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6年第一部“斯蒂芬·金电影”《魔女嘉莉》上映以来,斯蒂芬·金就成了好莱坞电影界最不容忽视的“原著作者”。
作为“恐怖小说之王”、“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通俗小说作家之一”,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曾搬上过大银幕/小荧屏,总数超过100部,影视化程度惊人。据说,论原著被改编的比率,如果莎士比亚排第一,斯蒂芬·金就是第二。今年已经71岁的他,仍旧在孜孜不倦地与人合作。
《肖申克的救赎》、《迷雾》、《闪灵》、《绿里奇迹》、《小丑回魂》、《幻影凶间》、《伴我同行》、《秘窗》、《危情十日》、《魔女嘉莉》——这十部电影,是豆瓣上评价人数最多的斯蒂芬·金改编电影,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的名字从侧面反映出,斯蒂芬·金能够达到的“改编永动机”高度,是个奇迹,同时也并不偶然。
严格意义上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恐怖小说,发展的步伐一直很快,但类型小说惯常使用的“猎奇元素”,既能产出真正经典的恐怖小说,也让经典之后的不少小说与电影时常限于瓶颈之中。20世纪70年代斯蒂芬·金的脱颖而出,打破了原有的陈规定律,他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的恐惧元素,令这些大众恐怖读物扎下了现实的根源。
斯蒂芬·金的成名作《魔女嘉莉》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搬上银幕,引起轰动。在这部经典中,斯蒂芬·金把恐怖的故事搬到了青春校园的舞台上上演,塑造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因忍受不住同学的万般欺凌和母亲的虐待而被触发基因、靠意念血洗了毕业舞会的少女嘉莉。
恐怖实际上无处不在,在原著中,斯蒂芬·金大胆地在校园小说的框架中利用了惊悚、邪典的类型元素,并辅之以宗教隐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嘉莉的软弱与任人欺凌、禁欲与痛苦绝望,都被他描绘地一触即发。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日常生活环境里诸多现象的反思被收纳入这个女性觉醒的故事之中,中学校园生活成了巨大的梦魇,比杀人的浩劫更令人心生惧怕的是家庭与学校各色欺凌、责罚所带来的精神压迫。
以视听语言见长的帕尔玛也没有辜负这个在当时可谓极富有创意与震慑力的文本。《魔女嘉莉》在场面调度与影像探索上营造出了华丽复杂的视听效果和悚然无望的气氛。整场舞会的镜头段落尤以圆周旋转镜头和分屏闻名,放至今日仍旧令人感到震撼;而那个幽默和惊吓并重的结局叙诡式反转,更是被后人(以及帕尔玛自己)不断地模仿重复。
这类在看似日常的环境中受到非人虐待的角色,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而许多施暴者也无法想象自己的侮辱会对他人的人生造成怎样的后果。斯蒂芬·金这个故事的开创性在于,他在面对这个看似说教的立意之时,并没有俗套地把嘉莉处理成一个弱者绝地反击后的复仇斗士,而是用悲怆的视角告知观众:嘉莉无论做出了何等绝望的复仇,都能感受到的巨大痛苦。
通过这个视角,斯蒂芬·金扭转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把普通人的生活变成了创造恐怖的源泉,用平凡者的生命书写了恐怖背后来自现实的怒火。
纵观几部热门的斯蒂芬·金恐怖片中角色的生活环境,便能得出一个相仿的结论:无论是《魔女嘉莉》的高中校园、《幻影凶间》里闹鬼的房间,还是《小丑惊魂》里表面波澜不惊的缅因州小镇德里,或者是《迷雾》里被封锁的超市,日常的一切都成了斯蒂芬·金作品中的“恐怖土壤”,让读者与观众的恐惧体验,从间离、架空的环境,还原到了现实生活的环境之中。
如果要继续反思斯蒂芬·金的小说为什么能频繁地改编成电影,电影的成绩又为何能如此卓绝,那么有两个答案必然是绕不过去的:工整的叙事技巧与文本的“视觉化”。
教科书级别的情节推进从来都是斯蒂芬·金作品中所甩不去的标签,他的小说通常能令叙事的步伐与故事本身的节奏感相匹配。作为一个认定“故事价值远远胜过作家的其他技巧”的创作者,他不仅擅于通俗文学的叙事架构,更将其奉为最高的标准。这在《绿里奇迹》《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里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不用太多复杂的花招,哪怕是在标准的、以人物为核心所展开的经典剧作中,依旧可以设计出百转千回的情节。
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视觉化”,则是斯蒂芬·金的另一个强项。换言之,便是小说本身大量的修辞与形容很具“电影画面感”,产生鲜明的身临其境效果——《它》《魔女嘉莉》《尸骨袋》《重生》与《闪灵》皆如此,角色的心理与灵异现象的呈现都被最大程度地“感性化”“直观化”,让行文的节奏与视角的切换形似镜头的运动与切换。无论是《魔女嘉莉》中血洗舞会的复杂场面,还是《小丑回魂》里令人惊艳的怪物巢穴美术设计,其实都早已在文字的层面上被达成,帕尔玛和穆斯切蒂的军功章里绝对应该有斯蒂芬·金的一半。
也正是通过这两块招牌,让斯蒂芬·金的不少作品能以通俗文学的格局,达到经典的层次。当然,这些文学范畴的思量,在此不再具体展开。毕竟,并非每部“斯蒂芬·金电影”都能达到原著小说的创作标准;与之相对,由于通俗文学自身的类型限制,也让不少改编电影在表达的高度上止步不前。
从这个层面上而言,他的小说与电影之间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在文字上,他做到了贴近于现实、贴近于电影视觉的创作;而在电影上,他大量的改编实例,缩短了不少好莱坞同类们与文本的差距,让改编与原著的关系成了一种“可视化书写的再书写”。两者共生互补,一同创造了故事与视觉。
文:十一月的雨
刚刚看完了久仰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成名作《魔女嘉丽》,心情难以平静,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看完恐怖片后的惊吓与刺激,而是源于心底的震撼与深深地恐惧。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向来以挖掘人性最深层次的恐惧而著名,看完这部影片,我丝毫不怀疑外界冠以它“改编自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最成功的影片”的名号。你可以无时无刻地从中嗅到,那种特有的让人窒息的氛围和气息。
影片的主人公嘉丽是一个内心极度闭塞的女孩,但她更为特殊的一点是:她还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特异功能。由于母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宗教狂热分子,把上帝奉作是自己的一切,而对渐渐成长的女儿根本不予关心,甚至是注意都吝于施舍。在这种环境下,嘉丽本身就封闭的个性使她更为自卑和怯懦。通常这样的人内心是非常脆弱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外界的嘲笑和欺辱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她们害怕去接触人,有意的远离人群,这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动因。终于,在一次毕业的舞会上,在同学对她最严重的一次的捉弄羞辱后,嘉丽封闭的内心世界彻底崩溃了,她运用特异功能杀掉了所有的在场的人。
很不幸,由于某种原因,我很早之前就了解了这个颇为吸引人的剧情。对于观赏一部悬念影片来说这不可不谓一个大忌,因为它会使你的兴趣与带来的震撼大大减少。但恰恰相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反而没有一点熟悉的感觉,我在紧张之余还在思考,下一步会是什么呢?如此发展下去,导演会怎么安排呢?看电影的终极享受,也不过如此吧!这就是一部好的影片带给我们的乐趣。
年轻时候的茜茜·斯派克真的很漂亮啊!她把那种封闭女孩的清纯和无辜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不时的心生怜惜。当我看到舞会上她马上可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看到她和喜欢的男孩在轻盈的舞蹈,看到她时不时的问对面的男生为什么会邀她来舞会时候的那种幸福的眼神时,我真的无法想象接下去的剧情。我当时都有“就此打住,让她就这样开心的结束”的念头,而且是那么的强烈。但是悲剧还是如期而至,同学把那桶猪血倾泻下的时候,当她身上被染红的时候,我不敢看她那双因为极度绝望和屈辱而满含愤恨的眼神,那种赤裸裸的目光让我的内心感到寒冷。
嘉丽在杀掉所有人之后又恢复了理智,当她面对这个事实的时候她又变的极度脆弱和不知所措。这时她回到家,这一刻她需要的家的慰藉和母亲的呵护。导演在这的处理是令我始料未及的,由于嘉丽不顾母亲的极力劝阻去参加舞会,而且违背上帝的意愿和男孩交往。在她母亲看来,拥有特异功能的女儿是魔鬼对她的惩罚,她一边在忏悔,一边把刀举向了依偎在自己怀里的女儿。
那一刻,我相信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宗教对人性的异化,她已经不在是嘉丽的母亲了,她完全变成了宗教的奴隶。为了赎所谓的罪孽,不惜去杀自己的女儿,那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和神经质的表情,再配上几近荒诞的虔诚,在某种意义上,比嘉丽杀了所有的人都更为可怕,更让人觉得震撼。
嘉丽在逼迫无奈的情况下,用特异功能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和她一起,倒在了被自己摧毁而倒塌的房屋里。她母亲的死亡颇令人玩味,那个基督的十字架姿势,是对上帝的辛辣嘲讽,还是对自己信仰的致敬?
本片可谓是帕尔玛名副其实的代表作,他早期作品的那种特有的悬疑风格填充着画面的每个值得记忆的角落。无论是长镜头的窥探,慢镜头的推移,还是分镜头的精辟运用,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配上紧张的扣人心弦的音乐,让恐惧与悬疑完美的结合起来。记得最深的是嘉丽被血淋到的那一刻,所有声音戛然而止,紧接着回忆里所有的嘲笑的声音开始闪回,画面像破碎的镜子一样不停的旋转,映的全是人们大笑的表情。让嘉丽崩溃的一瞬间,也让屏幕下所有的人崩溃。这一切,不禁让我对这位导演的超强表现手法更加佩服和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发现它和帕尔玛的另一部著名的影片《剃刀边缘》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一开场女主角的出浴,慢镜头的节奏,还是最后从墓地里伸出的那双血手,紧接着从梦中惊醒,都和它如出一辙。这使我更加怀念这位大师早期的那种凌厉的风格和强烈的感官冲击,还有看完后回味无穷的遐想。
怀揣着压抑与愤懑结束了影片。我突然对很多人产生了怀疑,是不是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丑陋,一味的在满足自己的同时欺侮着弱势群体的人们。像片中嘉丽的善良的女老师一样的人们,真的会因为世俗的阴霾而寂静无声,没有好处了吗?
保持一份期待,在内心深处。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对现实的思考,对明天的憧憬,而不是对人生的绝望。
这,就是我想要说的。
作于2004.8.31晚
看了梁文道讲的《神议论》之后,我曾一度有个假想。他说人的局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的局限性,就是我们不可能像上帝那样完美;二是物理上的局限性,因为再怎么说,我们人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我们的物质本身就有局限性;三是道德的局限性,即我们不可能是完全善良的。而道德的局限性是由物理的局限性决定的,比如人体会衰老,人会死,所以人会惜命,惜命就会导致自私。
然后我观察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或者说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现象,就是同龄的女人,往往比男人更“成熟”。大家都在说“成熟”这个词,但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我明白了,“成熟”就是一个人越来越能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并且根据对这些局限性的判断来行动。结合上面“物质”决定“道德”的理论,针对“同龄女性比男性更成熟”这一现象,我的假想就是:造成上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女性有例假。因为这种先天的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现象,会使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她们会比同龄的男性在心理上更成熟。
当然这都是我的胡思乱想,我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但在这部影片中,故事确是由此展开的。故事以血开始,以血达到高潮,又以血结束。
主人公Carrie生活在一个极度封闭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是极端的宗教狂热份子。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任何事情都是自己的错,自己受到的任何伤害都是来自上帝的惩罚,惩罚自己信仰不坚定被邪恶诱导。她动不动就被母亲拳脚相加,动不动就被关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她的性格有多懦弱多自卑。因此,她经常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终于有一天,她来月经了,但是她居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没有人跟她说过。而且直到高中才来月经的她,被同学们认为是怪胎,大家都嘲笑她。
仿佛这一切都要怪她的母亲。但是她的母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从她母亲的自述中我们了解到,以前Carrie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虔诚到夫妻生活没有性爱。但是父亲在一次酒后的冲动中,与母亲发生关系,生下了Carrie。之后又由于种种原因,父亲丢下他们母女和别的女人私奔了。在这种境遇下,这个女人会怎么想,她会认为丈夫因为受到淫欲的诱惑而背叛了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她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那次酒后的冲动中,自己也是很享受的。因此,她把这种享受看成是一种罪孽,把之后的丈夫的私奔看成是对这种罪孽的惩罚。而这次冲动带来的直接后果——Carrie——那真是罪孽深重了。她的出生本身就是罪孽,一次她要净化她,不要她被罪恶污染。
于是当得知Carrie来了初潮之后,她非常愤怒,她认为那一定是Carrie信仰不坚定,受不了魔鬼的诱惑造成的。当她阻止不了Carrie去和男生约会,她知道她完了,她一辈子的心血都白费了,Carrie还是让魔鬼带走了。因此她要杀了她。
我们想想看她这一整串的逻辑:丈夫和别人女人跑了——》他不该酒后冲动,他有罪——》我不该享受,我有罪——》Carrie不该出生,她有罪——》我要净化她——》她被魔鬼引诱了,她该死。这是一种由事情结果推测行动的逻辑,当结果不尽人意时,就认为当初造成这个结果的行动是错的,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因为如果你顺着这个逻辑一直往上想一直往上想,你一定会想到一个终极,那就是:我其实不应该存在,或者说我不该以这种方式存在,如果我能换一种方式存在就好了。或者会想,这个世界不该以这个方式存在,如果世界是另一个样子就好了。而这,恰恰是毁灭一切的源头。
本片之所以恐怖,恰恰是因为这种想法一直贯穿其中。首先是Carrie,她是很封闭很自卑,但是凭借书籍的力量,她开始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打破环境的封闭。又因为好心人的帮助,她开始由防御姿态变为主动状态,大胆的迈向世界。可是,一盆猪血淋在她头上,打破了所有这些努力,使她想起了妈妈对她说的话:They`re gonna laugh at you!当她杀死了所有人回到家里,扑到在妈妈怀里哭着说:妈妈,他们果然嘲笑我了。而房子坍塌时,她又回到那个禁闭室躲起来,她一直想从这里逃出去,可到最后,她还是回到了这里躲着。
而她妈妈呢,在被刀子钉死的时候,分明发出了如性高潮般的呻吟声,因为她达到了精神的高潮,她终于如愿以偿受到了该有的惩罚,像耶稣一样被钉死使她认为可以洗清自己的罪孽。
最可怜的其实是Sue,那个真心想要帮助Carrie的女孩。是她贡献出自己的男朋友来邀请Carrie参加舞会。可是最后呢,虽然她活了下来,却时时受到噩梦的侵扰。Carrie的墓碑上写的那句话:Carrie White Burns in Hell.其实不是Carrie “burns in hell”,Carrie已经死了,这个世界跟她没关系了,有关系的是活着的人。是Sue“burns in hell”,因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本是出于好意,可事情的结果怎么会这样呢。她以后会怎么想,怎么活,好人没好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桶猪血,那份邪恶和怨念。邪恶之所以为邪恶,是因为它总能躲在最不被觉察的地方,潜伏在平庸之下,在你最松懈最洋洋得意的时候,给你当头棒喝,让你失去自己,怀疑一切美好,抹去一切迈向世界的进步成果,使你又退回到本来的地方,把自己重新封闭起来。
《魔女嘉丽》是70年代重要的恐怖片之一,也是第一部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电影。最重要的是要归功于导演布赖恩.德.帕尔玛对摄影机机位的精准和营造气氛的方法。故事描述了一个拥有超能力的少女嘉丽.怀特,她在学校受尽欺负,回到家还要受她母亲那仪式化的宗教信条。为了摆脱这些阴影,她决定改变自己,他参加了毕业舞会,但没想到在舞会上更是受到同学的捉弄和嘲笑,忍无可忍的嘉丽在极度愤怒之下,她用她的超能力血洗校园…………
捉弄嘉丽的女生中,苏和克里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剧情发展:一个是要帮助她(苏觉得对不住嘉丽,想要让这个孤僻的女孩变得开朗起来,让其男友汤米邀请她参加校园舞会);另一个是想要报复她(克里丝和男友比利在舞会上用猪血浇灌在嘉丽头上当中羞辱她,让她永远抬不起头来)。
在舞会上受到嘲弄的嘉丽被激怒,她用自己的超能力血洗了整个舞会。“血”成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从电影开始的“经血”代表嘉丽由女孩变为女人,也引发了她潜藏的超能力;女同学的“猪血”嘲弄将事态的严重性推向高峰,从而也导致了一场灾难。
嘉丽因为第一次月经来潮却不知是何原因而遭到女生们的嘲笑和捉弄,回家后却受到母亲的恶语:“那条蛇叫做罪恶,罪恶之手就是交媾。”,她的母亲生怕孩子和别的男孩交往,她把“经血”比作灾难,把“交媾”比作魔鬼。当她意识到女儿所拥有的超能力时,她又比做“那是撒旦的力量。”可嘉丽说那就是自己,不是什么魔鬼,这实则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峙。嘉丽的母亲年轻时和其丈夫对基督教非常虔诚,以至到了不对性有渴求,可丈夫在一次醉酒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玷污了她,于是母亲生下了嘉丽,她觉得这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当初就想把嘉丽献给上帝,可自己因为心软没有下手。这次她在把刚在舞会上受到心理受创伤的嘉丽揽在怀中之际企图用刀将嘉丽杀死,被捅了一刀的嘉丽因为无意间的愤怒激发了她的超能力,飞起的刀叉射进了母亲的身体并盯在门上,这姿势和刀叉所插入的身体位置和家中耶稣的神像如出一辙。这里应是暗喻母亲为“神灵”,嘉丽为“魔鬼”,魔鬼打败了神灵,弑母也遭到了天谴,天上下起了“石头雨”,将房屋撤地毁灭,嘉丽和她的母亲葬身火海。
电影中的镜头也深值研究,布赖恩.德.帕尔玛再次展示了他过人的镜头处理方法。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三处:
第一处出现在舞会嘉丽和汤姆跳舞那段,德帕尔玛最初应该还是从希区柯克《眩晕》中男女主角亲吻的连续好几周旋转那里得到的灵感,并发扬光大,在这里这种旋转程度长达五分钟,并且频率越来越快,音乐也逐渐消失,最后足让人感到头晕目眩。布赖恩.德,帕尔玛曾多次运用这种360度顺时针旋转多次的手法,在《迷情记》、《凶线》、《替身》(粉红色杀人夜)、《蛇眼》等片中都有运用。
第二处是介绍绳子、猪血、嘉丽的关系时的交代手法,一个长镜头将这三层关系逐一展现出来,镜头跟着上了屋顶顶拍盛有猪血的桶在嘉丽头上的对立位置,然后一张纸条从上面落下来飘到嘉丽头上,暗示灾难的来临。那根绳子也成了灾难的导火线。苏发现力图阻止却被老师认为她是有意搞破坏。整个段落用慢镜头表现,并且全部段落无一处对白,立刻就能烘托出一种很悬疑的气氛,这种气氛德打破直到猪血被浇下。这样的慢镜头处理在《狂怒》中也有深刻表现。
第三处是紧接着猪血浇下后,嘉丽用超能力报复这些嘲笑她、戏弄她的学生。银幕一分为二来交待嘉丽、这些学生的关系,左右两边不断交替嘉丽运用超能力和受难中的学生和老师,对比性明显,也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银幕分割在片中出现多次,只不过这里是一个直接性的。还有一些间接性的银幕分割在多次出现在电影中,一些近景和远景,窗内和窗外的互动在片中也是反复出现。这也是德帕尔玛的电影的标志之一。
电影中还有很多手法都很特别,比如嘉丽参加舞会,母亲在家拿着一把菜刀剁胡萝卜,镜头用顶拍拍摄,剁一刀镜头断开切换顶拍近景,再一刀再近,这样推进行的快速剪辑有一中“快刀斩乱麻”的感觉;再有猪血被浇在嘉丽头上之后,她出现了晕眩的效果,画面被处理成多个画面旋转并使之重叠,犹如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的嘲笑在万花筒中变成了一种丑态;电影结尾,苏去嘉丽的墓碑看望,为了表现苏的古怪动作,导演在拍摄时让苏倒着向后走,然后用倒放,在电影中就变成往前走,所以走路姿势会感觉很怪异。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围的两辆车辆都是倒着开的。还有开场网球赛结束后,女生们去在更衣室,有全裸的、半裸的和穿着内衣的,用慢镜头+长镜头推进到嘉丽在里面淋浴,整个画面和音乐达到一种和谐的氛围,拍得很唯美。
最后嘉丽和母亲葬身火海之后,苏去嘉丽的目的看望就已经表现出一种略微诡异的气氛,然后一只血手从坟头伸出来抓住了苏的胳膊,苏从梦中惊醒苏的母亲也抓着苏的胳膊告诉她“没事,没事。”这幕恐怖的平行蒙太奇叫我看后难忘。这种以假乱真的噩梦式结局在导演后来的《剃刀边缘》中也出现过,而在《蛇蝎美女》中则被发扬得更加广大。
德帕尔玛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咎由自取的人,此片也不是例外,如果没有当初那些嘲弄嘉丽的女生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克里丝和比利没有对嘉丽搞恶作剧或许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些成了必然的因果报应。
在与配乐人伯纳德.赫尔曼展开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后(73年的《奇胎怪案》、76年的《迷情记》),赫尔曼于1976年辞世,得帕尔玛不得不再找一位擅长些恐怖片的配乐人,于是他发现了意大利配乐人皮诺.唐阿吉欧,唐阿吉欧50年代曾是意大利红极一时的歌手,后来开始为电影作曲,早期包括维斯康提的《狮子星座》,但到70年代初期才真正意义上成名,《魔女嘉丽》之前出名的作品是《现在不要看》(1973),此次是他和布赖恩.德帕尔玛的首度合作,往后他们的合作长达六次,而且除了79年的《家庭电影》外都是清一色的悬疑惊悚片,包括那部极具代表性的《剃刀边缘》(1980)。德帕尔玛下一部拍片任务--恐怖片《玩具人》也将由唐塔吉欧配乐。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那个骑自行车车嘲笑嘉丽的孩子是导演的侄子;而扮演克里丝的南希.艾伦后来成了导演的妻子,后来两人离婚,此片是她和德帕尔玛首度合作,两人后来又合作了《家庭电影》、《剃刀边缘》和《凶线》。扮演苏的埃米.艾琳其后也在《狂怒》中扮演拥有超能力的女主角;扮演比利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当初还未成名,1年后因为《周末狂舞》和2年后的《油脂》成为著名舞星,他后来在《凶线》中也变成了男主角。
2005年08月28日发表
一开始自己只是把这部电影看做是一部很单纯的恐怖电影,下载下来留作晚上睡不着觉时的“佐餐”。但是看完后,自己的心里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想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首先,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很优秀的恐怖电影。灯光、配乐、演员的演技都相辅相成的很巧妙。不得不说,老版《魔女嘉莉》在选角上真的十分成功。
影片在开头女生打完排球后进入澡堂洗澡时,女孩们有嬉笑打闹的、也有擦拭身体的。然后是嘉莉在喷头下独自一人洗澡。朦胧的水气,舒缓、柔美的配乐,让一切都显得十分唯美。
接下来说故事。嘉莉,一个瘦削、嶙峋、不起眼的姑娘。看起来就是很胆小,甚至在刚开始看时觉得她有些“衰”。一看,就是那种被人欺负的几率很大的姑娘。加上又有一个过分沉迷于宗教信仰的母亲。使得她受尽同学的冷眼和排挤。直到有天,嘉莉发现她拥有着一种超能力: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就可以操控物品。
再后来,举办舞会、跳舞、上台、被泼猪血。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变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中间的过程并没有太大的起伏,甚至显得有些冗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嘉莉最后的报复,也就是后30分钟做铺垫。
看到后30分钟时,我也是不可避免觉得,真过瘾!杀,把他们都杀光!!
但是,再过瘾,那也就是电影中的情节。就如《天堂电影院》中的那句话:生活不比电影,生活,辛苦多了。自己也是曾经在初中时被人欺负的体无完肤的。那时我很胖,比同龄的女孩至少胖上30斤往上,还满脸的青春痘。男生挖苦讽刺,女生避之不及,老师也把我列为怪学生之列。但并没有像嘉莉那样孤僻,我拼命的想和班里女生搞好关系,可是不知为什么,她们就是不肯接受我,到后来甚至都有些类似于取悦了。
那时的自己,不止一次的幻想过,如果我有了超能力,我要杀光他们,在他们临死前,让他们好好看清楚我的脸,盯着我的脸。让他们知道,我也不是非要一直忍下去的!当然,这仅仅只是幻想,在他们的面前,我还是连大气也不敢出。
最后,是在我初三的最后倒数第二个星期时,我的化学老师因为实在看不下去班里男生对我的欺凌,为我出了头。当时的自己,真的觉得上天也是眷顾我的啊。
到了高中,还是胖,但更加小心谨慎了。高三时,我用半年的时间。把自己从原来的170斤减到了120斤。那时有一个提招走了的男生,回学校来看到我的眼神都直了。哈哈哈,不得不说,当时真的很高兴。
相对而言,我觉得真的算是走运了。
欺负人的人,你们也未必不会有朝一日不会被人欺负,你们也未必会想到你曾经瞧不上的人,他日后过的兴许比你还要好。而电影终究只是电影,被欺负的人也终究得不到这样的超能力。而最后嘉莉的死,也昭示着这样做,终将是要走向自我的毁灭的。
所以,不要取悦别人,不要为别人活。改变自己是对的,但是,是让自己更优秀,去充实自己。
ps:呼~自己的第一篇影评~~很高兴哇,终于也有了影评。写的一手无用废话啊自己!感觉自己混豆瓣这么长时间也算迈出一大步了~然后就是,后来自己瘦到了110斤。而现在,自己又从110斤快吃回120斤了。。。而且看电影的时候自己也是不止一次的感叹道,嘉莉身材真好啊,是我一直梦想的那种,瘦瘦小小的身材……
不过没关系,再减就是啰,人生,有啥大不了的嘛~
外表平凡性格内向的嘉利·怀特一直都是班上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她古怪的性格和沉迷于宗教崇拜的母亲更为她遭受同学的欺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现实残酷,但在校园里,依然有人默默的关心着嘉利,这使得嘉利树立了信心想要融入校园生活中去 。
感觉76版的拍得最好了,演员什么的选得超合适,Tommy很可爱。顺便说一句,b站本片弹幕可能是史上弱智浓度最高的了,气笑了,有兴趣的可以去观摩一下。
203 K,还真被那只手吓到
天哪苏原来是真心帮她的!…………一对大好的百合就死于那个贱人之手了。男主和老师也冤。贱人拉绳子前那个舔嘴唇的镜头极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欺负同学
牛逼就牛逼在放到宗教维度还是反宗教维度都是自洽的,重溯会发现恐怖的根源并非一方所造就,而是两种极端的碰撞:导火索是委咎荷尔蒙过剩的最常见校园问题,而所谓反派与灾难土壤只是一个信仰至上化的母亲,是人乃万物尺度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史蒂芬金和帕尔玛选了C。舞会戏调度只能用上天入地来形容。
不惊悚,不恐怖,它只是悲伤
猪血浇头,猪油蒙心,若体验其一,便难以摆脱穷其一生的粘腻,从幸福的峰巅一下子坠入无底的黑洞,从慢慢铺垫到迅速展开,粗砺的慢镜头,记录下悲婉的圣歌,血洇校园,焚毁家园,一切是有多不甘心。
我们没有复仇只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拍得着实邪气,很实验性也很电影化,镜头运动,灯光效果,分屏画面,帕尔玛从一开始就是个对探究电影本体十分痴迷的家伙;而且这帮演员真是太棒,从外在气质到内在表演。
布莱恩·德·帕尔玛作品,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一部。西西斯派斯克演技棒极了,凭此片首获奥斯卡影后提名。本片涉及同学关系、宗教、性压抑等内容。拍摄手法尤为出彩,尤其是嘉莉血洗舞会前的旋转镜头,以及之后的分屏屠杀场景。梦魇结尾的处理方式此后被各类恐怖片效仿。
一边营造少女梦幻,一边编织梦魇,两条线索汇合,激发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感与恐怖感。影片最黑暗的地方是对善恶的处理,没有做简单的厘清,而是讲其中的复杂性。善念与恶念交织,酿成一桩悲剧,由果索因,皆为恶。于是,复仇的对象就难以区分了,只得一同湮灭。女教师和母亲的行为也颇有暧昧之处,前者行善,用的是恶(暴力);后者的恶,在这场悲剧面前倒成了善。场面调度无比华丽。
我的妈呀!迷信上帝真可怕,单亲母亲真可怕,女同学的恨意真可怕,被撒旦诅咒的女生真可怕。不要嘲笑同学,善意有时候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生的噩梦。一切都是妈逼的!可怜的娃!约翰·特拉沃塔从小时候起就注定是当坏人的。
又见帕尔玛的招牌分屏。可怕的仪式感和绝望感,还有史蒂芬金的招牌吓人结尾。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嘉丽前面笑得越幸福观众就越难过。茜茜斯派塞克好神奇,前面看着不好看,化了淡妆突然漂亮了,淋了猪血后又丑得恐怖。不求新版突破了。
没有恐惧只有悲伤。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一个得抑郁症的同学。孤立与群嘲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冷暴力。希望每一个灵魂都可以得到善待
经典 女性恐惧的代表作 慢镜头和特写部分精彩绝伦 从平淡到梦幻再到毁灭 一脉而起
对于成长的痛苦,这个付出的代价最惨烈
最后的剧场和家中的两个高潮处理的非常漂亮 血红的视角 杀杀杀
最后那只手也太!恐!怖!了!吧!真的不要随便欺负班上的同学啊!最后二十分钟真是太刺激了叹为观止
镜头和配乐都超棒,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该片的影子啊。我觉得讲女性主义这部比《末路狂花》更好。我倒真希望每一个被bully的小孩儿都有超能力来教训欺负他们的人。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并不大可能)我对她的教导只有一条:Never be and never fear a bully.
擅长精神虐待的母亲,校园霸凌,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斯蒂芬·金写《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两个女同学,学生时代穿得老土,皮肤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头换面,换来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霸凌,他们恨她“越界”,等她恢复原状,受到的欺辱也恢复原状。她们没有嘉莉的异能复仇,都死得很早,一个独居癫痫发作,一个生完孩子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
一个小时略显沉闷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高潮。帕尔玛一直是个执着探索影像的导演,到现在仍是,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