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美国男人(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邂逅了单亲妈妈法国女人(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他带着她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来到美国生活。
美国,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幸福生活着,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她的女儿已渐渐把他当成父亲。不过很快,女儿厌倦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而法国女人的签证也过期了,母女两人只能回巴黎。牧师(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宣扬着上帝与爱。
美国,美国男人和青梅竹马的美国女人(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意外重逢,重燃爱火。
巴黎,女儿跟她的父亲住在了一起,法国女人找不到工作,开始厌倦巴黎,于是收拾行李来到美国,找到美国男人,准备跟他结婚。
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通往仙境》是泰伦·马力克继《生命之树》后又一力作。
通篇玩的是摄影炫技,的确令人眼花缭乱,故事是其次。从浪漫之都巴黎到美国荒僻之地,爱情与生活的矛盾,不可逆转,远比激情和想象来得令人难以安生。
触及不可多得的还有牧师,肝肠寸断而了无结果。有点狗儿闻到香味却只能守候。
如果你是一个摄影师,这是必杀技,即通往摄影仙境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还能闻到荒原浓浓的野香味,足以聊慰平生的某种低落情绪,堪称疏通咽喉的汤药水。
法国女导演帕斯卡尔·费兰的《养鸟人》(又译《鸟瞰人生》2014),让美国商人盖瑞和巴黎酒店女工奥黛丽,在希尔顿酒店发生命运相交的心力交瘁事件。
成功的商人与日劳心拙的女人,在同一家酒店完成不同的角色,却与常模背道而驰。都厌倦了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讨厌一切,却向往简单、轻松又无忧无虑的生活。
二人相继付诸行动。盖瑞从此耽留在酒店,准备去比利牛斯山远足。而奥黛丽变成了一只可以到处探望飞翔的麻雀,最终与下楼的盖瑞撞见。
殊途同归,抑或从此岔开,都不重要。问题是现代都市病无孔不入,非要等到病入膏肓后方幡然醒悟,恐为时已晚。恰本片于幽默光影中,狗血的调侃了现代年轻人并未张扬的歇斯底里,可谓有趣之极而乐意回味。
2014.9.27
很“意识流”的一部电影。但我还是被它美丽的画面吸引了。
还有我喜欢的本·阿弗莱特
这部电影不得不说的是摄影真的很棒,仿佛真的通往了仙境。拍摄的手法也很特殊,各种画面切换。但也是因为拍摄手法的特殊,让人看不懂。整部电影台词很少,大部分都是通过旁白的形式来呈现。“《通往仙境》 所拍摄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一种记忆。”这样形容这部电影再恰当不过了。
从零散的镜头中,我看到了爱情从美好到凋零的过程。女主对男主爱得太满,有闲置在家,而男主每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可能就满足不了女主想要的这么多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开始变得抑郁,也慢慢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失去了信心。为了寻求新鲜刺激,渴望自由,于是出轨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就这样走向了结尾。
观赏影片的整个过程是让人抑郁的,让人对“爱情”产生怀疑,对婚姻生活怀有恐惧。但其实只要对生活有所追求,拥有自己的小天地,“爱”就不会成为负担。不能把“爱情”当作你人生的全部,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热爱🎈
就像这部电影,你需要静下心来欣赏与感受,才能发现它的美好所在,才能通往“仙境”🌈
一个感情的“线”串起零碎而唯美的图片,虽然有些抽象,但不妨碍我们感知其中的情绪和感情。我觉得蛮享受的,可能这种享受的感觉和目前的生命状态有关,一个个想法、一个个眼前的画面被一条隐隐的线串联起来,而自己在暗暗地寻找生命的表达和突破口。尽管感情重回自由状态,但是依然是那么轻盈的旋转、调皮,自我被重新找寻。风吹过水面恢复了平静,从女主的回头看,那片落叶却也引起一串涟漪。
假如赵忠祥生活在美国,接受了哲学教育,拿起了摄影机或者导筒,那么他有可能成为马力克,毕竟他们都是自然之友。
回归本片,不得不说《通往仙境》依然马力克,依然MTV风格。
敢于这样拍的导演,是很有勇气的,尤其在美国,以好莱坞叙事为主流的超级电影竞技场,能够这么拍,只拍自己内心的感受,对电影独一份的理解,是注定小众,注定要抛弃大众,然而拥趸者趋之若鹜,恰如我辈。
这一次,马力克依然延续自由自在的广角镜头运动,摄影风格一如既往的美美美,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马力克的旁白,如呢喃,如低语,如泣如诉,如恋人在耳边,耳鬓厮磨,低声耳语。这样的效果,能够制造一种私密的观影体验,如果是大声旁白,自然会惊动更多的人,但是马力克的旁白,是由魔力的,主人公的深情,对恋人的呼唤,对忠贞的拷问,都在期间。
导演一直在制造一种间里效果,也就是声画分离,至于故事中人物具体说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我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这就足够了,即使再详尽,也如众多烂俗爱情故事一样,并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新奇的发现。马力克之所以马力克,就在于他这种大胆的实验,我们可以称之为超验主义。艺术电影之所以让人神迷,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拓宽人类认知的精神边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力克无疑是值得推崇和敬仰的。
马力克通过镜头的自由运动,在寻找自由的意义,就好像鸟儿长了翅膀,我们跟随这只鸟儿的眼睛,重新发现世界尽头的自由,以及生命的真谛。
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去谈论主人公的具体情感,和精神状态。关于情感,宗教性的东西是无解的,我不想陷入到纠结中,我觉得作为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极端的时候,只是暂时的,我们不应该评判说这个人的精神异常,而是需要帮助这个人调整过来,让她看到自己的问题,影片中的女主Michèle Morette,来自法国,和他的男友马克利荒诞的爱情,表面上女主的情绪是两极化的,让人看不懂她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是女主看不到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有时候就像女主一样,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中徘徊,在自己的问题中反复挣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去帮助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似乎女主反复混乱的情绪表达正是向我们表达着她的内心有了问题,而她不知道她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去解决。影片中女主的男友,尽管想救赎女友,满足女友心灵的渴求,但是他的方法是错误的,他并不懂得女主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没有帮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女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牵绊在女主的问题中,自以为可以救赎女主,最终女主还是离开了他,女主只能以自己逃离的方式来暂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时我们或许会感叹为什么命运会如此安排?这是为什么呢?
电影中的神父虽然安慰马克利,对女主的离开宽恕。但是神父一直在宗教世界中住着,对于女主,也没有帮助女主,只是以一副神性的姿态注视着这一切,这就像我们总是纠结一些神性未解的问题,却不会去帮助处于问题中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们似乎总是也会陷入女主的纠结中,去体验那种情感迷乱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理解影片主题是爱,我们假设女主真正想要的是爱。但女主需要的爱是怎样的呢?对于一个有问题的人,最需要另一半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并且陪伴自己解决问题。
女主美丽动人,是一个单亲母亲,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故事情节中女主每天和男友在生活中体验着他们的爱,记得影片中女主有句话:除了爱,我不需要其它。神父讲:人类的爱和夫妻之间的爱。关于爱,我觉得影片中的爱一直停留在浪漫唯美的意境中,有些情节让人感觉荒芜无聊,这就是爱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期盼着唯美浪漫的爱情,但是需要度,我们排斥柴米油盐,孩子,家庭,工作,但是和影片中过度甜腻的爱相比,似乎平凡的爱更适合我们普通人,就像白开水一样,最有益于我们的健康。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让爱过度甜,理想化,而观众在看的时候不再期盼这种爱,更加地热爱平凡生活中平凡的爱,这种甜腻的爱或许是男女热恋期的爱,而我们真正的爱在以后的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对父母的报答和孩子的培育中表达出来,而不应该停留在影片中的这种状态。记得影片中开头自由女神的像,似乎暗示着女主的爱是自由的,这种自认为的自由只是追求自我的快乐,就像孩子一样,不需要承担责任,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也想要这种自由的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似乎我们并不是真正想要这样。这样的生活虽然一时快乐,但是长期来看过于无聊,和肤浅。、
影片的情节似乎没有叙事的线,充满了跳跃,似乎向我们传达了这种爱的本质,肤浅的爱就像女主的美丽,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每一天的主题是这种爱,可以用镜头拍下,但是由于没有生活中其它元素,比如责任,两个人人性的冲击,碰撞,个性的完善,以生活的故事为载体所沉淀的内在的元素,所以影片没有连续的叙事的情节,而是拍下了看似跳跃实则连续的情节,连续是因为这种爱就像跳跃的画面一样,每张都唯美动人,但是但凡事物,是由美好和不美好的组成的,所以我们会感受到跳跃。我相信呈现出唯美动人的内部也许是不美好的,电影中女主近乎荒诞孩子式的爱,让人体会到她内心的虚无。如果女主的男友可以让女主体会到另一种爱,而不是随女主的脚步让她不自知,有意义的爱是两个人的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完善自我的过程,而不是忽视彼此的问题,在彼此好的一面中沉沦,最终不会让彼此成为完整独立的自己。
影片中唯美的画面,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电影制作的高超技术,美丽的女人,娇艳的花,草地,阳光,流水,这些生活的素材在镜头下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而无论是哪一种素材,都是自然的象征,是生命的美丽,女人,男人的爱,花儿的美等随时间变化的元素,还是流水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我们平静下来,这是我们不再纠结于个人的情感,而是会感恩生命的美好,感恩自然的馈赠,这一切在镜头中永远地留存下来,这一份宁静,感恩会在我们欣赏美丽的画面时体会到,正是这些画面唤起了我们心中的这种原始的最初的美好,所以我们还是坚持去看这部电影,不会因为情节的难以理解而放弃看。
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我们有时候只是看到了我们,而没有看到自然,同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试图去理解我们,却忘了通过身边的自然,我们的母体去观照我们自己。但无论我们在哪,我们需要懂得看到他人的问题,并帮助他人。同时当我们有问题而不自知时,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爱,相信会有生命给你启迪,让你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帮助你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相信影片中的神父虽然没有直接帮助女主,但他的心中知道女主在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那个帮助他解决问题的生命,因为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爱是什么?爱是感官慾望的冲击,是山川峡谷的呼啸,是轻抚发际的温柔,是林中舞蹈的自由,是胸怀鼓胀的激情,是灵魂深深的安宁。
相恋时甜如蜜,哪怕错的时间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携手到老。
热恋中的感情是最美好的,炙热而纯真,相互只注视对方最美好的一面,留下了彼此感情中最美好的时光。
恋爱中的的人更像是独处中的自己,会很轻松地对一切表示出兴趣。
肤浅的爱就像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如流水和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人平静下来。
“桃花源”永远找不到,“西方仙境”也再也回不去了,两个人都陷在感情的漩涡之中,纠结不已。都远离了当初的“仙境”,回不去,又到不了彼岸,沉沦于情感的痛苦与纠结之中。
“暗恋”中两个人一生渴望在一起而不得,感情的膜始终无法得到触破的机会。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距离更能产生美,若即若离花,如梦如幻月。月明千里,便是思念;花开满地,便是芬香;月朝花夕,便是圆满。遇见彼此,便是幸福,踏破红尘,落入仙境。
爱,像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
人性的爱不过是容易干涸的溪水,而神性的爱如同地下涌动不息的泉水。
如果你看懂了,会觉得很美。导演并没有在Story Telling,而是在Story Felling。
看个11分钟的MTV或许能够让观众通往仙境,看这加长十倍版是让观众深陷地狱去体验宗教内涵。
110多分钟看得我坐立难安,摄影风格延续生命之树,但只是徒有其表,我原以为导演上部片已经笃定对上帝的信仰,在那之后,其实还有什么可拍呢???唯一亮点是哈维尔巴登大叔,这是他唯一一部看上去不像个种马的片。
电影应如是!
我所掌握的词汇,没有一个足以形容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美妙与睿智,仿佛他就是神明,正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诉说着世俗的情感以及人们内心的彷徨。本片和《新世界》以及《生命之树》一样,每一秒都是精雕细琢,浑然天成,绝对是最完美的艺术品!
整个片子的呓语部分都属于Olga一人,包括牧师。小本对Olga的态度就是“我的宝贝、欲望与希望”,而Olga不希望被束缚(床、钢琴、栅栏),向往自由(田野、浅滩、骏马、大雁)。第一次离开小本后,她想象了瑞秋的第三者故事(牦牛)。第二次再次失望,通过神性理解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回头,小岛是心之初
摄影和剪辑以及配乐都极其优秀,我很喜欢,但是对泰伦斯来说,用的过于滥了
想拍婚纱写真的同学请联系特伦斯·马利克
呃,主要就是一个女人穿着各种裙子在各种地方跳来跳去,而小本的表情似乎一直在说:“我操!我在干嘛?我在干嘛?我他妈的到底在干嘛?"
依旧很马力克。无论是构图摄影,还是刻意消减故事性以及诗化的叙事,都和他曾经作品走一个路线的。相比于《生命之树》宏大的主题内核,这部更侧重于个人,不过片中的宗教元素却有过之而不及。Q&A中两位女主角也表示还有数十小时的素材,多到足以再剪出五六部电影来,只是导演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
想了想还是给5星。电影真的可以去掉具象narrative而直接关注情绪、atmosphere和spirit嘛?所谓诗人电影…比如,相对于为什么人会绝望,我会更关注人如何面对绝望。马力克的这几部作品都在尝试这种我认为极为革命性的片子。为了这份对“新意”的执着也要满星啊,更何况片子本身好美!完全没有拖沓感。
到了后半段神父那段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了,依旧很马力克但真的不如生命之树...小本真无愧男主称号,加起来有十句台词呢!囧
80%時間我看著一個女人又轉又跳,20%時間我在看錶。
Rachel McAdams 把同一人物演了數十小時的footage也只有這樣造作的表現... sosad.
此片加深了我对马力克的偏见。空洞与挥霍美比自恋更差劲。这种片看十分钟与看一百分钟是一样的。
爱恨一念间啊。泰伦斯·马力克越来越执着于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了,好像配乐的影像诗。演员少对白,多是耳语式的喃喃自语,更增添电影的主观情绪。倒很适合这种主题,只是太挑观众了
摄影和剪辑都很出彩,作为电影这就够了。观众的落差在于,表演的支离和故事的破碎,这些其实不重要。
任何诗意的情怀都包裹不住永恒的悲伤,诗性与故事性完美融合,诗电影21世纪最好的杰作,2016年年度十佳入选。
把小情小爱拍成大MV,还是烧投资人的钱。
觉得动人,心碎,有机会希望看大银幕。