“感觉爬珠峰也没什么难的。”哈哈当然了,根本看不到挫折啊哈哈。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极度自私的人,不怎么引人的纪录片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